教學工作計劃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量身定制,既要考慮學科知識的傳授,又要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下面是一些教學工作計劃的樣本,希望能為大家提供一些實用的參考和建議。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一
教學目標:1、能理解勞動的愉快,并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粉刷匠》。
2、聆聽音樂《我有一雙萬能的手》,感受體驗,、審美。
教學重點: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
教學難點: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
教學準備:錄音機。
教學內容及過程:一、開始部分:
2、復習柯爾文手勢。
3、復習上節課內容。
二、基本部分:
1、導入。
2、聆聽《我有一雙萬能的手》。
(1)完整地聆聽歌曲。提示:歌曲唱出小朋友的手會做什么事?你會做什么事?
(2)復聽歌曲,隨著歌曲做表演。
3、表演《粉刷匠》。
(1)完整聆聽范唱,盡量記住旋律的音調。
(2)復聽范唱,心理默唱,看誰記得的旋律多,試著唱唱,可分小組唱。
(3)隨錄音唱歌詞。
(4)邊聽錄音邊唱。
(5)跟著教師完整地像唱歌詞一樣唱歌譜。
(6)討論。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結束部分:
小結。
課題:理發師課時:13――2。
教學目標:1、能理解勞動的愉快,并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理發師》。
2、認識沙錘,辨別其音色并能用探索似的學習掌握其多種演奏方法。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二
12人。
此游戲需要幼兒認真傾聽,并能發現樂曲中的空拍,做出相應的動作判斷。提高了幼兒辨別音樂的能力,如:長短樂句、空拍。在循環游戲的過程中,提升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判斷能力,能在音樂游戲中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通過與同伴的討論、合作、交流,提升了幼兒的游戲經驗,體驗了與同伴游戲的快樂。
材料準備:音樂“我摔跤了”、數字牌。
經驗準備:有一定的音樂游戲經驗。
1、游戲開始,幼兒跟隨音樂拍手、走步打節奏。
2、在音樂空拍處,根據出示的數字,幼兒抱在一起。
3、音樂繼續,游戲繼續。
1、在空拍時才可以與同伴抱在一起。
2、音樂響起,幼兒必須跟隨音樂拍手走步打節拍。
關注點:
1、游戲場地:場地距離是否適宜幼兒游戲。
2、游戲過程:
(1)幼兒參與游戲時是否積極專注,游戲內容是否能促進幼兒多方面能力的發展。
(2)在游戲過程中,是否能自主探尋游戲策略及規則。
(3)是否能聽懂音樂中的空拍,并作出相應的反應。
支持策略:
1、觀察幼兒游戲,與幼兒共同梳理游戲經驗。
在游戲過程中教師尊重幼兒的意見,不急于干涉幼兒。同時,教師要尊重幼兒,與幼兒一同交流、討論,鼓勵幼兒自主尋找、總結適合游戲的經驗。
2、適時介入,鼓勵幼兒探索游戲策略。
在第一輪游戲結束后,教師將:“你(你們)有什么好方法?”這個問題拋給幼兒,引發幼兒思考與討論,鼓勵幼兒大膽想象并尋找適合游戲的新策略,引導幼兒思考總結策略并將這些策略運用到下一輪的游戲中。
3、適當評價,完善游戲玩法及規則。
樹立規則意識、對幼兒在游戲中所表現出來的良好規則行為及時贊賞,對不當的行為要用自身或小朋友的感受的方式,加以引導如:你要是....,你一定會玩的更好的。
1、發現有的小朋友能快速的根據數字抱在一起,請你來說一說你是怎樣做到的?
2、如果發現抱住的人數與數字不一樣,要有人選擇重新組隊。
3、這次多了數字幾?
延伸游戲。
1、利用該音樂,進行多種變化的游戲如:搶椅子、登陸保衛戰等游戲。
2、可進行模仿類的游戲,如:各種小動物。
注意事項:
音樂是需要通過長時間感知的,對于音樂感知能力比較弱的幼兒,我們要尊重幼兒的個體差異,加以積極的引導,提高幼兒感知音樂的水平。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三
2、通過欣賞和表演,感知音樂表達的形式美、意境美,并從中獲得樂趣。
1、圣桑的《動物狂歡節》中第一、四、六、十三段;
2、烏龜、天鵝、袋鼠和獅子頭飾。
1、師:“今天,森林里要開音樂會了,小朋友們聽一聽,有哪些動物來參加音樂會?”
——教師放音樂第一段。師:“小朋友們聽出來了嗎?是誰來了?”
——幼:“獅子。”
——師:“說的對,那么誰可以來為大家表演一下,獅子是怎么出來的?”
2、請幼兒自由表演。
根據音樂,陸續介紹其它三種動物出場,并請幼兒表演。
3、請幼兒根據想象自由表演,每人都要創造出四種動物的動態,并隨著音樂的節奏即興表演。
4、選自己喜歡的動物戴上頭飾進行表演,將幼兒分組根據音樂出場自由表演。
表演動作參考:
(1)獅子:抬肘與肩平行,雙手五指張開,放在頭部兩側,兩拍一步并向左右搖晃上身。
(2)龜:身體前伏兩膝微細,兩臂向左前啟,右前方伸開,與胸同高,兩拍一次左右臂輪流前伸后縮,兩拍走一步。
(3)袋鼠:兩肘夾子左右兩側,小臂前伸,雙手靠近自然下垂,兩腿并攏,兩拍向前跳一步。
(4)天鵝:雙臂后伸于臀部兩側,做波浪式柔臂動作,兩腳走小碎步圓場。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四
1、培養幼兒的節奏感受力和對音樂活動的興趣。
2、豐富幼兒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熟悉歌曲的旋律,學唱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4、通過音樂活動培養幼兒想象力、口語表達能力及肢體的表現能力。
讓幼兒學會基本的擊拍方法和強弱變化,能聽節奏變換。
活動準備電子琴1臺,打擊樂器1套,各種瓶罐,沙子,石頭,種子,水,筷子等等供幼兒操作的材料。
活動過程一、隨音樂律動進活動室,創設活動情境。
一、練習擊拍。
1、練習基本的擊拍方法,并注意強弱變化。
2、聽教師的節奏擊拍。
二、幼兒練習用各種方式為歌曲伴奏。
2、引導幼兒試著用身體的某些部位發出聲音,如拍手,拍腿,拍肩,跺腳,彈舌頭等,并試著用這些方式為歌曲伴奏。
3、請幼兒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三、教師為幼兒提供各種廢舊材料,幼兒自己從中發現或尋找制作能發出聲響的物品,作成伴奏樂器。
1、幼兒自己動手操作,教師觀察幼兒情況。
2、請幼兒用自己制作的伴奏器具為歌曲伴奏。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五
教學目標:1、能理解勞動的愉快,并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粉刷匠》。
2、聆聽音樂《我有一雙萬能的手》,感受體驗,、審美。
教學重點: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
教學難點: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
教學準備:錄音機。
教學內容及過程:
1、聽音樂進教室。
2、復習柯爾文手勢。
3、復習上節課內容。
1、導入。
2、聆聽《我有一雙萬能的手》。
(1)完整地聆聽歌曲。提示:歌曲唱出小朋友的手會做什么事?你會做什么事?
(2)復聽歌曲,隨著歌曲做表演。
3、表演《粉刷匠》。
(1)完整聆聽范唱,盡量記住旋律的音調。
(2)復聽范唱,心理默唱,看誰記得的旋律多,試著唱唱,可分小組唱。
(3)隨錄音唱歌詞。
(4)邊聽錄音邊唱。
(5)跟著教師完整地像唱歌詞一樣唱歌譜。
(6)討論。準確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小結。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六
喜歡音樂是孩子們的天性,在內容多樣的音樂活動中,孩子們積極參與,活潑快樂,他們的身心得到良好的陶冶和發展。我選擇《山上的音樂家》這首歌曲,有兩個目的。
1、小松鼠、小白兔、小鳥、小狐貍頭飾。
2、小提琴、鋼琴、長笛、大鼓的圖案及實物。
3、音樂磁帶。
1、啟發幼兒能用形象的動作表現歌曲的內容,學唱歌曲,初步仿編歌曲。學習弱起節奏。
2、初步認識小提琴、鋼琴、長笛、大鼓。
目的之一:幼兒本身就對各種各樣的樂器懷著好奇,但平時他們沒有機會能親自摸一摸,親眼看一看,更不用說演奏各種樂器了,而《山上的音樂家》這首歌把各種樂器和可愛的小動物聯系在一起,更使孩子們感興趣。
目的之二:這首歌詞簡單易懂,特別是豐富的象聲詞,詼諧形象,孩子們特別容易接受,愿意接受。在活動設計過程中,我思考著如何使幼兒積極參與音樂活動,使他們有"想一想","試一試"的欲望。在第一部分,我馬上以有趣的聲音和動物形象吸引住幼兒,讓他們和我一起參與"演奏"。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模仿,為的是讓幼兒繼續熟悉曲調,為后面的編唱打下基礎。第三部分請個別能力強的,膽大的幼兒上來嘗試,同時也是對其他孩子的一種示范,使他們尋找到規律進入編唱的狀態。第四部分在愉快的情緒中,孩子們自然而然就能進行編唱,表演,他們的積極性也就更高了。
1、引導幼兒,用形象的動作和聲音來表現樂器。
2、節奏型××。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七
教學目標:
1、能理解勞動的快樂,并用輕松愉快的聲音邊唱邊表演《粉刷匠》、《理發師》。
2、認識沙球、串鈴,辨別其音色并用探索式的學習掌握其多種演奏的方法。
3、通過創編動作還表演,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造意識。
教學重難點:
看圖譜和指揮為樂曲伴奏。
教學準備:
打擊樂器、教學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聆聽活動。
1、嘗試在投影幕上創作各種手影。
3、復聽歌曲,隨著歌曲做表演。
二、認識沙球。
1、示范真確的演奏姿勢。
2、學生嘗試,發出聲音。
3、指導學生看練習(第一小節:左手一下,右手一下;第二小節:左手一下右手兩下)。
三、表演《理發師》。
1、整地聆聽歌曲范唱。提示:《理發師》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讓學生簡單敘述歌曲的內容。
2、復聽范唱,用跟唱的方法學歌詞。
3、分小組創編角色進行表演。
文檔為doc格式。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八
1.建立平等互助的新型師生關系。
2.建立良好的音樂課堂氛圍。
3.鼓勵學生的音樂創造,重視音樂實踐。
刷匠》。能夠在《粉刷匠》的歌表演活動中參與表演,并從中體驗上音樂課的樂趣。
2.用身邊的材料模仿打擊樂的聲音為歌曲配伴奏。
3.通過編創動作和表演,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造意識。
1.了解人們的雙手不但能勞動,還能傳情達意。
2.通過音樂創造實踐,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創造意識。
3.在為(粉刷匠)編配伴奏的過程中,掌握歌曲的基本節奏。
:能用探索式的學習方法掌握碰鈴、響板的多種演奏方法。
:游戲導入法、示范法、比較法、聽唱法、參與體驗法。
:電子琴、多媒體課件、打擊樂:碰鈴、響板(瓷杯、瓷磚、玻璃杯、鉛筆、鋼筆等)。
1綜合課型。
:一課時。
一、感受音樂,激發興趣。
1.律動《口哨與小狗》拍手進教室。
2.欣賞幼兒歌曲《小小手》,師生一起做手指游戲。
二、游戲導入、激活思維。
2.學一學(模仿動物的叫聲或有特點的動作)師:誰能用自己的聲音模仿一下他們的叫聲,或者模仿一下他們的動作。
3.說一說(說說手的用途)師:我們每個人都有一雙能干的手,它們能干些什么呢?
4.做一傲(教師鼓勵學生根據自己對手的描述,到臺前表演示范,然后教師帶領學生將學生的示范動作按節奏重做一遍。)。
5.看一看影視資料、圖片(生活中有關手勢的內容:勞動、做事、舞蹈、各類手語。如勝利、真棒、ok等手勢。)。
三、參與學習,感受體驗。
來聽一聽《粉刷匠》唱了些什么?他們的雙手都做了什么?
2.學一學(復聽歌曲,隨著歌曲錄音,模仿粉刷匠做各種動作。)。
3.試一試(為歌曲編配伴奏)。
a.認識碰鈴,并在教師示范下學會演奏碰鈴的正確姿勢。
第一步:讓學生用碰鈴為歌曲配伴奏(節奏譜x―|x一|。
第二步:讓學生嘗試用筆敲瓷杯、玻璃、瓷磚、兩支鋼筆對敲等方法模仿碰鈴聲,并用這種自制的碰鈴為歌曲伴奏。
b.認識響板,并在教師示范下學會演奏響板的正確姿勢。
第一步:學生用響板為《粉刷匠》配伴奏。(節奏譜xx|xx|)。
第二步:引導學生找找身邊的“響板”并敲一敲,然后用自制的“響板”為歌曲伴奏。
四、情蛀表達,育歌子樂。
1.議一議。
a.師:如果你是粉刷匠,或者幫媽媽做了一點事,得到媽媽的夸獎,你的心情是怎樣?
b.方法:可展開討論,結合歌詞“小鼻子變呀變了樣”討論小鼻子為什么變了樣,由此讓學生懂得勞動要不怕臟和累,理解小粉刷匠忘我的勞動精神和看到勞動成果的喜悅。
2.演一演。
a.聽課件伴奏音樂,試著編創自己的動作,也可試著用舊報紙把自己打扮成粉刷匠的樣子,邊唱邊表演。
b.教師根據學生自愿將學生分成三組(碰鈴組、響板紐、表演組)進行綜合藝術表演。
五、創作表現,延伸課堂。
2.學一學師:為什么媽媽說我是一個好孩子?勞動會給你們帶來什么樣的心情?(師生共同討論,歷數一雙手的功勞:洗衣服等家務勞動;訂圖書、平操場等愛校園的勞動;拾麥穗、拔野草等生產勞動,真是樣樣事情都會做,使學生明白勞動光榮的道理,要求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表演唱跟著音樂邊唱邊模擬歇中的情景表演。音樂反復,學生隨著音樂表演走出教室。
摘自2006年6月《兒童音樂》。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九
編創表演課《巧巧手》是小學音樂課改教材第二冊《巧巧手》單元中的一節綜合課,它綜合了本單元中的歌曲、欣賞曲,把學生帶到勞動情境中去感受、體驗、創造勞動美,將勞動動作提煉成富有節奏感和美感的`舞蹈動作,體現藝術來源與生活,更高于生活。讓學生體驗勞動的愉快,懂得勞動是光榮的,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勞動的意識和情感。
本課所體現的教學基本理念:
1、以審美為核心。
以感受美——體驗美——創造美為主線開展教學。
2、以興趣為動力。
創設情境,富有童趣,進行歌舞、游戲。
3、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面向全體,發展個性。
4、教學方法、手段新穎。
情境法、啟發引導、演示法、小組討論法、形體動作法等。
多媒體課件、錄像片段、錄音機等。
5、評價形式多樣。
師評(指導)、生評——互評、小組評、集體評。
6、學科綜合,體現多元文化。
音樂本學科綜合,繪畫、建筑、雕刻、剪紙等多元文化。
7、合作交流——小組編創表演,評價。
文檔為doc格式。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十
1、指導學生學習歌曲《理發師》,并進行樂器沙錘的演奏。
2、通過歌曲的演唱及其樂器的演奏,培養學生的音樂表現能力與音樂創作能力。
3、感受歌曲中所描繪的勞動的情景。
1、學生聽音樂進教室。(內容:歌曲《粉刷匠》。
2、師生進行音樂問好!
學生進行律動的模仿練習。
1.出示節奏卡片:2/4。
xxxx|x。
xx|xxx。
x|x—|。
2、學生分組進行節奏的拍讀。、
[設想]復習鞏固所學習的節奏組合,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1.教師出示歌曲旋律:
5353|531|2。
432。
|5—|5。
353|531|2。
432|1—|。
2244|315|2。
432。
|5—|5。
353|531|2。
432|1—||。
2.教師范唱。
提示:要記住這是一名熱情的活潑的幽默的粉刷匠,無論走到哪里都會給人們帶來歡樂。
3.帶律動表演,引導學生模仿活潑的舉止(教材中所給的表演動作圖示)。
設想]培養學生的節奏感知能力與音樂表現能力。
4.跟音樂按節奏朗讀歌詞。
5.聽琴練唱歌曲《粉刷匠》。
6.舞蹈動作:
(1—2)小節,正步站立,1向左卷左袖,2向右卷右袖。
3小節,正步站立,雙手*腰。4小節,左手不變,右手向前豎大拇指。(5—6)小節,腳八字步,左右移動重心四次。同時,右手至胸前,掌心向上,左手向左側下方伸展。(7—8)小節,左手由下向上做刷墻動作,兩次。(9—10)小節,腳八字步,左右移動重心四次。右手上舉向左橫刷后,再向右橫刷。(11—12)小節,手腳姿態不變,右手由下向上順時針方向轉一圈。(13—14)小節,雙腳正步,雙膝彎曲,右手指自己的鼻子,左手左側平伸,掌心向下,頭隨之點動兩次。
15小節,腳正步站立,雙手五指并攏,擋在臉面前,掌心向自己,身體向前傾。
16小節,雙手打開,掌心向外翻,身體回原。
[設想]教育學生從小養成愛勞動的好習慣。
1.樂曲分析:《我有一雙萬能的手》是一首創作于50年代的'兒童歌曲,采用2/4拍,五聲調式,輕松的旋律運用了重復的手法,合著有規律的節奏,一氣呵成,表現了歌唱勞動的活潑、愉快的情緒。歌曲以表演唱的形式出現,一領一和氣氛熱烈,教育了學生勞動光榮的道理。潛移默化的受到愛勞動的教育。
2.初聽歌曲:師:小粉刷匠擁有一雙勤勞的手,我們現在一起來看這首歌。[放歌曲錄音][設想]初聽歌曲,感受歌曲中活潑、歡快的情緒。
3.師:這首《我有一雙小小手》會告訴我們,手可以做更多更多的事情。
4.為什么歌曲贊美我們的小小手?
5.[討論]我們擁有的這雙小手可以做什么?(小結:樣樣事情都會做)。
6.寄語: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成為熱愛勞動的能手。
7.再次完整的欣賞。
邊唱邊表演歌曲《粉刷匠》。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十一
1、樂于模仿小樂手,在玩小樂隊游戲中學唱歌曲“小指揮”。
2、嘗試分角色唱歌游戲,體驗和朋友共同游戲的快樂。
重、難點:唱清歌曲不同樂器唱歌的歌詞和旋律。
1、物質準備:ppt、樂器(小鈴、沙球、木魚)。
2、經驗準備:掌握樂器的打擊方法、熟悉歌曲旋律、交流過和同伴一起玩的游戲。
一、說說喜歡玩的游戲——有節奏地說說喜歡的游戲,回憶和朋友一起游戲的快樂。
ppt出示新朋友樂樂:想想我們玩過一些什么游戲。請你有節奏地告訴樂樂。
小結:小朋友愛玩的游戲真不少,和好朋友一起游戲的時候是最快樂的。
二、玩玩“小樂隊”游戲——學唱歌曲,嘗試游戲,體驗和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1、熟悉歌曲,模仿樂器演奏的聲音和動作。
(完整欣賞)樂樂想和我們一起玩一個什么游戲呢?
(完整欣賞)小指揮說了些什么?
(欣賞教師清唱)小樂器分別是怎么唱歌的?
重點:分段聽辨旋律音樂,猜猜唱唱三種樂器唱歌的歌詞和旋律。
2、學唱歌曲,嘗試玩“小樂隊”游戲。
(1)集體學唱歌曲。
(看ppt)跟樂樂一起唱歌。
跟琴伴奏唱歌。
重點:聽清前奏唱歌,唱清歌詞旋律。
(2)分角色演唱,玩“小樂隊”游戲。
老師做指揮,和幼兒共同游戲。(幼兒自主選擇樂器)。
樂樂做指揮,和幼兒共同游戲。(幼兒交換樂器)。
小結:小指揮和小樂手一起唱歌游戲,現在我們小樂隊多熱鬧呀!
三、跳跳快樂舞“快樂在一起”——進一步激發與同伴共同游戲的快樂。
經驗分享:讓孩子快樂歌唱。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十二
1、感受歌曲情緒的變化,了解領唱與合唱在塑造音樂藝術形象方面發揮的作用。2.了解《春天的故事》的來歷及歌曲的詞作者蔣開儒老人。
3、引導學生簡要分析歌曲的速度、力度、情緒和演唱形式。
重點:激發學生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難點:欣賞歌曲《春天的故事》,了解歌曲創作的背景,通過音樂作品引申了解中國近現代的發展歷程,增強學生對祖國母親的認識,并體會歷史背景與音樂作品之間的密切關系。教學過程:
《春天的故事》的詞作者是76歲的蔣開儒老人。創作《春天的故事》之前,蔣開儒曾任黑龍江省穆棱縣政協副主席。蔣開儒1935年9月出生,籍貫廣西,當兵后落戶北大荒。當被記者問道為何要用“春天”借喻,藉此來謳歌鄧爺爺?蔣開儒表示,他早就注意到,“鄧爺爺總是喜歡在春天做一件大事”。“1979年春天,鄧爺爺提出辦經濟特區;1984年,鄧爺爺第一次南巡;1992年,鄧爺爺第二次南巡”,蔣開儒對鄧爺爺的活動一直特別關注。蔣開儒形容自己寫出《春天的故事》“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因為家里有海外關系,在“那樣的一種特殊年代特別盼望春天的到來,而隨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蔣開儒就感覺“春天已經到來”――當然,這個春天不僅僅對于他個人而言。
1、完整聆聽《春天的故事》思考情緒?“老人”?“圈”?“春天”?
2、再次聆聽,歌曲的結構及演唱形式是怎樣的?
3、分段聆聽《春天的故事》
4、完整聆聽《春天的故事》,了解作者。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十三
1、初步學唱歌曲,感受歌曲輕松愉快的情緒。
2、學習歌曲中附點音符和休止符的演唱。
3、體驗師生與生生之間合作學習的快樂。
4、通過聽、唱、奏、舞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編能力與合作能力。
5、初步學習用對唱的方式演唱歌曲。
1、歌曲《音樂小屋》原唱及伴奏cd;歌曲《郊游》;
2、多媒體課件;
3. 邀請卡一張。
一、復習歌曲
二、導入課題:
2、教師讀邀請卡內容,提問:“你們有信心戰勝困難嗎?(有)那讓我們出發吧!”
三、播放課件,引導幼兒學習節奏與主要樂句。
(一)碰到第一個困難,引導幼兒通過努力解決。
1、一條小河擋住去路,怎么辦?
2、出示節奏圖x x|xx 0|xx xx|x 0||,引導幼兒學習。
3、幼兒學習節奏。
4、克服困難,劃小船繼續前進。
(二)遇到第二個困難,鼓勵幼兒共同克服。
1、大石塊擋住了去路,怎么辦?
2、出示樂句:音樂 小屋 |在 歡迎 |你 歡.迎 |我 0 ||。
3、幼兒學唱,著重練習歡.迎的唱法。
4、成功移走三塊大石塊,繼續前進。
(三)遇到第三個考驗,請大家一起努力。
1、出示三個敲門聲:
(1) 5 3 |5 3 0 ||(2) 4 2 | 4 2 0 ||(3) 5 0 i 0 ||2、師幼一起按門鈴。
3、音樂小屋終于開門了。
四、完整欣賞歌曲,用多種形式學唱歌曲。
1、欣賞后提問:這首歌一共有幾段?第二段和第一段有什么不一樣?來到了音樂小屋,你覺得快樂嗎?歌曲里面是怎么唱的?(引導幼兒學唱:我們的快樂都在里面裝)。
2、引導幼兒完整學唱一段歌曲,根據幼兒的學唱情況,教師小結指出問題。
3、完整地學唱歌曲。
4、以對唱的形式師幼共同演唱歌曲。
5、幼兒分組對唱歌曲。
6. 家長與幼兒對唱歌曲。
五、結束:出現神秘人——海寶。
歌曲《音樂小屋》是一首兒童歌曲。歌曲風趣、輕松、愉快。旋律以三度下行的音程起句,構成起伏的旋律,和著舒展的節奏,給人以柔和的感受。描繪了“叮咚”作響的音樂小屋給人們的快樂,抒發了熱愛音樂的孩子們的愉快心情。
整堂課我以“去游玩音樂小屋”為主線,首先我讓學生模唱“音樂小屋”的門鈴聲,來解決了難點節奏,這個環節使學生在游戲中掌握了難點,并且自然的了解了音樂知識點“四分休止符”。也引起了學生想去看音樂小屋的好奇心,使我能順利的進入下一個環節,走進音樂小屋來學習歌曲。然后學生走進音樂小屋之后,我設計了各種接唱的小游戲來讓學生學唱歌曲,并加入身體的律動體驗。最后在學生掌握歌曲后,就引導學生加入打擊樂器為歌曲配樂。整堂課學生仿佛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快樂地體會音樂帶來的無線樂趣。
當然在該堂課中還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1、在歌曲學唱中,學生對于音樂的完整感受體現地還不夠深刻,我讓學生分句學唱歌曲,破壞了歌曲本身的整體性。
2、創編打擊樂節奏的時候課堂紀律顯得有點亂,教師沒有調控好學生的課堂紀律。
3、教學語言還欠生動活潑,導致教學的每個環節銜接地不夠自然、流暢。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十四
人音版音樂四年級(上冊)第二課。
指導教師:執教教師:
(一)教態鎮定自然,目光和藹親切,語言要準確、清晰、流暢。(二)目標全面、明確,可操作、可檢測。(目標預設)(三)課堂教學思路清晰,結構完整,結構合理。(教學過程)。
(四)設計有效提問,引導學生積極聆聽,培養學生聽、賞能力。(設問要求)。
(五)設計動作,引導學生參與表現音樂,在表現中提高欣賞能力和演唱技巧。(活動組織)。
(六)以學生為主體,每堂課學生參與表演人數不少于班級總人數的30%,認真傾聽、觀察學生表演及表現,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參與和評價)。
(七)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綜合、合理運用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法選擇)(提示:模仿法:主要用于有一定難度的旋律片斷)(八)課堂范唱(奏、舞)準確,有表現力和感染力,體現“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教學原則,自彈自唱要協同(教師示范、指導)。
(九)板書、ppt設計要美觀、合理。(寫出主要音樂藝術作品譜例、或主題寫出主要音樂或典故引用的出處)(十)講課重點明確,量要適當。(十一)要注意師生配合,不唱獨角戲。
(十二)要重視結束,練習鞏固。(可以采用競賽式、游戲式旋律接龍等)(十三)同學間認真聽講,取長補短。二、教案打印要求:
封面標題,初號,宋體,內容用小4號字或5號字打印,用a4紙、左裝訂、字體大方簡潔、插圖盡量要小。三、寫作要求:
語言簡練流暢、用語規范、譜例正確、環節清楚。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十五
通過小小音樂會的活動,激發幼兒表演的欲望和興趣,發展幼兒的表現力以及協調、合作的能力。
1、在活動室布置小舞臺。
2、幼兒自制的各類樂器。
3、幼兒熟悉的節奏樂曲。
1、教師充當音樂會主持人,請幼兒自由結合組成小樂隊(每隊最少5人),并給自己的樂隊起上好聽的名稱。
2、先請每個小樂隊分別進行簡單的排練,教師適當地給予幼兒支持與幫助。
3、請每個樂隊的幼兒依次上臺表演。
4、教師與幼兒共同小結,說說每個樂隊的演奏情況,大家共同選出最好的樂隊,給予表揚、獎勵。
《小小音樂會》這個活動,如果放在小班或者中班,我的選擇是會讓孩子們表演學校里學過的舞蹈或歌曲,以來幼兒對這些節目比較的熟悉,二來幼兒對于自己能夠表演什么沒有一個清楚的定位,如果隨意的話,可能會呈現出一些沒有準備好的狀態。而現在是已經面臨畢業的'大班孩子們,他們表現欲望強烈,且都在課外有一些額外的學習經歷,他們有自己的心思,想要一個更大更廣闊的舞臺,來接觸一些全新的節目。所以,我將活動的目標做出了調整和修改,讓幼兒獲得更多選擇的權利和自由。
巧巧手的音樂教案(精選16篇)篇十六
本課主要是意圖通過聽《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蓮獻北京》,唱《多么快樂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則》,體驗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和歡快活潑的不同音樂特點。并且學習簡單的藏族舞蹈動作,用身體的動作感受藏族音樂。
兩課時。
感受藏族民歌獨具特色的音樂特點。
一、學唱時,對于藏族民歌風格的把握。
二、踢口達基本步的學習。
一、通過學唱《多么快樂多么幸福》《我的家在日喀則》和聽《在北京的金山上》《雪蓮獻北京》,體驗感受藏族民歌中高亢嘹亮歡快活潑的不同音樂特點。
二、學習藏族舞蹈的動作,用身體的動作感受藏族音樂。
三、能夠準確地、有感情地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
四、能夠聽著鼓聲走和停,鍛煉自己的節奏感和內心聽覺以及動作的反應與控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