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可是讀后感怎么寫才合適呢?接下來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阿q 正傳讀后感600字 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初二篇一
當今社會如果有人想靠精神勝利生存,我覺得應該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因為一個老板想用這樣的員工是不可能的,不要說他在工作或者再學習的時候有這種心態。我覺得這種心態的人以后應該會很慘,甚至在他同學中也可能站不住腳。文章中,為了緩解外力帶來的壓迫和虐待,阿q只能通過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來逃避現實。正因為如此,阿q用自負安慰自己,所以越陷越深,讓阿q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許精神上的勝利是缺乏自信的弱者的人生哲學,他們顯然處于劣勢,但因為種種外在的損失,他們只是用精神上的勝利來獲得精神上的安慰,但這畢竟只是一種自我麻醉的方法,并不會讓自己變得更好更強,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個人被拋棄的表現。還有就是因為阿q的社會地位很低,他只能靠出賣自己的勞動為生。在文章里,他以短工的身份給別人寫信,割麥子,割米,撐船。可是阿q連基本的生命權都沒有,沒有自己的土地,連房子都沒有住。這種現象讓我覺得很無奈。今天的社會似乎也出現了類似的現象。社會上好像有錢人就是老大,沒錢的只能在有錢人手下當玩具玩。在一個沒有人權的社會,這些做法能給予同情嗎?
這是我看完這本書后經歷和思考比較深的一些地方。魯迅筆下的中國人雖然諷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魯迅想告訴我們的是,不要停滯不前,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不要對別人太自私,否則我們永遠不會進步。
阿q 正傳讀后感600字 阿q正傳讀后感600字初二篇二
魯迅先生的其中一部經典之作,《阿q正傳》我讀完了,阿q的形象印在了我的心中。我認為魯迅先生是想以阿q作為代表,去描寫當時舊社會人們的共同特征和整個中國人的某些人性弱點。我覺得阿q他的個性非常突出,他與趙太爺,王胡和小d十分之不同,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我認為阿q是個可憐的人,因為,他總是受盡欺凌。例如,有一次他喝了兩碗黃酒,便說自己是姓趙的.,和趙太爺原來是本家,結果第二天就被趙太爺罵了一頓,還被打了。看到這里,我想起了魯迅先生說的一句話,“他未必姓趙,即使真姓趙,有趙太爺在這里,也不該如此胡說”。我在想,如果阿q真的是姓趙的呢?為什么趙太爺可以姓趙,而阿q卻不能姓趙呢?只不過是個姓氏而已。這或許是與貧富有關吧,趙太爺是有錢人家,而阿q只是個給人打散工的農民,是個下等人。別人根本不尊重他,在這種生活中,他只能用“精神勝利法”來自我安慰,自己騙自己,例如,有一次,他被別人打,他就自我安慰說:“是兒子打老子。”還有勝利感呢!
不久,阿q進了城,還賺了錢回來,結果,別人都對他恭恭敬敬的,趙氏一家對他的態度也改變了一些。我認為這里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弊處:富人受人尊重,而窮人只能受人欺凌。當時的社會就是這樣不公平,阿q是可悲的,不單止是他一個人,想必當時的所有窮人也是一樣,受盡富人的欺凌,壓迫與剝削,真是悲哀!
《阿q正傳》這部小說十分的短,但卻表現出當時舊社會的弊處和人性的善良與丑惡,是當時民眾痛苦生活的縮影。這就是我對《阿q正傳》的一些理解與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