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結構和邏輯,讓讀者能夠明確地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觀點。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獲獎作文的片段,希望能夠給大家展示出什么是真正的優秀作文。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一
又是一個秋天,蕭蕭枯葉伴著秋風打來,徒增幾分悲楚,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心也頓時被秋占領了。
行走在山林里,一棵被枯藤纏繞的老樹頓時顯出飽經風霜的面龐。烏鴉飛到枝頭上,發出幾聲啼叫,整片山林被他的啼叫回響著。寂靜的秋又增加三分悲楚。回到巢里,家人團聚了。望著老樹,望著烏鴉,想起了自己的家人。
走著走著,不知不覺來到小村莊,流水潺潺,漂泊著枯葉。一戶人家的煙囪冒著煙,此時游子心如刀割,多么渴望回到故鄉啊,但也有自己的苦衷。
游子緩緩走去,枯葉映襯著他,他的背影更加凄涼。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二
古藤纏繞老樹,已是落日。一游子見此精景,脫口而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边h觀此人在天邊:如一點;近瞧此人:瘦小身軀,騎一瘦馬,衣衫襤褸。孤行于道,忽聞昏鴉,又望一枯藤老樹。望時已久便曰:“古藤老樹昏鴉?!被臎錾钋?,如游子悲傷之感,左看,潺潺的溪流之上架一小橋,此下有幾戶人家。此時恰靜,宜人之靜之景。又曾是那旅人深有感觸,便低頭細語:“小橋流水人家,”真是造化了,一路見景總可以引起游子之不寧之緒,不平之心,勾他傷感思鄉之情。古樸之道,風頭如刀割面。心生雜念似李白那萬古愁,又略同那:是非成敗轉頭空,之想。旅人心生一念:“世無伯樂?無人識吾之才能,落此境地,羈游四海,何樂也?”又問一句:“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编?!一絕句!一小令與游子思鄉情懷,另在天涯之地,低頭思故鄉,之其九景何為一首,無不感其悲傷之情。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三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
斷腸人在天涯。
黃昏時的一棵被枯藤纏繞的老樹上落著一只黃昏歸巢的烏鴉。飛沙卷過小鎮。一個人的身影出現在小鎮古道的盡頭,他牽著一匹因饑餓和勞累過度的瘦馬。不,不應該這樣說,應該說說是瘦馬在牽著他。他,因家庭所迫不得不在外流浪。他的眼睛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芒,取代這光芒的是迷茫,彷徨。小河在夕陽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幾戶人家的小屋雖小卻格外溫馨。這時他想到了那個家,那個大宅院;想到了美食,滿桌的山珍海味;還想到媽媽……一想到媽媽,他那久違的淚水劃過了臉龐。
他不想在想了,也不敢再想了。
他累了,倒下了,倒在了橋的這頭;他困了,他想睡一會,只睡一小會。他合上眼,睡著了,那么的平靜,安詳,嘴角還掛著一絲微笑。
風兒吹來了,帶著他的靈魂,飛回了那個他每晚做夢都想回的家……。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四
黃昏,從遠處遙望著那棵老樹,那棵老樹被枯萎的滕蔓纏繞了一圈又一圈,攀附在上面,這滕蔓似乎和老樹一般老了,不知已攀附了多久。
這時,從遠方飛來了一群疲憊了很久的烏鴉,它們時起時落,在夕陽的照耀下離老樹愈來愈近,老樹的枝干上有幾個巢穴,它們落到老樹上,走向那幾個巢穴,黃昏了,該回家了,而這些巢穴就是它們的家。
這時小橋旁的溪水的叮當聲響了起來,它們歡快地流著,不斷的朝著大海的方向流去,因為它們知道,那是它們回家的方向,所以它們堅信只要它們不斷地朝著大海的方向流去,總有一天,它們會涌進大海的懷抱里的。
小溪那清澈的水里倒映出幾戶人家,大家都在做飯,炊煙裊裊,求學歸來的子女回來了,一家人其樂融融坐在飯桌旁,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味道。
荒涼的道路上走著一匹瘦馬,這匹瘦馬似乎已經多天沒吃東西了,它似乎來不及吃飯,因為它還沒有找到回家的方向,秋風瀟瀟瑟瑟,為這匹還在尋找回家方向的瘦馬添加了幾分凄涼。
這時,黃昏時的夕陽掛在西邊,渲染了它身邊的云彩,漸漸地它離開了,卻留下了一道金色的絢麗云彩,它的弧度似乎把整個天空都劃過了,也似乎在告訴人們:黃昏來臨,該回家了。
現在已經是深秋的黃昏了,可四處漂泊未能回到家鄉的人們只能在離家鄉極遠的地方望著家鄉的方向,心中不由的感到悲痛……哎!何時我也能回到家鄉啊!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五
記得那是一個秋日黃昏,在夕陽的余暉中,風塵仆仆,孤身一人、形單影只的他,騎著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馬,走在荒涼的古道上。秋風愈發冷冽的吹著,吹向他心中最柔然的深處。落葉也被吹得在空中飛舞。小徑兩旁有一棵年華已逝的老樹,樹干上纏繞著干枯的藤蔓——藤上,樹上,那幾片即將飄落的黃葉也被當做珍寶,更別提其他的充滿生機的生物。抬頭看去,突然發現樹上有個鳥巢,再往天上看去,幾只鳥雀正在樹上盤旋著,不時發出哀怨地啼叫。
此情此景中,他的心頓生一片蒼涼悲曠。
凜冽的寒風仍然毫不留情的刮著。小橋下的涓涓溪流倒映出幾戶農家。放眼望去,才發現那農舍是有多簡陋。婦人正在準備著晚飯,等待著丈夫的歸來。幾縷炊*懶懶地向天空飄去,裊裊婷婷,倒也一片安靜祥和。
此時,冒著蕭瑟的秋風,那一人一馬在古道上緩緩前行,越走越遠,夕陽把他們的背影拉長,拉長……斜陽終于落下,留給人們的只有一片黑暗和無邊的惆悵。而他,現在將留宿何處呢?想來除了自家,還有何處是他的容身之所呢?可他并非無家可歸,而是有家難回!
他只能繼續漂泊,浪跡于天涯,海角。
我想這位異鄉羈旅客的心中,現在應該只有無限的感傷和肝腸寸斷般的疼痛。
是的,他還要繼續漂泊……。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六
在枯枝下,有一匹瘦弱的老馬,老馬上,我半睡半醒。
呼呼——呼——。
老樹發出的吱吱聲嚇到了我,詩人看著這一眼看不到頭的小路,自言自語:“這路可真長,這山可真高,這風可真冷。在家里,我的家人沒看到我會多么失望啊!”
天很淡了,太陽被山藏了起來。只有月亮在高空中,為我引路。
嗒——嗒——。
瘦弱的老馬把我帶來了這里,這里是一個村。笑聲像長了翅膀一樣飛進了我的耳朵里。
“汪汪”,大黃狗的叫聲像盒子一樣保護小村子,陣陣菜香飛進了我的鼻子。
天色昏暗,寒風刺骨。
嗒嗒——嗒——。
夕陽從西邊漸漸落了下來。我這個傷心的詩人,騎著瘦弱的馬,慢慢的慢慢的,從天涯邊,向家的暮色方向走去。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七
彼時年少,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我今念起,杳如童話。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這樣的美好時光他也經歷過。
“小致!小致!快出來吧,我看到你了!”一個女孩獨自站在空曠的土地上,望著四周生氣地說道。過了一會,從草垛里跳出一個男孩,“哈哈,抓不到我了吧!哎呀!你別哭??!”小男孩看到她眼淚汪汪,立馬嚴肅了起來,急忙連滾帶爬的從草垛上下來,跑到身邊低頭說道“我錯了,你別生氣了。要不我帶你去我家門口摸個烏鴉蛋吧?別哭了??!對了,昨天我在荒野里撿到一匹小馬,我給你看,我們一起來養,好不好?”女孩停止了哭泣,點了點頭,男孩兒牽起她的手,兩人一蹦一跳的離去……。
曾經年少,沒有負擔,無需察顏觀色的從容讓人羨慕。
多少年后,那個曾經燦爛的少年卻漸漸被淹沒。他曾為了自己的滿腔熱血,抱負理想而離開她遠去天涯。但蒙古統治者對漢人的排斥使他只擔任了一個地方官吏,這無法令他完全施展他的抱負和理想,終成了這幅暗淡的模樣。
如今,他已在外漂泊許久了,幼年時的回憶漸漸涌上心頭,溫柔悵然,好像花落于肩,香撲滿懷。生活是由尋常小事連綴而成的,縱使他們不是才子佳人,但那份相敬相惜之心不輸于任何一個人。
不知不覺,他已在這站立了許久,太陽已經快要落山了,烏鴉在黃昏中歸巢。太陽都要回家了,烏鴉也有歸宿,而他的家又在何方呢?他的前途又在何方呢?她還在嗎?孩提時代滋生的盤根錯節的情愫,如同時光,不可復制。
彼時年少,青梅竹馬,兩小無猜。我今念起,杳如童話。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八
短文是漢語中的一個詞,指報紙或期刊上的一篇短篇新聞報道或特寫或短篇文章。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歡迎品鑒!
深秋蕭瑟的黃昏,馬致遠孤獨一人,走在寂寞的古道籠罩在一片沉沉的暮色之中,小路邊干枯的藤蔓,仍然死死地攀附著同樣干裂的老樹的枝干,像是一對彼此依戀的老友,枯枝之上,歸巢的烏鴉發出“呱呱”的悲鳴,更增添了黃昏的一份凄涼。
一個風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在秋風無情的吹襲中默然獨行。這個孤獨的異鄉人已經走了很久,陪伴馬致遠的只有那匹朝夕相處、千里跋涉、瘦骨如柴的老馬。經年累月的流浪,它早已形如它的主人,疲憊不堪。
只可惜?。貘f有巢可歸,而馬致遠這個遠在他鄉的游子卻有家難回?。】粗h處人家裊裊升起的炊煙,馬致遠不由得想到自己的家鄉,遠在天涯的親人,不禁潸然淚下。想到此,愁從心中生,令人愁斷腸。
黃昏,幾只烏鴉向一棵老樹上的烏鴉巢飛去,這棵老樹的枝干縱橫交錯形成一幅抽象的圖案,樹上的葉子幾乎全都掉光了,在夕陽的映照下顯的分外凄涼。
樹枝上纏繞的藤蔓已經枯萎的不成樣子,掛在樹枝和零落的葉間,像披在樹上的一條披肩。近處,有一座木板搭的小橋,上面的欄桿和老樹對比,顯的分外精致小巧。在小橋下方,有一條清澈的小溪,小溪的水不急不緩,向前流著。在小橋邊一戶人家正在做飯。炊煙裊裊升起,香氣從屋子里溢出來,藏也藏不住。
夕陽西下,在那條古道上,那個騎著瘦馬踽踽獨行的人,是多么凄涼,真是個令人傷心斷腸的人啊,在這深秋時節,獨自一人浪跡在天涯。
西邊,殘陽的一道余輝從遠山上斜射來,大地上的一切都籠罩在一片模糊的血色中。
風兒,強勁的吹著。落葉如蝴蝶般在空中亂舞??輸〉奶贄l和老樹愈加給寒秋增添了一分凄涼。
寒鴉兒,披著黑衣,佇立在顫抖的枝頭,直勾勾的望著遠方,不時發出幾聲凄厲的悲鳴。
溪流,低聲抽泣,沽沽嗚咽,路過茅廬,穿過殘橋。
游子(我),孤獨行走于異鄉,陪伴的只有這匹骨瘦如柴的老馬,咧咧蹌蹌的前行。
歸途在何處?何處是歸途?
何處……。
游子漫步在遠離家鄉的地方,藤蔓枯死了,無比凄涼,就連以前碧綠茂盛的樹木也變得低頭垂下。落葉遍布滿地,踩上去沙沙的響。黃昏時的烏鴉且有家可回,自己卻沒有家。沒有家?不,有的,只是它遠在天涯。
小橋流水,幾條渡船,幾個人背著鋤頭走向炊煙裊裊的院落,多么令游子向往!可這一切的一切都不屬于他,屬于他的只有腳下的漫漫長路,崎嶇無比的路。冷風刮來,游子打了一個寒顫,繼續走著,卻沒有一個目的地,只是想離這里遠點兒,再遠點兒。
他一無所有,只有陪伴著他的一匹馬,那匹馬顯然是受苦了,骨瘦如柴。夕陽西下,一股鄉愁涌上心頭,愁斷腸?。±僳E天涯,淪落如此。
深秋來臨,馬致遠孤獨悲傷地走在江南水鄉那條無人的小路上,形單影只。與他作伴的只有在耳邊傳來的陣陣凄冷的秋風。
蕭瑟的路邊,藤蔓緊緊攀附著光禿禿的樹干。一簇枯枝上,黃昏歸巢的烏鴉在秋風中悲鳴著,像是在無助地呼喚遠方的親人。巢中不斷有發黑殘破的枯葉窸窸簌簌地飄落下來,輕輕敲打著馬致遠凋零的心。他低頭拾起一片葉子,搖了搖頭,輕聲問道:“葉子啊,你也沒有家嗎?”葉子沒有回答。一陣風吹起,葉子隨風而去,猶如馬致遠隨風而去的希望。
馬致遠深情地遙望著遠方升起的裊裊炊煙,又低頭凝視小橋下靜靜流淌的河水。他憧憬著自己跟家人一起聞著飯香,開心地聊天。可這一切都不屬于自己。他渴望家人,渴望陪伴。哪怕做那只有巢的烏鴉;哪怕做那株有樹干來依靠的藤蔓,他再也不想做一個孤獨的游子。馬致遠騎著那匹瘦骨嶙峋的馬長嘆了一口氣,秋風仍在他身邊輕輕吹打著,太陽下山了,照亮他的光芒也消失了,天氣愈來愈冷。
太陽消失在地平線下,這位孤獨的游子又踏上了浪跡天涯的征程。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九
水無聲,風無語,人也不言。
一道窄小而破舊的小橋,不知承載過多少游子的腳步,橋下那潺潺的流水緩緩流去,像時間一般,轉眼間,多少年又過去了。河流邊,有幾戶人家已經在準備晚飯了,那飄渺的白煙,透過煙囪,很薄很薄,冉冉地往山上飄去,久違的淚水劃過臉頰,滋潤了我那龜裂的臉。
空中,幾個孤零零的星星眨著疲憊的眼。偏僻的山村,一條小徑隱藏在蒙蒙夜色中,從一扇柴門前繞過,又在一個拐彎處消失。
羈旅已久的游子在秋風中露出一雙迷茫的眼眸,歲月的風霜寫滿了蒼老的雙頰,瘦小的身子,裹在單薄的衣衫里。那匹與我朝夕相伴的馬兒,也瘦了許多,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那落日的余暉漸漸地被天邊的那抹烏黑給吞噬了。詩人沿著最后一束殘光行走。慢慢地,半月開始爬出來,睜著惺忪的目光,把一個孤單的身影投射在路上,形影孤憐。望著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戀家鄉懷親之情油然而起。
誰,是誰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節,暗淡了每一顆疲憊的心靈?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十
先看色彩??萏?、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并不能給人有沖擊的色彩體驗,甚至是小橋、流水、人家這樣的怡然景物,也并沒有跳眼的色彩,而似被一層水霧籠罩。不濃烈,但也不至于陰森,僅僅是給人一種“灰”的感受,像是中國的水墨畫,僅存不濃的墨色?!盎摇辈粌H僅是一種色彩的感覺,更是心靈體驗,“灰”得不極致,更顯得淡漠悲涼,詩人在這樣一個底色上鋪陳,不著一語卻意旨盡現。
從意象的羅列來看,“枯”有枯寂、沉郁感,“老”有滄桑、蒼老感,“昏”有昏沉、陰暗感,帶給人日薄西山的將盡之意,像古舊的木刻;而“小橋”帶來溝通、連接感,“流水”帶來流動、活潑感,“人家”帶來相聚、歡樂感,如此又微露暖意。讀到這里,兩種頗有反差的意象群相對比,讓人很難找到情感的落腳點,這時第三句以古道的“空”、西風的“冷”和瘦馬的“乏”壓住了詩的基調,三句苦澀與輕松相對比,就像是吃藥時,嘗一口苦,這時若啜一口甜,再次體驗到的苦,便是極致了。
對比“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詩句,我們能感覺到“濺”“驚”這些較強的動作,渲染出憂國傷時的杜甫內心強烈、激蕩的情感。有意回避動詞,呈現強烈的畫面感,看似詩人并沒有傾注個人情感于其中,實則匠心獨運,給這首小令留足了具有極強內在邏輯的“空白”。這種“不于情上布景”的留白,剛好與王夫之詩學中的“喪我”相應和,“凡詩之妙處,全在于空”。詩人隱藏情感,留出空白,恰使讀者能直接與意象相接觸,用自己的記憶和情感體驗填充感受,引發更強烈的共鳴。
“枯藤老樹昏鴉”便是中國詩學理論“以小見大”中的“小”,“即遠入細”里的“細”。既然小景是眼中之景,那么大景就應是詩人心中之景。詩人心中景為何?古道西風瘦馬是否就是其當下的眼前景呢?詩論家常將古代詩畫對比研究,他們認為畫家常常是“背擬作畫”,即畫家將其觀察的結果由知道轉化為記憶,而詩人卻相反——“寓目入詠”“即目吟詩”,也就是說中國詩歌是詩人身臨其境,隨感而發。但筆者覺得這曲秋思并不全然是詩人眼前景,其所列之物,總是帶了些“心中景”的意味,也就是上文所說的以小見大,即遠入細。詩是時間的藝術,筆者以為,這三句中的意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屬于詩人的記憶的,也許在作詩之前詩人曾無數次遇到過給其“孤獨感”“漂泊感”的事物,詩人觸景傷情,靈感的迸發將記憶牽連出來,加以羅列便成《秋思》。這是一種類似于蒙太奇的手法,以空間的有限展現時間的無限,將不同時空的意象,用這種奇妙的手法并存于同一空間。從這個角度看,這首小令似乎更接近于山水畫的作法。那么,《天靜沙秋思》之所以有超越其他作品的即視感和畫面感,正是因為詩人將詩作與畫作融通了。
如果一定要明確詩人的眼前景,筆者認為應該是“古道西風瘦馬”,瘦馬旁應有漂泊的游子。但這僅是讀者的聯想,正如王夫之所說的“于賓見主”:詩人并沒有主動出現于作品中,而是隱于其后,既避免了把主觀情感強加給讀者,又不全然喪失自我。
第二個部分是“夕陽西下”一句。這一句明顯與上文不同,是對一種不具體的,有些許背景意味的物象和狀態的描寫。以夕陽西下為背景鋪設是極妙的。首先,夕陽隱含了歸家之意,對比之下更強烈地襯托出游子的漂泊無依。其次,中國詩學中有“一切景物皆成光色”的說法。夕陽的光色給前面的景物鍍上新的情感體驗——從意境塑造的角度看,夕陽無疑是美的,而將其鋪在上文“昏、暗、灰”的意象之上,便有了特殊的效果。魯迅曾說悲劇就是把美的事物撕碎給別人看,而在這里,詩人給上文的悲涼場景披上了美的衣服,用這種反差感使人心生莫名惆悵。
也許這是中國哲學中“物”與“我”關系的一種體現吧,道家提倡開懷攬物,卻又言“聽之不聞,視之不見”。在這一點上,《天凈沙秋思》的創作似乎與之很是契合,意象的展現即是“開懷攬物”,而詩人并未將情思強加于其上,使詩悲哀而不消極,便是“聽之不聞,視之不見”了。
最后的“斷腸人在天涯”這一部分無疑是詩情感表達的頂峰。且放下情感不談,筆者思考的是如何斷句才更能表達作者情意。
與平常的“斷腸人在天涯”的主謂結構不同,筆者認為此處應是“斷腸人在天涯”的強調句式。首先,“斷腸人在天涯”以強調句式自然而強烈地表達出詩人的情感,并且再次描繪了“人在天涯”的畫面。其次“斷腸人”似在寫詩人自己,而“斷腸人在天涯”則將人與情感劃清,從形式上不將其過多地參與到濃烈的情感之中,更加符合詩人“隱于詩后”的主觀想法,而達到“超我”的狀態了。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十一
這首小令描寫旅途中秋天傍晚的景色.在詩人精心選擇和渲染的畫面中,滲透著浪跡天涯的旅人在秋天夕陽下的孤獨與愁苦.因其出色的景物描寫和情景交融的藝術水準,被人稱贊為“秋思之祖”.
首句寫旅人眼中所見.蒼老干枯的樹上,纏繞著蒼老干枯的藤.黃昏時的烏鴉哀鳴著,尋找著自己的窩巢.詩人選擇了“枯藤”“老樹”“昏鴉”這三個各自獨立的意象,把它們糅合在一起,著力渲染,突出它們的“枯”“老”和“昏”,烘托出一個完整的蕭瑟荒涼的意境.
第二句,詩人筆鋒一轉,推出一幅幽遠恬靜的畫面.潺潺的流水上,橫跨一座別致的小橋.水邊橋邊的人家,一縷裊裊炊煙飄出屋外.這是伏筆,與下面的三句相映照,起到強烈的反襯作用.如果說第一句是一幅濃郁凝重的油畫,那么,第二句則是一幅清新淡遠的水彩畫.二者相得益彰.
“古道西風瘦馬”,與前二句相呼應.蕭瑟西風,吹打著孤獨的旅人,掀起他單薄的衣襟.孤獨的旅人騎著孤獨的瘦馬,蹣跚走在羊腸古道上.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夕陽正逐漸沉到地平線下去,此時,正是人們停止勞作,從田間,從作坊歸家歇息的時候.連烏鴉也在此時紛紛回飛,到枯藤纏繞的老樹上,尋找自己的窩巢.小橋流水邊上的人家,也飄出了裊裊炊煙,等待勞累了一天的家人回到溫馨寧靜的家.面對昏鴉歸巢,小橋人家,孤獨的旅人愈加孤獨,思鄉之情也愈加強烈.多么希望前面就是自己的家啊!可自己卻遠離親人,浪跡天涯,漂泊在荒遠的他鄉,難怪要悲痛欲斷腸了.
這首小令構思精巧.“枯藤老樹昏鴉”,等于是給全詩定下了悲涼惆悵的基調,好像是給一幅畫抹上了底色,渲染和襯托了后面的“古道西風瘦馬”.“斷腸人在天涯”,使得那種悲涼的色彩更為濃重.而“小橋流水人家”卻是一幅溫馨寧靜的畫面,與全詩的基調和氣氛似乎不甚和諧.其實,這正是詩人的高妙之處.用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寧靜,反襯淪落天涯者的思鄉愁苦,形成鮮明的對比.正因為這樣,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高度評價了這首小令,認為它“深得唐人絕句妙境”.
在寫作技巧上,這首小令也有獨到之處.前三句無一動詞,而僅僅排列了九個獨立的名詞.這九個獨立的名詞,實際上就是九個獨立的意象.本來它們之間沒有什么自然的聯系,但詩人把它們有機地糅合在一起,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呈現一幅生動、形象、色彩鮮明的畫面,給人深刻的印象.在詩歌意象的排列組合上。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十二
這首小令僅五句28字,語言極為凝煉卻容量巨大,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幅悲緒四溢的“游子思歸圖”,淋漓盡致地傳達出漂泊羈旅的游子心。
這幅圖畫由兩部分構成:
一、由精心選取的幾組能代表蕭秋的景物組成一幅暮色蒼茫的秋野圖景;
二、抒寫內心深處無盡傷痛而獨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畫共18個字九個名詞,其間無一虛詞,卻自然流暢而涵蘊豐富,作者以其嫻熟的,讓九種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陽的清輝之下,象電影鏡頭一樣以“蒙太奇”的筆法在我們面前依次呈現,一下子就把讀者帶入深秋時節:幾根枯藤纏繞著幾顆凋零了黃葉的禿樹,在秋風蕭蕭中瑟瑟地顫抖,天空中點點寒鴉,聲聲哀鳴……寫出了一片蕭颯悲涼的秋景,造成一種凄清衰頹的氛圍,烘托出作者內心的悲戚。我們可以想象,昏鴉尚能有老樹可歸,而游子卻漂泊無著,有家難歸,其間該是何等的悲苦與無奈?。〗酉聛?,眼前呈現一座小橋,潺潺的流水,還有依稀裊起炊煙的農家小院。這種有人家安居其間的田園小景是那樣幽靜而甜蜜,安逸而閑致。這一切,不能不令浪跡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鄉的小橋、流水和親人。在這里,以樂景寫哀情,令人倍感凄涼,烘托出淪落他鄉的游子那內心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
一支極為簡短的小曲,表達了難以盡述的內蘊,形象地描繪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給人以震撼人心的藝術感受。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讀此曲而不淚下者不明其意也。
這首小令之所以獲得如此高的贊譽,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繪了一幅絕妙的深秋晚景圖,真切地表現出天涯淪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調雖然低沉,但卻反映了當時沉悶的時代氣氛,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藝術成就。比較明顯的特點是:
1.簡約與深細相依
古人曾用“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來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處。文字之精煉,也可以說達到了不能再增、減一字的程度。全篇僅五句,二十八字,既無夸張,也不用典,純用白描勾勒出這樣一幅生動的圖景:深秋的黃昏,一個風塵仆仆的游子,騎著一匹瘦馬,迎著一陣陣冷颼颼的西風,在古道上踽踽獨行。他走過纏滿枯藤的老樹,看到即將歸巢的暮鴉在樹梢上盤旋;他走過橫架在溪流上的小橋,來到溪邊的幾戶人家門前,這時太陽快要落山了,自己卻還沒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的長夜,不禁悲從中來,肝腸寸斷。至于游子為什么飄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自己去想像。這首小令,確實不愧為言簡意豐、以少勝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個字,共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作者沒有寫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寫這些事物與游子活動的關系,但讀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們緊密地聯系起來。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十三
水無聲,風無語,人不言,馬徒行。
斜陽早已跌進了對面的山坳,血色的紅霞籠罩著大地,染紅了天穹。
枯藤纏繞的老樹枝干上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蒼老的古槐被根根枯萎的樹藤纏繞著,糾葛著,沒有多余的枝椏。黃昏時的烏鴉,收起薄薄的羽翼,趕回了溫暖的巢,悲寂的鳴叫刺破天穹,濺落滿天的寒意,引起無限的感傷。(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飄蕩著炊煙的幾戶人家:窄小而破舊的石橋,不知承載過多少游子尋找的腳步,橋下潺潺的溪水緩緩流去,不知不覺中流向天際。像時間一般,轉眼間,多少年又過去了。河邊,幾戶人家的炊煙裊裊升起,蜿蜒而又筆直。那飄渺的白煙,透過煙囪,很薄很薄,冉冉地向上飄去。(小橋流水人家)。
空中,幾個孤零零的星星眨著疲憊的眼。偏僻的山村,一條小徑隱藏在蒙蒙夜色中,,從一扇柴門前繞過,又在一個拐彎處消失。
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一位騎著瘦馬的游子緩緩前行:古老的小道上,那冷酷無情的風肆無忌憚地刮著,沒有其他的行人,只有一片片枯黃的葉子,輕輕地落進了作者的視線,那飄舞的身姿,如殘蝶,在秋風中無可奈何地逝去——卷起、飛落。(古道西風瘦馬)。
羈旅已久的游子在秋風中露出一雙迷茫的眼眸,歲月的風霜寫滿了蒼老的雙頰,瘦小的身子,裹在單薄的衣衫里。那匹與游子朝夕相伴的馬兒,也瘦了許多,他們——找不到回家的路。
夕陽早已往西沉下來:那落日的余暉漸漸地被天邊的那抹烏黑給吞噬了。
漂泊未歸的游子還在極遠的地方:詩人沿著最后一束殘光行走。慢慢地,半月開始爬出來,睜著惺忪的目光,把一個孤單的身影投射在路上,形影孤憐。望著眼前的夜色,心中的思鄉懷親之情油然而起?!。ㄏ﹃栁飨?,斷腸人在天涯。)。
誰,是誰暗淡了天空,暗淡了季節,暗淡了每一顆疲憊的心靈?
離鄉路腳步染塵土。
青衣顧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眼模糊。
可曾依稀記來路。
老樹枯只剩鴉聲話如故。
馬蹄孤追逐不停駐。
千山渡仍義無反顧。
游子苦向誰訴西風路過去何處。
天涯路可有鄉音伴歸途。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離鄉路腳步染塵土。
青衣顧留一抹楚楚。
山河暮眼模糊。
可曾依稀記來路。
老樹枯只剩鴉聲話如故。
馬蹄孤追逐不停駐。
千山渡仍義無反顧。
游子苦向誰訴西風路過去何處。
天涯路可有鄉音伴歸途。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離鄉路腳步染塵土。
青衣顧留一抹楚楚。
游子苦向誰訴。
西風路過去何處。
天涯路可有鄉音伴歸途。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十四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天凈沙:曲牌名,又名《塞上秋》。
枯藤:干枯的'藤條。
昏鴉:黃昏的烏鴉。
斷腸人:極度悲哀的人,此指遠離家鄉漂泊在外的游子。
天涯:天邊,指遠離家鄉。
黃昏時分,蒼茫的天底下,幾只烏鴉正在圍著纏繞著枯藤的老樹尋覓著棲身之所,依傍著小橋和流水居住的人家,此時也升騰起裊裊炊煙,漂泊天涯的游子,牽著一匹瘦馬在荒涼的秋風古道上漫無目的地艱難移步前行。夕陽的余暉已經昏暗西下,只有遠離家鄉的游子還漂泊游蕩在天涯。
馬致遠,元代杰出的戲劇家、散曲家,他的《天凈沙·秋思》歷來被人們推為小令中出類拔萃的杰作,被譽為“秋思之祖”,幾百年來,它以其“深得唐人絕句妙境”(王國維《人間詞話》)的藝術魅力而膾炙人口,久誦不衰。
馬致遠少年時曾熱衷功名,但由于元統治者在初期執行著民族高壓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可以說,作者一生幾乎都過著一種漂泊無定的羈旅生活,他終生也因之被注定為郁郁不志,困窘潦倒的一生。
這是馬致遠著名的小曲,28個字勾畫出一幅羈旅荒郊圖。這支曲子以斷腸人觸景生情組成。
頭兩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就給人造成一種冷落暗淡的氣氛,又顯示出一種清新幽靜的境界,這里的枯藤,老樹給人以凄涼的感覺,昏,點出時間已是傍晚;“小橋流水人家”又使人感到幽雅閑致。12個字畫出一幅深秋僻靜的村野圖景。“古道西風瘦馬,”詩人描繪了一幅秋風蕭瑟蒼涼凄苦的意境,為僻靜的村野圖又增加一層荒涼感?!跋﹃栁飨隆笔惯@幅昏暗的畫面有了幾絲慘淡的光線,更加深了悲涼的氣氛。詩人全篇一共僅28個字,就把十種平淡無奇的客觀景物,巧妙地連綴起來,通過枯、老、昏、古、西、瘦六個字,將詩人的無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圖景中。最后一句,斷腸人在天涯是點睛之筆,這時在深秋村野圖的畫面上,出現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殘陽夕照的荒涼古道上,牽著一匹瘦馬,迎著凄苦的秋風,信步漫游,愁腸絞斷,卻不知自己的歸宿在何方,透露了詩人懷才不遇的悲涼情懷,恰當地表現了主題。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來渲染氣氛和顯示主題的,完美地表現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
天凈沙秋思寫成范文(15篇)篇十五
教學目標:
1、了解詩歌有關知識。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復誦讀并熟練地背誦。
4、領會詩歌中蘊含的節奏美,提高詩歌的鑒賞能力。 教學重難點:
品味語言,體會意境,領會詩人在詩歌中所表達的感情,誦讀并背誦。
教學方法:
誦讀法、探究法、想像法。
學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級是一個成績比較差的班級,學習詩歌,對他們來說,也許除了朗讀以外
可能就沒有別的印象了。所以,在課前我讓學生收集一些有關鄉愁的詩歌,教學中我盡量在教學中采用讓學生朗讀的方式去領會這首小令跟我們呈現出來的節奏美,讓學生還原詩歌中的畫面來領會詩中展現的圖畫美,領會詩人表現的游子的思鄉之情。
教學過程:
七百多年來,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因
為它極其出色地運用了景物烘托的寫法,將抒懷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圍中,使主觀意緒和客觀環境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是一篇抒情作品,僅用28個字,就生坳地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
“天凈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題目。元曲是我國古代詩歌中的一種體裁,興于元代,又稱散曲。馬致遠,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熱衷于功名,卻屢不得志,經歷了漂泊生涯20余載,本曲是這種漂泊生涯體驗的結晶,是作者用血和淚寫成的,是元曲中的“絕唱”,元人譽之為“秋思之祖”。
1、師配樂范讀
2、學生齊讀
3、學生給詩歌劃分節奏,注意重音: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4、學生配樂朗讀
1、學生閉目,隨著教師的描繪想像這幅畫面,感悟內容,體會思鄉之情__
一派清雅、安適的景象。這時太陽就要下同了,太陽也要回家了還沒有找到抽空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將是一個漫漫難熬的長夜。唉,自己有家難歸,令人心碎腸斷,更添悲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2、學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畫面,及作者所表達的學生的思鄉情。學生根據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筆畫,加深思考。
3、四人為一組,討論以下問題:
(1)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個字,寫了哪九種景物?你認為這樣做有何好處?
(2)體會篇末所寫的:“斷腸人”應是怎樣的人?
以上問題由學生討論,師適當點撥,共同明確:
(1)這首小令共寫了藤、書、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景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景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景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簡約之中見出深細。
“秋思”的含義,至于游子為什么漂泊到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這些言外之意,盡可聽憑讀者去想象。
(3)這首小令旨在表達天涯淪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難于表達,作者運用傳統的寄情于物的寫法,把這種凄苦愁楚之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顯的深秋色彩,與無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處,用有形表現無形,使人感到具體生動。
4、齊聲朗讀并背誦詩歌。
讓學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詩歌,可展開朗誦比賽,以提高朗讀水平。各小組展開競賽,看誰背誦的詩歌多。
這首小令僅用28個字就是道德表現出一個長期漂泊他鄉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語,而字字卻是扣著“情”來寫,古人說:“凡景物,皆情語”,《天凈沙?秋思》堪稱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無痕的杰作。人們說起“鄉愁”就會想到這篇作品。
展開想像,將《天凈沙.秋思》改寫成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