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看完電影或者活動之后都喜歡寫一些讀后感,這樣能夠讓我們對這些電影和活動有著更加深刻的內容感悟。什么樣的讀后感才能對得起這個作品所表達的含義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讀書后感讀書讀后感篇一
讓我感到生命無奈,生活疲憊,很多時連“世”也分不清,混混沌沌,顧此失彼,隨波逐流,以為明了的事多了,卻是越發失了方寸和方向。我翻開書,參照已心。
有時,成年人比少年成熟,是成年人多經歷了幾場葬禮。生死是莊子一個永恒的命題,也是的,生死糾集了一切利益所在,物質、精神、愛憎,是人就逃不了。朋友學佛,說人世是苦難的集合體,要歷無數生離死別,得失禍患,來日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下世不要為人。“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莊子也說“生之來不能卻,其去不能止,悲乎。”所以莊子說,我們要懂得“順應”,去面對,當你已無能力握著的站的領頭羊時候,去放開。世上沒什么是理所當然,或是橫加于人的。多經歷了葬禮,我懂得無論對人對物,如果只去憂患失去的悲哀,而不感恩曾經相遇相守的幸運,那去到哪個世界,也并不能真正快樂。有人問佛祖,什么是佛?佛說,無憂是佛。原來,現在腳下的土地,也可以是極樂世界,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力量。生命在思潮里龐雜,回歸自然便直觀,生命是八個數目字和一條小橋,像德蘭修女1910—1997,周總理1898—1976,在看這篇文章的人,生命尚缺四個數字。我是人類社會的瑰寶,也是大自然的一棵草,我笑笑自勉,能踏上小橋賞過風光,“活好當下”活出真我就不“悲乎”。
何為真我?生活的本原,生命的本初,愿望的本真,書里娓娓而出。外面實在太吵了,在信息、物質、欲望膨脹的今天,滋長出原始森林里蔓藤一樣的人際網,已天天疲于奔命,卻發覺滿足更難,快樂變小。“心為形役”原來心被外物奴役著,心當然是高興不起來。是時候靜下心來,聽聽自己的聲音。見過有種培訓課程,學員要每日停下來和自己的手手腳腳,耳朵肚子身體各部說說話,關心它們過得怎么樣。這近站的領頭羊公于莊子的觀心入門。“吾所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莊子說的耳聰目明,不在于聽得、看得有多高遠,而是能聽見自己的聲音,看見自己的心。心要見,必先靜。“水靜尤明,況精神乎,圣人之心靜乎。”水能映照天地萬物,是水清靜的時候,風浪大作之下水映不出東西,人心亦然,心湖急流暗涌,世界萬物也照不進人的心。
“莊子把真正了解自己內心的人叫善養生者。”以心為鏡,才可看清現狀,聯系過去,看到未來。“前半生不要怕,后半生不要悔。”閉上目,靜靜的,我問我自己的心,你曾經有過什么樣的夢,怎樣努力過?你心里想要的生活是什么樣的一幅畫卷?“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奈何。”懂得生命真諦的人,不會花時間在不該當的事情上,不會因為執拗、較勁追逐不可能實現的目標。于丹老師說,為了娶絕色女子,為了虛榮嫁給富商,離開了愛情,于是此生與他(她)錯過了;舍不得放下手中的一撮米,結果猴子給逮著了。“喪己于物,失性的領頭羊于俗,謂倒置之民。”將眼前的利益和自己的心分開,以心為鏡照見自己,再去思索問題,我看到了前面的清朗。“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生活狀態。”且好的心態,比生活中好的技巧和技藝重要,像運動員往往場上顯不出場下的好成績;搭在板凳上的板條我可以輕易走過,但橫到懸崖上就我就卻步了。靜心達而見心,心能“以天合天”,能以一顆清明的心,以規律迎合規律,忘利忘名忘我,做事做人都會游刃有余,做得更好。
書禪明了一種“道法自然”的生命狀態,以真求真,以真發現真,“大道合乎自然”是莊子所有理論的核心。“大道合乎自然”,不是人們平常斷章取義的無為、懈怠、隱世避事,“大道合乎自然”我們才能最后獲到大自然里“和緩的凝聚力”。天地運行,萬物更迭,四時有序,生生不息,正是天地間有著一股和緩的凝聚力。大圣大哲,能聚賢納士傳授至理,是他們不可或缺地擁有和緩的凝聚力。中華民族五千年泱泱大國,骨子里就是有著一股和緩的凝聚力,團結共濟和諧發展,在大浪淘沙的歷史長河里不息不滅。“和緩的凝聚力”,讓我們的心恒久澄靜清明,精神有了足夠的強大,便能找到自己心的大道。
靜而觀己心,洞明規律,勉力,順應。
讀書后感讀書讀后感篇二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路遙出生于陜西榆林市清澗縣的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家雖貧卻從未放棄過讀書,他平凡、樸實,有接地氣,這也許就是他能寫出《平凡的世界》這樣看似平凡卻又不平凡的作品的原因之一吧。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人生最精彩的不是實現夢想的瞬間,而是堅持夢想的過程。”這句話用在《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的身上再合適不過了。孫少平出生于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家庭雖然貧困,卻抑制不了孫少平對讀書的熱愛,同時,他也不甘于平凡。
他出城打工,希望能自己闖出一片天地,在打工的時候也不放棄對知識的追求。在工地里,夜深人靜,萬籟俱寂之時,幾乎所有工人都在打呼嚕酣眠之時,有一點幽光格外引人注目,那是孫少平,在忍受著背部因干活而留下的斑駁傷痕而帶來的疼痛的同時,在呼嚕震天,汗臭彌漫的惡劣環境之中勤讀不輟,是什么支撐著他做到如此地步呢?是源于他對讀書的熱愛!
那平凡的外表下藏著的是一個怎樣純凈的靈魂啊!
然而命運似乎總是對他不公平,不僅學業事業艱難,愛情道路上的她也是走的坎坎坷坷,不僅年少時的愛戀破滅,長大后與田曉霞的愛情也是聚少離多,甚至最后田曉霞也命喪黃泉……
每當我學習懈怠,甚至想要放棄時,總會想起孫少平的艱苦的求學經歷。窮且益堅尚且不墜青云之志!在如此艱苦惡劣的條件下,面臨重重阻撓,他尚不放棄讀書學習,我又有什么理由放棄呢?
讀書后感讀書讀后感篇三
讀一本書,就像交了一個好朋友;讀一本好書,就像遇見了一位良師;讀一本名著,就像與一位智者促膝長談。
《格林童話》的作者是格林兄弟。格林兄弟哥哥是雅克布·格林,弟弟威廉·格林,他們都是德國赫赫有名的學者。
《格林童話》的語言淳樸、幽默、優美,充滿了豐富的想象與各種諺語、俗語、新穎的比喻,富有濃厚的古老、民間色彩。小小的故事里卻暗藏大道理,這就是格林兄弟語言的魅力所在。
其中,《漁夫和金魚》是我印象最深刻的故事:漁夫捕到一條金魚,金魚說只要漁夫放了它就滿足他的愿望,他好心放了它,被妻子知道后,便強迫漁夫向金魚不斷索要愿望,日復一日,最終無可奈何的金魚收回了他給漁夫的一切,使他們以前的一切重新歸回家中,而什么皇后、城堡······都將歸回金魚。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我們要學會知足,珍惜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如果漁夫的妻子當初明白這些道理,那么他們現在也過著幸福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幸福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去爭取,而不能不勞而獲。
當你對作業已經厭惡了,想讓別人幫你寫,我們都應該有過這樣的想法。但是有沒有想過,別人幫你寫作業,進步的是他,退步的是你;獲得好成績的是他,不及格的是你;你一時的愜意,到頭來可是吃虧在后頭啊!這世界上沒有不勞而獲的好事!
《格林童話》令我打開了一扇神奇夢幻世界的大門。這本書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刻意的修飾,但每一個故事都是人間最美的真理,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它都在《格林童話》里盡情地展現了出來,每一個精彩的故事都扣人心扉。
格林童話在我心中種下了真、善、美的種子,在萌芽、生長···
讀書后感讀書讀后感篇四
雖然那革命,革革命的時代已經遠去,中國也有了不可限量似的未來。但中國人的積習仍未有絲毫改變。
中國人較之西洋人應稱得上伶俐人。懂得“中庸之道”,明白得道與失道,更了解“非禮勿聽,非禮勿視”,是一等的良民,且是中立的。中國人自有自己的布置,如魯迅先生所言:“有貴賤,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但也可以別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別人。”中國人亦喜歡流言,就如蒼蠅熱衷于細菌。“一見短袖子,便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體,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雜交,立刻想到私生子。”正如魯迅先生的先見,中國人的想象惟在這一層能夠如此躍進。例如鄰里之間,往往閑來無事,立志于觀望別家,若找出絲毫事端,便開始影影綽綽,竊竊私語,當面仍舊是溫藹的笑臉。
第一次回國,鄰居們的熱情是可以把人溶化的,熾熱的熱情背后則開始打聽和估算所有可知或不可知的細節。想到魯迅先生提到的兩種亦或四種:兇獸和羊;及兇獸樣的羊和扮做羊的兇獸。現在仍是有的,那本是自古有之的。只是那現象的原因成了利益。
另說貴賤,大小,上下吧。在國內,城市人看不起鄉下人;白領看不起藍領。在國外,香港來的看不起大陸來的;大城市的看不起小城市的;父母花錢供的看不起自己打工的。嫁在國外,嫁白人的看不起嫁阿叉難民的;嫁阿叉難民的看不起嫁老頭的。這種種的看不起便圍成了整個華人世界。那毫不留情的中傷和白眼隨處可見。這本是不該分貴賤的時代了,可骨子里的“古而有之”許會繼續到未來吧。
再就是思想的局限。中國人講究穩妥,無論說話辦事。初到國外,班上的同學大半是同胞,成群結隊的講著中文,那講英文的自然被視為異類,不敢罵你崇洋,但大可以孤立你。教授提出問題,中國學生則是一致相同或相似的答案,那所謂的“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的整齊是可見一斑的。穩妥地目的是達到了的。
寫了這許多中國人的積習,其實中國人的伶俐是不可限量的。中國中庸了千年之后,需要的是個體獨立的中堅力量。我們的經濟已經騰飛,再不做只求自保的蟻民了。中國人亦要用另外的視野看世界,甚或自己。
魯迅先生的文字并不會因時代的變遷而消逝。那些尖銳深刻的文字,讓人心隱隱的痛。我們卻是不該忘記那些戰士的,今天的幸福與自由。魯迅先生的文字讓我們完全陷入曾經的那個紛亂的年代,人們所付出的代價亦是不該忘卻的。少年時代很是痛恨這些文字,那大段大段的背誦,似乎是很久以前的事了。不知同齡的人有無閱讀魯迅全集的。城市的孩子們已經沒有了苦痛吧。我卻在此刻臣服。
讀書后感讀書讀后感篇五
12月份到大良梁球居圖書館辦了一張借書證,隨便借了兩本圖文并毛茂的文化書:《英國人這樣過生活》——胡蕙寧著。《美國人這樣過生活》——張懿文著,上班的時候沒時間看書,一直到了寒假才能靜下心來看書,今天終于把兩本書看完了,并兩本書的異同進行對比,感覺特別的扎實。在經常遨游于網絡,反而覺得心不夠塌實,有點煩躁。看書倒讓人能靜下心來,好好欣賞知識文化。精讀這兩本書后,有點兒體會,下面簡單陳述一下。
這兩本書都是從人的衣、食、住、行,育、樂六方面介紹各自國家的特色,也讓我了解一下外國文化。
飲食方面:
兩國都追求生活的便捷,特別是英國人,喜歡外賣,三名治等方便食品,而且英國人吃食物的味道很重,特別的喜歡吃甜食,巧克力、布丁則是他們酷愛的食物。這也是英國人過于肥胖的原因之一吧!相對而言,美國人為了健康,還會注重似乎物的營養含量,主要原因也許是美國人“體積”比較大,不得不注重食物的營養結構。與中國消費者相比,美國人購買食物除了查看關鍵的生產日期外,還會仔細研究食品營養標簽。而且看標簽還有個名堂呢!如果標簽第一個標的是食物的主含量,如果食品中主含量與標簽不一致,那么這些食品就是“假貨”。更令我吃驚的是,美國人給寵物購買食品也會關注營養標簽。或許這是美國人購買習慣吧,又或許是美國人遵循的“you are what you eat ”的原則吧。單詞“brunch”,當我看到書的解釋,才知道原來它是早餐“breakfast”和午餐“lunch”的組合詞。由于美國人也喜歡比較晚起床,吃完早餐再吃午餐就顯得太飽,所以新流行出“早午餐”的餐廳。(其實也相當于現代順德人也喜歡把喝早茶當作是“早午餐”了。)
衣著方面:
英國人喜歡用衣著打扮來展示自我風格,無論任何時候,他們都敢大膽嘗試。而且英國人很注重“頂上功夫”,認為佩戴帽子就是對別人的一種禮貌。在美國購買衣服則有點特殊,在美國購買東西都歡迎退貨(物品全新、收據齊全)。比如部分人買了衣服回家后發現不好看,可以拿收據退回。但是部分人則轉空子,把新買的衣服的標簽包裝好,保存好收據,把新款的衣服穿一下,趕上個時髦show一下。事后可以理直氣壯地說,“由于不喜歡這款式,全新的,要求退貨。”所以在美國買衣服小心碰上個“二手貨”哦!
出行方面:
最欣賞的是美國人郊外旅游的露營車,他們都習慣了過上野營式rv生活。
居住方面:
美國人非常注重房屋附近的綠化等公共環境,由于裝修工作工時費比較高,美國人想重新裝修自己的房子,大部分都會選擇親自動手。而英國人則喜歡翻新舊房子,也熱衷于翻新舊房子轉賣。
教育方面:
美國人教育奉行“自主”,把一切自由歸由孩子,而中國的兒童則是“有耳無嘴”。英國人則比較喜歡幽默作風。英國人的自卑與自大的特點很明顯。
享樂方面:
英國人以“派對不夜城”為最愛,而美國人則以party all the time”的生活。兩過人都不乏于及時行樂。都是以“party”為中心。
其實這兩本書的作者都不是本土的,都是外國人來到英國,美國后居住發現而寫下這兩本書的。所以介紹的都是比較簡單,挑選一些特別的來分享一下。過精讀這兩本書,外國文化略有增長。也讓自己對英、美兩國人的生活有了部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