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本的寫作水平往往能夠很好地體現出作者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深度。小編為大家準備了一些優秀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參考和學習,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一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詩人介紹】: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詩用詞十分樸實,但是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王之渙的個性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還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
【注釋】:
1、涼州詞:又名《涼州歌》。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涼州詞在唐代是樂府的常見曲名,多寫邊塞軍旅生活之事。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3、“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7、羌笛:古羌族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拔粑彝?,楊柳依依?!北背瘶犯豆慕菣M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p>
9、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評析】: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像一條絲帶蜿蜒飛上云端。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越發顯得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這兩句的地理描寫為后面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第三句詩人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戍邊士卒身處荒涼之地,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這首詩描寫了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景象。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楊柳: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二
作者:王翰。
原文: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注釋:
2、夜光杯:玉制的酒杯。這里指精美的酒杯。
3、沙場:戰場。
詩意:
精美的酒杯之中斟滿甘醇的葡萄美酒,
勇士們正要開懷暢飲,
卻又被急促的琵琶聲催促著要上戰場。
如我醉倒在戰場上,
請君莫笑話我,
從古至今外出征戰又有幾人能回?
二、《涼州詞》。
原文: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斑h”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拔粑彝樱瑮盍酪馈!北背瘶犯豆慕菣M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p>
9、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12、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詩意: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
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
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
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包S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耙黄笔翘圃娏曈谜Z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肮鲁恰弊鳛楣诺湓姼枵Z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皸盍迸c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
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逗鬂h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彼阅┚湔龑戇叺乜嗪?,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昂雾氃埂比植粌H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三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包S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一片”是唐詩習用語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皸盍迸c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逗鬂h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彼阅┚湔龑戇叺乜嗪钪鵁o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四
原文: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
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
玉門關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芽,
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外。
譯文二。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注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拔粑彝?,楊柳依依?!北背瘶犯豆慕菣M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p>
9、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10、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12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鑒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F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五
【內容】: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作者】:
王翰,生卒年不詳,字子羽,晉陽人。詩頗壯麗。
【賞析】:
涼州在今甘肅武威,唐時屬隴右道,音樂多雜有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諸國的胡音。唐隴右經略使郭知運在開元年間,把涼州曲譜進獻給玄宗后,迅即流行,頗有詩人依譜創作《涼州歌》、《涼州詞》者,以抒寫邊塞風情。這體現了唐人以毫不介懷的態度,對外來文化進行吸收、消化和創新的盛世魄力和大國風范。葡萄自漢朝由西域傳入中原,但用來釀酒的風氣到唐朝還是以西域為盛。夜光杯,相傳是周穆王時代,西胡用白玉精制成,因“光明夜照”得名。此杯此酒,又有如此洋溢著胡地情調的馬背上琵琶彈奏來助興,幾個富有特色的意象交相映襯,就把邊地軍營的開懷痛飲,渲染得華艷不俗,神采動人,而又淋漓盡致了。即便醉倒了,躺在沙場上,你也莫要取笑啊——這既是微帶醉意的話,又是帶有沉痛、卻能放達的生命體驗的話。你看古來征戰有幾人生還呢?既然生命是從戰場上揀回來的,就不妨看得開一點,活得瀟灑一點,讓它在美酒、奇杯和胡樂中,實現自己悲壯的輝煌好了。面對茫茫沙場和胡風酒筵,此詩對戰爭與娛樂、生與死的體驗,也帶有幾分唐人的豪華感和豪放感。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六
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
古來征戰幾人回?
作品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它和葡萄酒都是西北地區的特產。這里指精美的酒杯。
欲:將要。
琵琶:這里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催:催人出征。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君:你。
征戰:打仗。
作品譯文:
作品賞析:
這首詩地方色彩極濃。從標題看,涼州屬西北邊地;從內容看,葡萄酒是當時西域特產,夜光杯是西域所進,琵琶更是西域所產。這些無一不與西北邊塞風情相關。這首七絕正是一首優美的邊塞詩。邊塞詩,若以對戰爭的態度為標準??蓜澐譃楦桧瀾馉幣c暴露戰爭兩類。本詩所寫戰爭的性質和背景已無可考,但從詩人感情的脈搏來體會,這無疑是一首反戰的詩歌。不過它不正面描寫戰爭,卻通過戰前飲酒這件事來表達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用筆十分隱蔽曲折。首句設色艷麗,故意夸示飲宴之美:在晶瑩透亮閃閃發光的杯子里斟滿了葡萄美酒,戰士們聚在一起準備痛飲了。寫到這里,突然來一頓挫:“欲飲”而無奈“琵琶馬上催”。這個上二下五的句式,妙在突然促成了文意的轉折。
詩人似在代將士傾訴衷腸:管他呢,雖然出發在即,我們依然痛飲,不辭醉倒沙場,這種狂飲你們不會見笑吧?“君莫笑”三字,于頓挫之中一筆挑起,引出了全詩最悲痛、最決絕的一句,這就是結末的“古來征戰幾人回?”這個詰問句,夸張地展示了戰爭的殘酷后果,道出了普遍性,深化了詩歌的主題。顯然,這里所控訴的,已不止是將士們所面臨的這一次征戰,而是“古來”即有的一切由統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而發動的驅使千千萬萬將士去送死的戰爭!全詩抒發的是反戰的哀怨,所揭露的是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卻出以豪邁曠達之筆,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這就使人透過這種貌似豪放曠達的胸懷,更加看清了軍人們心靈深處的憂傷與幻滅.
馬上的樂隊彈起琵琶催人出發,這使得將士們心情大變,由熱鬧舒適的歡飲環境一下被逼到緊張激昂的戰前氣氛中。看來無法再飲酒了!可是,“醉臥沙場君莫笑”。第三句意又一轉,告訴我們:這時雖然軍令如山,卻是催者自催,飲者自飲,而且下決定決心要“醉臥”。
作者簡介:
王翰(687―726),字子羽,晉陽(今山西太原)人;登進士第,舉直言極諫,調昌樂尉。復舉超拔群類,召為秘書正字。擢通事舍人、駕部員外。出為汝州長史,改仙州別駕。王翰性格豪爽,無拘無束,常與文人志士結交,杜甫詩中以“李邕求識面,王翰愿卜鄰”之句贊嘆王翰。他的詩多豪放壯麗之句,可惜很多已散失,傳世之作中最負盛名的是他的《涼州詞》:“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表達了將士厭戰的悲痛情緒,也揭露了自有戰爭以來生還者極少的悲慘事實,同時也表現了一種視死如歸的悲壯情緒。王翰原有詩集十卷,大都失傳。
以上這篇涼州詞王翰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分享給您的好友。更多唐詩,詩詞盡在:詩句大全望大家多支持本網站,謝謝。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七
詩人以一種特殊的視角描繪了黃河遠眺的'特殊感受,同時也展示了邊塞地區壯闊、荒涼的景色,全詩悲壯蒼涼,流落出一股慷慨之氣,邊塞的酷寒正體現了戍守邊防的征人回不了故鄉的哀怨,這種哀怨不消沉,而是壯烈廣闊。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八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相關古詩內容,一起來看看!
【作者】王之渙【朝代】唐。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
3、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遠上:遠遠向西望去。“遠”一作“直”。
4、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5、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6、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7、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詩·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北背瘶犯豆慕菣M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8、不度:吹不到。度:吹到過。
9、玉門關: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0、何須怨:何必埋怨。何須:何必。
12、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F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九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今武威市。《晉書地理志》:“漢改雍州為涼州”,《樂苑》:“涼州宮詞曲,開元中,西涼都督郭知運所進”。下面是涼州詞古詩王之渙賞析,請參考!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賞析】。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酒店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結果三人的詩都被唱到了,而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涼州詞》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黃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耙黄笔翘圃娏曈谜Z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肮鲁恰弊鳛楣诺湓姼枵Z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逗鬂h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彼阅┚湔龑戇叺乜嗪钪鵁o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昂雾氃埂比植粌H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詩人,與王昌齡、高適等經常一起唱和。他的詩,很多都被教坊樂人入樂歌唱??上簧送静涞?,詩也只有六首流傳下來。但是,就是這六首之中,就有兩首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一首,就是這首《涼州詞》;一首,是《登鸛雀樓》。
《涼州詞》本是樂曲名。唐代“胡部”中的大曲多以州名,如《涼州》《伊州》《甘州》《渭州》《熙州》《石州》《陸州》等。《涼州詞》大概是最著名的,以此為題的詩也不少,王之渙這首《涼州詞》,算得上是最好的之一。
這首詩僅僅在描寫邊塞風光,但是卻有著言外之意。
大漠的景色是壯觀的,遠遠望去,奔騰的黃河就像在白云之上、白云之間穿流。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一座座萬仞之高的'群山之中。如此景象,雄壯蒼涼,令人心雄萬夫,豪氣干云。
然而這里又是那樣的艱苦,那樣的荒涼。天蒼蒼,野茫茫,悠悠羌管,吹奏著《楊柳怨》,好像在怨恨,春風從來就沒有到過這里,被玉門關阻擋在關外了。
讀者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了。如果這僅僅是一座孤城,甚至一座死城,蒼涼荒蕪又與我們何干?但是,這里卻駐扎著戍邊的將士,這里在進行著殊死的戰爭。“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保ㄋ畏吨傺汀稘O家傲》)讓我們感傷,也讓我們敬佩。
王之渙:688-742,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后遷居絳州(今山西絳縣)。他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其詩用詞十分樸實,但是造境極為深遠,令人裹身詩中,回味無窮。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王之渙的個性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還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一
王之渙。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賞析: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詩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
“柳”與“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F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知識擴展:《涼州詞》擴寫。
我一人走在塞上城墻邊上,遠處的黃河仿佛是從天際奔涌而來的,這座城外便是萬仞高山。在邊塞的高山大河中,這座城仿佛就像是宇宙中的一顆星星,在狂風和黃沙中巍然屹立。走在城里,我的心中突然感到無比悲傷,戍守邊塞的將士們啊!這黃沙隨著狂風,日夜吹打你們,你們竟毫無退縮,終日與它們搏斗,這無限廣闊的沙漠與你們終日為伴,你們心中只有祖國。不為別人給自己做多少,而自己甘愿獻出自己畢生的精力。
吹羌笛的人啊!你不要再報怨春風不度,楊柳不綠。想折枝挽留都不可能,這怎么不讓人悲傷呢?這黃沙和狂風,都不理睬你的報怨,你為什么還要再怨呢,只有戍守邊疆,不讓敵人打入,家,就是溫暖的,幸福的!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二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一】。
澎湃的黃河遠遠望去好像奔流在白云之間,一座孤城矗立在高峻的山嶺之間。羌笛何必要吹出折楊柳這哀怨的曲調?春風不愿度過玉門關。
【譯文二】。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
【注釋】。
涼州詞:原題二首,此其一。涼州詞,即涼州歌的歌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遠:一作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這里指玉門關。
仞: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羌:古代的一個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拔粑彝?,楊柳依依。”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p>
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知識擴展:《涼州詞》擴寫。
在遼闊的高原上,周圍盡是黃土,黃河奔騰而來,遠遠望去,黃河如同一條黃色的巨龍,從遙遠的天邊順流而下,就如同從白云中流淌下來的一樣。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在它的周圍盡是極高的山,這些山就如同圍墻一樣,把城市與外界隔離開來。
城中大部分都是戍守邊疆的士兵,他們沒有感受過朝廷的關愛,家人的關心,他們每天都在像打仗的事,可是他們更想念家鄉啊!
忽然,從遠處傳來了《折楊柳》的曲調,聽著悲哀的調子,看著四周的景色,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讓人更感到一種悲壯、凄涼之情。可如今在這玉門關外,春風不度,難道只是春風吹不到這里嗎?長安城里的官員每天過著富裕的生活,而那些士兵卻過艱苦的生活。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托別情也不可能了,這怎么不讓人更傷悲。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你不要怨,而是怨了也沒有用.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三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啊!
“涼州詞”是涼州歌的唱詞,不是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開元年間,隴右節度使郭知運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譜,進獻給唐玄宗。玄宗交給教坊翻成中國曲譜,并配上新的歌詞演唱,以這些曲譜產生的地名為曲調名。后來許多詩人都喜歡這個曲調,為它填寫新詞,因此唐代許多詩人都寫有《涼州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充分表現出盛唐詩人的廣闊胸懷。?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是從白云中流出來的一般。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境。
在這種環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系。現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儲蓄,更有深意。?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四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注釋】:
1、單于:漢時匈奴人對其君主的稱呼。泛指外族首領.
詩例: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唐·盧綸《塞下曲》。
單于使衛律治其事。——《漢書·李廣蘇建傳》。
2、拂云堆:古地名。在今內蒙古包頭西北。唐時朔方軍北與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用兵,必先往祠祭酹求福。張仁愿既定漠北,于河北筑中、東、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故拂云堆又為中受降城的別稱。唐,李益《拂云堆》詩:“漢將新從虜地來,旌旗半上拂云堆?!苯穑脝枴蹲碇兴完惣緶Y》詩:“隴頭地寒無草芽,拂云堆邊春更晚。”清,納蘭性德《沁園春》詞:“碎葉城荒,拂云堆遠,雕外寒煙慘不開?!眳㈤喦孱欁嬗怼蹲x史方輿紀要·陜西十一·榆林鎮》。
3、登壇:登上壇場。古時會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將,多設壇場,舉行隆重的儀式?!妒酚洝せ搓幒盍袀鳌诽扑抉R貞索隱述贊:“君臣一體,自古所難。相國深薦,策拜登壇?!碧苹矢υ端托齑蠓蚋澳虾!吩姡骸拔恢氐菈螅魃钆r?!鼻蹇咨腥巍短一ㄉ取岜罚骸敖ㄑ来到遣宦勑?,三十登眾所尊。”
4、神武:神明而威武.
6、歸去來:(1).辭賦篇名。晉陶潛所作。《晉書·隱逸傳·陶潛》:“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郡遣督郵至縣,吏白:‘應束帶見之。’潛嘆曰:‘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義熙二年解印去縣,乃賦《歸去來》?!焙笥靡詺w隱之典。宋梅堯臣《田家語》詩:“卻詠《歸去來》,刈薪向深谷?!?/p>
(2).回去。唐杜甫《發劉郎浦》詩:“白頭厭伴漁人宿,黃帽青鞋歸去來。”唐·顏真卿《贈裴將軍》詩:“一射百馬倒,再射萬夫開。匈奴不敢敵,相呼歸去來。”
(3).詞牌名。雙調,四十九字、五十二字二體,仄韻。清王奕清《詞譜》卷七:“《歸去來》調見《樂章集》詞二首,因詞有‘歌筵舞,且歸去,休惆悵,好歸去’句,取以為名?!?/p>
【賞析】:
冷風中望著遠方的拂云堆,不知道多少次我登壇殺馬以祭。今天的大唐王朝是多么的威武雄壯,再也不肯用和親這樣的方略來換取短暫的和平了。
盛唐邊塞詩人名家王之渙一生才高運蹇,惜只六首詩作傳世,實讓后人嘆嗟!《涼州詞》其一可謂人人皆知,網路上輕易便可找到相關的解釋.但《涼州詞》其二多錄其詩文,注解卻是鮮見少聞。無奈,泊云居只得自己動手。有不恰處,閱者莫笑泊云居才淺也!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開題便以別樣的視角入筆,詩寫外族首領北望拂云堆,其心內情感想必是復雜多變的吧。每次打算入侵中原之前我都會到拂云堆神祠祭酹求福。這是我祖輩生活的土地呀!而今只能遠遠的望著它了。多少無奈多少悲憤皆入詩中,仿佛一個末路的英雄虎目含淚仰天悲鳴。
敢于從這樣的角度寫詩,敢于替敵人鳴不平,縱觀中國歷史怕只有盛唐才有這樣的胸襟氣度。從這兩句詩中不難發現王之渙自身的豪放不羈,和觀察想像的深入。唐朝雖然政治清明,詩人們多敢于言.但能站在這樣的立場來看待思考問題實難能可貴,晚于王之渙的邊塞詩人李頎在《古從軍行》也有相類似的詩句:“胡雁哀鳴夜夜飛,胡兒眼淚雙雙落?!边@兩位詩人都能從另外的角度來說戰爭,的確難能可貴。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边@兩句直白道來更有一種激刺的震憾.藏在詩后的深切的情感波濤才是直指人心靈深處的.由血和淚交織而成的爭戰歷史.自春秋戰國起,華夏周邊諸馬上民族戰力強盛,漢家天子多以和親之策以換得短時間的和平,圖謀發展。而周邊外族在漢族和親之后和得到漢族朝貢來的禮物多也烽鼓暫息。
漢、唐時漢族國力強大起來,用不著再用和親的政策來換取和平了,而且強大起來的漢家天子野心勃勃,對外族發起戰爭.唐中宗景龍二年(708),唐朝名將張仁愿乘默啜悉率其眾西擊突騎施、營州一帶空虛之機,奏請朝廷奪取漠南并沿黃河北岸筑“受降城”,加強防御,首尾相應,斷絕突厥南寇之路于河北筑中、東、西三受降城以固守。中受降城即在拂云堆,張仁愿正好把中受降城筑于他們誓師之地。東城建于今內蒙托克托。西城筑于五原西北。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據黃河北岸險要之地,遙相呼應,構成一道堅強的防御屏障。王之渙詩中的單于可能便是指默啜悉吧,他更是連祖宗的宗廟也失去了.從自“不敢渡山畋牧”.再想漢家天子用和親來安撫自己,怕是做夢都不敢想的吧!
這首詩視角獨特,觀察深入.描寫動人心魄.雖不如為人熟知的人《涼州詞》其一,但在其直白的描寫中道出戰爭不只是給漢家帶來災難,同樣的,戰爭的另一方也同樣是為了生與死,國與家而輕死舍生.實應為后人警聳也!縱觀《涼州詞》二首,不難發現這位個性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卻時運不濟的詩人悲天憫人的另一面。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五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是盛唐著名詩人,與王昌齡、高適等經常一起唱和。他的詩,很多都被教坊樂人入樂歌唱??上簧送静涞?,詩也只有六首流傳下來。但是,就是這六首之中,就有兩首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一首,就是這首《涼州詞》;一首,是《登鸛雀樓》。
《涼州詞》本是樂曲名。唐代“胡部”中的大曲多以州名,如《涼州》《伊州》《甘州》《渭州》《熙州》《石州》《陸州》等?!稕鲋菰~》大概是最著名的,以此為題的詩也不少,王之渙這首《涼州詞》,算得上是最好的'之一。
這首詩僅僅在描寫邊塞風光,但是卻有著言外之意。
大漠的景色是壯觀的,遠遠望去,奔騰的黃河就像在白云之上、白云之間穿流。一座孤零零的城池,矗立在一座座萬仞之高的群山之中。如此景象,雄壯蒼涼,令人心雄萬夫,豪氣干云。
然而這里又是那樣的艱苦,那樣的荒涼。天蒼蒼,野茫茫,悠悠羌管,吹奏著《楊柳怨》,好像在怨恨,春風從來就沒有到過這里,被玉門關阻擋在關外了。
讀者可以展開想象的翅膀了。如果這僅僅是一座孤城,甚至一座死城,蒼涼荒蕪又與我們何干?但是,這里卻駐扎著戍邊的將士,這里在進行著殊死的戰爭?!扒脊苡朴扑獫M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保ㄋ畏吨傺汀稘O家傲》)讓我們感傷,也讓我們敬佩。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六
朝代:唐代。
作者: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譯文。
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滿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們彈奏起急促歡快的琵琶聲助興催飲,想到即將跨馬奔赴沙場殺敵報國,戰士們個個豪情滿懷。
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戰場上又何妨?此次出征為國效力,本來就打算馬革裹尸,沒有準備活著回來。
注釋。
涼州詞:唐樂府名,屬《近代曲辭》,是《涼州曲》的唱詞,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名。涼州詞:王翰寫有《涼州詞》兩首,慷慨悲壯,廣為流傳。而這首《涼州詞》被明代王世貞推為唐代七絕的壓卷之作。
夜光杯:用白玉制成的酒杯,光可照明,這里指華貴而精美的酒杯。據《海內十洲記》所載,為周穆王時西胡所獻之寶。
欲:將要。
琵琶:這里指作戰時用來發出號角的聲音時用的。
催:催人出征;也有人解作鳴奏助興。
沙場:平坦空曠的沙地,古時多指戰場。
君:你。
征戰:打仗。
鑒賞。
詩人以飽蘸激情的筆觸,用鏗鏘激越的音調,奇麗耀眼的詞語,定下這開篇的第一句—“葡萄美酒夜光杯”,猶如突然間拉開帷幕,在人們的眼前展現出五光十色、琳瑯滿目、酒香四溢的盛大筵席。這景象使人驚喜,使人興奮,為全詩的抒情創造了氣氛,定下了基調。第二句開頭的“欲飲”二字,渲染出這美酒佳肴盛宴的不凡的`誘人魅力,表現出將士們那種豪爽開朗的性格。正在大家“欲飲”未得之時,樂隊奏起了琵琶,酒宴開始了,那急促歡快的旋律,像是在催促將士們舉杯痛飲,使已經熱烈的氣氛頓時沸騰起來。這句詩改變了七字句習用的音節,采取上二下五的句法,更增強了它的感染力。這里的“催字”,有人說是催出發,和下文似乎難以貫通。有人解釋為:催盡管催,飲還是照飲。這也不切合將士們豪放俊爽的精神狀態?!榜R上”二字,往往又使人聯想到“出發”,其實在西域胡人中,琵琶本來就是騎在馬上彈奏的?!芭民R上催”,是著意渲染一種歡快宴飲的場面。
詩的三、四句是寫筵席上的暢飲和勸酒。過去曾有人認為這兩句“作曠達語,倍覺悲痛”。還有人說:“故作豪飲之詞,然悲感已極”。話雖不同,但都離不開一個“悲”字。后來更有用低沉、悲涼、傷感、反戰等等詞語來概括這首詩的思想感情的,依據也是三四兩句,特別是末句?!肮艁碚鲬饚兹嘶亍?,是一種夸張的說法。清代施補華說這兩句詩:“作悲傷語讀便淺,作諧謔語讀便妙,在學人領悟?!?《峴傭說詩》)這話對讀者頗有啟發。“作悲傷語讀便淺”,是因為它不是在宣揚戰爭的可怕,也不是表現對戎馬生涯的厭惡,更不是對生命不保的哀嘆。再回過頭去看看那歡宴的場面:耳聽著陣陣歡快、激越的琵琶聲,將士們真是興致飛揚,你斟我酌,一陣痛飲之后,便醉意微微了。也許有人想放杯了吧,這時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臥沙場,也請諸位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我們不是早將生死置之度外了嗎?”可見這三、四兩句正是席間的勸酒之詞,而并不是什么悲傷之情,它雖有幾分“諧謔”,卻也為盡情酣醉尋得了最具有環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由”。“醉臥沙場”,表現出來的不僅是豪放、開朗、興奮的感情,而且還有著視死如歸的勇氣,這和豪華的筵席所顯示的熱烈氣氛是一致的。這是一個歡樂的盛宴,那場面和意境決不是一兩個人在那兒淺斟低酌,借酒澆愁。它那明快的語言、跳動跌宕的節奏所反映出來的情緒是奔放的,狂熱的;它給人的是一種激動和向往的藝術魅力,這正是盛唐邊塞詩的特色。千百年來,這首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七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譯文。
縱目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在繚繞的白云中間,就在黃河上游的萬仞高山之中,一座孤城玉門關聳峙在那里,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賞析。
據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包S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的是動態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表現的是一種靜態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包S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耙黄笔翘圃娏曈谜Z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肮鲁恰弊鳛楣诺湓姼枵Z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結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更多的聯想,深化詩意。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后漢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現,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表現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譯文。
突厥首領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
但現在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突厥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
賞析。
這首《涼州詞》反映的是唐朝時與北方少數民族之間的關系。詩歌以漢代唐,寫一位邊地首領到唐來求和親而未能如愿,通過描寫其行動與心理,從側面烘托出唐朝國勢的強盛。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臺祭幾回?!贝笠馐牵和回适最I來到中原求和親,北望自己的領土,看到了邊界以北的拂云堆神祠,回想昔日曾經多次在此殺馬登臺祭祀,然后興兵犯唐,頗有幾分躊躇滿志。單于:古代對匈奴君長的稱呼,唐稱可汗,此指突厥首領。拂云堆:祠廟名,在今內蒙古五原。唐代朔方軍北接突厥,以河為界,河北岸有拂云堆神祠,突厥如有軍事行動,則先往祠中祭酹求福。隋末唐初時,突厥勢力極其強大,經常南下進犯,高祖、太宗、高宗等朝都以戰爭與和親并舉,以此來緩和與突厥的緊張關系。但突厥首領往往言而無信,反復無常,與唐一直戰事不斷,突厥問題也一直是困擾統治階級心胸的一樁邊境大事。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大意是:現在的唐朝天子神武超絕,不肯與我們和親,此次中原之行只好無功而返。和親:指漢唐王朝與少數民族首領之間具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聯姻,始于漢高祖以宗室女嫁匈奴單于。隋唐時曾與突厥、吐蕃、回鶻、吐谷渾等族和親。來:語助詞,無義。這兩句所指蓋指唐玄宗開元年間事。突厥首領小殺曾乞與玄宗為子,玄宗許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賜之而不許和親。后小殺謂唐使袁振曰:“吐蕃狗種,唐國與之為婚;奚及契丹舊是突厥之奴,亦尚唐家公主;突厥前后請結和親,獨不蒙許,何也?”袁振曰:“可汗既與皇帝為子,父子豈合為婚姻?”后小殺遣其大臣頡利發入朝貢獻,頡利發與玄宗射獵,時有兔起于御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發獲之。頡利發下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絕,人間無也。”后玄宗為其設宴,厚賜而遣之,竟不許和親。這兩句詩通過突厥首領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贊頌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說明其威勢足以震懾周邊少數民族,對于他們的無理要求堅決按原則辦事,決不肯對之妥協以求茍安。
這首詩,從側面贊頌了唐朝在處理少數民族關系上的有理有節,借突厥首領求和親的失望而回反映了盛唐的強大,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八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1.涼州詞:為當時流行的一種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3.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種樂器。
6.楊柳:指一種叫《折楊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贈別的風俗。
7.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子,埋怨楊柳不發、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外??!
閱讀試題:
1.詩中的“春風”除了指自然現象之外,還指的'是。(1分)。
2.下列理解不恰當的一項是()(2分)。
a.詩歌前兩句以遠川高山襯托“孤城”,描繪出邊地的雄闊蒼涼之景。
b.“楊柳”是雙關語,既指音樂的曲調,又指現實中的楊柳樹。
c.詩歌用“何須”二字,由邊地圖景描繪轉入情感抒發。
d.全詩極寫戍邊者不得還鄉的怨情,情緒消極悲切。
答案。
1.(1分)某種溫暖關懷或某種人間春意春象(皇上的恩惠或朝廷的關心)。
2.(2分)d(此詩雖寫的是戍邊的將士不得還鄉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頹廢的情調。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但悲中有壯,悲中有慷慨。)。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十九
王之渙(688—742),唐代詩人。字季凌,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遷至絳(今山西絳縣)。講究義氣,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以善于描寫邊塞風光著稱。用詞十分樸實,造境極為深遠。傳世之作僅六首詩。
古詩涼州詞(模板20篇)篇二十
《涼州詞》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下面就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注釋。
涼州詞:又名《涼州歌》,唐代傳唱于涼州的樂曲名。涼州,在今甘肅武威。
仞:長度單位。古時七尺或八尺為一仞。萬仞,形容極高。
羌笛:古時西北少數民族所吹的一種管樂器。
楊柳:指《折楊柳》曲調。
何須:何必。
度:經過。
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西,是唐時通往西域的要路關口。
譯文。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名句賞析――“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p>
這首詩,描寫了壯闊蒼涼的邊塞景物,抒發了守衛邊疆的將士們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詩的首句寫自下而上對黃河的遠眺,次句寫邊塞環境的險惡,兩句合在一起,用大筆寫意的手法,渲染刻畫了邊塞風光的雄奇蒼涼和邊防戰士們生活環境的艱苦惡劣。后兩句筆鋒一轉,引入羌笛之聲。折楊柳送別本是唐人風習,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詞更能引起思鄉的離愁??扇缃裨谶@玉門關外,春風不度,想要折一枝楊柳聊寄別情也不可能,這怎能不讓人更感悲傷。全詩表現了盛唐詩人悲涼慷慨的精神風貌。
作者背景。
王之渙(668-742),唐代詩人。字季陵,晉陽(今山西太原)人。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他的詩以描寫邊疆風光著稱,并多被當時樂工傳唱。代表作有《涼州詞》、《登鸛鵲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