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民俗民俗篇一
我的家鄉在寧夏市、和政縣,那里有大山風景如畫,我家就住在大山的對面,以前家門前只有一條不寬不窄剛走過一兩車的大路,好幾年沒有回家,今年一回家,哇!家鄉徹徹底底的變化,以前的“羊腸小道”已經變成寬大的柏油馬路。
以前聽奶奶說:“這里曾經打過仗”,怪不得我家對面的大山上有幾處像堡壘似的“怪物”呢,原來這是打仗留下的。
我們回民的風俗有很多很多,而且這些都很封建,比如:戴的白帽子,還要閉齋什么的,婦女們還在頭上戴紗巾。
我們的這些風俗是很特別的,男人或男孩都要戴白帽子,而婦女們是必須戴紗巾的,婦女們不能光著頭露著身體的胳膊和腿,而男的就很例外,他們可以戴也可以不帶戴。
先說說我們的飲食習慣,比如蓋碗茶,如果家里來客人,才會把這些蓋碗的茶端出來,讓客人品嘗,還會做些饃饃來招待客人,饃饃的花樣很多,比如:油香、麻花、錁錁、馓子、酥馓……,它們各個有特色,不過制作它們就難,比如錁錁,把面和好,還要發面什么的,錁錁里面的圖形有很多,比如:龍、青蛙、小鳥……它們既好看又好吃,是我們回民招待客人的最拿手的事,用一張大的桌子,放在炕上,上面擺上各種好吃的東西,還要倒上蓋碗茶,這些好吃的招待客人缺一不可呀!
還比如我們的閉齋習俗,齋要閉一個月,早晨的時候必須在六點以前吃過,到白天就不能吃,到傍晚的八點左右就可以吃,如果你一天不閉齋,那么就得補61天的齋,我也不知道這是為什么,可就有這樣的習俗啊!
關于閉齋還有一個風俗,男的12歲就要閉齋,12歲以下可以不閉齋,女的8歲就要閉齋,8歲以下可以不閉,我就想不通男的閉齋和女的閉齋的差距怎么就這么大呀!可是沒辦法,這就是習俗呀!必須得遵守啊!如果一天不閉那么就要補61天的。這很不劃算,還不如把那一天的齋閉夠,關于閉齋的風俗就是這樣。
我們回民家鄉的習俗就是這樣的。家鄉可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呀,如果有機會的話,你們可以來家鄉旅游,我們家鄉的人可是很好客的呀!
民俗民俗篇二
1. 情節波折性較強,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2. 情節變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懸念驟生,波瀾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作者的創新構思。
3. 情節發展較平緩,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4. 情節變化平淡無奇,缺乏新意。
5. 情節平直,毫無懸念,平鋪直敘似記流水賬。
6. 過程詳細,結尾卻簡略不全。結構不合理,給人以虎頭蛇尾之感。
7. 構思不合常理,內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
8. 情節大起大落,轉換太快,不夠連貫自然。
9. 比喻生動形象貼切,本體與喻體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與說服力都大大增強了。
10. 適當地運用對比比較等手法,通過事物相互間的懸殊與差異,有力地佐證文章的中心。
11. 不失時機地運用排比的手法,從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強語勢,又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2. 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備了人的行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從側面體現文中主人公的心靈歷程。
13. 能夠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題材,事件的代表性較強。
14. 選材新穎獨特,不附平庸,一掃迂俗之氣,令人耳目一新。
15. 雖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徹合理,理性挖掘較深,凸現了事件的本質。
16. 事件雖小,但反映出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7. 從多方面多角度選材,充分體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人物形象豐滿。
18. 選材過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題材老思想,平淡無奇。
19. 雖然選擇了生活中具有一定敘寫價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徹,挖掘不深,事件潛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體現。
民俗民俗篇三
晉江,我的第二故鄉,素有“泉南佛國”“海濱鄒魯”的美譽。晉江有很多傳統民俗,比如嗦啰嗹、抓鴨子等都讓人沉迷其中,流連忘返。
就拿普渡來說吧。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區的一種民俗文化活動。聽爸爸講,它是融合農歷七月十五的道教中元節和佛教的盂蘭盆會而形成的民俗節日,而晉江的普渡尤其盛名。
每年農歷七月,到處張燈結彩,燈火通明,很多人擺開酒席、大宴賓客。輪到哪個地方舉辦普渡,那個地方必定人山人海、車水馬龍,煙花璀璨,鞭炮轟鳴。馬路兩邊經常停滿了車輛,而流水席上盡是生猛海鮮、八珍玉食。晉江人又特別熱情好客,往往是觥籌交錯、杯盤狼藉后才能結束。
然而,聽爸爸講,以前每一年的普渡,不管富裕還是貧窮的家庭,家家戶戶都要花好多錢,有些人家甚至還大搞攀比之風,以客多為榮、客少為恥,形成奢侈糜爛之風。而宴席結束后,又經常因酒駕發生交通事故,傷害自己的同時又傷害了其他無辜的人。更不要說擺酒席造成的交通堵塞、放煙花造成的環境污染了。
然而這些都是傳說,現在我所看到的普渡,好像跟這些沒有多大的關系。報紙或者新聞經常報道有人把錢捐出來,或者贊助貧困人員,或者舉辦各類文體活動,或者為村里修建活動中心,或者成立基金會來獎勵認真學習的好孩子。看來,曾經大操大辦、酒駕醉駕的普渡早已經“黃鶴一去不復返”了。爸爸說這些都是晉江市政府移風易俗禁普渡帶來的好處。我想,普渡日簡直已經變成了“文體活動日”“志愿服務日”“公益活動日”“扶貧濟困日”“環境衛生整治日”了。
“在一起,更出彩”,世中運明年將要在晉江舉辦,讓我們一起熱愛晉江、美化晉江,為移風易俗、推陳出新、昂首前行的晉江喝彩吧!
民俗民俗篇四
我的家鄉位于準葛爾盆地邊緣的小縣城,因為這里是江格爾的故鄉,而成吉思汗又在這里停留過較長的時間,所以有很多的蒙古族人居住在這里。為此,我們這個縣取名為“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關于蒙古族的民風民俗。
蒙古族發祥于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萌古”等。 蒙古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除蒙古國外,蒙古族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內蒙古自治區和新疆及臨近省份以及俄羅斯聯邦。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中國境內。
全世界蒙古族人約為1000萬人。 中國的蒙古族人口為581萬人,在我國少數民族人口里排名第六。主要分布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余散布于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云南等地。
畜牧業是蒙古族人民長期賴以生存發展的主要經濟。此外,還從事加工業、農業和工業。現以農耕為主。蒙古族善于歌舞,民歌分長短調兩種。主要樂器是馬頭琴。喜愛摔跤運動。蒙古包和勒勒車是他們游牧生活的伴侶。
蒙古族有自己的語言文字。蒙古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有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利亞特。科爾沁四種方言。現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紀初用回鶻字母創制,14世紀初,經蒙古學者卻吉·斡斯爾對原有文字進行改革,成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秘史》等典籍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著名文化遺產;著名的英雄史詩《江格爾》,是中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飲膳正要》被列為對世界文明貢獻卓著的重要醫學發明。
民俗民俗篇五
我的家鄉安溪是一個有著一千多年產茶歷史的古老茶鄉。茶,已經滲透到安溪茶鄉人民的生產、生活,以及衣食住行、婚喪喜慶、迎來送往的禮俗和日常的交際之中。迎賓送客以茶相待,是安溪世代相承的傳統禮俗,閩南俗語“安溪人真好客,入門就泡茶”說的就是安溪人以茶待客的風俗。
在安溪,只要家里來了客人,主人就會拿出珍藏的好茶葉,燒開一壺水,用白瓷制作的茶碗和茶杯,沖泡出一杯杯醇香四溢的鐵觀音,細細品飲一番。“未講天下事,先品觀音茶”,淡淡的茶香已將賓朋之間的距離悄悄地拉近了。幾杯韻味十足的觀音茶入口,便覺口齒留香,心曠神怡之際,朋友之間的情誼也更濃了。
在安溪,除了在家中以茶待客,許多工廠、機關、商鋪、酒店等,也都備有茶具和茶葉,招待來訪的客人。而且每逢新的一批客人到來,就要立即煮水、重換茶葉,以表達我們安溪人的熱情好客。
安溪人待客離不開茶,看似尋常的請茶、喝茶,也有著不少講究。請茶時,若是親密的茶友,只需以手示意,一聲“請”,各自認杯;若是一般的友人,客氣一點,則端起茶盤,請客人任選一杯;如今,大部分安溪人都選擇用茶夾夾起茶杯,從老至幼,由尊至密,逐一敬奉。至于喝茶,安溪人注重品茶韻,雖然一杯茶很少,卻是不能一飲而盡的,必須先淺淺地抿一口,在口中稍留片刻,再緩緩咽下。咽下后,也不要急于喝第二口,留心品味一下,若真是好茶,這時就會有“甘味”從喉中涌起,令人回味無窮。
在安溪,許多人在工作之余還會懷揣幾泡茶,一起斗茶論道,其樂融融。這股斗茶之風,已開始在福建的其他地方,乃至廣東、上海等地流行起來,不斷地把安溪的茶風茶俗傳播到各處,讓更多的人有機會品嘗我們家鄉的鐵觀音,一起感受安溪獨特的茶文化。
親愛的朋友,如果你到安溪來,一定忘不了“寒夜客來茶當酒”的觀音茶,一定忘不了熱情好客的安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