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總少不了接觸作文或者范文吧,通過文章可以把我們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塊。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民俗民俗篇一
中國的節日有很多,而且,每一個節日都有著自己的動人傳說。從各種節日的由來與風俗中,我們不難看出,貫穿這些節日的正是: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懲邪惡的民族精神。這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是需要我們傳承和弘揚的內容。而其中最熱鬧、隆重的怕要數春節和元宵了。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這是蘇軾的《守歲》中的詩句。談起這首詩,人們腦海中浮現的必定是春節那喜氣洋洋的幸福場景。春節,是我國最隆重,也是最熱鬧的民族傳統節日。春節要貼春聯、貼年畫和窗花,放爆竹煙花,拜年祝賀,拿壓歲錢,還有吃餃子、吃年糕等,這些時刻都很有趣。在春節的前一天晚上,也就是除夕,家家戶戶闔家歡聚,一起吃年夜飯,其間談笑風生,其樂融融。有時還會進行各種游戲,然后一起看春晚、一起守歲,敘舊話新,互相祝賀鼓勵。當零點的鐘聲敲響時,煙花爆竹便將節日的喜慶氣氛推向高潮。聲聲炮鳴久久蕩漾于空中,不絕于耳,無數煙花競相綻放于空中。
在春節,家家戶戶都會置辦年貨,準備一大堆好吃的。在擺放節日的供品中,必須準備一大盤蘋果,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平平安安”。還有些地方準備的糕點食品富有討吉利的諧音:吃棗子表示春來的早,吃柿餅表事事如意,吃杏仁表示幸福人生,吃長生果表示長生不老,吃年糕表示一年比一年高等等。所有的這一切是多么有趣而又富有意義。這些習俗展示了中國人的智慧,代表著我們淵遠流長的民族文化,我也為這些習俗的誕生而自豪,我特喜愛我們中國的春節。
而元宵節,是我國另一個民間傳統節日。正月十五鬧元宵,把從除夕開始的慶?;顒友永m一個又一個高潮。元宵節要吃元宵,意在祝福全家團圓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樂幸福。因此到了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買元宵,有的人家則是自己做的。今年的元宵,我就過了一把做元宵的癮。元宵看起來蠻好做的,似乎只要把陷放進去,然后搓圓即可,但事情并非如此簡單。先要將元宵皮搓圓并“挖洞”那“小洞”是放餡用的,然后放餡,最后搓圓,雖是簡簡單單三步驟,但要往那小小的“洞”里放餡,還得搓圓可真不是易事。元宵節除了吃元宵外,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賞燈會、猜燈謎,好不熱鬧!
作為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節日都有它的悠久歷史、美妙傳說,獨特情趣和深廣的群眾基礎。他們反映了民族的傳統習慣、道德風尚和宗教觀念,寄托著整個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來一代代歲月長途中歡樂的盛會。
一個節日就像一故事,情節美妙動人;一個節日就像一種文化,內容絢麗多彩。在當今很多洋化了的節日文化當中,愿我們更多的傳承中國的傳統文化,歡度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節日。
民俗民俗篇二
1. 情節波折性較強,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讀者的注意。
2. 情節變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懸念驟生,波瀾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發展過程體現了作者的創新構思。
3. 情節發展較平緩,缺乏一定的起落性。
4. 情節變化平淡無奇,缺乏新意。
5. 情節平直,毫無懸念,平鋪直敘似記流水賬。
6. 過程詳細,結尾卻簡略不全。結構不合理,給人以虎頭蛇尾之感。
7. 構思不合常理,內容漏洞百出,不能反映生活的真實。
8. 情節大起大落,轉換太快,不夠連貫自然。
9. 比喻生動形象貼切,本體與喻體形神相似,文章的趣味性與說服力都大大增強了。
10. 適當地運用對比比較等手法,通過事物相互間的懸殊與差異,有力地佐證文章的中心。
11. 不失時機地運用排比的手法,從多方面說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強語勢,又給讀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12. 巧妙地運用擬人手法,使文中的物像具備了人的行為特征人的思想情感,使之從側面體現文中主人公的心靈歷程。
13. 能夠選擇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題材,事件的代表性較強。
14. 選材新穎獨特,不附平庸,一掃迂俗之氣,令人耳目一新。
15. 雖述平常事,但分析透徹合理,理性挖掘較深,凸現了事件的本質。
16. 事件雖小,但反映出較深刻的道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17. 從多方面多角度選材,充分體現了人物的個性特征,人物形象豐滿。
18. 選材過于通俗,不具一定的代表性,老題材老思想,平淡無奇。
19. 雖然選擇了生活中具有一定敘寫價值的事件,但由于分析不透徹,挖掘不深,事件潛含的道理未能深刻地體現。
民俗民俗篇三
說到永康的春節習俗,那可真是多??!讓我給你細細道來。
撣塵:農歷臘月二十四,這一天各家各戶都要撣掃去室內、家具及廚房各角落的灰土塵埃,以免留下魔鬼的爪印,于來年不利。
貼春聯: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等。每逢春節,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家家戶戶都要精選一副大紅春聯貼于門上,為節日添加喜慶氣氛。
倒貼"福"字:在貼春聯的同時,大家要在屋門上、墻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氣、福運,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對美好未來的祝愿。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祝愿,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
謝年:在除夕,永康城鄉各地鞭炮陣陣,家家戶戶按照傳統習俗擺出了方桌,點上了紅紅的蠟燭謝年,祈福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祭祖:在我們這里,正月初一,不是先拜年,而是先去祭祖。每拜完一個祖墳,就在墳前放鞭炮,為了讓祖宗保佑我們。
拜年:祭完祖,就是拜年了。人們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齊齊,出門走親訪友,相互拜年,恭祝來年大吉大利。
怎么樣,看了我們這兒春節習俗,才知道各地習俗每什么太大的差別吧。
民俗民俗篇四
快樂的事情就像一顆顆珍珠,今天我就要挑最美麗、最有光澤的一顆展示給大家。
那天是我們學校一年一度的民俗節。我早早的起床穿上媽媽給我準備的漢服,興高采烈地來到學校。
我剛走進教室就發現平常安靜的教室今天卻像炸開了鍋一樣,大家嘻笑著、談論著。所有人都對今天的民俗節充滿了期待。
活動開始了,同學們被分成五組,由老師和志愿者阿姨們帶領著去各個班級闖關蓋雛鷹章。不一會兒大家都分散開來。我們小組先去了三(10)班。在那里我們進行了托乒乓球大闖關,所有同學用乒乓球板托著乒乓球保持平衡,大家都卯足了勁不讓球從板上滾下來。很快大家都挑戰成功了。接下來我們又進行了口訣背誦大闖關和繪畫、猜歌名等十幾種大闖關。其中我最喜歡的是立硬幣大闖關,進教室之前,我從窗戶把頭伸進去左看看右瞧瞧,想從前面挑戰的同學手中學習一些立硬幣的技巧。只見大家都慢慢地、輕輕地把硬幣書在桌子上,可是硬幣一點也不聽話。一下子往左歪一下子向右倒。很快就輪到我了,我坐下來仔細觀察了桌面和硬幣,然后調整了硬幣的方向,手一松,哇!我竟然第一次就成功了,我激動得從座位上跳了起來!
半天的時間一轉眼就過去了,我們都順利敲得了19個雛鷹章,每個人拿到了19個民俗幣。
午飯過后我們開始了中午的動活動。我們先是看了電影、畫了年畫,接下來就是猜燈謎活動。現場的燈謎實在是太多了,我和幾個同學相約到不同的地方去猜不同的燈謎,然后在一起分享自己的答案。很快我們就輕松猜出56條燈謎,高高興興地回到教室。
下午就是期待已久的換小吃環節了?,F場一排排的小吃攤,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美食。我們帶著闖關得來的民俗幣,來到各自喜歡的攤位前。我一下子就被一個川劇變臉的玩具吸引了,立刻換了一個。隨后我又換了兩個零食和一小桶雞米花??墒窃趺丛匠栽金I了呢?肯定是還沒有吃主食。于是我又換了一份泡面,上面還有大大的丸子!總算有點飽了,這時我的好朋友告訴我前面還有更好吃的火腿腸裹蛋。我毫不猶豫一下子換了兩根。吃完火腿腸,猛然發現我只剩下兩個民俗幣了。沒辦法我只能再換一杯可樂了。換好可樂,我學著李白飲酒的樣子一邊喝著我的可樂一邊走回了教室。
愉快的民俗節就這樣接近尾聲了,我們不僅玩到了非常有趣的闖關活動,還吃到了美味可口的各式美食。我已經開始期待明年的民俗節了。
民俗民俗篇五
客家人,又稱河洛郎,是一個有著顯著特征并且歷史悠久的民族。客家的風俗習慣繁多而獨特,身為一名客家人,我還是覺得客家的春節最有趣了。
那是三年級的一個寒假,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回老家五華過春節??图掖汗澥菑霓r歷臘月二十四開始的,那一天到正月十五日就算客家春節。我們到五華的時候,剛好是除夕,時間大概是下午5點。我下了車,走到奶奶家門前,敲起了門,叫了一聲:奶奶,我們來了!奶奶笑著給我開了門,說:快進來吧!我進了門,只見爺爺、姑爺、大姑、表哥、大嫂正在屋子里到處忙活著:桌子上堆滿了結米糖和桔子、柚子;到處都是年畫和對聯;窗戶、大門、桌椅都被擦拭的干干凈凈,廚房里還傳出一陣陣剁菜的聲音,一副大大的年畫掛在客廳的中央,旁邊還有兩只金元寶,很有過年的氣氛。
我跟大家打了個招呼,就跑進廚房里幫忙去了。一進廚房,一陣香味就撲面而來,差點沒讓我滴出口水來。奶奶見我進來,說:"來得正好,快過來幫忙!我就跑過去幫手了,一會兒端端那個,一會兒切切這個,忙得不亦樂乎。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間就到了晚上。經過了一天的忙碌,桌子上白上了許多菜肴:炒粉皮、炸豆腐、讓香菇和讓豆腐,雞鴨魚肉到處都是,按照習俗,今天還要用大木盆蒸隔年飯。先用一個大木盆蒸一鍋飯,飯盆里面要插上12根筷子和12根大蒜(如果每逢閏年還要各多插一根。木盆還要擺放銀元,寓意有富有食。大家一邊看電視一邊大吃特吃,除夕夜就在這濃濃的年味中悄悄溜掉了。
按照習俗,正月初一這一天是要早起的。我和爸爸早早起來,洗漱干凈,接著來到家門外點香燭、放鞭炮。放完鞭炮,要吃長壽面,寓意健康長壽。我和爸爸吃過早餐,就和往常一樣到處串門、拜年。叔叔阿姨們按照規矩在這一天給我了許多桔子、糖,爺爺奶奶們則要給我紅包掛在我的脖子上面,俗稱掛頸。就這樣走街串巷的走了一天,我累極了,一回到家里匆匆洗漱干凈,到頭就睡。
一轉眼就到了正月初二,奶奶一大早就殺了一只閹雞,把雞血淋在一個裝滿了紙錢的鐵盆里,謂之血錢,是祭拜祖先前的一個重要習俗。這一天,是一定要在家的人全部去祭拜祖先的。吃過早餐,大家把門鎖上,就拿著紙錢、貢品和香燭一起開車上了山。到了祖先墓前,掃墓,祭祖,燒錢,這些都是叫祖先在新的一年里面保佑后代一帆風順,萬事如意。這一天也叫做拜祖日。
民俗民俗篇六
“泥塑”我們在平時只是隨手玩一玩,并不了解它真正的內涵與文化底蘊。今天我們有幸來到了老城石板街文化大院,采訪了做了一輩子泥塑的李正卿老爺爺??吹搅艘蛔鹱痂蜩蛉缟淖髌罚也耪嬲w會到了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泥塑的魅力與感染力。
泥塑是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距今已有6~7千年的歷史,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唐朝是泥塑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像人人皆知的“唐三彩”與泥塑就有關系。
剛踏進文化大院,我便感受到了一種濃濃的民俗氣息,尋著這氣息,我們來到了李正卿爺爺的身旁。李爺爺已經有80歲的高齡了,可看上去精神還是那樣的矍爍。他從小就跟隨父親學習捏泥人、扎紙等民間傳統實用藝術,這么多年從未間斷對泥塑藝術的追求和探索,這得需要多大的毅力啊!我們剛到時爺爺正在制做《三國演義》里一系列的英雄好漢。在爺爺手里,一尊劉備的塑像就要誕生了,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仿佛會講話,會呼吸。兩根上揚的粗眉,略顯夸張的鼻子,還有那對顯眼的大耳朵,甚至連“人中”與眼瞼都一目了然。真像活了一般。
除了三國英雄,還有些讓人過目不忘的泥塑:歷史人物“孔子”、“李白”……神話人物“觀世音菩薩”“彌勒佛”……歷史典故“岳母刺字”和一系列的抗日戰爭 “支前”泥塑都讓我們印象深刻。我最喜歡的就是色彩鮮明的“竹林七賢”:忘情彈奏古箏的嵇康、肆意酣暢的“阮籍”、隨意撥弄琵琶的“阮咸”……一個個人物形神兼備,出神入化。
后來,在大哥哥和大姐姐的幫助下我們學習了簡單的用模型制成泥人,讓我們每個人都滿足了心愿。最后我們戀戀不舍地與李爺爺告別,爺爺告訴我們只要我們愿意學,他以后都可以免費教我們,我們聽了心里樂開了花。
這次的活動不僅鍛煉了我們的動手、動腦能力,更讓我們學到了多少在課堂上學不到的東西啊!李爺爺的耐心、毅力以及那種為藝術獻身、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這真是一個好課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