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讀后感的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觀滄海讀后感篇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又有新的感悟。
回想01年秋風剛起,有幸“東臨碣石,以觀滄?!薄3堪讜r,站在臨近碣石的金山嘴上(有的考證說碣石在此,其實錯也!真正應在鴿子窩的鷹角石旁的西崖頂上),觀看日出。只見東方海平線放出紅光,接著紅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間躍出海面,萬道霞光,極為壯觀。當紅日升高時,有人舉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來是想拍手托太陽的,引來一片歡笑和模仿。
一天晚上坐在臥床上,突見月亮升起,逐漸高離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靈感一動,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鐘靜候,果然看到了平生從未見的奇景。只見東方銀光逐漸增大增強,一輪圓月緩緩騰出,銀波萬里,尤其是跳離水面一霎更是懾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海空,真是“幸甚至哉”也!
然,從未見旅游宣傳“看月出”,實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操卻觀得細微,遙想當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寫下了如此壯麗的詩篇!
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漢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過此海邊,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評價當數誰?!同樣都是中華民族杰出的貢獻者,為何評價卻是天壤之別?!我看,是評論家太“吝嗇”、太“正統”、太“保守”了,歷史上的評論家就不去說他們了,而在現代文明的熏陶下,我們的評論家還是在引經據典,追究細微末節,而不從現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離口,未免引人萬分感慨和不解!
觀滄海讀后感篇二
《觀滄海》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發展進程的深刻思考和樂觀進取、自強不息的人生態度。讀完后,大家的態度是否有轉變了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觀滄海讀后感400字,希望你喜歡。
《觀滄?!肥墙ò彩?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以下,詩人又展開其豐富的想象,進一步描繪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蘊星漢的宏偉氣魄和博大胸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觀滄?!肥墙ò彩?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 這樣的詩,給予人的是說不出來的恢宏、博大之感,是決不可以—一字一句地解說的。只有能夠一個人大呼大喊的場合,才可以誦讀這樣的詩。這是一個講究”靚“ ”酷“ ”斃“的時代,這個時代藝術的口號是”生產快樂“,而我卻覺得,在男生女生不易區分的時代,應該提倡讀一下這樣的詩要自強,中國青年應該有一種大海的氣魄,不反對“愛” “玩” “搞笑”,但是也應該有那么一點點時間讀讀曹操的《觀滄?!罚L長陽剛之氣。 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首純粹的寫景詩,也是中國最有氣勢的一首寫景詩。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焙Ec山,樹與草,風與浪,全是在作者的俯瞰之下,連日與月的行走,也是在詩人的腳下,這真是雄大得讓宇宙也得降服的氣魄。
充盈詩中的是蒼涼與憂患,但是又絕無哀愁與無奈,在這蒼涼和憂患與海、山、樹、風、日、月的對話之中,讓我們感覺到的是躍躍欲試的征服欲望,這是對著強大者宣戰時高聲的呼喊,面對困難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這樣的歲月,讓人激情燃燒。曹操是北征少數民族烏桓時寫下這首詩的,這個時候,雖然幾個強大的對手已經被他降服,但是南方群雄并立,統一大業困難如山壓海迫,但是從這詩中,看出來的是曹操無所畏懼的雄心,敢寸:征戰的氣魄。
觀滄海讀后感篇三
觀滄海表達了曹操以景托志,寫出了他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讀了這首詩,讀者心生哪些感慨?下面是本站小編精心為你整理觀滄海讀后感作文,一起來看看。
從詩的體裁看,這是一首古體詩;從表達方式看,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皷|臨碣石,以觀滄?!边@兩句話點明“觀滄海”的位置:詩人登上碣石山頂,居高臨海,視野寥廓,大海的壯闊景象盡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寫,概由此拓展而來?!坝^”字起到統領全篇的作用,體現了這首詩意境開闊,氣勢雄渾的特點。
前四行詩句描寫滄海景象,有動有靜,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與“水何澹?!睂懙氖莿泳?,“樹木叢生,百草豐茂”與“山島竦峙”寫的是靜景。
《觀滄海》是建安十二年(207)九月曹操北征烏桓,消滅了袁紹殘留部隊勝利班師途中登臨碣石山時所作。這首四言詩借詩人登山望海所見到的自然景物,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動人形象,更表達了詩人豪邁樂觀的進取精神,是建安時代描寫自然景物的名篇,也是我國古典寫景詩中出現較早的名作之一。
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我信步登上了高聳的碣石山,來觀賞浩瀚無邊的大海。
腳下湛藍湛藍的大海,就好像一塊巨大的藍寶石,閃著光,和藍天連成一片、相互映襯。一陣風吹來,海水卷起朵朵浪花,海面起伏蕩漾。碣石山巍峨挺拔,上面遍布蒼翠的花草樹木,秋風吹來,樹葉簌簌作響,仿佛在演奏一曲美妙動聽的樂曲。頓時,一種清爽的感覺充滿了我的全身。大海也不甘寂寞,加入了自然的“合唱”,洶涌澎湃的波濤不斷轟擊著礁石,發出震耳欲聾的巨響。
欣賞著美景,我仿佛看到了太陽、月亮從大海中升起,又落回到大海。太陽和月亮的輪回都在大海的吞吐之中,由大海主宰。銀河群星輝煌燦爛,也像是由大海的水滴凝結而成,包含在大海寬廣博大的胸懷中。我完全陶醉于大海的美妙景色,沉迷于關于大海的故事,直到天色漸晚,才盡興而歸。
我感嘆大海的美麗與廣闊。山島是靜,波浪是動,動靜結合,描繪出一幅有聲有色的山水畫卷。大海還講述了這樣一個道理,包容一切,無私奉獻,我們做人也是這樣。心中感慨萬千,放聲高歌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觀滄海讀后感篇四
最近看了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國》,再次體味曹操的詩作《觀滄?!罚骸皷|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保钟行碌母形?。
回想01年秋風剛起,有幸“東臨碣石,以觀滄?!?。晨白時,站在臨近碣石的金山嘴上(有的考證說碣石在此,其實錯也!真正應在鴿子窩的鷹角石旁的西崖頂上),觀看日出。只見東方海平線放出紅光,接著紅日水上水下相接,瞬間躍出海面,萬道霞光,極為壯觀。當紅日升高時,有人舉起手高叫,快拍照!快拍。一看,原來是想拍手托太陽的,引來一片歡笑和模仿。
一天晚上坐在臥床上,突見月亮升起,逐漸高離海平面,想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靈感一動,何不看看月出。第二天晚上提前了一刻鐘靜候,果然看到了平生從未見的奇景。只見東方銀光逐漸增大增強,一輪圓月緩緩騰出,銀波萬里,尤其是跳離水面一霎更是懾人心魄,仿佛巨大的夜明珠照亮???,真是“幸甚至哉”也!
然,從未見旅游宣傳“看月出”,實在是疏忽,或明知不宣,乃失策也!而操卻觀得細微,遙想當年必看了日出月出,寫下了如此壯麗的詩篇!
由此,不禁想到,秦皇、漢武、魏武、唐宗、康熙、乾隆都到過此海邊,得到后世最不公正評價當數誰?!同樣都是中華民族杰出的貢獻者,為何評價卻是天壤之別?!我看,是評論家太“吝嗇”、太“正統”、太“保守”了,歷史上的評論家就不去說他們了,而在現代文明的熏陶下,我們的評論家還是在引經據典,追究細微末節,而不從現代的眼光,看大的方面,“暴君”、“奸雄”不離口,未免引人萬分感慨和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