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游詞可以為游客提供豐富的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欣賞所參觀的景點。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針對不同類型景點的導游詞,供參考選擇。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一
諸城恐龍國家地質公園位于龍都接街道庫溝,距市區10公里,已入列國家地質公園。擁有恐龍化石長廊和化石隆起帶等極具代表性的世界規模最大恐龍化石群,被恐龍專家形象譽為“恐龍集會世界”,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執行局專家譽為無與倫比的世界地質奇觀。主場館建筑面積7萬多平方米,總投資4個多億。
依托地質遺址和自然地貌,運用抽象的恐龍元素進行組合,覆蓋化石長廊和化石隆起帶。內部主要建設“七廳三館一隧道”,“七個廳”分別是:序廳(地球廳)、化石群廳、鴨嘴龍廳、暴龍廳、角龍廳、甲龍廳和恐龍蛋廳;“三個館”分別是:動感影視館、互動體驗館和世界各國恐龍館;“一條隧道”:就是中生代時空隧道,叫做穿越白堊紀、探秘中國龍。采用遠古環境復原、聲光電再現、文化藝術展演等多種手段,充分展示地質遺址的震撼,生動揭示恐龍生存、繁衍和消亡的神妙。
諸城中國暴龍館,位于諸城市龍都街道臧家莊,距市區6公里,因在此出土了亞洲最大、中國唯一的暴龍——“巨型諸城暴龍”而得名,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暴龍遺跡遺址主題館,是集科研科普、觀光體驗、娛樂休閑于一體的綜合性恐龍文化主題景區,被恐龍專家譽為“恐龍格斗世界”。
諸城中國暴龍館,因循恐龍化石埋藏格局規劃建設,館區占地30000平方米,建筑面積3200平方米,外形設計為蛋殼造型,寓意新發現、新開端、新收獲。館內劃分為化石原址展示區、化石骨架展示區、時空隧道展示區和科普休閑娛樂區四大功能區。
場館運用聲、光、電、影視成像等高新技術,充分展示“兩大奇觀、三大龍王”,還原再現白堊紀晚期群龍爭霸的恢弘場景。兩大奇觀,即:多達七層撼人心魄的化石層疊區;暴龍與角龍、甲龍、鴨嘴龍格斗搏殺的完整遺址遺跡。三大龍王,即,亞洲最大、中國唯一的暴龍骨骼化石,世界最大、最完整的甲龍骨骼化石,北美以外首次發現的大型尖角龍頸盾化石。2010年8月29日,央視“中國恐龍大調查”在此進行了三個小時的現場直播。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二
太子灣公園位于杭州西湖西南,園中以西湖引水工程的一條明渠作為主線,積水成潭,太子灣公園截流成瀑,環水成洲,跨水筑橋,形成了諸如琵琵洲、翡翠園、逍遙坡、玉鷺池、頤樂苑、太極坪等空間開合收放相宜,清新可人的景點。公園內有數千株日本東京櫻,三月中旬盛開,燦若云霞,美不勝收。故名現為著名的婚慶公園與郁金香展地。公園在中國傳統山水園林的基礎上,吸取了西方造園開朗飄逸的藝術處理手法,富有瀟灑、自然的藝術趣味。公園的環境適宜舉辦西式婚禮,有"忠心不渝"、"比翼齊飛"等項目。
整個婚禮的過程首先在歡快的《婚禮進行曲》樂聲中拉開序幕,新娘懷抱鮮花,同新郎手挽手走過小橋,漫步于一片開闊的草坪,然后來到一座婚慶教堂。這時新郎新娘走上紅色的心形地毯,在彩紙飄飄之中,新娘新郎捧彩帶、放鴿子,隨即坐在圓桌旁,禮儀小姐送上大瓶香檳酒和紅色的姻緣貼,請新人共飲交杯酒。儀式結束后,新人坐花轎到林間小屋,拜過天地,舉行洞房儀式。此后,新人坐馬車繞曲徑進入西式花園,在園中,新人與陪伴的親友同干一杯喜酒,整個西式婚禮到此結束。公園為增添喜慶而浪漫的氣氛,營造了愛情柱、愛情郵局等景觀。現在去太子灣公園,在游覽公園美景之時,更驚奇地發現:在太子灣公園居然能無線上網,暢游無線寬帶。原來,早在去年6月份,杭州風景名勝管理委員會了解到杭州正在進行無線城市寬帶網絡建設,就通過太子灣公園整治指揮部與華數數字電視公司合作,規劃了華數無線寬帶網絡覆蓋太子灣公園的項目,經過近10個月的建設,于2009年3月20日試點開通,隨著太子灣公園一起向市民、游客開放。
公園總面積1200.45畝。全園以園路、水道為間隔,約略劃分為東、中、西三塊景區。東部景區為望山坪、頤樂苑等。望山坪系一大草坪,坪面寬廣,視野開闊,既可眺翠微山色,又可在草地上或臥憩,或嬉戲。大草坪南瑞,有一處用淺紅、灰黑二色磨面石塊拼砌而成的太極圓形鋪裝,其直徑約10米,游人到此晨可練拳習舞,夜可歌詠歡娛。中部景區以琵琶洲與翡翠園為主景點。琵琶洲高高隆起,翡翠園參差毗接,相倚而成。丘坡上遍玉蘭、含笑、櫻花等觀賞花木,下層襯以繡球、火棘及宿根花卉,花影照眼,馨香沁人。
太子灣公園南靠九曜,現實南屏二山,東鄰凈慈寺,小有天園及張蒼水,章太炎墓道,西借南高峰煙霞翠嵐入園,北有一長列高大蔥郁的水杉密林如翠帷中垂而與車水入流的南屏路相隔。山(九濯、南屏)為屏,水(明渠)為脈,山障水繞,氣韻生動,太子灣公園“先天”就超群脫俗。全園以園路、水道為間隔、約略劃分為東、中、西三塊景區,東部景區為望山坪,頤樂苑等。望山坪系一大草坪,坪面寬廣,視野開闊,既可眺翠微山色,又可在草地上或臥憩,或嬉戲。大草坪南瑞,有一處用淺紅,灰黑二色磨面石塊拼砌而成的太極圓形鋪裝,其直徑約10米,游人到此晨可練拳習舞,夜可歌詠歡娛。中部景區以琵琶洲與翡翠園為主景點。琵琶洲高高隆起,悲翠園參差毗接,兩面三刀者相邊相倚而成丘坡上遍玉蘭,含笑,櫻花等觀賞花木,下層襯以繡球,火棘及宿根花卉,花影照眼,馨香沁人。這里景致大都以秋色稱勝。
太子灣公園的精到之處在于得用引水工程和明渠改建的平面形狀多樣化的水體,園之生動靈活賴以全出。園中水體大的折彎有數十處這多;分叉,聚合亦不下十余處。水道或與路同行,或繞丘而軒,或平鋪如泊,曲折回環,聚散有致。水道兩岸多呈自然式緩坡延伸入水狀,隨意點綴些許或高或低或倚或側或斷或續的石磯,石坎。臨水坡岸密植宿根花卉和水生,濕生植物,野趣盎然。六七座用帶皮杉木坯料筑就的小橋,造型,構架各異,跨水而立,不僅連接了兩岸的園路,而且又是極佳的賞景點。自琵琶洲與流水相向南行,漸行漸聞然水聲愈來愈大。當直上一小木拱橋時,但聽得橋下流水歡歌,奔跳不息。再前行,復有一石砌拱橋躍然水波之上,自石橋望引水工和出水洞口,清波滔滔而來,涌至橋墩前一道橫石坎處驟然下瀉,轟鳴之聲不絕于耳,使人有身臨山谷深處飛瀑直貫的活水源頭之感。隨著攝像,錄像設備的普及,太子灣公園仗著景致的綺麗和名字的吉利,成為杭州新婚夫婦攝制婚禮錄像的場所,野趣與新潮,構成了一幅動人的西湖風情新圖。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三
朋友們,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是海南西線旅游的重點,這里將為您展開一個您所不甚了解的奇妙世界。我們的介紹要稍為羅嗦一點,但或許會使您感到有趣。
尖峰嶺是海南島西南部瀕臨北部灣的一處山地,位于樂東縣北部與東方市的交界地帶,主峰因形得名,海拔1412米。植被有低地雨林、山地雨林、山地常綠闊葉林及溝谷雨林等。這里是海南五大林區之一,早年就建有自然保護區,主要保護熱帶原始林及其生態系統。尖峰嶺北距海口260公里,南距旅游城市三亞160公里。環島西線高速公路和粵海鐵路從其邊緣瀕海處穿過,交通十分便利。
1992年經國家林業部批準,在這里建立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這是我國第一個國家級熱帶雨林公園,也是我國唯一的山海相連的國家森林公園。尖峰嶺林區總面積4.47萬公頃,是我國面積最大、緯度最低、垂直系統最為完整、而且目前保護得最好的原始熱帶雨林。公園從海濱沙灘至主峰,分布著棘灌叢、半常綠季雨林、常綠季雨林、熱帶山地雨林、山地矮林、溝谷雨林等植被類型,生物多樣性和植被的完整性十分明顯。這里集高山、熱帶雨林、濱海平原、金沙海灣于一體,林海、云海、霧海、大海"四海奇觀",堪稱國內一絕。其中有1600公頃熱帶原始雨林,至今還人跡罕至。據說它雖然面積小于世界知名的南美亞馬遜河熱帶雨林,但由于后者多年來受到掠奪性砍伐,破壞太大,就完整性和原始性而言,還應數海南的尖峰嶺。
尖峰嶺熱帶雨林是我國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與世界各地熱帶森林中的植物種類多樣性基本接近。這里野生動植物資源非常豐富,素有"熱帶北緣物種基因庫""生物物種銀行"之稱。植物種類占海南島植物物種的75%。
其中有78種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瀕危植物和數百種珍貴用材樹種。據記載,尖峰嶺林區樹種有340多種,’分屬74科,171屬,其中以坡壘、子京、花梨、母生;陸均松、油丹等最為出名。在海拔六七百米的河谷地帶,長著成片天然坡壘林,還混生著石梓、青梅、子京、黃檀等高大優質喬木。尖峰嶺是野生動物的樂園,林區現有邱種哺乳動物,215種鳥類,400多種蝴蝶,4000多種昆蟲,38種兩棲動物和50種爬行動物。尤其是四大類人猿之一的黑冠長臂猿(即海南長臂猿)和海南坡鹿、云豹、狗熊等54種國家一、二類保護和24種省級保護動物,更是彌足珍貴。到這里來旅游考察,肯定會被這異彩紛呈的動植物景象所傾倒。說到這里,還得向您介紹當地人謔稱的森林中的所謂"七劍客"和"十三太保"是什么。"七劍客"指的是生活在當地的七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即黑冠長臂猿、海南坡鹿、云豹、巨蜥、蟒蛇、黑熊、孔雀雉。"十三太保"指的是生長在當地的十三種國家一級保護植物,即桫欏、海南極欏、白桫欏、大羽桫欏、坡壘、海南粗框、母生、子京、花梨、野荔枝、見血封喉、青皮、海南蘇鐵。這種稱呼,也是海南老百姓對野生動植物保護意識的一種有趣的體現!
上面對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作了些一般介紹,現在讓我們由山下而山上,去領略它的豐富和神奇。尖峰嶺國家森林公園有所謂八景,這就是:珍稀園林、鴛鴦瀑布、馬下營、鹿樹、云翥尖峰、霧浴天池、四海畫卷、熱帶雨林。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四
文峰公園導游詞三元橋東,文峰塔南,有一座以田園神韻取勝的公園,這就是1989年建成的文峰公園(原名長春園)。此園三面臨水,東邊與紡織博物館相連。占地近10公頃,除園畔流過的濠河外,園內與濠河相通的河面就有3.3公頃,可謂"水包園,園包水"。文峰公園以植物造園為主,借鑒傳統的造園手法,仿山摹水再現自然山水之靈,依地形、山體之勢,巧妙布局,顯出幽遠與開闊明朗相兼的景觀。
文峰公園的北門,與文峰塔隔濠河相望。走過橫跨于濠河上的"塔影橋",迎面便可看一座寬闊的塑石假山,高約10米,面積約 450平方米。整座假山東高而西低,通體自然渾圓,峻峭處則顯得崢嶸。假山頂上有一?quot;飛來石",狀似蘑菇,頗為奇特。山洞隱現流泉,奔涌而下,山下成一碧潭。有山有水,有靜有動,構思精巧,野趣天成。山上有石刻二處,一為書法家顧廷龍先生的古篆"長春"二字,一為園林藝術家、同濟大學陳從周教授的手跡"鳥啼花落,山石流泉"。名人題字更增添了山水的'風采。山腳處,有一洞,游人經此入園,尋奇覓勝。
由石洞入園后,一幅高4米、寬8米的石崖浮雕呈現眼前。此浮雕赭白壁,人物形象生動,頗具情趣。浮雕名為"生命在于運動圖",亦名"青春浮雕",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為"原始漁獵圖",再現遠古代體育運動的原始初態,一輪紅日高掛天空,下有飛禽走獸與游魚,男子或彎弓射箭,或追逐奔鹿,女子細腰豐臀,似正為收獲而翩翩起舞。第二部分為“老少練功圖”,左側有一少年,正欲舉石擔,右側一老者,正練"太極拳",展現"白鶴亮翅"之勢。第三部分為"少女練功圖",有兩位現代少女,一位亭亭玉立,雙手握劍于臂后,一位仰坐,雙臂后撐,昂首挺胸,正做自由體操,形態十分優美。整座浮雕充滿青春活力,游人見之,精神陡增。此浮雕在園中起分隔作用,將其前后有關景觀分隔開來,避免游人一覽無遺。
欣賞畢入口處的石崖浮雕,轉身入園,但見芳草如茵。在150平方米的草坪東邊,有一組白色羊雕。走近觀看,見一只公羊、一只母羊和一只小羊羔親昵相依。羊雕高2.5米,寬3米。三只白羊,栩栩如生,神態各異。公羊昂昂豎角,目光警惕地注視著林間小徑,母羊及小羊,溫馴地依在其身邊,似在尋求保護。這組"三羊開泰"雕塑,溫馨可人。在羊雕北邊有一座六角亭,上有張緒武題寫的匾額"圣萱亭"。系由旅日華僑日本大阪學院經濟教授"圣萱亭"。系由旅日華僑日本大阪學院經濟學教授邢生為其母九十壽辰而捐建的。羊群雕塑表現了公羊、母羊對小羊羔的呵護、慈愛;而此亭則表達了游子對慈母的一片孝心,可謂相得益彰,發人深思。
向前走去,在河邊有一座引人注目的建筑物,這就是文峰公園中的主體建筑長春樓(又名茗憩樓)。此樓臨水而建,韻味甚濃,造型獨特,別有情趣。大坡度、尖鉆式、不規則的幾何形狀的屋面,簡潔而新奇。整座樓中有亭、院、廊,保留了中國園林傳統的特色。此樓在設計方面別具匠心,如樓底面低于水平面1.5米,涉水感強;外廊到長廓之間,有水相隔,采用五塊古典規則式的丁步石作過渡,使游人如在水中走過;樓內水泥磨石子地飾以甲骨文圖案......長春樓內外無一處景致相雷同,移步轉景,俯仰皆令人賞心悅目。尤其是在樓前有寬闊的水面,若在樓上玲瓏而雅潔的茶座中品茶、觀景,乃一大樂事。
園內遍值花木,有牡丹園、杜鵑園、櫻花園、桂花園、梅園、月季園等,四季有花。在東南南角有一座掩映于一片竹叢之中的"映竹精舍",內設有棋室及藍印花布藝術展覽館。牡丹園內數百株牡丹,春日花開,雍容華麗,秀韻多姿。由牡丹園向南至梅園,須經一條小河,河面上有大小不一的圓形鵝卵石"丁步"作橋,河中塑有白色群鵝,或展翅欲飛,或仰天長鳴,姿態生動。在河邊還塑造一位綄紗女,神態優美,仿佛在迎接前來的游人。梅園占地9畝,有300多棵梅花,開花時節,艷如彩霞。梅園四周樹林蔥蘢,種有廣玉蘭、雪松、水杉、香檀、石楠、合歡、紫薇、繡球,環境幽雅。常有新郎新娘特來此佳境攝影留念。
在文峰公園西邊,沿河的建筑有"中日友誼石碑"。碑上刻"中日友好"四字。1986年10月日本豐橋慶祝建市80周年時,與南通市建立友好城市,立此碑以資紀念。園內西南角濠河邊的"中日友誼閣",建于1989年8月,部分資金由日本豐橋契獅子俱樂部捐贈。閣樓高14.5米,共3層,它具有日本傳統建筑風格,與北邊的文峰塔遙相呼應。在園內水池邊還有一"雙吉亭",為1995年5月名古屋銀行日中友好協會所贈建。兩座四方亭相連,別具一格。旁豎一快2米多高的巨石,上鐫刻"雙吉亭"三字,由南通書法家仲貞子所書。亭中柱上有楹聯兩副,一為"文峰園兼容兩國旖旎景,濠河水澆灌千秋友誼花",另一為"湖映新亭晴后月,樓伴古塔大同風"。
園的最南端有中心島,南北兩面臨水,島上香樟叢樹使人流連忘返,即使炎炎夏日,游人至此仍有涼爽之感。一座三孔石橋,將園中東西兩邊的景物相連,使園中景色渾然一體。
文峰公園內還設有南通地區規模最大的動物園,華南虎、非洲獅、金錢豹、孔雀、棕熊等30余種珍奇禽獸,令游人大開眼界。
在文峰園的西邊另有一門,亦瀕濠河,有精美的石拱橋架于河上,與外面的公路相通。
文峰公園受人喜愛,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正處于"半村半廓"的濠河東南風景區,而且它本身造園藝術具有魅力,故而能吸引四方游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五
親愛的游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你們來到美麗的海濱城市——江門。我是你們的導游。我姓趙,大家可以叫我小趙導游。今天我們要去游覽江門美麗景點之一——東湖公園。
游客們,游客們,注意啦!我們的大巴很快就要經過著名的東湖公園了。迷人的東湖公園式江門美麗景點之一,坐立在江門市中心,它的存在大大促進了江門的文化底藴。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游客們,請下車!這就是它的真實寫照,東湖公園景色宜人,風光秀麗,是個休閑娛樂的好地方。
各位游客們,我們現在繼續往前走,也就是公園的最后一個景點——疊水瀑布。沿著綠樹成陰的小道一直向前走,就是疊水瀑布。不先到達,先聞其聲。瀑布聲震耳欲聾,在三里外也能聽見。瀑布落在巖石上,綻開一朵朵銀花,頗有一番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味。瀑布的前方是一個荷花池,沒到荷花的盛開期,荷花池的荷花一定爭斗艷的爭相開放。一陣風拂過,荷葉荷花翩翩飛舞。這是使我想起一首詩句: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如果說江門市一塊翡翠,那東湖公園就是嵌在翡翠上的一顆明珠。有時間請你一起來欣賞一下東湖公園那引人入勝的美景吧,東湖隨時歡迎你。
今天的游覽到此結束,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歡迎你們下次再來江門旅游,小樂樂意再次為你們服務!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六
各位游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江門旅游,我是你們的導游david。
會城的馬山,面積3公頃,位于會城東北面,是圭峰山脈向南伸延的一個小山丘。山上樹木茂密,大樹參天,蒼翠清幽,涼亭、鐘樓矗立其間,文人墨客的對聯與書法融為一體,馬山公園的古樸風光,蘊涵著會城悠久的歷史文化。
從馬山西面入口拾級而上,來到入口廣場,左邊是省級重點保護文物龍興寺石塔,這是會城最古老的建筑物。石塔建在一座一米多高的花崗巖砌的基座上,塔高4米左右,用砂巖分層雕筑,據說原有7層,現在只有6層,飛檐尖頂,檐面孤狀下垂,一看便知是古建筑物。據志書載,會城西郊大云山上有一座龍興寺,始建于隋唐,宋朝初年重修,寺院里供奉一座七層寶塔,可是毀于清朝道光年間。其時寺毀而塔則存于遺址內,一直無人過問。直到1929年,會城建中山公園,才把龍興寺塔移到中山公園旁的犀山上(即現在新會一中校園內的犀山)。1995年,有關部門又把此塔從犀山移到馬山。現在的龍興寺塔是經過多次維修后的模樣,但它距今已有千多年歷史,是會城歷史悠久的見證。龍興寺塔右邊有1986年建的倚馬亭,亭柱刻有凌風撰,阮振雄書的對聯:“才高堪倚馬,足捷便登山。”眼前的倚馬亭又使會城人回憶起1986年會城園林愛好者發動社會集資修建馬山公園的情景,馬山的倚馬亭、環山路、路邊的石凳和孔廟的草坪等,許多設施都是那時集資修建的。
再往上走,山腰有1975年建的白沙亭,亭前立著一塊《重修石齋陳先生祠堂記》碑,石碑所在地就是舊時的白沙祠遺址。白沙亭有譚仲川撰并書的對聯:“紫水黃云傳圣哲,地靈人杰接源流。”這副對聯嵌入兩個傳說,即宋朝時城西沙堤的紫水河水色變紫和唐朝時城北黃云山有高僧一行結庵于山上。相傳這兩個傳說預兆新會出大儒,這大儒該是陳白沙先生了。白沙亭自然是紀念陳白沙的,而這副對聯藏而不露,令人回味無窮。山頂有1975年為紀念新會解放而建的解放亭也有兩副對聯,一是柯明錚撰、陳福樹書的“史可流傳常作鑒,亭因解放早垂名。”另一聯是陸景秋撰,趙嘉平書的“燦爛朝陽灑染一城秀色,清涼綠蔭消磨半日塵心。”這些對聯有的點明紀念意義,有的引導游人欣賞名勝風光,為馬山增添了濃厚的文化氣息,實在不可缺少。
從白沙亭遺址往上登上,再向右走,來到馬山東南角有新近修筑的小廣場。廣場上方有一座朝暉亭。這里涼風習習,滿眼風光,正面有柯明錚撰,趙汝渠書的對聯:“朝暉晨樹綠,夕照晚霞紅。”背面有穿云撰、張瑞亨書的對聯:“綠樹長陰風逗我,涼亭閑坐月迎人。”兩聯都將涼亭早晚的美景作了描繪。
再往上走,登上山頂,有一座古建筑——馬山鐘樓,又名向陽樓、東角樓,俗稱馬山閣,它是馬山的標志物。
馬山鐘樓始建于明朝天順二年(1458年),由時任都督張通所建,樓三層,高二丈。明代時新會的陶魯、羅橋、王命璇等幾位知縣都曾修葺過此樓,明朝末年毀于兵患。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新會知縣賈雒英重修馬山鐘樓,樓高14米,壁厚54厘米,邊周長21.9米,六角,-石基,六面的望窗對開。樓頂有一柱直垂橫梁成丁字架。民國期間,在梁架下掛一大鐵鐘(已失),為會城人鳴鐘報時,故得名鐘樓。
馬山鐘樓從明代到清代,幾經重修后規模漸小,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于馬山頂的廣場上。清代詩人梁迪有《馬山鐘樓》詩:“城里青山高崒嵂,鐘樓更駕青山出。樓為重樓樓八窗,縹緲孤高勢莫匹。俯瞰岡城若彈丸,萬家燈火指顧間。更繞崇階遙縱目,山川形勢入憑欄。東望廬山呈螺髻,海濱鄒魯風猶在。北望黃山接斗壇,佛蹤仙跡此中存。西南巨浪滔天起,趙宋故宮殘照里。今古蒼茫事已沉,登臨空感歲時心。即如此樓建置久,夜夜蒲牢天際吼。至今鐘簴亦煙銷,摧殘磨滅記誰某。要從今日復古初,諸公謙讓胡為乎?”詩人登樓四望,仿佛看見東面圭峰山中小廬山上的白沙講學亭,四方學子正在專心恭聽白沙先生講學;從北面又望見圭峰山綠護屏左側的黃云山中,宋代道士李之先正在朝斗石上朝拜北斗;向西南望去,似乎看見宋元海戰猶如巨浪洶涌悲壯場面。
梁迪認為登馬山鐘樓可以一覽新會的歷史文化,希望有識之士能夠恢復鐘樓的本來面目。登上馬山鐘樓,仍可從六個方向眺望會城四周的風光。還可以看到馬山東側近山腳那棵具有500多年樹齡的古榕樹的風彩。這棵榕樹高15米,胸徑達400厘米,冠幅380平方米,它見證了馬山500多年的歷史。
為了建好馬山公園,20xx年市政部門又投入數十萬元對馬山進行觀景化環境改造,將公園的倚馬亭、白沙亭、朝暉亭、解放亭和鐘樓修葺一新,重修環山路、排水系統和廁所,還分別在山腳、半山腰和山頂建筑4個小廣場,鋪上廣場磚,清除野生雜草,補種觀賞性的風景樹,裝上環山路燈,派專職清潔工人管理。現在的馬山公園景色煥然一新,是會城人早晚健身休閑的最佳場所。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七
各位旅客朋友們:
大家好!
西山公園位于桂林城西,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包括隱山和西山。西山在唐代曾為佛門圣地,建有西慶林寺,為當時南方五大禪林之一。今山壁上尚存佛龕90余座,造像200余尊。明清以前,西山東南麓曾有一片占地700畝的西湖,荷塘月色,煙波裊裊,湖中一玲瓏小山若隱若現,是名隱山。后無人疏浚,遂遭淤沒。今僅開出湖面74畝,荷塘25畝。現國內主要景點有隱山六洞、西峰、觀音峰、龍頭峰、千山及巴布什金墓、桂林博物館、桂林熊本友誼館、隱山法藏寺、西湖、九曲橋和亭臺樓閣等。現已成為桂林第二大的綜合性公園。
西山公園園門在西山山路東段北側,與停車場、公共汽車站相對,是公園的大門,進入博物館、西山、西湖的入口處,由一組亭廊建筑組成,建成于1980年10月。正門4柱、3開、通脊、綠瓦、吻鴟云頭裝飾,門上有著名書法家啟功題“西山公園”匾額。正門東側為有坡頂、綠瓦、通花琉璃窗的連廊與出入口圓拱門相接,拱門再東為售票亭。園門前有1200平方米的開闊坪場,中有花圃。這組建筑總面積為585平方米。整座園門與園中景色協調,典雅有致。
桂林博物館位于市區西山公園內。1963年開始籌備,1986年興建,1988年6月竣工,同年12月開館。是一座以桂林歷史文化為主要內容的地方性博物館。占地面積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8500平方米。由序廳、報告廳、接待廳、資料情報室、文物庫房和8個展廳,有“桂林歷史文物陳列”,廣西少數民族風俗陳列”,“國際友人禮品陳列”、“明清瓷器陳列”等項內容。館藏文物21500件。此外,還經常舉辦各種藝術作品展覽。
桂林熊本館在市區西山公園內。1990年10月落成。建筑面積947.2平方米,紀念庭園1200平方米。日本民居式建筑風格。由常設展廳,特殊展廳、紀念庭園組成。常設展廳設置日本八疊室、茶道室,還展出介紹熊本的照片和傳統工藝品。特殊展廳舉辦兩市各種交流展出活動。日本式庭園體現熊本居民生活習俗和情趣。熊本館是兩市人民友好合作的結晶和象征。
西山在秀峰區西山路東段,湘桂鐵路西側,距市中心廣場2公里。由12峰組成,主要有千山、立魚峰、西峰、觀音峰等,以西峰最高,由距今3.5億年前的上泥盆紀不大純的石灰巖地層組成。西山群峰有個峰谷地帶,這里安葬著支援中國抗日戰爭的蘇聯陸軍中校巴布什金。峰谷西為千山,山勢險峭,是南北橫列的屏障;東北面是立魚峰,像騰躍水面的巨魚;西北為西山的主峰西峰;北偏西方向為觀音峰,峰下一危石若龍頭,名龍頭峰,峰石嶙峋,又稱“龍頭石林”。
西山曾為古代佛教勝地。唐宋時,這里殿宇輝煌,星羅棋布。唐有著名的西慶林寺,亦名延齡寺、西峰寺;宋有資慶寺、千山觀。一時高僧名士、善男信女,云游于此,絡繹不絕。千山、立魚峰、觀音峰、龍頭石林一帶有摩崖造像兩百余尊,多為唐代作品。
近年綠化石山,遍植花果松柏,覆蓋面積達39%。唐莫休符《桂林風土記》說的“峰巒牙張,云木交映,為一府勝游之所”,今天才真正大放異彩。
觀音峰在西山公園西,海撥328米,相對高度178米,高度僅次于西峰。這里是摩崖造像的寶庫,沿石磴可攀峰頂,道側有佛像數十龕,百余尊、高者2米,小者數十厘米。半山脊有著名的毗盧舍那佛,為唐調露元年(679)李實所造。佛龕為天然石窟,高3.8米,寬2.6米;像高1.20米,胸寬0.79米,盤坐蓮臺上;臺高0.52米。佛旁趺坐高0.9米蓮花菩薩左右各一。下有“造像記”。不遠處有西峰亭。西峰是佛教文物勝地,也是觀賞城西山水田疇、樓宇、云霞的好地方。整理該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原出處所有。
西峰在西山公園西,與觀音、千山、立魚為連座峰林、位于3峰西部,海撥357米,相對高度107米,東西長1600米,南北寬97米,山體面積82.25公頃,拾磴可達峰前之龍頭石林。遠望西峰,挺撥高聳,雄踞諸峰之土,是西山的最高峰。每近黃昏,夕陽遍灑,金光萬道,是為膾炙人口的桂林八景之“西峰夕照”。
西峰亭在立魚峰山腰,是“西峰夕照”的`觀賞佳處,因稱西峰亭。原為木結構,建于1958年,后廢,現于舊址西一平臺上,新建鋼筋混凝上結構,單檐、攢尖頂、朱柱、綠瓦的八角亭,高10米,長寬各8.3米,面積71平方米。周有石欄,上有著名書畫家黃苗子題額,下有楹聯,“環觀千峰景;小坐一亭風”,誘人流連,極目四野,境幽林靜,開拓塊壘,頤和情性。
千山位于西山公園西峰東南。海撥357米,相對高度207米。唐貞觀年間(627~649)建有千山觀,宋時重建,廣西經略安撫使張孝祥書、靜江府知識李曾伯刻“千山觀”3個大字于觀側,均久廢,唯遺址尚依稀可辨。千山林木豐茂,景色宜人。宋詩人方孝孺為廣西提點刑獄時,建“碧桂山林”、并刻4字于石,擬伴其母終老于此。現有石磴至峰頂,是一條曲折清幽的風景道。
千山觀在西山公園的千山之上,唐貞觀間建,宋重建。地高勢雄,視野寬闊,為盛游之地。宋張孝祥《千山觀記》云:“乾道丙戌(1166)歷陽張某,因超然亭故基作千山觀,高爽閎達,放目千里,晦明風雨,各有態度。觀成而去,乃書記其極。”在千山登山道旁,有李曾伯刻、張孝祥榜書“千山觀”于石壁上。現久廢,遺址當在“千山觀”摩崖處。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八
各位尊敬的游客,大家好!我是你們這次游覽的導游。大家可以叫我小樂。今天我們要游覽的景點是馬尾的羅星塔公園。游覽過程中有什么問題,都可以來找小樂。
現在請大家跟我走進羅星塔公園的大門。看!這就是船政時空步道。兩邊的柱子如一扇扇敞開的大門,腳下的路分別由木板、鐵木結合和鋼鐵鋪成,展示的是福建船政造船工業從木船時期、鐵木合構時期到鋼船時期的三個發展時期。當大家踏在"船政時空步道"上,是不是感覺似乎登上"巨輪"一般,在船舵的指引下,駛向未知的遠方呢?大家可以在此拍照留念。
現在大家請跟我沿著石階來到半山腰,去看船政群雕園。注意靠右走,不要被石階絆倒了。看!這里就是船政群雕園了。現在讓我為大家介紹幾組有特色的石雕:《船政成功》、《左沈共襄》、《嚴復晨讀》、《薩鎮冰視察》……仔細端詳,他們形態各異:有的端坐在椅子上,目視前方,好像在巡視福建般政造船廠;有的跪在地上,目光投向書本,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有的目光烔烔,神態莊重,好像在思考問題;有的緊握雙拳,好像在商議戰事。
現在請大家抬頭。遠看,羅星塔像一位戰士高高地挺立在山上,又像一把寶劍,直沖云霄。請大家跟我來到羅星塔腳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石階邊的兩根石柱,石柱上刻著一副有趣的對聯:"朝朝朝朝朝朝汐,長長長長長長消。"抬頭向上看,羅星塔高大堅固,是用石頭砌成的。羅星塔有7層,大約有三十幾米高,每一面都建有拱門,每一層都有八角,塔頂像一把鋒利的矛,向天空刺去。
羅星塔的前面就是柳七娘塑像。柳七娘雙手平放在腿上,頭偏向左邊,頭發挽成一個美麗的發髻,眉頭緊鎖,兩眼眺望著遠方,似乎在思念已故的丈夫。相傳,柳七娘因為姿容佳麗被鄉間豪強看中,設下圈套,詆其夫罪,調入苦役。她隨夫入閩,不久,其夫被折磨而死。她變賣家產,在此建造羅星塔,為亡夫祈求冥福。這是個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好了,今天的羅星塔公園之旅就到此結束了。小樂要跟大家說再見了。希望這次旅行能給大家留下美好的記憶,同時也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九
各位游客:
大家好!我代表通州濱河森林公園歡迎您的到來,希望您在此度過一段美好的時光!
通州濱河森林公園以穿城和環城水系為主線,充分利用河道兩側的灘地、荒地,具有休閑服務的帶狀城市森林公園,它總面積10700畝,又稱為萬畝森林公園,分為南北兩個區域,它是北京11個新城濱河公園中首個批復和開工的項目。整個公園以水為魂,以林為體,巧妙的利用水面,布局清新、自然。它是北京市一所天然氧吧,負氧離子含量高,體現了現代與樸野并存的風格。
如今濱河森林公園已經成為通州新城的標志景觀和靚麗名片,也是北京市最具特色的濱水城市景觀。通州濱河森林公園的建成彌補了通州市民無生態旅游景點的空白,成為通州市民出游的首選。目前,它已成為華北地區最繁忙的婚紗攝影基地,更有新人把婚禮帶到森林公園,體驗獨特的浪漫,成為相愛男女見證愛情、留住幸福相約到老的愛情勝地。每年的春秋季節,這是溫度濕度適宜,來到這里馬上會讓各位朋友忘了城市的喧囂、忙碌緊張的工作,讓您充分體驗低碳生態。在這里大家可以看到蒼鷺、野鴨子在濕地上飛舞,各種野生動物在林間穿梭。
現在我們來到的是森林公園南區,占地9500畝,水域面積2288畝,綠化面積7212畝,它北起六環路潞通橋,南至武窯橋,河道全長約8.6公里,左堤長8191米,右堤長3639米,它的規劃遵循了整體原則、特色原則、歷史原則、綜合利用的原則,構建了“一河、二岸、六大景區、十八景點”。
一河指的是眼前的京杭運河,以運河為中心,沿岸上建有5個功能各異的停靠碼頭。兩岸就是兩邊的堤路,也是我們所走的景觀大道,全長10公里,通州濱河森林公園改變了以往樹林形式,形成了運河、綠樹 、農田景觀互借互動。從潞通橋至武窯橋分布著六大景區,有潞河桃柳景區、月島聞鶯景區、銀風秋實景區、叢林活動景區、明鏡移舟景區、高臺平林景區。十八景點分布于六大景區當中。
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潞河桃柳區,位于潞通橋至宋郎路河西岸,眼前大面積的是桃花、杏花、梨花、李子花,與沿岸的果林連成一片,形成了桃柳映岸、茶棚話夕、長虹花雨景點。
在我們的左前方就是月島聞鶯景區,它是在北運河二期河道整治過程中形成的凸起地勢,最高處與巡河首的高差有13米,給人以“島嶼”之感,因此叫做月島,這個景區主要是以高大的喬木林為主,并兼顧闊葉,針葉喬木及灌木叢等,一起搭配,突顯立體感,也為不同鳥類提供安全筑巢的場所。在島上建有觀景臺,可以眺望大運河周邊的美景,在島嶼南側就是濕地展示園,在這里可以親身體驗濕地生趣,傾聽濕地蛙聲音,感受水中有樹、樹中有鳥的意境,旁邊種植的有蘆葦、馬藺等濕地植物。
現在在我們的左岸就是銀鳳秋實景區,這里是農田豐產示范田,還種有各
種名棗的品種,每年這里都會舉行農事活動及采摘活動,體能秋收的喜悅。
我們沿著景觀大道往前走,這里就是叢林活力景區,眼前的是大片的魚塘,周邊設有果園,最里面就是森林樂園也是小朋友最喜歡的地方,在沿河的河流濕地,種植了大面積的濕地植物。
明鏡移舟景區位于甘棠大橋,是水上游運河的終點,當甘棠橋橡膠壩截流后,水面平靜如鏡,故此得名。每年當橡皮閘泄水時,通州市民都會來此觀看,傾聽轟鳴的濤聲,場面非常壯觀。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片園子就是高臺平林景區,它位于甘棠橋至武窯橋,景區中主要展現的是高大的.喬木林,形成了平林煙雨、綠楊香舟、高臺浩渺等景觀。
現在我們來到了森林公園北區,它北起潞苑北大街,南至通順路,河道全長約3.2公里,占地1200畝,其中水域面積、綠化面積各占600畝,北區是以喬木林為主的自然植物群落,根據場地的特征及植物特色由南到北分布了文化娛樂園、濕地生態園、休閑健身園、聚會交流園四個不同的功能園。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文化娛樂園,是森林公園當中最熱鬧的地方,市民可以在這里自娛自樂。在樂園的東側是雕塑園和宣傳欄,刻畫都是曾經對開鑿運河有貢獻的人物。
沿著這條小路向前走就是濕地生態園,這里大面積的種植水生、槳果、蜜源類植物,夏季景色猶為出色,各種鳥類及其它野生物會棲息于此。
前面呢就是休閑健身園,是森林公園的商務辦公的地方,兩邊是工作人員居住用地,這里是體驗低碳生活,接觸自然的最佳場所。
現在我們來到了北區的最后一個園子,聚會交流園,是金融及商務用地,在這里建有基地中心,用于企業舉辦活動和集會交流的地方,在園區兩側安裝了殺蟲燈,燈芯是采用美國白蛾誘蕊,能夠提高林木有害生物的防控處置能力。
至此,瀏覽通州濱河森林公園結束了,這片神秘的“綠色王國”正以它誘人的風姿吸引著五湖四海的朋友,歡迎您再次來到通州濱河森林公園旅游,祝您歸途愉快,謝謝大家!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
各位游客小朋友:
大家早上好。
我是西山園旅行社的導游員,我姓鄭,名金金。大家喜歡怎么稱呼我呢?鄭導——很正規的稱呼,鄭姐姐——很可愛的稱呼,有沒有更可愛的小朋友稱呼我——對,直呼其名,因為名字就是讓人叫的啊!
今天就由鄭導我來帶領大家游覽西山公園,希望我的講解能夠讓各位小朋友更多地了解西山公園的美景。
進了西山公園的大門,繞過樓梯,請看,這就是一個小小的動物園。這里共有7種動物,這些小動物被小朋友們深深喜愛,小孔雀是小游客最喜愛的小動物。小游客們,你們喜歡孔雀嗎?我想孩子們一定都喜愛這種小動物,而且開屏時,沒有那兩只一起開,孩子們才更喜愛這種小動物。我還要告訴你們一個好消息,孔雀還是鳥王后呢!怎么樣?歡呼一下吧!
好,下面可以選你喜愛的背景去拍照了,請大家不要自已離開隊伍。自由活動十分鐘,之后去爬山。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一
土黃色的雕刻、棕色的門、高大的建筑——這就是德陽的石刻公園。
德陽石刻公園位于旌湖西側,泰山路干道旁,是一個由現代人雕刻的石刻公園。1986年,德陽市政府領導在擴建川陜路時,為減少民房拆遷,決定采取填河壩筑堡坎的.方案,因此形成了一道高達8米的石墻。那時國家還比較窮,沒有錢來做這些東西,而德陽政府做了,這才為德陽留下了這個文化藝術的瑰寶。
公園里的石刻藝術,聞名天下。石刻全長1100多米,高7米,由牛門、藝術長廊、智慧之光、中華魂、十二生肖大柱、飛馬瀑布等組成,被稱為“東方藝術的瑰寶,人類智慧的結晶。”它是我國目前最大的現代藝術石雕群,運用圓雕、透雕、浮雕、建筑與墻體的各種空間組合,表現自然、生命、民族團結等主題。
我最喜歡的還是藝術長廊。那里有很多木門,每個木門上都刻有一個古代傳說,有“盤古開天”、“女媧造人”、“嫦娥奔月”、“后羿射日”……,依次展現了五十多個民族的傳說。每一個故事雖然沒有文字,卻用有趣的、精致的石刻向我們展現了一個個動人的傳說。
我對石刻的了解很少,面對這樣巨大的石刻,我真有些不知所措,不知道要怎樣去欣賞它,只覺得太好看了,雕刻得太美了。但是他們表現的是什么,哪里是生命之歌,哪里是智慧之光,哪里是中華魂我都搞不太清楚。我看了一會,想把這些美景記下來,便拿出相機,這才發現,要把這些石刻裝進相機還真不容易,他們實在是太大了,分開裝,又怕把一個整體分裂,還有茂密的黃葛樹也擋了視野。沒有辦法只有少拍點,多少也可以展示一下這些精美的石刻。如果有時間,真的可以去親身感受一下它的魅力。
德陽石刻公園為中國文化填上了美麗的一筆!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二
梁祝文化公園位于寧波西郊,是一座以梁祝愛情故事為背景的愛情主題公園,也是梁祝故事的發源地。公園以梁山伯廟為主體,用梁祝傳說串起萬松書院、梁山伯古墓、梁祝文化雕塑等景觀。雖然園內大多是后來修建的仿古建筑,并沒有濃厚的歷史氣息,不過其中江南特色的園林小品也稱得上精致。許多情侶會相約來此見證愛情,園內有時還會舉行相親活動,可以說是個挺浪漫的地方。
公園面積不算太大,步行游玩即可。景區入口往右,過一座小橋,便是縱貫公園的“十八相送之路”,沿著這條主道一路走下去,便可繞公園一圈,去到出口。
過橋遇到的第一個建筑便是梁祝愛情郵局。這樣以愛情為主題的郵局在全國只有兩家,另一家在頤和園。郵局剛建成便一躍成為園內最受關注的看點之一,類似上海甜愛路的“愛心郵戳”,你也可以在這里蓋一個獨有的“愛情郵戳”,寄出自己的愛與感動,或者買本“愛情護照”,在每個周年蓋章留下印記。郵局還提供定時郵件發送服務,可以在每個結婚紀念日都發出一封愛的郵件,不同年份的紀念日還會加蓋不同特色的郵戳。
沿著步道繼續往里走,不遠便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三年同窗的梁祝書院(萬松書院)。書院是明清古建筑,院子里種著梅花,院后是一片竹林,古樸幽雅。其中的蝶藝館展出了大量世界各地的蝴蝶標本,值得一看。接著走過鳳凰山、觀音堂直到姚江邊,即是祝英臺家院所在,祝府的建筑很是氣派,處處透著官宦貴族人家的氣質。尤其是思辛廳內的一座大花轎,花紋雕刻極為繁復,號稱“天下第一轎”。
往出口方向步行不遠,來到梁山伯墓。前面的橫碑刻著“敕封梁圣君山伯之墓”,碑中間有一道明顯的裂痕,說是當年祝英臺祭奠梁山伯的時候裂開的。墓后豎著祝英臺的碑,旁邊有賣花的地方,可按自己的心意付錢,供在墓上以示祭奠。
古墓旁邊便是梁山伯廟,也是公園的主體建筑。整個廟宇分為三進,依次是山門、正大殿和后大殿。進入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蝶戀陶瓷壁畫,畫的是梁祝二人從草橋結拜到化蝶的整個故事。廟內正殿對面有個金碧輝煌的古戲臺,有時會有唱戲表演,很有感覺。正殿內塑有梁祝二人的塑像,這里也是人們祈求自由美滿婚姻的地方。
最后走到梁祝音樂噴泉所在的廣場,廣場正中是梁祝化蝶的雕塑,是景區的標志之一,可在此留影。旁邊的梁祝文化博物館內,有愛情樹、梁祝主題浮雕等展覽可看,也有一些互動項目可參與,想要了解梁祝文化的歷史、對民俗文化的影響,不妨來此游覽一番。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三
大家好,我是導游田佳穎,你們可以叫我小田。今天,我要帶大家去游覽飛英公園。下面讓我給大家介紹一下飛英公園,飛英公園位于湖州市塔下街邊,里面有一座在我國非常有名的飛英塔,這座塔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因為它分內塔和外塔,所以又稱“塔里塔”。下面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
我們現在來到的就是飛英公園,看公園里那座高高的塔就是飛英塔。它的外塔是一座木塔,在每一層塔沿的角上都掛著一個大大的鈐鐺。內塔是一座石塔,看上面雕刻著許多精美的圖案,有奔跑的麒麟;有飄浮的祥云;還有慈祥的佛像,就好像一座巨大的雕刻藝術珍品。
下面給大家一個小時,請大家進去參觀一下飛英塔,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爬到塔頂去看一看,不過大家要注意安全哦。飛英塔里的樓梯很窄很窄,通過這些樓梯可以一直走到塔頂,站在塔頂能看到全城美麗的'風光。
一個小時以后,我們就在飛英塔邊的這棵銀杏樹下集合。
好,大家都到齊了。飛英塔邊的銀杏樹已經有幾百年的歷史了,大家可以在這兒拍照留念。接下來大家可以再去飛英公園的其他地方看一看,過兩個小時后大家在飛英公園門口集合。
半天的旅游結束了,歡迎大家下次有空再來湖州。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四
北山有九座山峰,如九龍嬉戲,清康熙年間曾名九龍山。山后有溝名臥虎溝,據傳曾有猛虎臥于溝內。
玉皇閣始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平面略呈長方形,布局嚴謹,有明顯的中軸對稱線。建筑物依地勢構筑,分為前低后高兩組,錯落有致。前院由山門、鐘樓、鼓樓、祖師廟、觀音殿、老郎殿及胡仙堂組成。山門內兩側有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塑像。過了山門是一座木牌坊,上懸“天下第一江山”橫額。牌坊東側第一座是祖師廟,供奉釋、道、儒三教始祖,即如來佛、太上老君和孔子;第二座是觀音殿。牌坊西側第一座是老郎殿,供奉唱戲祖師唐明皇;第二座是胡仙堂。后院由朵云殿及兩廂客房組成。朵云殿是正殿,高兩層。上層供奉玉皇大帝銅坐像,玉皇是總掌天道之神,道教奉為神界最高主宰。兩側伴侍的神像為千里眼及順風耳;墻壁上繪二十八宿彩像。下層供奉的是瓊宵、碧宵及云宵三宵娘神像。玉皇閣雕梁畫楝,美奐美輪;樓宇磨磚對縫,精巧處令人擊節。
文檔為doc格式。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五
東坡園位于市區的東部,古運河東去的咽喉要地。整個景區是由一個三面環水的半島和古運河中的半月島組成,二島間由這座明代古橋相連,面積雖然不大,只有4.3公頃,但也別有洞天,古跡眾多。
東坡園大門上的門環與眾不同,其形似虎,名曰狴犴(bian,畢岸),相傳是龍的第七個兒子,半亭屋脊兩端的卷尾龍頭,名叫螭(chi嗤)吻,相傳是龍的第九個兒子。因為“龍生九子,子子不成龍”,所以它們的地位比龍低下,只有在園林建筑上能看到它們的形象。門上的'狴犴能明辨是非,急公好義,有威懾力,而螭吻口闊嗓粗,平生好吞,屬水性,能克火,裝在屋脊兩端既美觀,又能滅火消災。蘇東坡深受世人敬仰,而常州人對東坡先生則更敬愛有加,1982年修建門庭時,特以龍子護門,日夜守護先生正氣。
穿過洞門,就是懷蘇庭。故名思意,這庭中景色是與東坡息息相關,讓人有觸景而懷蘇之情。而我們眼前這塊湖石之上的“雪浪”二字,則為我們引出了先生愛石的一段佳話。相傳,東坡在揚州曾得奇石一塊,其紋路皺折如長江風浪,潔白無瑕,遂名“雪浪石”,并將其清供案頭盆內,終日觀賞,后又將其書齋改名為“雪浪齋”,先生愛石,由此可見。在他定居常州藤花舊綰后,為答謝杭州徑山寺長老前來探望之情,曾以詩相贈,落款中署名“雪浪翁蘇軾”。為紀念這段佳話,特在洞門對景中置“雪浪石”,人們見物思人,當年東坡先生愛石之情景,歷歷在目。
庭中的兩株玉蘭,其花芽似蘸滿濃墨的毛筆,支支堅挺,滿樹玉蘭,乍看之下,猶如筆林。“誰信花中原有筆”,“筆筆忽生花”之詠頌玉蘭詩句,寓意東坡出生時,其母夢見一高人送來一枝如椽大筆,體現了東坡日后的大手筆:“落筆驚風雨,揮毫壓四座”。當朝皇帝宋神宗說:李白有蘇軾之才,但無蘇軾之學。蘇東坡詩詞書畫全面發展,一直受到中國人民的敬仰。庭中的桂花,一向是“不與春花爭艷斗奇”,象征先生的自知之明。先生在京做官時,因與當朝宰相王安石變法思想相左,便自請做地方官,離開京都避嫌,不與人爭。桂花色不艷,但卻“清氣滿乾坤”,恰為先生高風亮節的人格寫照。我們今天仰慕蘇東坡,是因為他在逆境中能風趣幽默,樂觀超脫。一生災難不幸,親友們擔心他,他卻引吭高歌:“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在流放時,他自寬道:“羅浮山下四時春……不妨長作嶺南人。”正是東坡先生這種熱愛生活,無怨無悔的達觀態度,使他度過了生命中一個又一個難關,從未被艱難困苦所嚇倒。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六
各位游客,大家好!歡迎大家到南靖江濱公園旅游。我是迪克貓旅行社的開心導游員。我姓王,以后大家就叫我王導游吧!今天,我要帶領大家去南靖縣第一大公園——江濱公園游賞。在進入江濱公園之前,我有個小小的要求,請大家在游賞時注意衛生,不要讓垃圾扔弄臟公園美麗的臉。
走過中山橋,我們來到了公園中心廣場,廣場上有許多娛樂場所,如江濱舞池、游樂場、激情碰碰車、旱冰場等。晚上我還會帶大家來這里欣賞南靖美麗的夜色,和大家一起歡度激情之夜。
穿過中心廣場,便來到南靖最美的橋——蘭陵橋。在晚上,從橋下往上看,橋上的燈光把橋照成一艘五彩繽紛的船。登上蘭陵橋,就好象是登上了連接南天門的天橋;邁步在橋上就好象在月宮中漫步,所以南靖人民把又叫它為“步月橋”。從橋上往四周望,江濱公園的美景盡收眼底,美極了。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七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叫白鏡燁,很榮幸當今天的導游。現在,我帶大家去游覽柳湖公園。
平涼柳湖公園是隴東的自然山水園林,它以“柳中湖,湖中柳”形成獨特的景觀。若沿著石階幽徑信步漫游,可見柳蔭蔥籠、湖光瀲滟、花圃錯落、掩映迷離、亭臺玲瓏、畫舟輕泛、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至暮春時節、柳絮輕飄、彌漫湖柳、被人們譽之為“柳湖晴雪”為平涼八景之一。公園位于崆峒城區西北邊,西蘭公路南側,東西長480米,南北寬185米,總面積133畝,其中湖水面積41畝。整個地形西高東低,南坡北平。各湖均有潛水泛流,故有百泉之說,其中西湖深1.5米,東湖深2~3米,特別有天然暖泉一眼,更是久負盛名。柳湖始建于宋神熙元年(1068),時任渭州知府的蔡挺在此引泉成湖,蒔花植柳,建造避暑閣及柳湖亭,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明嘉靖年間,韓潘昭王占為苑囿,由明武宋朱厚照敕賜“崇文書院”供王府子弟讀書。昭王以千金筑城三仞,并做了大規模的擴建。清乾隆之后,又先后多次修葺,建有“深柳讀書堂”、“文瀾橋”、“養正軒”等建筑。先后更名為“百泉書院”、“高山書院”。同治初年,柳湖毀于兵燹。同治十二年(1873),陜甘總督左宗棠駐兵平涼,再次修復,名為柳湖書院,并親書“柳湖”匾額。
各位游客,我們這次的.柳湖公園游覽就到次結束了。今天大家游覽的高興嗎?如果高興,歡迎下次再來!我也非常愿意為您再次服務!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八
位于湖州市內塔下街。該塔始建于唐代,據宋嘉泰《吳興志》載,唐咸通年間(860—872),湖州上乘寺有個和尚叫云皎的去長安(現西安)云游,長安的僧伽大師送給他舍利七粒及阿育王飼虎面像,云皎歸來后為了保存佛教這兩件珍寶,于唐中和四年(883)建石塔,于唐乾寧元年(894)建成,名上乘寺舍利石塔。北宋開寶(968—975) 中,塔頂突然出現神光,于是又建木塔罩護,形成“塔里塔”。根據建外塔緣由,取佛家語“舍利飛輪,英光普照”,中之二字為塔名,名為“飛英塔”。上乘寺也易名為“飛英寺”。南末紹興二十年(1150),塔遭雷擊而焚于火, 因“舍利無恙”,旋即重修,至今石塔中仍有“紹興二十四年”等題記。外塔亦于南宋端平初(1234)“葺而新之”。元、明、清二代多次修繕。1929年,因年久失修,致塔頂倒塌。1961年4月,浙江省人民委員會公布飛英塔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該塔列為浙江省重點文物維修單位,維修工程在1986年底竣工。1988年1月,國務院公布飛英塔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飛英塔的內石塔,8面5層,高15米,下設須彌座,由一百多塊太湖青石雕鑿、拼疊而成。雕刻仰蓮、覆纏枝花卉。束腰八邊雕獅子群像,形態生動。第四層正北面為觀音像。塔身各面均辟壺門狀佛龕,內雕大幅佛造像。整座石塔刻有佛像1048尊,為一件唐代石雕藝術珍品。飛英塔外塔,7層8面,通高55米。副階寬敞明亮,塔體收分自然,塔剎高峻挺拔,雄渾古樸。其中最具宋代建筑風格的是平伸舒展的翼角,簡潔樸實的檐面,碩大的斗拱和尋杖望柱式欄桿,塔身的轉角雕出梭形輪狀的倚柱,覆盆式的柱礎,這種做法除寧波保國寺大殿外,已經很少見到了。因內含石塔,使外塔構造奇特,4層以下中空,上3層統設樓面,6層底架設十字交叉的千斤梁,懸挑27米高的塔心柱。最上面的是高12米,重10噸的塔剎。沿塔壁挑出各層平座和樓梯,拾級登臨,盤旋而上,內可飽覽石塔精華,外可俯瞰湖城風光。外塔造作講究,塔身砌體中用了許多木質額方、龍骨,起了拉牽作用,加強了八面塔壁的整體牢固性。這對保證塔體千百年無開裂和明顯傾斜,起到重要作用。塔內壁二層平座斗拱,采用兩跳上昂承托,是迄今為止宋代建筑上昂構件用于平座斗拱做法的孤例。
1981年,中國文物保護技術協會古塔考察團和國家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古建筑專家,對飛英塔作了實地勘察,確定它是國內罕見的古塔中的珍品,急待搶修。1982年2月,湖州市人民政府籌劃組建“飛英塔維修辦公室”,4月,省文管會批復湖州市文管會要求將飛英塔的維修,列入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重點維修項目的報告。6月,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舉辦了有省內文保工作者參加的古建筑測繪學習班,古建筑專家高級工程師祁英濤、工程師李竹君親自指導飛英塔的測繪和設計工作。外塔復原圖紙和工程說明書于1984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審定后正式下達。期間,還對內石塔進行了加固性維修。為了確保工程質量,還專程到龍門石窟等地學習,向華東化工學院、上海博物館請教高分子粘結技術,經過幾次試驗,找到了最佳配方,用了半年時間對內石塔做了錯位校正等全面的整修。
1984年11月,臨海市古建筑工程公司承擔起外塔維修工程。兩年中,在設計部門同意下辦公室繪制了66張施工圖紙,將斗拱梁架等復雜的木結構都逐一畫出單件祥圖,標明各種尺寸,整個工程共修改設計內容30多處。
在外塔修復工程中,最困難的就是搭定的制作和安裝。俗話說:修塔難修頂,飛英塔頂塌已近60年,這次修復是完全重新設計的,唯一的依據只有殘留在頂部壁中的半截斜柱。因此,特地制作了1/20的連塔剎的塔頂梁架結構模型,用作對設計作可行性研究,并核對每一個地方的尺寸和角度。塔剎主要根據拍攝于1915年的飛英塔全貌照中原塔外形而重新設計的。湖州機床廠承擔了鑄造任務。鐵質塔剎分28節組成,總高12米多,重約10噸,由市建筑總公司設備安裝工程處用加高的50噸米塔式大吊機安裝。
歷史上飛英塔曾毀于雷擊的教訓,這次維修增設了全銅的避雷裝置。其它如塔壁色彩,檐面鋪設等也按照宋代的做法予以改正。
飛英塔維修工程從設計到施工基本靠浙江省自己的力量,耗資100萬元,光木材就用了700立方米,是建國后到90年代中,比較大的文物維修項目。
公園導游手冊范文(19篇)篇十九
長春勝利公園始建于1915年,1949年后進行了大面積綠化,面貌一新。現有動物區、金魚區、花卉區和游樂設施等,面積23萬平方米。
動物區,展出動物50余種,500多只;金魚區,展出金魚30余種;花卉區,展出花卉百余種,數千盆;兒童游戲區內設置了大型空中腳踏車、宇宙飛船等游樂項目;新建了水上活動區、荷花池、拱橋、長廊、哈哈鏡、溜冰場等設施。
勝利公園已經成為外地游客和本地市民旅游休閑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