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具有一定的參考性和指導性,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完成各類寫作任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經典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夠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思路。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一
“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艾節、端午、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各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都懸鐘馗像,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佩香囊,游百病。
端午節是我國紀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春秋戰國時期,楚懷王的一位大臣,屈原很忠良,所以楚懷王很喜歡他,還有一位很嫉妒屈原,便用陰謀來害他,是楚懷王漸漸不信任他了。有一次,秦國要跟楚國和好,屈原仔細分析,知道了秦王的陰謀,便冒著生命危險去告訴楚王,楚王不但不聽,還把他釋放到遠離他鄉的地方。當楚王剛到秦國就被擒住,他后悔當時不聽屈原的話,,因氣大而死,屈原當得知國家快滅亡時,他不忍再看下去了,寫了最后一首愛國詩,便抱著石頭跳進汨羅江,當地人知道后,趕緊劃船去打撈屈原的遺體,有些人向江中扔雞蛋、粽子,倒雄黃酒,都是為了不讓魚蝦不吃屈原的遺體;賽龍舟就是因為當時打撈屈原遺體的原因。不僅,端午節有它的歷史還有一些食俗和風俗。
端午又稱重午,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線系在兒童脖頸、手腕或足踝上稱為“長命縷”。各家要插“五端”: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龍船花。
端午節流行于漢、壯、布依、侗、土家、仡佬等民族地區。
端午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從古到今有許多關于端午節的典故,如屈原,伍子胥等。
每到端午節,我家門上都會掛上一把菖蒲和艾草,那是媽媽買的,門口就飄著一股特殊的香味了。我搞不懂這是為什么,就去問媽媽:“媽媽,為什么要掛菖蒲和艾草呢?”
媽媽摸摸我的頭說:“端午節有許多的傳說,其中就有說這一天是個惡日,有各種蚊蟲妖邪出現。艾草是用來除蟲的,它的香味能驅趕蚊蟲,菖蒲是用來避邪的,意寓著健康平安。而且干的艾草葉用來給你們洗澡可以保護皮膚哦。”聽了媽媽的介紹,我才知道原來它們都是好東西呀。
在端午節的這一天,我家的菜會特別豐富,媽媽總會按照外婆家的風俗,給我找與“黃”字有關的菜:紅燒黃魚,涼拌黃瓜,蒸咸蛋黃……而爸爸也會親自下廚燒一盤大肉,里面有整個雞蛋和大蒜。不管我們愛不愛吃,爸爸都要求我和弟弟每一樣都吃一點。要是在老家過節,奶奶還會給我們的脖子上和手上綁上由幾種顏色組成的彩線。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二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就要來了,我們都知道,在端午節這天孩子們都要系五彩線,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下面就讓我來給你講一講吧!
從前,有一個惡魔,叫艾米麗,他有一個嗜好,就是吃小孩!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他總來村子里索要小孩,如果不給,那么嘿嘿嘿,這個村子就要倒霉了!洪澇啊、旱災啊、臺風啊,應有盡有,讓你們吃不了兜著走!
村子里特伯利家是一個幸福溫馨的大家庭,爸爸媽媽養育了四個聰明可愛的孩子,每天晚上一家人都圍坐在爐火前講故事。不巧,這天晚上,惡魔艾米麗敲響了這家的門。爸爸特伯利驚得心砰砰跳,他真的不知道該怎樣抉擇:是送出去一個孩子,還是把孩子們都藏起來?哎,怎么能藏住呢?只能是引火上身,最后全村都倒霉!于是經過苦苦的掙扎之后,他決定將最小的兒子送出去。
就在送出孩子之后,他整個人就變了,不吃不喝,不哭不笑!故事?早就隨著他的心一起死了!哀莫大于心死!在經歷了內心的不斷拷問后,他決定出走,去尋找自己的孩子。他知道艾米麗就住在村子東面的大山上,那山高聳巍峨,看上去很陡峭,而且荊棘叢生,沒有一個人敢攀上那座山,然而特伯利顧不了那么多,手腳劃出血了,衣服被荊棘勾破了,雙腿腫脹得像兩條大面包……一切的一切他都不在乎,他只要自己的兒子!
就在見到艾米麗的那一刻,他全部的悔恨、痛苦終于傾瀉出來,他左手操起樹枝,右手抓著一大把野花,準備開戰!然而,就在他揮舞手中的樹枝和花束準備沖鋒的時候,艾米麗卻自動敗下陣來逃走了!最終他找回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團聚在一起。
艾米麗為什么不戰而逃呢?原來是他最害怕五顏六色的東西,是五顏六色的野花幫助了。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三
一、課型:
高一拓展型課。
二、教學目標:
1、史實:關于端午節的起源:南方的各種傳說(龍圖騰祭祀說、紀念春秋時期伍子胥說,戰國時期紀念屈原說,東漢時期紀念孝女曹娥說);北方的清潔去病說,魏晉時期南北方傳說和習俗融合,形成了今天端午節的雛形。唐,端午節傳入韓國進而發展為端午祭,韓國端午祭成功申請成為聯合國“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
2、史論:節日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名片,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是一定歷史時期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反映,是探究本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是全人類可以共享的,學習辯正地看待韓國端午祭的“申遺”成功。
3、方法:發展從某種文化現象中提取和整理歷史信息的能力;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和評價文化現象。
4、情感態度價值觀:感受端午節的起源和習俗中蘊涵的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民族認同感、傳承和弘揚民族節慶文化的責任感。認識文化是沒有國界的、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是在傳承發展中進步的。培養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博大胸懷。
三、教學資源:
《中華傳統節慶文化?端午節》//相關網絡資料//陜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風俗叢書》。
四、教學方式與過程:
引導學生在了解了端午節的南北方起源及韓國端午祭之后按程序討論:
2,端午節的.南北方習俗為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得以融合?
3,南北方端午節習俗融合后,人民為何把端午節獻給了屈原、主要來紀念屈原?
4,唐朝時期為何端午節紀念活動發展到了極盛?在這一時期傳入韓國?
5,韓國的端午祭與中國的端午節有何異同?
6,我們該如何看待韓國端午祭的“申遺”成功?
7,今天我們又該如何傳承和弘揚中華傳統節慶文化?
五、教學策略:
1、1--4是本課的重點,在學生在了解端午節起源的同時,提醒學生關注端午節各種起源所反映的歷史背景以及蘊涵在節日中的文化內涵。
2、6是本課的難點。引用費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幫助學生學習從文化認同角度和多元文化角度理解和看待韓國端午祭祭的“申遺”成功。
3、7是本課的最終目標,除了課堂討論該如何弘揚傳統節慶文化外,還介紹上海學生是如何過端午節的(介紹上海市中學生代表在上海七寶古鎮紀念屈原活動及《屈原祭》)//教學生當場學包端午節食品----粽子,親身感悟和體驗端午節的習俗特征。
4、課后作業視教學進度而定,可進一步了解其他中華傳統節慶習俗特征和文化內涵。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四
今天,家里的人都回來了,有伯伯、干媽媽、哥哥……我一回到家,就看到了桌上有很多美味可口的美食,當然有我最喜歡的粽子,看到它,我口水都快要流出來了,我迫不及待的跑到了洗手間里,洗了洗手就趕快跑到了椅子上,開始吃粽子了。
粽子的外形十分獨特,有好多種形狀有三角形、圓錐形、枕頭形、寶塔形、圓棒形等等,各式各樣。
我最喜歡粽葉的顏色,是那種墨綠色的,被煮過之后,就顯得格外綠,青翠欲滴。一剝開碧綠的粽葉,里面包裹著黃黃的糯米,黏黏的,讓人一看就覺得清清爽爽,有一種舒心的感覺。
粽子的品種也很多,有肉粽、豆沙粽、蛋黃粽等。粽子味道也不同,肉粽是咸咸的,豆沙粽是甜甜的,蛋黃粽是香香的,我最喜歡的可是香香的、沙沙的蛋黃棕喲。
飯桌上,當過老師的爺爺還說起了端午節的來歷,端午節吃粽子是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傳說因為屈原抱石投汨羅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人們為了不讓魚兒去吃他,而把粽子投在江里。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他。所以我們今天能吃到美味的粽子還要感謝屈原呢。
一家人吃飯可真是其樂融融,我最喜歡熱鬧的大家庭了,喜歡過節日,現在的端午節啊,早就變成了家人團聚的節日了,我家我的家人,更愛那美味可口的棕子。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五
端午節本名端五節,又叫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天長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月初五就叫做端午。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代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到了唐代,因唐玄宗八月五日生,宋景為了討好皇帝,避“五”字的諱,將“端五”正式改為“端午”。
五月五日有兩個“五”字,古稱作“重五”,與九月九日稱重九之意相同。許多習俗也與“五”這個數字聯系在一起。除了食用“五黃”、懸插“五瑞”外,這一天,各地都有一些不同的象征性的辟惡除害的風習。如用大紅紙剪成“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貼在屋內表示鎮壓。小兒頭戴虎形帽,穿五毒衣,穿五毒褲,佩戴五顏六色的香囊、掛虎,以防邪祟的侵犯。有的用紅、黃、藍、白、黑五色絲絨,系在兒童的脖項、手腕或足踝上,名為“百索”,也稱為“長命縷”,無色線象征五色龍,俗傳可降服鬼怪。
據說東漢初年,長沙有個名叫區曲的人,曾夢遇一位自稱屈原的賢士,在夢中對他說:“多年來人們祭我的米,都讓蛟龍吃掉了,今后你們要把楝葉和米塞在竹筒里,或用蘆葉包裹好,再用五彩絲纏好,因為蛟龍是害怕楝木、蘆葉和五彩絲的。”后來人們改用楝葉、蘆葉和五絲絲包裹粽子,據說就是這個緣故。此后,歷代沿襲下來,便演變成端午節吃粽子的風俗。
端午節是紀念楚國大夫屈原的日子。
這是最普遍的說法,早在兩千多年前,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大詩人,名平,字原,他憂國憂民,后遭到奸佞誣陷和楚懷王的疏遠,最后于農歷五月初五,悲憤難抑,跳入湖南的汨羅江而死。民眾對他的精神而感召,在五月初五這天,劃龍船,尋找屈原的尸首,又將糧食、肉糜用竹葉包裹后投入滾滾的江水中,以防蛟龍水獸、魚蝦吞食屈原的尸首。沿襲至今,便有了今天的端午賽龍舟和吃棕子的風俗習慣。據文獻記載,到了唐代,過端午節已十分盛行,當時的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并把五月初五定為端午節,傳諭各地紀念屈原,并在端午節那天進行較正統的大型紀念活動。
東漢孝女曹娥救父投江而死的故事。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五月初五是伍子胥的忌辰。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伍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六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紀念伍子胥說。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紀念孝女曹娥說。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孝女曹娥之日。
4、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說。
5、龍的節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6、惡日禁忌說。
漢代人認為,五月五日為惡月、惡日,且有“不舉五月子”之俗,即五月五日所生的嬰兒無論是男或是女都不能撫養成人。一旦撫養則男害父、女害母。甚至出現了“五月到官,至免不遷”,“五月蓋屋,令人頭禿”等說法。這一習俗至遲從戰國開始流行,迄至漢代盛行不衰。此俗在漢人王充的《論衡》、應劭《風俗通》以及《后漢書》中,多有記載。
五月五日是惡月惡日,以除瘟、驅邪、求吉祥,因而出現了相關的文化活動,形成了頗有特色的端午節。
7、夏至說。
首倡夏至說者為黃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禮俗史》(香港秦興書局1963年出版)一書中提出,端午節如涓涓之水發源于遠古時代,三代匯為川流,秦漢擴為河,唐宋納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節源于夏至說聞世后,學者吞吐百家,從更廣泛的視野去研究。1983年,劉德謙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說》(《文史知識》1983年5期)中,認為端午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且提出端午節中“斗百草”、“采雜藥”等與屈原無關。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12月在韓國首爾舉辦的國際學術會上,中國社科院民族學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何星亮先生,再度完善了夏至說,又提出端午節即夏至。
8、源于蓄蘭沐浴說。
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大戴禮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屈原《九歌?云中君》:“浴蘭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9、紀念介子推說。
據東漢時期蔡邕《琴操》中載,端午節系為紀念先賢介子推。
10、源于勾踐操練水軍說。
宋代高承《事物紀源》刊文,端午源于春秋時期越王勾踐于是日操練水軍。
發展歷史。
先秦時期。
[歷史發展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七
只要一到端午,家里到處都飄著粽子的香味,媽媽讓我從電腦上查找有關端午節的由來。原來是為了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的,屈原是一位愛國者,他想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就常常跟國王提意見,可是國王不喜歡聽,就把他趕出了國都。有一次秦國來打楚國,楚國很快就被打敗了,國家就快沒有了,屈原更加傷心,這一年的五月初五,他搬著一塊大石頭投江了自盡了。
人們知道后,非常悲傷,為了不讓魚吃了屈原,就把竹筒里面裝著粽子,扔到河里,希望魚吃飽了就不會吃屈原了,粽子也就是這樣來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愛自己的國家。此外我也知道了,現在吃的粽子,只不過是把竹筒,換成了一種寬寬的葉子。吃粽子也就是紀念屈原的。
今天我通過一個節日而了解到了一個歷史故事,我感到很高興,多么有意義的一個節日呀。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八
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端午節你好,nancy,我今天要為你介紹優秀作文,我們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聽我介紹的時候,你可要好好地猜一猜,這是什么節哦!
這個傳統節日,發生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它還有很多別名,常見的是: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五日節等。
有關傳統節日,還有兩個傳說呢。
第一個流傳較廣:愛國詩人――屈原,因愿望破滅,在農歷五月初五這天,投進汨羅江而死。傳統項目賽龍舟據說是為了打撈他的尸體,而吃粽子則是為了讓尸體不被魚蝦蛟龍吃。
第二個出自《曹娥碑》:曹娥是東漢時期上虞人,父親溺水于汨羅江中,很久都沒有回來。那年,才剛十四歲的曹娥,在五月初五跳進江中,五日后,她的尸體緊抱父親的.尸體,浮出水面。為了紀念這個孝順的孩子,人們就開始流行過端午節。
這兩個悲傷的傳說,真令人心寒啊!
在這個日子里,孩子們還吟誦著一支兒歌:五月五,是端陽。插艾葉,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龍船下水喜洋洋。
怎么樣,猜出了嗎?對不起,nancy,因為時間問題,我還是先公布答案吧――端午節。
南京市瑯琊路小學明發濱江分校三六班。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九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又到啦!
這天一大早,我便與爸爸、媽媽收拾好行禮,采購好水果、糖、還買了一些干菜,準備回老家過端午節,我也想回去找二哥玩呢!我們一路有說有笑,班車行了大約五十分鐘就到了老家——子午街。
剛一下車,叔叔、嬸嬸和二哥就著迎了過來,我激動得與二哥擁抱在一起,叔叔、嬸嬸叫了爸爸、媽媽一聲,并趕快幫助提水果和行李。哇!哇!我禁不住大聲感嘆,老家的端午節可真熱鬧耶!家家戶戶都張燈結彩,街市上賣著各式各樣的工藝品,如:燈籠、紙扎的龍、虎、狗等等。
一回到老宅,就見大姑媽拿著一盤餃皮從四樓下來,正準備與大姑爹一起包餃子。爸爸、媽媽、叔叔、嬸嬸都圍攏坐了過來,我和二哥也不約而同地參與到了包餃子的隊伍中。二哥嘛,包得不算太熟練,可我一點也不會包,剛開始,我只能看著他們其樂融融的包著餃子,不過,我可不想眼巴巴的看著,硬是吵著要爸爸教我包餃子,爸爸欣然同意。爸爸叫我跟他一起包,我按照爸爸教的方法,一步一步的包。“先拿一張餃皮,擺在左手手掌上”爸爸嘴里一邊說一邊拿起了一張餃皮,我也學著爸爸拿起了一張餃皮。“然后用小勺舀三分之一勺餃餡,放在餃皮末尾”我按照爸爸教的方法包著,還沒等爸爸說完,沒想到因為第一次包餃子,我心一急手一抖,把那勺餃餡給抖掉了,二哥差點兒沒有笑破肚皮。爸爸卻鼓勵我說:“雙喜,別灰心,失敗乃成功之母,我有你這么大的時候,還不會包呢!”聽了爸爸鼓勵的話語,我又舀了一小勺餃餡,小心翼翼的放在餃皮上。“用餃皮包住餃餡,折一折,再折一折,把餃餡包住,包嚴實”爸爸一邊說一邊包著,我便一步一步的按爸爸教的方法包。幾秒鐘后,“咳,注意了,這是最要害的一步,也是最后一步了”爸爸說:“把餃皮翻個身,繞食指圍一圈,兩頭包回來,用面粉水一粘,就大功告成了”爸爸認真的`說著,只聽“嘩”的一聲,餃皮連著餃餡被我給扯爛了,這次二哥可真是笑得拍桌子了。這時,爸爸又鼓勵我說:“沒事兒,小喜其實你很聰明,我學包時,還浪費了七八張餃皮呢!”“別灰心,再包一回嘛!”大姑爹也在一旁鼓勵我說。就這樣,我又拿起一張餃皮,呀!這次是粉面水弄少了,再來一張,哇!我成功啦!“啪!啪!啪!”全家人都不禁為我鼓起了掌,爸爸會心的沖我點點頭,我也露出微笑。
嬸嬸已經把餃子煮好了,我吃著自己親手包的餃子,心里樂滋滋的。
端午節少不了的一項活動就是劃龍舟,很多人都會趁熱鬧,頂著烈日看這一年一度的賽龍舟盛況,其實賽龍舟的習俗早在先秦就已經有記載。而且賽況并不亞于現代的龍舟的比賽。
龍舟一詞,最早見于先秦古書《穆天子傳》卷五:“天子乘鳥舟、龍舟浮于大沼。”預《九歌·湘君》中“駕飛龍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瀨淺淺,飛龍兮翩翩”,學者們也認為“飛龍”即龍舟。《湘君》即描寫湘人馭駕龍舟,將玉佩沉入江中(與拋蹤子入江相仿)悼念某位歷史人物之詩。這即與“魂舟”暗合,與楚國《人物御龍帛畫》之像暗合,可互為印證。《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是日,競渡,競采雜藥。”
此后,歷代詩賦、筆記、志書等記載競渡就數不勝數了。龍舟,與普通船只不太相同,大小不一,橈手人數不一。如廣州黃埔、郊區一帶龍船,長33米,路上有100人,橈手約80人。南寧龍舟長20多米,每船約五六十人。湖南汨羅市龍舟則長16—22米,撓手24—48人。福建福州龍舟長18米,撓手32人。龍船一般是狹長、細窄,船頭飾龍頭,船尾飾龍尾。龍頭的顏色有紅、黑、灰等色,均與龍燈之頭相似,姿態不一。一般以木雕成,加以彩繪(也有用紙扎、紗扎的)。龍尾多用整木雕,上刻鱗甲。龍船競渡前,先要請龍、祭神。如廣東龍舟,在端午前要從水下起出,祭過在南海神廟中的南海神后,安上龍頭、龍尾,再準備競渡。并且買一對紙制小公雞置龍船上,認為可保佑船平安(隱隱可與古代鳥舟相對應)。閩、臺則往媽祖廟祭拜。有的直接在河邊祭龍頭,殺雞滴血于龍頭之上,如四川、貴州等個別地區。
而湖南汨羅市,競渡前必先往屈子祠朝廟,將龍頭供在詞中神翁祭拜,披紅布于龍頭上,再安龍頭于船上競渡,既拜龍神,又紀念屈原。而在湖北的屈原家鄉秭歸,也有祭拜屈原的儀式流傳。祭屈原之俗,在《隋書·地理志》中有記載:“其迅楫齊馳,棹歌亂響,喧振水陸,觀者如云。”唐劉禹錫《競渡曲》自注:“競渡始于武陵,及今舉楫而相和之,其音咸呼云:‘何在’,斯沼屈之義。”可見兩湖地區,祭屈原與賽龍舟是緊密相關的。可能屈原(及曹娥、伍子胥等)逝去后,當地人民也曾魂舟送其靈魂歸葬,故有此俗。又如浙江地區,是以龍舟競渡紀念曹娥。《后漢書·列女傳》中載,曹娥是投江死去的,民間則傳說她下江尋找父尸。
浙江地區多祭祀之,《點石齋畫報·虔祀曹娥》即描繪會稽地區人民祭祀曹娥之景象。《清嘉錄》中記吳地(江蘇一帶)競渡,是源于紀念伍子胥,蘇州因此有端午祭伍子胥之舊習,并于水上舉行競渡以示紀念。另外還有廣西的紀念馬援、福州的紀念閻王王審知等儀式。各種祭祀、紀念之儀式,無非是點香燭,燒紙錢,供以雞、米、肉、供果、粽子等。如今這些含有迷信色彩的儀式已很少見,但在過去,人們祭祀龍神廟時氣氛很嚴肅,多祈求農業豐收、風調雨順、去邪祟、攘災異、事事如意,也保佑劃船平安。用人們的話說,“圖個吉利”,表達人們內心良好的愿望。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
端午節古傳統節始于春秋戰期至今已2000歷史端午節由與傳說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列傳記載屈原春秋期楚懷王臣倡導舉賢授能富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貴族蘭等強烈反屈原遭饞職趕都城流放沅、湘流域流放寫憂憂民《離騷》、《問》、《九歌》等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端午節稱詩節)公元前278秦軍攻破楚京都屈原眼看自祖侵略刀割始終忍舍棄自祖于五月五寫絕筆作《懷沙》抱石投汨羅江身死自命譜寫曲壯麗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楚百姓哀痛異紛紛涌汨羅江邊憑吊屈原漁夫劃起船江打撈真身位漁夫拿屈原準備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丟進江說讓魚龍蝦蟹吃飽咬屈夫身體見紛紛仿效位醫師則拿壇雄黃酒倒進江說要藥暈蛟龍水獸免傷害屈原。
每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喝雄黃酒風俗;紀念詩屈原。
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一
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粽子,最早的記載是16前西晉新平太守周處所寫的《風士記》云:“仲夏端午,烹鶩角黍。”
南朝梁文學家吳鈞在《續齊偕記》中說:“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訛傳訛,相沿成俗。可見人們對忠義之士感情之彌篤了。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說法很多。
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端午節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的嫩蘆葦葉,也有用竹葉的,統稱粽葉。粽子的傳統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內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家長亦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煮粽子的'鍋里一定要煮雞蛋,有條件的還要再煮些鴨蛋、鵝蛋,吃過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鹽的雞蛋“壓頂”。據說吃五月端粽鍋里的煮雞蛋主夏天不生瘡;把粽子鍋里煮的鴨蛋、鵝蛋放在正午時陽光下曬一會再吃,整個夏天不頭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二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
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
一、紀念屈原說。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后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絲粽子于水中,以驅蚊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后來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二、迎濤神說。
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后,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三、圖騰祭祀說。
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四、惡日說。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說。
由劉德謙在其書中提出的三個主要觀點:(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于競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入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由此端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
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各種說法都有其依據,但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為廣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愿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于他。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三
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南朝宗懔《荊楚歲時記》。
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后,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劃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尸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匯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
為了寄托哀思,人們蕩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百姓們又怕江河里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尸體,后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投奔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
吳王闔閭死后,其孫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太守,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可見從先秦以后,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術、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并且人們還避“端五”忌諱,稱之為“端午”。
紀念女詩人秋瑾;秋瑾字睿卿競雄,號鑒湖女俠,小字玉姑,浙江紹興人,幼年擅長詩、詞、歌、賦,并且喜歡騎馬和擊劍,有花木蘭、秦良玉在世的稱號。
28歲時參加革命,影響極大,在策劃起義時為清兵所捕,至死不屈,于光緒三十三年六月五日在紹興軒亨口英勇就義。
后人為敬仰她的詩,哀悼她的忠勇事跡,于是,與詩人節合并來紀念她,而詩人節又是因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定為端午節。
吃粽子;“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這是舊時流行甚廣的一首描寫過端午節的民謠。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端午節的習俗大同小異,而端午節吃粽子,古往今來,中國各地都一樣。
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種多樣,璀璨紛呈。現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殼包糯米,但內含的花色則根據各地特產和風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圓粽、肉粽、水晶粽、蓮蓉粽、蜜餞粽、板栗粽、辣粽、酸菜粽、火腿粽、咸蛋粽等等。
飲雄黃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
雄黃是一種礦物質,俗稱“雞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
一般飲用的雄黃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釀的黃酒里加入微量雄黃而成,無純飲的。雄黃酒有殺菌驅蟲解五毒的功效,中醫還用來治皮膚病。
在沒有碘酒之類消毒劑的古代,用雄黃泡酒,可以祛毒解癢。未到喝酒年齡的小孩子,大人則給他們的額頭、耳鼻、手足心等處涂抹上雄黃酒,意在消毒防病,蟲豸不叮。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四
端午節的歷史故事有很多,在人們口中流傳得比較普遍的就有1.紀念屈塬投江。2.紀念孝女曹娥。3.白蛇傳4.紀念伍子胥的忌日等。
(一)屈塬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塬,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塬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e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塬的尸體。
(二)曹娥尋父尸。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兩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鄉人群而祭之。
(叁)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后,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并于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此后人們于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不管端午節是怎么來的,端午節的歷史故事是怎樣的,端午節已經在我國人們心中已經根深蒂固了,是人們心中重要的節日之一。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五
農歷5月初五的端午節馬上就要到了,大家以前都知道端午節是為了紀念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其實在江浙地區端午節最早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大夫伍子胥,今年年初,“伍子胥起源說”的蘇州端午節進入了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今年端午,蘇州將正式舉行伍子胥大型祭祀活動,此次大型公祭又一次把端午節的“伍子胥”與“屈原”之爭推進人們視線。
專家表示,端午姓“伍”姓“屈”不是關鍵,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才是最重要的。
蘇州端午大型公祭“伍子胥”
5月31日,是農歷5月初五的端午節,在蘇州古胥門外的百花洲廣場,蘇州將在這里舉行端午節的慶祝活動,同時舉行伍子胥的祭祀活動,胥門至今仍完好保存有2500多年前伍子胥修筑的古城墻。目前,公祭的各項內容正在進一步確定中。
蘇州市滄浪區委宣傳部一位副部長介紹道,“這次公祭除了讀祭文、表演歌舞、劃龍舟等內容外,還將在現場展示蘇州人過端午節的情況。今年是蘇州端午節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項目第一年,我們要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支持它,使端午節向世界文化遺產靠近。”
伍子胥是春秋時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據史料記載,吳王夫差因聽信讒言,賜伍子胥寶劍自刎。伍子胥死前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東城門上,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夫差聽說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體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為紀念伍子胥,蘇州民間后來自發在端午節形成了一系列的民俗活動。
去年7月份,國家文化部啟動申報國家級非物質遺產工作后,蘇州專家提議,蘇州應該把端午節申報上去,因為有確鑿記載證明,端午節是起源吳越之地,是人們為了紀念蘇州建城鼻祖伍子胥而形成的節日。
今年年初,文化部公布名單,全國1315個申報項目中,已經遴選出了第一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蘇州申報的20多個項目中有16個入選,端午節就在其中。在申報的榜單上,“蘇州端午習俗”還是蘇州單獨提出的申請。
端午一共曾紀念5個人。
不過,關于端午起源說的爭議一直都沒有停息過。著名學者聞一多經過詳盡考證,認為端午節是四五千年前古代南方吳越族舉行圖騰祭的一個節日。春秋末期,以吳地為中心,將祭伍子胥活動與原有習俗結合起來。
蘇州科技大學歷史系教授戈春源說,加上伍子胥,中國的端午一共曾紀念5個人:東漢的曹蛾被后人以孝女銘記;廣西的陳臨因愛戴黎民百姓,當地人民為紀念他而過端午節;越王勾踐也最早提出以劃龍舟來操練水兵;再有就是屈原,他是聯合國確認的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一,因為千年來,屈原名氣太大,人們漸漸把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蘇州應是端午節的重要發源地之一,賦予端午節紀念意義的人物首推伍子胥,而不是屈原,兩者要相差二百年左右”,戈春源說,戈教授認為,龍舟競渡起源于紀念伍子胥,他的主要依據是,東漢邯鄲淳在《曹娥碑》上說,每年農歷五月初五,浙江上虞人民要迎濤而上,迎接“伍君”,而所謂的“伍君”便是伍子胥。
可是湖南汨羅市也在爭取申報端午項目,該市文化局副局長徐蔚明強調說:“端午最早起源于蘇州,并不意味著申遺勝算就最大。屈原的影響深遠不可忽略,后者作為第一個世界文化名人,把這個民族節日獻給屈原是歷史的選擇,是應學者強烈的呼應,也代表著人民的心聲。”
徐蔚明同時還兼任屈原祠的館長,據他介紹,根據《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目前“屈原故里端午習俗”(湖北省秭歸縣)、“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湖南省汨羅市)和“蘇州端午習俗”(江蘇省蘇州市)都進入了該名單。
專家:姓“伍”姓“屈”不是關鍵。
“其實這次蘇州公祭對于全國過端午節都應該是一個啟示和提醒,告訴國人別忘記自己的傳統節日和先人留下的寶貴民族精神。”戈春源教授指出,其實,現在沒有必要太去計較端午節到底起源于哪里,最重要的是如何繼承和發揚下去。只是希望禮儀能夠稍微簡單一些,讓市民參與的范圍能夠盡量大一些。
對于蘇州端午節進入到國家級非物質遺產項目時,蘇州市市文廣局局長高福民曾表示,雖然該市申報的項目中,已有16項被列入推薦名錄,但申報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在于更好地保護、弘揚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譬如,蘇州市的申報項目中,還有七夕節、同中秋節相關的虎丘曲會等民俗類項目。
就此,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蕭放指出,端午不管姓“伍”還是姓“屈”,多些“鯰魚效應”有助于讓更多人了解端午。蕭放教授認為,端午無論是為紀念屈原還是伍子胥,從爭相申遺的現象來看都是一種好事,對老百姓來說,依照所在地的習俗過節,是件貼心的事。它有助于我們更好了解端午的來龍去脈,加深對歷史的認識。
蕭放表示,“蘇州和湖南爭相為端午申遺,這不是一種單純競爭,它使參與城的人民有種自豪感,背后的根本精神是中國民俗的‘文化共享’,這才是最重要的。”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六
今天是我國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介紹流傳較廣的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七
端午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節期在農歷五月初五。迄今已有2500余年歷史。由驅毒避邪的節令習俗衍生出各地豐富多彩的祭祀、游藝、保健等民間活動,主要有:祭祀屈原、紀念伍子胥、插艾蒿、掛菖蒲、喝雄黃酒、吃粽子、龍舟競渡、除五毒等。各種活動因地而略有不同,湖北省秭歸縣的“屈原故里端午習俗”、黃石市的“西塞神舟會”、湖南省汨羅市的“汨羅江畔端午習俗”、江蘇省蘇州市的“蘇州端午習俗”和浙江等全國廣大地區均各具特色。端午節是蘊涵獨特民族精神和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對中國民俗生活有重大影響。
【端午本意是逐疫】。
在我國,任何一個傳統的民族節日即非政治性的節日,其起源或動因,大半都是或因農時、或因天文、或因季節、或因農作需要、或因生命延續需要而得以濫觴并逐漸形成的。一個特定的日期,一旦被全社會認同為全民性的節日,又必定附著了許多禮俗作為基本構成內容,也必然有許多關于這些禮俗的傳說在民眾口頭上廣泛流傳,而這些因地而異的口頭傳說,反過來又對節日(包括禮俗)的延續和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節日及其禮俗和傳說,在其發展中,總是隨時代的變遷和生活的需要而發生著或快或慢的遞變。“遞變”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以至傳至今天的節日,有的甚至已經與其本意差之千里了。端午節就是一例。各地現代形態的端午,與原初形態的端午相比,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異,其本意,如厭勝禳災(五月為毒月)、辟毒逐疫的原旨,大體上已在漫長的途程中湮沒無聞了。無怪乎媒體上有人批評說,深厚而多樣的文化內涵被遺忘了,剩下的只有吃粽子,幾乎變成了吃粽子節了。因此,追尋節日的本意,認識其本原和性質,對于人們認識自身及其文化的來龍去脈,保護民族文化的根脈,是至關重要的。
關于端午節的本意和性質,20世紀前半葉,先有江紹原后有黃石刨根問底的追溯研究,所得出的結論,已成為我國學術界的共識:端午節原本是一個“禳災”或“逐疫”的節日,亦即一個公共衛生的節日。20世紀后半葉的研究文章很多,在端午的起源與內涵諸方面作了細化的闡釋,但似乎并沒有大的超越。黃石說:“端午節是個渾然的歲時禮俗體系,它的諸般禮俗有一條線索貫通,作為它們的中心支柱是什么呢?一切都為了逐疫,一切都為了保證生命的安全,最高的目的、唯一的目的,是生存欲的表現。一句話說,端午是逐疫節,這就是它的根本意義,也就是唯一正確的`解釋。”生活的需要和時代的變遷,促使端午的內涵發生了或快或慢的遞變,如江紹原所說:“風俗系應某種需要而起,但是本來需要的到后來也許漸漸消滅,其時也,這個風俗如其不隨著消滅,就往往改變性質和內容,成為滿足另一種需要的工具,于是那風俗的本意日久許完全被人遺忘。”而促使端午節及其禮俗發生或快或慢的遞變的因素固多,除了生活的需要和時代變遷的直接影響外,民眾中流傳的關于端午及其禮俗的口頭傳說也起著不可忽視的或者說推波助瀾的作用。
【端午禮俗與傳說】。
端午的原旨和性質在各地是一致的,幾乎沒有大的區別,而構成端午節日的禮俗則種類、名目繁多,且因地而異。以生活形態類而論,諸如蓄蘭沐浴、龍舟競渡、采百草與斗百草、捕蛤蟆、熙游、競技等;以驅毒逐疫類而論,諸如戴百索和香囊、長命縷,懸艾人、五雷符、五毒符等;以時食類而論,諸如角黍(粽子)、羹湯、端午酒、端午宴等不一而足。總的看來,代表性的禮俗主要是兩項:龍舟競渡和吃角黍(粽子)。
端午及其禮俗的傳說,主要是以某些與端午相關的同質的社會習俗為題材,并逐漸將其起源與某些歷史人物及其功業聯系起來,而創作、記述、渲染、傳揚、流傳下來的口頭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口頭作品是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由不同地域的民眾所創作的,惟其如此,才顯得紛繁而駁雜,呈現出文化多元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僅就端午起源的傳說而言,主要與三個歷史人物有關:楚大夫屈原、吳大將伍子胥、越王勾踐。此外,還有孝女曹娥等。當然,主要是以龍舟競渡這個重要的端午習俗來說事。楚人說端午起源于對屈原的緬懷,吳人說端午起源于對伍子胥的悲悼,越人說端午起源于對勾踐的紀念。這3個關于端午起源的“傳說群”,究其實質,其實是楚、吳、越3個地域文化的產物。楚、吳、越這3個歷史上并立與交戰的國家和集團,都處于戰亂紛爭的春秋戰國時代,民眾對民族命運的期望與對國泰民安的憧憬,必然地促使他們選擇各自理想中的代表人物,作為他們民族精神的代表和旗幟,而這樣的人物就是屈原、伍子胥、勾踐。于是,在時代因素使然下,以悲悼祭祀屈原、伍子胥、勾踐為內容的端午起源傳說,便一發不可收拾,并逐漸兼并了原先流行于民間的“毒五月”里種種驅毒逐疫的民俗事象,成為包括民俗事象和人物功業在內的內容龐雜的端午傳說。這些端午傳說一直在民間流傳不衰,使其成為在所有的傳統節日中最富傳說色彩和斑斕民俗事象的節日。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流傳的態勢出現了很大的落差,沅湘地區流傳的紀念屈原端午傳說和吳越地區流傳的伍子胥端午傳說仍然盛傳不衰,而紀念勾踐的端午傳說雖然也仍在民間流傳,但一方面由于卷轉蟲海侵的發生,一方面由于勾踐的越國后來被楚國所滅,導致了古越人的流徙,使紀念勾踐的端午傳說的流傳和延續多少顯得有些衰弱了。
非物質文化遺產,無論是民俗事象還是民間故事傳說,都是農耕文明條件下的精神產品,在現代社會條件下遇到了嚴峻的挑戰,使它們的傳承變得十分脆弱,這已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根據近些年來一些民俗學者田野考察而知,端午傳說及其所記載的種種端午民俗事象,即使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依然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的民眾中以口口相傳的方式生存著、生長著、承繼著,顯示著民間口頭文學鮮活的生命力和影響力。盡管民間傳說不等于歷史,但畢竟如高爾基所說,“從遠古時代起,民間文學就是不斷地和獨特地伴隨著歷史的”,以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和歷史事件為核心情節的傳說和以紛繁蕪雜的端午民俗事象為核心情節的故事,依然在一些地區相互依存、口頭流傳的事實,無疑是我們認識歷史和考察民眾宇宙觀和社會觀的重要材料,也值得我們加倍珍惜和悉心保護。
端午節的歷史與文化傳統范文(18篇)篇十八
端午節快要到了,你知道關于端午節的知識嗎?如果不知道,那就讓我一一告訴你吧!
公元前三百四十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頭投汨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害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后,人們都用這種方式來祭奠他。
第一種是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第二種是端午食粽。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的又一傳統習俗。
第三種是佩香囊。端午節小孩兒佩香囊,傳說有辟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
指導教師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