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龍應臺經典散文摘抄篇一
2、那時候,在南京,剛剛開始記得一些零碎的事,畫面里常常出現一片美麗的郊野,我悄悄地從大人身邊走開,獨自坐在草地上,梧桐葉子開始簌簌地落著,簌簌地落著,把許多神秘的美感一起落進我的心里來了。我忽然迷亂起來,小小的心靈簡直不能承受這種興奮。我就那樣迷亂地撿起一片落葉。
3、青春有時候極為短暫,有時候卻極為冗長。我很知道,因為,我也曾如你一般的年輕過。在教室的窗前,我也曾和你一樣,凝視著四季都沒有什么變化的校園,心里猜測著自己將來的多變化的命運。我也曾和你一樣,以為,無論任何一種,都會比枯坐在教室里的命運要美麗多了。
龍應臺經典散文摘抄篇二
1、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
2、母親,是個最高檔的全職、全方位ceo,只是沒人給薪水而已。
3、至于人們的“期待”,那是一種你自己必須學會去“抵御”的東西,因為那個東西是最容易把你綁死的圈套。
5、所謂了解,就是知道對方心靈最深的地方的痛處,痛在哪里。
6、不要忘記這些過去的記憶,因為這些記憶,會跟著我們的人生,一生一世,只不過,它們不再像我們兒時那么的明顯。
7、回憶真的是一道泄洪的閘門,一旦打開,奔騰的水勢慢不下來。
8、文明和野蠻的中隔線,薄弱,混沌,而且,一扯就會斷。
9、你我還會這樣相聚嗎?我們會不會,像風中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相忘于人生的荒漠。
10、就這樣漫無目的地行走,身上沒有一個包袱,手里沒有一張地圖。
11、很長時間后的我才完全明白,常常不是善與惡之間的力量在戰斗,而僅僅是兩個不同的惡,在為了控制世界而相互爭斗。
12、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13、在他往后成長的歲月里,他會見到無數的人間惡事,沒有必要讓兩歲就開始直到人與人之間的仇恨,人的快樂童年何其匆促,何其珍貴!
14、理想主義者往往經不起權力的測試。
15、生命敗壞的過程,其實就是走向失去。于是,所謂以智慧面對敗壞,就是你面對老和死的態度了。
16、于是可能在某個微雨的夜晚,一盞寒燈,二三飲者,在觥籌交錯之后突然安靜下來,悵然若失,只聽窗外風穿夜林肅肅山川一時寂寥。
17、中年人的滄桑中,總有一種無言的傷痛。目送生命的逝去,目送生命的遠行,卻只能目送,無法挽留。
18、我坐在風暴中心,四周卻一片寂靜,這是寂寞的感覺,像沙塵暴的漫天黑沙,以鬼魅的速度,細微地滲透地包圍過來。
19、我也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20、愛不等于喜歡,不等于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因為有愛,所以正常的溝通仿佛可以不必了。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21、世上六十億人里,沒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的,可能居大多數。
22、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
23、人在天地之間終究是無所憑依的孤獨,你真能面對生老病死,就真的明白,在這世間,沒有什么可以附著依托。
24、愛情能持久多半是因為兩人有一種“互利”的基礎。
26、從哪里來,往哪里去,心中漸漸有一分明白,如月光瀉地。
27、想想看,你用什么東西量時間?一只漏沙里細沙流完是一段時間。一炷馨香裊裊燒完是一段時間。一盞清茶,從熱到涼,是一段時間。鐘表的指針滴答行走一圈,是一段時間。
28、我們總是在相信與不相信之間掙扎。
29、一件事情的畢業,永遠是另一件事情的開啟。
30、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
31、早上,燦亮的陽光撲進來,他還睡著。我打開窗簾,看窗外那一片平凡而現實的風景。心想,在平凡和現實里,也必有巨大的美的可能吧。
32、幸福,就是早上和你說再見的人下午平安地回來了。
33、如果你年輕卻不激進,那么你就是個沒心的人;如果你老了卻不保守,你就是個沒腦的人。
34、寂寞的感覺,像沙塵暴的漫天黑塵,以鬼魅的速度,細微地滲透地包圍過來。
35、貧窮的記憶,在事過境遷之后,像黑白片一樣,可能產生一種煙塵朦朧的美感,轉化為辛酸而甜美的回憶。
36、拜祭,終究也只是生者的一份安寧。
37、人總要慢慢成熟,將這個浮華的世界看得更清楚,看穿偽裝的真實,看清隱匿的虛假,很多原本相信的事便不再相信。但是,要相信,這個世界里美好總要多過陰暗,歡樂總要多過苦難,還有很多事,值得你一如既往的相信。
38、人瘦并不可恥,可恥的是把自己的臉打腫了來冒充胖子。
39、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
40、太疼的傷口,你不敢去碰觸;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
41、設想一個跑道上,有人正在跑五千米,有人在品百米沖刺,也有人在做清晨的散步。你要看你讓自己站在那一條跑道上。
42、可是,在你沒有親身試過以前,你不能說“不可能”!在你沒有努力奮斗過以前,你也不能談“無力感”。
43、現在這個男人當然完全地屬于你,做妻子的你;但是他的過去卻屬于我,做母親的我。
44、對于行路的我而言,曾經相信,曾經不相信,今日此刻也仍舊在尋找相信。但是面對時間,你會發現,相信或不相信都不算什么了。
46、時間是一只藏在黑暗中的溫柔的手,在你一出神一恍惚之間,物走星移。
47、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48、才子當然心里冰雪般的透徹: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49、醒來,方知是夢,天色幽幽,悵然不已。
50、思想需要經驗的積累,靈感需要孤獨的沉淀,最細致的體驗需要最寧靜透徹的觀照。
51、一個人固然寂寞,兩個人孤燈下無言相對卻可以更寂寞。
52、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53、不是漸行漸遠,而是有一天終要重逢;你的名字,清楚地留在世紀的史記里。
54、怎么就知道,你活得比我長呢?時間才是最后的法官。
55、你一定要“離開”才能開展你自己。所謂父母,就是那不斷對著背影既欣喜又悲傷,想追回擁抱又不敢聲張的人。
56、當他垂垂老時,他可以回鄉了,山河依在,春天依舊,只是父母的墳,在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蓋,無法跪拜。鄉里,已無故人。
57、只有一個人能聽的音樂,是一扇緊閉的門。
58、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時時恐懼。幸福就是,尋常的人兒依舊。幸福就是,早上揮手說“再見”的人,晚上又平平常常地回來了,書包丟在同一個角落,臭球鞋塞在同一張椅下。
59、一個社會特立獨行的人越多,天分、才氣、道德、勇氣就越多。
60、修行的路總是孤獨的,因為智慧必然來自孤獨。
龍應臺經典散文摘抄篇三
《斷崖》
石頭很小,山群很大,生命繁忙。
時間在頭頂上的云層上空飄逝,斷崖坐落在一個地方,從來沒有移動過。
樸素的斷崖遠離了燈火的輝煌,堅強的斷崖支撐著深情的凝視。
我的呼吸在燈光的波紋里,遙遙地望著村莊邊畔的斷崖,斷崖仍然在它的世界里。斷崖的形象在我的意念里。我為它在我的思維里安排了一個位置,支撐起我的信念,濾得我的目光越來越純凈。
《恪守心靈的綠色》
在城市的綠色和鄉村的綠色之外,還有一塊心靈的綠色,它茂盛地長在每個人的心靈沃土上。它不以美麗的外表示人,它獨自體現著生命的本質,既承受陽光雨露,嘔經歷電閃雷鳴。它無形卻勝過有形,因為一個人的心靈如果失去了綠色,也就失去了善意,失去了真誠,失去了生機和活力。
生命只有寬度,沒有長度,只有在寬度里發揮彈性,才能保證生命的質量。
恪守心靈的綠色,就是恪守我們的精神家園,恪守我們的生命。這,應是我們必須堅定地綿延的一種信念!
《胡楊祭》
走一路,尋索一路。每有胡楊樹,我必仔細瀏覽,駐足長久,如急于兌現一個久遠的夢。
而更多平常的日子如同荒原本身一樣樸實無華,如同歲月一樣不露形色,只守著一份心的寧靜與知足。
《凝望一棵開花的樹》
我在雜亂的、破舊的村莊寂寞地走過漫長的雨季,將我年少的眼光從晦暗的日子里打撈出來的是一棵棵開花的樹,它們以一串串卓然不俗的花擦明了我的眼睛,也洗凈了我的靈魂。
我在書本壘砌的階梯上爬行,一棵棵開花的樹站立成我精神的守望者。
當我把目光從城市的名利枷鎖里收回,投入大自然的一棵自由開花的樹,一棵開花的樹的精神正注入我的思想,我的目光有了陽光和綠色可以停留,有了自由呼吸的純凈空氣,我脫離了低俗的生活,我的目光和靈魂漸漸變得寬廣和清澈。
《天真》
天真是人性純度的一種標志。天真并不訴諸知識,大學或者中專都不必培養人的天真,或者說那里只戕滅天真。天真只能是性情的流露。
天真有時是詩,有時是睿智,有時是幽默,有時也是洞見。
天真是“真”,由“天”而出,即余光中先生說的“破空而來,絕塵而去”。它得乎天性,非關技巧。
《青花瓷》
有青花瓷在的日子,人是不想出門的。我干脆關世界于門外,攬青花瓷于懷中。天天坐在窗前對它們講薄脆的瓷話,永遠都講不夠。話到辭窮處,不見辭不見窮,卻有一片幽藍,冷冷在目在耳在衣在心。它殷實的底氣使我沉溺其間,并以此拒絕一個粘膩喧嘩的世界。
我終于能安排自己活在青花瓷的時間里了。至今都不知還有什么比青花瓷更——瓷實。
《夕照透入書房》
怎樣的事物才能真正地永存?阿房宮和華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莊的格言卻一字不誤地鐫刻在每個華人的心里。世上延綿最久的還是非物質的——思想與精神。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釋昨天,今天的答案還得來自今人。
《渴望苦難》
當尋求到了苦難的真實內涵,尋求到了非我莫屬的精神美學,將回怎樣呢?也許終于能夠高踞于人類的一切苦難之上,去真正領受高原的慷慨饋贈,真正享有朗月繁星的高華,杲杲朝日的豐神,山川草野的壯麗。到那時,帳篷也似皇宮,那領受者將如千年帝王。
《必要的喪失》
憧憬是想象力的飛翔,它是對現實的一種揚棄和挑戰。現實太滿或者太流于平庸了,憧憬便會扶搖而上,尋找它自己的陽光和雨露。
《豐富的安靜》
(首)世界越來越喧鬧,而我的日子越來越安靜了。我喜歡過安靜的日子。
《停止與開始》
停止是宇宙間的節奏。在寬泛的意義上,停止包含了拒絕、關閉等涵義,是當下生活的中止,同時也潛伏了新生長的可能性。
隔了數百年的遙遠距離的兩個哲人都曾仰望天空,帕斯卡爾感嘆:這無邊蒼穹的無窮寂靜使我戰栗!靈魂都顫抖了,語言只能遁隱,于是試圖解釋的動機最終讓位給了皈依,前后的性質完全不同。康德讀出了啟示,由“頭上的天空”聯想到了“心中的道德律”,在他眼里,二者是同樣的莊嚴整飭。
停止每每意味著變化,至少是變化的前夕。停止的落腳點是在新與舊的結合處,充滿了辯證法的精神。
在歌德筆下,一生求索的浮士德博士最后喊道:“美呵,請為我停留!”對于今天的我們,一種加以改動的表述也許更為恰當:美呵,請讓我為你停留!
停止是為了重新上路。在現狀與超越之間,停止是一座橋梁的名字。
龍應臺經典散文摘抄篇四
時光如水,緩緩而行,除了能沉淀生命,它還能帶走你曾經的所有,任你千呼萬喚,也只能感嘆無常。
“閑云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人到中年,半生已過,閑云日影,看過花開花謝,斗轉星移,歷經晨昏轉換,半生就這樣蹉跎而過。滄桑回眸,即使再心有不甘,也要面對物是人非的傷感。
當千帆過盡,繁華落盡,才明白曾經以為的不過只是你以為,能夠讓你把握的只是你的心情,其他的都是無能為力。
即便還有些往事記憶猶新,那又如何?奈何,轉眼即逝,已恍如隔世,卻都已是過眼煙云。
光影倒映水中,歲月是一把無情的刻刀,一刀一刀,把青春靚麗的少年,雕刻成了中年大叔。當風塵滿面,霜鬢如霜,追不回曾經往昔,回不到曾經少年。
驀然回首,悲欣交集,有失去,有得到,有收獲,有遺憾,但更多的是中年的感嘆,一聲嘆息,苦笑不言。
只是,余生珍貴,不能浪費,更不能辜負,即使往昔瑰麗多姿,即使青春繁花似錦,我們還是要坦然面對歲月的變遷,畢竟歲月不饒人啊!
曾經回不去,過往留不住,只有活好當下,才是正道,才是安然,才能保證中年安穩。
龍應臺經典散文摘抄篇五
火車站
四九年,兵荒馬亂中,母親終于不顧一切地只身搭上火車,她要回衡山把一歲大的孩子帶出來。當初是為了避免讓幼兒受流離顛沛之苦而將他托給了鄉下的奶奶,現在,思兒心切,管不了那么多了,要受苦就一起受吧!
半年多不見,孩子顯得大多了,可是已經不認得自己的母親。他瞪著眼前陌生的女人,像貓一樣緊纏著奶奶的腿,"不要不要——"怎么也不肯跟陌生人抱抱,"不要不要——"他奶聲奶氣地喊著。
她終于松了手,將啼哭抵抗的孩子交還給奶奶,回身上了火車。火車緩緩開動,她將臉貼著車窗,依依地看著那緊摟著奶奶脖子的孩子,孩子兩只清亮的眼睛也正牢牢地望著她。
她當然不知道,火車一開動,就將她和孩子拉開了四十年。四十年后她已老態龍鐘,再度來到這荒野中的小火車站,黃泥路依舊,那個奶聲奶氣的孩子已是個面貌黝黑的中年人,他赤著腳走在田埂上,扁擔的兩頭悠悠晃著滿盛的水。
衡山的哥哥比我大四歲;如果我早生四年,那個被留在湖南鄉下的就是我,那么今天就沒有龍應臺,而有龍應湘。
四十年后的龍應湘該是個什么人呢?
2
父執輩
既然叫龍應臺,當然是個在臺灣出世的孩子,可是正因為名字里嵌了"臺"這個字,誰都知道他肯定是個異鄉人。四九年之后的孩子不知道有多少叫"臺生"的,不管是張臺生、李臺生、翁臺生,他們的父母都才在兵荒馬亂中渡海而來,剛剛踏上臺灣的土地。祖傳數代的臺灣孩子不會叫臺生,就好像老北京人的孩子不會叫京生一樣。"臺生",一方面告訴你這孩子和臺灣有著密切的關系,另一方面卻也泄露,他和臺灣畢竟只是初識。
我這個"臺生"從小就發現自己和周圍的玩伴不一樣。他們講閩南語,我們說國語;他們住在祖傳的老宅里,我們則從公家宿舍搬到公家宿舍;他們的媽媽穿著短衫長褲,我們的媽媽穿旗袍;他們的爸爸做生意、打魚、種地,我們的爸爸穿著某種制服辦某種的公;他們在清明節提著食籃上祖墳,我們在家門前焚燒紙錢,捻香對天空遙祭;他們的父執輩群聚在夜市里喝酒劃拳,卷起褲腳蹲在廟前廣場推牌九,得意時咬牙切齒地喊"干你娘!";我們的父執輩穿著短袖襯衫、深色長褲,圍著方桌打麻將,時不時脫口而出"媽啦個b胡了!"洗牌時嘩啦嘩啦響得整條巷子都聽得見。
操鄉音的我的"父執輩"在臺灣是那少數的異鄉人,缺牙的老農民使我發覺:海峽那邊,操南腔北調的"外省人"卻是多數,而且是那邊的本地人;我覺得驚奇。
3
鄉音
八五年,臺灣人到大陸仍舊是違法的,但是我去了,去看看湖南那個被落在火車站的長我四歲的孩子。
清晨,還在半睡半醒中,賓館窗外流進此起彼落的人語聲,不外乎日常的招呼,"哪里去呀?""早啊!"人來人往。
我蜷縮在被窩里,耳朵卻像野狼一樣豎起來。這窗外的人,怎么回事,竟然會說著我父親的話,那聲音、腔調,熟悉而親切,像條睡暖了的舊被,像廚房里帶點油膩的老鐘。我沖動得想趴上窗子看看這些人的面貌——他們和父親長得可也相似。
而在這扇窗外,每一個人——廚師、公安、服務員、書記、男的女的老的少的——都說著父親的話,說得那么流利順暢,說得那么不假思索,那么理直氣壯,好像天下再大也只有這么一個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語言。
"有一次,我從學校里回來,跑了兩三里的路,下著雪嘍,進到屋里來,眼睛都花了。你奶奶給我一碗飯,我接過來,想放桌子上去,沒有想到嘩啦一聲飯碗跌在地上,破了。
父親講這個他不知講了多少遍的故事,然后嘆息:"我對不起你奶奶。"然后要沉默很久。
我們則各做各的事情,這個打破碗的故事不如司馬光砸破石缸來得驚險,也不如華盛頓砍掉櫻桃樹來得偉大,實在不怎么樣。倒是在我滿嘴牙膏泡沫傾聽窗外的這一刻,突然想到:奇怪,這許多年來父女一場,怎么倒從來不曾問過父親是否想家。
回到臺灣的家,行囊尚未解開,就趕忙將錄音帶從口袋中掏出——我從不可預測的歷史學得,有些東西必須貼身攜帶,譬如兵荒馬亂中秘書的孩子,譬如一張僅存的情人的照片,譬如一卷無可復制的帶著鄉音的錄音帶。
外面黑夜覆蓋著田野,我們聚在溫暖的燈下。
母親捧著杯熱茶,父親盤腿坐在錄音機前,沒有人說話。
極慎重地,我按下鍵盤。
哥哥的聲音起先猶疑,一會兒之后速度開始加快。
我用眼角余光窺看著兩個老人,有點兒等待又有點兒害怕那眼淚奪眶而出的一刻。
"沒有呀,"我覺得莫名其妙,那分明是哥哥的聲音。
我張口結舌地看著他,只是看著他。
他沒有淚下,他沒有大哭,他不曾崩潰,他他他——少小離家老大不回,四十年浪跡他鄉,他已經聽不懂自己兒子的鄉音。
我看著父親霜白的兩鬢,覺得眼睛一陣熱——唉呀,流淚的竟然是我。
4
老鄉
白洋淀上為我們撐船的是個河北老鄉,赤足立在船尾和兩個孩子有一句沒一句地扯著。兩個洋娃娃模樣的孩子出口卻是中國話,老鄉覺得"真逗"。
"你也會外國話嗎,安安?"老鄉說,邊把船撐進荷叢深處。
"講兩句來聽聽,安安。"
船上的人紛紛起身去采蓮蓬,我一路看荷花看得癡迷,此刻,坐在船舷,卻想對這河北老鄉多瞧兩眼。
這又是塵封記憶里的"父執輩"哪!那樣熟悉的臉型,連皺紋的密度和紋路都似曾相識;那樣親切的口音,好像隔墻聽熟了的"小毛回家"的呼喊。
這不是邵伯伯嗎?
邵伯伯來打麻將,總拎著瓶酒。進門見到四個五個流著鼻涕的小孩,從褲袋里總掏得出一巴掌黏兮兮、皺巴巴的廉價糖果。他邊喝酒邊打牌,酒喝多了就趴在牌桌上哭,放聲地哭。
邵伯伯的太太留在河北老家,沒出得來。母親趕雞似地驅逐一堆看熱鬧的孩子;邵伯伯還有個女兒,走的時候才剛生呢!
有一天,邵伯伯把牌一推,頭栽在桌上,人家以為他又犯了,沒想到他死了。
走過千山萬水,可還沒見過白洋淀這樣如唐詩境界的景致。低伏的是瀲滟的水光,貼著水光的是墨色的蓮葉,參差出水的是鮮綠的荷葉,荷葉往往簇擁著搖曳生風的荷花,襯著荷花的嬌嫩是后面野氣橫生的蘆葦叢,蘆葦叢后就只有那空曠渺茫的天色。
突然飄起細雨,水面蕩出一圈又一圈紋路細致的漣漪。
"安安,你臺灣去過嗎?"船劃出了荷叢。
"去過呀!我在那里生的。"
我倒想知道。邵伯伯是否也來過白洋淀。
5
命運
所謂命運。
《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