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初二春節手抄報篇一
春節健康貼士:以健康飲食為榮,以大吃大喝為恥;堅持早睡早起綱領,背棄晚出晚歸宣言;高喊勤奮鍛煉口號,遠離好吃懶做方針。祝你保持健康好身體,春節大吉大利!
因考慮到過幾天會有鋪天蓋地的祝福短信阻塞網絡,有理想、有遠見、且智慧過人的宇宙無敵超級大天才我,提前恭祝:新年快樂!
日出+日落=朝朝暮暮,月亮+星星=無限思念,風花+雪月=柔情蜜意,流星+心語=祝福萬千,祝你有個快樂的新年!
羊年迎大禮,好禮多多,大家喜氣洋洋笑開顏,你樂,我樂,大家齊歡樂,歡樂就一起來喝杯娃哈哈果汁吧!歡樂多多,精彩無限。
新年佳節到,我把福來祝,好運天天交,生活步步高,彩票期期中,打牌次次贏,口味頓頓好,若敢把我忘,小心挨棍棒。
面對春節,面對身邊匆匆而過的人們,想起你,心中有一種感動:愛,便是這種無法言說的緣吧。祝福你新年好!
關于春節的童謠
初二春節手抄報篇二
在春節即將來臨之際,很多學生都在忙著尋找制作手抄報的相關資料,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春節手抄報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春節在我國有三、四千年的歷史了。古時叫“元旦”。“元”就是開始的意思,“旦”就是早晨的意思,“元旦”即一年的第一個早晨,關于它的來歷和傳說有很多……春節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意義的中國民族的傳統節日。過春節的一個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親人團聚,親朋來往,于是家家張燈結彩,戶戶置酒備席。春節節日的質量概念就是團圓。人們的相互祝福是團圓,人們的內心高興是團圓。大年除夕哪戶人家的哪位成員屆時未歸,一家人都覺得十分惆悵,同時也為遠游未歸者祝福祈禱。在交通、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企盼親人在春節歸來,是家家戶戶的春節情感。但是隨著現代化步伐的加速,春節文化的這種傳統感覺變得漸漸模糊起來,“團圓”也漸漸改變了形式。
初二春節手抄報篇三
春節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也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下面是春節手抄報圖片,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春節,是農歷的歲首,春節的另一名稱叫過年,是中國最盛大、最熱鬧、最重要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也是中國人所獨有的節日。是中華文明最集中的表現。自西漢以來,春節的習俗一直延續到今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如何過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2006年5月20日,“春節”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春節的來歷有一種傳說,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有一年除夕,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鄉親們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老婆婆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燭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客家人的傳說)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1. 穿青衣迎春
立春日,夜漏未盡五刻,京師百官皆衣青衣,郡國縣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服青幘,立春旛,施土牛耕人於門外,以示兆民。
——《后漢書禮儀志》
古人相信春季萬物生發,天地翠色,故屬性上對應的顏色是「青」(青綠)。統治階級為表示自己與「天」的關聯性,所以也把穿青色衣服視作儀式之一。
同理,立夏紅色(朱),立秋白色,立冬黑色。
同理,春季對應的方位是「東」。所以天子和文武百官要前往東門之外迎春。
2. 飲梅花酒 / 椒柏酒
長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賀,進椒柏酒……董勛云: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
——《荊楚歲時記》
梅花酒,元日服之卻老。
——《四民月令》
椒柏酒即以花椒、柏枝所制之酒。是的你沒看錯,古時候很流行喝花椒相關飲料。如《楚辭》亦有「蕙肴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由此衍生而來又有「屠蘇酒」,配料更多些。
梅花酒不確定。立春時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梅花尚未開放,應是上一年采摘梅花釀制而成。類似的食譜《山家清供》里有,不詳述。
3. 食七菜粥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
——《荊楚歲時記》
中國上古時代的傳說里也有類似《圣經》中創世紀的情節,如「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七菜粥即取七種早春新鮮蔬菜做粥 / 羹,取迎新去晦之意。
七菜粥如今在日本更為流行,曰「七草」。國內倒是式微了。
4. 食春盤 / 咬春
立春日,春餅生菜,號春盤。
——《四時寶鏡》
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菜盤,相餽貺。
——《摭遺》(沒查到這本書)
立春日,食生菜,取迎新之意。
——《齊人月令》
新春日獻辛盤。雖士庶之家,亦必割雞豚,炊面餅,而雜以生菜、青韭芽、羊角蔥,沖和合菜皮,兼生食水紅蘿卜,名曰咬春。
——《帝京歲時紀勝》
古人認為春日的氣息是向外發散的——經過冬季蟄伏后,草木蓬勃生長,氣溫回升。所以流行趨勢是食用有「辛味」的東西(如前面提到的椒柏酒),新生的野菜(如七菜),「春盤」「咬春」也是由此發展而來。
一般是韭菜、蔥、水芹、蘿卜之類新生的鮮嫩蔬菜,有清新口感的。攤在盤子里,是「春盤」;卷成春卷、春餅之類吃,就是「咬春」。
春菜 + 梅花酒,就是下圖的樣子啦
5. 剪彩綢為燕子,做頭飾迎春
立春之日,悉剪?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荊楚歲時記》
?,即五色綢之意。
6. 御風
列子御風常以立春歸於八荒,是風至則草木發生。
——《要覽》
立春日,取弘農宜陽金門山竹為管,河內葭草為灰,以候陽氣。
——《玉泉記》
古人相信四季的「氣」有所不同,春日的「氣」是「陽氣」,輕清上升,所以如果在竹管內放入一些草木灰,即使沒有人動,春氣也會帶動飛灰,甚至發出聲音。古時稱之為「葭管」。
但有的時候「葭管飛灰」也被認為是屬于冬至的——冬至一陽生,已經有陽氣了。
7. 簪花、采花、賜花
立春日,自郎官御史以上皆賜春旛勝,入賀訖,戴歸私第。又士大夫家翦綵為春旛,或綴於花枝之下,或翦為春蝶、春錢、春勝以為戲,東坡立春日,亦簪旛勝過子由,諸子姪笑指云,伯伯老人亦簪花勝耶。
——《東京夢華錄》
正月八日立春,內出綵花賜近臣。
——《景龍文館記》
紹聖二年上元,幸集禧觀,出宮花賜從駕臣僚各數十枝,時人榮之。
——《聞見近錄 》
立春在公歷 2 月 4 日前后,春節也是 2 月。這時候盛開的鮮花并不多,所以這一習俗最初只有貴族 / 統治階級才能享受。民間多是把彩紙、金箔做成花朵的樣子,插戴。
唐宋以降,人們開始熟練調配鮮花的開放時間,這時候就有更多的花可供選擇了。
8. 剪彩紙、金箔為人
翦綵為人,或縷金箔為人,以貼屏風,亦戴之頭鬢,又造花勝以相遺,登高賦詩。
——《荊楚歲時記》
這個做法好像是為了祈愿,希望自己的形貌精神都煥然一新的樣子。
9. 放燈、觀燈
初八日傳為諸星下界,燃燈為祭。燈數以百有八盞為率,有四十九盞者,有按玉匣記本命星燈之數者。
——《帝京歲時紀勝》
一般認為從立春后到上元節(即元宵節,正月十五),都要以彩燈裝飾屋宇。初八開始就是賞燈的高潮了。「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什么的就不用多說了吧:)
其他還有一些也很重要但不是特別風雅的。如鞭春牛、貼雞、杖打糞掃、吞雞蛋、鎮鬼等等,也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