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故鄉字故鄉篇一
不得不說,王開嶺的文章不想別的文章一樣,虛無縹緲,和現實掛不上鉤。《故鄉》中的城市和我們現在生活的城市差不多。在我的腦海中,各大城市都長一個樣,都是高樓聳立,車水馬龍。可能唯一不同的就是顏色和上面的廣告牌。而想我的故鄉——大同,現在已經建造了仿的鳥巢、水立方等著名建筑物。照這個樣子發展下去,我們以后或許都不用出去旅游了,想要看誒菲爾鐵塔,不用去法國,在自己家門口就能見到。真不知道,這樣的故鄉是整美了還是整殘了。
以前的城市很容易分辨,像在江南一帶,給人的第一印象是溫婉柔情的女子,可現在呢?好像也變成冷冰冰的現代化城市面貌了。
最令人可笑的是:“公主墳”其實無墳,“九棵樹”其實無樹,“蘋果園”其實無園,“隆福寺”其實無寺……我曾經去過沈陽,看到一條街的名字叫“哈爾濱街”,我當時很驚奇,就沿著馬路一直走,可卻沒看見一處有關哈爾濱的特點的東西。說起來,我和這《故鄉》里的一些情節還有些相似。
有一句詩:“小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古時候是小時走老時歸,還能找到回家的路;可是現在呢?不過十年,就可以大變樣。如果古人生活在現在這個時代,也恐怕作不出如此佳句了吧!畢竟十年不到,就可以讓人迷失了路,更何況這從少年到老年的六七十年的光陰啊!
故鄉字故鄉篇二
在我的記憶深處,故鄉的村前有一棵古樹。那是一棵很大很老的樹,沒有人知道它到底經歷了多么漫長的歲月,就連村子里最老的老人也不知道。
樹上纏繞著一根粗壯的古藤,深深地勒進古樹的樹干里。樹繞藤,藤繞樹,纏纏繞繞,繞繞纏纏,穿越歲月的風塵,始終不變地佇立,宛如一尊莊嚴而肅穆的雕塑。村子里的人們,日岀而作,日落而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辛苦的勞作著,然而,他們的臉上始終帶著辛福的微笑,上演著一幕和諧而溫馨的畫面。
而我卻離開了,離開了我的故鄉。
在這個城市,我走在一條條陌生的街上,觸目所及的是一張張陌生的面孔,像個迷路的孩童般不知所措。時常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流下思鄉的淚水。夢中,我常看見古樹與古藤。
雨,淋濕了干枯的城市。風,飛揚了思緒。村里人說,古藤是村的象征,是村的標志,更是村的靈魂!古樹下,沉睡著我們的祖先,古藤上,記載了村的歷史。兒時的我們,常繞著古藤嬉戲玩耍。累了,就坐在樹下,聽大人講過去的事。
無論是榮耀,還是恥辱,都不能遺忘。每年的10月1日,村里的人們都會到古樹下聚集,不約而同,人們的神情,是那么的嚴肅,村里最年長的老者站在最前面,目光悠長,悠長,漫過人群,纏繞古藤,穿越時光,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笑。
而今,我終于回到了故鄉。
然而,他們卻有意或無意地疏遠我。他們認為我是見過大世面的城里人了,于是,陷入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除了問候,便再無其他的交流,這讓我覺得很無奈,想起從前看過的一首小詩----你站得很近,離我卻遠,望穿雙眼,咫尺天涯。
日子,感覺就像在坐牢,那么壓抑。每天,我穿梭在田野中,望著在田野中的人們,看他們辛勤的勞作,他們的純真與質樸,截然不同與城市人的虛偽與市檜,那是一種散發著大自然獨特的清新與甜蜜的美麗魅力,而不是以華麗的衣服掩飾自己內在的丑陋與膚淺。走進大山,我呼吸著原始的空氣,褪卻市檜的氣息,欣賞著粗獷的田野風光,卸下虛偽的面具,擁抱著風的快樂,感受著大山的脈搏,它是那么地真實,那么地沉穩,不再是我夢中的幻影,我不會再失望,也不會害怕,因為它溫暖了我的心,感動了我的靈魂,深深地駐入了我的生命。
我也終于明白,故鄉的古藤不是人們精神的枷鎖,而是精神的支柱,在歲月的歷史里烙下不可磨滅的印跡,刻骨而銘心。
中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五千年的春夏秋冬,五千年的風雨兼程,歷經滄桑,卻依然屹立于世界的東方,如同一顆不滅的東方明珠。在此,祝賀我們親愛的祖國生日快樂!最后,真心的祝福祖國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更加繁榮昌盛。祖國,我愛你。
故鄉字故鄉篇三
故鄉的天空是藍色的。一出門,冬陽柔和的光就籠罩在我們身上,從頭頂的發旋兒到腳板心,直至每一根頭發尖兒,都充滿了暖洋洋的意味。溫暖地人頭昏沉沉的,這時,只要你抬頭看看那沁藍的天空,滾著幾朵白生生的云彩,便清明了。明澈的天空,能洗滌人心似的。
空濛黛色的山野,張燈結彩的人家。紅底兒金字兒的對聯貼在門前。
故鄉的人有著天空的澄澈和寬廣,陽光的溫暖,白云的可愛。喜氣洋洋的對聯,寄托著他們對新年的所有期望。
“砰!”一聲巨響撕裂了寧靜的空氣。幾個身著紅夾襖,藍褲頭的年畫娃娃拿著小鞭炮,擦的一下便急忙甩到一旁。沙啦啦——幾從樹枝搖動,棲息的群鳥嘩啦嘩啦的揮舞著雪白的翅膀,帶起一陣兒旋風,眼神驚慌地在空中忽上忽下。不一會兒,也便安寧了,從容地棲息在遠處的枝頭。
空氣中彌漫著甜絲絲的味道,誰家白梅初綻,映襯著薄雪初陽,浮動暗香,潤濕的空氣輕撫著臉,幾片雪花消融在鼻尖。耳邊幾句脆生生的笑鬧,讓人在寧靜祥和中,唇邊不禁噙上一抹會心的笑意。
雪花也一片片悄然無聲的飄下。偏生又沒有風,那太陽也明晃晃的掛在那里,便讓你看得清晰。那渺小的雪花,一粒粒地落在地上,不一會兒就消融了,給肅穆的黑色土地蒙上一層氤氳的水汽。雪們前仆后繼,專注地向著大地落下。不一會兒,地上便蒙了一層燦爛明艷的絨布,忍不住探出手指輕輕觸碰,一點刺骨的涼意倏然從指間蔓延開來。
便是這么一層薄薄的雪,不等艷陽高照,那地上除了枯黃的雜草就是細碎的沙礫,竟連一點雪的影子也不見了。
穿過幾戶流水人家,倏忽一樹雪白的梨花映入我的眼簾,映入我的心底。這樣的時節,怎能看到這一樹玉梨花?隆冬時候,她偏生開得熱烈,開得燦爛。像這故鄉的土地上,燃燒著的一團歡快的,熱情的火!
這是什么,是久違的故鄉送給我的嗎?這深深扎根在故土的樹啊,你也是大地母親的孩子,母親用她的身體哺育了你,你能告訴我答案嗎?曾在夢中,看到過故鄉的身影;曾用最真切的向往,在心中一遍遍的刻下你的模樣。
輕輕坐在樹下,倚靠著樹干,半瞇上眼睛,任憑雪花濡濕我的衣衫。
故鄉的土地,是冰冷雪花覆蓋下,蘊藏著巨大熱力的,有生命的脈搏。她積蓄著,積蓄著,把自己的快樂,激情和熱烈都流淌進了滾燙的故鄉之人的血液。安寧的故鄉,底下是奔涌的暗流。只要有一點點缺口,就會開成一樹芳華,驚艷絕倫。
我愛著故鄉,我愿意用我的所有吶喊——我愛你,我的家鄉!
故鄉字故鄉篇四
一陣微風緩緩地吹過田野,吹過山嶺,風兒用手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臉,軟綿綿的,它輕輕地帶走了故鄉人民的汗滴,把那波光粼粼的河面蕩起波紋來……形成了一幅和諧的田園風景畫。
這里,是我在故鄉里陪我度過快樂的地方,在這片田野上,到處是盛開的小雛菊,一朵朵花兒散發出陣陣芳香,沁人心脾,總會引來一群群蜜蜂在上面翩翩起舞;故鄉里的小溪,流水淙淙,像一位無憂無慮的樂師在撥動著誘人的琴弦。
我喜歡故鄉那些勤勞、樸素、善良的勞動人民,他們靠著一雙普通兒又不普通的手,建造了工廠高大的廠房矗立在山村,轟轟的機械聲打破了往日的平靜,他們用著無數的汗水,修建了一條條寬闊的馬路,使大車小車能來來往往的穿梭在馬路中;路的兩邊是優美的田園風光,路旁站著兩排年輕的白楊樹,他們還用了不知多少有力的肩膀,建造成了一座座高樓大廈,才能讓夜晚燈光閃爍、五彩繽紛,音樂聲、歌聲、笑聲,交織成一支動人的樂曲。
雖然現在自己的家鄉已成了一座繁華的大城市,可故鄉那片“小雛菊”并沒有隨著我漂流在外,而他們永遠都在我心中盛開!
故鄉字故鄉篇五
秋天到了,樹葉紛紛揚揚地落了下來,扇走了炎熱。腦海里那牢牢抓著地面的空心老樹的畫面頻繁浮現,那就是故鄉給我最深的印跡。
老家在甘肅,人卻在杭州。每當白露時節,我就會自然而然的想起家鄉的核桃樹(爸爸常常對我說白露時節核桃成熟)。
必竟是鄉下人家,房前屋后總是種滿了各種各樣的樹,不用說,這里就有核桃樹。
那是一顆拔地而起的大樹,高高地聳立在屋后。分叉的枝丫上布滿了繁密的大葉子,墨綠墨綠的,葉子下面還躲著許多“不明的綠色圓球”。沒錯,那就是核桃。
在老家,家人都會把鮮核桃留給最親近的人,我回家當然也享受到了這樣的待遇。老爸和三爸各拿一根長棍子爬上樹,準備開始打山核桃。而我和老媽,只有在樹下撿果子的份兒。
“呯——咚!”幾桿子下去,核桃落下來,砸在地上發出脆脆的響聲。隨著這清脆的動聽的聲音,包裹著核桃的“綠衣”也隨之裂開了。像花炮一樣炸得四分五裂。核桃堅硬的殼上濕濕的,非常干凈,有的還像沾著露珠一樣,令人賞心悅目。
隨著“呯、呯——咚、咚”的響聲,不一會我們就撿了幾十個核桃。我迫不及待地想品嘗了。爸爸拿來一個夾子,把核桃夾開,我搶過去,丟進嘴里開始嚼起來……這味道怎么這么苦澀啊?我立刻吐出來。爸爸還說我是傻丫頭。說罷,他給我剝出一個白白嫩嫩的核桃,讓我嘗,果然好吃,呀,剛才是我忘了剝皮了。
每每想起故鄉,那些好吃的、好玩的趣事便不斷浮現于腦海——因為這那我的故鄉,我忘不了那里的人和事。
故鄉字故鄉篇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一句樸素的真理。一方人自有自己獨有的民俗,孩子們也有自己的趣事與游戲。成年甚至老年人遠離家鄉千里萬里仍是鄉夢連連,僅僅因為故鄉是家的承載嗎?更重要的是,這方土地上永存著他童年的天真、樂趣與童年的夢。
我的家鄉地處魯西南平原,一道雄壯的金堤向東西方向蜿延而去,堤南是河南地界,堤北是山東地界;堤北被稱作上堤,堤南被稱作下堤。兩邊的人們可不管山東地河南地,堤南有山東人的地,堤北有河南人的親戚;走親訪友自是不在話下,趕集上店,你買我賣,更是互通有無。我的故鄉貧窮而又溫馨。
堿土墻,老土屋,隨處可見。人們身上,大補丁摞小補丁,與本身的衣服色一樣的補丁就是高級的了。富裕的家庭也就是有兩輛自行車;縫紉機、手表更是奢侈品,是某個家庭高人家一等的象征。棒子窩窩是主食,白面饃饃,殷實的人家也不舍得吃。母親說,我家西屋的門框被父親撬后,賣了,糴了山芋片,吃了半年。我們這里,沒有手工業,也遠離大中小城市,沒有工廠,小買小賣,只能養家戶口,遇到天災事故,則入不敷出。人們一年四季圍著地轉,冬天蹲墻根,曬太陽,打撲克。大人無事可做,孩子們自然可以不計時間,自一由地玩個痛快。房前屋后,胡胡同同,角角落落均留下了我的身影,村子上空的兒歌聲中母親總會聽到我的聲音,村外的田野里,總能看到我瘋跑的身影。一旦跑煩了,玩膩了,就渴慕起夏天的翠綠的大甜西瓜,想念起堤外廣闊的黃沙地來。
上堤是於土地,適合種植小麥、玉米,初夏,金浪連天,人們揮汗如雨,田間銀鐮飛舞,場內麥垛如山;秋天觸目皆是黃澄澄的玉米棒子。下堤是黃河沖擊的泥沙地,適合種植西瓜、甜瓜、花生、山芋,西瓜、山芋,那里是如何的一地碧綠,我無法見到。夏天,我見到的盡是一車車成熟的西瓜、甜瓜,秋天,人們則興致勃勃的下堤去,到別人收獲后的地里,尋找落下的花生、山芋。
夏天,下堤種瓜的人趕著滿載西瓜、甜瓜的牛車慢悠悠的翻過堤,到上堤來換麥子。甜瓜的香味著實誘人,西瓜也惹人喜愛,大的一個足有十七八斤。中午烈日如火,散了工的鄉親們走出家門來換瓜,敲敲這個,摸一摸那個,談定兌換的價錢,正式挑選瓜,挑完,換瓜人稱好,就提回了家,不久,必啃著一條西瓜來還瓜賬。秋天,上堤人帶著鐵鍬到下堤來翻地,別誤會,他們的目的是為了翻出地里落下的花生、山芋,上堤人收獲了山芋、花生,把土地被翻了,下堤人也樂享其成,彼此心照不宣。
小小的村莊怎盛得下一顆好奇的童心,對我來說,所好奇的,莫過于西瓜、花生的產地下堤了。我還小,是不能到那里去的,這使我做過許多夢,這夢也就成了我童年故鄉的一部分,所以一并寫來。
故鄉字故鄉篇七
不曾見過青山負雪。明燭天南的玉龍雪山;不曾見過戈壁銅鈴,黃沙漫天的大漠;亦不曾見過篝火舞蹈,熱情似火的新疆。不曾抱怨,不曾哀慕,因為我有著溫柔似水,明麗的故鄉。
一直記得有只瘦瘦的水鳥,它的眼睛又黑又亮,站在一片相思的水域里,清涼的河水漫過季節的河堤。
未曾道出的是對故鄉的感謝。
愛的是故鄉的水。無需刻意駐足,就早已染上了江南的繾綣。清澈叮咚的河水像明麗的線條盈盈繞繞穿插在故鄉的每一個角落。那架古老的水車安靜地臥在水邊。在如許的安靜中靜靜訴說。小時候的我總會跳上去,飛快的踩著,于是老水車的每一個關節都在顫抖。吱呀吱呀仿佛低吟著一首歌謠。一波波的清水像是激情充沛的舌頭,舔舐著田間的菜梗,沿著既定的水道充滿著韻律與節奏。巨大的水車緩慢的轉動著。清晰漫開的水紋將藍天白云切割開,一輪一輪刻進記憶。
愛的是故鄉的茶,它帶著熟悉的氣息將我包圍。雖不是什么名茶,到底是故鄉的特產。這里的老人似乎都熱衷于泡茶,也很講究。從罐子里抖出幾片曬干的茶葉放在青瓷杯中,沖入剛燒開的水。于是淺綠色的茶葉就在水里滴流地打了一個轉,晃晃悠悠的沉在了水底。蓋上杯蓋將水逼去。這便成為了洗茶。第一遍的水是不能喝的,再將水倒入便是好了。未曾說出的贊美便即刻融化在這茶香中。我不懂如何品茶,也不知茶的好壞,但我知道,愛這茶的情誼也便是這里的人對于故鄉的一種依戀。
愛的是故鄉的人。這里人的生活緩慢而質樸。當清晨第一道陽光劃過天際,人們就已早起。搬柴,倒米,燒水,一氣呵成。清粥小菜,外婆做的咸菜肉絲香氣撲鼻,拌在飯里,真真是美味。不久,裊裊炊煙升起,將天空染成了一副水墨畫。我總愛站在窗臺看著天邊的一點鴻雁追逐著天光,一點點消失。路過的人不管是熟悉的還是陌生的,都可以沿路人家討杯水喝,有一搭沒一搭的聊著。歇歇腳便走了,這也是他們住處相隔那么久也會識得對方的原因吧。偶爾回家,被左鄰右舍的人抓著詢問這那的。濃厚的人情味帶著溫馨與質樸穿插在每一刻的生活中。
故鄉的氣息好像融入我的骨髓,即使我已離家很遠,但千山萬水也阻隔不了故鄉追隨而來的目光。
未曾說出的愛戀,未曾說出的感謝,我想故鄉他懂,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