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傳統游戲字篇一
游戲《流星》是根據民間游戲《扔沙包》改編的。因為傳統的《扔沙包》游戲在使用材料及運動方式上較為單一,有一定的局限性,為了滿足幼兒對游戲創新的需求,我們在游戲中增添了繩、球、飛盤、毽子等多種材料。鼓勵幼兒與材料互動,大膽創新,從而增加了甩、滾、踢等動作技能,使民間游戲的教育價值得到更為廣泛的挖掘與發揚。
1.在游戲中鞏固幼兒投擲、躲閃、滾、踢等動作技能,初步學習甩的動作,鍛煉手臂肌肉。
2.能對游戲提出自己的設想,并進行驗證。
1.《馬蘭開花》音樂磁帶、錄音機、繩球。
2.活動前已提供過球、沙包、毽子、布飛盤等游戲材料,開展過《流星》游戲。
一、伴隨《馬蘭開花》的音樂,幼兒和老師玩《木頭人》、《高人和矮人》、《老鷹捉小雞》、《三人套》等民間游戲。
(《馬蘭開花》是一首韻味十足的民謠。在其強勁節奏的帶動下,師幼互動極為融洽、自然。雖說只是短短的三四分鐘,但游戲所蘊涵的趣味性、娛樂性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游戲的熱情,體會到民間游戲的魅力。)
二、自由選擇球、沙包、毽子、布飛盤等材料進行游戲
因為孩子們有前幾次游戲的經驗,所以當他們面對球、沙包、毽子、布飛盤等材料時,在玩法上表現出令人驚嘆的創造性。
三、出示新道具――繩球,引導幼兒利用其開展《流星》游戲。
1.組織幼兒討論:用繩球玩《流星》游戲可以怎樣玩?
杰:手握住竹棒,左右甩動繩球。
羽:一手握住竹棒,一手抓著布球,用力將布球拋出去。
康:像釣魚時甩釣竿似的將繩球從上往下甩。
鵬:兩腳一前一后叉開站立,手抓住竹棒,蕩秋千似的將繩球從下往上甩起來。
芳:手握住竹棒,用力轉一圈,將球甩起來。
……
(繩球以其新、奇的特點深深吸引了孩子。他們個個暢所欲言,躍躍欲試。我發現幼兒的想法大多與其生活經驗息息相關,尤其當一幼兒說到“轉圈將球甩動起來”時,有幾名幼兒便聯想到朝鮮民間游戲《抖彩帶》,紛紛表示還可以將繩球拴在頭部、腳踝處甩動。不知不覺中經驗得以遷移。)
浩:我想用轉圈的方法將球甩起來,像空中飛車一樣。
影:一直不停地轉,頭會暈的。
禾:轉一圈吧。
浩:轉一圈太少了,球可能飛不起來。
禾:只要你用力一轉,看(禾隨即起身示范。)
蘇:“釣魚”的方法也不錯。手握竹棒從上往下一甩,力量大,甩得遠。
杰:力氣大,球打到小朋友身上一定很疼。我怕。
韓:球是布做的,一點兒都不疼。
傳統游戲字篇二
“丟丟,丟手絹;
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
大家不要告訴他,
快點快點捉住他,
快點快點捉住他。”
丟手絹,又叫丟手帕,是我國漢族傳統的民間游戲。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手絹是每個少年的必備品。在孩子的袖口或者肩上,母親總會別一塊手絹,粗布做的,方方的。
晚上,母親會把它洗得干干凈凈,第二天起床時再別上。長大一些,手絹就從袖口和肩上轉移到衣兜里,手絹也由自己來洗。
直到上小學,好像才徹底告別了手絹。一方小手絹,像是時光和記憶送給我們的小倉庫,珍藏著所有的歡樂。
事實上,丟手絹不只是兒童游戲,在成人當中,也常進行。丟手絹被成人當作一種智力游戲,并且大都或多或少帶有一定的欺騙性質。
據托爾斯泰說,有一次拿破侖接見俄國公使馬爾科夫,他想通過這位公使驗證一自己的威名是否已經遠懾俄國。
于是他掏出手絹,假裝不小心把它丟在地上,期待著馬爾科夫為他效勞,幫他把手絹撿起來,并畢恭畢敬地交給他。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馬爾科夫也掏出自己的手絹,把它丟在拿破侖的手絹旁邊,然后彎腰撿起自己的,卻并不撿拿破侖的。
后來拿破侖的那塊手絹到底怎么樣了,托爾斯泰沒說,但就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而言,拿破侖的那塊手絹不管被怎樣處置,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俄國人贏了,可以說是獲得了智力、面子雙豐收。
除此之外,手絹常常被男女主人公當作愛情信物——當事一方總是把手絹丟在地上,于是也就有了“意外”的邂逅。
不得不承認,丟手絹游戲,是智商與情商的雙重考量。
而在日新月異的今天,玩具鋪天蓋地,孩子卻變得越來越孤獨。那些傳統的童年群體游戲——“打群仗”、捉迷藏、丟手絹、跳大繩、老鷹捉小雞大多存在于父輩的記憶和口述中。
找個時間,帶上手帕,陪孩子一起玩吧~ 相信傳統游戲不僅能重溫大人們的童年,也能給孩子的童年帶去不一樣的歡樂。
傳統游戲字篇三
1.通過多媒體,學生了解傳統游戲的玩法,學會玩一些傳統游戲;
2.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引導其體會由傳統游戲帶來的樂趣;
3.對傳統游戲產生興趣,愿意在生活中玩一些傳統游戲。養成愛玩傳統游戲的習慣,培養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
1、嘗試并了解一些傳統游戲;
2、學生感受傳統游戲的趣味性,初步了解游戲的文化性和社會性。
創設情境、討論、游戲體驗
課前談話:
1、平常你們最喜歡玩什么游戲?(真是豐富多彩)
2、我像你們這么大的時候,最喜歡玩“東南西北”
3、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玩游戲,好嗎?上課。
一、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1、“擊鼓傳花”,分享課前調查結果。
(1)請學生說“擊鼓傳花”的規則;
(2)邊玩“擊鼓傳花”,邊分享課前調查結果
1、那你們玩過這個游戲嗎?(ppt:老鷹捉小雞圖片)
2、揭題:你們喜歡玩,我們喜歡玩,祖父輩們也喜歡玩,一代一代傳下來的游戲,我們就稱之為“傳統游戲”。(板書:傳統游戲)
3、傳統游戲有很多,一起看看程老師小時候愛玩的游戲(ppt出示圖片)
小結:游戲,是童年的印證。
1、翻花繩的樂趣
(1)師示范,生感受傳統游戲的樂趣。
(2)小小的繩子,不僅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它背后還有故事呢。(播放視頻)
小結:每一個傳統游戲背后都有一個屬于它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其實就是中國文化的體現。(板書:文化)
(1)今天,老師帶來了好多傳統游戲,想不想知道有哪些?
(2)教授“挑小棍”玩法(播放視頻)
(3)組長上臺隨即抽簽,小組合作玩耍傳統游戲(師巡視、輔導、參與)
1、看大家對游戲戀戀不舍,誰愿意和我們分享一下你的游戲心得?(生暢所欲言)
(1)泥塑(圖片:夢娃)
小結:小游戲,用心玩,玩出大名堂。
(2)雞毛毽
毽子作為戶外運動距今已有20xx千的歷史,它深受人們的喜愛不僅是因為其歷史悠久,更是因為其可以強身健體(板書:健體)。戶外運動有很多,我們要多多到戶外運動,增強體質。
(3)七巧板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我們一起來玩“七巧板”。(ppt出示圖片,生一起挑戰)
第一張圖片:有色拼好的一棵樹
第二張圖片:無色畫虛線的小船
第三張圖片:暗影大公雞
小結:小小的七塊板,融入了我們老祖先的智慧,讓你想去挑戰它,這就是它的魅力。(板書:智慧)七巧板還可以拼成各種各樣的圖形。
傳統游戲,不僅有室內的、室外的、還有益智、語言······種類非常多。(播放ppt)
1、難怪越來越多的外國人也喜歡我們的傳統游戲。
2、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喜歡我們中國的文化。
3、小小的游戲登上國際的舞臺,成為中外友誼象征。
4、齊誦拍手兒歌。
小結:小游戲,大文化,齊玩耍,美名揚。讓我們一起大手牽小手,傳承傳統游戲的美好,弘揚傳統文化的魅力!
傳統游戲字篇四
中秋節作為我國的傳統節日由來已久,每年的農歷八月十五便是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你知道中秋傳統游戲嗎?下面本站小編精心整理了中秋傳統游戲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中秋傳統游戲投壺:源于射禮,戰國時期最為盛行。游戲規則:壺代表著箭靶子,筷子代表著箭,在吃飯喝酒時玩耍,射中為勝。
中秋傳統游戲打磁粑:將糯米煮熟,放在石槽里,用木棒錘打,直到打成“膠體”,用白糖或黃豆粉沾著吃,別有味道。
中秋傳統游戲做糖人:用灰面和白糖為原料,做成可愛小人的形狀,再用竹簽串起來,是小孩子的最愛。
中秋傳統游戲猜燈謎:古時候,元宵和中秋節官方均要組織這樣的活動,代表與民同樂的意思,在這樣的活動,也涌現出許多才子佳人被人們所傳誦。
中秋傳統游戲博餅:與現代搖骰子類似,不過博的彩頭是月餅,相傳是鄭成功為鼓舞將士作戰士氣而設立的游戲。
中秋傳統游戲放花燈:傳說中放花燈是紀念清代抗法(法國侵略者)名將劉永福的,漸漸演變成孩子們喜歡玩的游戲。
觀潮
在古代,浙江一帶除中秋賞月外,觀潮可謂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觀潮的風俗由來已久,早在漢代枚乘的《七發》賦中就有了相當詳盡的記述。漢以后,中秋觀潮之風更盛。明朱廷煥《增補武林舊事》和宋吳自牧《夢粱錄》也有觀潮記載。
燃燈
中秋之夜,有燃燈以助月色的風俗。如今湖廣一帶仍有用瓦片疊塔于塔上燃燈的節俗。江南一帶則有制燈船的節俗。近代中秋燃燈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錦、何湘妃《閑情試說時節事》一文說:“廣東張燈最盛,各家于節前十幾天,就用竹條扎燈籠。做果品、鳥獸、魚蟲形及‘慶賀中秋’等字樣,上糊色紙繪各種顏色。
中秋夜燈內燃燭用繩系于竹竿上,高豎于瓦檐或露臺上,或用小燈砌成字形或種種形狀,掛于家屋高處,俗稱‘樹中秋’或‘豎中秋’。富貴之家所懸之燈,高可數丈,家人聚于燈下歡飲為樂,平常百姓則豎一旗桿,燈籠兩個,也自取其樂。滿城燈火不啻琉璃世界。”看來從古至今中秋燃燈之俗其規模似乎僅次于元宵燈節。
猜謎
中秋月圓夜在公共場所掛著許多燈籠,人們都聚集在一起,猜燈籠身上寫的謎語,因為是大多數年輕男女喜愛的活動,同時在這些活動上也傳出愛情佳話,因此中秋猜燈謎也被衍生了一種男女相戀的形式。
賞桂花、飲桂花酒
人們經常在中秋時吃月餅賞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種食品,以糕點、糖果最為多見。
中秋之夜,仰望著月中丹桂,聞著陣陣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歡慶合家甜甜蜜蜜,已成為節日一種美的享受。到了現代,人們多是拿紅酒代替。
燒塔
南方廣泛流傳著燒瓦子燈(或稱燒花塔、燒瓦塔、燒番塔)的游戲。如《中華全國風俗志》卷五記: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圓塔形,有多孔。黃昏時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燒之。俟瓦片燒紅,再潑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時四野火紅,照耀如晝。
直至夜深,無人觀看,始行潑息,是名燒瓦子燈”。廣東潮州的燒瓦塔,也是以磚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樹枝燒起火來。同時還燃煙堆,就是將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結束后燒燃。而在廣西邊疆一帶的燒番塔,亦類似這種活動,但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清代抗法名將劉永福將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國侵略者)燒死的英勇戰斗。福建晉江亦有“燒塔仔”的活動。
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在中國的農歷里,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仲、季三個部分, 根據我國的歷法,農歷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征團圓,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對故鄉和親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稱“團圓節”。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