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一味篇一
草舍煙村綠,一窗天外明。虛光歸白社,莫負硯池清。
歲月幽幽,日子如水,光陰的加深,最美的生活于我來說,大概就是閑下時的閱讀與寫字了,一水硯池,清心養(yǎng)墨,平淡拾味。
人生漫漫,韶華不覺間,臨近遲暮,一支素筆,一本好書,一硯淡墨,或深,或淺,寄托著所有的情感歸屬。
生活,無論是否繁忙,閑下來的時間,定然養(yǎng)在水墨里。于是,時常給自己注入一段靜好的時光,寫人生四季,看春色撩人,感花氣當軒,聞之,“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閑門向山路,深柳讀書堂。”。劉眘虛的詩,似乎寫到我的心里,清新自然,幽靜多趣而小愜意。
人生,春夏秋冬,心境不一。別過春季,看夏意蔥綠,掬水有涼風,感之,春思才幾刻,荷風一夜到?jīng)鐾ぃ瑵獾紭O致。于是,又入至初秋,看江南,還是漫天綠意,楊柳堆煙一處,何時經(jīng)年落花情思纏綿幾許,唯心一角,修修剪剪,但得秋水無塵。
終日練筆,聞韶忘味。何時把光陰寫舊?掛在枝頭上的青綠,已是多個季節(jié)輾轉(zhuǎn),花開時的模樣,尋何處?落在頁角,一低眉,光陰的情味淡薄稀稀。
某一天,路過四月的花海,你很想寫一段花事的繽紛,用什么詞來描繪花兒赤裸裸的多情?寥寥幾筆,墨色的簡練,卻寫成了含蓄內(nèi)斂,才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情”這個詞,正如韶華的褪卻,再也寫不出香人的季節(jié)。
“歲月”這兩個字真的很特別,它帶著你一路奔波,撿起,舍下,重復來去后,當你,再看花,看流水,看著看著就淡了,一切盡在體會的不言中。
人都有一份屬于自己的孤獨,聚在一隅,不會讓人靠近,擦肩繁華,默然度過。一段人生,山一程,水一程,風一程,雨一程,唯有經(jīng)過光陰的磨礪,才能處世內(nèi)斂而厚重。內(nèi)斂了,厚重了,多余的人生交際言語就少了,清涼在自己的世界,走自己的風景,讀自己的書,寫自己的字,小日子若許悠閑自得。
雪小禪言:“一個人看透人世間是荒涼徹骨的,看清人生是滿目瘡疤的,如果心底間還有永遠在的善良和溫暖,她一步步走下去,看到的風景仍然是明亮的。”而我只管掬一池秋水作墨,山眉素月,雖有些清寡,卻在薄涼的俗世,深情地為自己活著。
人生,最難得的是心靜,最難修的也是心靜,晨時,黃昏,鋪一尺白絹歲月,染上幾筆煙火,寫上幾筆娟娟小字,畫出幾朵梅花刺骨,淡煙流水,小窗幽夢,生活繁瑣,花開花謝,一墨調(diào)靜。
我能想到的,就是把山水的情懷寫成詩,把生活的瑣碎寫成宋詞,而后,就坐在自己筆下的柴門處,剪一縷舊時年華的風,茶思為引,干凈為底色,描繪上寵辱不驚,生活的質(zhì)地,喧囂與浮躁,也就自然疏離。
尋常煙火,煮字聞禪。人生,繪小煙火,若心中有清風明月,平平常常皆能成詩,都是美的享受。
光陰是微妙的一筆,一橫一點是小日子,把生活寫簡了,把窗外的花寫落了,剩下的淡墨,山水有情,云影天窗,筆墨香息裊裊,入至靈魂,縱然孤寂,光陰不虛度。
人生的風雨,行至腳下,一行一路的,不能太滿,不能太直白,留點縫隙,留點白,留點遐思,留下簡約,留下淡,只等風路過,吹起往事,三兩朵煙火,一筆舊時光洗滌,曾經(jīng)滄海,輕與淺,埋入一首詩中,鋪滿的,殘缺的,染了煙火細膩的,時光過處,不一樣的季節(jié),不一樣的情愫,融合著丹青,黑白簡練,最后一室淡香。
想來,人生最向往的大概就是古樸山居,一扇閑窗,養(yǎng)一室墨香,清內(nèi)濁,出門四面青山,溪流撫琴,養(yǎng)心養(yǎng)肺。
為此,古人是極其懂得享受的,看《小窗幽記》最為養(yǎng)心,其言:“好香用以熏德,好紙用以垂世,好筆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煥彩”。一筆墨,親臨山水,拈花一笑間,也就有了陶淵明的田園色彩,再穿過常建的“曲徑通幽處”一隅草堂,自然成了“禪房花木深。”推門進屋,一案對窗,弄墨生香,不覺,風輕盈,世俗擱淺在門外,不知何時,就把墨寫老了。
一路寫文字,從情愫愛恨至淡如清水,歲月之心,真的,淡了,靜了,那些老在字體里的舊句,一筆一畫,柴門小院,尋常入景,心中依然有愛,唯真而入心,安逸于歲月的懷里,光陰漫延。
一個人骨子里,我一直相信,可以修來暗香。
把人生寫在一首詩里,去掉繁花爭艷,安于舊簡。恰如人生,走過萬處風景,最后沉靜于老屋下棲息,靜靜地落座,看一扇古意半開的窗,窗外青綠幾葉,色無香襲人。光影交錯,一片白云入客,沉靜的黛瓦,別了天涯,別了落英繽紛,擱置著歲月山河的靜好。內(nèi)心,喧囂疏離,依然是江南的宿客,三千滋味,不與春風共此杯,只提了一壺自在,入墨歡喜。
人生,可簡可繁,而一個人行走,陪伴最多的那位是自己,心曠與否,必然與讀書的三境界分不開,閱、品、悟,啟心之天窗,而受益無窮。
一味篇二
濃濃的咖啡,飄散著誘人的香味,可是喝進嘴里,卻是淡淡的苦澀。其實有時覺得,讀書就像在品一杯咖啡,香和苦縈繞成美麗的滋味,藏在心頭,久久不能揮散。
已經(jīng)步入社會的哥哥告訴我,人生最美好的是令人懷念的校園時光。的確,在這片神圣而又純凈的圣土上,孕育著多少知識,哺育著多少學子,承載著多少故事,彌漫著多少回憶。就像咖啡的氣息,清新、香甜、醇美,好像天使的翅膀。那些已走出或永遠走不進這座象牙塔的人,只能用艷羨的眼光遠遠注視著,聞著咖啡的香氣,這便是他們的“幸福時光”了。
憶起校園生活的哥哥眼中閃爍著幸福的光茫,可是,他只是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著在題海中掙扎著的我,咖啡的確香醇,可是若置身于此,細細品味,強烈的苦澀卻將會席卷你的每一個細胞,汲取知識的精華,需要聞雞起舞,奮發(fā)圖強,夜以繼日,廢寢忘食。沒有充足的睡眠,沒有歡樂的假日,只有足夠淹死人的書海和習題,還要面對試卷上那些冰冷的數(shù)字來將我們分個高低,即便夜已深,我們卻沒有休息的權(quán)利,只能揉揉酸澀的眼睛,來杯“雀巢”讓苦澀沖擊一下疲倦的大腦,“學海無涯苦作舟”,個中滋味,體會得淋漓盡致。忘卻那甜美的香氣,要知道,香不一定只能與甜聯(lián)系在一起。
咖啡的杯子好像成了一道奇妙的圍墻,里面喝著苦咖啡的人想出去,外面聞著香味的人想進來,這就是咖啡的誘人之處。
不要被那閃亮的光環(huán)蒙住眼睛,它不要被那苦澀的口味蒙住心靈,苦與甜不一定只在對立的極端。睜開眼睛感受一下彼此。聞香的人你可聞出那香中泛出的一點苦澀,品苦的人可能會發(fā)現(xiàn)苦中滲透出的一絲香甜,只要發(fā)現(xiàn),只要感受,多一點溝通,多一點理解,香和苦會互相滲透,那時你才能真正體會咖啡的美妙。也許當你重新端起咖啡時,會品出另一番風味。聞香也要知味,知味也可聞香。
如果是香的,不妨輕嘗一口苦味。
如果是苦的,給你的咖啡加點糖。
一味篇三
;從創(chuàng)作第一篇中藥散文《當歸熟地》到現(xiàn)在,關(guān)于中藥的散文、小說、詩歌創(chuàng)作已有20多萬字,似乎只是個開端,中藥里的人生況味,還有許多等著我們?nèi)ッ枋觥?/p>
常有人問我:是不是出身中藥世家?真心不是。可身為閩南人,從懂事起,日常生活里常有藥香縈繞左右。燉湯用四物;煮茶用白菊花、車前草;春天采桑葚、夏天摘黃花菜;冬吃蘿卜夏吃姜……藥食同宗,中藥里邊很多藥本來就是生活常見的果蔬糧食。至于生病,更是離不開中藥,濕熱上火用黃連,感冒咽炎煮玉葉,肺熱咳嗽燉枇杷百合……似乎都不用找醫(yī)生,很多人都懂一點,只要有藥,服幾帖,即使不能痊愈也能緩解。當然真到病情嚴重時,也去醫(yī)院掛瓶,但并不多。年過八旬的老爸對醫(yī)書上的中藥學名,一臉茫然,卻能用閩南土話念出許多稀奇古怪的中藥歌謠,像“千杯不醉枳具子,一杯醉倒鬧羊花”“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藥名功效都在其中,比普通話還朗朗上口。仔細一琢磨,閩南話里的中藥名很生動。比如獨活,閩南話里近似“獨滑”的音,“滑”字似乎更能體現(xiàn)獨活祛風通經(jīng)的功效;還有枸杞,閩南則稱之為“甘杞”,枸杞的甘甜從名字里就品得出來;此外,車前草、石斛、白術(shù)……用閩南話念,就不用擔心讀錯這些藥名了。我筆下的中藥常識都是皮毛,很多人都懂,我只是把它們整理在一起,與人生關(guān)聯(lián)了,便有了這一篇篇的中藥文章。
我生長的環(huán)境比較雜,出生在華僑農(nóng)場,卻常常寄養(yǎng)在奶奶家或者外婆家。奶奶家在海邊漁村,全村都是同一宗族,出門都是叔公嬸婆類;外婆住在城里,不種莊稼,愛養(yǎng)花養(yǎng)草。不管城里還是鄉(xiāng)下都一樣愛燉四物湯。從農(nóng)場華僑到村民再到小市民,這些形形色色的人如走馬燈般從我的生命里走過,有的不留一絲痕跡,有的卻深深印在記憶里,幾十年過去了,他們的故事仿佛就在昨天:華僑們的花裙子、吃農(nóng)藥的小媳婦、我們家那群從小就爬墻上樹烹蛇屠狗的兄弟,以及三嬸不悲不喜淡淡的眼神……在我提筆的那一刻,伴隨著親切的藥香,都浮現(xiàn)腦海,躍然紙上。
寫得最艱難的是“酸”,關(guān)于患產(chǎn)后抑郁癥的文章。幾年前聽到朋友跳樓的噩耗時,我的震驚難以言表,總想寫點什么,卻不敢貿(mào)然下筆,總擔心浮皮潦草的描述或者天花亂墜的藝術(shù)虛構(gòu)可能變成對逝者的一種不敬、對讀者的一種誤導。最后,我選擇我所熟悉的中藥,借助能夠?qū)幮陌采竦乃釛椚蕘韺戇@個故事。俗話說“心病難醫(yī)”,一直以來,對抑郁癥都沒有療效顯著的中藥偏方,酸棗仁也就是鎮(zhèn)靜作用而已。其實酸棗仁的味道是微苦帶澀,酸味并不明顯,而我將這篇歸為“酸”更主要是指心理感受:患者患病時在清醒與混亂中掙扎的無奈,親人朋友面對悲劇時的酸楚痛苦——這是中藥的味道,也是人生的況味。
人生的況味有多少?五味雜陳?肯定遠遠不止,更多的味道是我所寫不出的。
在寫這篇創(chuàng)作談時,我那87歲的老父親因肝肺腫瘤多發(fā)轉(zhuǎn)移,在病痛折磨下,日益消瘦憔悴。面對傷痛,醫(yī)藥有時很無力。雖然病情嚴重,但老人堅持不去醫(yī)院,在家靠中藥調(diào)養(yǎng)。面對死亡,老人希望借中藥保住最后的尊嚴。
“那當然,活著的人還得照常過日子。”
……
殘年況味人參透,只作生離死別忙。老人們似乎看透人生,可晚輩們總有太多的不舍。盡管明白最終面對的是什么,可每當瘦骨嶙峋的老爺子一口氣咽下那碗濃濃的中藥湯,依稀還有當年的豪情,便相信生命會有奇跡。希望活著時,能堅強抗爭;面對死神,也能義無反顧。
責任編輯陳美者
相關(guān)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