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一
3.理解課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重點難點:1.重點:
(1)積累文言詞匯。
教學過程:第1課時 一、簡介作者導入新課1.作者簡介。(投影)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與韓愈同為當時古文運動的領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士及第。公元805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合反擊下而失敗,受到殘酷迫害,先是被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十年之后,又改任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壇上與韓愈齊名。他能詩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論說、寓言、雜文和游記等類,文筆犀利,含義深刻,形象生動,氣勢奔放。就游記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畫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滴、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的作品收入《柳河東集》。2.解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一十年內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起著開宗明義、領帶各篇的作用。 二、閱讀課文1、同學自讀2、同學分段朗讀,大家聽讀正音,教師點評3、教師提醒以下詞語讀音j惴栗(zhuì lì)k榛莽(zhēn)l衽席(rèn)m灝氣hào)n頹然(tuí)o冥合(míng)4、大家齊讀三、同學對照注釋默讀翻譯四、作業:抄寫課文并口頭翻譯第2課時一、同學齊讀二、同學逐句翻譯,同學點評,教師提供自己翻譯,和同學進行比較,看看誰翻譯的更精致。三、教師投影小結1、請學生翻譯第1段,注意以下字詞解釋。(投影)(1)始得西山宴游記:始得,初游。宴,安逸,快樂。游,游覽。(2)余自為僇人:僇(lù)人,受刑的人,罪人。僇,通“戮”。這里是遭到貶謫的意思。(3)居是州:居,住。是,這。是州,指永州。(4)恒惴栗:恒,常常。惴栗,憂懼的樣子。(5)其隙也:隙,空閑的時候。(6)則施施而行:施施(yì),緩慢行走的樣子。(7)漫漫南游:漫漫,隨意不受拘束的樣子。(8)日與其徒上高山:日,每日。其,自己的。徒,同伴。(9)窮回溪:窮,盡,窮盡。回溪,彎曲的小河。(10)幽泉怪石:幽泉,幽深的泉水。怪石,奇異的石頭。(11)無遠不到:意思是,只要風景好,不管多遠的地方都去。(12)到則披草而坐:披草,撥開草。披,撥開。(13)醉則更相枕以臥:更,更換交替。相枕,互相緊*著。(14)意有所極,夢亦同趣:心里想到那里,夢中也就到了那里。極,到。趣,通“趨”,往。(15)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異態,奇異的形態。(16)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未始,未嘗。怪特,奇怪、特別。2.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翻譯。(投影)(1) 始指異之:指異,指點而稱奇。(2) 緣染溪:緣,沿著。(3) 斫榛莽:斫(zhuó),砍。榛(zhēn)莽,雜亂叢生的草水。(4) 焚茅筏:焚,燒。茅筏(fá),茅草之類。筏,草葉眾多的樣子。(5) 箕踞而邀:箕踞(jījù),席地而坐,兩腳伸直岔開,成簸箕狀。遨,游賞。(6) 則凡數州之土壤:土壤,土地。(7) 皆在衽席之下:衽席,古代睡覺用的席子。(8) 岈然洼然:山谷深幽的樣子,溪谷低洼的樣子。(9) 若垤若穴:垤(dié),蟻垤,螞蟻洞外的小土堆。穴,洞。(10) 尺寸千里: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遠近,而實際上有千里的大小遠近。(11) 攢蹙累積:攢(cuán),聚集。蹙(cù),縮小。累積,重疊積壓。(12) 莫得遁隱:遁隱,隱藏不見。(13) 縈青繚白:青色和白色的景物縈繞在一起。縈,繚都是纏繞的意思。(14) 外與天際:際,連接、結合。天際,天邊。(15) 四望如一:向四面環顧,看到的情景都一樣。(16)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然后,這樣以后,指看了眼前的美景之后。特立,高出一般的立在那里。(17) 不與培塿為類:培樓(pǒu lóu):大小墳冢。這里借指小土堆似的山丘,小土丘。(18)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悠悠,廣大的樣子。灝(hào)氣,彌漫于天地之間的大氣。灝,水勢大。涯,邊際,極限。(19) 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究:洋洋,得意的樣子。造物者,即天地、自然。(20) 引觴滿酌:引觴(shāng),拿起酒杯。引,拿起。(21) 頹然就醉:頹然,形容醉倒的樣子。就,接近。(22) 心凝形釋:凝,凝結,停止了思維活動。釋,消散。 (23) 與萬化冥合:萬化,萬物。冥合,融化其中,渾然一體。(24)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從前。未始,未嘗。(25) 游于是乎始:于是,從此,從現在。(26) 故為之文以志:以,來。志,記。3、書面翻譯課文第3課時一、課文主旨把握1、請同學概括本文的主旨并說明理由2、教師點評j尋找點明主旨的文句k提供自己的概括和學生進行比較a、點明主題的文句:b、文章主題:3、重點檢測《始得西山宴游記》難解句子①????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②???? 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③???? 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臥而夢。④???? 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⑤???? 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⑥???? 悠悠乎與灝氣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⑦???? 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⑧????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附譯文:始得西山宴游記自從我成為罪人,居住在這永州,心中常常憂懼不安。在那些空閑的時候,我就外出緩緩地散步,不受拘束的游玩,每天和自己的同伴們攀登高山,深入樹林,沿著曲折的溪流一走到它的源頭,無論幽深的泉水還是奇特的石頭,只要風景好,不管多遠的地方都去。一到那里,就撥開草叢隨地而坐,把壺中酒全部喝干,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就和同伴們互相依*著睡上一覺,在睡眠中進入夢境。心里想到那里,夢中也就到了那里。睡醒之后就起身,起身后就直接回家。我認為,凡是這永州山水有奇異形態的,都被我領略過,卻不曾知道西山怪異特別。今年9月28日,我來到法華寺西邊的亭子賞景,遠眺西山,這才指點就感到西山的奇異。于是,讓帶領仆人渡過湘江,我們一起沿著染溪行進,砍掉雜亂叢生的樹木野草,燒掉茂密難除的茅草,直到西山的最高才停下。當我們艱難地登上西山頂峰之后,便席地而坐,兩腳伸直岔開,成簸箕狀,盡情賞玩西山的美景。包容數州的遼闊的土地,都在我坐席之下了。那高高低低的地形,有的山谷深幽,有的溪谷低洼。山峰有的像螞蟻洞外的小土堆,有的像洞穴。看上去只有尺寸的大小遠近,而實際上有千里的大小遠近,千里之內的景物聚集、壓縮、累積在眼前的視線之內,不會隱藏不見。西山周圍青色和白色的景物縈繞在一起,向外與天空連在一起,向四周了望到的情況都是一樣的。這樣以后才知道這西山高高聳立,與小山丘不是一類。這里空曠浩渺啊,仿佛與整個宇宙的浩氣融為一體,不能看到它的邊際;仿佛飄飄然與造物者同游天地間,而不知道它的盡頭。我拿起酒杯倒滿美酒,歪歪斜斜快喝醉了,也不知道太陽已經落山。蒼茫的暮色從遠而止;直到什么也看不見,但我還是不想回去。我的心像凝結那樣忘掉了一切的思慮,形體也像消散那樣忘掉了本身的存在,自己已經與這天地萬物融合為一體。這時,我才知道自己以前從來沒有游覽過,真正的游覽賞景是從這里(這次)開始了。因此,寫下這篇文章記敘我今天的游歷。這年是元和四年。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二
一、教學目標:
2、 了解西山特點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教學方法:誦讀法、研習法、比較法
三、教學過程:
2、關于柳宗元,大家比較熟悉,曾學過什么作品?介紹因革新失敗而被貶永州xx年和那時創作的《永州八記》。
附:作者簡介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人,人稱“柳河東”。晚年貶為柳州(今廣西柳州)刺史,故又稱“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學家,與韓愈同為當時古文運動的領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貞元九年(793),柳宗元進士及第。公元8xx年,他參加了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升任禮部員外郎,積極從事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改革。但為時不久,就在其政敵聯合反擊下而失敗,受到殘酷迫害,先是被貶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縣)司馬;十年之后,又改任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壇上與韓愈齊名。他能詩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論說、寓言、雜文和游記等類,文筆犀利,含義深刻,形象生動,氣勢奔放。就游記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畫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過自己敏銳的觀察,深入的體會,運用簡潔概括、鮮明生動的語言,精細而準確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視和遺忘的自然景色畫圖般地再現出來,給讀者一種親臨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寫山水木石、鳥獸蟲魚的聲色動靜時,往往將自己橫遭貶滴、飽受壓抑的境況滲透在里面,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會現實。他的作品收入《柳河東集》。????????????????????? 解題。柳宗元被貶為永州司馬后,一十年內到處搜奇覓勝,寫出一系列刻劃入微又托意深遠的山水游記。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記》《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起著開宗明義、領帶各篇的作用。
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主要是記載事物,并通過記事、記物,寫景、記人來抒發作者的感情或見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點名朗讀,正音,集體朗讀。老師曾布置大家預習,整理出不懂的語句進行交流。
4、文本探討:
請大家找出帶有“始”的幾個句子,朗讀,參考注釋,理解意思及作用
作者宴游了幾次?(西山宴游和眾山宴游)
a、我們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讀“其隙也……起而歸。”
可以引導的是:
1)、漫漫游,毫無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與精神;
朗讀總結。
b、 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讀次段。
柳宗元認為西山有什么特點。(怪異、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關的語句加以說明嗎?
1)、險(過、緣、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闊(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4)、獨立(不與培婁為類)
這時候的西山還是山嗎?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e、請學生總結:作者所寫的兩段文字前后所構成的關系:(重點)????????????????????????????????????? 對比。如何對比?請從游之方式、游之對象、游之心理感受等加以總結歸納。
f、探究: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
預習作業:積累古漢語知識
1、給加點的字注意。
衽席(?? ) 灝氣(??? ) 頹然(?? ) 岈然洼然(?? ) 引觴滿酌(??? )
2、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的意思。
①居是州,恒惴粟。(恒惴粟:?????????????????????? )
②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施施:???????????????????? )
③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徒:?????? )
④意有所極,夢亦同趣。(極:?????? )
⑤樊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箕踞:???????????? )
⑥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接:?????????? )
⑦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塿為類。(培塿:???????????? )
⑧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釋:???????????? )
⑨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 )
3、說說下列兩句中“乎”字的不同用法。
①游于是乎始
②洋洋乎與造物者游
4、下列加點詞解釋無誤的一項是。(????? )
a.是州(是一個州) 其隙也(空閑)
b.入深林,窮回溪(窮盡) 窮山之高而止(貧瘠)
c.醉則更相枕而臥(更加) 如指異之(通“旨”)
d.意有所極(到) 外與天際(接)
5、《始得西山宴游記》選自《??????????? 》,寫于作者????? 被貶到永州的第五年,是“??????????? ”的第一篇。
6、本文寫作者偶識西山的欣喜,寫西山形勢的?????? ,氣象的??????? ,寫宴飲之樂,寫與自然的融合,表露了作者的?????? 情懷。
7、從審美的角度看,你認為“西山”之景美不美?請說出點理由。
讀選文,回答問題:
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找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9、翻譯下列句子。
①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②以為凡是州之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10、分析“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句中帶點三字的妙處。
11、將此段分為三層,并寫出層意。
⑴
⑵
⑶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三
2、概寫與特寫相結合的寫法 ?
3、采用比照和映襯的手法描寫景物?
課時安排:兩課時 ?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語?
二、由學生朗讀文章,自己翻譯。?
三、對照翻譯,就艱難字詞進行解釋。?
第二課時?
課文寫法研討?
一、文章題目?
“始得”定下了全文敘事基調,同時表露了第一次游賞的欣喜。?
二、翻譯課文注意以下詞語?
“恒惴栗”中的“恒”,經常之意,我經常感到恐懼不安。?
“夢亦同趣”這“趣”旨趣。?
“意有所極”之“意”是想的意思。?
“皆我有也”都被我游歷領略了。?
“因坐法華西亭”之“因”于是之意。?
“始指異之”之“異”是以┅┅為奇,覺得不同一般。?
“箕踞而遨”名詞作狀語,像簸箕似的。?
三、內容點撥?
2、結構層次?
第一段:?
a、?第一句為一層:寫獲罪謫居的心態?
b、?第二句“無遠不到”第二層:漫游無目的?
c、“到則┅┅而歸”第三層:游賞的隨意性?
最后一句才點明白以概寫來襯托西山的描寫。?
第二段是特寫,步步緊逼法?
坐法華西亭→過湘江→緣染溪→斫→斫榛莽→焚茅茷?
附板書: ?
↑頂峰↓?
╱ 俯視?
焚茅茷 ↓?
↑岈然洼然?
╱ ?↓?
斫榛莽?若垤若穴?
↑???↓?
╱ ??尺寸千里?
緣染溪 ?↓?
↑??四望如一?
╱ ?? ↓ ?
過湘江???心凝形釋?
↑ ? ↓?
╱?萬化冥合?
坐西亭?
↑?
↗游賞的隨意性 ╱? ?????↑ ?
獲罪謫居 (鋪墊) ? (特寫)?
↘漫游的無目的性?
↑ ?
(概寫)?
本文的個性特征:?
1、?概寫特寫相結合(見上面板書設計);?
2、?比照與映襯?
3、?寄情于景、托物寓志?
主題:?
最后布置作業。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四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自從我成了被貶受辱的人,居住在這個州里,經常驚恐不安。在那空閑的時候,就緩步地行走,漫無目的地游歷,天天與我的同事、朋友上高山,入深林,走遍迂回曲折的溪流。凡是有幽泉怪石的地方,無論多遠沒有不到的;一到就撥開茅草坐下,倒出壺里的酒來盡情喝醉;醉了就互相枕著睡覺,睡著了作起夢來,心中想到哪里,夢也做到那里;醒來后即起來,起來后即回家。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水有奇異姿態的,都為我所擁有、欣賞了,但未曾知道西山的怪異獨特。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 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 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華西亭,嘹望西山,才開始指點著它并稱道它的奇異。于是令仆人,渡過湘江,沿著染溪,砍伐叢生的草木,焚燒茂密的茅草,直至山的高處才停止。然后,我們攀援著登上山去,伸開兩腿坐下,觀賞風景,只見所有幾州的土地,都在自己的坐墊下面。它們的高高下下的形勢:山峰高聳,山谷凹陷,有的象小土堆,有的象洞穴;千里內外的景物近在眼前,種種景物聚集、縮攏在一塊,沒有能夠逃離、隱藏在視線之外的;青山白水互相纏繞,視野之外的景物與高天相連,向四面眺望都是一樣。然后知道這座山的卓然聳立,不與小丘同類。心神無窮無盡地與天地間的大氣融合,沒有誰知道它們的邊界;無邊無際,與大自然游玩,不知道它們的盡頭。拿起酒杯來倒滿酒,喝醉得身子傾倒,不知道太陽落山了。昏暗的晚色,從遠處來臨,來了就什么也看不見了,但還不想回家。心神凝住了,形體消散了,與萬物暗暗地融合為一體。然后才知道我以前的游覽不能算做游覽,真正的游覽從這一次才開始。所以為這次游覽寫了篇文章作為記述。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 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 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 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土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 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 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 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這年,是元和四年。
是歲元和四年也。
《始得西山宴游記》 2002/08/28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五
教 學 內 容
教學目的:1.解作者被貶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憂的情懷
2.理解課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3.積累文言詞匯。
4.學會翻譯文言文。
重點難點:1.重點:
(1)體會課文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學會翻譯文言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三、正課
第二課時
一、預習:熟讀課文,在此基礎上背誦全文。
五、作業?:
1.完成課后練習一、二、四題。
2.選用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第二課時作業?優化設計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六
1、掃清文字障礙,熟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其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學習流程:
流程一:導入
旅游是一種時尚,大家都喜歡,就是古人也十分崇尚,蘇軾在赤壁“駕一葉之扁舟,舉匏尊以相屬”,今天,我們再來一起跟著柳宗元去游賞西山,看看是否也能有些意外的收獲。
流程二:自主學習
1、 默讀課文,將課下注釋中的生字拼音注到文中。
2、 聽錄音,正確朗讀課文。
劃分朗讀節奏:
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
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與培婁為類。
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3、 作者在文中自稱“僇人”,你知道作者的生平境況嗎?
柳宗元(773~819)
13歲便能寫出好文章。20歲的考中進土,31歲任見習監察御史。后因參與王叔文政治革新,失敗后被貶永州司馬。當時的永州地處偏遠,人煙稀少,生活十分艱苦。在永州,殘酷的政治迫害,艱苦的生活環境,使柳宗元悲憤、憂郁、痛苦,加之幾次無情的火災,嚴重損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則膝顫、坐則髀痹"的程度。貶謫生涯所經受的種種迫害和磨難,并未能動搖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確表示:“雖萬受擯棄,不更乎其內。”永州之貶,一貶就是xx年,這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轉折。在京城時,他直接從事革新活動,到永州后,他的斗爭則轉到了思想文化領域。永州十年,是他繼續堅持斗爭的十年,廣泛研究古往今來關于哲學、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的一些重大問題,撰文著書。
柳宗元,字 ,唐代河東(今山西省永濟市)人,出生于京城長安,著名 家、 家,享年47歲。因為他是河東人,終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人稱柳河東或柳柳州,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幾位是: 、 、 、 、 、 、 。
永州八記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對后世游記散文的發展有重大影響,《永州八記》是這方面的代表作,即《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他寫的游記不僅文筆簡潔,描摹生動真切,富有詩情畫意,而且處處滲透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寄托著對生活遭際的感慨和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的第一篇。
記
你還學過的此種文體的課文有:
4熟讀課文
流程三:合作探究
1、 探究第一自然段背誦要領
提示:注意動詞、修辭手法。
2、 用5分鐘的時間背誦課文。
流程四:反饋小測
1、請給下列加橫線的字注音:
僇人 恒惴栗 施施而行
斫榛莽 焚茅茷 箕踞而遨
衽席 岈然洼然 若垤若穴
攢蹙累積 莫得遁隱 縈青繚白
不與培塿為類 顥氣 引觴滿酌
頹然就醉 與萬化冥合
2、《始得西山宴游記》的作者是 朝的 ,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山水游記 。我們曾經學過他的文章:、 、 和他的詩《江雪》。
3、指名背誦第一段。
流程五:布置作業
流程六:我的收獲
《始得西山宴游記》學案二
學習目標:
積累重點實詞的意義,正確翻譯課文。
學習流程:
流程一:檢查課文背誦
流程二:自主學習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
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
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
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
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流程三:合作探究
1、 各小組討論疑難,整理最佳答案。
2、 理解第一段
(1) 概括本段段意:
(2) 本段中表明自己被貶后恐懼心理的句子是:
這句既表現出對貶謫流放的 之情,又引出下文的出游。
(3) 作者用以排解心中苦悶的方法是:
(4) 極言遠游范圍之廣的句子是:
(5) 總結自己的漫游并引出下文的句子是: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師分配各小組任務,指定同學到黑板上展示和講解。
流程五:檢測反饋
翻譯句子
1、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
2、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3、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
4、意有所極,夢亦同趣。
學習目標:
積累重點實詞的意義,正確翻譯課文。
學習流程:
流程一:檢查第一段的背誦
流程二:自主學習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
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
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
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出,不
與培婁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
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
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
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
是歲元和四年也。
流程三:合作探究
各小組討論疑難,整理最佳答案。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師分配各小組任務,指定同學到黑板上展示和講解。
流程五:檢測反饋
翻譯句子
① 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② 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③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④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
⑤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流程六:布置作業
《始得西山宴游記》學案四
學習目標:
理解第二段內容
學習流程:
流程一:檢查第二段的背誦
流程二:自主學習
1、 概括本段的段意:
2、 劃分層次,概括層意
3、 正面寫西山怪特的句子是
4、 寫宴游情形的句子是
5、寫作者在大自然美景中的超然忘我、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句子是
6、 作者寫西山之美,多從側面落筆,以所見之 、 襯西山之高;以眾山的 反襯西山雄峙特立之勢。
7、 體現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流程三:合作探究
各小組討論疑難,整理最佳答案。
流程四:精彩展示
老師分配各小組任務,指定同學到黑板上展示和講解。
流程五:拓展鏈接
四季皆可入詩:“ , ”悄然帶來了春的氣息;“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盡情展現了夏的風情;“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形象描繪了秋的浩蕩;“ , ”巧妙渲染了冬的奇美。
流程六:布置作業
背誦課文,記憶重點實詞意思。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七
2、?了解西山特點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過程:?
a、其高下之勢……莫得遁隱。?
b、題目什么意思??
5、我們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讀“其隙也……起而歸。”?
可以引導的是:?
1)、漫漫游,毫無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與精神;?
朗讀總結。?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讀次段。?
柳宗元認為西山有什么特點。(怪異、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關的語句加以說明嗎??
1)、險(過、緣、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闊(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4)、獨立(不與培婁為類)?
9、這時候的西山還是山嗎?那是什么??
板書:?
眾山------------------------恒惴栗?
西山————————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八
在五月二十四日,我去游玩了西山公園。
登上西山公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棵十分奇特的巨大的重陽樹,它像三頭六臂的哪吒,也像七十二變的孫悟空,它的枝干很繁茂,像是一雙雙粗壯的手臂。
繞過紅旗教育館,就來到了一條十分狹長的林蔭小道,順著臺階向上走,頭頂上都被密密麻麻的枝葉擋住了,只露出了一絲絲的光亮。穿過林蔭小道,就來到了一片空地,那個空地上有一個小亭子,正上方懸掛著一個牌匾,牌匾上寫著煙波亭,亭子是紅木結構的,亭子的頂端有六個角,每個腳下面都有一個紅木雕刻的龍頭,這些龍頭威武莊嚴仿佛是在保護在亭子里歇息的人們。
走過了煙波亭,順著臺階繼續向上走,隱隱約約地聽到了黃鸝清脆的啼叫,這時邊上的樹葉也在莎莎作響,好像是在為那黃鸝的歌唱伴奏。沿著樓梯向下走,便來到了一個廣場,廣場上有一個蘑菇形的石墩,在它的旁邊圍著六個石椅子,為過往的行人提供了絕佳的歇腳點。
繼續向前走,看到了一堵破舊的圍墻,圍墻上雕刻著七個大字備戰備荒為人民,雖然我不能體會到革命年代的情形,看到最后三個字,讓我感受到了先烈們的民族氣節。接著我們爬上了通往烈士陵園的階梯,階梯上面長滿了綠色的苔蘚,仿佛蓋著一層厚厚的綠毯。
走進大門,遠遠望去,我看見了一個巨大的石碑,石碑上深深地印著瑞安革命烈士紀念碑,偉大的烈士們就長眠于此。向右拐就看見了幾輛坦克被鐵柵欄圍著,在他的右側還看見了一個十分巨大的飛機,赫然出現在了我的眼前這個飛機是純白色的,它曾經在朝鮮戰爭中出現過,曾為祖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最后因為不能起飛,被祖國光榮地留下當做紀念品立在了西山之顛,它見證了朝鮮戰爭的勝利,雖然它有些老舊,但是這更能顯現出這架飛機的英勇。每年的三,四月份在它周圍的櫻花樹便飄下了如柳絮般潔白的櫻花,仿佛在為那架飛機喝彩。
西山公園,我家門口的風景,它見證著祖國的歷史,見證著祖國的輝煌,雖然談不上是著名景點,但卻承載著一代又一代瑞安人的驕傲,也是老老少少最喜歡去的景點。每次去游玩西山公園,我都有不同的感受,這次體會更是特別。
西山游記字西山一日游篇九
自余為戮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則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處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以為凡是州之山水有異態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遂命仆人過湘江,緣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窮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則凡數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縈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堘為類。悠悠乎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為之文以志。是歲元和四年也。
自從我遭到貶謫,居住在永州,心中一直憂懼不安。公務之余,緩緩散步,漫無目的,到處轉悠。每天與同伴爬高山、鉆深林,迂回曲折的山間小溪,深幽的泉水,怪異山石。無論多遠, 我們都去。一走到那些地方,我們便撥開野草,席地而臥,倒酒痛飲,不醉不罷。喝醉后便相互枕靠著睡在地上,很快就進入夢鄉。凡是心中能想到的,睡夢中都能出現。醒來之后就回家。我原以為永州山水中稍有特異地方,都已被我游覽了。殊不知還有個奇異獨特的西山。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由于坐在法華寺西亭,遙望西山,才使我發現西山勝景,大為稱異, 我于是帶著仆人越過湘江,沿染溪而行,砍去叢生的灌木,燒掉雜亂的茅草,不達到西山之巔決不罷休。攀援著樹枝爬上山頂,兩腿叉開,席地而坐,幾乎幾個州的土地都聚集在我的座下:高低不平,空闊低洼,連綿起伏,不可勝狀;有的像是螞蟻窩,有的像是螞蟻洞。看似尺寸之間,實則千里之外,全都聚集眼前,沒有逃脫隱藏的。青山綠水,相互縈繞,與遙遠的天際相接,環看周圍,都是這樣。看了這些,才知道這座山確實特立不群,與一般的小土丘大不一樣。不知不覺中我的身心與天地間的浩然之氣隔化在大自然中,已不知道哪里是盡頭了。我于是拿起酒壺,斟滿酒杯,暢懷痛飲,醉倒在地。不覺間日薄西山,蒼茫暮色,自遠而近,慢慢地天黑得什么也看不見了,而我卻了無歸意。真是形神俱忘,無拘無束,好像已經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我這才認識到過去等于沒有游覽,真正的游覽從現在開始。所以我特意把這件事記下來,這一年是元和四年(809)年。
柳宗元在永貞元年(805),因參加王叔文改革集團而獲罪,被貶為永州司馬。遂與永州山水結緣,孕育出許多優美的游記篇章,借以抒發被貶后的情懷,其中“永州八記”尤為著稱。《始得西山宴游記》是“永州八記”之首,它仿佛“永州八記”的序言,因此也是欣賞“永州八記”的一把鑰匙。“永州八記”,能以巧奪化工、窮微入妙的筆觸,描繪出一處處山水景物的特色,引人入勝,這是柳宗元山水游記藝術上的又一突出的成就,它同樣是值得我們今天吸取、借鑒的。
柳宗元和韓愈一樣,也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代表作家。他寫作的山水游記,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為后人所重視。柳宗元的山水游記作品,主要寫在他貶官永州時期。柳宗元是一個很有熱情的政治家,他和劉禹錫等人一起,參與了中唐時期的政治革新運動,受到保守派的強烈反對。當保守派的迫害全面來始的時候,他和他的戰友們一起,被貶為永州司馬。從此開始了長達十年之久的謫居邊遠地區的生活永州現在湖南零陵,唐朝時這里被人們看成是一個蠻荒之地。周圍雖有不少的奇山異水,但是因為人跡罕至,所以沒有被人們發現。柳宗元來到這里以后,心情抑郁,就常常用探幽尋勝,徜徉山水來自我消遣。他非常驚異地發現了永州的自然山水非常悠美,使他流連忘返,并生發為文字。他連著寫了好多篇游記,特別是其中的八篇(《始得西山宴游記》、《鈷鉧潭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袁家渴記》、《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成為前后連貫、脈絡相通的一組散文,被后人稱為“永州八記”。而《始得西山宴游記》就是八記中的第一篇文章。
三對作者有特殊意義。從心境上看,它破解了作者被貶永州后“恒惴栗”的心情,取得了“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審美感受;從游覽本身看,這之前,因游心境壓抑而無樂趣,從這兒才開始真正的游覽。
第一部分,從開頭“自余為僇人”到“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第1自然段結束。這里并沒從“始得”二字落筆直接寫游覽西山。這部分沒有涉及到游西山的內容,而是先寫平日的游覽,即游西山以前的游覽活動。
文章一開頭,先交待了自己當時的身份和處境。這是一種特殊的身份和特殊的處境,也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具體背景。“自余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余”,第一人稱代詞,作者自指。“僇人”,罪人。“僇”同“戮”,即殺戮。因柳宗元在革新活動中得罪了皇帝成為朝廷的罪人,被貶官到永州,所以自稱為“僇人”。“是”,指代詞,此,這。“是州”,此州,指永州。永州是個荒涼的地方,柳宗元生活在這里,與自己的戰友隔絕,音信皆無,所以感到政治前景暗淡,心情當然是常常恐懼不安的。這幾句說,這是我成為朝廷罪人以后,住在永州這個地方,常常恐懼不安。
這個開頭,包含了許許多多長久積壓在內心的悲憤心情,當然其中就有一種無聲的抗議。自己是這樣一種罪人的特殊身份,處在這樣一種特殊的處境里,懷有這樣的心情,因此當他游山玩水的時候,那種感受自然同那些風流閑雅的士大夫很不相同。他是要在游覽中,排解內心的憂憤,在游覽中忘卻現實處境,想在精神上尋找某種寄托。所以他寫:“其隟也,則施施而行,慢慢而游。”“其隟也”在句中充當狀語。“隟”,空隙,閑下,空閑。這是說,每當自己政務之余,偶有空閑的時候,到處走走、玩玩。
在“行”“游”兩個動詞前面,作者故意用了“施施”“慢慢”兩個重疊的形容詞。“施施”“慢慢”,是漫步走著的樣子,漫不經心的外在動作。通過外在動作的描寫,實際上表現了作者在游覽的時候,一種寂寞、愁悶的、無可無不可的精神狀態。兩個“而”字是連詞,用在狀語和動詞謂語之間,表示前后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相當于現代漢語中間的“地”。“日與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幽泉怪石,無遠不到。”“日”,天天,每天。“其徒”,泛指同游的人,不一定專指他的仆從。“入”,走過,穿過。“窮”,本義終極、盡頭,這里用作動詞,是尋根追源的意思。“回”,彎曲。“窮回溪”,意思是沿著曲折的溪流往前走,一直走到源頭。“幽泉怪石”,這就是作者所要尋訪的自然山水。為了表示他追求的心之切,游興之濃。這里連用了三個短句,“上高山”“入深林”“窮回溪”,每個句子里邊都用一個動詞,與“高山”“深林”“回溪”相搭配。讀起來有一種運動節奏感。這三個短句又簡潔地概述了游覽過程。
下面寫平日的宴游之樂。“到則披草而坐……覺而起,起而歸。”“披”,分開,把草撥開。“傾壺”,把壺中酒倒光。“更”,更加,進而。“更相枕以臥”比“披草而坐”更進了一步。所以說“更”。“枕”,用作動詞,枕靠枕相濟。“相枕”是動詞“臥”的行為方式作狀語。中間加“以”,連詞,相當于“而”。“意”,內心活動,因心中有所思,于是便有所夢。這就是“意有所極”,而“夢亦同趣”的意思。“趣”通假字,同“趨”。“覺”,夢醒,相對上句夢而言。這幾句說,到了就分開雜草坐下,倒盡壺中的酒,喝得大醉,醉了就相互枕靠著躺下,一躺下就常常做夢,心中想到哪里,夢也就做到那里,睡醒了就起身,一起身就回城。
這一節寫作者置身于自然山水之間,以幽泉怪石為伴,根本無意于留戀山水景色,他尋訪山水的目的,是為了遠離現實世界,暫時忘卻自己所處的險惡處境。而我們讀這幾句的時候,是否會感到這些語句有一種回環。復沓的韻味。為什么會有這樣一種感受呢?這是作者在這里運用了頂針續麻的修辭方法(上句尾與下句頭用的是同一個字)這樣就上下勾連,連貫而下。“無遠不到,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覺而起,起而歸。”這種修辭方法的運用,有助于表現游覽者那種要有所忘懷,又要有所追求的情趣,造成一種回環、復沓的韻味。它概括了一個接一個的漫游活動,略去了無關緊要的交待性敘述,強調了這些動作的連續性和隨意性,渲染了乘興而來,漫不經心的心情。“以為凡是,皆我有也。”這是對第1段課文的總結。“以為”,認為。這兩字表明這是作者的主觀結論。而“以為”如何如何,就被第2段內容否定了。“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又領起第2段課文。這幾句說,我自以為永州的山水凡有點特別形態的,都被我游遍了,卻從來不知道西山的奇特和怪異。而且這里“怪特”二字,又概括了西山的情態。作者沒有看到西山、游覽西山,所以說“未始知西山怪特”。這是從反面來扣住題目里“始得”二字。
下面我們從全文結構上來分析這段文字的作用。寫過去游覽的情形好像與游覽西山沒有關系。所以有人提出這段文字是否多余?筆者認為作者先寫未得西山,再寫始得西山,這樣安排會使游覽西山的內容更加突出。這種寫法古人稱之為“反筆寫法”。反筆即陪襯的手法。現在稱之為“鋪墊”“反襯”“側面烘托”。它可以突出始得西山非同尋常。這“非同尋常”一方面指西山本身形狀很怪特;另一方面也是指作者游覽西山以后,他所得到的感受非常獨特,是過去從來未曾體驗過的。這樣的結構安排,前人曾評論說:“篇中欲寫今日始見西山,先寫昔日未見西山;欲寫昔日未見西山,先寫昔日得見諸山。”盡管第1段沒有從正面入題,但和后面游覽西山在內容上是有聯系的。這第1段是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作者在布局結構方面的匠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