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結是對過去一定時期的工作、學習或思想情況進行回顧、分析,并做出客觀評價的書面材料,它有助于我們尋找工作和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從而掌握并運用這些規(guī)律,是時候寫一份總結了。寫總結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個人今后的總結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元盛世課件開元盛世知識點總結篇一
李淵起兵的醞釀和經過
唐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
山西太原晉祠(圖畫)
唐太宗
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話
吸取隋亡的教訓
善于用人
重視納諫
發(fā)揮國家機關的效能,減輕人民負擔
興學校,發(fā)展科舉
為了廣開選官的途徑,唐太宗繼承并發(fā)展了科舉制度,這是唐代最主要的選拔人才的制度。唐代的科舉每年定期舉行,常設的考試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比隋代有所增加。明法、明書、明算是關于律令、文字、數(shù)學的專門科目,選擇專門人材,錄取后只在與專業(yè)有關的機構任職。考試科目以明經、進士二科最重要。進士科在隋朝僅試策論,貞觀八年加試經史。唐高宗末年加試帖經、雜文。天寶年間始試詩賦并作為錄取的主要標準。進士科每年應舉者少則八九百人,多則一二千人,而其中能及第者不過十余人以至三十人左右,錄取比例不過百分之一二。由于應舉者多,錄取名額少,50歲能考中進士的人,還算年輕,仍被看作“少進士”,終身不第的居大多數(shù)。“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這是唐人趙嘏(gu)的詩(見《唐摭言》),形象地刻畫出進士登第的難度。正因其難,一旦登第就聞名士林,被比作登龍門,意味著可以在仕途上飛黃騰達了。所以當時張瑰兄弟八人,七人進士出身,一人制舉(由皇帝特旨召試)出身,兄弟集會時不要制舉出身的坐在一起。足見進士科在各科之中是最為人所看重的。以后各朝沿襲科舉制,實際就是沿襲進士科。貞觀年間是進士科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特別是貞觀末年,唐太宗擴大進士科,提高了進士的進身之階,對于唐朝科舉制的興盛,無疑起了推動作用。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為一般地主提供了做官的途徑,擴大了唐朝統(tǒng)治的階級基礎。
經濟發(fā)展較快
從皇后到皇帝
武則天的統(tǒng)治
武則天后政局動蕩
開元初年的政治經濟措施
經濟繁榮
上述政局穩(wěn)定,經濟繁榮,以及下述文化昌盛,國力富強的局面,史稱“開元盛世”。這是唐朝的極盛時期。
開元盛世課件開元盛世知識點總結篇二
【教師寄語】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
【學習目標】
1、掌握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以及經濟上繁榮的表現(xiàn)的知識。
3、全盛時期的唐朝居世界先進地位;通過欣賞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提高審美情趣。
【學習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
【學習難點】農業(yè)工具的改進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學習任務:詳細閱讀教材,獨立完成下列知識填空,并努力記住下列知識,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學成果。
1、政治上(開元之治):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jié)儉。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
2、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yè):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fā)明了新的生產工具?????? 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yè):①絲織業(yè)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yè):代表作有越窯???? 、邢窯????? 和?????? (最著名的)。
⑶商業(yè):①唐朝的商業(yè)繁榮,大都市有長安、???? 、揚州和????? 。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 的大都市。
3、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 時期,歷史上稱為“????????? ”。
吃什么?喝什么?穿什么?用什么?
3、制作并完成以下表格,學會歸納概括知識。
生產部門?發(fā)展情況(主要成就)
農業(yè)?
手工業(yè)?
商業(yè)?
三、拓展延伸
四、課堂小結
請同學們自己嘗試總結本節(jié)課所學主要內容。
五、鞏固訓練:
1、學習隋唐史后四位同學作了主題演講,你認為能準確地概括這段歷史的基本特征是(?? )
a、文明初露曙光??? b、分裂奔向統(tǒng)一
c、繁榮與開放????? d、封建國家陷入危機
2、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史稱(??? )
3、以上盛世局面出現(xiàn)的共同原因是(??? )
③都在思想文化上實行高壓政策?? ④都重視生產技術的改進
a、①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4、歷史上把唐朝的全盛時期稱為(?? )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元?? d、康乾盛世
5、杜甫的“稻米流脂粟米,公私倉廩俱豐實”的詩句反映了唐朝的(?? )
六、當堂反思:(只有反思才能有所進步!)
七、達標檢測
1、“開元盛世”局面出現(xiàn)的原因不包括
c、有賢臣魏征為其處理政事?????? d、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
2、關于唐朝人日常生活的敘述,錯誤的是
3、唐朝的國際性大都市指的是
4.我國是茶的故鄉(xiāng),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那么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是在:( )
a.隋朝 b.唐朝 c.明朝 d.清朝
5.唐代瓷器聞名于世界的工藝珍品是:( )
a. 唐朝的絲織品花色品種多樣
b. 唐朝的絲織品顏色豐富多彩
c. 唐朝絲織品數(shù)量多
d. 身穿五件絲綢衣服,仍能清楚看見胸口的黑痣
7、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唐三彩是世界工藝的珍品
b唐都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城市
c安史之亂后唐朝日趨衰落
d唐太宗時,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
8、下列哪項措施是唐玄宗所為
a戒奢從簡
b合并州縣
c重視地方吏治
d重視發(fā)展生產
【教學反思】
參考答案:
五、1c? 2d? 3d 4c 5a?
9、①唐太宗重用魏征、房玄齡、杜如晦等,虛心納諫,出現(xiàn)了“貞觀之治”;②武則天重視人才,任用賢臣,使社會經濟繼續(xù)發(fā)展;③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重視吏治,出現(xiàn)了“開元盛世”;④而到了唐玄宗統(tǒng)治后期,用人失當,任用奸臣,最終釀成“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而衰。經驗教訓:完善人才選拔制度,用人要得才兼?zhèn)洌稳藶橛H,姑息養(yǎng)奸,危害嚴重。
開元盛世課件開元盛世知識點總結篇三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七年級歷史《開元盛世》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頂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的新發(fā)展、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搜集資料, 進行信息加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fā)展主要反映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jù)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從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xiàn),并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
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xiàn)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jù)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我所講的這節(jié)課面對的是初一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f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采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fā)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yǎng)能力的教學目的。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采用閱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xiàn)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tǒng)一。
(復習)提問:同學們,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jié)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為什么?這樣可通過復習上一節(jié)內容,引發(fā)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設問: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討論時教師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并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核縣令、捕蝗圖,說明唐玄宗勵精圖治。
2、玄宗與太宗統(tǒng)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后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fā)展,主要反映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上。
1、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jù)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讓學生處理史料,培養(yǎng)學生分析史料,處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歷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課本談談唐朝經濟盛世景象的表現(xiàn)?學生討論時教師依然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培養(yǎng)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xiàn)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jù)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4、在手工業(yè)方面,通過展示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業(yè)的成就;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商業(yè)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xiàn),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布局特點。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 “開元盛世”。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認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最后一段內容,通過對唐玄宗前后期的對比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生討論后先請一位學生大膽地說,其他同學補充,培養(yǎng)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小結:
應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個歷史人物——唐玄宗
二個歷史概念——“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三個方面成就——農業(yè)“三新”:新工具、新品種、新技術
手工業(yè)“二行”:絲織、陶瓷
商業(yè)“一市”:長安
四個世界之最:
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華都城長安
④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這樣就將本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學生記憶。
習題練習:(媒體展示)習題的設計在重視兩基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顧了一般學生,有兼顧到好學生的培養(yǎng)和發(fā)展。
開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響——開元之治
開 修建水利工程
元 農業(yè) 方面 農耕技術提高、蔬菜品種增加
盛 農業(yè)工具的改進與創(chuàng)新::轅犁、筒車
陶瓷業(yè)
開元盛世課件開元盛世知識點總結篇四
(一)教學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找出秦亡漢興、隋亡唐興的異同之處,并分析興亡之間起主要作用的因素,從而培養(yǎng)他們正確分析歷史事實的異同點,正確把握歷史規(guī)律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進行簡單的評價,培養(yǎng)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從中體會到杰出人物對歷史發(fā)展所起到的推動作用,以及對歷史杰出人物的人格品質的感悟。
(二)重點難點
重點:“貞觀之治”、武則天和“開元盛世”。
難點: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評價。
(三)重點難點和疑點的解決辦法
(四)教學創(chuàng)新點
1.首先學生帶問題自學5分鐘,對本課有個概括的感性認識。
2.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學生觀看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錄象資料。
3.教師可用歷史故事導入??新課。有關資料可以在文本素材里去找。
(五)板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提問:隋末農民戰(zhàn)爭爆發(fā)的原因是什么?結果怎樣?學生回答后讓學生閱讀課前提示,介紹“貞觀”、“開元”年號,指出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唐朝前期的三位杰出的皇帝。唐朝的繁榮強盛發(fā)生在他們的統(tǒng)治時期。
二、講授新課
1.晉陽起兵
2.唐朝的建立和統(tǒng)一全國
經過激烈的爭權戰(zhàn)爭,到624年,唐朝大體上統(tǒng)一了全國。在統(tǒng)一全國過程中,在黃河流域進行的具有決定意義的戰(zhàn)爭,都是李世民負責指揮的,其表現(xiàn)出了非凡的軍事才能,成為當時最杰出的軍事家。當時,統(tǒng)一全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是人民的渴望,是經濟發(fā)展文化繁榮的前提。李世民順應歷史潮流,完成統(tǒng)一事業(yè),對歷史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3.貞觀之治
教師指導同學們閱讀教科書歸納整理唐太宗的政績主要內容。
第一個方面,開明的治國思想。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眼目睹隋朝的覆亡,這對他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大的影響。他以隋亡為戒,接受隋末農民起義的教訓,成為中國歷史上一位比較善于學習歷史經驗,具有開明思想和政治遠見的帝王。還認為要使唐朝治世長久,就必須“居安思危”,“善始慎終”。
4.女皇帝武則天
5.“開元盛世”
1)政治上,唐玄宗特別注意選賢任能,且從基層做起,親自考核新任命的縣令,斥退不合格者。
開元盛世課件開元盛世知識點總結篇五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生產的進步、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成就,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xiàn)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三個方面的成就。
“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yè)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xiàn)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tǒng)治。
一、開元之治
出示材料:
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xiàn):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jié)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yè)(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yè)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fā)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fā)展
唐朝出現(xiàn)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
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yè)
(1)絲織業(yè)
(2)陶瓷業(yè):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
(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chuàng)造了美,培養(yǎng)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yè)
(1)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
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
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qū)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yè)繁盛。
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唐玄宗統(tǒng)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開元盛世課件開元盛世知識點總結篇六
1. ? ?問題設計精當。在“開元之治”一目的教學中,教師設計了“唐玄宗前期為什么會出現(xiàn)開元之治的局面?”和“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幾點相同的地方?”兩個指向明確、緊扣教學重難點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有效地貫穿了對整個教學內容的學習。
2. ? ?小結梳理別致。在小結梳理環(huán)節(jié),教師巧用數(shù)字,通過“一個歷史人物;兩個歷史概念;三個方面成就;四個世界之最”對本課所學主要內容進行了全面概括。
1.在學生對“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幾點相同的地方?”這一問題進行思考探究,得出相應的`答案和結論后,教師可以及時強調點撥,從唐太宗、唐玄宗開創(chuàng)貞觀之治、開元之治局面的共同原因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任用能臣、注重生產、提倡節(jié)儉是治世出現(xiàn)的基礎和前提。
2.關于本課的小結梳理,教師可以在出示概括的要點后,具體的內容由學生來復述和呈現(xiàn),同時給出必要的時間讓學生結合要點進行必要的記憶。
3.當堂檢測的內容和題型可以更豐富和多樣化。
開元盛世課件開元盛世知識點總結篇七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頂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同時也為分析對比“唐朝的衰落”作鋪墊。
我所講的這節(jié)課面對的是初一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fā)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根據(jù)以上分析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fā)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yè)的新發(fā)展、手工業(yè)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yè)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搜集資料, 進行信息加工,培養(yǎng)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yǎng)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回憶唐太宗、武則天時期政績,使學生認識到他們統(tǒng)治時期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形成打下基礎。給出史料1“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zhun ,不得志)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通過簡單解釋過渡到唐玄宗開元時期統(tǒng)治;史料2“貞觀之風,一時復振”,突出玄宗初年勵精圖治。設問:玄宗與太宗統(tǒng)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后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核縣令、捕蝗圖,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fā)展,主要反映在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的發(fā)展上。
1、農業(yè)的新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農具的改進和種茶、飲茶的普及。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xiàn)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yè)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jù)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種茶、飲茶的普及,內容貼近學生生活,由準備好資料的學生介紹茶的歷史,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陸羽和《茶經》。
2、手工業(yè)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絲織業(yè)和陶瓷業(yè)技術的提高。
絲織業(yè):前后聯(lián)系,古代絲綢之路的得名,唐前絲織業(yè)情況,通過地圖列舉絲織業(yè)中心,聯(lián)系北京史,幽州絲織品。展示唐代貴婦著裝圖,整體感覺。展示不同類型絲織品圖片,補充文字資料、小故事,引導學生概括唐代絲織業(yè)特點,體現(xiàn)這一時期絲織業(yè)技術的提高。培養(yǎng)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陶瓷業(yè):唐代制瓷業(yè)與制陶業(yè)正式分離,比較陶器與瓷器的不同(圖片)通過地圖列舉制瓷業(yè)中心,結合圖片“南青北白” .重點:彩釉陶“唐三彩”,由學生介紹“唐三彩”燒制過程,因何得名,欣賞不同類型圖片。
3、商業(yè)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xiàn),是本課又一重點。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布局特點。通過題目設置情境,設計問題,使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對長安城的布局特點加深了解,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 “開元盛世”。
1、動手制作曲轅犁或筒車的模型,或橡皮泥捏一個仿唐三彩。
2、 “如果你是唐代居住在長安的人,你會看到或經歷什么?”為題讓學生寫一篇小文章。(字數(shù)不限)通過動手動腦,鞏固本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