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螢火蟲的發光字螢火蟲發光篇一
;一天夜里,天下著小雨,我撐著傘走在路上。因為天太黑,沒看見路上有一塊香蕉皮,滑了一跤。后來我就想:“要是傘能發光該多好啊,既能照亮道路,又能讓過往的車輛注意到行人。”我把這個想法告訴了科學老師,老師很贊成。于是,我暗暗下定決心,一定要發明一把會發光的雨傘。
構思過程:雨傘怎么才能發光呢?那就需要燈泡,可燈泡又如何安裝在雨傘上呢?這可把我難住了!對,找爸爸幫忙!我和爸爸一起想辦法:用燈泡容易碎,用燈帶光太弱,于是,我們決定試試發光二極管(led),打算把一只發光二極管安裝在傘柄上用來照明,一只安裝在傘尖上起警示作用。
準備工作:我和爸爸來到電子城,購買了兩顆大功率的發光二極管(一顆藍色一顆白色)、一組3.6伏的紐扣電池、一圈細電線、按鈕開關、電筒反光罩,還買了一些工具,電烙鐵、松香、焊錫膏、焊錫絲、鋸子、502膠水。
制作過程:我們先把傘柄和傘尖拆下來,用兩根細電線把傘柄和傘尖連通;
再把傘柄前端鋸開,將白色的發光二極管和反光罩安裝在里面,在傘柄中段挖槽,把電池和按鈕開關放置在槽內:接著把藍色的發光二極管用502膠水固定在傘尖上:最后用烙鐵將電線與各個器件焊接上,一按開關,燈亮了,哈哈,我們成功了!
電路知識:完成了發光傘的制作,我得意極了,不停地按動開關,向親朋好友展示我的發明成果。爸爸在旁邊提醒說:“蘭懿,別只顧著高興,知道燈為什么會發光嗎?”我搖搖頭。爸爸給我畫了一張電路圖,詳細地給我講解了發光傘的原理。原來電是分正負極的,只有正負同時作用在發光二極管上才會發光,開關只需要安裝在正極上,只要斷開一端,發光二極管就不會亮了。
(本發明獲重慶市第23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三等獎)
重慶市渝中區第一實驗小學
指導老師:劉安民endprint
相關熱詞搜索:;螢火蟲的發光字螢火蟲發光篇二
小時候,我在書本中看到過螢火蟲,小小的蟲子,為什么可以發出熒熒光亮呢?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記得還是讀小學的那一次,我終于有機會揭開這個謎底了。那一次的假期里,我和爸爸從新加坡坐了一個小時的船,登陸了印尼的民丹島,與螢火蟲有了一次親密的接觸。
想著想著,突然導游說:“紅樹林到了。”我環顧四周,很是詫異,明明都是綠色的樹,為什么要叫“紅樹林”呢?它和“紅”又有什么關系呢?于是,我就向導游請教。導游叔叔笑瞇瞇地對我說:“你別看紅樹林是綠色的葉子,其實它的新葉是紅色的,后來慢慢變成了黃色,最后長大了才變成了綠色的,而且它的莖也是紅色的,所以當地人稱它為‘紅樹林’。”我恍然大悟,難怪我找不到一棵紅色的樹呢!
導游慢慢地把船靠到了紅樹林的旁邊,我看到了樹葉間有不起眼的亮點在上下舞動。導游輕輕地張開雙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迅速合攏手掌,手心往我的瓶子里一蓋,嘿!一只可愛的螢火蟲在我的瓶子里忽閃忽閃,就像黑夜里閃耀的鉆石。我情不自禁地也想伸手去抓螢火蟲,卻失敗了一次又一次。偶然有一只被我抓住了,可它又從我的指縫間飛走了。都說失敗乃成功之母,終于,我成功了!那只小小的螢火蟲在我的手掌心飛舞,真是讓我開心不已!
我們的船又向一棵更大的樹劃去。黑暗中,這棵樹上星星點點,遠遠望去就像掛滿了霓虹燈的大“圣誕樹”。樹上有無數只螢火蟲,仿佛一伸手就能抓住它,于是我請求導游叔叔幫我抓幾只,近距離地觀察它們。它們有米粒般大小,披著黑棕色的外套,看上去只是一只普通的小蟲子罷了。我又仔細觀察它,它到底是從哪里發光的呢?我瞪大眼睛,才發現原來螢火蟲是從腹部發出光亮的。我們抓滿了一瓶螢火蟲,整個瓶子一閃一閃的,忽明忽暗,漂亮極了!
最后,導游讓我們把螢火蟲放走,我有些難過,但還是依依不舍地把它們放走了。有一只停在瓶口,像是不舍得離去。我心想:螢火蟲,去吧,這瓶子并不是你的家,紅樹林的大樹才是你真正的家。于是,我輕輕地把它吹走了。
那一刻,我明白了紅樹林里為什么有那么多的螢火蟲,正是因為大家對它們的保護,對紅樹林的保護,它們才點亮了紅樹林。
螢火蟲的發光字螢火蟲發光篇三
;夏夜,微風吹拂,流螢如一盞盞懸空點燃的小燈籠,舞動出一幅寧靜而美妙的畫面。當你沉醉于這浪漫的氛圍中、感嘆造物主的神奇之時,北京化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尹梅貞正設法用熒光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小燈籠”在活體動物體內點亮耀眼的螢火。
在這樣一個看似浪漫的領域內,尹梅貞和她的團隊付出了十年研究。
活體動物體內熒光成像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它采用熒光材料對特定分子進行標記,利用靈敏的檢測方法,讓研究人員能夠直接可視化跟蹤生物體內腫瘤的生長及轉移、疾病的發展過程、亞細胞結構、細胞內分子動態等生物學過程。傳統的動物實驗方法需要在不同的時間點宰殺實驗動物以獲得數據,而活體內熒光成像可以對同一組實驗對象在不同時間點進行記錄,跟蹤同一觀察目標的實時動態變化。
簡單來說,就是將熒光小分子穿上一層特殊的外衣,使其能夠粘附在各種各樣的細胞上,幫助人類探尋生命的奧秘。這項技術已經在農業害蟲防治和醫學抗腫瘤領域有了一定應用。
談及這項技術的研究過程,尹梅貞說,這是一個理論與實際反復磨合的過程。研究不是兩耳不聞、埋頭苦干,而是需要不斷地與應用使用者溝通。否則,研究人員只是根據自己的想象來研究,卻于實際并不一定有用處。這樣的研究不算有價值。
在本碩博求學期間,尹梅貞一直主修化工和化學,她不曾想到,原本無意深耕科研的自己,如今竟有機會引領高分子材料與生命科學的交叉學科研究。
在求學期間,尹梅貞還陸續工作了幾年。“上學時總感覺學夠了應該出去工作,工作后卻發現自己才疏學淺,于是又回來繼續攻讀。直到在德國讀完博士繼續做博士后時,我才真正發現了自己熱愛的科學領域。”尹梅貞回憶道。
當時,她的博士后老板是高分子化學領域的權威klaus müllen教授,這個嚴謹的德國老頭同時非常崇尚創新,在他的鼓勵和建議下,尹梅貞開始關注生物成像領域對水溶性熒光材料的巨大需求,并嘗試用自己擅長的高分子技術尋求突破。“當時我對生命科學非常陌生,只能一邊聽前沿學術報告,一邊請生命醫學的研究人員幫忙驗證。科研過程確實很坎坷,但看到自己反復修改、設計的研究成果最終得到了認可,說明這條路還是走對了。”尹梅貞欣慰地說。
更幸運的是,尹梅貞的愛人也是一名從事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他們同在德國讀博士、做博士后,兩個孩子也都在那里出生。這對伉儷不僅日子過得幸福美滿、羨煞旁人,更能在科研領域相互扶持、協力創新,堪稱科學家版的“史密斯夫婦”。
尹梅貞說,對學生們的培養,不僅是傳授給他們知識,更重要的是能夠讓學生看到未來,能夠對自己研究的課題有信心。
相關熱詞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