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歡迎大家分享閱讀。
臺兒莊兩日游字篇一
;李宗仁在原劇本里是一個配角,這是不合適的,必須讓李宗仁為首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做主要人物。
1985年3月,我把它推薦給了好朋友陳敦德,此前他剛同我合作過影片《老板哥與電妹子》。一番討論之后,我們的觀點竟然不約而同:這個本子很有開掘能力,以前從來沒有講過國民黨正面抗戰,敢于寫這樣的本子在刊物上發表,勇氣實在可嘉。
對于我來說,這就是創作和人生中的一次探索和挑戰!
田、費兩位同志最初的設計是以張自忠為主線,本子寫了好幾年,很辛苦,我敬佩他們,但也指出了其中的不足c戲劇性太強。我們需要一種史詩性的紀實風格,一切都要往真實的歷史上靠。
我是山東人,臺兒莊就是棗莊境內的一個鎮,所以我很熟悉這段歷史。李宗仁在原劇本里是一個配角,這是不合適的,必須讓李宗仁為首的第五戰區司令長官做主要人物。我和陳敦德給兩位編劇提了意見,他們一一接受,繼而把修改稿寫出來。寫完以后我看了還不滿足,于是帶著攝影、美術和制片主任深入到棗莊、臺兒莊,采訪了很多國民黨抗戰的老人。
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李先洲將軍,那時他已經93歲高齡,可精力充沛得很,整整和我談了三個小時。他說,一定要寫西北軍的池峰城將軍,為了堅持臺兒莊的核心陣地,他都吐了血后來,這個細節便出現了電影里。那天談話之后,他一直送我到大門口,顫巍巍地舉起手:“我代表我的西北軍部下,向您敬禮。”車子漸行漸遠,我看他還在遠處,敬著禮佇立良久。
整部影片中,我是突出西北軍的。特別是“血肉長城”那場重頭戲,銀幕上區區四分鐘,我卻前后苦心經營了三四個月,拉來了兩個營800多名戰士扮尸體,光血漿用了好幾十斤,還要控制硝煙的走向和光線的呼應,為著就是用寫意的方式烘托出一種悲壯的民族魂!
電影拍完送到局里審查,領導很重視,找了軍界、政協、黨史、統戰各路人馬來看。我生怕出事,天天隨身帶著本毛主席語錄,因為那里面就有對臺兒莊戰役的高度評價,說像臺兒莊、平型關這樣的勝利,大大提高了中華民族的士氣。
很快,各方面意見就下來了:國民黨的旗幟太多了,尸體太多了,戰爭場面太殘酷了,蔣介石流淚了等等不一而足,甚至還有人堅持在影片開頭加一段毛主席語錄!不過,也有很懂藝術的人替我辯護:首先,臺兒莊戰場是國民黨打的,當然要打國民黨的旗幟,有紅旗就不對了,再說蔣介石流淚,他也是人,有七情六欲。部下陣亡了,追悼會上難過的時候也該流淚啊。
后來審查通過書上寫得清楚:“以上意見可供參考,不做強求,可以不改。”我當然不改了。
我拍這部電影的時候,沒有想到其中的統戰意義。后來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啟立單獨把我叫到中南海,跟我談了一次話,說《血戰臺兒莊》拍得非常好,拍出了中華民族的靈魂。
國內的反響也很強烈。廣西搞首映時,池峰城的妻子孩子看后感動地到處找我,給我下跪,說我救了他們全家的命,還有一個國民黨飛行隊陣亡士兵的家人更跑到臺上大哭。
當然也有一些意見,我在電影中反映了西北軍和川軍的抗戰事跡,實際情況中還有一些云南雜牌部隊千里迢迢趕來支援。所以一些政協領導跟我提意見,說沒有體現云南抗戰,我只有向他們解釋:非常抱歉,實在是篇幅有限。
責任編輯/翟建農
相關熱詞搜索:;臺兒莊兩日游字篇二
廣匯橋,俗稱“拱橋”,系花崗巖單孔全環形石拱橋。清順治五年(1648年),由趙家出資興建,橋長11.5米,高3米,跨度5.7米,橋面寬2.96米。1938年毀于戰火,后搭建為簡易石板橋供人行走,現在原址復建。這座“廣匯橋”,取“匯八方商賈”之意。
乾隆二十二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駐臺參將趙登高陪同他游覽了臺兒莊城。
當乾隆皇帝一步步走上這座拱橋時,一位女子說:“步步高。”
乾隆皇帝走到橋上,問:“這‘步步高’是什么意思?”
乾隆皇帝狡黠地一笑,問:“再往前走又有什么說法啊?”
女子脫口而出:“萬歲爺,后頭更比前頭高啊!”
乾隆皇帝說:“你真是一張巧嘴。”
后來,城里人把這位蘇州女子稱為“巧嫂子”。
謝裕大茶行,是座木雕茶樓,最初由浙江茶商沈綺于雍正十年(1732年)建造,名為蘇杭茶樓。沈綺有茶園百畝,因臺兒莊商運興盛來這里銷售茶葉,兼開茶館。咸豐七年(1857年),徽州茶商謝正安收購了蘇杭茶樓,改名謝裕大茶行。原建筑毀于1938年的戰火,因為是全木質結構,大火三天不滅。現在原址復建,為茶藝文化展示區。
這座京派建筑名為文匯酒樓,原名“聚奎樓”,為守備署守備瞿翼龍的后裔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建造,經營沿運地方名吃,因乾隆第五次下江南時在此用膳而名聲大振。臺兒莊大戰勝利后,更名為文匯酒樓,現為大戰文化展示區。
到此我們今天的游程也就結束了。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不周之處還請各位提出寶貴意見,期待您的再次光臨!
臺兒莊兩日游字篇三
四十萬碼頭:為萬家私人碼頭,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用于貨船裝卸貨物,兼具汲水、洗菜、洗衣等生活功能。古城內現有此類碼頭13座,這些古碼頭,在準備拆除的時候,因為陳偉市長的發現,才被保留了下來,成為見證“活著的運河”的歷史遺存。
廣濟橋,俗稱“丁字橋”,原為木橋,清咸豐七年(1857年)由萬家出資修建為石橋。橋長11.8米,高3.1米,跨度5.8米,橋面寬2.7米,橋石為皇宮專用的蘇州木瀆金山石。街坊鄰居感念萬家周濟大眾的慈善之情,稱其為“廣濟橋”。
三恪堂與運河稅史館,為魯南風格的民居,是臺兒莊富商陳家的府第,建于清朝末年,名為三恪堂,俗稱陳家大院。陳家對三恪的解釋是,對待天、地、人,都要謹慎恭敬。陳家先祖從安徽涇縣遷來,主人陳扶清官至六品,清末時出任稅務官。陳家在臺兒莊大戰前達到鼎盛,現存“陳萬祥”商號。
這樣的私人府第,只有大戶人家才能建成。一般的魯南民居,是土墻草頂,冬暖夏涼,適宜居住,只是不堅固,每隔幾年就要維修。那些經商賺了大錢的,往往大興土木,建造豪宅。魯南民居,宅院無論建得多大,門頭都要收斂。陳府的門頭不大,可是在大門西旁,建了幾間面朝衙門街的門市,使院落與院門保持勻稱。這臨街的門市,如今成為運河稅史館。
這座建筑為臺莊驛站,是京杭大運河上一處重要的水驛。驛站是古代飛報軍情、接送客人、運輸軍需的中轉機構。歷代王朝都十分重視郵驛,稱之“國之命脈”。驛站的功能,一是供過往使臣投宿,相當于現代的機關招待所。凡持有“驛關”證件的官員,可按官階高低及仆從多寡,免費享受驛站提供的住宿、膳食、舟車、夫馬。二是郵送過境公文。在主要郵路上,一般每隔十華里設有一個郵鋪,次要郵路間隔二三十里。臺莊驛為水驛,是伴隨著漕運發展而設立的。明朝萬歷三十四年,河漕總督御史曹時聘在臺兒莊設立驛丞一人。清乾隆七年,編制增加到五人。
臺兒莊水驛占地面積1108平方米,建筑面積530平方米,為蘇州園林風格。現在作為驛站文化展示區,以詳實的資料、豐富的圖片、真實的文物,向游人展示中華民族三千年郵驛文明史及地方驛站發展歷程。
這座廟堂式建筑是古城的一所私塾學校,名為翠屏學館,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為義塾,對外收徒。該私塾1938年毀于戰火,現在原址重建。
這個大院為日升昌票號的分號——日升昌記。為典型的北方建筑風格。據文獻記載,清光緒年間,山西人吳玉章從太原陽谷帶職來臺兒莊,開設“日升昌”分號,俗稱吳家票號,為各路商賈辦理匯兌和存放金銀業務。這樣的票號,在臺兒莊有七家之多。吳家票號雖為山西人所建,卻是典型的魯南風格。
現在主要通過實物、圖片陳列、多媒體場景再現等手法,用貨幣、契約、商標、印鑒、戥(deng)秤、稅單、股票等商業實物和資料,展示明清到民國時期的臺兒莊商貿文化,講述臺兒莊的商業文化變遷,特別是票號發展的歷程,從不同角度折射臺兒莊商業文化的流金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