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小學生清明節字篇一
清明節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所以我們每年在這一天都要回老家掃墓。
為了迎接這天的到來,奶奶也早早的蒸好了雞蛋,殺好了雞,準備好了行李。為什么要吃雞蛋呢?我問了奶奶,奶奶說:在掃墓時,我們要將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殼丟在墳上,象征《脫殼》,已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孫皆出人投地。所以每年農歷三月初三吃雞蛋就成了習俗。
在去掃墓的路上總有熱鬧的集市,大人們就會下車買鞭炮、冥錢、蠟燭、白酒、茶水。而我也會趁這時下車透透氣,路邊總會有各種美艷的鮮花,我也總會忍不住要摘花,我會拿這些花朵放在墓碑前。
呆在車上的時間是這么漫長,空氣悶悶的。終于來到了老家的房子。我們會在這里休息30分鐘,爺爺會上二樓看去年養的蜜蜂有沒有乖乖聽話,我和弟弟們總喜歡跟在爺爺后面湊熱鬧,弟弟被調皮的蜜蜂蜇了幾個似玉米粒大的包。
30分鐘過去了,我們再次回到這個灼熱的車里,開始了我們這次掃墓之旅。在這車里顛簸了半天,我們來到了老祖宗的墳前。一下車,天氣悶熱得要命,一絲風也沒有稠乎乎的空氣好似凝住了。整個世界似燒透了的磚窯,使人喘不過氣來。但是就算天氣再怎么惡劣我仍然不會放棄祭祖的。因為我知道他們對我們的貢獻有多大,沒有他們以前的努力奮斗,哪有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來到山上,到處上滿了雜草,爸爸和叔叔們負責除草,嬸嬸和奶奶負責搞好貢品,爺爺負責擺放好鞭炮,而我們小孩子就負責燒香。
一切都搞好了就開始祭拜,我手上抓著大把的香分給每個人,每人6根。每個人都對這祖宗喃喃自語,而我則要祖宗保佑我考試順利。拜完后點炮了,爸爸叫我先帶弟弟們回到車上,怕鞭炮打到我們。而他們則離得遠遠的,用手捂著耳朵。等到炮聲全沒,我們還要等火都滅完了才走。
掃完墓時,天已經黑了。摘了幾串香蕉我們就回家了。我們的掃墓之旅也完結了。回家的途中,因為一天的祭祖,我們都累了,在車上合上眼睛進入了夢鄉。
小學生清明節字篇二
總之,清明節是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在這個美好的日子里,總會讓人們想起要出去走走。有了這個想法,于是我就和爸爸媽媽一起走出了家門,來到了二中那條路。
有些樹是會開花的,那一朵朵的花,從樹叢間鉆出來,小小的,好可愛。有些樹開的是黃色的花,有些樹開的是白色的花,好有些樹開的是粉色的花。最令我驚訝的是在一簇已經全部枯萎的樹枝中,竟然開出了一點點紫色的小花蕊,仿佛是在說,春天到了,我也要加入這萬紫千紅的世界,和她們一起享受春天的美好。
我們一家人邊走邊看,快走到東塔公園時,發現了周圍的那些不知名的樹都長滿了一顆顆綠色的種子。望著這些誘人的果子,差點就忍不住要去摘幾顆來嘗(好吧,那不能吃。)
在這陽光明媚的季節里,每個人其實都應該出去走走,看看這美麗的祖國的河山,心情也許會好起來哦,碧海藍天吹吹風,出去走走吧,其實好地方一生都看不完,別窩在家當懶蟲!
小學生清明節字篇三
雨中的清明節濕濕潤潤的,枝葉上,花朵上,以及嫩綠的小草上都布滿著雨珠。清明的雨飄飄蕩蕩,雨絲如細線,在這紛紛細雨之下,清明節這一天自然的被帶上了一種憂愁。
行走在自然的小道上,入目的是雨中清明景。路上的行人不少,熟悉的,陌生的都有。今天,不少人都從外地回了家來,在紛紛揚揚的雨絲中手捧著鮮花前往各自祖先的墓地掃墓。
在這一片墓園里,墓碑并排著,一行行一列列顯得無比的整齊。不過還是有不少的雜花雜草從縫隙里鉆了出來,在墓園里沐浴著雨絲不停的搖曳。
我與家人從山腳順著一條小道爬到了山頂,等到我站在了最高處,我看著這一片墓園在清明的雨中靜靜的躺著。接著,我心里的也被這雨染上了愁緒。我的腦海里浮現了那些已經離我而去的親人們的笑臉,心里對他們的思念如海浪席卷而來。
心里如涌的思潮可比外面天空飄灑著的小雨翻涌得多。在今天的清明節里,與我一樣懷念著逝去的親人的大有人在。那些臉上帶著止不住的傷感的,那是因為他們對先人的懷念。雨中的清明節,這些雨絲好似是專門來應和著路上行人所帶的哀愁。
等到我與我的家人從墓地里出來后,雨仍舊在綿綿的下著,全然沒有停止的趨勢。在這場陰雨中,有人撐著小巧的雨傘,有人直接仰面朝天,毫不在乎。也不管是哪種,雨絲終究是飄了我們一身,在微風的吹拂下,雨絲從四面八方將路上的行人包圍。今天的清明節讓我記憶深刻,我記住了這雨中的清明節,記住了路上行人帶著傷感的身影。
夜晚來臨了,今年的清明節也落幕了。
小學生清明節字篇四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中國傳統清明節,讓人緬懷先輩,令人留戀,令人悲嘆,令人振奮,這里面蘊含了許多的先輩們的事跡,當他們入土為安之時,自己的故事就告終了,剩下的,就只有讓人懷念了!
據我所知,4月5日是我國傳統的中國傳統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中國傳統清明節還有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中國傳統清明節,又被稱為掃墳節,鬼節,冥節,與七月十五中元節及十月十五下元節合稱三冥節,都與祭祀鬼神有關。
如果按照舊的清明習俗,在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墳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聽風聽雨”當然是指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這首詩寫出了中國傳統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又一年中國傳統清明節,你在緬懷著誰?
小學生清明節字篇五
從小到大,我可能從來都沒有真正理解過著節日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也從來沒有人告訴過我,也沒有人帶我去看過………
但是,今年的清明節,讓我終于明白這是個什么樣的節日。
就是:在這一天里,所有的人幾乎都會返鄉去祭奠一些家中已過世的親人們或一些英雄人物。
說到拜祭偉大人物,我就曾經歷過這一場面。
人山人海的街道上,雖然走著各式各樣的人,但他們都是朝著一個目標前進著——去祭奠鄧小平爺爺。
平日寬敞的蓮花山道,現在卻顯得格外狹窄;
平日這里總飄著一股股清涼的風,而此時子飄來一陣陣暖流;
平日這里的氣氛是分外悠閑的,而此時此刻的氣氛已是格外嚴肅的。
不一會兒,一尊挺直身板正在行走中的鄧小平爺爺,出現在我們的眼前,那位臉上永遠掛著慈祥,和藹表情的鄧爺爺,我們看了后,心情會倍感舒暢!
后來,我們在爺爺的面前鞠了三個躬,就依依不舍的揮了揮手告別了那位曾有著輝煌背景的為大領袖人物!
這個簡單的儀式,但卻讓我真正明白清明節到底是一個有著什么樣風俗的日子。
小學生清明節字篇六
中國傳統節日清明節將至。民俗專家說,清明節源遠流長,中國有20多個民族都過清明節,但過節習俗不盡相同。
中國民俗學會名譽理事長烏丙安教授指出,清明本是24節氣中一個普通的歲時節令,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的說法,這個節氣萬物復蘇,是適合耕種的時令,從此進入農事大忙的階段。
烏丙安說,清明節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清明節起初并沒有祭祀先人的習俗,但后來它逐漸與前一、二天的寒食節交匯融合。寒食節本是古代的禁火忌日,后來與晉文公悼念恩人介之推的傳說相附會,寒食節掃墓成了一種普遍的社會行為。兩個民俗節日交融后,禁煙冷食的習俗日趨淡化,祭祀先人的習俗越發凸顯,清明節于是發展為中國重要傳統節日。
西方節日多是感謝上帝恩賜的宗教節日,而東方人、特別是中國人,由于起源于農業文明,農耕技術、家庭事業、宗親宗族等都講究世代傳承,所以2000多年來,清明節追思先人成為中國人傳承不息的特有風俗。
除了漢族,中國北方的滿族、赫哲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錫伯族,南方的壯族、侗族、彝族、白族、畬族、苗族、瑤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土家族、納西族、布依族、普米族等20多個少數民族,也有過清明節的習俗。雖然掃墓祭祖、踏青春游是清明節基本內容,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清明節也是各有特色:壯族對祭掃祖先陵墓十分看重,屆時要全家出動,帶上五色板、肉、香燭、紙幡等到祖墳去上供,行拜禮;土家族在清明節這一天要上墳掛青,家里要吃豬頭肉,有“清明酒醉,豬腦殼有味”的說法;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一些地方,至今仍然保留古風,清明節要上山采艾蒿,洗凈切細后,與糯米、臘肉、蒜苗、五香、鹽等混合蒸熟,叫作“清明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