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學情分析篇一
1、教材特點
《愛吃的水果》這次口語交際的要求是讓學生把生活中熟悉的水果作為討論的內容,說說自己對水果的了解,在與同學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增長見識。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對低年級口語交際課的要求及低年級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對本課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能抓住水果的特點按一定的順序說出水果的名稱、樣子、顏色和味道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想像力。能積極參與討論,圍繞水果這一話題發表自己的意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專心聽別人說話的習慣,激勵學生敢于
通過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說
根據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本課的難點在于:引起學生說話的興趣,鼓勵學生說、問、評,突出雙向互動特點。
本節課充分利用電教媒體創設情境,利用實物水果激發這生學習的興趣,利用采訪創設活潑的課堂氣氛。
新課標要求低年級口語交際要使學生認真聽別人說話,學說普通話,愿意與別人進行口語交流,態度大方,有禮貌。因此本節課創設多種交際環境,讓每個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口語交流,充分體現學生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調動學生愛講、敢講、會講,針對以上教學理念,教學中采用了以下方法:
教法:
(1)、指導觀察法。觀察是說話的前提,是交際的基礎。本節課,遵照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他們有順序、有重點,抓住特點細致地觀察水果。
(2)、實物輔助教學法。借助實物輔助教學,去誘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
(3)、鼓勵欣賞法。在小組中、在班集體中的點評,主要是鼓勵學生充分地展示才能,滿足他們希望得到贊許、羨慕,體會成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增強學生自信心。
學法:
(1)、自主學習法。
(2)、合作學習法。
在教學中,主要滲透了以上兩種學法的指導。通過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面對面地聽、說、問、評、議等口語交際去實現,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根據交際課的特殊性,堅持聽、說、評為主要訓練方式,把“說”的訓練貫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力求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1、在激趣中交際。
一開始,準備幾個謎語,讓他們猜猜是什么?通過這種方式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學生猜出水果后。緊接著,讓孩子看看籃子里有什么?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再指名學生用“有……有……還有的……”句式說一說。學生說完之后,有問他們這么多的水果,想吃嗎?光想可吃不著,得用嘴來說,說得好才吃得著。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愛吃的水果。在揭示課題的同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趣味性。
理想的課堂教學不應是刻意雕琢的幾個程序或環節,應是一種無縫的,無痕跡的師生間心與心的溝通和鏈接。采用聊天似的語言來打破學生與教師之間的心里距離,抓住低年級學生愛參與、喜歡表現的特點,通過情景會話,讓學生看著水果說水果,吃著水果說水果,讓他們在不知不覺中明白了介紹一種水果的要求,從大小,顏色、形狀,味道等。這樣能使學生感覺到不是在上課,而是在聊天,能主動參與、樂于參與。這樣的教法才是學生喜歡的,也應是我要努力達到的。以“香蕉”為例,引導學生觀察并有條理地說說水果的樣子、顏色、味道。
①先仔細觀察自己所帶的水果,然后四人一小組圍在一起把帶來的水果給小朋友介紹一下,要說出它的名稱、樣子、顏色和味道。這樣以小組為單位,面向每一位學生,認真參與,互相交流,聽說結合,讓每個學生都動起來,同時,引導學生自主進行
把自己當做水果,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力圖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訓練為主線,在口語交際的訓練中,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的教學規律,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及時發現口語交際中的不足,及時予以點撥指導,在課堂上建立平等、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在課堂上不僅讓他們聽清楚、聽明白,在聽的基礎上還要學會思考,學會給別人以補充和幫助,形成有效的師生、生生互動。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學情分析篇二
《蠶姑娘》是蘇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中的一篇課文,這篇課文形象地描寫了蠶由“蠶卵→蠶→蛹”的生長變化過程的相關知識:從蠶卵里孵化出來,四次蠶眠,蛻皮,上蠶山,吐絲結繭,變成蛾。全文結構方式基本相同,清晰醒目,前后貫通,易于學生閱讀把握。特別是文章采用了擬人化的手法和惟妙惟肖的插圖,傳達了有如孩子般的喜愛之情。如此充滿情趣的課文,孩子們樂學、愛學。課文以蠶姑娘為題,以擬人的手法來寫蠶,可以看出作者對蠶的喜愛之情, 課文共有7個自然段,分為三個部份。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講春暖時節,蠶從卵里孵化出來。
第二部份(第二—五自然段):具體描寫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
第一次蛻皮,從又黑又小變成黃姑娘。
第二次蛻皮,從又黃又瘦變成白姑娘。
第三次蛻皮,從又白又嫩變成胖姑娘。
第四次蛻皮,從又白又胖變成亮姑娘。
第三部份(第六、七自然段):講蠶吐絲結繭,最后變成蛾姑娘的情況。
由于低段教學以識字為主,因此本課的重點:①掌握9個生字,做到會讀、會寫、會用。會認識5個二類識字。通過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的意思,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②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牢記課文的內容,最后能進行背誦。
本課的難點:我認為是要學生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昆蟲的研究興趣。因為生在城市的孩子,有的根本就沒有見過蠶,多數學生缺乏對蠶的感性認識。但由于童心,他們會對新鮮的東西感興趣,所以激發學生對昆蟲強烈的研究興趣,應作為本課的難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故事內容。
2、認識生字,學寫其中6個左右結構的生字,理解生字組成的詞語,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注意指導讀好“姑娘”中的輕聲,二類字中的“卵”不要讀成“軟”“裳”是輕聲。
3、在教學生字詞時,可以用上猜謎法:15天是半個月“胖”;24小時是1天“舊”;上面的羊沒尾,下面的血沒撇“蓋”。再用部件法學習“蠶”天蟲;“姑”女古;“娘”女良;“床”廣木;“響”口向,“桑”三“又”加一“木”。這些內容安排在第一課時完成。這樣學生不僅知道學習生字的方法,還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1、通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牢記課文的內容,最后能進行背誦。
2、通過學習課文,了解蠶的生長、變化過程,激發學生對昆蟲的研究興趣。
二年級的學生具有好奇,愛探索,易感染的心理特點。課文中那些形象、生動的語句,蠶的有趣的生長變化過程,以及相似的、前后貫通的文章結構,是學生學習本課最有利的因素,很容易激發出學生對學習本課的極大興趣。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字詞教學是重點目標,出示課文后的一組詞語正好可以復習詞語的同時回顧課文內容.
衣裳 蠶姑娘 又黑又小 又白又嫩
漂亮暖洋洋又黃又瘦 又白又胖
因為是科普性的文章,我認為教學這樣的文章,應該有意地培養孩子探究的意識和提問的意識.在第一課時教學的基礎上,要孩子提出自己的問題.老師把孩子們的問題集中后篩選,選出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寫在黑板上,:
1、如蠶的一生要睡幾次?
2、是怎樣進行變化的?
3、蠶最后是變成了什么樣的?
4、你不明白的地方是什么?
接下來安排學生自學課文,讓學生讀讀、想想、劃劃、寫寫,在文中尋找滿意的答案。整堂課圍繞這幾個問題,進行教學,問題都由孩子們自己來解答,把課堂還給孩子老師只是聽眾,必要時做補充或者提示,這樣能使學生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自己去找出課文中有關的答案。即使孩子自己不明白,在聽了別人的解答后,也有了明確的認識。這種解問的方法,可以使多數的學生都動腦想想。
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引導孩子的閱讀,讀和理解課文內容是相輔相成的,在閱讀上,重點指導學生的閱讀情感,語氣。如“春天天氣暖洋洋,蠶卵里鉆出蠶姑娘?!弊寣W生在讀的時候,把春天來了和小蠶出生時的喜悅語氣讀出來。在讀“睡了四回的蠶姑娘,吃了幾天桑葉,就爬到蠶山上,吐出絲來,要蓋新的房?!边@是蠶姑娘的最后變化,要把蠶快要完成它一生的歷史使命和就要結束蠶姑娘的日子,那種充滿激情的語氣讀出來。這樣讀,能加深同學們對句子的理解,特別是老師對閱讀情感與語氣的指導,能使學生融情于文中。
在對詞語的理解上,我采用劃的方法,把一些重點詞語勾畫下來。如脫下、醒了、又黑又小、又黃又瘦、又白又嫩、又白又胖、爬到、絲兒、繭子、開了窗、蛾姑娘,學生們能記住這些詞,也就基本記住了蠶的生長變化過程。對背誦這篇課文,也就有了一定的基礎。我讓學生邊理解內容,邊勾畫詞語。
在對課文理解后我抓住一些擬人化的詞語,把為什么叫蠶姑娘的問題揭示出來。特別是通過對課文中反復出現的“變成”,黑姑娘變成黃姑娘,變成白姑娘,變成胖姑娘,變成蛾姑娘這些活潑生動的句子,讓學生掌握了蠶的生長知識。明確為什么把蠶當作人來寫。
學了這篇課文后可以引導孩子看一些關于蠶的資料,正好是養蠶的時節,可以讓孩子自己養幾天蠶,觀察蠶的生長過程。寫觀察日記。有興趣的可以了解更多關于昆蟲的知識。
為了幫助學生熟記住蠶的生長過程,我采用了如下的板書。
2、蠶姑娘
春(暖洋洋) 蠶卵 鉆
又黑又小 (不吃不動) 變 黃
又黃又瘦 變 白
又白又嫩 變 胖
又白又胖 變 亮
吐絲結繭 開窗 變 蛾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學情分析篇三
《享受森林》是第四冊第一單元的一
小學語文二年級下冊說課稿《享受森林》:根據課程標準、本階段的教學目標及本班實際,制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目標一:能用科學的方法識記“櫻、樟、雜、鋪、繁、丫、陰、嘻”8個生字,并能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正確認讀。
字詞教學仍然是低年級語文教學很重要的一個部分,本
本課語言兒童話,通俗易懂。有一句描寫樟樹的句子,值得學生積累。文中還有較多描寫樹木的詞語,比如“茂盛、繁密、朝氣蓬勃”。這幾個詞語說明了在櫻櫻的
這是課文學習的的情誼目標,是學生在學完課文之后所能感受到的。初始時的情景創設,幾次想象說話訓練,都能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這一點。最后他們也完全能通過自己的讀和說把這樣的情感表現出來。引導學生投入地朗讀,能夠讀有所獲,積累語言。
研究了教材,制定了教學目標后,我對課堂教學進行了如下設計。
一、注意語言的積累,在語言實踐中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上再實踐
1、詞句的積累。
“茂盛、繁密、朝氣蓬勃”這些描寫樹木的詞語是要重點積累的。積累首先就要理解,理解并不等于解釋,理解應是明白作者用詞的意圖,用詞的方法。教學中,先讓學生給“茂盛、繁密”找找近義詞,通過補充詞語“枝繁葉茂、枝葉繁茂”結合理解。接著再通過媒體的演示,從視覺感官上形象地感受到,這“茂盛、繁密”的樟樹就是朝氣蓬勃的,就是充滿生機的。他們自然而然地就能讀好句子,讀出氣勢了。
文章是由句子組成,要求學生積累的句子必定是在文章中比較關鍵的。教師不是把要求學生積累的語句直接從文中呈現出來,而是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圈劃出關鍵的句子。經過反復的練習,讓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2、說話的訓練。
當學生能把生活中的畫面轉換成語言時,就學會了“使用”語言。在課堂中應多給學生創設情景,給予他們語言訓練的空間和時間。因此在教學開始,我讓學生借助媒體,先說說自己描述一下森林,初步感受森林與人之間的關系。話不求多,一句兩句即可,但務必要求語句完整、通順。了解了櫻櫻對森林
二、在讀中感受情感,學習語文知識。
朗讀是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之一,本
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讓他們自己經歷一個探索發現的過程。有疑問,就會帶著問題去讀課文,會很快地關注到相關的內容,反復閱讀,所以質疑意識的開啟、質疑能力的培養對閱讀能力的提升至關重要。這
小學二年級語文說課稿 二年級語文說課稿學情分析篇五
一 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s版教材二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第二十課《寓言兩則》中的《坐井觀天》第二課時。這篇寓言通過給孩子們講述了青蛙和小鳥對天的大小的生動有趣的對話,闡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樣犯了錯誤還自以為是。這一寓意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因為他們對事物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
(一)教學目標:
這篇課文基本上以對話的形式呈現,語言生動形象,人物特點鮮明,有恨強的吸引力,易引發學生的讀書欲望。根據《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擬定以下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復習生字詞語,積累語言。
2 、技能目標: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 容,懂得“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比喻意思。
3 、情感目標:結合實際,體會青蛙鼠目寸光,自以為是的錯 誤。培育學生看問題、認識事物時要站得高、要看得全面的思想。
(二)重點和難點:
1、我確定的重點是課文第四至七自然段青蛙和小鳥的對話。課標中指出,語文教學必須突出“讀書”的作用,通過朗讀這些段落了解青蛙和小鳥爭論的天有多大,為什么看法會不同,并感受語言的美。
2、難點是理解“坐井觀天”的寓意。 課標指出,對于低年級的學生,在注重閱讀的過程的同時也要關注其獨特的情感體驗。故我將本課時的重點定在了閱讀中獲取人文性目標,懂得看事物要全面。
二 說教法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與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將采用以下主要教學方法:
1、朗讀感悟法
朗讀是培養學生語感,積累語言,領悟情感的重要途徑,它是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學習《坐井觀天》的過程中,我以朗讀為主線,貫穿始終,開展多層次、多視角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評讀等。在朗讀中入情入境,抓重點詞語來體會情感,讀好對話。
2、談話法
新課程提倡教學時教師是與學生對話中“平等的首席”,教師在運用談話法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提供問題線索,激發兒童積極思考,引導他們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
3、講讀法
教師運用講讀法能點破難點,說清關鍵。我在運用這種教法的過程中注重抓重點,少講、精講,并注重語言的表現力,在講述的過程引發學生的思考,提高了教與學的效果。
4、自主學習法
新課程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索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得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課中,我引導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自主學習。通過自主學習,思考青蛙和小鳥看到的天為什么會不一樣?從中明白看問題,認識事物不能片面要全面。學生不僅有所感悟,獲得思想啟迪,更是逐步構建了自己的學習方式,培養了自主學習的能力,與人交往的能力。
三 說學法
新課標要求,語文課程一定要使學生“掌握最基本的語文學習方法”。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就會產生兩個飛躍:一是由“學會”變為“會學”,二是由“被動地學”變為“主動地學”,達到“自能讀書,不待老師講”的理想境界。這樣,學生的主體精神被大大激發,其學習效率就會大大提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尊重學生閱讀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不同的學習需求,我指導學生選用“讀、說、演”等學習方法,結合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動手實踐等方法,來理解文章所揭示的道理。在閱讀習慣方面,著重培養學生解疑閱讀,從讀中感悟道理,學會自學,學會積累的良好習慣。
四 教學過程
為達到本課的教學目標,我把課文的教學分為:開門見山,導入課題——復習課文,整體感知——細讀感悟——演讀入境——揭示寓意——拓展延伸幾個環節。
(一)開門見山,導入課題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坐井觀天》這一課的生字詞,這節課我們一起繼續學習。現在請大家齊讀課題。
(學生齊讀課題,導入本課時的學習)
(二 )復習課文,整體感知
上節課我們已經初讀了課文,那誰意跟大家分享一下在這個故事中你所知道的事情呢?(引導學生回答問題時用完整的句子表達)
那青蛙和小鳥都說天有多大呢?為什么它們看到的天會不同呢?在這節課中我們將圍繞這兩個問題來學習課文。(提出本課時的學習任務,整體感知)
(三 )細讀感悟
這個環節是本課的所在,學習時,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著重以學生的朗讀體會為主,以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匯報交流、讀與想象充分結合的教學方法為輔。
品讀重點段落:
①感悟第二次對話
a學生自讀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號,分別畫出講青蛙和小鳥對天空不同看法的句子。(讓學生接觸到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同的句子。)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b 理解“無邊無際”“大話”的意思,然后比賽朗讀小鳥認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認為“天小”的句子,看誰讀得好。(通過比賽朗讀激發學生讀的興趣,并提示學生在讀的過程中體會句號、問號、感嘆號所表達的不同語氣。)
c 老師指導朗讀青蛙和小鳥的話。
青蛙的話用自信、傲慢的語氣,小鳥的話用勸告、誠懇的語氣。
d分角色朗讀。
e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
f 引導學生思考:青蛙和小鳥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g 圍繞上面的問題學生自由讀課文。
h動手體驗:學生用紙卷成筒看天,再說說看到的天有多大?
i分小組朗讀(一人引讀,兩人對話,一人擔任評委。)
② 感悟第三次對話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p>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a 自由讀,邊讀邊思考:
小鳥和青蛙都笑了,為什么?有什么不同嗎?
青蛙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
b學生朗讀對話,教師相機指導。(朗讀時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誠懇的態度。)
c小組合作學習。先分角色朗讀,再分組討論、交流、匯報。
(四 )演讀入境
語文教學,不但重視學生知識的積累,還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本篇課文重點部分青蛙和小鳥的對話是分角色朗讀練習的好段落,指導學生練習分角色朗讀,最后指兩名學生到講臺上朗讀表演。
(五 )揭示寓意
理解寓意是本文的難點所在,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語文學習規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通過層層深入的提問揭示寓意,突破難點。用4個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寓意:1、青蛙和小鳥為了一件什么事爭論起來?2、它倆誰說得對?從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來?3、青蛙為什么會錯?4、你從這篇課文中受到什么教育?
(六)拓展延伸
積累和運用是新課程標準強調的又一重要內容,在這個環節中,以學生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點,設計如下練習:
課后續寫青蛙跳出井口后的故事,編寫第四次對話,并上臺讀一讀。
(這個設計來源于課文,又跳出課文,既鞏固深化課文,又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激發學習興趣。)
板書設計
板書,是教與學的輔助手段,本著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理清課文思路、突出學習重點的目的。故板書設計要求簡單扼要,同步延伸,形象主觀和優美規范。因此,我設計了下面的板書:
20、坐井觀天
啟示: 看問題、認識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