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的人生經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那么我們該如何寫一篇較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東施效顰成語故事復述簡單篇一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健康狀況不太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她就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加漂亮了。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容貌丑陋,她聽說村里的人都稱贊西施用手捂住胸口、皺著眉頭的樣子很漂亮,于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捂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移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不美麗,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心痛時的動作,樣子怪怪的,反而讓村里的人更加厭惡了。
村里一些人看到她走來了,趕緊關上大門。還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成語“東施效顰”的故事便由此演繹而來。
——《莊子·天運》
【求解驛站】比喻不知道他人好在哪里,自己又沒有條件而胡亂模仿。效,模仿;顰,皺眉頭。
【活學活用】你不從客觀實際出發,卻像東施效顰那樣,必然導致適得其反的結果。
【妙語點撥】丑女人東施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為什么很美,一門心思地認定西施之美與皺眉捂胸的行為有關,從而簡單模仿她心痛時的樣子,結果被大家譏笑,視之為瘟神,唯恐避之不及。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結果被大家譏笑,視之為瘟神,唯恐避之不及。這個故事啟示我們,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也是行不通的。
【近義】邯鄲學步、照貓畫虎
【反義】平淡無奇、獨辟蹊徑、標新立異
東施效顰成語故事復述簡單篇二
從東施效顰的成語故事中,我們可以知道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成語故事:東施效顰,歡迎閱讀!
東施效顰的主人公是西施
東施效顰:比喻模仿別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
西施本名施夷光,越國美女,一般稱其為西施。春秋末期出生于浙江諸暨。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言談微笑,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稍用淡妝,身著衣服樸素,但是不管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她實在太美了,沒有人不驚嘆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里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著她。
鄉下有一個丑女人,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么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后,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可用扭捏作態一詞形容。結果,富人看見丑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窮人看見丑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子和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里走來走去的丑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東施效顰成語故事復述簡單篇三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于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后,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出處】莊周《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里,其里之丑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里。其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釋讀】比喻不了解人家真正長處,而去生搬硬套,結果事與愿違。也泛指機械的模仿者愚蠢可笑。
東施效顰成語故事復述簡單篇四
從前有一個笨書生,他學習不好,但是嫉妒心極大,他總是看不起比他成績好的一些人。
有一天,他突然靈機一動,心里想著:那些好學生有什么厲害的!我只要模仿他們上課時的一舉一動,一定能比他們做得更優秀!
第二天那個笨書生早早地就到了學校,他四處搜尋,準備找一個學習的對象。這時,從他身旁走過了一位文質彬彬的小伙子,原來這位是經常被老師夸獎的一班之長趙興同學。那個笨書生眼前驀然一亮,暗自歡喜著:哈哈!等我掌握了他上課的規律,以后被表揚的就是我咯!
從此笨書生天天都模仿著班長學習。他偷偷地監視著班長的一舉一動:班長寫作業,他就寫作業;班長出去游玩,他就出去游玩;甚至連班長喝一口水,他都要馬上拿起水杯,生怕錯過了什么細節。可是,笨書生漸漸地發現,班長也沒有他想象的那么認真,甚至有時候,班長還會在課上打打瞌睡、開開小差,仿佛根本沒有把學習當回事兒似的,一切都很悠閑自在。
終于,期末考試到了,笨書生胸有成竹地走進了考場,他心想:我都模仿了班長一個學期了,這次考試肯定不在話下。可是,想想畢竟不是事實,最后考試成績出來了,班長依然是第一名的好成績,而那位笨書生卻淪落到了全班最后一名。笨書生疑惑不解,便跑去問班長。原來班長在學校里裝作不愛學習的樣子,而回到家卻花百倍、千倍的精力去復習老師上課時講的內容,因此才取得這么大的成就。而笨書生自己卻只模仿班長上課時的無所事事,卻沒學習到班長回家后的良苦用心,所以不管模仿再多,也只是徒勞無功、自取其樂罷了。聽了班長的解釋,笨書生頓時恍然大悟,他不禁覺得自己的所作所為是多么可笑。
只學到表面功夫卻不深知暗中精髓的人,即是模仿再多,也不會成功,最后只會把自己摔得粉身碎骨。
東施效顰成語故事復述簡單篇五
孔子的兒子名叫孔鯉,與弟子們一起跟著孔子學習。有的弟子偷偷地議論開了:“先生一定對自己的兒子格外關心,多教他不少學問,對我們恐怕是留一手的。”
一天,有個名叫陳子禽的學生問孔鯉:“你在老師那兒一定比我們多學一些東西吧?”
孔鯉老實地回答:“沒有什么呀!就是有一回他一個人站在庭院中,問我學過《詩經》沒有,他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說話。從那以后我就開始學《詩經》。還有一次,他問我學過禮沒有,并說不學禮便沒有立足社會的依據,聽了他的話,我又去學禮,就這么兩件事啊!”
“那就好。”陳子禽因為問一而得三,高興地想同學們報告說:“我問孔鯉一件事,他卻告訴了我三件事!第一知道要學詩,第二知道要學禮,第三嘛……我知道了先生對自己兒子并不特殊親近……”
弟子們終于解除了對孔子的誤解。
問一得三的意思是:問一件事卻得到解決三件事的辦法。形容求少得多。
東施效顰成語故事復述簡單篇六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是春秋時期越國人,她的一舉一動都十分吸引人,只可惜她的身體不好,有心痛的毛病。
有一次,她在河邊洗完衣服準備回家,就在回家的路上,突然因為胸口疼痛,所以就她就用手扶住胸口,皺著眉頭。雖然她的樣子非常難受不舒服,但是見到的村民們卻都在稱贊,說她這樣比平時更美麗。
同村有位名叫東施的女孩,因為她的長相并不好看,他看到村里的人都夸贊西施用手扶住的樣子很美麗,于是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扶住胸口,皺著眉頭,在人們面前慢慢地走動,以為這樣就有人稱贊她。她本來就長得丑,再加上刻意地模仿西施的動作,裝腔作勢的'怪樣子,讓人更加厭惡。有人看到之后,趕緊關上大門;有些人則是急忙拉妻兒躲得遠遠的,他們比以前更加瞧不起東施了!
【釋讀】
東施只知道西施皺著眉的樣子美麗,卻不知道這是因為西施本身美貌的原因,刻意地去模仿,結果只給后人留下「東施效顰」的笑話。
東施效顰成語故事復述簡單篇七
“安如泰山”這則成語來源于的《上書諫吳王》,原文是“能聽忠臣之言百舉必悅。必若所欲為,危于累卵,難于上關;變所欲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枚乘,字叔,西漢淮陰(今屬江蘇)人,是漢代著名文學家。漢景帝時,他在吳王劉濞府中擔任郎中。
吳國是當時諸侯中的大國,吳王劉濞野心很大,圖謀叛亂。漢景帝任用很有才能的晁錯為御史大夫,晁錯主張削減各諸侯國的領地,加強中央的權力。劉濞看到一些諸侯王紛紛被削減了領地,知道自己也在所難免,于是聯絡其他幾個諸侯準備叛亂。
枚乘寫了《上書諫吳王》對劉濞進行勸諫。在諫書中,他說:“您要是能夠聽取忠臣的話,一切禍害都可以避免。如果一定要照自己所想的那樣去做,那是比磊雞蛋還要危險,比上天還要艱難的;不過,如果盡快改變原來的主意,這比翻手掌還容易,也能使地位比泰山還穩固。”
公元前154年,劉濞以“清君側、殺晁錯”為名,起兵叛亂。漢景帝聽信讒言,殺了晁錯,向諸侯王們表示歉意。
枚乘在此時又寫了《上書重諫吳王》,勸劉濞罷兵。劉濞還是不肯回頭。不久,漢朝大將周亞夫率領隊伍打敗了叛軍。吳王劉濞被殺。
東施效顰成語故事復述簡單篇八
西漢時,有兩個主張殘酷使用刑罰的大臣,一個叫張湯,一個叫杜周。他們各有一個兒子,雖然也當大臣,卻能寬厚待人,名聲很好,與他們父親的表現形成鮮明的對照。
張湯年少時就愛讀刑罰方面的書,后來經人推薦,擔任侍御史。在承辦漢皇室的一個案件中,他橫追豎逼,最后株連處死三百多人。漢武帝認為他精明能干,命他和另一位大臣一起制定法律條令。
后來,張湯在審理淮南王等謀反案時,又牽連了許多人。漢武帝本想開脫被牽連的兩名大臣,但張湯說不殺日后不好辦案,還是把他們處死。
張湯還建議武帝鑄造白金和五銖(重量單位,一兩為二十四銖)錢,并且支持鹽鐵官營的政策。這雖然有利于增加國庫收入,但由于他所制定的《告緡令》非常嚴酷,使許多人深受其害。
不過,張湯自己也沒有好下場。他因與下屬謀殺了他的一個仇人,后來事情敗露,武帝命他自殺。
張湯嚴酷使用刑罰,但他的兒子張安世卻為人忠厚,主張謹慎用刑,因此不僅得到武帝重用,而且得到昭帝、宣帝的重用,歷任高官,子孫直到東漢都在朝廷中擔任要職。
杜周本是張湯下屬,他在奉命懲辦逃亡邊卒的時候,枉殺了許多人。后來他升任廷尉,仿效張湯的辦案方法。株連處死了不少人。杜周辦案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見風使舵,皇帝要懲辦的就羅織罪名,橫加陷害;皇帝不想懲辦的就為他喊冤叫屈,趕快釋放。杜周在任廷尉期間,每年辦案一千多個,一件大案往往逮捕的人犯達數百名之多。與張湯不同的是,他總算保住了自己的腦袋而去世。
杜周的兒子杜延年,和張湯的兒子張安世一樣,為人非常寬厚,與父親完全不同,子孫傳到唐朝名聲仍然很好。
宋代的學者王楙在一部著作中指出,就拿杜周來說吧,他與張湯一樣,以酷惡著名,能保住腦袋而去世,這也算是幸運了。他們的子孫由于像樂器一樣換弦,車子一樣改道,寬厚待人,才掩蓋了他們父親的罪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