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海潮——神州十六號航天員,5月29日,隨著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名單公布,桂海潮出現在公眾視野。36歲大學教授“變身”中國空間站首位載荷專家。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一些有關于神州十六號桂海潮個人優秀事跡的內容,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神州十六號桂海潮優秀事跡篇1
探索未知的飛天之旅
2022年6月,桂海潮被確定執行神舟十六號任務。能和三次飛天的景海鵬一起執行任務,他感到非常幸運。
2008年,景海鵬執行神舟七號飛行任務時,他已經是一名大四的學生了。當時,他對景海鵬只能深深仰望。沒想到若干年后,自己竟然能和飛天英雄共同執行任務。
桂海潮非常珍惜這次機會,但也充滿壓力。
“要是現在讓你飛,你是不是有信心?”乘組剛成立時,景海鵬這么問,桂海潮選擇了沉默,他說他的底氣不是很足。
在訓練過程中,景海鵬仍然會經常對他進行這樣的 “靈魂拷問”:你準備好了沒有,你具備了飛天的能力嗎?
為了讓自己的底氣足起來,桂海潮開始制定學習計劃,晚上加班加點強化訓練。
這次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新階段后的首次載人飛行,將要承擔非常繁重的空間科學試/實驗任務,將是目前開展在軌試實驗項目最多的載人飛行任務。
作為乘組中的載荷專家,桂海潮承擔了較多的實驗項目。這些實驗領域跨度大、艙內外載荷數量、實驗項目多,實驗設備、實驗機柜精密,維護維修操作要求高,要求操作細致精準。
訓練中,桂海潮不但要知其然,知道操作流程,還要知其所以然,知道為什么要這么做。
通過兩年多的刻苦訓練,在一次次的磨礪和指令長高標準嚴要求的傳幫帶之下,桂海潮的信心越來越足。
“你準備好了嗎?”
飛向太空之前,面對記者提出的這個問題,桂海潮十分自信地說:“到今天為止,我覺得我從技能上、身體上、心理上都準備好了,我有信心迎接這次任務的挑戰!”
2023年03月09日 神舟十六號乘組醫學研究項目操作 攝影:徐部
事非經過不知難。經過兩年零三個月的訓練,在地面模擬器做過無數次的操作,桂海潮非常期待能去真正的中國空間站里,去體驗和探索未知,去體驗真正太空失重環境下工作和生活的感覺。當然,他更期待著從宇宙視角欣賞美麗的地球,欣賞深邃的太空,然后在浩渺的宇宙中放飛思緒、進行暢想。
成為航天員后, 桂海潮經常會做一個夢,夢見自己駕駛飛船穿越在各個小行星之間,穿越黑洞……如今,他的夢想之舟、探索之旅即將開啟。
神州十六號桂海潮優秀事跡篇2
野外生存訓練對航天員來說,也是充滿樂趣的一次挑戰。成為航天員后,他們在巴丹吉林沙漠進行了一次沙漠訓練。
那天上午,他所在的小組走進沙漠時,正趕上之前下了一場雨,氣候特別涼爽。可是,無垠的沙漠很快就展現出它真實殘酷的一面。
中午,等他們搭好帳篷后,太陽光穿過雙層的帳篷照射到皮膚上還是火辣辣的疼,溫度計都爆表了。又趕上了狂沙亂舞,他們的臉上、身上、嘴里全是沙子。
水,是在沙漠中生存最重要的資源,他們嘗試著用各種方法取水。收集雨水、露水,甚至收集尿液中的水分。
苦中也有樂。那天,他們有個意外收獲,在返回艙舷窗里收集到豐盛的雨水。一下子,他們成了富足的“大戶人家”,還圍著篝火煮上了一份熱氣騰騰的牛肉湯。
晚上,桂海潮負責值班,監測環境溫度、濕度和風速后,躺在沙漠里看著繁星點點的星空。他想到幾年前,自己還在大學校園里做著航天相關課題的研究時,航天員這三個字對他來說,既神秘又遙遠,而在不遠的將來,他就會飛向那深邃而又神秘的星空。他不禁感嘆:人生真的很奇妙,你的未來超乎你的想象。但只要有一顆好奇心,你一定能探索到更多的未知。
經歷兩天兩夜的沙漠生存訓練后,第二天一早,他們收拾行裝,負重數十公斤,準備在茫茫大漠中徒步行走5公里到達目的地。可不巧的是,走在半路上,桂海潮的鞋底脫落了。
神州十六號桂海潮優秀事跡篇3
戴著一副近視眼鏡,黑瘦的臉上洋溢著自信的笑容。5月29日,隨著神舟十六號航天員乘組的公布,桂海潮出現在了公眾的視野里。由此,他成為中國執行載人飛行任務的首個載荷專家,實現自己的飛天夢想。
“能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學以致用,參與到載人航天事業中是一件幸福的事。保持好奇心、探索未知是我前行的動力。”桂海潮深有感觸地說。
少年有個航天夢
2003年10月15日,航天員楊利偉駕乘神舟五號飛船一飛沖天,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圓。當時,桂海潮正在云南施甸縣城中學讀高中二年級,從校園廣播里聽到這個振奮人心的消息時,他開始對飛向太空充滿向往。
但在那時,他并沒想到,這項神圣的職業在近20年后竟然跟他產生關聯。
從小,桂海潮對科學就有著濃厚的興趣,一套《中國少年兒童百科全書》是他少年時代最為心愛的科普讀物。在這套書里,他學習到了很多航天的入門知識,特別是看到“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致力于航天報國的感人事跡后,桂海潮崇拜不已,也在心里埋下航天的種子。
心懷理想,學習便有了動力。高考時,桂海潮以縣城理科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宇航學院飛行器設計與工程專業。
9年時間,桂海潮一路攻讀完博士學位,繼而赴國外從事博士后研究,并在國際頂尖期刊發表近20篇SCI學術論文,成績斐然。
3年后,桂海潮帶著豐碩的學術成果學成歸來,國內多個名校紛紛向他拋出了橄欖枝。最終,桂海潮選擇回到自己的母校,成為宇航學院的一名副教授。
2018年,31歲的桂海潮擔任博士生導師。正當他在自己的領域打算大展拳腳時,又幸運地迎來了一次千載難逢的機會。
2018年的一天,全院召開大會。會上,院長宣布了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國家開始招募第三批航天員,跟以往不同的是,這次選拔的航天員分三種類型,即:航天駕駛員、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其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從相關高校和科研院所選拔。
聽到這一消息,桂海潮十分興奮。在國外留學期間,他聽聞科研人員可以報名航天員,并進入國際空間站開展科學實驗。那時,桂海潮一邊做實驗,一邊暢想:隨著我國航天技術的發展,中國的科研人員進入太空也一定很快變為現實。
“如果有一天能把自己熱愛的科研工作,搬到太空去。太有意義了!我一定要試一試,將我這么多年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自己的幻想變成了現實。桂海潮第一時間就報名參選載荷專家。
神州十六號桂海潮優秀事跡篇4
通過層層嚴苛的選拔后,桂海潮以載荷專家的身份加入我國第三批航天員隊伍。
第三批航天員是幸運的,他們趕上了空間站階段密集的飛行任務,給每個人都提供了充分的舞臺和機會。
幸運并不代表他們的訓練標準會降低。他們的訓練內容多,訓練強度大,訓練進度緊,挑戰比較大。對于桂海潮來說,比起從空軍飛行員隊伍里選拔的航天員,他的體能素質和航天技能訓練底子上顯得稍微薄些。
體能曾經是桂海潮的弱項,他通過自己的摸索,悟出一套方法:循序漸進地訓練,針對自己的弱項加強練。長跑、閉眼單腳站立、臺階測試等體能訓練中的老大難項目最終都從良好變成優秀。
離心機訓練中,航天飛行工程師和載荷專家選拔標準是6G的過載,比航天駕駛員標準低。但是,入隊后所有訓練標準都要達到8G的過載,這2G的差距對桂海潮來說,也是一段艱辛的跋涉。
第一次訓練時,桂海潮感覺胸腹部有被牢牢壓住的感覺,每一次呼吸,胸部都有撕扯的感覺,心率也偏高。
桂海潮對自己的表現極不滿意。訓練結束,他便找有經驗的師兄們請教。愛琢磨的桂海潮還找出了自己成績不佳的癥結所在——由于心里緊張、身體素質、技巧不足,從而導致呼吸對抗動作做得不到位。
為此,他在以后的練習中不斷修正,不但克服了2G的差距,訓練成績也從二級提高到一級。
轉椅訓練中,他一開始有些不適反應,冒虛汗,惡心,頭暈。不服輸的桂海潮就選擇加練多練用心練——每天練習20分鐘“打地轉”,一只手抓著另一側耳朵原地旋轉。就這樣,練習了一兩個月,他的訓練成績也達到了一級。
GNC手動運動控制練習對桂海潮來說,也是橫亙在他面前的一座“大山”。這項科目是模擬飛船姿態失控后,需要手控調整姿態,方法是通過觀察地面景物的移動來判斷姿態以及正確操作。
剛開始,桂海潮操作時眼手不協調,常常是手忙腳亂。指令長景海鵬看到后,就在訓練現場給他開小灶,手把手幫帶,不斷鼓勵,給予信心。等到桂海潮入門后,景海鵬開始對他嚴格要求,摳細節,以實戰為標準,精益求精。在指令長的幫帶下,桂海潮一有空就加練,最終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72小時睡眠剝奪實驗考驗的是人的耐受極限和心理相容性。桂海潮和朱楊柱以及另一個戰友分在了一組,通過三個人通力協作,用撓頭神器、講笑話、設置時間進度條,相互提醒,一起加油,打敗了瞌睡蟲,克服了狹小密閉環境帶來的心理障礙。通過這次訓練,桂海潮對執行長期載人飛行任務的信心更足了。
野外生存訓練對航天員來說,也是充滿樂趣的一次挑戰。成為航天員后,他們在巴丹吉林沙漠進行了一次沙漠訓練。
那天上午,他所在的小組走進沙漠時,正趕上之前下了一場雨,氣候特別涼爽。可是,無垠的沙漠很快就展現出它真實殘酷的一面。
中午,等他們搭好帳篷后,太陽光穿過雙層的帳篷照射到皮膚上還是火辣辣的疼,溫度計都爆表了。又趕上了狂沙亂舞,他們的臉上、身上、嘴里全是沙子。
水,是在沙漠中生存最重要的資源,他們嘗試著用各種方法取水。收集雨水、露水,甚至收集尿液中的水分。
苦中也有樂。那天,他們有個意外收獲,在返回艙舷窗里收集到豐盛的雨水。一下子,他們成了富足的“大戶人家”,還圍著篝火煮上了一份熱氣騰騰的牛肉湯。
晚上,桂海潮負責值班,監測環境溫度、濕度和風速后,躺在沙漠里看著繁星點點的星空。他想到幾年前,自己還在大學校園里做著航天相關課題的研究時,航天員這三個字對他來說,既神秘又遙遠,而在不遠的將來,他就會飛向那深邃而又神秘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