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蜀相作文字高中篇一
公元二二一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國號蜀,任命諸葛亮為丞相,詩題《蜀相》,寫的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
他曾經為劉備制定了一系列統一天下的方針、策略,輔佐劉備振興漢室,建立了蜀漢xxx,形成了與曹魏、孫吳三足鼎立的局面。劉備去世后,諸葛亮又輔佐他的兒子劉禪,多次出師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積勞成疾,最后死于軍中,實現了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鏗鏘誓言,贏得了后世人們的景仰和推崇。
杜甫雖然懷有“致君堯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負無法施展。他寫《蜀相》這首詩時,安史之亂還沒有平息。
目睹國勢艱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 唐肅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結束了為時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肅省成縣)的顛沛流離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資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肅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o年)的春天,他探訪了諸葛武侯祠,寫下了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絕唱。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丞相祠堂”,今稱武侯祠,在成都市南郊。成都是三國時期蜀國的都城,諸葛亮在這里主持國政二十余年,立下了勛業。
晉代李雄在成都稱王時為他建立了祠堂。后來桓溫平蜀,成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只有武侯祠完整無損。
“錦官城”,是古代成都的別稱。成都產蜀錦,古代曾經設有專門的官員管理,他們住在成都的少城(成都舊有大城、少城),所以又稱成都為錦官城、錦城或錦里。
另一種說法是因為成都地近錦江,這里山川明麗,美如繡錦,因而得名。“森森”,是形容柏樹和得高大而茂密。
據《儒林公議》、《太平寰宇記》等書記載,武侯祠前有大柏樹,相傳是諸葛亮親手栽種。 這首聯兩句,前一句“丞相祠堂何處尋”是自問。
這里不稱“蜀相”,而用“丞相”二字,使人感到非常親切。特別是其中的“尋”字,表明此行是有目的的專程來訪,而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又因杜甫初到成都,地理不熟,環境生疏,所以才下了這樣一個“尋”字。
這個尋字有著豐富的含義,它還有力地表現出杜甫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之情,并因人而及物,同時也表明丞相祠堂是詩人渴望已久、很想瞻仰的地方。后一句“錦官城外柏森森”自答。
這是詩人望中所得的景象,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外景,點明祠堂的所在地,用來呼應前一句。“柏森森”三個字還渲染了一種安謐、肅穆的氣氛。
這兩句直承“蜀相”的詩題,起得很得勢,用的是記敘兼描述的筆墨。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映階”,映照著臺階。古代的祠廟都有庭院和殿堂。
人們要進入殿堂,要拾級而上。“好音”,悅耳的聲音,這里指鳥鳴。
這頷聯兩句,有如特寫鏡頭,由遠寫到近,從祠堂的外部說到祠堂的內部,寫的是丞相祠堂的內景。“映階碧草自春色”,是承接第一句的丞相祠堂。
碧草映階,足見草深,表明祠堂缺人管理和修葺,游人也很少來到這里。“隔葉黃鸝空好音”,是承接第二句的古柏森森。
黃鸝隔葉,足見樹茂;黃鸝空作好音,表明武侯嘔心瀝血所締造的一團糟,已被后人遺忘。這兩句詩襯托出了祠堂的荒涼冷落,并含有詩人感物思人、追懷先哲的情味。
它同時還含有碧草與黃鸝并不理解人事的變遷和朝代的更替這一層意思。特別是詩句中的“空”和“自”兩個字的巧妙運用,使這一聯的含義更加豐富。
對于這兩句,杜詩的評注者們有的認為是寫景,有的認為是“真正抒情,而非實在寫景”,這兩種說法當然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更確切些說,應當把這兩句看成是“景語含情,情語寓景”。這正如宋代范晞文在《對床夜語》一書中所說的“情景相融而莫分也”。
這樣的例子在杜詩中是屢見不鮮的。如杜甫在夔州時所寫的《武侯廟》一詩,開篇兩句:“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
寫出了廟外景色的荒蕪,寄托著詩人對諸葛武侯身后凄涼的哀惋,就是生動的一例。清代王夫之在《姜齋詩話》中說“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分。
神于詩者,妙合無限。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
杜甫的寫景抒情詩句,可以說是真正達到了這種境地。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三顧”,這里指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是,劉備三次登門拜訪的事。諸葛亮《出師表》上說:“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
“頻煩”,多次地煩勞。另一說見清代汪師韓的《詩學纂聞》,汪師韓認為“頻煩”是唐代俗語,意思與“鄭重”差不多。
“天下計”,是指統一天下的謀略。具體地說,這里指諸葛亮所制定的以荊州、益州為基地,整飭內政,東聯孫權,北搞曹操,而后統一天下的策略。
“兩朝”,指蜀先主劉備和后主劉禪兩代。“開濟”,“開”指幫助劉備開創基業;“濟”是指輔佐劉禪匡濟艱危。
“濟”,有完成的意思,也可以解釋為守成、成了事業。“老臣心”,指諸葛亮盡忠蜀國,不遺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這頸聯兩句寫得格外厚重,含義十分豐富,既生動地表達出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報國苦衷和生平業績,也生動地表現。
蜀相作文字高中篇二
春天到了.錦官城外的柏樹蔥蘢而茂盛,樹葉層層疊疊,遮天蔽日,只零零星星地灑下幾點光輝.
這里是成都武侯祠,在郁郁蔥蔥的柏樹之中,顯出幾分寂寥.一步一步踏上被野草覆蓋的石砌階梯,一片春色呈現在眼前,沒有絢麗的花朵,也沒有塵世的喧囂,唯有風吹動樹葉的沙沙聲,春天真的好美.
黃鸝的歌聲隔著樹葉陡然傳來,美妙而空靈,訴說著一段歷史,一段悲涼.心中突然一陣悸動,逝去的往事,一點一滴,浮上心頭.
先主劉備三顧茅廬,終于請出諸葛亮共商統一天下的大計.春風拂過,木葉沙沙,兩人的話語仿佛在耳畔回響.諸葛亮忠心耿耿,輔佐兩朝君主創業治國,可是時光匆匆,歲月不饒人,出征還沒有勝利,自己卻先離開人世,最終沒能親眼看見最后的勝利.
忽然覺得這一幕好熟悉,功業無成,壯志未酬.黃鸝的歌聲又一次在耳邊響起,似乎是在預言,悲劇又將再次重現.
不經意間,悄然滑落的淚水已經打濕衣襟,抬起頭來,終于看見了那只黃鸝鳥,她伴著春風,飛得好高好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