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茶歷史和文化茶文化字篇一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從應天府遷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變更統治機構,加強君權,設立了最具特色的廠衛特務機構:錦衣衛、東廠和西廠。另外,明朝科舉考試內容限于四書五經,文體嚴格限于八股文。
4、隨著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經濟有較大的發展。明朝后期,白銀成為流通的貨幣。
6、1405—1433年,鄭和率船隊先后7次下西洋,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比歐洲航海家哥倫布遠航美洲、達·伽馬遠航印度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
7、16世紀中期,倭寇入侵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明朝的戚繼光抗倭功勛卓著;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他們都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1999年12月20日,澳門回歸祖國。(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祖國)
9、1684年,清朝設立臺灣府,屬福建省管轄。
10、1636年,皇太極(清太宗)在盛京稱帝,把女真族改為滿洲,改國號為清,清軍加緊對明朝的進攻,大軍直抵山海關,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投降清軍,引清軍入關;1644年,清軍入關,占領北京,順治帝遷都北京,京師(今北京)成為清朝的都城,不久,實現了對全國的統治。
11、康熙帝兩次命令清軍圍攻雅克薩,沉重打擊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雙方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我國領土,《尼布楚條約》是中俄第一個邊界條約。
12、康熙帝封班禪五世為“班禪額爾德尼”,雍正帝設立駐藏大臣;“__喇嘛”、“班禪額爾德尼”、駐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時建立金瓶掣簽,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14、清朝前期,我國的疆域西抵蔥嶺和巴爾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鳥梁海地區,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亞,東到太平洋(包括庫頁鳥),南達南沙群島,是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時,設立軍機處,直接聽命于皇帝,負責處理軍國大事,嚴厲壓制反清思想,嚴密控制知識分子,大興文字獄,推行文化專制主義統治。
15、乾隆年間,大、小和卓兄弟發動叛亂,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對外貿易政策是采取閉關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時期。
17、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
18、李時珍是明朝杰出的醫藥學家,他用畢生精力,寫成了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該著作被西方國家稱為“東方醫學巨典”。
19、宋應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學家,他編寫了《天工開物》,該書被譯成多國文字,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20、明代三部最優秀的小說是羅貫中寫的《三國演義》,施耐庵寫的《水滸傳》,吳承恩寫的《西游記》。
21、清代著名小說有曹雪芹的《紅樓夢》,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
茶歷史和文化茶文化字篇二
想要了解長城的歷史故事嗎?跟著我們來看看吧。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筑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范喜良,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冰雪聰明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范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范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新婚不到三天,范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像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關于范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此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下定決心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范喜良。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范喜良已經死了,尸骨被填進了城墻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后,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于,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喜良的尸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當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于河北省灤平縣境內)。此段長城的結構獨特,城墻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云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筑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里,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只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后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臺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當地人稱此山坳為條石坳。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于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于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于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只孤雁。商隊中一個小伙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準備帶出"馬迷途"后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伙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臺迷途。"小伙子聽后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臺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后,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只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只救大雁的小伙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并轉告領隊的老板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后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板聽后,心里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舍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干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只大雁又飛來了,并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伙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板,老板慌了手腳,忙問小伙子到底應該怎么辦才好,小伙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老板馬上照小伙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后,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后,老板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其實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故名。
茶歷史和文化茶文化字篇三
90年前的5月4日,愛國青年在我國面臨危難之際,紛紛走上街頭,高呼口號;90年后的今天,踏著和煦的春風,踏著美麗的五月,踏著激情的歲月,我們迎來了五四精神。
這兩年來,我國的“神七”、“嫦娥一號”成功升空,并且成功返回地面,實現了我國百年的飛天夢想;而且,通過無數運動員的不懈努力,在2008年奧運會中我國贏得了100塊獎牌,實現了百年奧運夢想。
這一切的一切,讓我們看見了科學技術的發展,看見了航天技術的提高,而且讓我們感受到了中國是多么強大,生長在中國是多么幸福。
通過查閱資料,我知道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我國聯盟大使館的轟炸證明,美帝國主義仍如虎豹一般地時時刻刻地打著中國的主意。通過這件事,讓我知道了中國之所以國富民強,是因為有五四那樣無數個、每時每刻堅守崗位,保護祖國的鋼鐵衛士。這一切,仿佛讓我看到了五四青年們堅強的意志,看到了他們豪邁的激情。
是的,中國人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這種為國獻身而無悔的英雄氣概,將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茶歷史和文化茶文化字篇四
中國酒的歷史,可以上朔到人類社會發展史的上古時期。《史記.殷本紀》中便有紂王“以酒為池,懸肉為林”,“為長夜之飲”的記載,《詩經》中“十月獲稻、為此春酒”和“為此酒春,以介眉壽”的詩句,都以人類不同的社會活動表明中國酒的興起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
另據考古學家證明,在近現代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中,已有了專用的酒器,這說明,在原始社會,中國釀酒已很盛行。有關酒的起源,歷史文獻記述有四種各據理論的說法。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說法。《晉書》中有關于酒旗星座的記載:“軒轅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飲食。”軒轅,中國古稱星名,共十七顆星,其中十二顆屬獅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邊緊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顆星。明朗的夜晚,對照星圖仔細在天空中搜尋,獅子座中的軒轅十四和長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則因亮度太小或太遙遠,而用肉眼很難辨認。
酒旗星的發現,最早見于《周禮》一書中,據今已有近三千年的歷史。二十八宿的廉潔,始于殷代而確立于周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的偉大發現之一。在當時天文科學儀器極其簡陋的情況下,能在浩焱的星漢中觀察到這幾顆并不怎樣明亮的“酒旗星”,給予命名并留下關于酒旗星的種種記載與傳說,這不能不說是一種奇跡。
唐人李肇所撰《國史補》一書,對人類如何捕捉聰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極精彩的記載。
猿猴是十分機敏的動物,它們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沒無常,很難捉到,經過細致的觀察,人們發現猿猴“嗜酒”。于是,人們便在猿猴出沒的地方,擺上香甜濃郁的美酒。猿猴聞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連不前,接著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嘗。時間一久,終因經受不住美酒的誘惑,而暢飲起來,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這種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國獨有,東南亞一帶的群眾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類似的方法。
猿猴不僅嗜酒,而且還會“造酒”,這在中國歷史的典籍中都有記載。清代文人李調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瓊州多猿.....嘗于石巖深處得猿酒,蓋猿酒以稻米與百花所造,一百六軋有五六升許,味最辣,然極難得。”的記載;清代的一本筆記小說中也道:“粵西平樂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釀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數百。飲之,香美異常,名曰猿酒。”無獨有偶,早在明朝時期,這類猿猴“造”酒的傳說就有過記載。明代文人李日華在他的著述中,也有過類似的記載:“黃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醞釀成酒,香氣溢發,聞數百步”。
昔年,《安徽日報》曾刊登老畫家程嘯天先生在黃山險峰深谷覓得“猴兒酒”的事情。這些不同時代人的記載,都證明在猿猴的聚居處,常常有類似“酒”的東西發現。由此也可推論酒的起源,當由果發酵開始,因為它比糧谷發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種由發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類產生的。酵母菌是一種分布極其廣泛的菌類,在廣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較高的水果中,這種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長。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節,收貯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積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發酵,在石洼中將一種被后人稱為“酒”的液體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覺中“造”出酒來,是合乎邏輯與情理的。
史籍中有多處提到儀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記載。
一種說法叫“儀狄作酒撥,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講他們在作不同的酒。“撥”,是一種糯米經過發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兒”。性溫軟,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帶。現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兒。醋糟兒潔白細膩,稠狀的糟糊可當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頗近于酒。“林”,高梁的別稱。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來,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創始人。
另一種說法是“酒之所興,肇自上皇,成于儀狄”。意思是說,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時候,就有各種各樣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間,是儀狄將這些造酒的方法歸納總結起來,始之流傳于后世的。
儀狄是什么時代的人呢?比起杜康來,古籍中關於儀狄的記載比較一致。例如《世本》、《呂氏春秋》、《戰國策》中部認為他是夏禹時代的人。那么,儀狄是不是釀酒的“始祖”呢?此說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與《世本》相矛盾的說法。例如孔子八世孫孔駙,說帝堯、帝舜部是飲酒量很大的君王。黃帝、堯、舜,部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堯舜部善飲酒,他們飲的是推人制造的酒呢?可見,說夏禹的臣屬儀狄“始作酒醪”并不確切。事實上用糧食釀酒是件程序、工藝都很難的事,單憑一個人力量是難以完成的。
杯中物:因飲酒時,大都用杯盛著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滿,樽(杯)中酒不空”。陶潛在《責子》詩中寫道,“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杜甫在《戲題寄上漢中王》詩中寫道,“忍斷杯中物,眠看座右銘”。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動如波而得名。張養浩在《普天樂·大明湖泛舟》中寫道,“杯斟的金濃滟滟”。
秬鬯: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釀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據《詩經。大雅·江漢》記載,“秬鬯一卣”。〔傳〕:黑黍也。鬯,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箋」:秬鬯,黑黍酒也,謂之鬯者,芬香條暢也。王賜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廟,告其先祖。
白墮:這是一個善釀者的名字。據北魏《洛陽伽藍記·城西法云寺》中記載,“河東人劉白墮善能釀酒,季夏六月,時暑赫羲,以罌貯酒,暴于日中。經一旬,其酒不動,飲之香美而醉,經月不醒。京師朝貴多出郡登藩,遠相餉饋,逾于千里。以其遠至,號曰鶴觴,亦曰騎驢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鴻賓赍酒之藩,路逢盜賊,飲之即醉,皆被擒。時人語曰,‘不畏張弓撥刀,唯畏白墮春醪’”。因此,后人便以“白墮”作為酒的代稱。蘇轍在《次韻子瞻病中大雪》詩中寫道,“殷勤賦黃竹,自勸飲白墮”。
凍醪:即春酒。是寒冬釀造,以備春天飲用的酒。據《詩·豳風·七月》記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傳】:春酒,凍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經》寫道,“抱甕冬醪,言冬月釀酒,令人抱甕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內兄和州崔員外十二韻》中寫道,“雨侵寒牖夢,梅引凍醪傾”。
壺觴:本來是盛酒的器皿,后來亦用作酒的代稱,陶潛在《歸去來辭》中寫道,“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白居易在《將至東都寄令孤留守》詩中寫道,“東都添個狂賓客,先報壺觴風月知”。
壺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壺中而得名。張祜在《題上饒亭》詩中寫道,“唯是壺中物,憂來且自斟”醇酎這是上等酒的代稱。據《文選·左思魏都賦》記載,“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張載在《酃酒賦》中寫道,“中山冬啟,醇酎秋發”。
酤:據《詩·商頌·烈祖》記載,“既載清酤,赍我思成”。〔傳」:酤,酒。醑:本意為濾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稱。李白在《送別》詩中寫道,“借別傾壺醑,臨分贈鞭”。楊萬里在《小蓬萊酌酒》詩中寫道,”餐菊為糧露為醑”。
醍醐: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將歸一絕》詩中寫道,“更憐家醞迎春熟,一甕醍醐迎我歸”。
黃封:這是指皇帝所賜的酒,也叫宮酒。蘇軾在《與歐育等六人飲酒》詩中寫道,“苦戰知君便白羽,倦游憐我憶黃封”。又據《書言故事·酒類》記載,“御賜酒曰黃封”。
清酌:古代稱祭祀用的酒。據《禮·曲禮》記載,“凡祭宗廟之禮,……酒曰清酌”。
昔酒:這是指久釀的酒。據《周禮·天宮酒正》記載,“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賈公彥注釋說:“昔酒者,久釀乃孰,故以昔酒為名,酌無事之人飲之”。
縹酒:這是指綠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啟》中寫道,“乃有春清縹酒,康狄所營”。李善注:縹,綠色而微白也。
青州從事、平原督郵:“青州從事”是美酒的隱語。“平原督郵”是壞酒的隱語。據南朝宋國劉義慶編的《世說新語·術解》記載,“桓公(桓溫)有主簿善別酒,有酒輒令先嘗,好者謂‘青州從事’,惡者謂‘平原督郵’。青州有齊郡,平原有鬲縣。從事,言到臍;督郵,言在鬲上住”。“從事”、“督郵”,原為官名。宋代蘇軾在《章質夫送酒六壺書至而酒不達戲作小詩問之》中,寫有“豈意青州六從事,化為烏有一先生”的詩句。
曲生、曲秀才:這是酒的擬稱。據鄭棨在《開天傳信記》中記載,“唐代道士葉法善,居玄真觀。有朝客十余人來訪,解帶淹留,滿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稱曲秀才,吭聲談論,一座皆驚。良久暫起,如風旋轉。法善以為是妖魅,俟曲生復至,密以小劍擊之,隨手墜于階下,化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飲之,其味甚佳”。后來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為酒的別稱。明代清雪居士有“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詩句。清代北軒主人寫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館難忘曲秀才”的詩句。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八大王》一節中,也寫有“故曲生頻來,則騷客之金蘭友”的詞句。
曲道士、曲居士:這是對酒的戲稱。宋代陸游在《初夏幽居》詩中寫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黃庭堅在《雜詩》之五中寫道,“萬事盡還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宮”。
曲蘗:本意指酒母。據《尚書·說命》記載,“著作酒醴,爾惟曲蘗”。據《禮記·月令》記載,“乃命大酋,秫稻必齊,曲蘗必時”后來也作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歸來》詩中寫道,“憑誰給曲蘗,細酌老江干”。蘇拭在《濁醪有妙理賦》中寫道,“曲蘗有毒,安能發性”。
春:在《詩經·豳風·七月》中有“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的詩句,故人們常以“春”為酒的代稱。杜甫在《撥悶》詩中寫道,“聞道云安曲米春,才傾一盞即醺人”。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這本來是對劣質酒的貶稱。馮時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惡酒曰茅柴”。亦是對市沽薄酒的特稱。吳聿在《觀林詩話》中寫道,“東坡‘幾思壓茅柴,禁綱日夜急’,蓋世號市沽為茅柴,以其易著易過”。在明代馮夢龍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盞內茅柴酒,白玉盤中簇豆梅”的記載。
香蟻、浮蟻:酒的別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蟻而得名。韋莊在《冬日長安感志寄獻虢州崔郎中二+韻》詩中寫道,“閑招好客斟香蟻,悶對瓊華詠散鹽”。
綠蟻、碧蟻:酒面上的綠色泡沫,也被作為酒的代稱。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詩中寫道,“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謝眺《在郡臥病呈沈尚書》中寫道,“嘉魴聊可薦,綠蟻方獨持”。吳文英在《催雪》中寫道,“歌麗泛碧蟻,放繡箔半鉤”。
天祿:這是酒的別稱。語出《漢書·食貨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祿,帝王所以頤養天下,享祀祈福,扶衰養疾”。相傳,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對諸臣說,“酒能輔和氣,宜封天祿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稱為“天祿大夫”。
椒漿: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漿,故稱椒酒為椒漿。《楚辭。九歌·東皇太一》寫道,“奠桂酒兮椒漿”。李嘉**在《夜聞江南人家賽神》詩中寫道,“雨過風清洲渚閑,椒漿醉盡迎神還”。漿本來是指淡酒而說的,后來亦作為酒的代稱。據《周禮.天官,漿人》記載,“掌共主之六飲:水、漿、醴、涼、醫、酏,入于邂逅,又復得歡伯;歡伯屬我歌,蟾兔為動色”。
忘憂物:因為酒可以使人忘掉憂愁,所以就借此意而取名。晉代陶潛在《飲酒》詩之七中,就有這樣的稱謂,“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猶進,杯盡壺自傾”。
掃愁帚、釣詩鉤:宋代大文豪蘇拭在《洞庭春色》詩中寫道,“要當立名字,未用問升斗。應呼釣詩鉤,亦號掃愁帚”。因酒能掃除憂愁,且能鉤起詩興,使人產生靈感,所以蘇軾就這樣稱呼它。后來就以“掃愁帚”、“釣詩鉤”作為酒的代稱。元代喬吉在《金錢記》中也寫道,“在了這掃愁帚、釣詩鉤”。
狂藥:因酒能亂性,飲后輒能使人狂放下羈而得名。唐代房玄齡在《晉書·裴楷傳》有這樣的記載,“長水校尉孫季舒嘗與崇(石崇)酣宴,慢傲過度,崇欲表免之。楷聞之,謂崇曰,‘足下飲人狂藥,責人正禮,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群玉在《索曲送酒》詩中也寫到了“廉外春風正落梅,須求狂藥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詩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敵一樣而得名。唐代李延壽撰的《南史·陳慶之傳》附《陳暄與兄子秀書》有此稱謂,“故江諮議有言,‘酒猶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備;酒可千日而不飲,不可一飲而不醉’”。唐代張彥謙在《無題》詩之八也有此稱謂“憶別悠悠歲月長,酒兵無計敵愁腸”的詩句。
般若湯:這是和尚稱呼酒的隱語。佛家禁止僧人飲酒,但有的僧人卻偷飲,因避諱,才有這樣的稱謂。蘇軾在《東坡志林·道釋》中有,“僧謂酒為般若湯”的記載。竇革在《酒譜·異域九》中也有“天竺國謂酒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湯,蓋瘦詞以避法禁爾,非釋典所出”的記載。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對甘肅皇臺酒的題詞“香醇般若湯”,可知其意。
清圣、濁賢:東漢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時期李昉等撰寫的《太平御覽》引《魏略》中有這樣的記載,“太祖(曹操)時禁酒而人竊飲之,故難言酒,以白酒為賢人,清酒為圣人”。晉代陳壽在《三國志·徐邈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時科禁酒,而邈私飲,至于沉醉,校事趙達問以曹事,邈曰,‘中圣人’……渡遼將軍鮮于輔進曰,‘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為圣人,濁者為賢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后人就稱白酒或濁酒為“賢人”,清酒為“圣人”。唐代季適在《罷相作》中寫有“避賢初罷相,樂圣且銜杯”的詩句。宋代陸游在《溯溪》詩中寫有“閑攜清圣濁賢酒,重試朝南暮北風”的詩句。
茶歷史和文化茶文化字篇五
歷史古跡、文化名勝這一旅游資源內容十分豐富,他涉及古跡址、古建筑、古墓葬、古園林等,下面就這些內容作一簡要介紹。
古人類遺址是自從人類發展到有文字記載以前的人類歷史遺址,包括古人類化石、原始部落遺址、原始人生產和生活器具、原始藝術及勞動產品等。由于這些遺跡和遺物的古老及反映人類起源的獨特性質,對當今旅游者有一種奇妙而神秘的吸引力,所以,它們成了人文旅游資源中年代最古老的景觀。人們通過對古人類遺址的觀覽,可以獲得許多關于人類起源、史前人類建筑、生存環境、生產和活動工具等方面的知識。
中國是世界上保存完整的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著名的有距今250萬年的“元謀人”遺址,距今50~60萬年的“藍田人”遺址,距今40~50萬年的“北京人”遺址等。除中國外,古人類遺址在世界其它地區也多有發現,如在非洲坦桑尼亞尼亞奧杜瓦伊峽谷發現了距今約300萬年的“南方古猿”遺址。
古人類歷史按生產工具性質可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中國的舊石器時代,在距今250萬年至1萬年之間,現已發現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化石有云南元謀人、重慶巫山猿人、陜西藍田猿人、周口店北京猿人、安徽和縣猿人、內蒙古河套猿人等。其中北京周口店龍骨山村北京猿人遺址是我國最早發現的,也是當今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化石材料最齊全、最豐富的一處,是中外古人類遺址旅游價值最大的游覽勝地之一。1921年,在這里發掘出古北京人的牙齒化石,1927年,又發掘出完整的頭蓋骨化石,1949年后,通過進一步的科學發掘,又發現了面骨、股骨、脛骨、鎖骨等,還有石器骨器工具。所有發現表明,當時的北京猿人是洞穴群居,狩獵為主。在已經發現的洞穴中,有木炭、灰燼、燒石和燒骨的遺跡,說明40~5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已經能用火。
新石器時代距今4000多年,這時代的新人已開始定居生活,廣泛使用磨制石器,能制造陶器和紡織,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在我國,新石器時代古人類一只有5000多處,著名的有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河姆渡文化等。其中仰韶文化遺址三面臨水,北靠大山,面積達30萬平方米。它于1921年在河南省澠池縣仰韶村被發現,1951年經中國科學院考古隊大規模挖掘,發現文物沉積厚達4米,出土文物有石斧、石鏟、石鋤等陶器,大部分器皿有幾何圖案或動物花紋的彩繪。由于仰韶村常有彩陶出土,故仰韶文化又稱“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反映了距今5000~6000年前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榮時期,當時古人類以農業為主、漁獵為輔,并飼養豬、狗等家畜。
古文化遺址是指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古代人類從事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教育、軍事、藝術等活動的場所及古城和古城遺址等。具體包括古城和古城遺跡、古道路遺跡、古戰場遺跡等。
人類歷史經歷了許多朝代的更替,而且在不同朝代不僅建有自己的都城和城市體系,而且各諸侯國、邦國也都有自己的都城和城市。經過百年的風雨滄桑,許多歷史都城已經堙廢,但仍有不少古城名都都經過修茸改造,至今光彩依然,比如西安,北京等。然而更多的還是古都遺址和古城堡。中國是一個文化古國,古都遺址較多,著名的有殷商王朝都城遺址“殷墟”,周朝都城遺址“豐鎬遺址”,秦都“咸陽遺址”,漢代都城“長安遺址”等。其中殷墟遺址,位于河南安陽市北約3公里的小屯村一帶,橫跨洹河兩岸。在其范圍內出土了大批精致的隨葬品,著名的“司母戊”青銅大方鼎高1.33米,重量為875千克,是我國至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在世界青銅文化中也是罕見的。甲骨文也是殷墟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安陽殷墟生動形象的展示了殷商后期社會的真實面貌和中國文化高度發展的水平。
古道路遺跡中以絲綢之路為典型。絲綢之路是中國漢代開創的將中國的絲織品從長安經康居、安息、敘利亞運往地中海各國的一條道路。它是一條連亞、歐、非三大洲的陸上交通線。旅行在這條路上,可以游覽風光壯麗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訪引人遐思的長城古道、烽燧,還可以欣賞藝術薈萃的石窟、佛龕和文物。
中國長城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長城的修筑可分為三個高峰:第一個高峰是在秦統一之后;第二個高峰是在漢代,漢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最長的長城;第三個高峰是在明代,明長城的質量最好,現有長城多屬明代遺物。登上長城,環顧四宇,一派蒼蒼莽莽的北國風光,城上的敵臺與顛峰上的烽燧臺交相呼應,如睹歷史滾滾升騰的烽煙,如聞當年金戈鐵馬的鏗鏘聲。雄偉美、險峻美、開闊美油然而生,令人不禁感嘆長城的偉大,慨嘆河山的壯美。與長城并稱為中國文化在中國大地上刻畫的兩條有形線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也是古代水利工程的代表。它南北貫穿京、津、冀、魯、蘇、浙6省,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這條重要的南北水道是南糧北運既有漕運方便,也為今天的南水北調創造了條件。除了長城和京杭大運河之外,著名的古代建筑工程還有雄偉豪華的帝王宮殿,瑰麗多姿的樓閣亭臺,形形色色的古代橋梁。就帝王宮殿而言,歷史上著名的有秦朝的阿房宮,漢代長安的未央宮、長樂宮,唐代長安的大明宮、太極宮,元代興圣宮等。目前保存完整的并具有旅游價值的宮殿有北京故宮、沈陽故宮。現以北京故宮為例簡介這種帝王宮殿建筑的特點。北京故宮位于北京市中心,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建筑群,舊稱紫禁城,是明、清兩朝24代帝王的宮殿。它始建于明永樂4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基本建成。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周圍還有高10多米的城墻和寬52米的護城河。城墻四角各有結構精巧、造型優美的角樓一座。正南是午門,東西兩側是東華門和西華門,北門明代稱玄武門,清代改稱神武門。故宮占地72萬多平方米,房屋9000余間,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多屬磚木結構。整個故宮建筑布局嚴謹,主次有序,青白石底座,紅墻黃琉璃瓦頂,飛檐翹首,既莊嚴穩重,富麗堂皇,又不乏生動活潑。故宮不僅以其宏大的古代宮殿建筑群聞名于世,而且以豐富的宮廷史跡和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享譽海內外。
茶歷史和文化茶文化字篇六
秦人賈平凹,對于秦地的熱愛、對于秦文化的思考,我們從其散文、小說中都能夠了解到。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視作分析賈平凹“尋根”情愫的很好例證。當然,這似乎和已然被我們認作是尋根文學代表作品的賈平凹的《商周系列》有著一脈相承的地方。
我喜歡從“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關系來讀這部作品。這主要也是因為我在閱讀賈平凹其他作品的時候發現,他的情感及其所生發出的文字都源于對秦地文化的深厚熱愛。由此,我們不禁想到文學史上,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尋根作家”的作品。這些文學作品都觸及了作家們對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對傳統文化意識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劇存異”。《秦腔》中,作者在開篇就給了我們他自己對于地域文化的理解。顯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認同的。
這篇文章的結構思路很清晰,由議論展開、夾敘夾議;先后寫了等戲、看戲、議戲的場面,生動、形象,有感染力。想必給讀者印象最為深刻的就是這種場面的描寫,地域色彩濃厚,給讀者一種對秦地、秦人、秦腔的感性認識。而通過這些作品內容,我們能夠看到的更有秦川一帶文化具象后的影子。秦地自然條件的惡劣連結著秦人悲苦而又奮爭的生命;秦人的釋放和粗獷又造就了秦腔“吼”的藝術。秦人、秦地、秦腔就在這種必然的聯系中完成著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展,綿延千年而歷久彌新、生生不息。
也許,有人說“文化的交流是文化發展的動力”。我不否認這種觀點,我只是想明確一個小問題,即文化的交流和借鑒一定不可忽視自身文化的價值。
“尋根文學”,乃至“文化尋根”不是復歸傳統,而是為西方現代文化尋找一個較為有利的載體。
在對于西方現代文學歷史和作家的狀況有了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學“走向世界”的作家也已經意識到,追隨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為獨創性的藝術創造。在他們看來,以“世界文學”的視鏡從中國文化尋找有生命力的東西,才應該是中國文學更為可行之路。而這種“尋找”,正是“尋根文學”曾經做出的有力探索,正是像《秦腔》這樣的文章背后隱含的、給予這個時代的巨大訴求。
在當今這個城市現代化、鄉村城鎮化的時代,我們見到的是街道兩旁西式建筑林立、高校教舍競仿白宮。那些涵養國人千年的民族文化也似乎止于考卷而距我們漸行漸遠。這種退變是對自身文化忽視的必然。文化就似植物,倘若只顧枝葉而不重根基,那么再艷麗的枝葉也只是表面的繁榮。
“歷史上與中國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轉易,或失其獨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國能以其自創之文化綿永其獨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巋然獨存”②。我們應當珍惜這種文化的傳承和積淀,珍視民族傳統文化的意義和價值。
然而,凡是都要立足正反兩面去看待。從上個世紀改革開放以來,尋根文學的興盛在文學上引起了很多尋根作家在創作時吸收了大量現代主義甚至后現代主義的表現方式,在促進中國文學自身的發展上功不可沒。在文化上,也引起了人們對文化繼承問題的思考。但是,大多數作家對"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們往往抓住某種民俗、習慣便刻意進行渲染,而忽略了對"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對現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執,一味迷戀于挖掘那種凝滯的非常態的傳統人生,缺乏對當代生活的指導意義,而導致作品與當代現實的疏離,這造成了幾年后"尋根文學"的衰微”。這也啟示我們如何在外來文化影響和自身文化有效傳承之間擺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平衡這種關系。
我想,“尋根文學”所帶來的“文化尋根”可以被視作為一種文學干預現實的努力。“尋根文學”和“尋根作家”的認識飽含著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告訴我們在分析現實問題時,不應當、也不能忽視文學作品的智慧。
茶歷史和文化茶文化字篇七
文字像精靈,只要你用好它,它就會產生讓你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無論我們說話還是作文,都要運用好文字。只要你能準確靈活的用好它,它就會讓你的語言煥發出活力和光彩。下面,小編為大家分享歷史文化常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考究其來歷,姓和氏不是一回事,在上古的時候,氏是從姓那兒派生出來,從漢代開始,姓氏混而為一。現代我們中國人的姓,大部分是從幾千年前代代相傳下來的,考其來歷,大致可分為10多種類別。
①以國名為氏。如齊、魯、晉、鄭、衛、陳、蔡、曹、許等。
②以封地(采邑)為氏。如周武王封岔生于蘇,岔生后代便姓蘇;晉國大夫畢萬于魏,其后世子孫以魏為氏。展禽(魯孝公兒子公子展的后裔)被封柳下,其后便得柳姓。
③以官名為氏。晉國的荀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后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技藝)為氏。如巫、卜、祝、史、匠、陶、屠等。
⑤以出生地、居住地為氏。這類姓氏中,一般都帶邱、郭、門、鄉、閭、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的居住地點。
⑥以同周王或諸侯血緣關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稱公子喜,其孫舍之稱公孫舍之。
⑦以祖輩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祖父之字為其氏。如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游。周平王有庶子字林開,其后代以林為姓。
⑧直接承襲姓為氏;
⑨天子賜氏;
⑩以次第為氏;
年號:年號是中國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紀年的名號。從漢武帝開始有年號,新君即位必須改變年號,稱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時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個年號,如唐太宗年號“貞觀”、明太祖年號“洪武”、明成祖年號“永樂”;有的皇帝有兩個年號,如宋高宗年號“建炎” “紹興”、元世祖年號“中統” “至元”;有的皇帝有多個年號,如唐高宗有14個年號、武則天有17個年號。明清兩代皇帝一般不改年號,一個皇帝一個年號,故往往就用年號來稱呼皇帝,如愛新覺羅·弘歷在位年號“乾隆”,稱乾隆皇帝。 謚號:謚號是帝王、諸侯與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所給予的帶有褒貶性質的稱號。帝王將相之謚在西周時已出現,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表褒的稱號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晉文公、秦穆公、漢武帝;表貶的稱號有靈、厲、煬、哀等,如周厲王、隋煬帝。后世帝王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