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追尋幸福的腳步追尋幸福的足跡實用篇一
;很少有一位中學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領域有如此影響:他的足跡遍布大江南北,他所傳達的教學理念和方法被很多一線教師所理解和接受,并逐漸成為教師實施教學的標準。他的博學多才、虛懷若谷,無論您是他的學生,他的同事,或者是第一次聽他的講座的陌生人,都不得不為他的風采所折服和欽佩。他就是一生勤于教學實踐,不斷追求教學創新,摯愛物理,把教書育人和教學研究作為畢生追求的黃恕伯老師。
因為熱愛他選擇了物理教學
黃恕伯高中畢業后,因為歷史原因沒進入大學深造,但他憑著自己的聰慧和自己的勤奮成為一代名師。他是江西省首批特級教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他的名字已被《中國名人大辭典》收入。伴隨著成績和榮譽,他沒有陶醉,更沒有把它當作進身的階梯。他推辭了擔任校長的任命,推辭了擔任局領導的任命,甚至放棄了當副市長的機會。雖說由士及仕是歷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最佳選擇,但他卻選擇了做一名普普通通的物理教師。他的哥哥居住在香港,曾就讀于黃埔軍校,是一位聲名顯赫、家財萬貫的實業家,在當年的出國潮時,他要出國發展輕而易舉,但他仍選擇了堅守在中學物理教學這塊陣地上。他從小酷愛音樂藝術,有扎實的樂理功底,并掌握了嫻熟的二胡演奏技巧,他喜歡熱情奔放的《三門峽暢想曲》,喜歡細膩、深沉的《豫北敘事曲》和《紅軍哥哥回來了》。他親自動手做過二胡、貝司等樂器,指揮過大型樂隊演奏。江西省廣播藝術團曾頻頻向他招手,但他最終仍選擇了放棄。他是因為摯愛而選擇了中學物理教學,并把它作為終生不渝的追求。
黃恕伯踐行著學術與做人同樣重要的人生信念,給學生、教師樹立了做人、做事、教書、育人的楷模與典范。他精湛的學術修養與完美的人格,令人高山仰止。他是一個忘我工作的人,平日里常常工作至深夜。即便現在他年過七旬,仍不知疲倦地奔波在全國各地。他也是一個嚴于律己、寬于待人的人,從不責難學生和同事,更不會以專家自居,凡事總是親力親為,既耐心又細心。作為國內物理教學領域的大家,黃恕伯非常樂于幫助在物理教學事業中奮進的年輕人,他是一個當之無愧的“伯樂”。年輕教師常常受到黃恕伯的幫助和教育,他曾深夜騎自行車到南昌一中去幫助一位年輕教師做實驗,他也曾冒著風雨徒步到教學研討會上指導工作……他常常會為年輕人的發展而高興,為因某些原因沒有完全達到目的而惋惜。他把年輕人的事當作自己的事,不居功,不自傲,不圖回報。在他的幫助下,許多青年教師茁壯成長,僅南昌市,在近幾年就有十幾位青年教師在全國教學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并成為教學骨干。凡是同黃恕伯接觸過的人,無論是新朋友,還是老同事,都會從他的身上感受到人性的光輝和偉大。他是一個平凡的人,在中學物理教學的平凡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業績。
“一條線索,多種教學活動并舉”的課堂教學新思路
黃恕伯從1959年走上講臺到現在,他就從未離開過課堂教學研究:研究課堂中的學生,研究課堂中的知識,研究課堂中的人際關系,研究課堂教學中的教學方法。通過長期實踐,他提出了“一條線索,多種教學活動并舉”的課堂教學設計思想。具體來說,課堂教學設計是以知識形成為線索,圍繞各個知識點,充分利用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官,進行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設計。他的 “曲線運動”教學設計案例已經被人民教育出版社(以下簡稱人教社)收入到高中物理教材中,類似被人教社收入教材的教學設計案例還有不少。這種教學設計的突出特點是“重過程”,即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其核心是“重方法,重情感態度、價值觀”,即在觀察物理現象的基礎上,提出問題,然后針對問題,運用實驗進行檢驗,再從理論上分析認證,最后得出結論,通過體驗加深對結論的認識。
“目標明確、目的有序、分量適度、難度適當、形式多樣”的習題設計思想
黃恕伯十分重視習題教學研究。他認為習題訓練不僅能通過對所學知識的復述、轉化和具體應用,讓學生達到鞏固、活化、深化所學知識的目的,同時能幫助教師發現學習和教學中的缺陷(包括知識和其他學習素質的缺陷),實現對學習和教學的反饋和檢測作用,而且還能通過解答一系列有序的問題,幫助學生全面理解某一知識,完善對知識的建構。
為此,黃恕伯領導他的習題研究小組進行了大量的調查研究,針對當前學生習題訓練中出現的分量過重、難度不當、目標雜亂、形式單調、題目內容大量簡單重復的現象,提出了目標明確、目的有序、分量適度、難度適當、形式多樣的習題設計思想。為人教社新課程高中物理教材研究、設計了全部序列的課后練習。
在習題教學實施上,黃恕伯對習題教學活動方式的選擇、習題訓練中學生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也做了研究,提出習題訓練可采用學生自主練習、教師講解、進行實驗、操作體驗、動畫視頻、學術游戲等多種方式。如在習題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嚴謹和實事求是的態度,怎樣培養學生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精神,怎樣培養學生科學審題的習慣等。以科學審題為例,提出如何培養學生畫草圖的習慣,如何培養學生轉化的習慣,即把題目中的文字表述轉化為物理情景,把物理情景轉化為具體的物理條件,再把物理條件轉化為數學條件。結合實例,黃恕伯把這些研究成果通過演講等多種形式向全國的中學物理教師傳播,為提高習題教學效率做了創造性的探索。
感性認識基礎上的實驗教學設計
充分運用實驗和各種教學技術服務于教學,這是黃恕伯一直秉持和倡導的教學理念,并做了很多創造性的探索。早在1966年,他在《物理通報》上就發表了題為《在物理元教學中如何抓主要矛盾和聯系實際》的文章,介紹了他設計的顯示微小形變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時至今日,這個設計仍簡單易行。
他一貫認為理性認識必須建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物理教學要在學生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進行,通過學生觀察實驗,理論分析后建立起來的物理概念和規律才能被學生很好地掌握,這樣還能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理論聯系實際的意識。為此,他結合課堂教學的需要,設計、自制了大量的實驗器材。
上世紀70到80年代,黃恕伯著力研究幻燈片教學這一技術手段,并結合物理教學實際制作了大量的幻燈片,而且首創了活動式的幻燈片,讓物理情景幾乎可以連續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他的論文《把幻燈教學落實到提高教學質量上來》刊登在《黑龍江電教研究》(1980年)雜志上。當時全國統一發行的60套優秀幻燈片中,黃恕伯制作的幻燈片就占了7套。他設計的《天平》《電磁振蕩投影器》等作品又分別榮獲全國優秀幻燈片獎和優秀投影演示器件獎。
教育學、心理學知識基礎上的教學實踐創新
黃恕伯十分重視教育學、心理學等知識的學習,并有意識地把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應用到中學物理教學中,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做出了許多創新。在人的心理活動現象中,就心理過程來說,思維是大腦反映現實的高級形式,而感覺、知覺則是認識過程的初始階段。這個簡單的心理現象在教學中常常不被人注意,更沒有深入地探究。黃恕伯抓住了它,并在物理教學中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做了創造性的運用。
就怎樣發揮學生感覺器官的有效作用,黃恕伯也做了探索。視覺和聽覺方面:老師寫,學生看;老師講,學生聽。這是長期以來教學的基本方式,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也在不停地使用自己的視覺和聽覺器官。黃恕伯在課堂教學中,充分利用模型、實物、幻燈片、投影演示器件、電影、錄像、錄音、電腦圖形模擬等方式,通過視覺形象和聽覺形象的強化,來加強對學生感覺器官的刺激。他在《物理教學中視聽心理應用的探索》一文中,詳細說明了他的實踐研究。他研究了男、女學生物理學習上的差異與視聽感覺器官的關系,研究了不同感覺器官的刺激方式的優勢,指出在物理教學中,人們總會想到利用視覺刺激,而不太會注意聽覺刺激。這是因為視覺刺激的內容是豐富的,它包括光的強度、顏色、觀察目標的形狀及大小等廣泛內容,從總體上看,視覺刺激在學習活動中是占優勢的。我們經常把幻燈、電影、電視、錄像等演示手段用于教學,便是利用這種優勢。但是,視覺的這種優勢并不意味著人的視覺器官對外部刺激的感受能力就一定比聽覺強。黃恕伯老師通過定量對比實驗得出,聽覺對于音高的刺激相對于視覺對于長度的刺激而言,聽覺的感受性靈敏得多,此時聽覺則顯示出較大的優勢。于是,他利用聽覺的這種優勢,把一直以來建立在視覺基礎上的對長度的刺激,轉換成對音高的刺激。“聽速度”“聽加速度”等就是他的創造性實踐。
他根據教學內容和要求,盡量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動覺、靜覺等各種感官參與學習。在2009年全國中學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年會上,黃恕伯和江西師范大學的胡銀泉教授在“科技之光”晚會上,一同上演了一場令所有與會教師終生難忘的視聽盛宴,這也是黃恕伯長年研究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多種感官,提高學生學業成績的教育研究的匯報和展示。
黃恕伯的教學研究面是很廣的,他撰寫的研究報告、論文既有從教育學、心理學角度出發研究改進物理教學的,如《物理教學改革的思考》《物理教學中視聽心理應用的探索》《插圖的教育心理作用》等;也有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科技活動的。如《教師在小發明活動中的作用》《從一件作品的創制過程看課外科技活動的作用》等;還有對物理考試命題的研究。如《物理試卷的定量研究》《高考物理試題對中學物理教學的導向》《物理試卷的內容結構》《物理試卷的難度結構》《物理試卷的題型結構》等。黃恕伯的研究都源于實際教學的需要,因而他的研究成果可直接轉化為教學效率。
退休后,黃恕伯所從事的工作,多數都難以照搬現成的經驗,例如研制國家課程標準、編寫教科書、制訂教育科研方案、實施科研課題、撰寫論文、起草學術報告等,這些都是創造性工作,需要不斷探索。近年來他的教育科研課題“中學物理試卷命題研究”“彈性評價研究”等均被列為國家教育重點研究課題。
黃恕伯始終認為“培養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就需要教師進行創造性的教學”。他認為對于學生,更多的是初級的創造即自我實現的創造,這就要靠教師的有意識培養。
黃恕伯的學生在全國青少年創造發明比賽中先后十次獲獎,其中有兩項獲得金獎。他播下的創造的種子在他的學生身上生根發芽,他的學生活躍在世界各地,正散發著燦爛的創造光芒。
相關熱詞搜索:;追尋幸福的腳步追尋幸福的足跡實用篇二
月夜中天,水波不興,月亮映在水面上,好像一輪白玉盤,一陣微風過處,又散作晚點銀光。多么美麗,多么光明,多么誘人……醉倚在船舷上的李白,向一篇銀光撲去……去了,永遠的去了,只留給世人一種無無限的遐想。
彩云間的白帝城,留下了李白的身影,千里之外的江陵聽到了李白的歡笑,船輕如箭,心輕如飛的意境出現在李白的筆下。他的孤獨,他的寂寞,他的抱負和理想,只有敬亭山才能讀懂。飛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吟唱著李白的豪情,滾滾而來的無盡長江帶走了李白的夢想。追尋李白,追尋那恐驚天上人的奇思妙想;追尋李白,追尋那孤帆一片的的寂寞惆悵。隨李白走遍萬水千山,追尋李白的足跡,追尋他那奇麗的夸張,追尋他那美麗的夢想。
青翠的山嶺,清澈的溪流,火紅的落日,潔白的浮云,李白將對朋友的深情厚誼寄托在只新穎別致的風景中,青山不改,細水長流,濃濃的情誼不需用語言表達;楊花滿天,杜鵑啼血,為朋友的擔憂遙寄明月中,情誼是彼此的望月中體會到的,好酒不能醉,喜歌無心聽,思念如滔滔不絕的的水浩蕩南征,抒寫一段“李杜”友情的傳奇神話。
李白胸懷遠大,志向不凡。“大鵬一日東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是何等志向,何等輕狂“風波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紅靡為線,明月為鉤。”是何等的傲骨,何等的胸懷。怎奈顯示冷酷,空有才華,無人賞識,他渴望建功立業,多次尋找政治出路,但屢遭挫折,最終也沒實現自己的政治出路。我想,也許正是因為他的冷落,輕狂,和淡然,讓他在政路上步屢為堅,但這份執著,這份熙懷,這份“直掛云帆濟滄海。”的魄力鑄就他的無數佳作,和一段在詩壇不朽的傳奇。
追尋李白,追尋李白的才情,最尋李白的理想,也追尋李白的寂寞,月落醍醐,曲終人散,李白去了,永遠的去。
追尋幸福的腳步追尋幸福的足跡實用篇三
各位領導,同志們:
大家好!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追尋的腳步
當最早的一批播火者升起第一面以鐮刀、鐵錘為標志的鮮紅黨旗時,集結在這面莊嚴旗幟下的共產黨員便開始了救國、建國、強國的漫長征程。在戰亂、貧窮、落后的舊中國里,使中國人民看到了民族復興的燦爛曙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成長,壯大,成就了一樁開天辟地的大事情,我們的祖祖輩輩才有了一柄鐵錘能砸開所有的鎖鏈,才有了一把銀鐮能聚攏遍地的收成。無數的共產黨員以堅貞不渝的忠誠,堅定不移的信念,前赴后繼,不僅贏得了華夏兒女的由衷信賴,而且激發起全世界無產階級為實現解放而斗爭的信心和勇氣。
當時間的腳步將我們帶入21世紀,改革開放的春風給我們帶來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浪潮掀起了一朵朵讓中國人民歡欣鼓舞的浪花,浪花中閃爍的是共產黨人的聰明才智,浪花中中國人民笑逐顏開,經濟的騰飛給人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豐富和充實。
今天,我們眼前的世界呈現了各種各樣的繽紛和嘈雜;我們的內心世界面對著來自四面八方的誘惑和沖擊;我們曾一度堅信和執著追求的目標在經受著各種價值觀的挑戰。
作為出生在新中國的這一代青年人,我們無法真實地感受革命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的赤誠,也無法體會解放前后的新舊中國那鮮明的對比,但這是否就決定了我們這一代將永遠無法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了呢?對此,我的回答是:不!
是的,在和平年代,在經濟發展的時代,在帶領中國人民奔小康,引領中國走向強國之路的今天,我們的每一名共產黨員,更要站在時代的前頭,像保護自己的眼睛一樣,去精心呵護這種先進性,保持這種先進性。
先進性教育對我們廣大黨員來說是一種教育,一種告誡。“修猶切磋琢磨,養猶涵養熏陶”。共產黨員加強自身的修養,根本上就是要加強黨性的鍛煉,始終保持自己的先進性。要自覺學習實踐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化對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的理解,強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觀念,始終按照黨章規定的黨員義務和標準,全面總結著自己的思想,工作和作風,胸懷全局,心系群眾,立足崗位,開拓創新,善于組織群眾,教育群眾,服務群眾,在人民群眾中起到凝聚,引導作用。
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內心深處,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默默奉獻的共產黨員,我們經常會被他們那在平凡的身影背后散發出的,共產黨所特有的魅力而折服,而感動。
在我們**鎮人民政府,就有這樣一些共產黨員,他們數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工作,他們時時刻刻牢記“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服務宗旨,以自己的行動默默的履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誓言,他們是那么的平凡,可是為我們全南的建設做出的貢獻是不平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