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會面臨各種變化和不確定性。計劃可以幫助我們應對這些變化和不確定性,使我們能夠更好地適應環境和情況的變化。計劃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清晰的方向,幫助我們更好地組織和管理時間、資源和任務。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計劃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巖石和礦物單元教學計劃篇一
《各種各樣的巖石》一課的教學主要分為兩個內容,一是讓學生開個巖石展覽會,觀察巖石的主要特征;二是讓學生給巖石分類。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本課教學設計力求體現孩子是科學學習的主體,在滿足孩子發展需要和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之上,創設條件讓他們能直接參與科學探究活動,讓孩子們在“做中學”,在大量的親歷活動中,讓學生能夠認識巖石的多種特征,并在過程中體會并學會科學觀察、研究的一般方法。這節課中,我認為做得比較好的,有以下幾方面:
一開課我給學生展示了來自長白山區的各種各樣的奇石,激起學生對巖石的興趣。問學生原來對巖石有什么了解?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現了科學知識的學習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學生活動主動建構的。
在科學教學中,我們不僅僅要讓學生進行科學探究,還要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正確的、科學的方法進行科學探究,因此,當我指導學生觀察一塊巖石的時候提問:“你打算從哪些方面去觀察巖石?”讓學生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在觀察前,還出示的觀察要求,提出:有目的的觀察才會觀察得更仔細。以任務驅動的方式去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工具材料,大量的時間進行認識巖石的特征,并隨時作好記錄,我參與到了整個學生探究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去探究,幫助他們解決碰到的困難,體現了科學教學中,教師的指導作用是不可替代的。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分工合作的形式進行探究活動,體現了新課程提倡的的合作學習的方法。在交流討論巖石的特征時,引導學生對相互之間實驗情況、記錄進行交流、相互補充、完善、評價,完善對巖石的基本特征的認識。并且讓學生及時參與評價,及時進行自我反思,以便學會更加細致、準確的進行觀察。學生通過這樣的實驗,不僅僅認識了巖石,而且最重要的是掌握了認識事物的方法,經歷了研究問題的全過程,培養了學生的認識能力、思維能力和探究能力。
1、時間安排不夠合理。
由于這節課的容量比較大,課后有些拖堂,合理的安排時間也是我今后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科學探究不能走過場,只有保證學生充分探究的時間,才能讓他們真正認識到事物的特征,親歷探究的全過程,如果把“給巖石分類”的活動放到第二課時,讓須生在本節課中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巖石的基本特征,這樣也許會讓學生更有收獲。
2、沒有及時抓住課堂的閃光點。
課堂有一個細節,我沒有處理好。在讓學生觀察完巖石的特征,并請學生匯報觀察結果時,我讓學生注意聽聽別人的發言,并對照自己的觀察記錄,修改自己的記錄表,在學生修改完自己的記錄表后,我問學生對于自己剛才觀察的那塊石頭,有什么新的發現?有學生很快舉起了手,但是我由于擔心后面的活動時間不夠,沒有給機會讓孩子說說自己的新發現,而是匆匆把這一環節過了。課后想想,這是多么遺憾的一件事情,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無形被我打擊了,課堂上最閃光的地方沒有讓我抓住。
巖石和礦物單元教學計劃篇二
1、上節課我們從哪些方面去觀察礦物呢?(生:礦物顏色和條痕、硬度)
師:上節課我們經歷對礦物顏色和條痕的觀察和描述以及礦物互相刻劃及用指甲、銅鑰匙、小刀對礦物刻劃進行硬度比較的描述的過程,今天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觀察和描述礦物的方法。
2、明確目標:
這節課我來研究礦物透明度和光澤及描述特殊規則的礦物幾何形狀。
1、觀察礦物透明度和光澤
(1)觀察、描述紙的透明度
a、出示(三種紙):透明紙、半透明紙、不透明紙
b、學生交流反饋:隔著這三種紙,觀察紙下面的字;手電筒照射;對著陽光等。
c、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來驗證
d、交流匯報
(2)學習遷移,觀察幾種礦物的透明度,并記錄表中。
提示:用礦物碎片的邊緣觀察其他物體。
a、交流反饋
b、師小結
(3)觀察礦物的.光澤
師:光澤是指什么?(生:反光能力)
師:你見過哪些物體有光澤?
(生:教室窗戶上的玻璃;玻璃邊框有光澤;墻上那個科學家的那個畫框有光澤)
現在老師給大家準備了一些東西:金屬、玻璃、泥土、蠟燭、絲綢。請你觀察它們的反光情況,并按反光強弱排列。
a、學生動手排列
b、交流反饋
d、描述云母、石英的光澤(生:云母的光澤最像玻璃的光澤;石英的光澤有點像蠟燭;石英的光澤也有點像玻璃瓶的光澤;云母也有點像金屬的光澤)
小結:我們說了這么多像這個,像那個,其實這就是描述礦物光澤的一種方法,是什么方法?(生:用對比的方法描述)對了,當我們無法用很準確的語言描述時,可以找一個與它接近的東西作為參考。
2、觀察、描述礦物的形狀
(1)投影圖片:輝銻礦、石鹽、石膏、石英、方解石
(2)學生觀察形狀,并小組內描述。
(3)交流描述這些礦物的形狀。
1、閱讀單元資料庫《怎樣采集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2、試著收集和制作巖石礦物標本。
巖石和礦物單元教學計劃篇三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的朗讀課文,初知課文大意。
2、能正確認讀會認字,識記8個生字,并能正確書寫。
3、培養學生自主識記生字的興趣與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
1、能正確認讀生字,并能正確書寫。
2、學會運用多種方法識記生字,并能互相交流。
教法:引導,點撥,讓識字富有情趣。
學法:小組合作,自主探究,識記生字。
教具準備:ppt課件,田字格。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些美麗的圖畫,我們一起來欣賞。
2、(課件展示巖石書)學生欣賞。欣賞了這些圖畫,你有什么感受?你知道他們的作者是誰嗎?(大自然)
這些是大自然在巖石上畫的畫,他會告訴我們很多大自然的秘密,我們稱他為--巖石書。
3、板書課題。
仔細看老師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舉起小手書空。
4、讀課題。
5、學習“巖”字。
(1)你知道巖石在什么地方嗎?(2)仔細觀察這個“巖”字,你有什么發現?
(這個“巖”字是會意字,山石就是“巖”石。小學教學設計網wwsj.cn)
6、你有什么好辦法記住它?(在田字格中板書“巖”字)
二、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1、先自由讀文,遇到生字要仔細拼音,多讀幾遍。思考:從課文中你知道了什么?
2、學生自由讀文。
3、說一說,你知道了什么?
(生自由回答)
三、齊讀課文,識記生字:
這些生字你們認識嗎?認識哪個,就大聲讀出來吧。(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認讀生字)
2、多種形式檢查會認字的認讀情況。
3、(課件展示)填一填:這些字中,
左右結構的字有()
上下結構的字有()
獨體字有()
4、理解“富饒”。
三、三讀課文,多種方法識記會寫字:
1、指名分段讀課文。有幾個生字寶寶要和同學們做最親密的朋友,他們是誰呢?(課件出示會寫字)
2、指名認讀,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記住這些生字寶寶的樣子嗎?(小組合作學習,分析字形,積累詞語。)
3、集體學習:趕快把你們的記字好竅門和大家分享一下吧。(生匯報)
(1)出示竹簡圖,想象“冊”的造字過程,知道“冊”是象形字,指導識記“冊”字。(組詞,指導書寫。)
(2)運用多種形式,趣味識記:(加一加,減一減,猜字謎,編故事或順口溜,比較,聯系生活……)
區分座--坐
練習用“好像”、“變化”、“但是”說話。
哪些字容易寫錯?你來給大家提個醒。
4、鞏固練習。(課件出示)
四、指導書寫:
重點指導“冊”、“像”、“層”這幾個字的書寫。
1、找關鍵筆畫。“冊”關鍵筆畫是橫,中間要寫一樣寬,橫在橫中線上。
2、“像”是左右結構的字,左邊瘦得像麻桿,右邊胖得像大象,生書空筆順。
3、“層”的帽子要扁一些,小一些,“云”的第二橫要長一些。
六、生在生字本上寫字,每個字寫兩個。(師巡視)
七、評議,總結。
板書設計(田字格中書寫“巖”、“冊”、“像”、“層”字)(略)
[《巖石書》教學設計(s版三年級下冊)]
巖石和礦物單元教學計劃篇四
一、說教材
(一)教材體系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四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第一課,與《巖石和礦物》、《認識礦物的性質》、《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共同組成“巖石與礦物”單元,本單元屬于“地球與宇宙”部分的內容,是小學科學教材的重要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為后續學習“地球運動和地表變化”作好鋪墊。
(二)教學內容
本課教材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介紹巖石組成地球的外殼,覆蓋在地球表面通過圖片導入,提出問題“對于巖石,你了解多少”?為后面學習巖石的特征,巖石的種類建立聯系,作好鋪墊;第二部分:引導學生仔細研究各種巖石,多角度了解巖石的特征,并對巖石進行分類;第三部分:初步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形成過程。
(三)學情分析
學生對于巖石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說熟悉是因為巖石是一種大家經常能見到的東西,說陌生是因為這些已有的知識經驗對于學生來學,還處于表面的認知狀態,只是一些零碎、雜亂、單一的片斷,對于巖石的特性,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科學的認識。
(四)教學目標過程與方法
1、會用感官和工具認識常見的巖石,并能在觀察實驗中發現巖石的一些特性;
2、能夠用相關的分類標準(如顏色、形狀、軟硬等)對巖石分類;
3、能查閱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形成的有關資料;
4、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觀察結果,能夠用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實驗等探索性活動。
科學知識
1、知道常見巖石在顏色、結構、軟硬等方面的不同和遇酸反應中的不同特征;
2、認識巖石有三種類型: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初步了解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形成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欣賞自然界巖石的美麗,產生喜愛祖國山水的美好情感;
2、意識到巖石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教學準備學生準備:課前搜集各種巖石教師準備:
1、分組觀察用巖石村本
2、工具:放大鏡、小刀、錘子、滴管、稀鹽酸
《認識幾種常見巖石》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點擊下載文檔
搜索文檔
巖石和礦物單元教學計劃篇五
課程分析:
本課是《巖石與礦物》單元的第一課。通過運用多種方法認識一些常見的巖石,能用不同的分類標準對巖石進行分類,初步了解巖石的形成,建立巖石的概念;并且初步學會記錄和描述自己的觀察結果,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觀察結果,由此達到《標準》中學生意識到巖石和人類的密切關系,愿意保護巖石等目標。在本課學習前,學生對巖石已有一定了解:他們知道在哪兒可以找到巖石,在家觀察過放在水里的巖石,有的從課外科普書籍上了解了許多關于巖石的知識,這些都成為本課學習的基礎。在本課的學習中,一方面學生將分享他們對巖石已有的知識;另一方面,還將以科學的方法和態度進一步觀察巖石,并把自己的觀察結果記錄下來。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實際生活,我們需要做的是教學準備和對教學內容的調整:
一是淡化科學知識目標,而著重讓學生參與觀察巖石和給巖石分類等活動;
四是為學生準備“有結構”的材料,主要有常見的巖石標本(假如學校沒有,可以課外組織學生采集當地的常見巖石,并指導他們把采集來的巖石洗凈、敲開,露出新斷面,做成巖石標本)、放大鏡、錘子、水、稀鹽酸等材料及有關多媒體課件。
這些材料將為學生的認識過程提供有力的物質保障,以期望學生在活動中得到多方位的發展。
過程與方法:
1、用多種方法仔細觀察巖石;
2、用簡單的語言或圖畫記錄自己的觀察結果;
3、能按不同的分類標準給巖石分類。
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巖石的分布,建立巖石的概念;
2、能認識花崗巖、大理巖、砂巖等常見的巖石;
3、知道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生成過程;
4、知道化石和煤層的形成。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
2、從欣賞自然界中的石頭美景獲得美的體驗,從而熱愛大自然;
3、從了解巖石的生成,意識到萬物是在不斷變化的,樹立正確的自然觀。
教學過程設計:
一、以多媒體激趣,誘發學生對巖石的原有認識
1、播放課件,欣賞大自然中由巖石組成的美景。
2、談話:你還在哪些地方看到過巖石?
3、學生發言。
4、談話:巖石組成地球的外殼,有些巖石裸露在空氣中,更多的巖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蓋。那么,你對巖石了解多少呢?把你對巖石的了解寫在活動記錄上。
5、學生填寫活動記錄。
6、組織交流學生關于巖石的已有知識。
【評析】自然界有很多美好的東西,在此教師不失時機地運用媒體,把學生帶到廣闊的大自然讓學生產生美好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喜愛祖國河山,熱愛家鄉的感情。并借此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為本課學習奠定了基礎。
二、辨別巖石,建立巖石的初步概念
1、談話:大家對巖石了解這么多,那么哪些是巖石,哪些不是巖石你能分得清嗎?
2、師生共同舉辦“巖石收藏展覽會”。
3、學生當“小小巖石鑒定家”,找出哪些是巖石并簡單說出理由。
【評析】師生共同舉辦“巖石收藏展覽會”,使豐富的材料呈現在學生面前,此時讓他們當“小小巖石鑒定家”,既激發了學生參與的熱情,又增長了見識,進一步認識巖石的特征,同時也發展了學生課外采集收藏的興趣,可謂一石三鳥。
三、觀察巖石,能說出常見巖石的名稱和特征
1、談話:現在同學們可以借助工具用多種方法仔細觀察巖石標本,并把你的觀察結果寫在活動記錄上,比一比誰的發現多。
【說明】在此教師應向學生展示提供的一些觀察工具,并著重講解稀鹽酸的使用方法,科學課上強調大膽探索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是相當重要的。
2、學生有序地領取所需材料并對巖石進行仔細觀察,填寫活動記錄,教師巡回指導、幫助。
3、交流匯報觀察結果。
四、給巖石分類,初步認識巖石的生成方式
1、談話:現在你能把巖石分一下類嗎?你能想出幾種辦法?
2、給巖石分類,把各種不同的分類方法記錄下來。
3、交流巖石的分類方法。
4、談話:你們想知道地質學家是按什么來給巖石分類的嗎?
5、觀看多媒體課件。(介紹了巖漿巖、沉積巖、變質巖的形成過程以及化石、煤層的形成)
6、談話:現在你能像地質學家那樣把你桌上的巖石標本分類嗎?
7、學生嘗試再次分類。
【評析】讓學生先自己給巖石分類,再與同學交流,了解其他同學的分類方法。在此基礎上讓他們了解地質學家給巖石分類的方法和理由,讓他們感覺到自己發現的價值,知道他們離科學家并不遙遠,他們就是小科學家。
五、課外延伸
1、識別自己采集的巖石,制成巖石標本。
2、編寫一份巖石廣泛用途的手抄報。
教學片斷賞析
交流對巖石已有認識的教學片斷
師:現在交流一下,你對巖石已經了解了什么?
生:巖石都很漂亮,有的巖石上還有各種美麗的花紋,里面還有十二生肖呢!
生:巖石有各種顏色,還有的巖石是透明的。
生:有的石頭拿在手里不透明,放進水里才透明。
師:你觀察得真仔細!
生:有的石頭很值錢,像我爸爸上次買了一塊雞血石花了八百多元呢!
生:像鉆石、水晶也是巖石,它們的價格就更貴了。
生:石頭可以用來造房子、鋪路,還可以用來雕塑、刻圖章。
生:古代人們用石頭做成兵器,還用兩塊石頭一擦,就會有火。
師:你知道得真多!
生:用石頭還可以燒飯。
生:我還知道石頭有大理石、雨花石、花崗巖、音樂石……。
師:音樂石?老師都不知道,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嗎?
生:這種石頭在非洲,敲擊它會發出很多種聲音,所以叫音樂石。
生:我知道在美國有一種會走動的石頭,科學家發現它下面有走動的痕跡,據考證,是自然形成的。
生:我還知道在我國河南有一種麥飯石。有人做過實驗,把放在水里能使小魚的生命延長。
師:你知道的真多,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在《我們愛科學》上看到的。
師:真是個善于學習的好學生!
生:我還知道,一些動物死后經過很長的時間,會變成化石。
師:你看到過化石嗎?
生:我沒有親眼看到過,但我看到過圖片,知道有恐龍化石、猿人化石、蜻蜓化石、三葉蟲化石等,科學家通過化石能知道很多地球上以前的事情。
師:看來你對化石頗有研究,我真希望你也能成為科學家,通過化石來破解地球留給我們的一些難題!
生:我還知道,科學家發現一種石頭,里面有地球上沒有的元素,因此稱它為“天外來客”。
生:你講的是不是叫隕石?
生:對。
生:我知道,石頭在大自然中,經過不斷地熱脹冷縮,會裂開,最后變成沙子。
師:真了不起,你怎么會知道這種變化的?
生:我在電視上看到的。
生:我知道科學家一般用刀刻、用指甲劃等方法了解巖石的硬度;用鹽酸滴在巖石上的方法了解巖石的耐腐蝕性。
師:在以后我們對巖石的研究中,也爭取向科學家學習,好嗎?
【片斷評析】學生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經驗來到課堂的,以人為本的教育應關注學生已有的經驗。奧蘇伯爾說:“影響學習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我們應當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狀況進行教學。”學生在與同伴興奮地交流中不斷地獲取大量信息,教師在此時應該創造和諧的氛圍,不斷地鼓勵,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在傾聽中了解學生的已有知識,從而及時捕捉課堂生成信息調整教學,使教學少一點呆板,多幾分靈氣。
教學手記
科學教學應是一個開放的教學過程。這開放性在這節課上首先體現時間的開放性,科學課堂不應以一堂課的鈴聲為起點和終點。鑒于以往課前組織每位學生采集巖石活動的效果較差,這次改為巖石的收藏活動則要容易實施得多。學生大多都帶來了一定數量的巖石,當然還有些非巖石,這使得課上別開生面“巖石收藏展覽會”以及“巖石鑒定活動”得以順利實施。其次還體現在科學學習的空間的開放上,在科學學習中教師不應把學生束縛在課堂內,“我們不能把所有孩子帶到整個世界中去,但我們可以把整個世界搬進教室。”我們讓學生用語言把以往對巖石的認識帶進課堂,讓學生把各種場合搜集的石頭帶進課堂,用多媒體把大千世界的美石、奇石及巖石的形成帶進課堂……學生通過豐富的感性材料親近自然、欣賞自然,從而珍愛并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