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制定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一
《赫爾墨斯和雕像者》與《蚊子和獅子》是《伊索寓言》中的兩篇寓言。前者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故事:赫耳墨斯想了解自己在人間受尊重的程度,于是化作凡人來到雕像者店里,雕像者說出了跟他的希望完全相反、使他極為難堪的話。三問三答,略有變化,有起有伏,文章的陡轉給讀者以巨大的反差,結局出人意料,寫得跌宕有致,耐人尋味。在人物描寫上注重心理活動描寫和對話描寫。諷刺了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而第二篇是通過蚊子與獅子、蜘蛛間矛盾關系的描寫,啟示人們,世上萬事萬物,各有所長與所短。強者有短處,弱者也有長處。弱者如果能揚長避短,就可能以小勝大,以弱勝強。相反,強者或勝利者,如果驕傲自滿,失去清醒的頭腦,就會走向自己的反面。文章篇幅簡短,卻寫得跌宕起伏,饒有趣味,既能抓住動物的自然特征,描摹得逼真神似,生動有趣,又能突出寓言的特點,告訴人們道理,給人以啟發和思考。文章可讀性非常強,是一篇很好的寓言。
初一的學生比較喜歡閱讀有情節和有趣味的寓言故事,并且能在讀通文章的.基礎上基本了解寓意,但又容易囿于書中的觀點,難于跳出來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理解,雖然想象力豐富,亦難發揮其在語文學習中的作用。所以,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根據學生的特點,抓住突破口,誘發學生的想象力,顯得至關重要。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二
《亡羊補牢》這則寓言是人教版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組“怎樣看問題,怎樣想問題”中的一篇精讀課文。寓言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這則寓言主要講的是一位養羊人第一次丟了養,街坊勸他修羊圈,堵窟窿,養羊人沒有聽從勸告;第二天他又丟了養,才后悔沒有聽街坊的,于是趕快動手把窟窿堵上,把羊圈修好。從此,他的羊再也沒丟過。這則寓言告訴我們:一個人做錯了事,只要可接受意見,認真改正,就不算晚。
《南轅北轍》這則寓言故事講述了一個人要乘車到楚國去,由于選擇了相反的方向又不聽勸告,只能離楚國越來越遠了。這個寓言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準方向,才充分發揮自己的有利條件:如果方向錯了,那么有利條件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
這兩篇課文要求學生會認5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夠用給自己的話講一講這兩則寓言故事并能夠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故事蘊含的道理。
在教學過程中,我用提問導入:“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寓言故事嗎?寓言故事有什么特點呢?”又提問同學都學過那些寓言故事呢,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熱情,為接下來的學習奠定基礎。同學們都踴躍發言,一個個小手舉得很高,他們的積極配合令我心里暖暖的。
第一次講課才發現,學生就是我最好的老師,孩子的觀察能力遠在我們之上,這點我還需要向他們學習。他們能在我已經反復檢查的課件中發現不足,比如我的課件中生字部分就漏掉了“悔”字,課件剛一呈現出來,孔令舉等同學就很快的發現并舉手示意我漏掉了字,而且我有一點沒做好的是在同學指出“盤纏”課本上標注的拼音時二聲而不是輕聲,我由于腦子里在想教案的流程而沒有及時告訴他們課本上標注的是字本身的讀音,這點以后我會很注意,在第二課時一上課讀生字詞的時候補充上了“悔”字以及第一課時沒有及時指導的讀音。
既然反思,我就仔細總結一下我的不足,以后著重注意:
1、在轉移話題時過渡銜接不太恰當,略微有些生硬,這點也是我日后需要著重研究的地方。
2、講課文有一段對話時有一個問題我在提出時由于思路沒有理順,問題表達不清楚,把學生弄得云里霧里,使我感到很慚愧。
3、在叫同學發言時有些同學這兩節課表現的非常積極,很感動,例如:祁繼涵、朱琳、郭佳玥、孔令舉、孔昕瑤、孔益銘,王俊偉等等許多同學這兩節課幾乎次次舉手,但是由于課堂時間問題我沒有辦法全部叫到名字,還考慮到有些很內向的同學我也想把他拉入到積極地行列,即使有些沒有舉手,我也叫他們起來回答了許多問題,結果由于事前沒有提前聲明,有些同學以為是由于自己哪里表現的不好而產生了疑惑,經過與于老師交流,我在第二節課時說明了這一點,及時改正了。
4、許是由于教案不夠熟練,我在小組交流后漏掉了全班交流這一環節。
5、第二課時在了解課文內容上浪費時間比較多,內容的學習就顯得不充分,可能是臨時換課,自己有些緊張造成。
6、聯系實際談體會環節,學生談得還較膚淺,沒有做到進一步指導,使同學更深刻的聯系實際。
7、第二課時的評價比較多,但僅僅蜻蜓點水,沒有具體的評價。而且在學生發言后的教師評價沒有多樣化,這點需要加強改進。
課后,在我整理教案時,覺得自己第二節課講課有些不穩當,正在懊惱時,郭佳玥來到講臺上鼓勵我說:“姜老師,我覺得你講的挺好的嘛~”當時的心情真的無法用語言來描述,覺得特別感動,真的很感謝在我實習期間能夠有他們的陪伴。
有缺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錯后沒有想要改正的心,今后在課堂上我保證自己有十足的信心,總結之前的不足認真改正,認真仔細地備好每一節課,上好每一節課。在接下來的課上,一定努力做到表現出色!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三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我們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而“寓言”就是我們中華文化中的瑰寶之一。因此,我選擇了27課《寓言兩則》中的《揠苗助長》一課。課文勾勒出了古代一個可笑的人物形象:做事急于求成,違背常理,結果把事情弄得更糟。希望學生對《揠苗助長》中那個不了解事物發展規律的揠苗人行為、心理的分析、對比、了解,讓學生明白做事情不能急于求成,不然反而會欲速則不達。
寓言具有篇幅短小、內容生動有趣的特點,是學生們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載。它能通過一個內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的特點,讓學生能更好地學文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從《揠苗助長》的課題著手,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揠苗是什么意思?揠苗能助長嗎?那為什么還要揠苗呢?帶著這些大問題,在圖片、錄象等現代技術教學手段的輔助下,幫助學生有條理地理解文本內容。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如“巴望、焦急、自言自語、筋疲力盡、喘氣、一大截”等,聯系上下文進一步理解課文的內容。通過分析人物的言談舉止和心理活動,做做動作,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在說中理解、在讀中感悟。例如:說說“巴望”還可以換成什么詞語?什么叫“自言自語”?做做“喘氣”的樣子……對于句子“可是一天、二天、三天,禾苗好象一點兒也沒有長高。”則通過3次不同層次的朗讀——“著急地讀,急、覺得時間過得非常慢,覺得真是度日如年啊”來理解揠苗人因急而感到時間過的非常緩慢,層層遞進。在理解“筋疲力盡”的時候不是死板地用語言來解釋,而是讓學生來做做揠苗人拔苗的動作,說說自己的感受,周圍人說說他拔完苗會有什么感覺,什么樣子,這樣在形象的展示同時通過說話練習就可以非常自然貼切地理解“筋疲力盡”了。
寓言常常是以一個小故事來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因此,理解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花長時間來說那些道理,是不合適的,他們的認識水平限制了他們抽象地理解寓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緊緊扣住課題:《揠苗助長》這4個字,特別是“助”,抓住“那個人為什么要揠苗?怎么揠苗?結果怎么樣?”這3個前后相關的問題,在充分理解寓言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在讀文理解中明白揠苗人的“幫助”是起到了反作用,這都是因為他的幫助違反了禾苗的生長規律。
這樣,寓意的深刻理解就自然地滲透在文本內容之中,在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閱讀短小的文章故事,通過了解課文內容和語言的精練準確之美,初步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的含義和淺顯易懂的語言之間的和諧、融會貫通。即根據寓言簡練清楚的內容學習,通過揠苗人可笑的行為與學生自生生活經驗的比較,明白寓言深含在文字中的寓意。
另外,這次教學非常重視詞語的積累。具體表現在3個方面:一是課前的寓言成語的積累,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到過聽到過的寓言成語,板書在黑板上。二是在教學之后讓學生圈圈文中用得好用得恰當的詞語,放到積累本中,這樣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有很大的幫助。三是課中對型近字的積累。具體表現在隨文識字的時候,引導學生積累二類型近字:和“焦”同部分的字以及和“截”同偏旁的字。
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不是浮夸白顯的,而是樸實、扎實、真正有效的的語文課。綜合來說,本節課的教學要以文本為主,緊緊抓住閱讀這個非常重要的教學途徑和手段,重視語文的說話練習,語言的積累,通過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課文中關鍵詞句的意思,引導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感受、體驗和理解,再在感受、體驗和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來讀。以及閱讀中不斷積累詞語,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機結合在一起。
當然,教學下來,課堂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處。一是教學備課還可以更細致一些。像“自言自語”不僅是自己說給自己聽,還包括輕聲地說;“巴望”不僅僅是希望、盼望,還有極度渴望的層度……這些詞語的理解不夠到位,造成學生朗讀指導就不夠到位。另外,在對于揠苗人揠苗之后人的表情動作樣子的說話練習的時候,學生的發言有些扯開去,說“揠苗人可能會累的昏倒了……”在這個環節時間浪費地有點多,造成后面教學的時間有點緊,教學環節有點趕。
另外,學生的課堂生成沒有及時抓住強調。當學生邊做動作邊朗讀的時候沒有強化肯定他,而是接著讓學生一起齊讀,比較遺憾。仔細想想,歸根到底,還是要從文本出發,要將文本讀透,讀深。只有自己有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學生出現預設以外的東西的時候,抓住閃光點,將這個化為自己的課堂的東西。如何在課堂上抓住即時生成的'東西,抓住課堂上的閃光點來為我所用,是今后所要努力奮斗的方向。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四
在課堂上,我努力激發學生們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積極性。反思這節課的教學,有以下幾點:
(1)初讀課文。老師在導入課文之后,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感知文本,使閱讀不再盲目,提高了閱讀的質量。
(2)自讀課文。如果說初讀課文是為了感知故事梗概,那么自讀就是對閱讀的更進一步了解。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的基礎之上,我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同時注重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游戲一直是孩子們所期盼的。我就利用做氣球游戲這個環節來引導學生完成對生字的把握,讓學生們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既能提高學習效率,又使學習變得開心、快樂。
情境的創設有利于學生由此及彼,深入思考。我就用具體的問題,創設出相應的情境,讓同學們在想象中理解課文,把握課文的`中心意思,從而獲得體驗。從而體現出育人的目的。
我們的教學往往會有一些遺憾。這節課也是。在對生字詞的理解過程中,我總結的方法不夠全面,同時,我對這節課掌握得太多,沒有把更多閱讀的權利留給同學們。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讓學生人人參與,讓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五
寓言故事是在故事中蘊涵了深刻的道理的,要求學生在讀故事時,不僅要讀動懂故事內容,而且要悟出其中的道理,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理解、運用這些道理。
第29課〈〈寓言兩則〉〉中的〈〈紀昌學射〉〉主要講的是一個叫紀昌的人想學習射箭,于是向射箭能手飛衛學習,飛衛要紀昌先練眼力,紀昌先后用了五年的時間練習眼力,然后飛衛才開始教紀昌開弓放箭,后來,紀昌成了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
這篇文章中要注意的生字主要是“妻”和“刺”這兩個字,提醒學生認真寫好每一個筆畫。可文中的詞語需要學生理解的是“相當到家”和“聚精會神”。“相當到家”在本文中指的是紀昌用了兩年時間盯妻子織布的梭子,把眼力練得非常好了。而“聚精會神”這個詞語在文中主要是為了突出紀昌在用虱子來練眼力時很認真、專注的表現,由此贊揚紀昌刻苦學習的精神,同時也說明了紀昌之所以能成為百發百中的射箭能手的原因。
從紀昌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善于學習的人物形象,紀昌能夠虛心、耐心、刻苦學習,這正是學生們學習的榜樣,通過理解紀昌這一人物形象,學生能深受啟發:要想取得好的成績,就得象紀昌一樣虛心、耐心、刻苦。
這篇文章中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形象,那就是飛衛了。作為一個很出名的射箭能手,他教紀昌的方法似乎讓人有點接受不了,想要學射箭的人在五年的時間里沒摸過箭,有幾個學生能堅持下來?飛衛在教紀昌學習射箭的過程中,他更重視的是基本功,基本功練不好,在多的方法也只不過是搭花架子而已,華而不實,怎么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不難看出,飛衛不僅是個射箭能手,而且是個難得的好老師,他善于教學生,他的教學方法得當,他更明白基本功的重要性。
身為教師,我不僅明白了教育學生要從抓學生的基礎知識入手,一步一步扎扎實實地來,學習不可能一蹴而就;我還明白了一個好老師有多重要,好老師的好方法能培養出有成就的學生,反之,老師的方法不當,只能是誤人子弟。
通過和學生一起學習〈〈紀昌學射〉〉,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教學相長”的含義,善于學習的學生向善于教學的老師學習才能取得雙贏的效果。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六
這篇精讀課文包括兩則寓言故事,一個是《亡羊補牢》,一個是《南轅北轍》。這兩則語言都出自《戰國策》。這兩則寓言,內容通俗易懂,故事情節簡明有趣,但寓意深刻。教學中要在學生感受解釋形象、了解寓言主要內容的基礎上,體會寓意。在把握故事內容上,結合生活實際體會有蘊含的道理。同時,增加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積累,引導他們喜歡寓言,學習讀寓言的方法。
一、教學時首先讓學生了解這兩則寓言故事講了一件什么故事,弄清故事的情節,也就是弄清故事的發生、發展和結果。要在掌握故事情節的同時,引導學生對故事情節的發展進行想象、深入思考,一步步加深對寓言的形象地認識,體會蘊含的道理。
(1)先讓學生弄懂寓言故事的內容。
(2)啟發學生根據故事內容,簡要地說說寓意。在學生弄懂了寓意的基礎上,再讓學生聯系學習,生活實際談談自己的感想。
二、抓住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的重要方法。在教學中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互相討論,解答。學習《亡羊補牢》可以抓住“后悔、接受”這兩個詞語,引導學生讀書討論,想想從后悔一詞中了解到了什么?從?“接受”一詞中明白了什么?從而悟出這則寓言要告訴人們的道理。“再也”強調了養羊人修補羊圈后的結果,說明了有錯就改的重要性,如果沒有“再也”,就不能起到強調作用。
三、重視課后思考題。可以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兩個寓言故事。(但是不要讓學生背誦課文)教師要盡量拓寬學生的思路,結合實際談,講的例子要多一些,廣一些。思考練習題到最后。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七
感受最深的教材處置介紹或教學片斷摘錄:
《扁鵲治病》是一則寓言故事,內容比較簡單,以對話為主,在教學時,俺也是放手讓同學質疑,解疑。在這堂課上,同學提出了幾個較有價值的問題:
1、蔡桓公為什么總是不聽扁鵲勸告?
2、既然蔡桓公根本不愿聽扁鵲的話,扁鵲為什么還要幾次三番對蔡桓公說他的病呢?
3、扁鵲可以直接告訴蔡桓公不治的后果,為什么要一次次地說?
對教材的考慮及對教學的反思:
第3個問題引起了紛爭,同學需要重新回到文本,仔細體會蔡桓公的性格。有的說,蔡桓公根本不會聽的,一位是天方夜譚,因為當時他覺得身體很健康。有的說,這樣將會使蔡桓公誤會更深,以為他又在故弄玄虛。有的說,假如那么直接,說不定蔡桓公一怒之下會把扁鵲拉出去殺了,不是說“伴君如伴虎”嘛。最后再回到扁鵲這個固執偏見,自以為是,最終導致小病不醫,一命嗚呼的結果。這個問題深化了對全篇課文的理解。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八
因為本課內容淺顯、易懂,所以我設計了讓學生試演課堂劇。這樣孩子們的興致一下就提起來了。讓學生自身讀書、考慮、,自己要扮演的那個人該怎樣說話,用什么樣的語氣比較好。克服了老師講同學聽、老師歸納同學死記的弊端,真正把課堂還給了同學,體現了同學的主體地位,同學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他們帶著自身的經驗、知識、考慮、靈感、興致參與課堂教學,當發現與文本的對話中、與同學的`交流中有自身不能理解或者無法接受的看法時,便表達了出來,與同學老師交流。同學通過自學獲得了知識,學會了學習。從而,課堂教學便出現出豐富性、復雜性和多變性。比如,課文里的狼和小羊可以用一個人敘述一下就可以的,天真富有想象力的孩子們硬是把他們演活了,既豐富了課堂,又增添了孩子們的興趣。還有孩子們惟妙惟肖的表演,在現了課文內容,寓意自然就懂得了。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九
第七單元第三篇課文是兩則寓言。寓言能通過一個內容簡短明白易懂的小故事,告訴我們一個深奧的道理。因此,課堂上如何結合“寓言”特點,讓學生學文體會道理很重要。
在上課伊始,我出示課題——寓言,讓學生說說對寓言的了解,通過與神話傳說、童話的比較,引導學生了解寓言“小故事 大道理”的特點。
在具體學習《揠苗助長》和《守株待兔》時,我基本采用相同模式。
首先,在通讀全文、解決生字的.基礎上,以這則寓言講了一個什么“小故事”為題 ,讓學生根據插圖,用自己的話介紹故事的主要內容,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課上,學生的概括存在一定的問題:語句太啰嗦、對故事概括不完整等,在我出示一些關鍵詞幫助引導后,內容基本概括完整。
其次,抓住關鍵詞句體會人物心理。如“巴望、天天、焦急”等讓學生從中體會種田人焦急的心情,抓住“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一句中“一天,兩天,三天”時間的疊加,讓學生體會時間的漫長,種田人的焦急,并結合課后“讀讀想想”,問學生“去掉句子中的‘好像’一詞可以嗎?”讓學生明白禾苗不是沒長,只是看不出來,從而更突出種田人焦急的心情;“筋疲力盡”一詞的理解,我讓學生學著種田人的動作“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讓學生體會辛苦,自然就能明白“筋疲力盡”的意思,比直接出示詞語意思更能讓學生記住。《守株待兔》中的“樂滋滋”、“要是每天能撿到一只野兔,那該多好啊。”等,通過反復地讀,讓學生體會到了人物白撿了一只野兔后高興的心情,更看出他心存僥幸的內心。
總覺得,課堂缺憾還有很多:詞語找出來,但朗讀指導還不夠到位,練得還不夠,只是叫了一兩個讀,就齊讀了;在思維拓展時,我沒有事先準備事例,因而讓學生說說身邊類似的事例時,學生說不上來,有些冷場,課堂上只能跳過。
看來,準備充分,貼近學生實情,抓住課堂的閃光點,是今后我的語文課堂努力的方向。
濫竽充數寓言故事教案篇十
今天,我給學生講了《寓言二則》,分別是《揠苗助長》和《鷸蚌相爭》。感覺很是失敗,覺得很有必要反思一下,總結一下。
葉瀾教授曾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的教案不一定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反思有可能成為名師。”課上完了,到底上的有效率嗎?靜下心來細細回顧一遍,會發現自己在哪些環節是有效的,哪些是多余而累贅的。其實不是每節課都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的,如果能敢于面對自己那些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并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并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并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后的教學幫助會更大。
首先,教學目標不太準確,沒給學生以明確提示本節課的任務到底是什么?沒讓學生有充足的思想準備。
其次,也是最失敗的一點,就是教師講得過多,以至于學生沒有充足的的時間來獨立思考。沒有深入地結合學習、生活經驗來體會寓意。所以課堂氣氛也不夠活躍。只有課堂活起來了,學生才有可能主動、生動、活潑地發展。
所以,課堂上凡學生能夠自己學會和理解的,老師就應該大膽放手,先自學再交流;凡學生能感悟的就請學生來講授,讓其他學生聽得感興趣;教師只需要講解一些規律性的知識,傳授給學生一些必要的方法,再啟發學生舉一反三。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反思總結,以后還要虛心學習其他教師的優秀經驗,力爭把自己的每一堂課都上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