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講,首先要了解聽眾,注意聽眾的組成,了解他們的性格、年齡、受教育程度、出生地,分析他們的觀點、態度、希望和要求。掌握這些以后,就可以決定采取什么方式來吸引聽眾,說服聽眾,取得好的效果。好的演講稿對于我們的幫助很大,所以我們要好好寫一篇演講稿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演講稿模板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魯迅的演講稿二到三分鐘篇一
我順著剝落的高墻走路,踏著松的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露在墻頭的高樹的枝條帶著還未干枯的葉子在我頭上搖動。
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一個孩子向我求乞,也穿著夾衣,也不見得悲戚,而攔著磕頭,追著哀呼。
我厭惡他的聲調,態度。我憎惡他并不悲哀,近于兒戲;我煩厭他這追著哀呼。
我走路。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
一個孩子向我求乞,也穿著夾衣,也不見得悲戚,但是啞的,攤開手,裝著手勢。
我就憎惡他這手勢。而且,他或者并不啞,這不過是一種求乞的法子。
我不布施,我無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給與煩膩,疑心,憎惡。
我順著倒敗的泥墻走路,斷磚疊在墻缺口,墻里面沒有什么。微風起來,送秋寒穿透我的夾衣;四面都是灰土。
我想著我將用什么方法求乞:發聲,用怎樣聲調?裝啞,用怎樣手勢?……
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
我將得不到布施,得不到布施心;我將得到自居于布施之上者的煩膩,疑心,憎惡。
我將用無所為和沉默求乞……我至少將得到虛無。
微風起來,四面都是灰土。另外有幾個人各自走路。
灰土,灰土,……灰土……
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四日。
魯迅的演講稿二到三分鐘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我很喜歡魯迅,雖然很多人都不喜歡讀他的作品,但依然不能否定他的才華。最開始接觸他的文章是在課本上,剛開始覺得他的文章很無聊,甚至對他的文章感到厭煩。后來接觸的多了,慢慢地覺得他的文章其實很不錯。于是,開始常常抱著書本品味那魯迅用智慧續寫出來的精華。感覺十分的滿足。
我覺得他的文章寫的很生動,時而搞笑,時而悲傷。但總與時代接軌,總離不開對社會黑暗的批判以及人心的冷漠無情,離不開對被功名利祿迷惑了雙眼和思想的人的嘲笑。說實話,有的時候覺得魯迅本就不該生活在那個戰亂年代,不過,如果他生活在和平年代,不知他的文章是否還能使我著迷。或者是說他是否會放棄學醫,用筆墨與敵人戰斗。
但有時還是有些討厭他,討厭他對女性的誤解、對女性的偏見。如果他還活著,我會毫不猶豫的指著他,憤怒的發泄我心中的不滿,告訴他:你的思想也被這個年代污染了!或許他會指責我,認為我的思想很愚昧,但其實我想說。真正愚昧的是他本人。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每個人的思想都不一樣,哪怕是再支持改革、支持現代化的人,畢竟也是從封建走過來的。就如他本人一樣。
親愛的魯迅,我對你有著無盡的崇拜。對你有著無盡的嘲笑。不知怎么訴說。
魯迅的演講稿二到三分鐘篇三
在我的后園,可以看見墻外有兩株樹,一株是棗樹,還有一株也是棗樹。
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沒有見過這樣奇怪而高的天空。他仿佛要離開人間而去,使人們仰面不再看見。然而現在卻非常之藍,閃閃地眨著幾十個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現出微笑,似乎自以為大有深意,而將繁霜灑在我的園里的野花草上。我不知道那些花草真叫什么名字,人們叫他們什么名字。我記得有一種開過極細小的粉紅花,現在還開著,但是更極細小了,她在冷的夜氣中,瑟縮地做夢,夢見春的到來,夢見秋的到來,夢見瘦的詩人將眼淚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訴她秋雖然來,冬雖然來,而此后接著還是春,蝴蝶亂飛,蜜蜂都唱起春詞來了。她于是一笑,雖然顏色凍得紅慘慘地,仍然瑟縮著。
棗樹,他們簡直落盡了葉子。先前,還有一兩個孩子來打他們別人打剩的棗子,現在是一個也不剩了,連葉子也落盡了。他知道小粉紅花的夢,秋后要有春;他也知道落葉的夢,春后還是秋。他簡直落盡葉子,單剩干子,然而脫了當初滿樹是果實和葉子時候的弧形,欠伸得很舒服。但是,有幾枝還低亞著,護定他從打棗的竿梢所得的皮傷,而最直最長的幾枝,卻已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使天空閃閃地鬼眨眼;直刺著天空中圓滿的月亮,使月亮窘得發白。
鬼眨眼的天空越加非常之藍,不安了,仿佛想離去人間,避開棗樹,只將月亮剩下。然而月亮也暗暗地躲到東邊去了。而一無所有的干子,卻仍然默默地鐵似的直刺著奇怪而高的天空,一意要制他的死命,不管他各式各樣地眨著許多蠱惑的眼睛。
哇的一聲,夜游的惡鳥飛過了。我忽而聽到夜半的笑聲,吃吃地,似乎不愿意驚動睡著的人,然而四圍的空氣都應和著笑。夜半,沒有別的人,我即刻聽出這聲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這笑聲所驅逐,回進自己的房。燈火的帶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后窗的玻璃上丁丁地響,還有許多小飛蟲亂撞。不多久,幾個進來了,許是從窗紙的破孔進來的。他們一進來,又在玻璃的燈罩上撞得丁丁地響。一個從上面撞進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為這火是真的。兩三個卻休息在燈的紙罩上喘氣。那罩是昨晚新換的罩,雪白的紙,折出波浪紋的疊痕,一角還畫出一枝猩紅色的梔子。
猩紅的梔子開花時,棗樹又要做小粉紅花的夢,青蔥地彎成弧形了……我又聽到夜半的笑聲;我趕緊砍斷我的心緒,看那老去白紙罩上的小青蟲,頭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小麥那么大,遍身的顏色蒼翠得可愛,可憐。
我打一個呵欠,點起一支紙煙,噴出煙來,對著燈默默地敬奠這些蒼翠精致的英雄們。
一九二四年九月十五日。
魯迅的演講稿二到三分鐘篇四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魯迅先生是我最喜歡的人。
錢鐘書先生有言: 天下就沒有偶然,那不過是化了妝的、戴了面具的必然。
小學有一年,在同學家過夜,同睡一張床。床頭上有個擺書處,我隨意抽出一本,是本散文集,書頁發黃,第一篇便是先生的《阿長與山海經》。那時候還年幼,不知先生的大名,亦不知先生死后的名聲是經歷過頗大波折的。那篇文字雖也有多處于那時的我來說生僻字,但是自己卻看得很是有味。如若沒有記錯,此后的十多年里,自己是再沒讀過這篇文字的,可一直能記得文章里的細節,譬如寫一到夏天,阿長睡覺在床的中間總擺成“大”字,占去了少時的先生的地方,讓他無法翻身;又譬如到新年,阿長總是對他說“哥兒,你牢牢記住,明天是正月初一,第一句話得和我說恭喜恭喜!”;再如得知阿長謀害了隱鼠之后的恨意;當然還有阿長為他買山海經,以及文末那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呵”,都讓我難以忘懷。那心理都曾是少時的我們經歷過的。此后的許多年里,可能是我閱讀范圍的狹隘,我再沒有碰到一位寫作者能像先生那樣擁有如此神奇的筆力。
初一那年,看了一本影響我至深的書。一本先生的論戰集子,書名叫《一個都不寬恕》,印象深到我現在都還記得書是1996年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出版的。那時的語文課本里已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和《藤野先生》之類的散文,可是我卻迷戀上了先生的雜文。幾年后,當我自己回想起這次的偶遇,我都會懷疑,倘若不是這本書,現在的自己肯定不是這番模樣,可我慶幸如此。《一個都不寬恕》之所以吸引我,是因為封面上的那段手跡:
“我的怨敵可謂多矣,倘有新式的人問起我來,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決定的是:讓他們怨恨去,我也一個都不寬恕。”
我那時候想,一個人有怎樣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勇氣,才敢以如此多的“他人”為敵,言“讓他們怨恨去,一個都不寬恕”。我后來知道,這段話出自先生的《死》,寫作此文的先生生命已垂垂危矣。可即便是醫生已經宣布他的死亡,他依然這么決絕。他難道不會預料到自己這樣說,后人會把它當做”把柄”,找到理由對他大批特批么?我想他是肯定想到的,可是他依然那么說。倘若不是如此,先生就不成為先生了。
現在我回想起來,《一個都不寬恕》里的那些文字的迷人,大概是因為先生的筆鋒的犀利,一針見血的。在《估學衡》里,先生寥寥數筆便能勾出《學衡》諸篇文章的謬處,文末一句“我所佩服諸公的只有一點,是這種東西也居然會有發表的勇氣”讓以“昌明國粹,、融化新知”為宗旨的吳宓、梅光迪等的學衡派顏面難存。
在那樣的年齡里,又是從先生的雜文開始讀起,我自己都替自己捏了把汗,一如“少不讀魯迅”之言的擔憂。可,現在終究沒有變成那些人擔心的模樣,大概也是少年時,并未看到以及聽到關于先生的評價,也就并未受他人的干擾,只是在讀先生的作品。基于事實的東西,總比憑空聽來的有力。即便是讀了那么多先生的雜文,我也并不覺得先生有多偏激有苛刻有多多疑等等的后來的罵語。
相反,那時我只是覺得心酸,何以先生一個人要去面對那么多的罵戰,并且通常都是一個人,而“敵人”的都是“組團”的。后人又何以那么苛刻,對處于這樣的環境里的先生的所謂“多疑”、“刻毒”和過度警惕“防衛”耿耿于懷。
《一個都不寬恕》跟隨我進高中,其時,已經開始看先生的全集了。只是后來,重點高中應試的壓力,又停下來。自己也開始漸漸功利起來,為寫作文,讀了不少所謂研究先生的作品,取些即便是高中的語文老師亦未必了解的“專業術語”騙得了不少作文高分。那時候,自己寡知,以為先生的精神只是批判的,所以見著什么不滿便下狠筆批評。自己也就是在那時候對自己身在的教育體制以及更大范圍內的社會現實產生了懷疑。所謂的“叛逆”也越來越強,并且付諸實踐,最終是得了惡果的。那時候開始想真正的是先生怎樣的?我先丟下先生的諸多文字,買了本朱正先生的《一個人的吶喊》,坦白說,對這本書的心儀完全是出于對書名,尤其是“一個人”。
初高中畢竟無知,對社會的觀察和理解終究屬于皮毛。進大學之后開始靜下心來重讀先生,作品,研究的書都看。我漸漸覺得自己從前的那些看法是很淺薄的。關于先生的問題實在太多了,先生的身份和模樣不僅僅是從前自己心中的“斗士”,還有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友為人師的先生;先生也不是一下子就成為人們心中的“魯迅”的而是經歷過靈魂的掙扎的,這些對于還原真正的先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先生曾經被惡意捧上天,被人有意無意的神化,再然后被人從神壇上拉下來,被唾棄,謾罵,無一不使我覺得不公。
魯迅的演講稿二到三分鐘篇五
(1931年4月17日在上海東亞同文書院演講)
流氓是什么呢?流氓等于無賴子,加上壯士加三百代言。流氓的造成大約有兩種東西,一種是孔子之徒,就是儒;一種是墨子之徒,就是俠。這兩種東西本來也很好,可是后來他們的思想墮落,就慢慢的演成了所謂流氓。
司馬遷說過,“儒以文亂法”,而“俠以武犯禁”,由此可見儒和俠的流毒了。太史公為什么要說這樣的話呢?因為他是道家,道家是主張“無為而治”的,這種思想可以說是“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簡直是空想,實際上做不到的。
儒墨的思想恰好攪亂道家“無為而治”的主義,司馬遷站在道家的立場上,所以要反對他們。可是也不可太輕視流氓,因為流氓要是得了時機,也是很厲害的。凡是一個時代,政治要是衰弱,流氓就乘機而起,鬧的亂七八糟,一塌糊涂,甚至于將政府推翻,取而代之的時候也不少。像劉備從前就是一個流氓,后來也居然稱為先主;劉邦出身也是一個流氓,后來伐秦滅楚,就當了漢高祖;還有朱洪武(明太祖)等等的都是如此。
以上全說的是流氓,可是和文學又有什么關系呢?就是說流氓一得勢力,文學就要破產。我們看一看,國民黨北伐成功以后,新的文學還能存在么?嗐!早就滅亡了。為什么呢?就是因為他們沒有新的計劃,恐怕也“無暇及此”,既然不新便要復舊,所謂“不進則退”就是這個意思。
本來他的目的,就是要取得本身的地位,及至本身有了地位,就要用舊的方法,來控制一切。如同現在提倡拳術、進行考試制度什么的,這都是舊有的。現在又要進行廣大,這豈不是復舊么?為什么在革命未成功的時候,說人家“吃大菜,抽大煙,娶小老婆”是不對的,一旦自己有了錢也是這樣,這就是因為他的目的本來如此。他所有用的方法也不過是“儒的詭辯”和“俠的威脅”。
從前有《奔流》、《拓荒者》、《萌芽月刊》三種刊物,比較都有點左傾赤色,現在全被禁止了。聽說在禁止之前,就暗地里逮捕作者,秘密槍斃,并且還活埋了一位。嗐!你瞧!這比秦始皇還厲害若干倍哪!
兄弟從前作了一本《吶喊》,書皮用的是紅顏色,以表示白話俗語的意思。后來有一個學生,帶著這本書到南方來,半路上被官家給檢查出來了,硬說他有赤色的嫌疑就給斃了。這就和劉備禁酒一樣。劉備說,凡查著有釀酒器具的就把他殺了,有一個臣跟他說,凡是男人都該殺,因為他們都有犯淫器具。可是他為什么行這種野蠻的手段呢?就是因為他出身微賤,怕人家看不起,所以用這種手段以禁止人家的譏訕誹謗。這種情形在從前還有,像明太祖出身也很微賤,后來當了皇帝怕人家輕視,所以常看人家文章。有一個人,他的文章里頭有一句,是“光天之下”,太祖認為這句的意思是“禿天子之下”,因為明太祖本來當過和尚,所以說有意侮辱他,就把這個人給殺了。像這樣兒,還能長久么?所以說“馬上得天下,不能以馬上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