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的“感”是因“讀”而引起的?!白x”是“感”的基礎。走馬觀花地讀,可能連原作講的什么都沒有掌握,哪能有“感”?讀得膚淺,當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讀得認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這里我整理了一些優秀的讀后感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吧。
魯迅自傳讀后感篇一
今天,我讀了《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對文章中的爸爸和伯父幫助黃包車車夫這件事,感觸很深。
這篇文章大意是爸爸媽媽和作者去她的伯父魯迅家,作者的爸爸在魯迅先生家門口看見了一位受傷的車夫,并經過詢問,知道車夫受傷的原因。作者的爸爸叫來伯父一起來幫車夫包扎好傷口,并給了他錢,讓他安心養傷。
魯迅先生的行為使我對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我親眼目睹過一件跟文中恰恰相反的事:一個小男孩踩到香蕉滑倒了,他大哭起來。很多人都冷眼相看,有的人還袖手旁觀地裝出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甚至還有人在議論他的狼狽。
讀了這篇文章,我很慚愧,魯迅先生的心境和品格我們是無法達到的:假如我是一只發著微光的螢火蟲,那么魯迅先生則是發著耀眼強光的太陽:假如我是一株長在山間的小草,那么魯迅先生就是一棵長在山頂的偉岸的青松。
魯迅自傳讀后感篇二
在這個寒假中,我看了很多本書。但令我印象最深的一本書還是《故鄉》。
我非常喜歡這本書后面的一句話: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重壓之下,變得衰老、拘謹與可悲。
真正的金子。
從閏土身上可以看出舊社會的黑暗與勞動人民的苦難,我們應該為我們生活在一個新中國、一個新社會感到幸福。
魯迅自傳讀后感篇三
從古至今,中國就有數不勝數的英雄好漢豪杰書生他們有的為子孫留下了押韻順口的詩歌,有的則為我們打下了穩定的領土,使我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比如醉酒詩人李白;統一蒙古占領亞洲的成吉思汗;武藝高強的飛將軍李廣我本以為這是天意,但我讀了《魯迅自傳》后,我的想法變了。
魯迅先生13歲以前生活本十分富有,但從那以后就不同了。在魯迅先生13歲時,他的曾祖父嫌考場有作弊的空子,被罷官下了監獄。并定期向監獄交打點錢。從此,魯迅便從一位闊氣的富家公子變成了貧窮的乞討者。這時年紀輕輕的魯迅才意識到社會的黑暗和朝廷的腐敗。
胸懷大志,卓然不群的少年魯迅懷揣著對社會的不滿和對新時代的向往毅然走出封建制度去可解決燃眉之急的南京水師學院(當時這里減免學費)求學,但南京水師學院教學極差,所以魯迅先生又改上了礦路學堂。
在南京學習的4年里,中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于是急于報國的魯迅畢業后急忙向日本留學。
海歸的魯迅回國后便迅速去當老師,雖然薪水不高,但魯迅知道只有從少年抓起才能改變東亞病夫的狀況。
就這樣,偉大作家魯迅用自己一生50年的時間全給了中國。這就是我讀《魯迅自傳》的感想。
魯迅自傳讀后感篇四
手里是一本重重的《魯迅全集》,
滿頁滿頁的字中,
究竟深藏著多少秘密。
竭力的吶喊中,
是誰針砭時弊
用筆做槍,指向封建社會,
“人吃人”的黑暗中,
“救救孩子”的聲音發自心底。
幼小的心靈中,
裝不下這么多的思憶——
你為什么要吃我,
而我又何嘗想吃你?
在彷徨里,
祥林嫂的悲劇,
背后卻又有多少哲理。
沒有天方夜譚的精巧,
也不見格林童話的細膩,
大江東去的吟誦聲中,
也有著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豪氣。
而你的文章中,
這一切都不見蹤跡。
黑暗的年代,
中國是一只沉睡的雄獅。
在列強的鐵蹄下,
終會迎來有朝一日的奮起。
手中握著的筆,
是一把直刺向舊社會的尖刀,
黑暗中的一些人害怕了,
緊緊不放的追著你,
濃密的胡須,
爽朗的笑聲,
來吧,
我的身后全是陽光和正義!
黎明前的黑暗,
終究阻擋不了太陽從東方升起。
四萬萬五千萬的怒吼,
結束了兩千多年的腐朽統治,
把封建與專制永遠推向了歷史!
燦爛的朝霞,
是先生血的足跡,
中華民族的革命,
有了一個新的開始!
終于,
天安門的廣場上,
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世界的東方冉冉升起,
照亮了新生的中國,
照亮了倍受屈辱的華夏大地。
然而,
浩渺的人群中,
我卻始終望不到你——
不,
我看到了,
鮮艷的五星紅旗上,
你在向我們招手,
臉上那濃密的胡須下,
露出了久違的笑意!
今天,
我再次看見,
孔乙己的一生,
阿q的勝利,
長媽媽的囑咐,
百草園的樂趣……
河南省林州市橫水一中初二:牛國曉
魯迅自傳讀后感篇五
1 / 2
__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 去怪卷子沒印清楚,怪老師批的太嚴,怪這怪那,后來想想,其實是我的作業寫字寫的太潦草,上課沒有認真聽。
九斤老太,她有一句口頭禪,就是“一代不如一代”。我想我們可不能真被九斤老太說中了哦!社會要進步,我們就要一代更比一代強!
在袁世凱要當皇帝的時候,七斤因為沒有了辮子(袁世凱當皇帝的時候需要辮子沒辮子可能要被砍頭的),他自己也沒有什么文化知識,被略有文化的趙七爺白白恐嚇了一翻。擔驚受怕了好幾個月,所以我們一定要多學知識,才可以不被別人欺負。
讀了魯迅寫的文章,讓我感想很多,建議大家去看一看。
2 / 2
__來源網絡整理,僅作為學習參考
魯迅自傳讀后感篇六
六年級上冊結束了,讓我深受感觸的當然是《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篇文章。它讓我真正了解了魯迅,親近魯迅先生,走進魯迅的高尚品質和博大精神。
我看文章的第一段,就知道魯迅先生深受人們的愛戴,魯迅之所以受到人們的愛戴,那是因為魯迅先生有非常淵博的知識,他十分同情受苦受難的百姓,十分關心自己的女傭。他從不屈服于反動派,堅強地與反動派作斗爭。正是這樣,魯迅先生逝世的那天,有些人甚至從遙遠的地方趕來上海,追悼魯迅先生。
這篇文章的內容簡短,但我的感受卻很深很深。
憂國憂民,情之所系。魯迅的愛國情深深印在我們的心中?!皺M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濒斞笧閯e人想的多,為自己想的少。魯迅用無私的行動實踐了自己。他的精神、他的情懷,是我們人生道路上的一盞明燈,指引我們走向未來。就想文章中的一個情節:魯迅救助受傷的車夫,魯迅盡可能地幫助弱勢群體,再次體現了魯迅先生對勞苦人民的關心與同情。本文以孩子的口吻進行敘述,給人以樸實,親切之感,使魯迅先生的高尚品質躍然紙上。
這篇文章也教會我們人生哲理,我們應該更多地關心他人,把我們的愛心獻給別人,別人也自然會幫助我們,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像魯迅先生這樣愛憎分明,中國才會有真進步!
以后我們的人生道路還很長很長,這篇文章使我獲得生命啟迪,讓我終身受益......
魯迅自傳讀后感篇七
1.學習自傳的寫法。
2.體會本文選材精要,敘述詳略得當的特點。
3.學習魯迅嚴肅的人生態度和深厚的愛國思想。
二、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難點:
1.了解時代背景,理解文章內涵。
2.選材精當和詳略得當的特點。
3.寓內心情感于平淡敘述之中的寫作手法。
解決辦法:
以“多彩劇場”活動表演再現清末、民國及大革命時期生活片斷,使學生對作者所生活的時代有感性的、直觀的認識。以討論、比較等分析方法突破選材及詳略得當等寫作方法這一難點。
三、課時安排
1課時
四、學生活動設計
1.組織化妝表演,表演以片斷形式連綴成魯迅的生活時代;目的在于生動地再現歷史,具體感知距今已相對遙遠的時代,理解魯迅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
2.名人論壇。讓學生課前盡可能多的搜集有關魯迅生平事跡,除在課上交流外,需對所獲材料進行分析,歸納魯迅的人格精神。此活動既可培養學生搜集信息,廣泛閱讀的良好習慣,又可鍛煉學生分析概括能力。
3.口頭作文——《我的自傳》,以3分鐘口頭作文作自我介紹,意在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自傳的寫作特點,學以致用,同時也鍛煉即興語言表達能力。短時間內要表達好自己的中心意圖,就需對眾多生活瑣事進行篩選和詳略處理,這也突出了對本課重點的理解。
4.教具:舊時男女服裝、錄音機、自制電影背景畫。
五、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生答:《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孔乙己》《一件小事》《藤野先生》《社戲》《故鄉》等。)
同時,我們也大致了解一些他的生平事跡。今天我們來學習,系統了解這位偉人的一生,同時也了解一下他是如何評論自己的。
(一)明確目標
1.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內容,體會傳記文體取材精當,語言平實的特點。
2.了解人物傳記的一般知識。
3.汲取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思想精華,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整體感知
魯迅生于1881年,逝于1936年,共走過了54個春秋,經歷了無數次坎坷波折??墒?,我們從本文中看不到一絲他對個人命運的慨嘆惋惜,卻能感受到他為祖國不惜一切、無悔奮斗的精神和謙遜平易的高尚風范。下面請同學們讀書感受一下。
默讀全文,按照時間線索,理清魯迅生活經歷。
(讀書同時,布置電影拍攝場,絨布背景上寫著“電影《魯迅》拍攝現場”字樣,第一個場景:三味書屋;第二場景:櫻花樹下與藤野話別;第三個場景:北京師范大學講堂。大部分學生讀完之后,表演即開始)
1.(畫外音:電影《魯迅》鏡頭“三味書屋”開拍。)先生端坐太師椅上嚴肅的授課: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魯迅著補丁長袍匆忙上場,懷抱藥包,先生厲聲問:“怎么遲到呢?”魯迅恭敬的回答:“去給父親買藥?!薄八幍暝缫验_門怎么會晚?”“大夫說需找過冬的蟋蟀做引子,藥才會起效?!薄疤熘滥撬幰訉δ愀赣H的病有什么用?!币煌瑢W大叫:“他家早窮得穿不起褲子,不是以前的少爺了,老師你干脆把他哄走吧,別丟了我們這些少爺的身份?!崩蠋熮D頭對這學生說:“你們同姓周,是一家人呢?”那同學洋洋得意的答:“以前是,現在可不一定了。”魯迅已坐在桌邊安靜的讀著書。(畫外音:魯迅幼年遭遇了怎樣的不幸?)
2.(畫外音:《魯迅》鏡頭“日本仙臺”開拍。櫻花樹下,一群留著長辮的“清國留學生”在閑逛,嘴里叫著:“大好時光去讀書才是傻瓜,給國家賣命哪如自己享樂啊?”魯迅和藤野握手話別)。
魯迅:先生,感謝您正直、熱忱的關懷。我此次告辭,怕以后不會再學醫了。
藤野: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學醫呢?(惋惜狀)
魯迅:以前想學醫救國,我國的庸醫害了許多如我父親一樣的人,他們只會用找不到的藥引唬人,掩蓋自己的無能。想要中國富強就要有好醫生啊!所以來學醫??扇缃窨磥?,醫是救不了這兒的。(指頭)那些人(指清國留學生)需要的不是肉體醫生,卻需要精神醫生啊!
藤野:以后做些什么呢?
魯迅:我想棄醫從文,寫文章喚醒國人,建立強國。
(師生緊緊握手)同說:“多保重?!?畫外音:魯迅為何“學醫”為何“從文”?)
3.(畫外音:《魯迅》鏡頭“北師大講堂”開拍。)
魯迅:(激昂的說)同學們,日本人占了東三省,槍殺中國人,國府卻鎮壓學生請愿,說什么“友邦驚詫”,真是可笑之極了。
生問:先生,我們該怎么做呢?
魯迅:我們是不會被嚇倒的,我要用我的筆來聲討,有人到政府去告我,要政府追捕我,怕我說話,我卻一定要講,正義是殺不絕的,為國捐軀雖死猶榮。(生熱烈鼓掌)
表演結束。(畫外音:魯迅被追捕迫害,經歷了怎樣的波折?)
三段表演之后,學生對魯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及經歷的前因后果有了形象、直觀的印象?;脽舸虺霎嬐庖羲鶈栴}目,掌握文章結構,以學生討論做答的形式,歸納出:
文章共有兩大部分:第1~3自然段敘述生平經歷,第4自然段集中介紹1929年以前的寫作成果,其中第一部分又按時間順序分別介紹幼年家境、求學經歷和工作坎坷,結構非常清晰明了。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將全班分成三大討論小組,分別針對前三段討論思考問題,并推舉代表作答。
討論后明確:(1)魯迅幼年由富家公子淪為“乞食者”,因為“家中忽而遭了一場很大的變故”和“父親又生了重病,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人情冷淡、世態炎涼。(2)魯迅寧愿流離他鄉也不愿做幕友和商人,反映了他反抗封建束縛,自強自立,有強烈反抗精神的性格特征。破折號后的語句正是用于表現作者這種心理,詳略處理得當,決不可省略。(3)魯迅在國內上水師學堂、礦路學堂,一是因為這兩所學校免交學費,解決當時經濟困難,二是這些是“新學”,有自強救國的希望。后留學日本先學醫,目的是學醫救國,后從文,是因為看到光救治中國人的肉體不能拯救民族,還要用“新文藝”喚醒人們的靈魂。由這些經歷可以看到,魯迅把自己的學業和國家命運緊緊聯系在了一起,是為民救國的赤子。(4)作者詳寫了“學醫”和“從文”,突出體現自己的愛國之心,前兩次經歷,則較為簡略。(5)工作以后,魯迅從浙江杭州到紹興,又從北京轉到廈門、廣州,最后定于上海。由普通中學教員到教務長、教育部員、大學教授,每一次波折都因為宣傳進步思想,揭露政府劣行和帝國主義列強罪行而受到排擠、迫害。而這些也正是他為人民奔波,同敵人作戰的寫照,是當時舊政府腐敗和社會黑暗的反映。(6)作者對自己的奔波表現的極為平淡,用詞為“走出”“又走出”“被拒絕”“到底被拒絕”,較詳敘述的只是從北京到廈門的一次,這表明魯迅對個人奔波毫不介意,而對反動政府的迫害則不屑置辯,不以為然。由此可見,在文章樸實平緩的語言之中,包含了作者對民族、國家的摯愛,也有對反動者的氣憤與不恥,結合歷史背景,則可讀得清清楚楚。
歸納總結:這篇自傳中,魯迅概括地介紹了自己50年的經歷。生活細節浩繁無數,作者選擇了最能體現自己反抗壓迫,追求進步,愛國愛民,奮斗不息的典型事件敘述,并特別注重對重要事件及其原委的清楚交代,既符合自傳特點,又能突出主旨。只有對事情的全部過程了解得全面深刻,對事物的概括才能精當恰切,魯迅正是如此。
作品有小說《吶喊》《彷徨》,一本譯文,一本散文詩,一本散文集(即回憶集),四本短評,兩本專業論著。
先生很簡單的介紹自己的作品,還提到“登過幾篇不好的文章”。其實,先生是中國現代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其作品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思想價值,為世人所推崇。他的這種寫法,恰恰表現了他謙遜質樸的人品。這也恰是同學們應該學習效仿的,做出一點點成績不應自夸、炫耀、自大自滿,只有不斷謙心努力,才會取得更大的成績。
(四)總結、擴展
1.總結:我們今天學習了一篇名人自傳。這篇自傳以時間為順序,選擇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成文,不能面面俱到,要詳略得當,分清主次。對關鍵的事件要交代清事情的原委,讓讀者看的明白,理解的清楚,更重要的是,我們從魯迅先生的自傳中了解了先生熱愛國家、人民、求學進取、自強不息、追求進步、不懈奮斗的偉大精神。魯迅先生雖然并不生活在我們的時代,但他的精神有著跨越時空的永恒力量,激勵我們為國家、人民而努力讀書,不畏邪惡,正直自強。
2.擴展:為了讓同學們對魯迅先生有更多的了解,更好的認識學習先生身上高尚的思想、偉大的品格,我們召開“魯迅研究會”,請同學們將你課下搜集到的關于魯迅先生的語萃、事跡講給同學們聽,要求同學們試著談談你從中得到的收獲。全體同學準備好摘記本,將你認為同學們交流中有價值的材料記錄下來。
在同學的交流之中,老師串插交流以下材料:
(1)1903年,魯迅在照片背后,寫下一首《自題小像》的詩,送給許壽裳:
靈臺無計逃神矢,風雨如磐暗故園。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
這是一首動人的愛國主義詩篇,在這里,魯迅表示了對于祖國命運的深沉關切和憂思,流露了他對于廣大人民在封建統治下愚昧、不覺悟的憤慨和焦慮,抒發出他的某種寂寞的心情,同時他還立誓要為祖國的復興獻出自己的鮮血和生命。這是他畢生遵守的最可貴的誓言。全詩采用各種形象化手法,熔鑄成慷慨悲歌的風格,顯現一位憂國憂民、看不到人民力量而又不堪孤寂、求索奮斗的青年愛國者的光輝形象。
(2)魯迅愛憎分明的階級感情,集中地體現在他所作的舊體詩《自嘲》里。1932年10月5日,郁達夫夫婦招飲于聚豐園,同席有柳亞子夫婦等人。這一天,魯迅和大家談笑風生?!耙驗榭吹皆S廣平在旁邊,郁達夫就打趣地說:‘大先生,你的華蓋運可以脫了吧?’這時大伙的目光都集向許廣平。魯迅聽了哈哈大笑,連拿紙煙的手也因暢懷的笑而顫抖起來”。郁達夫又關心地說: “你這些天來辛苦了吧!”魯迅即舉“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兩句作答。郁達夫還開玩笑地說:“看來你的‘華蓋運’還沒有脫。”魯迅說:“給你這樣一說,我又得了半聯,可以湊成一首小詩了?!毕⒁院螅斞笐鴣喿又垼?0月12日,為他書一條幅,就是這首著名的七律:
運交華蓋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頭。
破帽遮顏過鬧市,漏船載酒泛中流。
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躲進小樓成一統,管他冬夏與春秋。
這是魯迅舊體詩中最為人稱頌的一首。他以幽默的筆調,描寫自己在國民黨文化“圍剿”中的艱難處境,但他從容鎮定,頑強應戰,表現出“為敵為我,了了分明”的階級愛憎,和“喜笑怒罵,皆成文章”的戰斗風格。雖然如此,但這首詩的感情還是十分深沉的。有一次,魯迅把詩的意思講給內山完造聽,聽的人哭了,魯迅也哭了。因為他處在八面攻擊之中,想到自己的處境,想到中國人民的將來,他怎能不悲憤,不落淚!?這首詩充分體現魯迅一生高貴的革命品質,因而得到崇高的評價。
毛澤東同志說:“魯迅的兩句詩,‘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應該成為我們的座右銘?!磺泄伯a黨員,一切革命家,一切革命的文藝工作者,都應該以魯迅先生為榜樣,做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p>
詩人郭沫若也十分贊賞這兩句詩,指出它“雖寥寥十四字,對方與垂死之力量,愛憎分明,將團結與斗爭之精神,表現俱足。此真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這種團結與斗爭俱足的精神,也表現在對待自己人和朋友的批評上。他指責錯誤傾向,經常十分尖銳、深刻。他不習慣于給人搔癢,使他十分舒服,而是喜歡大喝一聲,讓人出一身汗,以收治病救人之效。這同他以前對農民的“怒其不爭”的態度,有其相似之處。這個“怒”字,是“恨鐵不成鋼”,是魯迅赤熱心腸的寫照,表現出他對于錯誤的不留情面的態度。有些人以為一“怒”,對方就該是敵人,這是不對的。如果不是出于誤解,就是有意曲解。
(五)布置作業?
1.討論小組共同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注意時間和事件的對應。(課后完成)
2.課上思考回答課后練習第二題。
答案:魯迅原想通過學醫救治中國人,效仿日本明治維新,通過醫學發展促進中國國家富強。后來看到醫學只能救中國人的肉體,卻不能喚醒人們的靈魂,不能救國,所以改學文學,要用筆寫文章來宣傳進步思想,激發民族精神,挽救中國,這說明魯迅是一位熱愛祖國的人。
3.課后練習第三題討論完成。
答案:1.破折號是解釋作用。魯迅用此表明自己不愿置身于封建糟粕之中,自強自立,追求進步。
2.加點字看似平淡,實則包含了魯迅對舊政府黑暗的不恥和對舊社會不容人才的憤懣,也表明他不愿與落后勢力同流合污的氣節。
3.輕描淡寫的語氣表現作者對反動政府的迫害不屑理會。
4.兩個“不好”語義、語氣不相同,上一句“不好”是對當時社會反動文人的嘲諷,本句的“不好”則是魯迅先生謙遜的顯示。
(六)板書設計?
六、參考資料
1.紹興光復
辛亥革命爆發后,革命軍即將進入紹興,紹興城里,人心浮動,恐懼異常,一片混亂。魯迅在這時便自覺召集全校師生,手執長刀上街游行,進行演講。人們以為是革命軍來了,表示歡迎,此即稱為“紹興光復”。
2.所謂“有幾個學者”
1926年,北京愛國學生請愿,抗議帝國主義侵略,北洋軍閥乘機制造了“三一八慘案”。魯迅指出,這是“異族及其奴仆鷹犬的蹂躪”。在此期間,右翼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公開扮演了可恥的幫兇角色,“有幾個學者”即指他們,具體地說,也就是惡毒誣蔑學生愛國行動的幫閑文人陳西瀅等人。
3.有關背景
魯迅的童年是在一個敗落的封建家庭中度過的。他原名周樹人。祖父周介孚,仕途充滿了坎坷。父親周伯宜,長年臥病在家。母親魯瑞是鄉下人,思想比較開通。繼祖母蔣氏是一個幽默詼諧的老人。每逢夏夜,她常常坐在堂前的桂花樹下,一邊搖著芭蕉扇,一邊向躺在小板桌上納涼的長孫講述美妙動聽的民間故事,使魯迅從小就領略到一些人生的哲理。善良淳樸的保姆長媽媽,替魯迅買到了一部他渴慕已久的繪圖《山海經》——這是魯迅“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然而,驟然而來的風雨打破了這個小康之家的短暫的安寧。十三歲那年,魯迅的家庭遭遇到一場很大的變故:他的祖父因科場賄賂案被捕,在杭州府獄整整關押了七年。每年秋后,官府都趁機勒索。魯迅家中僅有的四五十畝水田賣完了,以致不得不靠典當度日。病情加劇的父親又為庸醫所誤,終于在三十六歲那年去世。
在家庭敗落的過程中,少年魯迅看透了上流社會人物的虛偽與墮落,對于封建科舉制度的吃人罪惡有了切身的感受。這種環境的重大刺激,使他對熟識的紳士階級產生了極度的憎惡;與此同時,他又得到了更多深入農村接觸農民的機會?;爝M“野孩子”群中,呼吸“小百姓”的空氣,成為魯迅后來的回憶中最美好的部分。這段難以忘懷的農村生活,不僅使魯迅養成了農民化的生活習慣,比如愛吃農家的炒飯,愛聽深夜的犬吠;更為重要的,是使他開始跟勞苦大眾建立了鞏固的精神聯系。這對他形成“下等人”勝于“上等人”的觀點,以及日后創作以農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都產生了極其明顯的影響。
自從祖父下獄以后,魯迅較長時間到鄉下避難,對農村有了更為廣泛和深入的了解。在跟泥土一樣渾厚、淳樸的田夫野老身上,他得到了從稱他為“乞食者”的親戚本家那里所得不到的慰藉和溫暖。而勞苦大眾“畢生受著壓迫、很多苦痛”的非人生活,又激起了他改革進取的強烈愿望。
十九世紀俄國偉大的思想家赫爾岑,曾經把那些出身于名門貴族而反抗沙皇統治和農奴制度的“十二月黨人”比喻為“野獸的奶汁所喂養大的。”作為紳士階級逆子貳臣的魯迅,也正是獸乳哺育的英雄。不過,作為貴族革命家的“十二月黨人”因為脫離人民而慘遭失敗。而魯迅卻在經歷了曲折的人生道路之后,最終投入了他的乳母——人民的溫暖的懷抱,成為人民的忠誠的兒子。
是作者在1930年5月依據《自敘傳略》增補修訂而成的,這個時期的魯迅,已廣泛地接觸了馬列思想,經過嚴肅的思考和嚴格的自我解剖,終于相信惟有無產者才有將來。他積極參加了革命的政治團體和文藝團體,即“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和“中國左翼作家聯盟”。他從一個英勇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義者成為一個堅強的無產階級革命戰士。
魯迅自傳讀后感篇八
讀了《魯迅與時間》這篇文章,我了解到魯迅先生是一個能抓緊時間、善擠時間的人。他的生命雖然短暫,卻給我們留下了極為寶貴而又豐富的文化遺產。
魯迅先生說過“時間,就像海綿里的水,只要愿擠,總還是有的”。
以前,我不知道珍惜時間。放學回家后不是看電視,就是看動漫書。直到爸爸媽媽要下班了,我才慌忙坐到書桌前,拿出作業寫了起來。這樣寫出來的作業質量可想而知。為此爸爸媽媽沒少批評我,我卻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沒往心里去,做作業照樣拖拖拉拉。時間就這樣在不經意間流走了。
學了《魯迅與時間》這篇文章后,我深受啟發。放學后我會抓緊時間寫作業,手酸了,活動一下,繼續寫,這樣我就會很快地寫完作業。雖然有時作業還會有錯,但隨著我的努力,錯誤會越來越少的!因為我寫作業的速度快了許多,媽媽的臉上露出了笑容,并且每晚獎勵我半個小時做自己喜愛的事。
魯迅先生說過:“時間,每天得到的都是24小時,可是一天的時間給勤勉的人帶來智慧與力量,給懶散的人只能留下一片悔恨。”
我們每個人都應珍惜,把握時間,不要虛度年華。這樣到年老時就不會“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了。
巴甫洛夫曾經說過:“在世界上我們只活一次,所以應該愛惜光陰。必須過真實的生活,過有價值的生活”。尤其是我們這些學生,浪費它就沒有陽光般的前途.所以我們要珍惜時間,不要被時間拋棄。這樣我們才能獲取人生的最大獎賞---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