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旅途篇一
;黃果樹觀瀑
我讀中學時在《地理》課本上就了解到黃果樹瀑布舉世聞名,只因路途遙遠,可盼而不可即。前不久應(yīng)約來到貴州,終于了卻了20多年夢寐以求的夙愿。
那天一早,我們在距黃果樹137公里的貴陽市上車,由于興奮和激動,絲毫沒有疲勞感覺。當車子進入鎮(zhèn)寧時,天色漸漸陰沉,車窗外飄起了如絲如霧的小雨,一座座金字塔似的群山在雨幕中時隱時現(xiàn),增添了一分神秘。或許一路上的景色大同小異,令人覺得既單調(diào)又自然。就在我對蜿蜒的山路、打擺的汽車產(chǎn)生困倦時,不知誰驚叫了一聲:“黃果樹到了!”我頓時精神大振,好奇地盯著前方,此時,天晴了,雨住了,霧散了,山綠了,從遠處傳來隱隱的丘壑雷鳴。
汽車在花園式的黃果樹賓館前停下,我們便迫不及待地涌出車門,是雨后空氣格外清新,還是觀看瀑布心切,人人臉上都流露出燦爛的笑容,興高采烈地跟著向?qū)凹壎隆?/p>
經(jīng)左轉(zhuǎn)右拐地下了三道石級平臺,一幅大瀑布風景畫懸掛在眼前——那綠樹成蔭的山崖之間夾著雄偉壯闊的大瀑布,仿佛是一臺天然織布機日夜不輟地工作著,紡織出千萬丈白練。我的好些同行在此競爭攝像留影。貴州的一位朋友悄悄地告訴我:“這里距瀑布太遠,效果不佳,再下去在瀑布對面拍攝更好。”我感謝這位朋友的指點,便匆匆往前邁步。
向下往左走了三四分鐘,渾厚深沉的飛瀑聲越來越大,確有振聾發(fā)聵之感。突然間腳前的路濕了,眼鏡片變成了毛玻璃——撲面飄來一陣霏霏細雨,一種使人無從辨別點滴的極細的雨,不斷地把那種無從目睹的纖小水滴向人襲來,在衣褲上覆蓋了一層毛茸茸而有滲透力的苔蘚般的水分。我擦了一下眼鏡,定睛細看,原來是對岸瀑布隨風飄蕩過來如煙如霧如雨如塵的小水珠。
為了避開“雨天”,我加快步伐,急速走完了這段濕路,來到了瀑布的左側(cè)。抬首仰望,只見洶涌澎湃的白水河從山腋奔騰而來,到了黃果樹驀地遇到絕壁斷崖,收剎不住,跌入落差七十多米的犀牛潭,發(fā)出轟然巨響,水面上雪浪翻滾,鴻蒙一片……使人感受到一種驚心動魄的震撼。
收回思緒,驚魂甫定,繼續(xù)向前走了二三十步,“水簾洞”三字映入眼簾。原來瀑布后面隱藏著一條長達134米的崖廊,可以從左崖的石徑進入,從右崖的石徑出來。水簾洞內(nèi)有六個窗口,在窗口觀瀑,別有情趣,每幅水簾,激沖下來,形態(tài)各異:有的仿佛千千萬萬的珠子,晶瑩透亮,飛花碎玉;有的猶如白色的綢緞,自頭上飄然而下,浸落潭中;有的宛若冰山雪崩,一大塊一大塊的積雪從山頂塌下……這是多么美妙的自然,多么難以想象的自然。
到了摸瀑臺,好多旅客見此手心發(fā)癢,似乎摸一下就有一種莫名的快感。我卻不敢冒險,也許人到中年之故吧,因為我上有慈善的老母,中有賢惠的妻子,下有天真的小女,還有許多親戚摯友,如果一時沖動,萬一不慎掉入深淵一命嗚呼,豈不連累了“九族”?我只好站在崖廊里,望著鋪天蓋地而下的神奇天水,聽著經(jīng)久不息的轟雷吼聲,想著把這一景觀攝下讓親朋好友飽下眼福。此時此刻,我完全被這流水永恒的激進、被這有神韻有靈氣有內(nèi)涵的壯美所折服,心中的煩惱、心中的焦慮,隨著飛瀑奔突而去,一瀉而光。
鼎湖山賞綠
車子從肇慶的星湖向東北行駛約四五十分鐘,便到了鼎湖山下。
鼎湖山處于北回歸線附近,而地球上同一緯度的地方大都是沙漠和半沙漠,因鼎湖山受到西太平洋季風氣候的影響,卻成了綠洲——原始森林面積達133公頃,人工林面積1333公頃,生長著熱帶和亞熱帶植物1800多種,棲息著200多種飛禽走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此處劃歸潮濕雨帶林保護網(wǎng),并設(shè)立國際森林生態(tài)定位研究站。
我是慕名來游鼎湖山的。一進山門的健康大道我不感興趣,因為都是人為用鵝卵石鋪成,讓游客赤足蹣跚而過,別的旅游景點也有,只不過大同小異而已。
過了石子路,我捷步而登,走在團隊的最前,也許心情甚好,五公里的上山道,一會兒就走過了,令我感到驚奇的是山路一口氣上來,竟沒有氣喘吁吁,沒有腿酸乏力感覺。我患有慢性咽喉炎,平時一激烈運動,咽喉便會不舒服,因此每時每刻隨身都備有草珊瑚、西瓜霜含片等常用藥,但這番身居此山中,咽喉炎癥完全消除了,真神奇。導游為我解開了謎團,這里空氣中的維生素和生長素的負離子含量每立方厘米高十萬多個,而有害細菌等于零,是個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我方豁然開朗。
一路上,澗水淙淙,清涼怡人;琴聲悠悠,撥動心弦;飛水潭上,瀑珠濺玉;山嵐疊翠,氤氳飄逸。是仙景?是天路?我早已飄飄欲仙了,煩惱盡棄,榮辱皆忘,沉浸于美色之中。至于洗足石、洗衲石、枕流石、洗心石,如眼前煙云,一掃而過。唯一讓我真正品味到的什么叫山清水秀,什么叫心曠神怡,我想前人若沒到過鼎湖山般的勝景,就造不出這樣的詞語來。
在叢林中,養(yǎng)心的是靜,養(yǎng)肺的是氧,養(yǎng)口的是水,養(yǎng)眼的是綠。樹與人一樣,有生命,有靈氣,也有緣分。路旁有兩棵相隔二三米的樹:木棉和龍眼。也許它們從小青梅竹馬,由于靠得太近,在風的扇動下,相互摩擦,弄破了皮,結(jié)果兩樹在傷口處各自以漿液相慰,結(jié)為連理,長大后成了人們公認的“姻緣樹”。我從它們枝干掛滿的紅絲線上看出,這兩棵樹的恩愛不知牽動過多少路過此地的情侶呵!在這謎一樣的地方,綠樹婆娑,古木參天,桫欏、紫荊木、土沉香、蘇鐵、冬青、釣樟、錐栗、枸櫞、欖樹、格木、木棉、荔枝、榕樹等植物,加上過江龍、扁擔藤、蜈蚣藤、獅子尾等藤蔓的參與,樹藤相纏,枝杈相交,根系相擁,難分難解,織成了一張綠色巨網(wǎng),遮攔了陽光,我們只能從樹葉間篩下來的一支支點線,看到一絲絲一縷縷的光亮,人和植物在如畫的野趣里,顯著美妙的風姿。
為了寬寬心,我跨進了被綠色籠罩著的慶云寺,意在把這些爭名奪利的念塵洗滌,把這些殘忍絞殺的現(xiàn)實忘卻,再凈化一次原本清潔的靈魂。慶云寺建于明崇禎年間,有大小殿房100多間,占地面積17000平方米,是嶺南四大名剎之一。寺按中軸線對稱布局,有韋馱殿,鼓樓,鐘樓;有大雄寶殿,內(nèi)設(shè)東土祖師殿、伽藍殿,三殿合而為一;有中正堂和塔殿;還有毗盧殿、藏經(jīng)樓、七佛樓、睡佛樓、佛母樓等?!洞兩安亟?jīng)》、舍利子、千人鑊、白茶花樹、平南王座、百梅詩碑以及慈禧太后的“敕賜萬壽慶云寺”牌匾是該寺的鎮(zhèn)寺魂寶。一番瀏覽,一番虔誠,短暫的返璞歸真,使我膽戰(zhàn)心驚的神態(tài)平穩(wěn)起來了,使我疲憊迷糊的眼神分明起來了,使我煩躁不安的耳鼓清靜起來了。
看畢慶云寺,我登上鼎湖山巔,原來山頂有湖,故稱頂湖,因傳說黃帝曾鑄鼎于此,遂易名為鼎湖。鼎湖不寬闊,卻窄長地伸入山坳,湖水碧綠,深不可測。我們乘著竹排去蕩漾鼎湖,飽嘗了醉人的漣漪風光。
雙龍谷穿行
這次旅行最艱辛的一天,是我們攀登熊耳山探險雙龍大裂谷。
雙龍大裂谷位于棗莊市北莊鎮(zhèn)境內(nèi)。據(jù)《郯城縣志》載: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時,山東南部發(fā)生了一次曠古未有的八點五級大地震——“城樓垛口官舍民房并村落寺觀,俱倒塌如平地”,“地裂泉涌,上噴二三丈高”,“地裂處或縫寬不可越,或深不敢視”。大地震造成熊耳山山體滑坡,崮巖出現(xiàn)兩條裂縫,分別東西、南北走向,俯看又似兩條蛟龍,故稱“雙龍大裂谷”。
8時30分,我們從臺兒莊古城西門登車出發(fā),車廂里氣氛有點沉悶,沒人說笑,也許大家都在養(yǎng)精蓄銳吧。我們乘坐的brt在棗莊換乘旅游大巴,繼續(xù)前行。10時許,我的視線里忽然出現(xiàn)前方群山頂巔有二三座城堡似的巨石,身旁的文友告訴我,這叫崮——四周陡峭,頂上較平的山。
一會兒,車到了熊耳山國家地質(zhì)公園門口,我一下車,就直奔主題——上山。走過搖搖晃晃的鐵索橋,一幅覆蓋視野的天然畫卷令人目呆口咂:漫山遍地一塊塊大大小小的巖石,無規(guī)則地拋立山里;幾十棵結(jié)滿紅紅果實的柿樹,鑲嵌在白石綠木青草中特別顯眼;一條綢帶似的小徑,裊裊娜娜地飄向山上……我無心欣賞這些別處亦有的景致,快步前行。驀地發(fā)現(xiàn)路旁的巨石堆中半露的石碾槽,便懷著好奇之心掏出相機攝下這一場景,并向?qū)в斡懡蹋街@里歷史上有個叫毛家的小山村,遭遇了大地震,山塌巖崩,全村埋沒在泥石之下,石碾槽就成了這場災(zāi)難的見證人。此時,我的心情沉重了,默然了,這也是我最直觀最深刻的訴說。
過了“龍抓崖”“情人石”,遠遠看見“摩崖峽谷”四個光彩奪目的大字,為了先睹為快,我走在隊伍的最前,取捷徑登陡坡,七八分鐘的急速爬行,率先來到了裂谷售票處。
穿過檢票口,狹窄的石級隨山嶺蜿蜒而上,兩旁峰巒陡峭,崢嶸險峻,怪石嶙峋,巉巖林立,懸崖縫里長著枝椏彎曲的野生雜木,看上去極像巨人身上長出的粗毛,絕壁上垂下來的幾條葛藤,綠葉間掛著數(shù)串紫花,極像美女耳朵上的丁香……還有山影、樹影、藤影、草影、云影盡匯其中,有掩不住的悠悠情趣。走完石級,就到了山頂平臺,東西、南北走向的兩條裂縫即呈現(xiàn)在眼前,面對肅穆的大山、神奇的裂隙,使我涌起了強烈的膜拜之心。在窄窄的裂谷中,抬眼望是一線彎曲的藍天,卻比一覽無余更能引起無限的遐思。我完全被“雙龍”的沉靜、博大、深邃所吸引,長長地呼出了幾口腐氣,深深地吸進了幾口鮮氣,頓覺風清氣爽,心曠神怡。
我以為此處便是雙龍大裂谷的全部,想讓自己再親近一會,再激動一會,再仰慕一會,再養(yǎng)眼一會,便原路返回。陪同的文友告訴我:裂谷從這兒始,全程兩里多。呵,我那剛剛平靜下的心潮又澎湃起來了。
繼續(xù)往前行,轉(zhuǎn)個彎,這座從上到下裂開的山,中間留出一道空隙,又曲又長的崎嶇小道就在裂縫中穿過。兩面峭壁,只露一線天,我小心翼翼,遵循走路不看景、看景不走路的原則,就在默念守則時,突然發(fā)現(xiàn)頭頂上端半空中有一塊方石懸擱在隙間,搖搖欲墜,好像就要砸下似的,我驚叫了一聲,快步遁避,回首仰望,心有余悸。再前往,便是洞穴般的黯然,仿佛置身于古井之中,陰森可怕,涼風習習,寒氣襲人,我借著一絲光亮,緊緊貼在峭壁緩行,不敢作聲:一是因為裂谷線路呈v形,下的石級既窄又陡,且被淚水般的潛流濕透了,一不小心,滑入深底,就會悔恨終生;二是因為裂谷富有神秘、夢幻、誘人的羅曼蒂克色彩,還有苔蘚的清香、泥石的氣息、洞窟的靜謐,其魔力把我的身心全攝住了。
裂穴冷颼颼的,我的額頭卻冒出了汗,用手一摸全是冰水。好不容易下到谷底,向前又要往上爬,我覺得自己不是在攀登,而是在俯伏而上。不一會,裂谷漸漸明亮起來了,寒氣盡散,溫馨如初。這時我才發(fā)現(xiàn),人類以柔情的足跡撫平了地震造成的創(chuàng)傷,粗糲的石塊被人踏成油光的路,是多么的深奧玄妙啊。然而,我在猜想,雙龍大裂谷里,肯定還有隱藏著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和許多沒有被人發(fā)覺的寶藏。
我穿越了大裂谷,登上了觀景廊,憩息片刻。接著,又隨導游踏上一條不能兩人并肩走的陡峻山路,順山勢右轉(zhuǎn),進入小裂谷。小裂谷令人難忘的就是險與窄:兩邊巨石巍然屹立,氣勢雄偉,隘道窄得只能容一人側(cè)身擠過,一夫當關(guān)萬夫莫開,不是戲說。
游覽了雙龍裂谷,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裂谷有曠達、夐絕、脫俗之美,有神韻、靈氣、內(nèi)涵之秀,又并非用“秀美”兩字可以概括和描述得了的,因為它有一種能凈化心靈、超越時空的美。出行雖已結(jié)束,但雙龍大裂谷之旅仍讓我魂牽夢縈,這是我多年來沒有萌發(fā)過的激情、沒有領(lǐng)略過的愉悅。
都江堰漫步
從九寨溝回成都,路過都江堰市,同行要下車看看秦堰,而我興趣不濃,以為它只是一個水利工程而已,有什么好看?帶著暈車后懶散的情緒,便隨波逐流一番吧。
當我登上秦堰樓,放眼遠眺,峻嶺中奔騰而來的岷江,煙雨朦朧的千里平疇,青山、綠水、關(guān)樓、巨堰、索橋……一覽無余,簡直是一幅美麗而壯觀的圖畫。
令我精神一振,憊倦一掃而光,為了早點感受畫中行,我急急從秦堰樓下來,步入松茂古道。古道兩旁綠樹成蔭,微風徐來,枝葉搖曳,發(fā)出簌簌聲音,小鳥不時地在林間飛來飛去,唱著不同的天然妙曲,從江面上掠過來的一陣陣涼風,沁得人神清氣爽,這真是個欣賞自然妙趣的極佳境地。正在我陶醉之中,導游的麥克風便在我耳邊響起——松茂古道自都江堰至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松潘古城,全長700多華里,是遠古時期我國西北與巴蜀進行文化交流的通道,也是西部的一條重要經(jīng)濟大動脈。我邊聽邊極目凝視著這條山道,像是一條無盡頭的綢帶,蜿蜒地飄向玉壘關(guān)。關(guān)口雄踞于江岸的山巔,素有“西川鎖鑰”之稱,由于關(guān)道已禁止通行,我望了望關(guān)樓,云外青山聳翠,江邊碧水翻銀,思緒萬千,感慨無限。此時,同行走盡,獨自不好久留,遂取捷徑,直奔安瀾索橋。
安瀾索橋是中國古代五大名橋之一,它跨越岷江。宋代以前稱珠浦橋,據(jù)范成大《吳船錄》記載:“橋長百二十丈,廣十二繩?!痹瓰橹袼?,1962年始改為鋼繩,鋼繩上橫鋪木板,過橋時,人們只有小心翼翼地緩步而行,慢慢地品嘗晃蕩的滋味,感受驚悸的刺激。
過了索橋,便踏上了戰(zhàn)國時秦國蜀郡守李冰設(shè)計建筑的秦堰。這條復(fù)雜的成都江堰,到了南宋時才簡稱為都江堰,堰堤謂金剛堤,前尖后闊,堤上種植了成片的樹木,枝杈偎依,郁郁蔥蔥,猶如一條綠色的巨龍潛臥在岷江之中。站在堰上,就會看到浪濤一個接著一個,雪崩似地重疊起來,卷起了巨大的漩渦,狂怒地沖擊著堰堤,前浪被堤擋住了,向后退回去,而后浪又至,沖上堤壩,發(fā)出轟響,然后又像瀑布似的崩瀉下來。此時此刻,我才領(lǐng)略到波濤沖擊的魅力,也感受到設(shè)計江堰者李冰的偉大。堰首像魚嘴,也稱魚嘴分水堤,是都江堰的第一項主要工程。當洶涌而咆哮著的江水撞到魚嘴,刷地一下裁割為二,兩股水流馴服地各自流入內(nèi)江和外江。由于內(nèi)江狹而深、外江闊而淺,故逢枯水期時,岷江六成水流入內(nèi)江,四成水流往外江;而遇洪水期時,則四成水流入內(nèi)江,六成水流往外江。合理分配,有條不紊。
我們自堤首漫步到堤尾,見到了都江堰第二項主要工程——飛沙堰。此堰是把內(nèi)江之水作第二次分流,在洪水泛濫時能起到泄洪、排沙的作用。治水六字訣“深淘灘,低作堰”中的“低作堰”,就是指飛沙堰不宜筑得太高,否則不利于泄洪排沙;但又不能筑得太低,否則又影響寶瓶口進水量。此壩只能高二米,才達到把大量的石塊和沙排往外江的最佳功效。
飛沙堰的側(cè)對面就是都江堰的第三項主要工程寶瓶口。我倚立高處,看著翻騰的巨浪,爭先恐后地擠進瓶口,怒濤沖激著石磯,水花直舔著巖壁,發(fā)出轟然巨響,驚心動魄,令人望而生畏??烧l知曉,這寶瓶原來沒有口,它是玉壘山延伸的余脈離堆,迫使岷江從此折向西南,造成江東常發(fā)旱災(zāi),江西澇災(zāi)連年。李冰巧妙利用地形特點,以火燒巖山,再用水潑澆,一熱一冷,石山自裂,才鑿出了寬約20米的寶瓶口(又稱灌口)。自此,灌口之水長年不息地為民服務(wù),澆灌著四川盆地1000多萬畝農(nóng)田,使四川成了“天府之國”。此地亦名為灌縣,直到1988年,改灌縣為都江堰市。
我沒有去游覽二王廟、堰功堂、伏龍觀,也沒有去觀賞三國張松栽下的銀杏樹、南宋魏了翁詩中的花洲,因為我已感到無比的滿足,看到這等的山光水色,夠心曠神怡,驚異無限矣!
仙姑洞感悟
溫州之北、臺州之南有一屬雁蕩山仙橋風景區(qū)的仙蹤勝跡——仙姑洞。秋深了,草木開始凋零,而去仙姑洞的路上卻另有一番風情:從黃巖前思岙到樂清御營、高余,群峰起伏綿亙,滿眼是青松和蒼柏的浩瀚綠浪,令人分辨不出春夏秋冬的景色,只有在萬頃柏波松濤中發(fā)現(xiàn)一簇簇零星的火紅的楓葉,才尋覓到迷人的秋韻。我們?nèi)膫€“同學少年”沿著不停奔流的清清小溪,踏著彎彎曲曲的林間小道,一路歌聲,一路笑語,途中沒有任何嘈雜聲,又添了一份怡然。徒步進入了窄窄的山坳,抬頭望見的是藍天、白云和青山。
當我們走出山坳,登上高高的山嶺,確有“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之感,展現(xiàn)眼前的是一座陡峭的巖山,山上光溜溜的,沒有長出一棵大樹,除了幾株像小草似的巖頭松外,整座山裸露出黑色而健壯的胴體,先輩們在此山腰鑿開了一條不到二尺寬的小徑,猶如蜀道,勾魂攝魄。若遇下雨天,石道光滑可鑒,一不小心,就會墜入望不到底的深谷……然而,我從沒有聽說過有人在此葬身,只聽說過慈悲的仙姑保佑著前來燒香的善男信女,所以石道險而無危。
走完百余米長的石道,翹首仰望仙姑洞的輪廓——一座凝固的熔巖突兀而起,搖搖欲墜,不符合任何平衡原理,卻互相依賴支撐著使之不會崩倒。一條石級路往朝南的洞口延伸,登上十幾階,有一塊三四尺見方的平石地,石地上豎偎著一架竹和樹做成的十多級簡陋的云梯,攀上云梯后,便到了洞口。洞口之大,有三層樓那么高,如果夜間拉了云梯,則無人可上洞內(nèi)。東面還有一個洞口,遠看與南洞口差不多大小,其實比南洞口小得多,但無出路,只作引光線的窗戶之用。兩個洞口,像一雙明亮的眼睛,遙看著東南方的一切。內(nèi)洞以樓板隔成上下兩層:下層是儲藏室和寢室,路旁還有一個清泉穴,行人常投硬幣以卜運氣;上層是大廳和客廳,東角還有六七平方的平地為廚房,廚房后壁的巖縫中冒出一脈涓涓細泉,清澈可口,仔細品味會嘗出甜頭,這是正宗的礦泉水。洞的頂部像一口朝下的大鍋,四周石壁與頂部融為一體。大廳后壁塑著一排佛像,東旁立著二塊碑,我看罷碑文,才知道此洞原名為穹明洞,清同治年間,臨海李忠富之女李玉蓮為避倭寇入侵之災(zāi)來此修行,盜匪見玉蓮年輕漂亮率眾來強搶,玉蓮忠貞不屈,從東洞跳崖自盡,圣上讀罷奏章,下旨封玉蓮為烈女仙姑,從此穹明洞改名為仙姑洞。我走到東洞口,探頭望了望仙姑跳崖的地方,心都寒了,幾十丈高的峭壁,像熔化了金屬液從洞口向山下傾瀉而成,在淚水般潛流的濕潤下,峭壁上生長出有趣的青苔,猶如一塊大壁毯,美麗極了。但如果你想去毯上遨游一下,非摔個粉身碎骨不可。旁人告訴我,仙姑的墳?zāi)咕妥谶@壁毯的下端。
高山絮海入寒宮,碧水飛珠落壑中。
兩洞為睛分左右,一巖作頂蓋蒼穹。
虬松立壁迎香客,卷蘚垂崖掩冢叢。
圣讀悲章封烈女,仙姑雁宕首居雄。
從云梯下來,在石道上逢見一群群滿眼虔誠的香客,我明白了,這里不論從樂清出發(fā),還是從黃巖出發(fā),下汽車后,還需半個小時步行的路程,可遠道而來的游人仍絡(luò)繹不絕,其主要吸引的底蘊就是怪石古洞的稀奇和仙姑英名的存在。我回首又望了仙姑洞一眼,它依然睜著兩只大眼睛,遙望著藍天和群山,俯視著人間滄桑巨變。我陡然領(lǐng)悟到:人生風雨中,成功與失敗并存,光榮與恥辱并存,君子與小人并存,如果我們做到得失不迷、榮辱不驚、恩怨不計,以真誠、善良、坦蕩的態(tài)度對待人生,對待社會,才會真正理解人生的真諦和生存的意義,那么凡人與神仙就無可區(qū)別了。
玉龍山讀雪
有人說“梅花透露春消息”,我想西南的報春不僅僅是梅花,還可以看朝陽高山上積雪融化的程度。從大理到麗江的路上,看一眼蒼山十九峰的白雪多少,便知四季節(jié)令。我此番挺進玉龍雪山,所以對雪便有獨鐘的感覺。
一提起玉龍雪山,就有一種莫名的興奮,一種格外的激動,一貫獨往獨來的我,心中的愉悅從來沒有與人分享過。在麗江的車上,我向?qū)в魏喡粤私饬艘恍┯颀堁┥降牡准殻河颀堁┥揭蛐稳绨子窬摭埗妹挥邴惤h城北面15公里處,屬云嶺山脈東支,東西寬12公里,南北長35公里,總面積420平方公里,由13座峰組成,海拔均在5000米以上,山頂終年積雪,主峰扇子陡海拔5596米,是地球上北半球緯度最低、海拔最高的山峰。聽了導游的介紹,我自然而然地想起了元代詩人李京的一首詩:“麗江雪山天下絕,堆瓊積玉幾千疊。足盤厚地背擎天,衡華真成兩丘垤。”因為南岳衡山海拔1290米,西岳華山海拔2200米,而玉龍雪山比衡山、華山高出三四千米,李京把衡、華二岳比作小丘矮垤我想也在情理之中。
毋須多想。15公里的路程,坐了一會兒車便到了白水河大橋,看見一條自雪山流入山谷的自然河流,卻被人為地用混凝土在河中堆出了一丘丘梯田似的所謂“瀑布”,真有點倒人胃口。好些游人以為這是一大景色,在此相競留影,而我卻催促司機去索道購票要緊,不必在此停留。也許招來同車陌生游客的不滿,可說出的話如融化了的雪,收也收不回來了,得罪就得罪吧。
五分鐘后,車子抵達了云杉坪山下。我購了索道票,排隊等候纜車,回首見身后幾位背著氧氣袋的陌生游客,就無話找話,問:“各位想得真周到,上云杉坪看雪山連枕頭都帶上了。”一陣笑聲過后,一位善說會道的游客一口斷定我是浙江人,還說與我是同鄉(xiāng)。出外遇到同鄉(xiāng)是莫大的幸運,我們便親近地攀談起來,原來這位同鄉(xiāng)來自安徽,在北京國家部門工作,這次是來云南考察的。浙江、安徽因相鄰我們遂成了“同鄉(xiāng)”,可見在外鄉(xiāng)情如親情。上了纜車,我就這樣與這位同鄉(xiāng)依依不舍地分道揚鑣了。
下了纜車,眼前另有一片天地。幽靜的云杉林,蔥郁的樹枝葉,遮住了陽光、藍天,路旁偶爾看見橫七豎八地臥著十幾棵腐朽的杉樹,一種原始森林的景象驀地呈現(xiàn),一種林海雪原的豪情頓時產(chǎn)生。此時此刻,我真正體味到什么是激動,什么是感慨。
踏著木條鋪成的曲道,穿過密林,豁然開朗,眼前一個數(shù)十畝大的天然草坪,被四周茂盛挺拔的云杉林擁得嚴嚴密密。這森林后面就是巍峨聳立的玉龍雪山,主峰被繚繞的煙云籠罩著,像是紗巾里裹著一個剛出浴的美人。我問心有愧不該如此想象雪山,扇子陡更像一個張開的巨蚌,孕育著亂瓊堆積的珍珠,在陽光的照耀下,發(fā)出瑞光的寶氣和奪目的白光;座座雪峰又像一群戴著雪白頭巾、披著雪白蓑衣的守山老人,竊竊私語地在講述著人間悲歡離合的故事……這神奇和美麗交織在一起,構(gòu)成了一幅燦爛絕倫的圖畫,使雪山更顯得壯麗,更富有魅力。
望著肅穆而神秘的雪山,我浮想聯(lián)翩,遙想起建文帝朱允炆流落西南的傳說,為之悲傷。明史記載,靖難時,方孝儒、張紞、陳迪、齊泰、鐵鉉、暴昭、景清、練子寧等大臣被執(zhí)遭磔,相傳程濟、葉希賢、馮傕等英杰隨建文帝上浙江的天臺赤城山、樂清雁蕩山,貴州的安順關(guān)索嶺、平壩高峰山,云南的武定獅子山、大理白馬山等地“共圖大業(yè)”,只因燕王朱棣奪取政權(quán)后,斬盡殺絕,鄭和下西洋、胡尚書上武當訪張三豐,其最先的目的都是為了尋找建文帝下落。我欲下筆寫《靖難殘夢》,因建文帝在西南之事一無所知,三年前的一個長假,在老鄉(xiāng)的慫恿下來到云南,想這位“云南通”幫助我搜集點史料,不料老鄉(xiāng)是個生意人,志趣不同,一下飛機就忙自己的生意去了,我無奈只好按地圖線路訪了武定和鄰省的關(guān)嶺,雖無甚大收獲,但發(fā)現(xiàn)了建文帝在西南所作的三首七律詩,還見到了建文皇帝像及紅崖天書,這也算不惜此行了。
今游云南,仰望雪山,猜測著當年建文帝也許來過云杉坪,更是感慨萬千:皇上也好,平民也好,只要有欲望,便有痛苦。借鑒歷史,面對現(xiàn)實,我頓開茅塞:雪蓮也好,金錢也好,都是人生身外之物;名利也好,地位也好,都是浮云塵煙之現(xiàn);虛偽的人性,貪婪的人心,都是自我痛苦之源。但愿自己把一切煩惱、痛苦、悲傷摒棄于雪山,冰凍在雪山,平平安安、清清白白、快快樂樂、健健康康地在人間作客。
雪山下來,導游發(fā)現(xiàn)我滿頭黑發(fā)中竟有三根雪白的頭發(fā),這也許是雪山給的見面禮,我要好好珍惜;同時雪山還給了我一顆經(jīng)凈化、升華、凝固了的冰心。雪發(fā)和冰心,是玉龍雪山唯獨對我的恩賜,將成為我人生旅途中永不消逝的記憶、難以忘懷的記念。
相關(guān)熱詞搜索:;旅途篇二
車廂內(nèi)人多嘈雜,擁擠不堪,滿地的瓜果零食散發(fā)著一股難聞的異味,一圈圈煙霧時不時的侵入我的鼻子,莫非迫不得已,我也不會輕易離開我的座位。我果斷的站起身子,拖出行李走向通道,發(fā)現(xiàn)在兩節(jié)車廂的接軌處竟空無一人,我想,就暫且安置在此處吧,難得有這么一塊“清修”之地,應(yīng)該為此感到欣慰才是。我輕輕地將行李放下,靜靜的坐在角落里,有一個跟我年齡相仿的年輕人從我面前走過,他好奇的`問我,你不冷嗎?我笑著對他說,冷啊,但很清凈!他會意的笑了笑就走開了。
此時,夜色如潮,車廂外飄起了小雨,寒氣透過鐵皮入侵著我的肌膚,腳底已被凍得麻木。車門的玻璃窗上聚起了一團霧氣附在表面上。我情不自禁的伸出手指在玻璃窗上劃啊劃,漸漸地劃出了那個思念已久的名字,我想讓自己就這樣一直劃,一遍又一遍,劃得不再想念她為止。良久后,我終于劃累了,手指也沾滿了潮濕的陰氣,原來思念的滋味是一種沒有知覺的冰冷。
天終于亮了,南方近了。深圳,一座無數(shù)人向往的繁華都市,于我,大多時候也只是一座孤城。隨著某年某月的別離,也不知會不會成為一座傷心的城市。人情風俗,潛移默化,讓我歡喜讓我憂。曾經(jīng)一次次的離開,又一次次的卷土重來,曾經(jīng)一次次的希望,又一次次的失望,我在希望與失望中輪回度日,我看透了現(xiàn)實與理想,也學會了堅強和忍耐。關(guān)于昨天的今天和今天的昨天,記載著一幕幕的喜怒哀愁。生活的苦樂,工作的閑忙,人情的冷暖,這些從來都不是那么涇渭分明。日子再辛酸、再愁苦,也要做我們心中的硬漢,因為陽光依舊,路在長也長不過雙腳,我們唯有一路前行,一路向往,只要不放棄,我們終究會在城里尋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旅途篇三
松山日落,月影徘徊,歲月孕育著生命的花朵泛起陣陣漣漪。行于生命的大海之中,我似一葉扁舟,浮浮又沉沉。我謹慎地操縱著自己的航標,在那浩瀚的洋面上踏向自己的人生之旅。
走過喧囂的市井,掠過霓虹燈閃爍的紛擾,于一片山水之間,我停住了匆匆的腳步,盡情地享受著大自然的沐浴。在這高山流水之間,我完全忘卻了自己,昨日的種種不快早已隨風飄散,唯有那份淡淡的坦然,留于心間。
一路走來,總有不少收獲。歲月亦隨腳步漸行漸遠。山依舊青,水依舊綠,而昔日的朋友們卻已各走天涯。漫漫路途,走過浮華又會與誰相遇,淺憶過去又錯過了誰?我們總是糾結(jié)于過去,卻忘記了明天才是最美好的。人無完人,各有所長,你羨慕別人有車有房,別人卻羨慕你的自由,有些事,追求的過于完美,往往會傷了別人苦了自己,滿足又何嘗不是一種人生的境界。
人生本來就是一場漂泊的旅途,在途中,總會有太多的事情,我們難以預(yù)料,但或喜或悲卻完全由我們自己掌握。一株開在路邊的馬蘭花,樂觀的人說它四海為家、一縷芬芳灑天涯,悲觀的人看到的卻是被眾人踐踏、生命即將枯竭的慘狀。
行走于塵世間,難免會有許多讓我們渺茫無助的事情,是選擇逃避還是坦然面對完全在于你自己,錢財、名利誠可貴,但健康價更;沒有了健康,即使你聞名于世又何妨?只不過是一場過往云煙罷了。不要奢求太高,滿足自己就好。
春去春去春來,花謝花又開,在這短暫且匆匆的旅途中,我們學會了多少,又放下了多少,彈指流年、拂歌塵散,轉(zhuǎn)眼之間已成回憶。人生本由生命鋪就,而生命的創(chuàng)意由自己來設(shè)定,是選擇平庸了此生還是揮灑熱血鑄就不悔人生完全在于你的一念之間。若人生所有的旅途,時間已為你做好了完美的結(jié)局,那么就讓我們用勤奮去填補過程中的缺漏。
韶華易逝,既然生命就這么一次、人生就這么一回,與其苦苦哀求嘆生命的短暫,抱怨歲月的無情,何不去拼搏一回,為自己的旅途增添別樣的風景,漫漫征程,坎坷相隨,任碧波萬頃、沙鷗翔集,我心自坦然。雖無蘇子那泛游赤壁的豪情,但我仍會一路高歌,踏出一片屬于自己的旅途,即便是風雨交加,我也會一如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