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人的觀察、聯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以下是我為大家搜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關于吐魯番高昌故城導游詞如何寫一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葡萄產區,也是我國栽培葡萄的發源地。據調查,新疆葡萄共有50多個品種。尤其在吐魯番,到處種植著葡萄,占全疆葡萄種植面積的90%以上,簡直成了“葡萄的王國”。吐魯番的葡萄勾起了我們無限遐想。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傳唱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的美妙歌詞,就充分表達了人們對葡萄的贊美之情。葡萄被人們譽為“珍珠和瑪瑙”,成了新疆“瓜果之鄉”的象征。下面就讓我們前往吐魯番最美麗的地方葡萄溝,去體會一下阿娜爾罕陶醉的心情吧!
游客們,我們的汽車行駛在火焰山旁,山的西端就是葡萄溝。
葡萄溝是火焰山山脈中一塊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全長7公里,最寬處約2公里。其間布滿了葡萄園,居住著維吾爾、回、漢等民族的果農。倘若您走進葡萄溝,就會看到源于天山的人民渠水穿谷而過,樹木繁茂,空氣濕潤,氣候涼爽宜人,與熾熱的火焰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舉目望火山,低頭看綠地,真不愧是炎夏避暑的好地方。
葡萄園→無核白葡萄→葡萄干晾房 我們現在來到了葡萄園內,只見這里的葡萄似遮天的綠云、鋪地的綠毯,片片相接,架架相連,綠陰蔽日,碩果累累。 葡萄溝內的葡萄園占地約400多公頃,主要品種有無核白葡萄和馬奶子葡萄,還有玫瑰紅、喀什哈爾、比夾干、黑葡萄、索 索葡萄等。此外,還有從國外引進的京早晶、艾麥納、無核紫、無核紅、玫瑰香等優良葡萄品種。其果形各異,有球形、卵形、圓柱形、橢圓形等,有的鮮艷似瑪瑙,有的晶瑩如珍珠,而有的碧綠若翡翠。這里年產葡萄逾6000噸,晾制葡萄干300余噸,堪稱是“世界葡萄植物園”。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無核白葡萄,葡萄溝內就普遍種植著這種葡萄。瞧!那一串串掛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橢圓、果呈淺黃綠色的“綠色珍珠”就是無核白。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鮮果含糖量達24%以上,超過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葡萄的含糖量,成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由于它沒有籽,最適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達75%以上,并含有蛋白質、有機酸等多種養分,是營養豐富的干果佳品。晶瑩如玉的無核白葡萄干,色澤碧綠鮮艷,食之酸甜可口,被稱為“中國綠珍珠”。
葡萄溝中栽培面積居第二位的是馬奶子葡萄,它果粒呈長柱形或紡錘形,果皮薄而韌,汁多而肉質松脆,沒有香味,但特別甜。值得一提的是,吐魯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勢低洼、氣溫高、降水少、太陽輻射強等獨的自然條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沒有病蟲害,更不需噴灑農藥,從而使新疆葡萄干這一品牌名揚海內外,成為難得的天然無毒果品。
游客們,漫步在綠色長廊之中,望著這誘人的葡萄,真是無比地愜意! 剛才有的游客問道: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瞧!前方那平頂、長方形、土木結構的小房子就是專門為晾制葡萄干而蓋的晾房。晾房墻壁是由土塊砌成的有孔花墻,長方形的小孔主要起到自由通風的作用。晾房的門多設在北邊或東邊,這樣一方面可減少陽光的射入,另一方面在運輸葡萄時,如晾房一 時容納不下,可暫時放在晾房外北墻邊,數小時內不會被陽光照到,制干后的品質不變。在吐魯番,這樣的晾房隨處可見,但多數建造在山坡高處或溝岸上地形開闊平坦、通風和干燥等條件良好的地方。說到這里,游客們或許已經明白了吐魯番的葡萄干制作方法也有獨特之處,它既不同于其他國家利用陽光曝曬,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溫烘干,而完全是憑借干燥溫暖的氣候自然風干的。這樣完全保存了葡萄果實中的葉綠素,使葡萄呈干綠色,這在世界年產約印萬噸的葡萄干中,也可算是一種獨占望頭的佳品了。
吐魯番除了葡萄干外,葡萄酒也非常有名,色香味俱佳, 而且釀制歷史十分悠久,唐代詩人王翰曾有詩贊道:“葡萄美灑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人的名句,將葡萄美酒的神韻與馳騁疆場的將軍的豪邁氣概描述得出神入化。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葡萄溝的北部,前面一塊大理石碑上寫著“葡萄溝”三字,這是前人大會委員長彭真同志的手跡,大家可在此攝影留念。
這里流水潺潺,葡萄滿架。我們漫步在葡萄長廊,宛若暢游江南園林,渾然不知身處烈日炎炎的火焰山中。穿過石橋,置身在葡萄王國中,只見懸崖絕壁的砂礫層中滲出的泉水,匯流成池,池中游魚,仿佛也和游人一樣,怡然自樂,魚樂人亦樂,泉清心更清。
游客們,現在我們在葡萄溝長廊下憩息片刻,大家圍坐一起,一邊欣賞周圍的景觀,一邊品嘗色彩各異、大小有別、味道不同的各種現摘葡萄和瓜果,盡情地過把吃葡萄癮。順便介紹一下,從1990年開始,每年的8月20日至26 日,“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都要在吐魯番隆重舉行。 吐魯番的葡萄已突破了自身的界限,成為一種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經濟貿易往來的紐帶。
旅游區內還有葡萄博物館、葡萄酒品嘗點、民俗館等其他參觀設施,以及維吾爾族民樂表演,休息片刻后我們再去參觀欣賞。
關于吐魯番高昌故城導游詞如何寫二
各位游客:
歡迎大家來到吐魯番。提起吐魯番,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西部歌王”王洛賓,他那“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美妙的歌詞,動人的旋律,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吐魯番,共同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吧!
吐魯番的地理特點→氣候特征
“最熱、最低、最旱、最甜”,這是人們對吐魯番的形象描述,也準確地概括了吐魯番的地理和氣候特點。
游客們,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吐魯番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吐魯番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東面與哈密接壤,西、南面與巴音郭楞接壤,西北距烏魯木齊市183、公里,北面與昌吉毗鄰。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約240公里,面積6.四萬平方公里,占全疆總面積的4.2%。地形特點是兩山夾一盆,博格達山和庫魯克塔格山南北夾峙,中間是吐魯番盆地。地區下轄二縣一市,即都善縣、托克遜縣和吐魯番市。總人口約52萬。主要民族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滿、俄羅斯等。
吐魯番盆地是天山東部一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欖狀的山間盆地,四周環山,北高南低,西寬東窄。由于距今約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塑造了奇特多樣的地質構造和地貌形態。北面有常年覆蓋著皚皚白雪的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達峰,中部有橫臥東西綿延100公里的赤熱的火焰山,還有火焰山脈中聞名天下的7公里長的葡萄溝,最奇特的是低于海平面154米的盆底艾丁湖,是我國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僅次子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約旦死海,為世界第二低地。吐魯番盆地集雪山、河谷、沙丘、湖泊為一體,猶如一幅巨型的風景畫卷,讓人駐足流連。
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吐魯番成了中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每年6—8月,這里平均氣溫為35℃一37℃之間,極端最高氣溫達49.6℃,而地表溫度超過70℃,所以人們形容這里“沙窩里能烤熟雞蛋,石板上能烙熟大餅”。當我們的汽車行駛穿梭在村莊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新奇的現象,即家家戶戶的床都放在屋外,當地的居民就是這樣來度過炎熱的夏季的。因此從古到今人們把吐魯番稱為“火洲”也是恰如其分的。不過,盡管這里絕對溫度很高,但晝夜溫差較大,外加盆地中常刮大風,即使白天酷熱難當,一旦太陽下山,夜幕降臨, 氣溫也會逐漸涼爽下來。特別是春秋兩季,溫差更加明顯,早 晚和中午,儼然兩個季節,“早穿皮襖午穿紗”是吐魯番盆地氣候特點的真實寫照。
吐魯番干旱少雨,這里全年中幾乎有10個月不見雨雪,年平均降水量為16.6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降水的季節,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量小、雨點粗、降水時間極短,因此,人們常以“干燥無雨”來形容吐魯番盆地的氣候。作為降水量一部分的降雪量在吐魯番盆地更是稀少,市內冬季降雪平均不足2毫米。然而博格達峰的終年積雪卻為盆地提供了無盡的水源,當地的人們通過開挖坎爾井,將雪山融水通過地下潛流引向地面,灌溉良田,孕育了生機盎然的沙漠綠洲。
封閉的盆地,稀薄的云量,強烈的太陽輻射,極高的氣溫,形成了豐富的熱量資源。天高云淡的吐魯番盆地,年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豐富的熱量資源,為瓜果、棉花等喜溫作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如馳名中外的吐魯番葡萄就有20__多年的種植史,品種多達300余個,經檢測,吐魯番葡萄的含糖量高達22%一26%,超過含糖量最高的美國加利福尼亞葡萄(含糖量為20%),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游客們,在介紹了吐魯番的地理概況后,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它的歷史:
吐魯番,古稱高昌、西州、火州,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成了西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重鎮。當地車師人所建的車師前國曾在此稱雄一時,兩晉時這里是西域都護府所在地,建立了“高昌郡”。麴氏高昌王國滅亡后,唐朝在這里設置了“西州”。宋代漠北 回鶻人大舉西遷,又建立了高昌王國。元明兩代改設“火州”、“和州”。清設吐魯番直隸廳。民國2年(公元1913年)設置吐魯番縣。1985年撤縣設吐魯番市。
吐魯番還是新疆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自漢唐以來,對外交流就十分頻繁,來往于中原和印度、波斯、地中海沿岸的商人、僧侶、使節絡繹不絕,給吐魯番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游客們,來到吐魯番,仿佛翻閱了一幅厚重的歷史畫卷。 這里有飽經戰爭滄桑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還有精美絢麗的柏孜克里克干佛洞壁畫,以及被譽為地下博物館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伊斯蘭風格古建筑蘇公塔等……它們向人們展示著不同時代的歷史風貌。
歷史給吐魯番留下的不僅僅是遺址,還有悠久的文化,這里的民俗風情濃郁多彩,這里的人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倘若入夜在吐魯番賓館葡萄架下一邊品嘗瓜果,一邊欣賞“麥西萊甫”晚會,一定會使您暑氣盡消,心曠神怡。
游客們,吐魯番的概況就向大家介到這里。或許有的游客要說,講了半天,我還沒有把“吐魯番”三個字的漢語意思表達出來。是的,吐魯番是突厥語,意為“富庶豐饒的地方”,聽了名字的翻譯再對照前面的介紹,您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但愿吐魯番這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能給您的旅行增加更多的樂趣。
關于吐魯番高昌故城導游詞如何寫三
各位游客:
來到吐魯番,人們不禁會問:素有“火洲”、“風庫”之稱,氣候極端干燥的地方,怎么會出現大片的綠洲?其中有什么奧秘呢?奧秘就是分布在新疆大地上的坎兒井群,它猶如人體的血脈,延展到茫茫戈壁,灌溉了新疆的大片土地。奇妙的坎兒井,又在吐魯番分布最廣,成為生命之泉,常綠之源,澆灌著吐魯番滴翠的葡萄和甘甜的瓜。下面就讓我們一起去參觀這一舉世聞名的灌溉工程。
坎兒井的結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坎兒井樂園,首先請跟我前往坎兒井博物館去了解一下坎兒井的建造情況。
坎兒井是生活在新疆的各族勞動人民根據本地氣候、水文特點創造出來的一種地下引水工程,新疆大約有坎兒井1600條,其中以吐魯番最多最集中,據統計,吐魯番的坎兒井共有1158條,總長約5000公里,相當于從烏魯木齊到哈爾濱的里程。坎兒井堪稱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地下水利工程之一,被地理學界的專家稱為“地下運河”,并與長城、京杭大運河合稱為我國古代三大工程。
對于坎兒井您可能早有所聞,不過對它的結構也許不很清楚,現在我就向大家介紹一下。坎兒井古稱“井渠”,坎兒也就是“井穴”的意思,由立井(豎井)、暗渠(地下渠道)、明渠(地表渠道)和澇壩(蓄水池)四部分組成。
坎兒井之所以能在吐魯番大量修建,是與這里的自然條件分不開的。首先吐魯番盆地地勢很低,低于海平面以下的面積就有2085平方公里,而且吐魯番四面環山,每年高山上的積雪大量融化后流入山谷。當雪水流經戈壁時便滲入地下形成潛流,這就給坎兒井提供了豐富的水源。
那坎兒井又是怎樣建成的呢?請看:坎兒井的建造方法是在高山峽谷地帶的雪水潛流處,尋找到水源,然后每隔20米至30米打一眼豎井,井深十米至幾十米不等,將地下水匯聚,以增大水勢,再依地勢高下,在井底鑿通暗渠,溝通各井,引流直下,一直連接到遙遠的綠洲,才將水由明渠引出地面,加以灌溉。澇壩則是一個調節水量的蓄水池。一條坎兒井,一般長約3公里,最長者往往是幾條坎兒井相連達幾十甚至上百公里,其間豎井少則幾十口,多則三百余口。上游的豎井較深,個別可達100米上下,下游的較淺,一般僅數米。坎兒井的作用是避免水分蒸發,這項工程實屬適應干燥氣候特點的一種偉大創舉。尤其讓人稱道的是,當地人民全憑雙手和簡單的工具,鑿打深井,掏挖地下渠,其工程之浩大,構造之巧妙,讓人嘆為觀止。
我想請大家回憶一下,當我們乘車臨近吐魯番市時,就在那郁郁蔥蔥的綠洲的外圍戈壁上,可以看見順坡而下的一堆一堆的圓土包,有序地伸向綠洲。那些就是坎兒井的豎井口。假如大家從高空俯視,那些土堆宛如珍珠串結的項鏈,裝點著吐魯番這個古老卻仍青春煥發的地方。
各位游客,下面我們再來談談坎兒井的建造原因。由于新疆地區干旱少雨,蒸發量大,而坎兒井是地下暗渠輸水,蒸發量小而流量穩定,可以常年自流灌溉,加上這里的土屬鈣質黏土,挖好的坎兒井很堅固,不易倒塌。高山上雪水溫度很低,若直接灌溉對農作物生長不利,而吐魯番地表溫度很高,雪水流經坎兒井后溫度自然上升,很適合澆灌農作物。因此,新疆各族人民在長期與干旱的斗爭中,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道道坎兒井,構成了火洲的生命線和命脈,使新疆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有了水源的積聚,從而成為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
關于吐魯番坎兒井的起源歷來有三種說法:一種是漢代關中井渠說。這種觀點認為漢代時人們發明的“井渠法”傳入新疆,發展成為現在的坎兒井。第二種說法是跟林則徐有關。清末林則徐被充軍新疆后,1845年經過吐魯番,察覺當地炎熱少雨,于是就細查地勢水源,引導新疆人民根據自己所處的自然地理特點,發明了這種鑿井灌田的方法。第三種觀點認為坎兒井是2520_年前由西亞波斯人首創而后傳人新疆的。當然,這三種觀點都有待考證。
但我想告訴大家的是,坎兒井在地球上的分布是與溝通東西方文化的絲綢之路聯系在一起的。比如在巴基斯坦、伊朗及里海沿岸,人們都發現了坎兒井。所以我們說坎兒井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的一顆明珠,是毫不過分的。直到今天,坎兒井還在為新疆吐魯番的農業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坎兒井明渠→坎兒井暗渠
參觀完坎兒井博物館,走出館外,可見道旁明澈的清泉,這便是坎兒井明渠中流淌出的雪山純水,它晶瑩碧透,倘若您伸手觸及,便會感到涼意陣陣,真是“晶晶亮,透心涼”。
坎兒井的暗渠要從洞中進入方可看到,只見渠水汩汩流淌,讓人感到無比欣喜。這樣的井渠在整個新疆大地有上千個之多,其地下河道總長度加起來比萬里長城還要長一倍,也遠遠超過了京杭大運河,成為“地下運河”。
游客們,今天的坎兒井,不僅是重要的水利設施,更是中外游客樂于觀賞的一大人文景觀。尤其是坎兒井樂園內的一臺充滿新疆維吾爾族濃郁風情的民族歌舞表演,會使您心神蕩漾。那明快的節奏,輕盈的旋律,熱烈奔放的情緒,使您在欣賞之余,會情不自禁地加入他們的行列,學著維吾爾姑娘和小伙子的模樣邊唱邊跳,感受這歌舞之鄉的純真樂趣。
各位游客,坎兒井樂園內那咳亮悠揚的歌聲已經唱響,下面就請大家趕快前去欣賞吧!
關于吐魯番高昌故城導游詞如何寫四
各位游客:
新疆的吐魯番有兩座中國現存最完全的古城遺址,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維護單位,分辨是高昌故城和河故城,被稱為吐魯番盆地中一對作風不同的“姐妹城”。它們在閱歷了多少千年的風風雨雨后,現在固然只留下斷壁殘垣,然而當年巍峨的城墻仍然氣概恢弘,深陷的護城河輪廓仍歷歷在目。下面讓我們帶著訪古探勝的心境,先去參觀一下高故城吧:
高昌故城的得名→高昌王國的歷史
游客們,高昌故城位于吐魯番以東45公里處的火焰山南麓,即木頭溝河的三角洲地段,這座馳譽中外的西域古都,曾先后為麴氏高昌王國和回鶻高昌王國的都城,歷盡繁榮,曾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和主要門戶。在前往故城的途中,我先來先容一下它的得名跟歷史。
高昌故城,維吾爾語中稱為“亦都護城”,也就是“王城”的意思。《北史高昌傳》中稱它因“地勢高敞,人嫡鼎盛”而得名高昌。
據歷史記錄,高昌故城始建于公元前1世紀的西漢。當時稱為“高昌壁”或“高昌壘”,漢、魏、晉歷代都曾在此設立“戊己校尉”,治理屯田,抵抗匈奴,故又名“戊己校尉城”。公元327年,前涼張駿在此設置高昌郡,首創了西域郡縣制的先河。高昌建國事在公元460年(北魏和平元年),車師國消亡,柔然破闡氏伯周為王,稱其國為高昌國,從而掀開了高昌王國的序幕。南北朝時代,這里諸王爭霸,但國號仍為“高昌”。公元604年,唐貞觀年間,高昌王勾搭西突厥截斷絲綢之路,唐太宗派人平定了高昌王國,將高昌改稱“西州”。公元9世紀末,由漠北西遷到此的回鶻人樹立了回鶻高昌國,仍臣屬中原王朝,史稱“西州回鶻”或“高昌回鶻”。1208年,高昌回鶻則順成吉思汗,稱“畏兀兒王國”。1283年,高昌城毀于戰火,高昌回鶻王國滅亡,至此,高昌城被廢。縱觀高昌故城的歷史演化,歷經1500多年,其間由盛及衰,演繹了一部西域部族的興亡史。
高昌故城遺址→ 高昌的對外交換→ 高昌文化
游客們,當初我們來到了高昌故城遺址。只見殘破的城墻全用黃土夯成,假使登高瞻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規矩的正方形;分內城、內城、宮城三部門。布局似唐代的長安城。外城呈正方形,周長5.4公里,城墻最高處達11.5米,城基寬12米。內城居于外城正中,周長3600米,現僅存西墻980米,南墻850米。宮城居于外城城北。請看,前方那數座高3米至4米的土臺稱為“可汗堡”,就是原回鵲高昌的宮廷所在地。這里挖掘出的綠色琉璃瓦、紋飾富麗的石柱礎和巨幅的吹打圖優美壁畫,記載了故都昔日的繁華。據史書記載,鼎盛時期的能城有12個門,市內屋宇星羅棋布,有作坊、市場、廟宇和居民區等建筑,總面積為200萬平方米。密集的民居和街市坊肆建筑群,風格與交河故城類似,下挖為院,掏洞為室,不必木料,為吐魯番一奇。
漢唐以來,高昌是銜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它既是經貿運動的集散地,又是世界宗教文明的薈萃地。當時波斯等地的商人,從他們國度帶來苜蓿、葡萄、香料、胡椒、寶石和駿馬來到高昌城,又從這里帶走中原的絲綢、瓷器、茶葉和造紙、炸藥、印刷術。與此同時,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后經高昌傳入內地。當時的居民先后信仰佛教、景教和摩尼教,高昌成了世界古代宗教最活潑、最發達的處所。
高昌王國壯盛時期;還孕育了豐盛的高昌文化,成為高昌的可貴遺產。麴氏高昌王國十任國王都是漢人,因此漢文化對高昌的影響不言而喻。但高昌究竟屬于雜胡地帶,車師、回鶻、突厥甚至后來的吐蕃、蒙古等多民族雜居,因而當地人會數種語言,語種狀態豐富而有趣。此外,高昌人的衣飾也非常講求,并善于制造美食。聞名中外的高昌古樂,更是高昌人的自豪,它以濃郁的異域風情和豐碩的藝術語匯在漢唐時風行,被列入唐朝十部大樂之中,成為中西融會的文化珍寶。能夠這樣懂得,高昌故城的魅力,在于其深沉的體裁底蘊,使之成為代表西域歷史的典型和標本。
講經堂遺跡→ 唐僧玄奘與高昌
游客們,高昌故城放棄當前,被開墾為耕地,大局部地面建筑無影無蹤,遺址保留較好的除城墻外,還有外城西南角的一座寺院,下面就讓咱們乘著“驢的”前往參觀。
各位游客,請看這座大佛寺遺址,占地近1萬平方米。細心察看,這座佛寺的山門、講經堂、大殿、藏經樓、僧舍等建造布局,仍歷歷在目。從修建特點和殘存壁畫上的聯珠紋圖剖析,其修筑年代屬麴氏高昌中期,約為隋代所建。
說起這座佛寺,鼎鼎大名的唐代高僧玄奘還曾到此講過經。相傳公元629年(唐貞觀三年),玄奘29歲時,為了進步佛學程度,不畏艱險,從長安動身西行,沿絲綢之路到佛國印度游學取經,歷時17年。因為玄類取經起初并未得到唐朝政府的支撐,他只能夾在西域商人中出行,由于不政府發給的公文,路上還曾受到緝捕。然而玄類在戰勝了重重艱苦以后,不僅從印度獲得了佛經,而且返回故鄉,著書立說,改正了海內僧侶對佛經種.種不準確的說明,成為最具名譽的一代高僧。
關于吐魯番高昌故城導游詞如何寫五
各位游客:
新疆是我國最大的葡萄產區,也是我國栽培葡萄的發源地。據調查,新疆葡萄共有50多個品種。尤其在吐魯番,到處種植著葡萄,占全疆葡萄種植面積的90%以上,簡直成了“葡萄的王國”。吐魯番的葡萄勾起了我們無限遐想。在新疆各族人民中傳唱的“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的美妙歌詞,就充分表達了人們對葡萄的贊美之情。葡萄被人們譽為“珍珠和瑪瑙”,成了新疆“瓜果之鄉”的象征。下面就讓我們前往吐魯番最美麗的地方葡萄溝,去體會一下阿娜爾罕陶醉的心情吧!
游客們,我們的汽車行駛在火焰山旁,山的西端就是葡萄溝。
葡萄溝是火焰山山脈中一塊呈南北走向的河谷地,全長7公里,最寬處約2公里。其間布滿了葡萄園,居住著維吾爾、回、漢等民族的果農。倘若您走進葡萄溝,就會看到源于天山的人民渠水穿谷而過,樹木繁茂,空氣濕潤,氣候涼爽宜人,與熾熱的火焰山形成了鮮明的反差。舉目望火山,低頭看綠地,真不愧是炎夏避暑的好地方。
葡萄園→無核白葡萄→葡萄干晾房 我們現在來到了葡萄園內,只見這里的葡萄似遮天的綠云、鋪地的綠毯,片片相接,架架相連,綠陰蔽日,碩果累累。 葡萄溝內的葡萄園占地約400多公頃,主要品種有無核白葡萄和馬奶子葡萄,還有玫瑰紅、喀什哈爾、比夾干、黑葡萄、索 索葡萄等。此外,還有從國外引進的京早晶、艾麥納、無核紫、無核紅、玫瑰香等優良葡萄品種。其果形各異,有球形、卵形、圓柱形、橢圓形等,有的鮮艷似瑪瑙,有的晶瑩如珍珠,而有的碧綠若翡翠。這里年產葡萄逾6000噸,晾制葡萄干300余噸,堪稱是“世界葡萄植物園”。
新疆葡萄中的佼佼者是無核白葡萄,葡萄溝內就普遍種植著這種葡萄。瞧!那一串串掛在葡萄架上的果粒橢圓、果呈淺黃綠色的“綠色珍珠”就是無核白。它皮薄肉脆,汁多味甜,鮮果含糖量達24%以上,超過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葡萄的含糖量,成為世界上最甜的葡萄。由于它沒有籽,最適合晾制葡萄干,晾干后其含糖量可達75%以上,并含有蛋白質、有機酸等多種養分,是營養豐富的干果佳品。晶瑩如玉的無核白葡萄干,色澤碧綠鮮艷,食之酸甜可口,被稱為“中國綠珍珠”。
葡萄溝中栽培面積居第二位的是馬奶子葡萄,它果粒呈長柱形或紡錘形,果皮薄而韌,汁多而肉質松脆,沒有香味,但特別甜。值得一提的是,吐魯番盆地由于具有地勢低洼、氣溫高、降水少、太陽輻射強等獨的自然條件,因此所有葡萄都沒有病蟲害,更不需噴灑農藥,從而使新疆葡萄干這一品牌名揚海內外,成為難得的天然無毒果品。
游客們,漫步在綠色長廊之中,望著這誘人的葡萄,真是無比地愜意! 剛才有的游客問道:葡萄干是怎樣制成的?瞧!前方那平頂、長方形、土木結構的小房子就是專門為晾制葡萄干而蓋的晾房。晾房墻壁是由土塊砌成的有孔花墻,長方形的小孔主要起到自由通風的作用。晾房的門多設在北邊或東邊,這樣一方面可減少陽光的射入,另一方面在運輸葡萄時,如晾房一 時容納不下,可暫時放在晾房外北墻邊,數小時內不會被陽光照到,制干后的品質不變。在吐魯番,這樣的晾房隨處可見,但多數建造在山坡高處或溝岸上地形開闊平坦、通風和干燥等條件良好的地方。說到這里,游客們或許已經明白了吐魯番的葡萄干制作方法也有獨特之處,它既不同于其他國家利用陽光曝曬,也不是利用人工加溫烘干,而完全是憑借干燥溫暖的氣候自然風干的。這樣完全保存了葡萄果實中的葉綠素,使葡萄呈干綠色,這在世界年產約印萬噸的葡萄干中,也可算是一種獨占望頭的佳品了。
吐魯番除了葡萄干外,葡萄酒也非常有名,色香味俱佳, 而且釀制歷史十分悠久,唐代詩人王翰曾有詩贊道:“葡萄美灑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詩人的名句,將葡萄美酒的神韻與馳騁疆場的將軍的豪邁氣概描述得出神入化。
游客們,現在我們來到了葡萄溝的北部,前面一塊大理石碑上寫著“葡萄溝”三字,這是前人大會委員長彭真同志的手跡,大家可在此攝影留念。
這里流水潺潺,葡萄滿架。我們漫步在葡萄長廊,宛若暢游江南園林,渾然不知身處烈日炎炎的火焰山中。穿過石橋,置身在葡萄王國中,只見懸崖絕壁的砂礫層中滲出的泉水,匯流成池,池中游魚,仿佛也和游人一樣,怡然自樂,魚樂人亦樂,泉清心更清。
游客們,現在我們在葡萄溝長廊下憩息片刻,大家圍坐一起,一邊欣賞周圍的景觀,一邊品嘗色彩各異、大小有別、味道不同的各種現摘葡萄和瓜果,盡情地過把吃葡萄癮。順便介紹一下,從1990年開始,每年的8月20日至26 日,“中國絲綢之路吐魯番葡萄節”都要在吐魯番隆重舉行。 吐魯番的葡萄已突破了自身的界限,成為一種文化交流的橋梁和經濟貿易往來的紐帶。
旅游區內還有葡萄博物館、葡萄酒品嘗點、民俗館等其他參觀設施,以及維吾爾族民樂表演,休息片刻后我們再去參觀欣賞。
關于吐魯番高昌故城導游詞如何寫六
各位游客:
歡迎大家來到吐魯番。提起吐魯番,人們就會情不自禁地想起“西部歌王”王洛賓,他那“吐魯番的葡萄熟了,阿娜爾罕的心兒醉了”,美妙的歌詞,動人的旋律,把我們帶入了一個如詩如畫的境界。下面就讓我們走進吐魯番,共同去感受一下它的神奇魅力吧!
吐魯番的地理特點→氣候特征
“最熱、最低、最旱、最甜”,這是人們對吐魯番的形象描述,也準確地概括了吐魯番的地理和氣候特點。
游客們,我們先來介紹一下吐魯番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吐魯番地區位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中部,東面與哈密接壤,西、南面與巴音郭楞接壤,西北距烏魯木齊市183、公里,北面與昌吉毗鄰。東西長約300公里,南北寬約240公里,面積6.四萬平方公里,占全疆總面積的4.2%。地形特點是兩山夾一盆,博格達山和庫魯克塔格山南北夾峙,中間是吐魯番盆地。地區下轄二縣一市,即都善縣、托克遜縣和吐魯番市。總人口約52萬。主要民族有維吾爾、漢、回、哈薩克、滿、俄羅斯等。
吐魯番盆地是天山東部一個東西橫置的形如橄欖狀的山間盆地,四周環山,北高南低,西寬東窄。由于距今約3000萬年前的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塑造了奇特多樣的地質構造和地貌形態。北面有常年覆蓋著皚皚白雪的海拔5445米的天山博格達峰,中部有橫臥東西綿延100公里的赤熱的火焰山,還有火焰山脈中聞名天下的7公里長的葡萄溝,最奇特的是低于海平面154米的盆底艾丁湖,是我國最低的盆地,在世界上也僅次子低于海平面391米的約旦死海,為世界第二低地。吐魯番盆地集雪山、河谷、沙丘、湖泊為一體,猶如一幅巨型的風景畫卷,讓人駐足流連。
由于其獨特的地理環境,吐魯番成了中國夏季氣溫最高的地方,每年6—8月,這里平均氣溫為35℃一37℃之間,極端最高氣溫達49.6℃,而地表溫度超過70℃,所以人們形容這里“沙窩里能烤熟雞蛋,石板上能烙熟大餅”。當我們的汽車行駛穿梭在村莊里時,還可以看到這樣新奇的現象,即家家戶戶的床都放在屋外,當地的居民就是這樣來度過炎熱的夏季的。因此從古到今人們把吐魯番稱為“火洲”也是恰如其分的。不過,盡管這里絕對溫度很高,但晝夜溫差較大,外加盆地中常刮大風,即使白天酷熱難當,一旦太陽下山,夜幕降臨, 氣溫也會逐漸涼爽下來。特別是春秋兩季,溫差更加明顯,早 晚和中午,儼然兩個季節,“早穿皮襖午穿紗”是吐魯番盆地氣候特點的真實寫照。
吐魯番干旱少雨,這里全年中幾乎有10個月不見雨雪,年平均降水量為16.6毫米,但蒸發量卻高達3000毫米。降水的季節,主要集中在夏季。由于雨量小、雨點粗、降水時間極短,因此,人們常以“干燥無雨”來形容吐魯番盆地的氣候。作為降水量一部分的降雪量在吐魯番盆地更是稀少,市內冬季降雪平均不足2毫米。然而博格達峰的終年積雪卻為盆地提供了無盡的水源,當地的人們通過開挖坎爾井,將雪山融水通過地下潛流引向地面,灌溉良田,孕育了生機盎然的沙漠綠洲。
封閉的盆地,稀薄的云量,強烈的太陽輻射,極高的氣溫,形成了豐富的熱量資源。天高云淡的吐魯番盆地,年日照時數達3000小時以上。豐富的熱量資源,為瓜果、棉花等喜溫作物提供了理想的生長環境。如馳名中外的吐魯番葡萄就有20__多年的種植史,品種多達300余個,經檢測,吐魯番葡萄的含糖量高達22%一26%,超過含糖量最高的美國加利福尼亞葡萄(含糖量為20%),是世界上最甜的葡萄。
游客們,在介紹了吐魯番的地理概況后,我們再來回顧一下它的歷史:
吐魯番,古稱高昌、西州、火州,早在20__多年前的西漢時期,就成了西域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是古代絲綢之路上的著名重鎮。當地車師人所建的車師前國曾在此稱雄一時,兩晉時這里是西域都護府所在地,建立了“高昌郡”。麴氏高昌王國滅亡后,唐朝在這里設置了“西州”。宋代漠北 回鶻人大舉西遷,又建立了高昌王國。元明兩代改設“火州”、“和州”。清設吐魯番直隸廳。民國2年(公元1913年)設置吐魯番縣。1985年撤縣設吐魯番市。
吐魯番還是新疆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之一。自漢唐以來,對外交流就十分頻繁,來往于中原和印度、波斯、地中海沿岸的商人、僧侶、使節絡繹不絕,給吐魯番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
游客們,來到吐魯番,仿佛翻閱了一幅厚重的歷史畫卷。 這里有飽經戰爭滄桑的交河故城、高昌故城,還有精美絢麗的柏孜克里克干佛洞壁畫,以及被譽為地下博物館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伊斯蘭風格古建筑蘇公塔等……它們向人們展示著不同時代的歷史風貌。
歷史給吐魯番留下的不僅僅是遺址,還有悠久的文化,這里的民俗風情濃郁多彩,這里的人們熱情奔放,能歌善舞。倘若入夜在吐魯番賓館葡萄架下一邊品嘗瓜果,一邊欣賞“麥西萊甫”晚會,一定會使您暑氣盡消,心曠神怡。
游客們,吐魯番的概況就向大家介到這里。或許有的游客要說,講了半天,我還沒有把“吐魯番”三個字的漢語意思表達出來。是的,吐魯番是突厥語,意為“富庶豐饒的地方”,聽了名字的翻譯再對照前面的介紹,您是否也有同樣的感受呢?但愿吐魯番這個美麗富饒的地方能給您的旅行增加更多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