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寫范文的時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2023年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范本一
1、掌握“各”、“極”、“觀”、“求”、“其”等實、虛詞的多種含義;辨析詞類活用的情況;學習判斷句的兩種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識。
2、了解作者生平、寫作背景、寫作意圖。
:
通過對語言的分析,學習并能夠使用邊敘邊議、敘議結合,正反論證,首尾相和的寫作方法。
:
認識本文所闡發的想要達到目標必須有“志”“物”“力”三個因素;以及治學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夠闡釋出這兩者在當今時代的借鑒意義。
1、理解并能夠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闡述的想要達到目標必須具有“志”、“物”“力”三個因素;以及治學要“深思慎取”的道理;
2、能夠使用正反論證的論證方法。
學習并能夠使用文中邊敘邊議、敘議結合,正反論證,首尾相和的寫作方法。
通過理清作者游覽經歷來分析作者論證的邏輯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闡發的兩個道理。
一、啟——導入課題
師:我們曾經學過不少文言游記,如《醉翁亭記》、《岳陽樓記》、《小石潭記》等,大家認為這些游記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明確:抓住山川風物的特點,精描細繪,表現山水之美,抒情感懷 ;一般以敘為主,感為輔。
師:今天我們來學習王安石的游記《游褒禪山記》,看它在寫法上有何特別之處?
檢查預習成果:看學生是否在課前疏通文意,總結重點文言知識。
二、承——記敘游覽經歷
師:通讀全文,作者一共游覽了幾個地方?游覽順序是怎樣的?你能否畫出作者的路線圖?
補充提問:(1)作者是先游覽的華山洞還是先游覽的仆碑呢?
明確:游覽了兩個地方:從禪院出發,游覽華山洞、仆碑
禪院 → 仆碑 → 華山洞 → 仆碑 先游覽的仆碑。
(2)既然先游覽仆碑,作者為什么在抒發議論的時候要先議論華山洞呢?
明確:作者在游覽華山洞之前路遇仆碑,發現“其文漫滅”,知道是“謬誤”,后游歷了華山洞,有感而發,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見則抒發感慨,說理記文。
師:在這些地方作者分別遇到了什么事呢?請大家集中閱讀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點并填空。
①王安石在山道旁看到什么?(有碑仆道)
上刻什么字? ( 花山)
②華山洞有二洞。其前洞情況如何?( 平、曠)
前洞洞壁上題記之人如何?( 眾)
其后洞情況如何?(高、寒)
后洞洞壁上題記之人又如何?(少)
③王安石一行人在洞中又有什么經歷?往洞里走愈( 深) 愈(難)其見愈( 奇)。而隨洞深入, 題記者( 少),乃至( 加少)。
④在游洞過程中,有怠者呼“不出,火且盡。”當時力尚足,火尚明,王安石隨怠者出后,他又有什么表現?( 悔隨之出)。
三、轉——說理記文
主問題:在這樣的游歷經歷中,作者感悟了什么道理呢?
次問題:
(1)作者是如何將文章從敘事轉為議論的呢?
明確:通過“于是余有嘆焉”。
(2)作者“嘆”的是什么? 作者又為什么嘆呢?
明確:
1、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
2作者有力足火明卻游而未盡,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
(3)作者認為如何才能“不悔”?
明確:
1、欣賞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到達目標)
2、盡吾志而不能至,可以無悔。(盡力卻沒到達目標)
(4)作者認為如何才能欣賞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明確:志、力、物首先要有“志”;雖然有失志不渝的決心,但力量不足也不行;盡管志向堅定,力量充足,然而到了幽暗昏惑之境地,如果沒有外物相助,也不能至。既強調了“力”與“物”這兩個客觀條件的作用,反映了作者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又強調了“志”這個主觀因素的關鍵作用,強調主要盡己之志,雖然不能達到目的,亦可“無悔”“無譏”,體現了作者樸素的辯證觀點。
(5)作者出洞又遇仆碑,此時他論說了什么道理?
明確:治學要深思而慎取。
四、合——敘議結合,結構嚴整,思想深刻
1、回到我們之前的問題:既然先游覽仆碑,作者為什么在抒發議論的時候要先議論華山洞呢?作者又是如何論說華山洞的經歷的?
明確:游覽順序和說理順序一一對應,敘議結合,行文嚴謹,首尾呼應。第三段通過對比論證的方法來論說華山洞的經歷。
2、作者本文中一共論述了兩個道理,請運用“知人論世,以意逆志”的方法,分析作者為什么要在這區區一篇游記中論說這些道理呢?
補充材料:從文章后面有“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字樣,據此可知這篇名文是作者在宋仁宗(趙禎)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寫的。當年4月,王安石從舒州(今安徽潛山縣)通判任上辭職,在回家探親途中游覽了褒禪山,同年7月以追記形式寫下此文。。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罷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同時王安石同歐陽修交好,主張古文革新,反對當時詩歌文章浮華的弊病。
明確:
1、作者借“奇偉、瑰怪、非常之觀”比喻他主張改革的遠大理想,并指出,要達到這遠大理想必要有志、物、力;倘若條件齊備卻沒有達到理想,作者“無悔”。以文言志,表明作者改革的決心。
2、又在途中遇仆碑,想起文壇流弊,指出學者治學要“深思而慎取”。
2023年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范本二
1、學習本文從記游到議論,即事明理的寫作手法。
2、認識作者“盡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3、掌握“以”“其”等虛詞的用法,以及詞類活用和一詞多議的詞語。
4、背誦全文,培養文言文閱讀能力。
1、“即事明理”的寫法學生比較陌生,這既是本文的難點,也是重點,指導學生理清記敘和議論的呼應關系,力求講得透辟一點。
2、讓學生利用課文注釋,使用工具書自己串講翻譯,必要時教師進行點撥、解難,培養自學能力。
3、凡是要學生辨析、積累的實詞和虛詞,除弄清它在本文的含義和作用外,還要引導學生聯系讀過的文言思考一下曾經出現過的意義和用法,使之反復鞏固,溫故知新。
初中時我們學過《醉翁亭記》,“記”即游記,代表一種文體。作者一般借記游而進行議論,表達自己的觀點。像《醉翁亭記》,作者借寫山水之景,而表現了“醉能同其樂”和“太守之樂其樂”的與民同樂的觀點。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游褒禪山記》同樣也借記游表達了自己的觀點,那么,作者表述了怎樣的觀點呢?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
1、關于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9),字介甫,號半山,宋朝臨川(現在江西省臨川)人,政治家,文學家,思想家。后被封為“荊國公”,人稱“王荊公”。
王安石是中國十一世紀的改革家,又是一位詩文大家,散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詩長于說理,精于修辭,間有情韻深婉之作。他的作品今存《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2、關于本文寫作背景
本文是王安石34歲時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給宋仁宗上萬言書,主張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顧保守派反對,積極推行新法。提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觀點,這與本文的觀點也有相似的地方。
對照注釋細讀課文第1、2兩段,借助工具書弄懂疑難字詞。
(一)指名朗讀、口譯。如有疑難則請其他同學回答或由教師點撥。
重點掌握以下詞、句(作適當板書):
1、一詞多義:
(1)“卒”:①死。“卒葬之”。②終于?!白湎嗯c歡”。(《廉頗商相如列傳》)③士兵?!胺蛞云1种洹保ā冻啾谥畱稹罚?/p>
(2)“文”:①碑文,整篇文章?!捌湮穆纭!雹谖淖帧!蔼毱錇槲摹?。、③華美、有彩飾?!吧崞湮能帯?。(《公輸》)
(3)“道”:①道路。“有碑仆道”。②說、講。“何可勝道也哉”。③道理。“傳道受業”(《師說》)④正確的方法?!安咧灰云涞馈?。(《馬說》)。
(4)“極”:①盡,-盡情享受。“極夫游之樂”。②至多,最多?!耙鄻O七八萬耳”。(《赤壁之戰》)
2、詞性活用:
(1)“舍”:筑舍定居。名詞活用為動詞?!笆忌嵊谄渲贰?。
(2)“名”:①命名,稱呼。名詞活用為動詞?!懊话U”。②說清楚,說明白。名詞活用為動詞?!岸苊摺?。
(3)“窮”:窮盡,走到頭。形容詞活用為動詞?!昂糜握咭嗖荒芨F也”。
3、“……者……也”表示判斷的兩種形式:
(1)表示單純的判斷,“者”前是主語,“者”后是謂語。如“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家也”。“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表示因果關系的復合判斷,“者”在②這里除了表示停頓語氣外,還有提示原因的作用。如“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拔崴詾榇苏?,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二)引導學生討論問題:
1、概括這兩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提示:記敘游山的見聞和經過。主要使用了記敘的表達方式。
2、游記一般要寫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讀者的印象中產生空間概念,形成立體感。試以華山洞作為參照物,說出禪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
提示:禪院在距華山洞五里的西面,因為華山洞“距其院東五里”;仆碑在華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為仆碑是作者從禪院東去華山洞的路上看見的;前洞就是華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對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華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為華山洞在“華山之陽”,“由山以上”則是北面了。
3、第1段為什么要特別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提示:寫仆碑是為后面議論埋下伏筆,作者認真考證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體現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議論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據。
4、第2段略寫什么?詳寫什么?運用了哪些對比?有哪些作用?
提示:略寫前洞(19字),較詳細地寫了后洞特點及游后洞的所見所感。多處設比:①前洞的平曠與后洞的幽深對比;②前洞“記游者甚眾”與后洞“來而記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對比;③“余所至”之淺與“好游者”所至相比;④進洞時“其見愈奇”的欣喜與出洞后因“不得極夫游之樂”的懊悔相比。作用是為第二部分的議論作鋪墊。
(三)全班朗讀課文兩遍。
1、將文中出現的有“其”字的句子全部找出來,并歸類整理。
2、預習3、4、5段,借助課文注解及工具書試口譯。
2023年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范本三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在作文課上集中練習了“感受生活—描寫生活”這一專題,其實在古文中不乏這樣的范例,“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大都是寫生活的典范散文。韓愈的《馬說》,柳宗元的《捕蛇者說》等均是由生活而感,由感而成文。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體會一下作者是如何抒寫自己的旅游感受的。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臨川(今江西臨川)人。仁宗朝進士,神宗時任宰相,推行變法,史稱“王安石變法”,列寧稱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時的改革家”。王安石是與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齊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主張文學應當“有補于時”,重在“適用”。其散文現實性和戰斗性都很強。王安石曾封荊國公,所以世人稱為“王荊公”。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聽錄音,正音正句讀
1、對劃線詞注音釋義是否正確?請在括號里作判斷。
a、褒禪山(bōushán,即華山)亦謂之華山()
b、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zong,墳墓)也()
c、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ao,深遠幽暗)然()
d、既其出,則或咎(jiu,責怪)其欲出者()
e、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ang,幫助)之()
f、何可勝(sheng,完全,盡)道也哉()
g、廬陵簫君圭(gui,人名)君玉()
h、余弟安國平父(fu,對男子的美稱)()
2、下列各句中哪些停頓是正確的?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c、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d、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e、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
f、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分析解讀一二段
(一)補充注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2、而卒葬之卒:最后
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給??命名
4、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5、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大概,可能
6、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7、不出,火且盡且:將要
8、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9、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10、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其:自己;極:盡
(二)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1、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2、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3、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4、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三)下列句中哪些次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1、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3、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4、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5、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6、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7、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8、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9、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四)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理解
1、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在的華山。
2、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討論)
3、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4、現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討論)
五、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六、教學后記: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一)補充注釋
1、于是余有嘆焉焉:語氣詞,不譯。
2、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因為,由于
3、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夫:那;以:而,并且
4、其熟能譏之乎其:豈,難道
5、何可勝道也哉勝:完全
(二)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1、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2、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3、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4、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三)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象
1、往往有得
2、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3、險以遠,則至者少
4、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5、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6、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四)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1、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2、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3、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4、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5、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6、于是余有嘆焉
7、往往有得
8、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9、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五)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1、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2、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4、《臨川先生文集》
5、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六)分析后三段
1、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2、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3、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作業:課后練習
五、教學后記
2023年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范本四
——讀《游褒禪山記》有感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為能至也?!?/p>
是說也,其義易見: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秘訣。
放眼世界,千古風流人物,無不雄心勃勃,立志高遠。波蘭著名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早年立志獻身科學。她在艱苦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日復一日地對一噸瀝青鈾礦的殘渣進行提煉。經過四十一個月的奮斗,她終于在一九零二年發現了鐳,開辟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被稱為“鐳之母”。在她通向成功的腳印里,凝聚了生活的艱辛,失敗的懊惱,他人的詆毀,喪夫的悲痛。她跌倒過,但又頑強地站了起來。她被一根無形的。支柱支撐著,那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宏愿。
再如我國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這部光輝著作,他踏遍了祖國大半山河,探訪古跡,考察風土人情,渡過了浪跡天涯的漂泊生活,才為《史記》積累了豐富史料。
可見,一個人一旦有了志向,他就會百折不撓,百迂不回地向既定的目標挺進。艱難、險阻又何足掛齒?一個人一旦堅定了志向,他就會全身洋溢生機,活力,奮勇向前,探討研究,大有猛虎下山、蛟龍出海之勢。
駐足看著我們中華的民族的驕傲吧!古有臥新嘗膽的越王勾踐,聞雞起舞的祖逖,映雪讀書的孫康;今有凜然正氣直對敵人槍口的夏明翰,使中國擺脫貧油國之名的李四光,身殘志不殘的張海迪等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他們哪一個沒有立下壯志?他們勇于奮起,他們敢于拼搏,他們執著追求,其內在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志者事竟成?!背晒?,多少人夢寐以求;成功多少人翹首期盼。然而,成功不是一想就來,一盼就到的。古人曰:男兒志在四方。可當今社會上有些男兒志在何方呢?他們志在吃、玩、賭、斗,他們期待幸運之神帶著他們需要的一切來臨,令人可笑可嘆。更有甚者被子成功熏昏了頭腦,為了能夠成功,不,應該說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竟不擇手段、投機倒把爾虞我詐。表面看來,似乎大丈夫氣派十足,某些勢利無知的人有的還為他們豎起大拇指。悲哉!殊不知,成功的道路上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這種做法并非有志者所為,而是庸者的一種表現。
若要問:怎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何妨首先捫心自問:吾志何在?
[簡評]
該生這篇讀后感內容厚重,例證翔實,有點有面,說理深入,議論簡潔中肯;結構嚴謹,直截入題,首尾簡捷,論證旁征博引,正反對照;文筆犀利、生動、流暢,且能運用某些文言文句式,有一定文學功底。
從寫作讀后感角度來說,應在論證部分處處緊扣原文進行分析,諸如,“到達‘人之所罕至’的‘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就是指‘取得成功’”,此類語言本文沒有,聯系現實也略嫌粗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文章說服力。
2023年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范本五
王安石在《游褒禪山記》中云:“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為能至也。”
是說也,其義易見:有志才有成功,立志乃成功秘訣。
放眼世界,千古風流人物,無不雄心勃勃,立志高遠。波蘭著名女科學家居里夫人,早年立志獻身科學。她在艱苦條件下,依靠簡陋的實驗設備,日復一日地對一噸瀝青鈾礦的殘渣進行提煉。經過四十一個月的奮斗,她終于在一九零二年發現了鐳,開辟了科學世界的新領域,被稱為“鐳之母”。在她通向成功的腳印里,凝聚了生活的艱辛,失敗的懊惱,喪夫的悲痛。她跌倒過,但又頑強地站了起來。她被一根無形的支柱支撐著,那就是——要實現自己的宏愿。
再如我國史學家司馬遷,為了完成《史記》這部光輝著作,他踏遍了祖國大半山河,探訪古跡,考察風土人情,渡過了浪跡天涯的漂泊生活,才為《史記》積累了豐富史料。
可見,一個人一旦有了志向,他就會百折不撓,百迂不回地向既定的目標挺進。艱難、險阻又何足掛齒?一個人一旦堅定了志向,他就會全身洋溢生機,活力,奮勇向前,探討研究,大有猛虎下山、蛟龍出海之勢。
駐足看著我們中華的民族的驕傲吧!古有臥新嘗膽的越王勾踐,聞雞起舞的祖逖,映雪讀書的孫康;今有凜然正氣直對敵人槍口的夏明翰,使中國擺脫貧油國之名的李四光,身殘志不殘的張海迪等等,諸如此類,舉不勝舉。他們哪一個沒有立下壯志?他們勇于奮起,他們敢于拼搏,他們執著追求,其內在動力也就不言而喻了。
“有志者事竟成?!背晒Γ嗌偃藟裘乱郧螅怀晒Χ嗌偃寺N首期盼。然而,成功不是一想就來,一盼就到的。古人曰:男兒志在四方。可當今社會上有些男兒志在何方呢?他們志在吃、玩、賭、斗,他們期待幸運之神帶著他們需要的一切來臨,令人可笑可嘆。更有甚者被子成功熏昏了頭腦,為了能夠成功,不,應該說為了達到某種目的,竟不擇手段、投機倒把爾虞我詐。表面看來,似乎大丈夫氣派十足,某些勢利無知的人有的還為他們豎起大拇指。悲哉!殊不知,成功的道路上是容不得半點虛假的。這種做法并非有志者所為,而是庸者的一種表現。
若要問:怎樣才能走上成功之路?何妨首先捫心自問:吾志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