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肯定對各類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質的范文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質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如何寫廣西大榕樹導游詞通用一
民國十五年(1920_年)三月以前,北海屬廣東合浦縣靖海區管轄,屬鄉鎮級編制。同年,廣東省政府在佛山、陳村、北海、梅菉等6個鄉鎮級的商埠,先后設立市政籌備處,直屬廣東省管轄。北海于1920_年3月被正式批準成立“北海獨立市市政籌備處”(下簡稱市政處),設總務、公安、教育、衛生、財政、工務五科,脫離合浦縣。
市政處為了跟上形勢發展的需要,決定改造除沙脊街外的大部分主要的大街小巷,重點是后街(今中山路的前稱)和大街(今珠海路的前稱)。當年的大街從西至東,分別有大西街、升平街、東安街、東泰街和接龍橋。其中以東泰街和東華街“多殷商富戶”,籌款建街較易。市政處于1920_年6月起,首先拆除這兩街,按規劃拓建,歷時一年完成。
當時的北海,因各種原因,商業一度衰落。主要原因是廣州灣(今湛江市)為法國租借地,“貨物入口,向不課稅”,致使一向到北海采購貨物的安鋪、石城、壺洞等地的商人,全部到廣州灣購貨,造成北海商業冷淡。為此,廣東南區善后委員陳銘樞,為了減輕北海經濟負擔,向廣東省政府呈文請求“裁撤北海、梅菉兩市,改為警局。”理由是“北海地方,原非殷富,市內商務,內因金融混亂,外受廣州灣影響,益形衰落,商人營業,十九虧損,民困若此,何堪加重負擔……現計市年收入,月虧數百元,維持原狀,尚虞不足,有何余力從事建設之可能,較不如取銷市制,歸并縣治,以輕地方負擔……(摘1920_年11月廣州《民國日報》刊登的《南區請裁撤北海梅菉兩市改警局》)”廣東省政府根據陳銘樞的“呈請”,于1920_年11月裁撤北海市政處,“行政歸并縣治警局”,“設公安工程二科”,以縮減機構,使經濟復蘇。
其實,市政處被撤銷,除了上述原因之外,與當時市政處一些主要官員的腐敗和不作為不無關系。如首任市政處專員陳春熙于1920_年3月上任僅10個月,便因“貪贓枉法、劣跡昭彰”而引起北海萬人示威游行,并高呼“打倒貪官污吏陳春熙”的口號,同時電請上級機關將陳撤職。陳于年底向省政府提出辭呈,最后倒臺。
1920_年1月初,接任的周昌蔭專員,“因故未曾到任”,由當時駐北海的第十一師部副官林時清代行專員職權。不久周昌蔭專員終于到任了,卻在當年4月27日因貪污受賄被市民彈劾去職。北海市政處成立僅兩年多,先后共4位專員走馬上任,其中有2位卻是貪官污吏,這就很難扭轉北海經濟的被動局面了。
市政處撤銷后,由警察局行使原市政處的職權。1920_年底,對東安街、升平街、大西街和接龍橋進行拓建。這時出現了一些商鋪的建筑違章,偷工減料,不按原總體規劃的要求建造,使臨街鋪面建筑參差不齊,甚至出現危房,于是警察局及時張貼《查禁違章私擅建筑》的布告,稱“市區范圍建筑鋪面,例須繪圖呈報,發給執照懸掛門前,方準施工……倘敢仍然玩視,故違定章,一經查覺,定必嚴加處罰……。”由于警察局查禁得力,于1930年底使大街后來的拓建工程得以順利完成。
拓建后的大街,接龍橋、東泰街改稱珠海東路;東華街改稱珠海中路;東安街、升平街和大西街改稱珠海西路。
市政處裁撤后,北海經濟逐漸得到恢復。據王洸編著的《中國海港志》記載,民國十八至二十六年(1929-1937)間,北海港的貿易以民國二十四年(1935)為最盛。全年進出口船只共566艘,共計669096頓,貿易總值為3370000元。對外貿易與越南最為密切,民國二十五年(1936)進出口海輪429艘,計431728噸。另河內船192艘,計38208頓。
市政處成立不到三年便被撤銷了。當年北海被升格為獨立市就像曇花一現。盡管這樣,珠海路作為那段暫短歲月的產物,卻成了北海老街的代表性建筑。人們游覽在這條歷經滄桑的老街,還能感受到它昔日的美麗和曾有過的興旺。
老街文化的大發展
20_年10月,市旅委、北海旅游集團有限公司,北海老城文化旅游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北海老街文化藝術節從10月2日起至10月5日結束,主要活動有10月2日上午的藝術節開幕式,水彩畫、奇石、海貝、古船木及明清家具開展儀式;具體內容在北海老街生活信息門戶上面有相關的更多活動和內容的介紹;中央美術學院建筑學院北海教學創作基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北海教學創作基地、北京書畫藝術院北海老城創作基地、中國國際文化傳播中心廣西聯絡部、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北海工作站揭牌;10月3日晚的“百年老街、百名佳麗、百米t臺”創吉尼斯紀錄比基尼秀;10月2日—5日老街街舞秀、行為藝術、樂隊表演;老街圖片展、第一屆百年老街攝影大賽;10月5日晚珠海東路街舞總決賽、攝影大賽頒獎儀式暨首屆老街文化藝術節閉幕式。舉辦老街文化藝術節對挖掘、宣傳、弘揚北海歷史文化精華,打造北海歷史文化名城,提升北海形象有著重要意義,可以將厚重的文化積淀轉化為經濟活力,聚集人氣,改善老街的形象,推動老街商業旅游,帶動旅游和諧發展,促進經濟和文化建設。
如何寫廣西大榕樹導游詞通用二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我是七星公園××號導游員。我代表七星公園向來參觀游覽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
你們看,這七個山頭就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前面有三座山峰,像斗柄,叫“月牙山”;北面有四座山峰;像斗勺,叫“普陀山”。兩山七峰,好像天上的“北斗七星”,合稱“七星山”。七星公園和七星巖也因此而得名。
七星公園是桂林市最大的綜合型公園,總面積137.4公頃。園內不僅有秀麗的自然景觀,還有大量令人嘆為觀止的人文景觀,整個公園匯集了山、水、洞、石、庭院、建筑、文物的精華,是桂林公園的杰作。七星公園內有享有盛名的七星巖,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桂海碑林博物館。著名的景點有:“北斗七星”、“花橋虹影”、“月牙仙境”、“龍隱奇跡”、“普陀石林”、“棲霞真境”、“壺山赤霞”、“桂海碑林”、“華夏之光”、“盆景藝苑”等。整個公園環境優美、空曠開闊,早在隋唐時代已成為游覽勝地。鄧小平、郭沫若、克林頓等許多中外名人、政府首腦曾到過公園內參觀游覽。
花橋
前面這座橋是桂林市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叫“花橋”。花橋始建于南宋的嘉熙年間,原名“嘉熙橋”,距今已有700多年的歷史。又因明代改建時,橋的兩岸,盛開鮮花,橋影花姿,整座橋就像建造在花叢中一樣,故名“花橋”。
花橋橫架在小東江與靈劍溪江之上,歷經無數次沖毀,又進行了無數次修復。自宋朝后,元朝、明朝、清朝都進行了修復或重建,現在的橋是按明朝嘉靖十九年(1540年)的原樣子1965年重建的。花橋由水橋和旱橋組成,水橋四個大拱,旱橋六拱,全長130多米。如果站在月牙山望花橋,四個水拱與水中倒影狀如四輪滿月,人稱“花橋虹影”。
杜鵑園
我們現在來到杜鵑園,顧名思義,這個園是以種植杜鵑為主。共種有青鵑、夏鵑、西洋鵑等多個品種。每逢花開的時節,這里繁華似錦,姹紫嫣紅,因來無數游人在此拍照。
杜鵑亭
這座石亭叫杜鵑亭,它古樸、淡雅。它的特點是全部用石頭砌成,最妙的是,站立亭內正中說話,聲音會產生共鳴效果。
元風洞
這個洞叫“元風洞”,為什么叫“元風洞”呢?元風就是風的源頭的意思。 因為這個巖洞與七星巖地下河連接,所以“冬暖夏涼”,氣溫終年保持在20℃左右。夏天,人們喜歡在洞口乘涼,涼風習習,有如享受空調一般。
護碑亭
請看,這里有“逍遙樓”三字榜書碑。它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手筆。碑的另一面是宋代李彥弼的《湘南樓記》。因為碑的陰陽兩面,刻著唐宋兩代名碑,極為少見,是值得保護的。1974年修亭加以保護,叫“護碑亭”。
舊普陀山門
請看,這里有四個大字“超塵靜境”。這里原是清代一個舊寺廟的大門,“超塵靜境”就是指“超脫凡塵,與世無爭,進入了神仙修煉的境地”。
普陀精舍
這里原是普陀寺的舊址,從唐代開始就供奉觀音,因年久失修,早已廢除,1959年重建。精舍后有觀音巖,內刻摩訶般若波羅密多心經。
普陀石林
普陀山的石頭很漂亮,很有名氣的。相傳,在唐朝的時候,地方官員選取這里的山石進貢朝廷。朝廷接納這塊石頭后,命書法家歐陽詢在其上鐫刻《九成宮醴泉銘》,刻好后,深得唐太宗李世民的喜愛,視為“瑞石”。后來李世名派李靖到桂林經過一番考察后,得知這塊石頭產于普陀山的普陀石林。為慶祝“瑞石”進宮得寵,在“瑞石”產地建“慶林觀”。據說唐太宗還御書“慶林觀”三字匾額,使得普陀石林名噪一時。
玄武洞
我們來到了玄武巖。元代曾在洞中建“全真觀”,明朝改為“真武閣”。后改為“玄武閣”。
玄武,又名真武、黑帝,是中國古代神話中居于北方的水神總管,龍王也歸他管。后為道教所信奉,同青龍、白虎、朱雀合稱為“四象”或“四方四神”。
真武神一說是由田地神變化而來的。其形象為男女擁抱相,象征天地精靈,相擁相抱,永不分離。最后龜蛇復合成為一個人像,即真武神。將龜蛇分開,成為龜蛇二將;當龜蛇合起來,就形成了蛇纏龜的真武原形。這時,已從原來的戀愛之神,演變為戰斗之神了。
但在中國古典名著《四游記》的“北游記”中,玄武卻被描繪成源于玉皇的三魂六魄之一,因玉皇動了貪念,自貶一魂到凡間受苦。經無數次生死、修煉,終于得道成仙,被封至北方任水神總管。龜蛇二將是他收服的第一對得力助手,協助他蕩平了人間的妖魔鬼怪,故玄武大帝腳下總塑龜與蛇的形象。后因唐代有唐玄宗,避諱,將玄武改稱真武。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明代道人潘常靜出錢鐫刻的浮雕《龜蛇合一》。高明的石工巧妙地利用了巖石的天然色澤,請看,龜是青灰色的、蛇是淡紅色的,龜蛇相纏,栩栩如生。而圓形窗的巧妙框景,更為鬼蛇合一圖錦上添花。
棲霞寺
始建于唐,高僧鑒真曾到此傳法。元朝改為道教的全真觀,明代易為壽佛庵。清初時,曾參加過抗清的渾溶和尚募化四方,歷時33年,修復了棲霞寺,并使之成為西南一大名剎。1988年,趙樸初先生致函廣西領導人,陳請重修棲霞寺,工程于20xx年動工,20xx年9月28日落成。新寺規模宏大,占地18000平方米,唐風古韻、典雅莊重。
駱駝山
眼前看見的這座山,很像一匹伏地的單峰駱駝,叫“駱駝山”。因為它又很像酒壺,所以古代又叫“酒壺山”。在自然界中,如此神似和形似的石山不可多見,它是大自然造就的杰作,是一件稀世的藝術珍品。關于“酒壺山”,還有一段傳說故事。
據記載,明末有一個書生叫雷鳴春,此人很有才華,嗜酒如命,人稱雷酒人,所以他擇居在酒壺山下。雷酒人廣植桃樹于壺山之下,花開時,花海艷若紅霞,享譽“壺山赤霞“,是桂林續八景之一。后人在雷酒人死后將他葬在酒壺山下,讓他常年與酒壺相伴,現在山上還刻有“雷酒人之墓”。
駱駝山下草坪,為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訪問桂林時發表環保演說處舊址。
盆景苑
駱駝山下盆景苑始建于1977年。占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它取江南園林之長而建成,全國以曲廊、平橋、曲池、水榭等分隔布局,陳列展出石山盆景、樹樁盆景。
這個長廊里陳列著一座長達12米的巨型盆景——《漓江百里圖》。它真實而形象地再現了疊彩山、伏波山、象鼻山等桂林山水精華,1985年全國第一次盆景比賽中獲一等獎。
天然奇石館
天然奇石館設奇形、奇韻、奇彩、遴珍四個展廳,匯集了10多個國家地區、全國20多個省市所收集的50多個石種,總計達800余件精品。其中有4億年前的震旦角石,3.2億年前的生物礁化石和地質年代為古生代寒武紀時代極為罕見的含有51只三葉蟲的巨形化石,這些都是難得一見的稀世之寶。
增公巖
這個巖洞實為七星巖的玉溪洞府,內有地下河的清流穿巖而過,溪水清冽冰冷,人們叫它“冷水巖“。北宋元豐二年(1079年),曾布率家屬、部下游覽東郊,發現這個巖洞,因是曾布率人發現,這個巖洞就被命名為“曾公巖”。
洞口宋代以來石刻10余件,其中含有真武帝第3尊道教造像。抗戰時,在周恩來關懷下,江蘇新安小學學生組成新安旅行團踏遍18個省事宣傳抗日,1938年抵桂林,為了躲避敵人的轟炸,曾搬到巖洞內上課,所以這里的巖壁上還留有“敵人在轟炸,我們在上課”、“巖洞就是學校”的標語。
動物園
這所動物園于1960年建成開放,雖然規模不大,但園內飼養著很多珍稀動物,如“大熊貓、金絲猴、黑葉猴等。此外還有日本贈送的斑馬、火烈鳥,總共有60多種動物。
伴月亭
這個亭叫“伴月亭”,它建在月牙山的山道上。亭依月牙山,又與月牙巖相伴。站在亭的觀景臺上,能望見花橋倒影的月輪,因此取名為“伴月亭”。
小廣寒
半山中的月牙巖,巖中建有兩層小樓,就好像是月亮中的廣寒宮,所以取名為“小廣寒”。樓前掛有王力老先生描繪神州勝景及桂林山水的著名長聯。
丹桂巖
據傳,古時在這里曾種有丹桂樹,故稱“丹桂巖”。丹桂巖不是以“丹桂”出名,而是以古人類居住而出名。在洞中曾出土了蚌器、骨器和石器等,是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現在還可以看到螺蚌膠結層的遺物。
龍隱洞
相傳很久以前,有一條龍隱居在這里。有一年,天下大旱,老龍愿酒甘霖,拯救民生于苦難之中,破壁而飛。洞頂的石槽,就是當年老龍破壁而飛留下的痕跡。這個觀景臺于1963年建造,這個觀看“神龍”的最佳角度。關于“神龍”破壁而飛,留下了許多詩文和傳說。洞中近百件石刻,有相當一部分與“龍”有關,如朱晞顏、許季紹、傅恩容等人的石刻。若您一邊欣賞這些詩文,一邊看神龍遺跡,會感到神龍在飛動。
桂海碑林
“桂海碑林”由龍隱洞、龍隱巖及兩個碑閣組成,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存摩崖石刻205件,有“壁無完石”之謂。石刻內容涉及政治、軍事、經濟、文學藝術等各方面。最著名的有宋代蔡京書刻的《元祐黨籍》、狄青等平定儂智高叛亂班師桂林所刻的《平蠻三將題名》,顏延之撰、黃庭堅書的《五君詠》及針砭時弊的梅摯的《龍圖梅公瘴說》,其文以嶺南的瘴氣比喻官場的五毒:租賦之瘴、刑獄之瘴、飲食之瘴、貨財之瘴、幃薄之瘴。
導游員在此一般喜歡選導天碑、“魁星點斗”、“佛”字、“男髭觀音像”、“關帝詩竹”等趣碑。
女士們,先生們,七星公園外景導游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游覽。
如何寫廣西大榕樹導游詞通用三
從考古發掘到的文物來看,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這里生活著“柳江人”。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此地始建都城,取名潭中。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改稱柳州,唐玄宗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在此設龍城郡。
柳江繞著柳州市區回流,北岸城中心三面環水,形成一個巨大的“u”字,古籍稱其為“三江四合,抱城如壺”,故又有“壺城”之稱,也有人將它形容為一個“巨大的天然盆景”。柳州市區內外由石灰巖構成的奇山峻峰拔地而起,千姿百態,具有豐富的旅游資源和自然景觀,而且柳州氣候溫和,四季長青,任何時候都很適合旅游。
柳州,是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是西南地區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全市現有工業企業2100余家,有4家企業進入國家500強,有11家進入國家大型企業行列。全市現已形成了三大支柱產業:即以微型汽車和中噸汽車為主的'汽車及零部件制造業,以工程機械和通用機械為主的機械制造業,以鋼鐵和有色金屬及深加工為主的冶金為業。以這三大支柱產業和輕工、化工、造紙、建材等主導產業為龍頭,柳州已經初步建立起涵蓋30多個行業、4000多個品種的現代工業體系,擁有“上汽通用五菱”、“東風”柳汽、“桂柳工”、“解放”柳特、“金嗓子”、“兩面針”、“花紅藥業”、ovm預應力錨具等一批知名企業和名牌產品。
柳州國民經濟整體上呈現持續、穩定、快速增長的良好態勢,20__年全市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27.82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3.2%,名列全區第一。其中,工業增加值達到79億元,增長1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109.36億元,首次突破百億元,同比增長52.5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8370億元,同比增長6.0%。
柳州,是中國西南地區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是全國唯一擁有大區鐵路局總部的非省會城市。鐵路網絡直接聯通湘、渝、黔、滇、粵五省市,是溝通大西南與華東、中南、華南地區的鐵路樞紐。
柳州,是中國45個公路主樞紐城市之一,桂海高速和梧州至貴州高速公路在柳州交匯,209、322及323國道在這里會合,柳州已經被高速公路網絡所圍合,向南4個小時可以直達海岸港口,向北可以貫通中、西部腹地。
柳州白蓮機場達到國家4d級標準,已開通至北京、上海、廣州等航線。柳州擁有國家一級口岸,五級航道,全年可無障礙通航300噸級船只,上溯可至貴州,下航可達香港、澳門。
柳州交通便利、區位優良、物產豐富,素有“桂中商埠”之美譽,歷來是中南和西南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經濟區位上,柳州東臨粵、港、臺等經濟發達地區,南接北部灣、東南亞等高速發展地區,西靠云、貴、川,北抵長江中下游,由此形成背靠中南、西南,面向東南亞和東部沿海的有利區位。柳州商貿活動頻繁,各類商品批發市場健全,供需兩旺,物流通暢。具備建設大市場、發展大商貿、搞活大流通,構建區域現代物流中心的良好地理和區位優勢。
柳州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先后與45多個國家與地區建立了經貿關系。隨著中國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隨著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柳州正在成為一片充滿希望、充滿商機的投資開發熱土。
如何寫廣西大榕樹導游詞通用四
姑婆山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區)交界處的萌渚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境內,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諸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距市區中心僅21公里,地處香港--廣州--桂林這一黃金旅游線中間站上。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
公園具有雄偉的山體,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天堂頂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主峰,多資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半"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等各具特色,蔚為壯觀、公園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2℃,冬暖夏涼,是良好的療養保健場所。
森林公園前身是姑婆山林場,1992年被自治區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1996年經原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被區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xx年被評全區旅游文明示范點,全區環保優秀示范點等。
森林公園交通、通訊、旅游商店設施完備,吃、住、行、玩相配套,是集觀光、度假、探險、獵奇、保健、療養、科研、教學、會議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
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資源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集“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據權威科研機構測定,姑婆山負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米16萬個,姑婆山景區因此而被稱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森林氧吧。
方圓80公里的姑婆山是天然動植物王國,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這里溝壑縱橫,終年溪水潺潺。由于特殊的地形構造,境內絕壁眾多,形成溝溝皆瀑、有瀑必奇的獨特景象。其中多姿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米”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尤為有名。姑婆山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5%,林內奇樹百出,既有挺拔參天的棟梁之材,又有蒼勁古樸的原始樹木。茂密的叢林中生長1400多種野生植物,有鳥獸130多種,是旅游、度假、療養的好去處。雄峰、峻嶺、古樹、老藤、奇花、異草、怪石、瀑布等等,構成為一幅幅自然天成的絕妙風景。人們可觀瀑狩獵,可燒烤野炊,可扎篷露宿,亦可住進建在溪旁潭邊的竹樓別墅,盡享大自然的美妙恩賜。
姑婆山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年均氣溫18.2攝氏度,相對濕度在80%以上,冬暖夏涼。公園內空氣清潔度高,環境優美,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65856個,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氧吧區。
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景是故鄉美,情是故鄉真。賀州姑婆山不僅空氣清新宜人,其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景色更是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游客,還成為香港著名電視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及電視劇《圍屋里的女人》等影視片的外景拍攝地。香港電視連續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均選擇在廣西賀州姑婆山拍攝,可想而知這里的風光之秀美。在與廣東相隔的地方,有著這樣的鄉村風情,真是讓人耳目一新。
姑婆山景點主要分為八大景區,即:瓦窯沖景區、情人林景區、原始森林探秘區、銀河落九天景區、“二毫米”半景區、仙姑草坪活動區、仙姑景區、姑婆山山頂觀光區。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諸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距市區中心僅21公里,地處香港--廣州--桂林這一黃金旅游線中間站上。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 公園具有雄偉的山體,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天堂頂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主峰,多資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半"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等各具特色,蔚為壯觀、公園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2℃,冬暖夏涼,是良好的療養保健場所。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渚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方圓80公里的姑婆山是天然動植物王國,境內海拔1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登上主峰時,會使人產生一種“一覽眾山小,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進入大山腹中,更能給人“姑婆風姿賽桂林,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嘆。
如何寫廣西大榕樹導游詞通用五
月牙山 位于七星公園內, 是七星山的斗柄峰之一, 因山腰有巖如新月, 故名。明代孟詳月牙巖詩宏: “天設巖須古, 月牙名白今。樹低千岸轉, 洞敝萬峰侵”, 月牙山景致優美, 山西沿小東江有石級可登, 沿路有伴月亭、月牙巖、小廣寒閣、襟江閣等景觀, 且均面臨江面, 視野開闊, 桂林市景悉陳眼前, 游人莫不心曠神怡。石級下到山西南麓, 有龍隱洞、龍隱巖、桂海碑林等桂林名勝。
月牙樓 在月牙山的玉衡峰北麓。3層, 下為餐館、小賣部, 中為素食館, 上為宴會廳、觀景樓。主樓長31米, 深13米, 總面積近1200平方米。樓后有架空的走廊與后山涼亭相通。整個建筑由樓、亭、廊組成, 高低錯落, 起伏有致, 與自然環境緊密結合。這里的素食有100多年的歷史, 獨具一格。登樓品嘗地方風味的同時, 還可以觀覽普陀山、博望亭、普陀精舍、花橋、展覽館以及遠山近景。郭沫若1963年題詩贊美: “月牙樓是畫廊樓, 八面奇峰豁遠眸。毋怪樓中無一畫, 畫圖難及白然優。”
伴月亭 在月牙山山道上, 靠近月牙巖, 名取隨伴月牙巖之意。始建于清代, 1958、1978年兩次重建。為4柱、單檐、攢尖頂方亭, 長、寬各2.9米, 面積8.4平方米, 有半月形觀景臺挑出小東江之上, 是俯瞰江水, 遙看“花橋虹影”的最佳點。
月牙巖 在月牙山西北山腰, 高2~3米, 寬1.5~3米, 深10.5米, 面積25平方米。在花撟遙望, 巖如新月。巖內, 清建有月牙山寺, 兩層, 上為觀音殿, 下為大雄寶殿, 毀于抗戰烽火。1963年在舊址新建“小廣寒”樓閣, 另建襟江閣, 以飛虹橋相連。在這里觀景, 正如清人張寶描繪的: “螺峰遠近堆千點, 雉堞回環鎖萬家。玉筍瑤簪山似畫, 丹楓紫桕葉如花。”
小廣邃 在月牙山月牙巖。1964年在月牙山寺舊址, 依傍巖穴形勢筑成3開間2層仿古樓閣, 硬脊、坡頂、翹角, 上有飛虹橋與襟江閣相連, 建筑面積230平方米, 設旅游商品點, 是觀景、購物的理想場所。
襟江閣 在月牙山月牙巖旁, 原建于清, 名文昌閣, 抗戰期間破毀。后建成眺遠樓, 1958年更名襟江閣; 1959年改建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高14米, 長寬各7.8米, 總面積120余平方米。
1964年由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理論與歷史研究室設計, 與小廣寒統一構筑, 二者均為2層, 而襟江閣標高較高。小廣寒橫向構圖, 6角聳立, 形成一隱一顯, 一低一高, 一后一前, 一橫一豎的強烈對比。襟江閣坐落在月牙山通往龍隱洞的風景道上, 北有花橋, 西北有老人、疊彩諸山, 下臨小東江, 是游人必經之道, 又是觀賞花橋一帶美景薈萃的勝地。
驂鸞亭 在龍隱巖東側的石臺上, 名取韓愈“飛鸞不暇驂”詩意。《廣西通志》載, 為宋范成大建, 后廢。明復建, 更名怡云亭。明包裕《重修怡云亭記》詳記其始未, 摩崖依稀可辨。驂鸞亭前臨小東江, 后陀山西北麓, 壽佛洞南側, 與飛來石相鄰。高7.5米, 呈不等邊多角形。蒼翠如玉屏, 清佟鈞刻“翠屏寒雨”于石上。
攬月亭 在月牙山瑤光峰頂, 原名噓云亭。襟江閣旁有登山道可達。本世紀70年代新建, 為4柱混凝土結構仿古亭, 高6.5米, 長5.4米, 寬5.8米, 面積31.3平方米。宋光詡題額, 周游書聯。漓江自北而南緩緩流過, 東岸民族風情園的侗族鼓樓高高聳立, 西岸虞山、疊彩、伏波、獨秀、老人諸峰歷歷在目, 是眺望桂林勝又一佳處。
丹桂巖 在市區月牙山襟江閣西50米處。亦稱凌空洞。洞江向西, 深6米, 寬5米。在厚約2米的文化堆積中, 含黃褐膠結土和螺殼堆積層, 學中雖發現磨制骨針和鹿、豬、羊動物骨骼以及大量瓣鰓類水生動物骨骼。是新石器時代古人類洞的遺址。由于人為破壞, 大部分文化堆積已無存, 僅洞穴后壁尚有少量殘跡。
翠屏石 桂林名石之一, 在普名泉。洞內乳石垂懸, 幽暗逼仄, 游人多駐足探奇, 留有摩崖石刻百余件。宋熙寧間(1068-1077)在龍隱巖建有釋迦寺, 為桂州四大名寺之一。1963年建藏碑閣。1988年建碑廊, 廊閣相連, 稱桂海碑林。其后, 又于巖側筑陳列館, 3層, 高閣、曲廊、飛檐, 總面積達100平方米, 寬敝明亮, 是藏展與觀景俱宜的好設施。
龍隱洞 在月牙山西北麓, 高8~12米, 寬8~20米, 長64米, 面積645平方米。有一條碩大、蜿蜒、矯勁石槽通貫洞頂, 傳為老龍隱此留下痕跡。小東江流注洞中, “金鱗倒影水浮空”, 似為游人再現當年破壁而飛的景趣。1963年建觀景臺于洞西北, 是觀“神龍”的佳境。古往今來, 游人不絕。洞中唐宋石刻近百, 后人有“壁無完石”之嘆。
龍隱巖 在月牙山西麓, 與龍隱洞相鄰。巖高3~5米, 寬20米, 深10米, 面積200平方米。洞口西向, 呈穹隆狀, 像個口袋, 俗稱布袋巖。傳老龍曾隱巖內, 后從龍隱洞“破壁而飛”, 故有龍隱之名。此巖開發較早, 宋人譚 評介說, “天下洞穴, 類多幽陰, 或遠水, 清韻不足; 龍隱巖高而明, 虛而有容, 大概似碧落洞, 而登覽之富則過之”。巖的南隅, 高處有一懸巖, 名懸洞; 巖的北面有一洞, 像海螺, 名海螺洞, 洞前有平臺, 叫禪臺, 洞中有滴玉泉, 傳為烹茗依月牙山麓, “ 飛翼鼓, 周匝有欄, 陟降有路”, 成為一代名勝之地。古亭不復存。現在原址新建, 混凝土結構, 高6.5米, 長寬各3.5米, 面積12.25平方米, 復“驂鸞”之名。
輔星山 在普陀山南、月牙山東面, 海拔221米, 相對高度約71米, 面積2.75公頃。《廣西通志》載: “七星山者, 七峰位置如北斗, 又一小峰在旁, 日輔星。”山有小道可翻越, 通月牙山, 給七星公園平添一趣。
劍柄石 在月牙山玉衡峰北, 像一把寶劍插入山中露出的劍柄。石高14.4米, 孤立聳峙, 上刻“列翠之屏”4個篆字, 是桂林五大名石之一。
駱駝山 在七星公園內, 為桂林市名山之一, 原名酒壺山。因其狀態酷似駱駝, 遂名之。每當晨昏, 霞光映耀山石, 色澤斑斕, 頗為壯觀。明清以來, 山下遍植桃樹, 若逢春至, 桃花爛漫, 江霞紫務, 分外妖嬈。因此, “壺山赤霞”為清代桂林新八景之一。現山周圍辟有動物園、盆景藝苑、花圃茶室等亭臺樓閣。桃花依舊, 桂樹成林, 花果滿園, “壺山赤霞”更加絢麗多姿。
盆景園 在七星公園東南、駱駝山南側, 1985年建成, 面積4355多平方米, 分水石、樁景、乳石3個景區、水石景區, 從入口到山水廊, 設置各種吸水石、水邊石制成的盆景, 從山水廊到水榭, 陳列各種樹樁盆景和室外樹樁, 占地2465平方米; 乳石景區, 從水榭到出口, 陳設各種鐘乳石盆景, 占地830平方米, 這是全苑的精華, 它完全不同于夢幻般的洞府。而是暴露在明媚的陽光下, 還其玉潔冰清的本來面目, 有的燦若朝霞, 有的翠如黛玉, 有的簡直是噴薄著的飛泉。全部近20__盆的各類盆景俱屬珍品, 各具神韻, 意趣天成, 并采取了窗洞、景窗、景門、挑板、地景、博古架等多種陳列式樣。景區內建設, 布置殊異, 或池魚、疊石、雁墻、籬笆, 或平橋、曲廊、水榭、亭臺, 或樹叢、竹林、草坪、藤架, 以建筑小品、庭院、植物連接或分隔成若干空間, 曲折清幽, 如入仙境, 令人心蕩神移, 目不暇接。
靈劍溪 又名靈劍江、靈劍河, 在城東, 源于堯山西南大河鄉上陽家之北、堯山公路之南一池塘, 池中有泉, 終年不涸。由池向北, 至堯山西麓茅坪庵附近, 有一溝壑, 豐水季節, 也有水注入靈劍溪。七星山古名彈丸山, 靈劍溪繞其下, 有彈丸溪之名。靈劍發自堯山, 經省春巖, 留春巖、彈子巖、同志橋、張曙墓、七星山, 會小東江, 繞月牙、龍隱, 至穿山人漓江, 全長約9公里。它流經眾多著名勝跡, 其本身也最為游人所鐘愛。
靈劍石 桂林名石, 在靈劍溪畔, 彈子巖前。高出水面15米, 寬12米, 長9米, 面積約110平方米, 呈筆架形, 主峰突如劍戟, 上刻“靈劍石”3個大字。
龍隱橋 位于龍隱巖西南170米龍隱路, 是小東江上的一座大跨度單拱石橋。1940年, 這里建有跨度單拱石橋。1940年, 這里建有跨度24米、寬2米的木便橋, 用以疏散城區人口, 早廢。現橋長62.2米, 寬10.7(7+2×1.85)米, 跨徑40米, 荷載汽-13級。此間地形復雜, 崠 岸橋臺基于一塊大孤石上, 高10米, 西岸橋臺筑在基巖上, 高1米, 有一2米徑溶洞, 植樁支承。1964年興建, 1966年始竣工。前此, 馬坪街一帶通往三里店需經花橋, 又不能行車, 十分不便。龍隱橋的建成, 不僅緩解了花橋的重負, 便利了交通, 且為小東江新添一景。
如何寫廣西大榕樹導游詞通用六
姑婆山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區)交界處的萌渚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境內,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諸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距市區中心僅21公里,地處香港--廣州--桂林這一黃金旅游線中間站上。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
公園具有雄偉的山體,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天堂頂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主峰,多資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半"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等各具特色,蔚為壯觀、公園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2℃,冬暖夏涼,是良好的療養保健場所。
森林公園前身是姑婆山林場,1992年被自治區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1996年經原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被區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xx年被評全區旅游文明示范點,全區環保優秀示范點等。
森林公園交通、通訊、旅游商店設施完備,吃、住、行、玩相配套,是集觀光、度假、探險、獵奇、保健、療養、科研、教學、會議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
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資源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集“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據權威科研機構測定,姑婆山負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米16萬個,姑婆山景區因此而被稱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森林氧吧。
方圓80公里的姑婆山是天然動植物王國,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這里溝壑縱橫,終年溪水潺潺。由于特殊的地形構造,境內絕壁眾多,形成溝溝皆瀑、有瀑必奇的獨特景象。其中多姿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米”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尤為有名。姑婆山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5%,林內奇樹百出,既有挺拔參天的棟梁之材,又有蒼勁古樸的原始樹木。茂密的叢林中生長1400多種野生植物,有鳥獸130多種,是旅游、度假、療養的好去處。雄峰、峻嶺、古樹、老藤、奇花、異草、怪石、瀑布等等,構成為一幅幅自然天成的絕妙風景。人們可觀瀑狩獵,可燒烤野炊,可扎篷露宿,亦可住進建在溪旁潭邊的竹樓別墅,盡享大自然的美妙恩賜。
姑婆山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年均氣溫18.2攝氏度,相對濕度在80%以上,冬暖夏涼。公園內空氣清潔度高,環境優美,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65856個,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氧吧區。
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景是故鄉美,情是故鄉真。賀州姑婆山不僅空氣清新宜人,其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景色更是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游客,還成為香港著名電視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及電視劇《圍屋里的女人》等影視片的外景拍攝地。香港電視連續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均選擇在廣西賀州姑婆山拍攝,可想而知這里的風光之秀美。在與廣東相隔的地方,有著這樣的鄉村風情,真是讓人耳目一新。
姑婆山景點主要分為八大景區,即:瓦窯沖景區、情人林景區、原始森林探秘區、銀河落九天景區、“二毫米”半景區、仙姑草坪活動區、仙姑景區、姑婆山山頂觀光區。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諸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距市區中心僅21公里,地處香港--廣州--桂林這一黃金旅游線中間站上。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 公園具有雄偉的山體,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天堂頂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主峰,多資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半"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等各具特色,蔚為壯觀、公園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2℃,冬暖夏涼,是良好的療養保健場所。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渚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方圓80公里的姑婆山是天然動植物王國,境內海拔1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登上主峰時,會使人產生一種“一覽眾山小,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進入大山腹中,更能給人“姑婆風姿賽桂林,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嘆。
如何寫廣西大榕樹導游詞通用七
姑婆山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區)交界處的萌渚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八步區境內,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諸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距市區中心僅21公里,地處香港--廣州--桂林這一黃金旅游線中間站上。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
公園具有雄偉的山體,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天堂頂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主峰,多資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半"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等各具特色,蔚為壯觀、公園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2℃,冬暖夏涼,是良好的療養保健場所。
森林公園前身是姑婆山林場,1992年被自治區批準為省級森林公園,1996年經原林業部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1998年被區評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20xx年被評全區旅游文明示范點,全區環保優秀示范點等。
森林公園交通、通訊、旅游商店設施完備,吃、住、行、玩相配套,是集觀光、度假、探險、獵奇、保健、療養、科研、教學、會議于一體的旅游勝地 !
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資源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集“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據權威科研機構測定,姑婆山負離子含量最高達每立方米16萬個,姑婆山景區因此而被稱為華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森林氧吧。
方圓80公里的姑婆山是天然動植物王國,境內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這里溝壑縱橫,終年溪水潺潺。由于特殊的地形構造,境內絕壁眾多,形成溝溝皆瀑、有瀑必奇的獨特景象。其中多姿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米”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尤為有名。姑婆山的森林覆蓋率高達85%,林內奇樹百出,既有挺拔參天的棟梁之材,又有蒼勁古樸的原始樹木。茂密的叢林中生長1400多種野生植物,有鳥獸130多種,是旅游、度假、療養的好去處。雄峰、峻嶺、古樹、老藤、奇花、異草、怪石、瀑布等等,構成為一幅幅自然天成的絕妙風景。人們可觀瀑狩獵,可燒烤野炊,可扎篷露宿,亦可住進建在溪旁潭邊的竹樓別墅,盡享大自然的美妙恩賜。
姑婆山氣候宜人,四季如春。年均氣溫18.2攝氏度,相對濕度在80%以上,冬暖夏涼。公園內空氣清潔度高,環境優美,空氣中負離子含量高達每立方厘米65856個,是華南地區最大的天然氧吧區。
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景是故鄉美,情是故鄉真。賀州姑婆山不僅空氣清新宜人,其如詩如畫的山水田園景色更是吸引了眾多的國內外游客,還成為香港著名電視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及電視劇《圍屋里的女人》等影視片的外景拍攝地。香港電視連續劇《茶是故鄉濃》、《酒是故鄉醇》均選擇在廣西賀州姑婆山拍攝,可想而知這里的風光之秀美。在與廣東相隔的地方,有著這樣的鄉村風情,真是讓人耳目一新。
姑婆山景點主要分為八大景區,即:瓦窯沖景區、情人林景區、原始森林探秘區、銀河落九天景區、“二毫米”半景區、仙姑草坪活動區、仙姑景區、姑婆山山頂觀光區。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諸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距市區中心僅21公里,地處香港--廣州--桂林這一黃金旅游線中間站上。總面積8000公頃,具有峰高谷深,山勢雄偉,森林繁茂,動植物豐富,瀑飛溪潺,環境幽雅等特點,"雄、奇、秀、幽"于一體,兼有山水型,城郊型公園之特點。 公園具有雄偉的山體,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天堂頂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主峰,多資多彩的瓦窯沖奔馬瀑布、仙姑瀑布、羅漢瀑布、銀河落九天瀑布、"二毫半"瀑布、母子瀑布、鴛鴦瀑布等各具特色,蔚為壯觀、公園氣候宜人,年均氣溫18.2℃,冬暖夏涼,是良好的療養保健場所。
姑婆山國家森林公園位于廣西東北部,湘、桂、粵三省交界處的萌渚嶺南端廣西賀州市境內。方圓80公里的姑婆山是天然動植物王國,境內海拔1000 米以上的山峰有25座,最高峰海拔1844米,是桂東第一高峰。登上主峰時,會使人產生一種“一覽眾山小,山登絕頂我為峰”的感覺。進入大山腹中,更能給人“姑婆風姿賽桂林,養在深閨人未識”的感嘆。
如何寫廣西大榕樹導游詞通用八
黃姚古鎮位于昭平縣東北部,是一座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古鎮,古鎮山環水繞,民居散落在山光水色中,石板街靜靜地徜徉在時光的隧道里,斑駁的古門樓在向世人訴說著遙遠的歷史,這座被譽為夢境家園的黃姚古鎮,是外國人最值得去的古鎮之一。
很早以前,黃姚只有黃姓和姚姓兩戶人家最先落籍定居,北宋開寶元年(972年),一位叫楊文廣的將軍率部到昭平平戰亂時路經此地,給取名黃姚,黃姚自此傳開。
黃姚是連接賀江和桂江橫向通道上的一個陸路古鎮,從古臨賀縣、富川縣、馮乘縣通往桂江的梧州存在著一條北陀古道,黃姚位于北陀古道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顯要。明清時期,黃姚發展成為了比較繁榮的市鎮。
走進黃姚,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幅奇山秀水般的桂林山水風光畫。峻美的姚峰和一座座喀斯特地貌的石山下,是一片溪流縱橫的平地和村莊。小珠江、姚江和興寧河三條小河流環繞著古鎮,古鎮里分布著300多座明清時期遺落的古民居,村莊里一株株古榕古樹和小河岸邊一叢叢翠竹掩映著一座座古民居,還有一尊尊天然奇石很自然地分布其間,給人的印象是一幅天人合一的天然園林。
黃姚古鎮的建筑風格是按照古代的九宮八卦進行布局設計的,沒有人造的圍墻,卻有一道道以溪流和外圍聯結的房屋為界,一只只鎮門、巷門、宅門守衛著古鎮。在黃姚,山與水,橋與亭,民居與街巷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將人類生存的一切功能包含其中,這樣一座集安居、防衛、觀賞、休閑于一體的古典式園林建筑在廣西實為少見。
古鎮中比較著名的古建筑有黃姚古戲臺、寶珠觀、興寧廟、文明閣等 。抗日戰爭后期,寶珠觀是廣西工委和黃姚中學所在地。當時的省工委書記錢興同志率領一批革命先鋒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懷著“只要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堅定意志,以教書等工作為掩護,開展革命活動。同時疏散到黃姚的還有何香凝、歐陽予倩等一大批文化界和民主人士,在黃姚還出版了《廣西日報》昭平版。
黃姚的老街始建于明清時期,全為青石板鋪墊,安樂街是主商業街,街道上鋪的青石板又長又大,兩旁的商業鋪面是十分典型的嶺南風格,至今仍保存完好。其它橫街如金德街、亭秀街、天然街規模要小一些,但每一條石板街都幽長而光滑,沒有幾百年時光歲月的洗磨,就不會有連結著300多棟斑斑駁駁古民居的石板街。
古鎮的另一個景致是河溪縱橫,河溪兩岸均用石墩砌筑成河堤,河堤筑有一座座的碼頭,向著石碼頭的是一座座恢宏的巷道門樓,透過門樓望去,又是一條條深深的巷道。河溪上建有多座石拱橋,石拱橋將一條條石板街連接起來,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最美觀的是帶龍橋和興寧橋,彎月似的橋拱下,群鴨悠悠,碧水粼粼。
位于古鎮東門外姚江邊天馬山上的文明閣,是一幅很美的圖畫,自明萬歷年間以來,歷代建有步云亭、文明首弟、土地祠、天然亭、福綠亭、惜字爐、財神殿、大堂正殿、不夏亭、桂花亭、魁星閣等十多座亭臺樓閣,這些亭臺樓閣格調雅致,古色古香。歷代文人墨客在文明閣上留有眾多摩崖石刻和詩詞題字,唐朝韓某人所題的“鳶飛魚躍”和清朝進士翰林院編修劉宗標所題寫的“小西湖”,書法蒼勁有力,雕刻工藝精湛。
黃姚的中元節舞龍燈,是極少見的傳統節日。每年的農歷七月半有兩個晚上,全鎮人都集中到姚江邊上,觀看姚江水上舞龍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