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撰寫心得體會時,個人需要真實客觀地反映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具體詳細地描述所經歷的事物,結合自身的經驗和知識進行分析和評價,注意語言的準確性和流暢性。心得體會對于我們是非常有幫助的,可是應該怎么寫心得體會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學習心得體會范文,希望會對大家的工作與學習有所幫助。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一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西安大雁塔觀光旅游!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
今日的慈思寺是明代以來的規模,而寺內的殿堂則是清代末年的建筑。現在大雁塔經過修復,古塔雄偉,寺殿香火繚繞,庭院鮮花爭艷,是一處特別吸引國內外游人的游覽勝地。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今天的游玩就到此結束了,大家可以帶上家人朋友再來此地暢玩一番,期待下次再見。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二
歡迎大家來到這里,下面我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在中國之西北部,美麗之西安市是著名之十三朝古都。有標志性建筑物鐘樓、明長城遺址、華清池等等。可最雄偉、最有盛名之還要數大雁塔。
大雁塔自唐朝以來,由玄奘法師修建,用來存放經書之佛塔。它建在大慈恩寺內,從古至今,保存完好,現在供游人參觀、游覽,是我國著名之旅游景點,更是著名之古城西安之象征。西安市之市徽中央就印著大雁塔,由此可見,大雁塔是當之無愧之西安之標志。
雁塔之由來神奇玄秘。相傳,在印度摩伽陀國,一個寺廟內之和尚信奉小乘佛教,吃三凈食(即雁、鹿、犢肉)。一天,空中飛來一群雁。有位和尚見到群雁,信口說:“今天大家都沒有東西吃了,菩薩應該知道我們肚子餓呀!”話音未落,一只雁墜死在這位和尚面前,他驚喜交加,遍告寺內眾僧,都認為這是如來佛在教化他們。于是就在雁落之處,以隆重之儀式葬雁建塔,并取名雁塔。玄奘便以這個典故,修建了大雁塔。
大雁塔最早因財力不足,只是一座五層之建筑,后來因武則天信奉佛教,將它修建到了十層。可不幸之是,五代戰亂又降至七層,才有今天之七層青磚塔。塔高64.5米,地面各有一個門洞,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中之不可多得之杰作。
從遠處望去,你會發現大雁塔略有傾斜,這可是有來頭之。過去,西安有過數次之地震,將塔震得像一邊微有傾斜,后來,塔下身部分為土質,地下水不均勻,使大雁塔加速了沉降傾斜,現在逐漸收回地下水,使大雁塔“改邪歸正”。
大雁塔是第一批全國重點保護文物,經過一次次整修,這個七層之青磚塔變得堅固結實,大雁塔在日后之文物保護、社會建設中,不減昔日古典之美麗,籠罩這一層迷人、神秘之面紗!吸引著世人探尋佛教文化和古代東方文明。
黃山在中國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樣子,因為山上巖石多青黑青黑之,古人就給它起這樣一名字。傳說咱們中華族之先祖軒轅黃帝在完成中原統一在業、開創中華文明之后,來到這里采藥煉丹,在溫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
親愛之朋友,成吉思汗陵旅游區位于鄂爾多斯市東南部伊金霍洛旗之甘德爾草原上。成吉思汗陵作為一座民族之豐碑,記載著蒙古民族滄桑之歷史和燦爛之文化。
綿山,亦名綿上,后因春秋五霸之晉文公名臣介子推。它地處汾河之陰,距介休市區20公里,跨介休、靈石、沁源三市縣境,最高海拔2566.6米,相對高度1000米以上,是太岳山(霍山)向北延伸之一條支脈。
中國之沿海城市,東面或南面臨海居多,北面臨海之卻很少。煙臺恰是北面臨海,所以便有了一份獨特之海上景觀。今天我就來介紹一下煙臺之海。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三
到西安游覽時,您一定想去看看大雁塔二這座唐代古塔是古城西安的獨特標志,古人曾留下“驅山晚照光明顯,雁塔晨鐘在城南”的詩句。作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大雁塔高高聳立在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內,市中心約4公里,是我國的佛教名塔之一。
俗話說,透過一個城市的滄桑可以了解一個民族的歷史和心理,在中國古都西安就是這樣一個可以了解我們民族歷史的城市,而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大雁塔及曲江風景區,它更是一個濃縮了古代大唐盛世的文化藝術之地。接下來讓我們一同前往大雁塔及曲江風景區游覽參觀。大雁塔及曲江風景區是曲江新區的文化坐標,是古城西安的標志性建設,他像一座豐碑見證了佛教在中國走上輝煌的歷史,大雁塔景區包括:大雁塔,大慈恩寺東西兩院,大雁塔南北廣場。大雁塔北廣場有全亞洲規模最大的音樂噴泉廣場,被形象的稱作是西安的客廳和西安的名片,大慈恩寺西院以雕塑的形式再現了鄉土氣息濃郁,地域色鮮明的陜西民俗風氣。大慈恩寺東院為大慈恩寺遺址公園,古樹參天風景如畫,游人如織。
大雁塔在建時高60米,5層,磚表土心,光盤梯。后塔心磚縫草木叢生,漸趨頹廢。經武則天長安年間、唐玄宗天寶年間、后唐長興年間幾次改造,大雁塔比原先長高了4.5米,還加了兩層。底層每邊長25米,基座為方形,邊長45米至48米,每層四面均有券門,塔內裝有樓梯。塔底層門楣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尤其是西門楣的釋迦牟尼佛說法圖,上刻當時廢殿建筑的寫真圖,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是研究后代佛教文化和建筑藝術的珍貴資料。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內鑲嵌有唐太宗李世民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唐高宗李治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兩碑都是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為唐代碑刻中的精品,是受國家保護的珍貴書法原刻,是研究古代書法藝術的重要實物資料。完全可以這樣說,這座仿木結構的樓閣式方形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是我國佛教建筑中的杰作。
大雁塔前身是著名的慈恩寺。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到了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高宗李治做太子時,為追念死去的母親長孫皇后的恩德,下令在長安晉昌坊建造寺院,敕賜“慈恩”。它北面正對大明宮含元殿,占地26570平方米,周邊風景優美,為唐都長安最宏偉、最壯觀之佛教寺院。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走進慈恩寺和大雁塔游覽一番。
游客們,大雁塔自建成至今,歷代名人都留下了傳誦千古的佳句。杜甫有‘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的贊語,岑參有“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的名句。詩人氣勢磅礴的描寫與富于哲理的感嘆,常常在人們登塔時引起共鳴。
那么,我們今天的參觀游覽就到這里,謝謝大家!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四
大雁塔坐落于中國陜西省西安市南部的慈恩寺內,是世界聞名的古代構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
大雁塔,全稱“慈恩寺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樓閣式磚塔回收磨磚對縫,磚墻上表現出棱柱,可以明明分出墻壁開間,是中國特有的傳統構筑藝術氣魄威風凜凜。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眷念亡母文德皇后以酬勞養育之恩而建筑,故名“慈恩寺”。其時,共有十三處院落,衡宇達一千九百八十七間,并請赴印度取經返國的高僧玄奘主持寺務,聞名的畫家閻立本、吳道子都在此繪制過壁畫,可見局限之弘大。唐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寺內西院建塔,名慈恩寺塔,用以存放從印度帶返來的經籍。此刻的塔名是據《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實:摩揭陀國有一僧寺,一日有一只大雁離群落羽,摔死在地上。僧眾以為這只大雁是菩薩的化身,抉擇為大雁制作一座塔,因而又名雁塔,也稱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時五層,外貌磚砌,重慶導游詞,土心,其后塌毀,重建時為十層,公元704年唐武則天改建成為樓閣式的青磚塔,沖破了唐朝佛塔均為單數層的老例增高至10層,公元931年,五代時辰唐王朝對大雁塔舉辦改建,大雁塔被降至七層,平面呈正方形,由塔基和塔身兩個部門構成。公元1604年,明萬歷23年在維持了唐代塔體的根基造型上,在外表完備的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層。塔基邊長48米,高4.2米,其上是塔身,邊長25米,高59.9米,塔基和塔身通高64.1米。塔身各層壁面都用磚砌扁柱和闌額,柱的上部施有大斗,并在每層四周的正中開發磚券的大門。塔內的平面也呈方形,各層均有樓板,配置扶梯,可回旋而上至塔頂。明代在塔外包砌一層厚磚,磨磚對縫,健壯非常。
大雁塔現塔身通高64米,每層為仿木布局,底層門楣有精細的線刻佛像,西門楣為阿彌陀佛說法圖,圖中刻有華美堂皇的殿堂。塔底層南門內的磚龕里,嵌有兩通石碑:《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大唐三藏圣教序記》,都是由唐代聞名的書法家褚遂良謄寫的,字體秀氣灑脫,是唐代的兩通名碑。西面石門楣上有唐刻構筑圖案和佛像等線刻畫,畫面機關嚴謹,線條遒勁流通,傳說出自唐代聞名畫家閻立本和尉遲乙僧之手,是研究中國古代構筑的重要資料。
大雁塔在唐代就是聞名的游覽勝地,因而留有大量文人雅士的題記,僅明清時期的題名碑就有二百余通。至今,大雁塔還是古城西安的符號性構筑,也是有名中外的勝跡。國務院于1961年頒布為第一批世界重點文物掩護單元。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五
游客朋友們,你們第一次到西安嗎?西安是一座美麗的古城。來西安旅游,一定不要忘記去曲江走走,在那片綠樹環抱的地方,有一座美麗的古塔,自古以來流傳著很多的故事,這就是著名的大雁塔。今天我重點帶大家去游覽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始建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因仿印度塔樣式的修建故起名雁塔。
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有七層,底部是正方形,用青磚徹成,下大上小,進入大雁塔底部,你會看到墻上有許多的壁畫,會讓人目不暇接。沿著塔內的木梯盤旋而上,越往上走,你會發現樓梯越來越窄,樓梯越來越陡,塔內的空間也會越來越小。每層塔的四面各有一個拱形門洞,可以憑欄遠眺,你們可以將美麗的長安城盡收眼底。
如果大家游玩累了,那么塔底去休息一會,大雁塔的腳下種滿了郁金香,紅的,黃的,五顏六色非常的迷人。塔下綠樹成陰,鮮花盛開襯托著雄偉壯觀的大雁塔,使它格外引人注目。這時你的疲倦也就會消失的無影無蹤。
游客朋友們,聽了我的講述,相信你一定也會被它的文化底蘊和迷人的景色所吸引,快跟我一起去親身體驗一下吧!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六
今天我們參觀的是大雁塔景區和曲江旅游區,首先我們去參觀舉世聞名的大雁塔。
大雁塔位于雁塔路南端的大慈恩寺內,大慈恩寺,初名無漏寺,始建于公元589年的隋代,到了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慈母文德皇后大恩,要求選擇“挾帶林泉,務盡形勝”之地,建造佛寺,為其母祈求冥福,于是重修隋代無漏寺,并改名為大慈恩寺。唐代的大慈恩寺規模極大,占地342畝,有房間1897間,可容納僧徒3000余人,慈恩寺的首任拄持就是被稱為“法門領袖,民族脊梁”的玄奘法師,玄奘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他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佛教翻譯家、旅行家和文學家。
公元627年,28歲的他獨自一人前往印度學習佛學,先后在印度各地從事佛教研究長達17年之久,公元645年,玄奘西行取經歸來,帶回了657卷佛經和大量的佛舍利以及佛像,受到了朝野和國人的隆重歡迎,公元648年12月,大慈恩寺初建落成,玄奘法師便被請到慈恩寺擔任住持,繼續翻譯佛經,并在此宣講唯識宗教義,使慈恩寺成為了唯識宗的祖庭。現在的大慈恩寺,是在唐代大慈恩寺西院的遺址上重新修建的,規模僅為唐時的七分之一。現已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好了,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大慈恩寺的門口,因為我國佛教寺院大多都建在深山密林之中,所以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山門也稱三門,東為無相門,西為無作們,中為空門,象征著佛教的入門三解脫,走進山門,我們可以看到鐘鼓二樓東西對峙,東邊的鐘樓內懸掛有一口明代的大鐵鐘,重約三萬斤,上面刻有雁塔晨鐘四個字;西面的鼓樓內有一面直徑約2米的大鼓,僧人們早上敲鐘,晚上擊鼓,晨鐘暮鼓,交相輝映。寺院的鐘聲每天敲108下,象征著破除人的108中煩惱,及“聞鐘聲,煩惱清。智慧長,菩提生。離地獄,出火坑。愿成佛,渡眾生。”就是說,聽到寺院的鐘聲,就可以消除一切煩惱,得道成佛了。
鐘鼓樓的北面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是佛教寺院的主體建筑,殿內供奉的是三身佛,中為法神佛毗盧遮那佛,西為報身佛盧舍那佛,東為應身佛釋迦牟尼佛。三身佛的兩側是佛祖的兩大弟子,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邊有普賢菩薩像和文殊菩薩像,他們分別象征著真理和智慧。東西兩側還列坐有十八羅漢像。
大雄寶殿過去是法堂,法堂是為佛教徒講經說法的地方,里面供奉的是阿彌陀佛,堂內墻壁上貼有三張拓片,中間的是玄奘負笈圖,兩側是玄奘的兩位弟子,圓測與窺基,圓測是新羅國王孫,窺基是唐初名將尉遲恭的侄子,兩位名門之后均拜玄奘為師,可見玄奘法師當時的名聲之大,地位之高。
法堂的背后就是舉世聞名的大雁塔了。大雁塔始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即公元652年,是由玄奘親自設計并督建的,用以保存他從印度帶回的佛經與佛像。最初的塔為5層,磚表土心,不可攀,后來武則天在位的時候,將它重新修建并增高至十層,后經戰亂毀壞,到五代時又重新修建,改為七層。現在的大雁塔基本上就保留了這次修繕后的狀貌,為樓閣式磚塔,高64。7米,共七層,塔內建有樓梯可盤旋而上,每層都建有磚拱門,塔南門東西兩側的磚龕中,嵌有兩方石碑,是李世民和李治分別撰寫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記碑》,二碑均為唐初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被稱為“二圣三絕碑”。
大雁塔的得名,一說是西域稱佛塔為“亙娑”,唐言為“雁”,故雁塔之名是由梵文音譯過來的。另一說是出自于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所記載,說是摩揭陀國有一個信奉小乘佛教的寺院,寺僧可食三凈肉,有一天中午,一位僧人看見天空中有群雁飛過,于是便開玩笑的說:“眾僧今日還沒有肉吃午飯,如果菩薩有靈的話,因該知道啊!”話音剛落,只見領頭的大雁突然折身飛回,在這個僧人的腳下墜地而亡,眾僧大驚,隨即明白了這是佛陀化身前來教育他們,于是便將此雁葬于院中,上建一塔,取名雁塔,從此改信大乘佛教,不在吃肉。雁塔之名相必便是來源于此。還有一種說法跟雁塔題名有關,在這里就不多說了。
說到雁塔題名,它始于唐中宗神龍年間,進士張莒登塔題名,后文人們競相效仿,在考取進士以后,都要等上雁塔將自己的姓名、籍貫和及第時間題留在雁塔的墻壁上,日后若是升為卿相還要用朱筆改寫,雁塔題名被視為人生一大榮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進士后,就曾作詩道:“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表現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悅與自豪之情。
大雁塔的北面是玄奘三藏院,它是一組仿唐建筑群,于2000年建成并對外開放,全院由西院的光明堂,中院的大便覺堂和東院般若堂三部分組成,光明堂內以壁畫的形式講述了玄奘從出生到去西域求法的事跡;般若堂的壁畫,講述的則是玄奘取經回國后,翻譯佛經和培養人才的事跡;大便覺堂內,供奉了玄奘的頂骨舍利和他的青銅坐像,供人們瞻仰和憑吊,墻壁上的漢白玉壁畫,講述的是《彌勒上生經》和《彌勒下生經》的故事,具有很濃厚的佛教文化色彩。
大雁塔在歷史上就是曲江之地,下面我們就去參觀曲江旅游區的其它幾個著名景點。
首先我們去打雁塔北廣場參觀,這是一個以突出大雁塔、大慈恩寺以及大唐文化的主題廣場,于2003年建成,由噴泉水景區,大唐盛世浮雕景區,大唐東西步行街,唐詩園林區等組成,內有亞洲最大的音樂噴泉,現已成為了西安的“城市會客廳”和“城市名片”。
下面我們去參觀大唐芙蓉園,它是在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修建的,完全仿照了唐代皇家園林的建筑形式,于2005年建成并對游人開放,占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內有紫云樓、鳳鳴九天歌劇院、陸羽茶社、仕女館等等許多的仿唐建筑群,擁有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是我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大唐文化與風貌的主題公園,被譽為“盛唐主題天下第一園”。
現在我們去參觀曲江海洋館,它是西部最大的海洋館,占地90畝,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主要由海豚表演館、海洋科普館、熱帶雨林館、海底隧道和水下大觀園等部分組成。
在曲江旅游區,我們還可以參觀到傳說中薛平貴與王寶川愛情故事的發生地寒窯以及以平民身份埋葬的秦二世胡亥墓。
好了朋友們,我的講解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七
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參觀的是大雁塔景區和曲江旅游區,首先我們來到的是大雁塔景區. 大雁塔景區是國家aaaa級景區,由前面的大慈恩寺、大雁塔以及南北廣場和東西兩苑組成,占地約五百畝。
《西游記》里的唐僧可謂家喻戶曉,他的原型就是我國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玄奘與大慈恩寺以及大雁塔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今天參觀完這里,大家就可以有一個十分清晰的了解了。
現在我們所處的位置就是就是大雁塔南廣場,廣場中央矗立的就是玄奘法師的高大銅像。你看他氣宇軒昂,身披袈裟,手執錫仗,步伐堅定,好象正在奔波在西行取經的路途上。玄奘是我國古代著名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他姓陳名祎,河南偃師人,自幼聰慧超群,勤奮好學。13歲被朝廷破格錄取,在洛陽凈土寺剃度為僧。玄奘先后周游全國十余省,遍訪十余位高僧名賢,拜學經典,窮盡各家學說,譽滿京師,被譽為“釋門偉器和佛門千里駒”。貞觀三年,為解決佛教中的疑難問題前去佛教的發源地天竺,即今印度取經,著《大唐西域記》一書,是我國取經者中成就最卓著之人。公元645年在被授予佛教界最高稱號“三藏法師”后,返回長安,潛心翻譯佛教經典20xx年。唐太宗尊稱他是“法門之領袖”,唐高宗稱他是“真如之冠冕”。
在玄奘銅像的身后,就是大慈恩寺,即玄奘開創的慈恩宗的祖庭。慈恩寺,又名無漏寺,是公元648年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具有其他寺院望塵莫及的顯赫地位和宏大規模。這座寺院當年由13座庭院組成,面積達34o畝,是現在寺院面積的7倍。其建筑富麗堂皇,裝飾華麗富貴。
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的門口,大家看,門匾上“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是親自題寫的。寺院的正門又稱為山門,也叫三門。中間的是空門,東邊的是無相門,西邊的是無作門,象征入門三解脫。所以人們常將出家作各尚叫作墜入空門。我們現在就從這里進入寺院吧,而是繼續我們的參觀。
大家可以看到左右各有一樓。東邊是鐘樓,里邊懸掛有一口鐵鐘,鑄于公元1548年,重15噸,鐘上有“雁塔晨鐘’4個蒼勁大字。鐘自鑄成一直沿用至今。每天寺院僧人聞鐘而起,聞鼓而眠。晨鐘共敲3陣,每陣36響,共鳴108響,表示斷除塵世人生108種煩惱,祈禱盛世太平,萬民安樂,五谷豐登。關中八景之一“雁塔晨鐘”由此而來。西邊是鼓樓,樓里懸掛一面大鼓。鐘鼓皆為寺院大型法器。
眾所周知,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大家面前高臺上的建筑就是大雄寶殿。大殿前香火興旺,大殿上面三座塑像是佛祖三身佛像。中為法身毗盧遮那佛,西為報身盧舍那佛,東為應身釋迦牟尼佛。佛像兩側是佛的弟子,東為迦葉,西為阿難,兩旁還有普賢菩薩和文殊菩薩塑像,均為明代雕塑,象征真理和智慧。東西兩廂排列著包括玄奘和慶友在內的18尊羅漢像。在大殿供奉的主尊背后塑有南海觀音菩薩及眾菩薩、龍女、木叉等150身人物。
好了,我們現在穿過大雄寶殿,可以看到后面的這個藏經樓,在這里存有《藏文大藏經》等重要經典。樓下是講堂,為佛教徒講經說法之處,供奉阿彌陀佛銅像一尊,系明代銅鑄鎏金佛像。殿內珍藏玄奘親手供奉的佛座一件,還有玄奘負笈圖及窺基、圓測碑拓畫像等。
繼續往北面走,我們可以看到坐落于寺院內的大雁塔。它是我國現存年代最早的樓閣式磚塔,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建為七層,人們常說的“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即由此而來。大雁塔高64.7米,呈方錐形。塔底層邊長25米,每層四面各有一個磚券拱門。整座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唐末以后,寺院屢遭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站在塔上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等一會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登塔游覽。
“雁塔題名”也是大雁塔獨有的一道風景。自唐中宗神鼠年間,進士張莒登塔題名,后文人們競相效仿,相沿成習。唐代士子考取進士后,都要登上雁塔賦詩并將姓名、籍貫、及第時間用墨筆題留于雁塔墻壁之上。日后升為卿相的還要用朱筆改寫。“雁塔題名”被視為人生一大榮耀之事。白居易在考中進士、登上雁塔時就作詩說:“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悅心情。
游客朋友,繞過大雁塔向北,我們前往玄奘三藏院門。大門前修了一座長20多米,高2米多的漢白玉照壁,照壁南面是集褚遂良字刻的“法門領袖”四個字,北面是趙樸初題寫的“民族脊梁”四個字。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的建筑群,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桃明堂三部分組成,其中大遍覺堂供奉的玄奘法師的頂骨舍利是本寺的鎮館之寶。玄奘的其它靈骨舍利已廣布世界各地,象征和傳播著玄奘精神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好了,各位朋友。大慈恩寺和大雁塔的參觀就到這里,現在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大雁塔北廣場吧。大雁塔北廣場位于著名的大雁塔腳下,東西寬480米,南北長350米,占地252畝,由近2萬平方米的音樂噴泉廣場和文化廣場、園林景觀、文化長廊、旅游商貿等設施組成。這里的音樂噴泉是亞洲最大的噴泉廣場,每天中午12:30都會準時開放,到時大家可以前來觀賞。廣場南北高差9米,分成9級,每個踏步為5級,意蘊“之尊”。由北向南逐步拾級,形成對大雁塔的膜拜,將古都風韻與現代風采的完美結合。20xx年12月31日建成開放,它是全中國唯一的一座唐文化廣場,目前已成為西安的“城市會客廳”和“城市名片”。大家如果喜歡這里,就可以經常來我們西安的客廳里來坐一坐。
大雁塔景區的講解到這里就結束了.下午我們將去參觀大唐芙蓉園和曲江海洋館等景點.大唐芙蓉園是在唐代芙蓉園遺址上修建的,完全仿照了唐代皇家園林的建筑形式,于20xx年建成并對游人開放,占地面積1000畝,總投資13億元人民幣。內有紫云樓、鳳鳴九天歌劇院、陸羽茶社、仕女館等等許多的仿唐建筑群,擁有全球最大的水幕電影,是我國第一個全方位展示大唐文化與風貌的主題公園,被譽為“盛唐主題天下第一園”。
曲江海洋館,是西部最大的海洋館,占地90畝,總投資3.5億元人民幣。主要由海豚表演館、海洋科普館、熱帶雨林館、海底隧道和水下大觀園等部分組成。
在曲江旅游區,我們還可以參觀到傳說中薛平貴與王寶川愛情故事的發生地寒窯以及以平民身份埋葬的秦二世胡亥墓。
好,現在大家自由參觀,一個小時后我們在這里集合,謝謝大家!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八
話說唐長安城東南晉昌坊一帶面對曲江形盛之處原有一座隋代的無漏寺,高祖武德年間已經香火不繼終遭廢棄,到了李唐貞觀年間,加之地處城外荒郊,風雨侵蝕,更是破敗不堪。它的命運偶然出現轉機卻是因為貞觀二十二年皇太子李治為其母親文德皇后在其舊址上建立起一座愿寺,從此它的名字叫-大慈恩寺。也藉此擁有了皇家寺院的身份,開始其做為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祖庭的光彩奪目,美侖美煥,盛極一時,千三百年而長盛不衰的榮耀時期。
大慈恩寺的興建,不能不說到文德皇后。名垂青史的太宗貞觀之治,除了有賴于房玄齡、魏征這樣的良臣輔佐,也和后宮文德皇后的支持分不開的。文德皇后是皇太子李治的生母,也是長孫無忌的姐姐。她常常感念先主得江山不易,總結歷史上宦官后戚做亂的教訓,讓太宗不要重用其哥哥長孫無忌,而推薦太宗重用魏征、房玄嶺等賢臣。她還采寫古之婦人得失事,寫就《女則》三十卷,以教后宮,深得太宗贊許。文德皇后雖然尊貴顯赫,但其“仁孝恭儉、少好讀書,贊成內政、裨益弘多,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的賢良品性,德孚朝野,為李唐家族及世人所敬重。
唐貞觀年十年(636年)六月,文德皇后崩,十一月葬昭陵。到了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某日,太子李治在春宮想起其母文德皇后,風樹之切,刻骨冥深,不能自已,遂而一心思報昊天,追崇福業。于是命所司于京城內“挾帶林泉,務盡形勝”的舊廢寺,妙選一所,奉為文德圣皇后愿寺。于是這座處在唐大明宮南北軸線南端,從大明宮高地上可以望見的、南面曲江的隋代舊寺有幸被選中。至當年十月,大慈恩寺即將建成,奉太宗皇帝敕旨,度僧300人,另外還請了50名大德“同奉神居,降臨行道”,同時正式賜新寺寺名為“大慈恩寺”,并增建翻經院。隨后,太子李治從長安弘福寺請玄奘法師來到大慈恩寺翻經院繼續從事佛典翻譯,并主持寺內事務。此后,大慈恩寺在玄奘的主持下,增建慈恩寺大雁塔,最終成為長安三大譯經場之一,開始了其光彩侖煥、民族文化脊梁般的成長歷程。
大慈恩寺山門有三間,分別象征著“無作門”、“無相門”、“空門”,是為三解脫,而常以空門象征佛教,出家人有遁入空門之說。山門建筑形制為三開間青瓦歇山頂,正門上懸前手書“大慈恩寺”匾。
鐘鼓二樓之后是形制為硬山屋頂、各五開間的東西配殿,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這是佛教寺院建筑“伽藍制”的規定的制式。除了有遵循宗教教義的意味之外,也起到了向第一級臺階之上大雄寶殿的過渡作用,同時也起到用建筑單體體量、來調節建筑群體,高低輕重有別的作用。
沿著兩層共三米多高的大殿院前階而上,階中為漢白玉盤龍浮雕,其上就是大慈恩寺的中心建筑之一的大雄寶殿。殿身五開間歇山屋頂,雕梁畫棟異常精美,兩側山墻上金色懸魚異常美煥。殿前一長鼎香爐,長日香火彌漫,風煙搖曳,諸多信男善女手持三柱香火,虔誠地作個揖后把香燭插進香爐,然后念念有辭地跪拜在大殿中佛祖神像前,祈求一生榮華富貴,或是平安,或是飛黃騰達,或者是生意興隆等等。大雄寶殿里面供奉的這尊佛祖三身佛像系明成化二年所塑,肌理豐滿,神情安詳,雍容大度。大殿里彌漫著一股莊嚴肅穆,古老又熟悉的宗教氣息,誰都能感到進入大殿之后那份寧靜的氣場,這大概是我等凡俗夫子永遠也無法企及的另一個彼岸世界。佛祖像兩側東為伽葉佛、西為阿難佛。稍后的東側為普賢菩薩塑像,象征真理;西為文殊菩薩像,意在智慧。另外東西兩側還有玄奘、慶友等十八羅漢像。從佛祖像兩側出大殿北殿門,在大殿供奉的佛祖神像背后,即大殿北門照壁上塑有立在鰲頭之上的海島觀音菩薩像,這為我們展示了南海觀音菩薩說法道場的蓬萊仙境。
大雄寶殿之后進入大殿院,大殿院是包括大雄寶殿、東西偏殿、二層的藏經樓法堂及三圣殿在內的第一級高地上建筑院落。大殿院東西兩側是由伽藍堂、財神堂等組成的硬山式偏殿;院北為五開間兩層懸山式屋頂的藏經樓法堂,上層藏有玄奘法師在慈恩寺勤奮不輟十六載翻譯出的佛教經卷。下層為法堂,法堂內通往二層的樓梯間平時鎖閉,不對外開放,那里面塵封著從玄奘法師圓寂之后,就再也沒有人敢信筆釋疑的佛宗密卷么?斯人已去,年年歲歲,晨鐘暮鼓,風霜雪雨,花開花落,寂寞黃卷難掩千年的失落。
原來大殿院東北、西北各有一小門通向北面的大雁塔,東北角為般若門,西北角為維摩門。“般若”意為通過智慧到達涅脖之彼岸;維摩”是佛教菩薩名,是一位神通廣大的大乘居士。出兩門直抵大雁塔下,宗教象征意義十分明確,代表著通向極樂世界的路。今兩門已不存,成了繞殿而過的通道,法堂西山墻上遺存有封堵痕跡,幾近荒朽的木作門楣至今仍在,給人留下了一個大大的問號。這和前邊大雄寶殿與左右偏殿之間原有的小門如今已消失掉大概是同樣的原因,就是游人日增,慈恩寺千年來曾經安然無恙,促狹的僧院小門已經應付不過來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幾萬萬眾的游人井噴一樣的造訪。它再也不能站在大殿一側,看提著念珠的僧人一襲布衣穿門而過,再也不能聽聞經房里的木魚篤篤之音,如今它也連靜默的機會都沒有了。
藏經樓法堂之后的第二級高臺之上,就是全寺最雄偉的中心建筑大雁塔,是我國仿木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代表。它由塔座、塔身和塔剎組成,共七層,通高約為65米。塔基近方形,高4.2米;塔體一層四面皆為石券門洞,門楣及柱身上的線刻畫異常精美,著名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就在一層南券洞門兩側,值得一看;門塔身呈方錐形,每層都是疊澀出檐,間以兩層菱角牙子,各檐角懸掛風鐸;塔頂以青磚疊澀收頂,上置寶剎;塔內施木質樓梯,盤旋而上,各層四面皆有券洞,登至頂層。四面神望,長安勝跡,歷歷在目。
唐人岑參《與高適薛據登慈恩寺浮圖》詩贊曰:
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磴道盤虛空。
突兀壓神州,峰嶸如鬼工。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
原來玄奘法師從西域游學歸來之后,于唐永徽三年(652年)以“恐人代不常,經本散失,兼防火難”為由,擬在大慈恩寺建造一座石質佛塔供奉從西域請回長安的經像及佛祖舍利,高宗聽說后,提建議說建石塔恐有技術難度,以磚造為宜。于是玄奘法師親自帶領眾僧,于寺之西塔院,仿西域‘窣堵波’塔樣建造了五層的磚塔,其最上層為石造,珍藏經像及舍利。但是這種結構的磚塔基礎不夠牢靠,到了唐長安年間(701-720年),慈恩寺浮圖塔已經頹毀不堪了。一代女皇武則天命有司仿中土木造樓閣式塔重加營建,新塔“崇三百尺”,而且里面開始設置樓梯,可供登臨懷古。
所以唐中宗神豬年(720年)以后,新科進士從曲江杏園宴罷后,登臨雁塔及雁塔題名也就成了大唐以來最是星光燦爛的文化盛事,多少文人仕子,酬綢滿志,或者光耀門楣,或者胸懷大志,無不祈望從此登臨后,扶搖直上九萬里。兩宋以后,雁塔題名一度衰落,宋熙寧年間(1068—1077),大雁塔遭遇失火,墻體剝落,始見唐人題名;明嘉靖三十四年十二月(1556年)關中大地震,雁塔塔體磚墻震落而不倒;到了明清時期,雁塔題名重盛,只不過題名者的身份已經不單獨是進士了,還有鄉試中榜者,題名也從塔壁變成了刻制專門的雁塔題名碑,羅列于大雁塔南側。隨后在大雁塔之后的玄奘紀念堂庭廊上見到民國年間一副老照片,其上清楚地反映了當時雁塔題名碑林立的樣子,感覺可能不太好,仿佛進入到一個巨大的荒冢之地,如今已經拆除,集中保存。
慈恩雁塔參差榜,杏苑鶯花次第游。踏著木制樓梯篤篤而上,時光仿佛倒流……如果時光真的能夠倒流,我多想重回大唐,十載寒窗考取個探花郎,曲江宴罷后也來大慈恩寺和同科進士一起題個名,從此巡撫四方,留名在青史。這是一個多么偉大的時代啊,李白、王維、杜甫、吳道子、閻立本、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李唐貞觀、開元兩朝盛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雄渾濃重的一筆。
大雁塔東西兩側皆可拾級而下,其北面是新建的仿唐建筑玄奘紀念堂,為三組院落組成的建筑群體,由中院玄奘紀念堂、東院佛教展廳、西院講堂三院組成。紀念堂內供奉著玄奘法師塑像一尊,供人垂吊。
大雁塔主軸線以東是塔園,松柏蒼翠,修竹茂密,曲徑入園,四時花木搖曳如畫,禪房靜寂,自然就想到了“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塔園南側是大慈恩寺塔林,立有幾座和尚的墓塔以及從原大殿院門處遷移到此的幾通明清進士題名碑、重修大雁塔碑等等。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九
大雁塔導游詞怎么說?作為一個優秀的導游,你知道大雁塔導游詞應該怎么說嗎?請看下面的大雁塔導游詞吧!
現在,大家來到大雁塔的一層。
首先請看兩側墻壁上這兩通石碑,一是玄奘負笈圖,一是玄奘譯經圖。
這兩碑的畫面是玄奘法師光輝人生的生動寫照。
再看塔柱上懸掛的四幅長聯,是由唐太宗、唐高宗和玄奘法師的原話編制而成。
第一幅:摘自唐太宗御制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意是:玄奘法師稱得上是佛教的領袖,他冒著朝廷禁令和生命危險,克服種種艱難險阻而單身獨騎遠征求法,遍訪高師,探詢和研究佛經,將這些佛教真理廣為弘揚,將與日月同輝,與天地同在。
第二幅:摘自唐高宗御制大慈恩寺碑,大意是:玄奘法師可稱得上是佛教的冠冕人物,在取經路途,風餐露宿,他使佛燈高照,使佛教得以弘揚,他代表著一個時代,他超越了西域的佛圖澄、鳩摩羅什、竺道生和慧遠這樣的高僧,玄奘法師的功績和精神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第三幅的意思是:奉敕創建大慈恩寺,又奉旨翻譯佛經,我真誠地希望佛法慧流弘揚光大,定能夠保佑國運長久,圣教得以弘揚,光照中華史冊,智慧的情懷天下可鑒,永遠映照在弘揚佛法的福田之上。
第四幅的意思是: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修建這一佛塔,以安置從西天帶回的佛教三藏經典,雄偉的佛塔愿千佛保佑,同來關注;我們還要樹立豐碑,鐫刻兩位圣上所撰寫的珍貴碑文,佛塔圣跡將與天地同在,永遠矗立在長安勝地。
現在我們開始向上攀登參觀。
請大家輕步登塔、注意安全。
在各層都有豐富的陳列,分別供奉有明代鎏金佛像、印度佛教高僧贈送的佛祖舍利,陳列有佛足跡碑石,系玄奘晚年刻制供奉的'佛足石的復制品,以及玄奘詩詞、于右任、齊白石詩詞書法作品等。
其中第六層懸掛有唐代幾位大詩人的詩詞書法作品。
現在我們來到大慈恩寺,寺院的正門稱為山門,也叫三門,分別稱為空門、無作門、無相門,象征著佛教的三解脫之門。
大家看,門上的牌匾是國家主席同志親自題寫的“大慈恩寺”幾個金光閃閃的大字。
慈恩寺創建于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初名“無漏寺”.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時,為其母以追薦冥福修建寺院,故得名“慈恩寺”。
寺院雖系太子李治為其母追福而建,也表達了其父唐太宗懷念文德皇后的心愿。
唐太宗和文德皇后從小結發,情深意長,13歲即“嬪于太宗”,當時太宗李世民才17歲。
太宗即位時,立其為皇后。
文德皇后為人賢良正直,顧全大局,嚴于律已,她為了大唐社稷,力避裙帶之嫌,她堅持不愿自己兄弟子侄擔任朝廷要職。
而對于魏征、房玄齡等忠勇良臣,卻全力保諫愛護。
皇后的申明大義,正直賢慧,成為大唐貞觀盛世的良佐棟梁。
在臨終遺言時還強調“不可厚葬,儉薄送終”。
如此賢淑開朗,確不愧為一位有膽識、有胸懷的女政治家。
對文德皇后的去世,太宗十分悲慟,向近臣表白:“朕非不知天命而無益之悲,但入宮不復聞規諫之言,失一良佐,故不能忘懷耳!”所以大慈恩寺的創建,實際是唐太宗父子兩代為文德皇后祈福之舉,也是唐王朝對一代賢后的紀念。
公元752年秋天,正值大雁塔創建100周年,詩圣杜甫會同岑參、高適、薛據、儲光羲5位大詩人,同登大雁塔,舉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雁塔詩會。
他們憑欄遠望,看到古塔巍巍,秋景如畫的情景,激發了每個詩人的情懷和詩興。
著名的邊塞詩人岑參興致勃勃呤唱道:“塔勢如涌出,孤高聳天宮。
登臨出世界,蹬道盤虛空。
四角礙白日,七層摩蒼穹。
下窺指高鳥,俯聽聞驚風。”大家請杜甫賦詩,只見他情懷澎湃,詩句如潮,一開口就語出驚人,氣概不凡,他吟唱道:“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這些詩作都是難得的千古絕唱。
大家登上了佛塔的最高層,真有一種“登臨出世界”的出神入化的美妙感受,向四面憑欄遠眺,古城的壯麗景色盡收眼底,讓人留連忘返。
游客朋友,現在讓我們緩步下塔,注意安全。
到后面玄奘三藏院繼續參觀。
現在,大家來到玄奘三藏院的門口。
玄奘三藏院是一組仿唐風格建筑群,由中院大遍覺堂、東院般若堂、西院光明堂三院組成,其面積為3224平方米。
前臺工作心得體會篇十
大雁塔位于南郊大慈恩寺內,是全國著名的古代建筑,被視為古都西安的象征,西安大雁塔導游詞。相傳是唐僧從印度(古天竺)取經回來后,專門從事譯經和藏經之處。因仿印度雁塔樣式的修建故名雁塔。由于后來又在長安薦福寺內修建了一座較小的雁塔,為了區別,人們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薦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傳至今。大雁塔平面呈方形,建在一座方約45米,高約5米的臺基上。塔七層,底層邊長25米,由地面至塔頂高64米。塔身用磚砌成,磨磚對縫堅固異常。塔內有樓梯,可以盤旋而上。每層四面各有一個拱券門洞,可以憑欄遠眺。長安風貌盡收眼底。塔的底層四面皆有石門,門桅上均有精美的線刻佛像,傳為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手筆。塔南門兩側的磚龕內,嵌有唐初四大書法家之一的褚遂良所書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述三藏圣教序記》兩塊石碑。唐末以后,寺院屢道兵火,殿宇焚毀,只有大雁塔巍然獨存。
另一說: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因坐落在慈恩寺內,故又名慈恩寺塔。慈恩寺是唐貞觀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而建。大雁塔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重修,后來又經過多次修葺。現在的塔是七層,共64米,呈方形角錐狀。塔身為青磚砌成,各層壁面作柱枋、欄額等仿木結構。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是我國佛教建筑藝術的杰作。大雁塔底層南門兩側,鑲嵌著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書寫的兩塊石碑。一塊是《大唐三藏圣教序》;另一塊是唐高宗撰的《大唐三藏圣教序記》。碑側蔓草花紋,圖案優美,造型生動,導游詞《西安大雁塔導游詞》。這些都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大慈恩寺是唐長安城內最著名、最宏麗的佛寺,它是唐代皇室敕令修建的。
唐三藏--玄奘,曾在這里主持寺務,領管佛經譯場,創立佛教宗派。寺內的大雁塔又是他親自督造的。所以大慈恩寺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一直受到國內外的重視。
寺門內,鐘、鼓樓東西對峙。鐘、鼓是寺院的號令,俗有"晨鐘暮鼓"之說。東側鐘樓內懸吊明代鐵鐘一口,重三萬斤,高三米多。唐代學子,考中進士后到慈恩塔下題名,謂之"雁塔題名",后沿襲成習。唐代畫家吳道子、王維等曾為慈恩寺作過不少壁畫,惜早已湮沒。但在大雁塔下四門洞的石門楣、門框上,卻保留著精美的唐代線刻畫。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尤為珍貴。
大雁塔東南側,有和尚墓塔群。其中六座是清代建造的。大雄寶殿是寺院的中心建筑,殿內有三身佛、菩薩和羅漢泥塑像。是禮佛誦經之所。法堂是講經說法的地方。堂內有阿彌陀佛銅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