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看完一部影視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讀后感對于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那么我們該如何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下面我就給大家講一講優秀的讀后感文章怎么寫,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篇一
《林間最后的小孩》的作者是一名美國人,理查德·洛夫,其著有7本關于家庭、自然和社區的著作。他在《林間最后的小孩》中文版的序言中寫到:“20xx年一項對16個國家的2400位母親進行的調查中,87%的母親表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時間與自己孩子玩耍互動,也有54%的母親表示希望自己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戶外玩耍時渾身搞得很臟......”可能最有趣的是以下這個數據:在中國,只有5%的母親說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的確,當我看到這個數據的時候,我想我是震驚的,繼而又是痛心的。人類與自然的日漸疏離,是在這個快節奏的社會中存在的普遍現象。伴隨著工業化,城市化和日漸現代化的社會的崛起,那清澈見底的小溪、生機盎然的森林,一望無際的原野卻等同的在一點點的流失。人類成為了蝸居在鋼筋混泥土叢林中的動物,圍繞身邊的是大量的工廠廢氣、汽車尾氣、嘈雜的噪音;成為了高科技產品的奴役,被它一點點的蠶食,自己卻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還記得之前看過的一則電視廣告中,一輛suv沿著一條美得令人窒息的山溪疾駛,而在后座上,兩個孩子正盯著車載顯示器看電影,全然不覺窗外的美景。當看到這一場景,一種百感交集的心情油然而生,是痛心、是失落。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已經到了一種岌岌可危的地步,而這種關系可能會觸及到孩子未來的發展方向。當然,理查德在也在書中指出,兒童與自然的脫離有一些直接的后果。例如:它會造成感官的逐漸退化,造成例如肥胖增加、注意力紊亂和抑郁現象等影響兒童身心健康的病態。間接地,它則損害著兒童的道德、審美和智力成長。
孩子們在學校中學習世界各地的雨林,但是卻不了解自己身邊的森林,作為教師和家長,面對這一現象,是否想過那些生硬的黑體文字究竟有沒有使孩子們的知識有所充盈。對于孩子們來說,一頭初生的小羊羔,一只河里的小蝌蚪,一塊怪異的大石頭,帶給孩子們的想象和探索空間是巨大的。他不會像電子產品會“偷走”孩子們的時光,不同于老師課堂上生澀的講著那些沒有眼見為實的東西,她會豐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在陪伴中療育那些可能有點不如意的孩子。有時,自然也許會帶給孩子們恐懼,但敬畏其實自有深意。
讓孩子們在自然中學習、在萬物中成長,是中國的硬是教育下面臨的重大挑戰。理查德在書中給出了一些具有操作性的建議,包括種植和園藝之類讓孩子親近自然的傳統方式,更多地帶孩子走進自然,戶外活動、散步和露營,野外垂釣和野外動物觀察,等等。這也得到教育理論的新支持。
加德納著名的“多元智能理論”在起初提出的7個智能:語言智能、邏輯和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身體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和自省智能之外,又補充了第8個智能“自然探索”或“博物學家”智能。這是指具有強烈好奇心和求知欲、敏銳的觀察能力、善于觀察自然界的各種事物,能了解各種事物的細微差別,對物體進行辨析和分類的能力。
我們需要重建與自然的聯系,歸真返樸,正本清源;需要不斷地走進自然,熱愛生命,熱愛動物和植物。網絡和現代化設備并不是說不可取,而是應當是我們更密切的走進社會、走進自然的橋梁和樞紐,而不是封鎖和屏蔽。我們都需要走進自然,花上一點時間去嗅一嗅路旁的小花,聽一聽小溪的涓涓流水,在自然的懷抱中感受其雄渾與壯美。
“那些感受大地之美的人,能從中獲得生命的力量,貫穿一生。”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篇二
“肥胖率提高”、“運動能力下降”、“缺乏探索精神”等等的詞匯越來越頻繁的出現在孩子們的身上。我們總在鼓勵孩子全面發展,卻忘記了讓孩子“自然”的發展。
在理查德·洛夫這本《林間最后的小孩》中講到,在科技發展、時代進步的同時,一些不好的現象也正在悄然滋生。清澈見底的小溪、生機勃勃的大叢林、一望無際的綠色“海洋”都正在遠離我們的孩子。他們的生活正在被電子產品占據,被科技占據,沒有原始的快樂,只剩下枯燥乏味冷冰的電子伙伴。
孩子愛自然,對世界充滿好奇心和擁有探索欲是天。可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把他們困在一個小小的天地,讓他們在我們為其設好的安全的環境中去綻放天性,去絢爛成長。可我又不禁想到,這就是他們所需要的嗎?我認為不是,真正讓孩子解放天性就應該讓他們在真正自由,充滿生機的環境中去生活和成長!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存在,他們都富有無限可能,我們要做的就是為他們提供激發潛能的機會!
在《林間最后的小孩》這本書中,作者還提到為什么珍妮現在不出去玩了?原因是鋼琴補習班、足球補習班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補習班。我不禁為孩子們感到心痛。有些父母早早的就把社會中的壓力強加到孩子的身上,以對他們好、為他們好為理由,無情地剝奪了屬于他們的快樂時光。孩子就像是渴望自由的小鳥,他們需要有人為他們提供自由的天地去闖蕩,去探索,去了解這個他們好奇而又畏懼的世界!擁有一技之長固然重要,但我認為這個“技”要基于孩子的需求和需要,要基于孩子的興趣愛好。任何事物只有孩子對他感興趣,孩子才能從內心萌發出想要學習的動機。這是他們學習的動力也是他們賴以堅持的力量來源。堅持這個詞對他們來說是陌生且困難的,能找到讓他們不斷堅持的事情更是不易的!我們應多給孩子自由發展的空間,讓他們自己將自己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連接起來形成一個完整的認識,而不是提起“自然”對他們來說是陌生且畏懼的。
而作為孩子的家長,我們要鼓勵放手,敢于放手,勇于放手,要多給孩子接觸自然、探索自然的機會。我們要相信自然能給孩子“自然”成長的教育!讓他們在一個“自然”的環境中,“自然”的社會中不斷地成長,不斷的豐富自己!而作為老師,我們要培養孩子這種愛探索的心,幫助他們熱愛上自然,引導他們走進自然,此外我們還要幫助他們探索得法,探索得趣,探索得成長。
愿天下的孩子“自然”成長,也愿天下的孩子能遠離自然缺失癥,愿天下的孩子都能自信、快樂、自由的健康成長!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篇三
喜歡大冰的書,起源于某次出差,在機場書店買了他的那本《乖,摸摸頭》,從此以后喜歡上大冰老師,每年都會買他的一本書。《小孩》是去年出版的。也許跟著很多年輕朋友們一起叫他冰叔,更為親切。
他的人生過得很傳奇,也很霸氣,特別有自己的個性,也非常的善良,在他每一本書,每一個故事里,都可以讀到不可思議的有情的故事。也許那就是他所謂的江湖,看起來離我們的生活很遠,但是每個故事就在我們身邊的角落里。很多人生活得沒有希望,但是不甘于這樣沒有盡頭的生活,選擇了改變,相信自己的信念,相信音樂的力量,然后走出了困境,有了不一樣的人生。
這本書里每個故事的主角,都已經超過18歲,然而冰叔仍然給這本書取名“小孩”,正如封面所說:到死之前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從未長大,也從未停止生長。
這本書里的故事:
送你一棵樹——寫的是一個叫瓶罐的小孩
兄弟——寫的是一個叫大松的小孩
天津往事——寫的是一個叫蘋果的小孩
臺北兒子——寫的是一個叫阿宏的小孩
客家姑娘——寫的是一個叫采的小孩
道歉感謝信——寫的是一個叫黃健翔的小孩
凡人列傳——寫的是一個叫老潘和一個叫婷婷的小孩
妹妹——寫的是一個叫櫻桃的小孩
說書人——寫的是一個叫大冰的小孩
印象比較深的三個故事:
瓶罐,家境貧寒,被迫輟學,一直不知道自己的出路在哪里,但是他堅持練鼓,堅持看書,直到神秘老者的出現,改變了命運。其實改變命運的,還是他自己。
阿宏,人生輝煌,在得知父親重病無人照顧時,毅然放下一切,全身心去照顧父母,幫助重病的父親復健,照顧生活起居。反觀現在社會大部分現象,年老的父母幫助孩子照顧孩子,有的人買房創業娶妻生子,都還是在用父母的錢。而當父母有個身體酸痛的時候,孩子經常說的是多休息,多喝水。其實有時候父母想要的,只是你的陪伴而已。當父母越來越老,變回小孩的時候,也就是我們要承擔起家長責任的時候,希望我們都有阿宏那份勇敢與擔當。
婷婷,曾是抑郁癥患者,她嘗試向社工尋找幫助,可是病情反反復復,最終求助于精神科醫生,接受藥物治療,可是一停藥,又開始復發。她明白了不管是什么方式,都要靠自己撐過去挺下來。于是她離開香港,開始去參加一個個公益項目。世間有一些很奇妙的規律:成全別人,往往也就拯救了自己,渡人者亦是自渡。最好的自我救助,往往來自于對他人的付出。在做公益中遇見了老潘,有了這段愛情佳話。
摘抄冰叔的話:
“”孩子,別人的故事,永不應翻刻成你的故事。
同理,我筆下的故事橋段,與你腳下的人生也無關。
自己嘗試,自己選擇吧。先嘗試,在選擇,認準方向后,作死地撐住,邊撐邊掌握平衡。
不要怕,大膽邁出第一步就好,沒必要按照別人的腳印走,也沒必要跑給別人看。
會摔嗎?會的,而且不止一次。
會走錯嗎?當然會,一定會,而且不止走錯一次。
那為什么還要走呢?
因為生命應該用來體驗和發現,到死之前,我們都是需要發育的孩子。
因為嘗試和選擇這四個字,這是年輕的你理所應當的權利。
因為疼痛總比蒼白好,總比遺憾好,總比無病呻吟的平淡是真要好得多得多。
因為對年輕人而言,沒有比認認真真地去“犯錯”更酷更有意義的事情了。
愿你知行合一,愿你能心安。
愿你永遠有心力,去當個小孩。
有一天你會明白,人生底色是悲涼。
有一天你會明白,悲涼之上,有自修自證的溫暖。
所以,如果可以,去試著當個小孩。”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篇四
前言:你生命中的任何一個人都值得認真地、善良地去對待。多點包容,多點理解,多點溝通,無論大人還是小孩。
讀完之后,唏噓不已:我們眼中的小孩不再是小孩,我們眼中的真相也不再是真相。而當成人的險惡、冷漠、悲哀或有意或無意的傳遞甚至于強加給那些可愛的孩子時,當我們對身邊的親人或者愛人缺少了必要的、充分的關愛、溝通、包容和理解時。陰暗、怨恨、邪惡的種子就會開始發芽成長。“人之初,性本惡”的理論在這本書里就得到了百分之百的論證。
書中的幾個主線人物的故事,都充滿了悲情色彩。
張東升,本來是一個很有前途的博士,因為愛情,全身心投入到家庭中。他也想擁有一個美好幸福的家庭,但自小家庭環境的不同,使得妻子和他的價值觀,生活習慣等等有著重大的矛盾。當戀愛的激情退卻,溫柔不在,最終感情破裂,妻子出軌,要和他離婚。眼看著付出了幾乎全部心血投入的愛情和家庭要煙消云散時。人性中惡的那一面就集中爆發了。于是,他的高智商全部用來為他的謀殺計劃而服務。數學界的高材生,用著縝密的思維,設計了環環相扣、幾乎完美的無證據犯罪。如果不是因為三個小孩偶然的一張照片的話。
朱朝陽,本來是一名天資聰穎,對數學無比癡迷的尖子生。雖然父母離異,但他坦然接受了這個現實,懂事兒,體貼媽媽的不易,平時自己照顧自己。他有自己的渴望:渴望長高,渴望在數學上有更好的成績。然而,現實卻偏偏不會給他太多的呵護。同學的嫉妒和栽贓陷害,父親對待他和對待二婚后孩子的截然不同的態度,兩個同樣是小孩子但直面過太多社會陰暗的同齡人的影響和引導,還有張東升對他的影響。綜合起來,(當然,這中間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他父親對他的刺激)把他一步一步逼到了罪惡的懸崖邊上。然后,他由失手殺掉同父異母的妹妹之后的恐懼和不安,過渡到了對父親一家極度仇恨的憤怒和決絕,最后演變成了對身邊所有可能影響到自己的人算計和安排——他設計了更完美的殺人計劃。
普普和耗子,因為彼此可以相互照顧,兩人成了孤兒院結識的搭檔。太早的被社會的陰暗所侵蝕,普普變得冷靜、多疑、有心計,更有著與年齡不相稱的成熟。而耗子則更多的保留著孩子的天真、不設防。因為對這個社會充滿著深深的怨念和質疑,所以他們選擇用自己的方法去解決遇到的問題:有張東升的犯罪證據后選擇的是敲詐而非報警,面對朱朝陽對妹妹的不滿后給他的建議是教訓她一頓,在朱朝陽對自己的父親一家起了惡念之后選擇和他一起殺人······最后,她們也死在了朱朝陽的計劃里,做了朱朝陽的工具。
其實,每個人的心里,從出生開始,都有罪惡的種子。“人之初,性本惡”的理論不是沒有道理的。但大多數人在成長的時候,被愛滋潤,被關心沐浴,被親情包圍,培養和滋生了更多的“善”,這就是引導和影響的力量。
再說回成人,從張東升的經歷來看,其實說明了一點,戀愛和婚姻終究是有著太多的不同。如果不能在戀愛的時候統一價值觀、消費觀以及人生觀,不能在戀愛的時候建立起很好的溝通機制,很好的解決沖突和矛盾的原則,那婚姻的開始就是悲劇的開端。沖突、矛盾、爭吵終究會耗盡所有的喜歡,所有的愛。等到戀愛時積攢的那點甜蜜和依戀被消耗殆盡時,那剩下的恐怕就只有怨恨、糾結,甚至罪惡了。
《壞小孩》讀完了,可是如何坦誠?如何包容?如何理解?如何溝通?這才是感想后的問題。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篇五
大冰,是兒子的最愛。曾經喜歡閱讀的他,初中后喜歡上了手機,紙質書就越來越讀的少了,但大冰的書是個例外。今天早晨,給他買的第6本大冰的書《小孩》到了,還是簽名版。和以往一樣,我先睹為快,六個小時,沒有挪地方,手機中放著掃碼后大冰小屋的民謠,數度淚目,讀完了大冰這本42萬字的新作。
大冰是個說書人,一個個故事的主角,堪比《活著》中還要好好活著的力量。
俠客?這些朋友都是過命的交情,可以兩肋插刀。菩薩?為了普羅眾生,可以付出一切。但在大冰心中,他們都是小孩,我們都是小孩,我們都是大地母親的小孩。
每一個故事的主角,都是最底層、最平凡的一個小孩,貧窮、輟學,為了活下去而苦苦掙扎。有能力站住腳的時候,開始志愿者、義工,雖然被這個世界傷的七零八落,想要的偏失去,未盼的卻在手,仍然用最大的.熱情、最溫的柔軟去包裹這個世界......
本是天地的小孩,歸來仍然是小孩,風雨中只是成長和生長,不變的是那份至真至性的真性情,純良樸素簡單干凈。所有的情愫,無以言表,為還有這樣一群人而感動,而不覺得孤單,因為我也是這樣的一個小孩,在為自己想要過的生活而而努力前行。
就用《小孩》里面的一段話作為結束吧。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篇六
別人的故事,永不應翻刻成你的故事。
他人筆下的故事橋段,與你腳下的人生也無關。
自己嘗試,自己選擇,先嘗試,再選擇,認準方向后,作死地撐住,邊撐邊掌握平衡。
大冰的書,一本不拉的全讀過了,有感慨,有歡喜,有思索,有憂愁,這世間有太多太多我們不知道的故事。大冰也只是說了很少很少的一部分。
我們或許羨慕,或許嫉妒,或許憂傷,或許憤慨等等,太多的情緒匯聚,太過的感情劃過。但是,故事終究是他人的故事,活不出自己才是最大的悲哀。
有人說,我們都是戲子,在別人的故事里,流著自己的眼淚。
可能我們都喜歡將自己代入到他人的故事中,去體會那種或許蕩氣回腸,或許快意恩仇,或許自在灑脫,或許無拘無束的一種生活方式,只為遇見最初的自己。
好吧,我挺羨慕書中那些人那些事,那有什么用呢?自己的一生,還是要自己走!
既然放不下包袱,那就背著吧;
放不下羈絆,那就受著吧;
放不下壓力,那就帶著吧。
人生的底色是悲涼?或許吧,反正我現在沒這個閱歷和資格去訴說。
不過,很喜歡《小王子》的那句話:
所有的大人都曾經是小孩,雖然,只有少說的人記得。
還是希望若干年以后,自己能找到來時的路,自己還能記起曾經最想要的東西,還能自己一個人笑出聲來。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篇七
新加坡的這兩個家庭三個孩子,因為忙而無法跟孩子交流,認為拳打腳踢是管教的最好方法,卻不知道心和心的交流是最好的溝通方式,是傳遞愛的橋梁。他們只顧著自己的工作,只會打孩子,難道這樣就是管教孩子,這樣就是關心疼愛孩子嗎?有的家庭什么都有其實家里什么都沒有,而有的家庭似乎什么都缺,但擁有卻很多。
人總是想得到別人認可、欣賞和贊揚的。但誰又能完全能做到這一點,投去欣賞的目光和說出贊揚的話語呢?那怕僅是一個微笑,一個掌聲,都能給人以無限的動力。在這個家庭,杰利,成績都拿甲等卻很少得到父母的表揚,杰利的哥哥tom作文不錯,但總是受到媽媽的譴責……,從未得到過父母的認可,對孩子要求很高。愛是一個令人陶醉的字眼,能創造出人們五光十色的生活,會給生活創造出無限廣闊的空間。愛的力量是巨大的,但過分的愛就等于溺愛,溺愛并不等于教育。
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傳道受業解惑者,是學生心靈的培養者,是學生的知心朋友。那些學生學習不好,有位女同學考華文只考了十分,符老師沒有開導和鼓勵而是怒火沖天般的責罵,還要留下來補習直到懂為止。是的,學生沒上進,老師有很大的責任,但在責怪他們強迫他們學習的時候是不是應該想想自身是否有不當的地方,是否教學的方式出了問題,是否是對學生了解不夠。一所學校的“先進生產力”就是教師的教學能力,在學校,教師應以學生為主,不能以自我為中心,找到開啟學生心靈的鑰匙,因材施教,千篇一律的教學方式只會誤人子弟。
學校是一個育人的地方,有著學校的規章制度。杰利的哥哥和成才跟別人打架,學校要開除他們,父母苦苦地哀求校長,但他們為什么之前就沒有好好地愛他們的孩子,這難道不是他們的錯?學校給杰利的哥哥施行鞭刑,當著學生的面痛打著一個學生,學校有給學生受教育的義務,也有給學生懲罰的權利嗎?用類似的懲罰方式在很多學校都曾出現過,這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會讓學生產生心理問題,會讓學生留下心理陰影,會讓學生對學校產生恐懼,有的甚至會危及到他們的生命。
為了找一所能收留成才的學校,一位不識字腿又殘疾的爸爸找了一百多所中學……成才和tom因搶劫而被毆打,正好被爸爸撞見,爸爸為營救兒子而被推倒撞到地上……生命危在旦夕,他很愛成才,卻不知道怎么愛。在彌留之際,感謝了校長“收留”成才繼續在學校讀書,還流著淚對成才說了他剛學會的英文“iloveyou!”。他們都歸還了老太太的項鏈,難道社會就不能寬容那些知錯能改的人嗎?更何況他們只是孩子。
每個人都有好的一面,我們就不能多看他們的優點,為什么還要擴大他們的缺點呢?天底下沒有教不會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過錯誰不會不犯,人非圣賢,熟能無過?資源放錯地方就是垃圾,而垃圾,放對地方就是資源。一個不好的蘋果削去壞的還可以吃,但若是扔掉就什么都沒有了。
父母和老師都是孩子和學生的榜樣,無時無刻不影響著他們。要適當地教導他們,而不要一味地譴責他們,要教他們的是怎么釣魚,而不是買魚送給他們。現在仍然有不少的父母忙著工作賺錢,缺少了溝通,以為只要在物質上滿足他們就足夠了,卻不知道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關愛和賞識。
現在仍然有不少的老師只顧著上自己的課,缺少了交流,以為只要機械式的灌輸知識就能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卻不知道學生更需要的是老師的鼓勵和肯定。
在這個社會里,人們越來越忙,生活越來越富裕,卻越來越沒有時間關注愛,越來越不知道如何表達愛。
林間最后的小孩讀后感篇八
我呆呆地向窗外的云望著,手里捧著本朱德庸寫的《絕對小孩》。“對抗著大人世界的許多規矩,陪伴的是一個小孩的孤獨和想象。”這是5個絕對小孩的童年,也是我的童年,思想中的想象畫面是我們最好的玩伴。
我最欣賞本書的一個小孩。有著許多稀奇古怪的想法。我第一次看到他的名字時不禁笑出聲來——討厭。在我看來他的許多的想法在我的眼中似乎并不討厭,只要有他的地方都會有尖叫聲。搗蛋是他的專利,0分是家常便飯。與討厭相對的是一個一年考十二個月,一個月考三十天,一天考二十四個小時的比賽小子。國文100,英語100,算術100,歷史100,地理100,物理100,化學100,音樂100,考贏別人是他唯一懂得的價值。同學門都羨慕他,但他并不快樂,因為他有太多的現實。他缺少小孩的想象,缺少一種看不見的幸福。他也曾抗議過不做模范學生,但大人卻是這樣回答的:“你不做模范學生,我們怎么當選模范父母?”大人的回答讓他無言應對。
我在現實生活中也是一個比賽小子,被大人們強迫著做不喜歡做的事情,上補習班、吃不愿意吃的東西、在家里整天宅著做乖乖女……我心里雖然很難受,想做的事情不能做,不想做的事情接踵而至,但是我不想失去父母,老師,以及同學親人對我的關心期待和愛,仍然去做了這些事。我想,可能我現在已經變得有些扭曲和虛偽了,會說一些討人歡心的話,對別人說話小心翼翼,生怕哪一點惹到他們。我有時很想成為一名壞學生,放肆玩耍,不做作業,沒有任何煩惱,也沒有任何壓力壓在頭上。但我根本做不到,我很怕大家會瞧不起我,會冷落我。當我身不由己時,我常常會想起討厭,我真的特別想擁有討厭身上那種純粹的快樂,可我只能做那所謂的“比賽小子”。
討厭之所以能一直快樂,是因為小孩心里都有一個快樂魔法師:只要你一高興,你的嘴巴就會冒出粉紅棉花糖。只要你生氣了,你的鼻子就會噴出辣味姜汁汽水。只要你開始哭,你的眼睛就會掉出冰激凌。只要你很沮喪,你的耳朵就會射出巧克力棒。快樂魔法師就是這樣,把你的好心情和壞心情變得好好吃。想一想,你就會覺得什么事都可以變得快樂了。
現在,我是一個青少年,不知道能不能再被稱為小孩。只要閉上眼睛,我的想象又會重新回到童年那個奇異的世界,仿佛可以直接抓住彩虹的翅膀:那個世界沒有名次,沒有競爭,有的只是親切的笑容,歡快的笑聲,快樂的腳步,喜歡的伙伴……一切還是那么親近可愛。
大人一直以為,幸福是由各種看得見的東西構成的。其實,真正的幸福是由很多看不見的東西形成的,就像小孩的'世界那樣,不管遇到什么情況,他們都會把事情變得好玩,好笑。小孩的心是真正地長著想象的翅膀,是那些看不見的巨大的,簡單的幸福的真正擁有者。
這本《絕對小孩》畫的是大人的現實世界和小孩的世界的距離,以及小孩的想象世界的無限自由。如果你已失去小孩的想象,就請你趕快抓住想象世界的飛龍翅膀,和小孩們到彩虹、星星還有云朵里尋找那種大人們看不見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