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閱讀優(yōu)秀作文,可以培養(yǎng)自己的寫作思維,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琴聲之夢:每一個音符都在跳躍,他們各自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一
有一年,魏國的東陽地方向國家交售的錢糧布帛比往年多出10倍,為此,滿朝廷的大臣高興得不得了,一齊向魏文侯表示祝賀。
魏文侯對這件事并不樂觀。他在思考:東陽這個地方土地沒有增加、人口也還是原來那么多,怎么一下子比往年多交10倍的錢糧布帛呢?即使是豐收了,可是向國家上交也是有比例的呀。他分析這必定是各級官員向下面老百姓加重征收得來的。這件事使他想起了一年前他遇到的一件事。
一年前,魏文候外出巡游。一天,他在路上見到一個人將羊皮統(tǒng)子反穿在身上,皮統(tǒng)子的毛向內皮朝外,那人還在背上背著一簍喂牲口的草。
魏文侯感到很奇怪,便上前問那人道:“你為什么要反穿著羊皮衣,把皮板露在外面來背東西呢?”
那人回答說:“我很愛惜這件皮衣,我怕把毛露在外面搞壞了,特別是背東西時,我怕毛被磨掉了。”
魏文侯聽了,很認真地對那人說:“你知道嗎?其實皮板更重要,如果皮板磨破了,毛就沒有依附的地方了,那你想舍皮保毛不是一個錯誤的想法嗎?”
那人依然執(zhí)迷不悟地背著草走了。
于是,魏文侯將朝廷大臣們召集起來,對他們講了那個反穿皮衣的人的故事,并語重心長地開導他們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老百姓不得安寧,國君的地位也難以鞏固。希望你們記住這個道理,不要被一點小利蒙蔽了眼光,看不到實質。”
眾大臣深受啟發(fā)。任何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基礎是根本,是事物賴以存在的依據,如果本末顛倒,那將是得不償失的。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二
趙國將要討伐燕國,蘇代(戰(zhàn)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的弟弟)替燕國游說趙惠文王,講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來的時候經過易水,恰好看到蚌出來曬太陽。鷸趁機啄蚌的肉,蚌把兩扇介殼一閉就夾住了鷸的喙。
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有死蚌。’蚌也針鋒相對地說:‘今天不出,明天不出(夾住不放),就有死鷸。’兩者誰也不肯罷休,這時過來一個漁父把兩者一起拎走了。”燕趙相對抗,都搞得很疲勞,我恐怕強大的秦國正在扮演漁父的角色,所以希望大王深思熟慮。惠文王贊同蘇代的意見,停止對燕國用兵。
南朝齊國官員張融深受齊太祖蕭道成的器重和寵愛,說他是“不可無一,不可有二。”一次派人給張融送一件舊衣服,說是自己以前穿的,現叫裁縫根據他的身材改做好了,一定會合身的。
張融收到后非常感激齊太祖的知遇之恩。
春秋時侯,晉國貴族智伯滅掉了范氏。有人趁機跑到范氏家里想偷點東西,看見院子里吊著一口大鐘。鐘是用上等青銅鑄成的,造型和圖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興極了,想把這口精美的大鐘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鐘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動。他想來想去,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把鐘敲碎,然后再分別搬回家。
小偷找來一把大大錘,拼命朝鐘砸去,咣的一聲巨響,把他嚇了一大跳。小偷著慌,心想這下糟了,這種聲不就等于是告訴人們我正在這里偷鐘嗎?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撲到了鐘上,張開雙臂想捂住鐘聲,可鐘聲又怎么捂得住呢!鐘聲依然悠悠地傳向遠方。
他越聽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雙手,使勁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鐘聲變小了,聽不見了!”小偷高興起來,“妙極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聽不進鐘聲了嗎!”他立刻找來兩個布團,把耳朵塞住,心想,這下誰也聽不見鐘聲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鐘來,一下一下,鐘聲響亮地傳到很遠的地方。人們聽到鐘聲蜂擁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傳說楚國有個珠寶商到鄭國去賣珍珠,為了吸引顧客,他做一個很漂亮的用名貴木料做成的盒子,匣子還鑲嵌著寶石和翡翠,看起來十分華貴。
一個鄭國的買主抱著珍珠匣子便以高價買下,打開匣子取出珍珠還給楚國商人。
戰(zhàn)國時期,魏安王決定攻打趙國都城邯鄲,大臣們都反對他,季梁給他講一個故事:太行山的一個人駕車準備到楚國去,但他卻堅持往北走,這樣越走越遠。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三
楚國有個既賣矛又賣盾的人,他贊美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很堅固,任何武器都無法刺破。”接著,他又夸起了他的矛,說:“我的矛很銳利,沒有什么東西是穿不透的。”有的人問他:“如果拿你的矛去刺你的盾,會怎么樣?”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么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告訴我們說話做事要實事求是,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四
甘蠅是古代一個善于射箭的人,他一拉弓野獸就會倒地,飛鳥就會落下。甘蠅的一個弟子名叫飛衛(wèi),向甘蠅學習射箭,但他射箭的本領卻超過了他的師傅——甘蠅。
紀昌又向飛衛(wèi)學習射箭。飛衛(wèi)說:“你先學會看東西不眨眼睛,然后我們再談射箭。”紀昌回到家里,仰面倒下躺在他妻子的織布機下,用眼睛注視著梭子練習不眨眼睛。練習兩年之后,即使是錐子尖刺到他的眼皮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紀昌把自己練習(不眨眼)的情況告訴了飛衛(wèi),飛衛(wèi)說:“這還不夠啊,還要學會視物才行。要練到看小物體像看大東西一樣清晰,看細微的東西像顯著的物體一樣容易,然后再來告訴我。”
紀昌用牦牛尾巴的毛系住一只虱子懸掛在窗口,朝南面遠遠的看著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漸漸大了;三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車輪那么大。轉過頭來看其他東西,都像山丘一樣大。.紀昌便用燕地的牛角裝飾的弓,用北方出產的篷竹作為箭桿,射那只懸掛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心,但牦牛尾巴的毛沒有斷。
紀昌把自己練習(視物)的`情況告訴了飛衛(wèi),飛衛(wèi)高興地手舞足蹈,拍著紀昌的胸膛,說:“你已經掌握了射箭的訣竅了。”《紀昌學射》是一則寓言故事,故事中人物個性鮮明,好學的紀昌,堪稱名師的飛衛(wèi),本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紀昌在名師飛衛(wèi)的指導下,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終于成為射箭高手,讓學生通過這則寓言體會到自己在良師的引導下,也要刻苦學習,有恒心,有毅力。終會成為祖國的棟梁。(即實現自己的夢想)。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五
五臺山上有一種鳥,叫寒號鳥,它生有肉翅但不能翱翔。
每當夏季來臨時,寒號鳥就渾身長滿色彩斑斕的羽毛,它便自得地唱:“鳳凰不如我!鳳凰不如我!”。它天天都唱著,卻不知道搭窩。
等到深冬來臨的時候,它雖然很冷,但還是不搭窩,漂亮的羽毛也全部脫落了。當寒風襲來的時候,這光禿禿的肉鳥無可柰何地哀鳴:“得過且過!得過且過!”
讀后:目光短淺的人,面對一點點成績就沾沾自喜。對將來的一切都沒有計劃,他們只看現在,能偷懶就偷懶,能過去就不努力。他們一旦碰到挫折就會沒精打采,消極悲觀。
得過且過:只要能夠過得去,就這樣過下去。形容胸無大志。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六
牧羊人:“過來,該給你剪毛了。”
綿羊:“剪掉了毛,我就是赤身裸體,還有什么面目活在世上?”
牧羊人:“你要是不長毛,就該挨宰了。裸上幾個月,換來生存權,還是值得的。過來吧!”
綿羊:“真是奇恥大辱啊!為了茍活于世上,竟然要被人類扒光衣裳。”
牧羊人:“大驚小怪!我們人類為了活著,有時候甘愿把自己的骨頭獻出來呢!”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七
獅子派豹子去管理一個部落。豹子每天勤勤懇懇,早出晚歸,事無巨細都要過問,就連一只山羊每天吃幾斤草都親自審批。由于豹子精力有限,經常顧此失彼,惹得部落里的動物怨聲載道。
“你這么管事怎么行!”獅子望著憔悴不堪的豹子說。
獅子決定帶一帶豹子。它找來了老狼、狐貍,當著豹子的面給它們布置了任務,然后就和豹子下起了棋。
“大王,”豹子不安地問,“狐貍和老狼能管好部落嗎?”
“管不好就吃了它們。”獅子微笑著說,“記住,管理無須事必躬親,而應主要靠邏輯和打手。”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八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于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
有人說:“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牌,會怎么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能夠回應了.那不能被刺穿的盾牌和沒有不能刺穿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九
11.百發(fā)百中12.捕風捉影13.必恭必敬14.百感交集15.兵貴神速。
16.杯弓蛇影17.不寒而栗18.不合時宜19.不自量力20.不拘一格。
21.不可多得22.不堪回首23.不可救藥24.別開生面25.不可同日而語。
32、篝火狐鳴33、高山流水34、指鹿為馬35、雞鳴狗盜36、鑿壁偷光。
37、圖窮匕見38、破釜沉舟39、請君入翁40、江郎才盡41、樂不思蜀。
42、煮豆燃萁43、紙上談兵44、再衰三竭45、木牛流馬46、世外桃源。
47、投筆從戎48、臥薪嘗膽49、圍魏救趙50、投鞭斷流51、退避三舍。
52、望梅止渴53、草木皆兵54、完璧歸趙55、暗渡陳倉56、拔山扛鼎。
57、懸梁刺股58、罄竹難書59、怒發(fā)沖冠60、毛遂自薦61、老驥伏櫪。
62、口蜜腹劍63、鞠躬盡瘁64、黃袍加身65、孺子可教。
66、金屋藏嬌67、七步之才68、洛陽紙貴69、韋編三絕。
70、多多益善71、焚書坑儒72、好大喜功73、夢筆生花。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十
從前有一個人去做客,見主人家把做飯的煙囪砌成直的,正對著旁邊的柴薪,很容易失火。就勸主人把煙囪砌成彎的',將柴薪搬得遠些(曲突徙薪),可是主人沒有采納他的建議。
不久這家失火了。左鄰右舍都來救火,費了好大力氣才將火撲滅,不少人還受了傷。主人過意不去,殺牛買酒,請那些燒焦頭發(fā)、燒爛額頭(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上席,其余的人論功排座次。有人提醒主人說:當初你要聽從那位朋友的話,就不會失火了,今天也用不著殺牛買酒待客了。現在,向你建議曲突徙薪的人沒有被邀請,反而是焦頭爛額的人坐在了上席。
主人明白過來,馬上請來那位朋友,讓他坐了首席。
曲突徙薪是說要注意聽取別人的意見,避免不必要損失的。焦頭爛額常形容人受傷很重或處境很狼狽。
今天,大法弟子本著善心,向世人講著大法的真相,并不是為了自己什么,也不是在搞什么政治,就是想讓世人不受江氏政治流氓集團謊言的毒害,早日明白過來。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十一
田單是齊國的一位大將軍,有一次,他決定去攻打狄國,臨行前,去請教魯仲子。
田單問魯仲子:
“我準備帶兵去攻打狄國,先生認為此行會怎么樣?”
魯仲子搖搖頭:
“恕我直言,此次出擊,不會順利。”
田單心中不快,卻依然心平氣和地問道:
“此話怎講?”魯仲子說:
“將軍此番一定不能攻克城池。”
田單反問道:
“上次攻打即墨,那么大的一個城池,用的都是一些老弱殘兵,尚且能打敗千軍萬馬的燕國,收復了齊國的失地。這一次攻打如此小的一個狄國有什么難的呢?”說完,也不告辭,拂袖而去。
田單率兵出發(fā)攻打狄國,一連苦苦戰(zhàn)斗了三個多月,仍不見分曉。田單的隊伍人困馬乏,精神萎靡。
有一天,田單坐在帳內,心中煩悶,突然聽到帳外傳來孩子們唱的童謠。他仔細聽來,雖沒有聽清全部歌詞,但歌詞的大意卻聽明白了:“田單的軍隊,裝備很整齊,打仗卻不行,長槍如同燒火棍,士兵無用像狗熊……”
田單聽了這首歌,心里很納悶,坐立不安,在帳子里來回踱步,最后決定還是去請教一下魯仲子。
田單想起當初魯仲子曾說過一定攻不下狄城的預見,心里驚異魯仲子的明斷,因此,誠心誠意地對魯仲子說:
“先生請原諒我上次的無禮,你的預見果然不錯,請指教這究竟是為什么?”
魯仲子說:
“上次攻打燕國,是為收復家園而背水一戰(zhàn),你和士兵皆士氣高昂。此次已不同以往,你金錢封地樣樣俱全,已習慣高高在上做大將軍,如何帶動起士兵沖鋒陷陣?”
田單心服口服,回到軍營后,和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兵,果然很快攻下了城池,打敗了狄國。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十二
楊朱特地請老子到家里請教問題,老子給他將各種各樣的為人,圣人都是看心智的`而不是看外表,凡人則看中人的外表。伏羲氏、女媧氏、神農氏都是蛇身人面,牛頭虎鼻,沒有人的外表。而夏桀、殷紂、魯桓、楚穆這些人面獸心的家伙危害人間。
人面獸心:面貌雖然是人,但心腸象野獸一樣兇狠。形容為人兇殘卑鄙。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十三
一天夜里,林子和客人一起坐在院子里乘涼,天很黑,四周十分安靜,只有一只蠟燭在閃著亮,林子同客人一起談古論今,大家都對人生感嘆不已。
這時,一只蛾蟲撲打著粉紅的翅膀,繞著燭光飛來飛去,還發(fā)出細小的嘶嘶聲,林子用扇子驅趕飛蛾,它便飛走了。可是剛過一會兒,它又飛過來了,林子又用扇子趕走蛾蟲,它飛走不一會又飛回來,而且一個勁地朝蠟燭火不顧一切地撲過去,這樣趕走又飛來,趕走又飛來,反復七八次了。終于,蛾蟲的翅膀被燭火燎焦了,它再也飛不動了,落在地上,焦頭爛額,還在不甘心地掙扎著那已經烤得殘破的翅膀,直到沒有了一絲氣息為止。
看了飛蛾的這般情景,林子感慨地對客人說:“你看這飛蛾撲火該多愚蠢啊!火本來是燒身的,可是它偏偏要不顧死活地去撲火,落得這般下場!”
客人也有同感地嘆道:“誰說不是呢?可是,人比飛蛾更甚啊!”
林子說:“是的,世上的聲色利欲,引得人們拼命去爭奪追逐,何止像這飛蛾撲火?那些循此道路而不懷疑、毀滅了身軀而不后悔的人,豈不是也像這蛾蟲一樣可悲可憐又落人譏笑嗎?”
趙襄王向王子期學習駕車技巧,剛剛入門不久,他就要與王子期比賽,看誰的馬車跑得快。可是,他一連換了三次馬,比賽三場,每次都遠遠地落在王子期的后面。
趙襄王這下可不高興了,他于是叫來王子期,責問道:“你既然教我駕車,為什么不將真本領完全教給我呢?你難道還想留一手嗎?”
王子期回答說:“駕車的方法、技巧,我已經全部教給大王了。只是您在運用的時候有些舍本逐末,忘卻了要領。一般說來,駕車時最重要的是使馬在車轅里松緊適度,自在舒適;而駕車人的注意力則要集中在馬的身上,沉住氣,駕好車,讓人與馬的動作配合協(xié)調,這樣才可以使車跑得快,跑得遠。可是剛才您在與我賽車的時候,只要是稍有落后,你的心里就著急,使勁鞭打奔馬,拼命要超過我;而一旦跑到了我的前面,又時常回頭觀望,生怕我再趕上您。總之,您是不顧馬的死活,總是要跑到我的前面才放心。其實,在遠距離的比賽中,有時在前,有時落后,都是很正常的;而您呢,不論領先還是落后,始終心情十分緊張,您的注意力幾乎全都集中在比賽的勝負上了,又怎么可能去調好馬、駕好車呢?這就是您三次比賽、三次落后的根本原因啊。”
趙襄王賽車時心不在馬,終致失敗的教訓說明:我們無論做什么事,都要專心致志,集中精力,掌握要領,不計功利,努力將每一件事情做好。如果過于患得患失,為名利所累,往往會事與愿違,把事情的結果弄糟。
有一個眼睛失明的少年擅長彈琴擊鼓,鄰里有一個書生過來問他:“你有多大年紀了?”少年說:“15歲了。”“你什么時候失明的?”“3歲的時候。”“那么你失明已經有12年了,整日里昏天黑地,不知道日月山川和人間社會的形態(tài),不知道容貌的美丑和風景的秀麗,豈不是太可悲了嗎?”那失明的少年笑著說:“你只知道盲人是盲的,而不知道不盲的人也實際上大都是盲的。我雖然眼睛看不見,但四肢和身體卻是自由自在的。聽聲音我便知道是誰,聽言談便知道或是或非。我還能估計道路的狀況來調節(jié)步速的快慢,很少有跌倒的危險。我全身心地投入自己所擅長的工作中去,精益求精,而不浪費精力去應付那些無聊的事情。這樣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我不再為眼睛看不見東西而感到痛苦。可是當今某些人雖然有眼睛,但他們利令智昏,看見丑惡的東西十分熱衷,對賢明與愚笨不會分辨,邪與正不能解釋,治與亂也不知原因,詩書放在眼前卻成天胡思亂想,始終不能領會其要旨。還有的人倒行逆施,胡作非為,跌倒之后還不清醒,最后掉進了羅網。這些人難道沒有眼睛嗎?那些睜著眼而昏天黑地亂竄的人難道不也是盲人么?他們實際上比我這個生理上的盲人更可悲可嘆呀!”書生無言以對。
這個故事揭示了這樣一種生活哲理:生理上的盲固然可嘆,而心理上的“盲”更為可悲。眼睛失明是一大缺陷,但如果揚長避短,全神貫注于所擅長的事業(yè)中去,也能做出很大的成績來,領悟到深刻的人生道理。而如果昏昏然過日子,甚至胡作非為、倒行逆施,即使雙目明亮、四肢發(fā)達,也是一種不明事理不通人性的“睜眼瞎”和“人形獸”。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十四
戰(zhàn)國時期隰斯彌去見當時的齊國大夫田成子。
田成子和他登上高臺向四周眺望。東、西、北三面的景物盡收眼底,但是向南一張望,只是看到一片樹枝、樹葉。
原來隰斯彌就住在田成子的附近,是隰斯彌家的樹木擋住了視線。
田成子雖然沒有說什么,但隰斯彌想到田成子當時專權朝廷,而且正在陰謀篡政,于是感到十分不安。回家之后,馬上就命人將遮擋住田成子家南面視線的樹木盡都伐掉。才砍了幾斧子,隰斯彌又命停止砍伐。
他的管家對此十分不解,就問隰斯彌:“你命人砍去這些樹木,怎么才砍了幾斧子又命停止下來呢?”
隰斯彌說:“古代有句諺語叫知淵中之魚者不祥。田成子最近要陰謀篡政,如果我突然伐掉這些樹木,那就是說我對他最近的舉動有所察覺,那我就危險了。我不伐樹沒有什么罪,如果我知道田成子的隱私,那么我的罪就大了,所以還是不伐為好。”
后來,人們用“察見淵魚”來比喻探知別人的隱私。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十五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廟,廟里有一個玉枕頭,枕頭上有一個小孔。據說,枕著這個枕頭睡覺,可以在夢里經歷許多美好的事情。
那個時候,單(shan)父縣有個名叫楊林的人,以經商為生,生意不怎么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臉的,希望能時來運轉,突然在哪天就發(fā)大財,當大富翁。
這天,楊林帶著貨物來販賣,走得滿頭大汗,肩上挑的擔子好像有千斤重,壓得他苦不堪言。楊林正想找個地方休息一下,剛好經過焦湖廟,就打算進去歇歇腳。
楊林跪在菩薩跟前祈禱,口里念念有詞:“老天爺保佑我時來運轉,發(fā)家致富,一輩子過幸福快樂的日子!”
廟里的巫人見了楊林的情況,就對他說:“我讓你體會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愿意嗎?”楊林高興極了,忙不迭地說:“真的?好哇好哇,我太愿意了!”
于是巫人就取出那個神奇的玉枕給楊林,說道:“你先去睡一會兒吧。”
楊林枕著玉枕躺下,不一會兒就進入了夢鄉(xiāng)。他夢見自己來到了一個大戶人家,那里亭臺樓閣、湖水假山,鳥語花香,屋里更是雍容豪華,一派富貴氣象。官高位顯的趙太尉熱情地將他迎到客廳里,和他談笑風生,接著,趙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兒許配給他。于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財萬貫。妻子如花似玉,溫柔賢惠,給他生下了6個兒子。這6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事。
楊林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無憂無慮地生活著,身邊又有妻兒相伴,過得快樂極了。一轉眼幾十年過去了,他還是一點都不想回家。
忽然,楊林一覺醒來,發(fā)現自己還在廟里,躺在玉枕上。夢中那美好的一切都無影無蹤,只有身邊沒賣完的貨物還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悵。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虛幻的美夢得來的。任何時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實實地辛勤勞動,才能把愿望變成現實。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十六
看著楚莊王那盲目自信的樣子,杜子語重心長地說:“大王,您所說的情況并不全對。越國目前情況的確很糟,可是我們楚國的情況也很不妙啊。人的智慧跟人的眼睛一樣,一個人可能常常深謀遠慮,但往往想不到近憂,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遠卻難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樣。大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國的危機,卻對楚國的不足缺乏足夠的分析。您仔細想想,楚國的軍隊其實并不強大,曾被秦國、晉國打敗,還丟失了幾百里的疆土,這不是兵力不強的表現嗎?楚國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莊(足喬)這樣的大強盜,可以在國內橫行霸道,肆意違法,而各級官吏卻對他毫無辦法,這不也是政治腐敗的表現嗎?依我看,楚國的情況要比越國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到這些,卻還想著要對越國用兵,這不正像目不見睫那樣缺乏自知之明嗎?您是否想到別的國家也會像您對越國的考慮一樣而對楚國虎視眈眈呢?因此,大王的當務之急應是認真把楚國自己的事辦好才對呀!”
杜子的一番話,說得楚莊王如夢初醒,心服口服,他決定不去攻打越國,從此加強對楚國的治理,使楚國真正強大起來。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犯“目不見睫”的錯誤,看別人的缺點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則很難;考慮問題常常想將來很遠的事,卻難以把握眼前的情況。這種對待問題的態(tài)度和思維方式是不對的,如不進行矯正將是很危險的。
從前有一個牧民,養(yǎng)了幾十只羊,白天放牧,晚上趕進一個用柴草和木樁等物圍起來的羊圈內。
一天早晨,這個牧民去放羊,發(fā)現羊少了一只。原來羊圈破了個窟窿,夜間有狼從窟窿里鉆了進來,把一只羊叼走了。
鄰居勸告他說:“趕快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個窟窿吧。”
他說:“羊已經丟了,還去修羊圈干什么呢?”沒有接受鄰居的好心勸告。
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發(fā)現又少了一只羊。原來狼又從窟窿里鉆進羊圈,又叼走了一只羊。
這位牧民很后悔沒有認直接受鄰居的勸告,去及時采取補救措施。于是,他趕緊堵上那個窟窿,又從整體進行加固,把羊圈修得牢牢實實的。
從此,這個牧民的羊就再也沒有被野狼叼走過了。
牧民的故事告訴我們:犯了錯誤,遭到挫折,這是常見的現象。只要能認真吸取教訓,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就可以避免繼續(xù)犯錯誤,遭受更大的損失。
春秋時期有一位名醫(yī),人們都叫他扁鵲。他醫(yī)術高明,經常出入宮廷為君王治病。有一天,扁鵲巡診去見蔡桓公。禮畢,他侍立于桓公身旁細心觀察其面容,然后說道:“我發(fā)現君王的皮膚有病。您應及時治療,以防病情加重。”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一點病也沒有,用不著什么治療。”扁鵲走后,桓公不高興地說:“醫(yī)生總愛在沒有病的人身上顯能,以便把別人健康的身體說成是被醫(yī)治好的。我不信這一套。”
10天以后,扁鵲第二次去見桓公。他察看了桓公的臉色之后說:“您的病到肌肉里面去了。如果不治療,病情還會加重。”桓公不信這話。扁鵲走了以后,他對“病情正在加重”的說法深感不快。
又過了10天,扁鵲第三次去見桓公。他看了看桓公,說道:“您的病已經發(fā)展到腸胃里面去了。如果不趕緊醫(yī)治,病情將會惡化。”桓公仍不相信。他對“病情變壞”的說法更加反感。
照舊又隔了10天,扁鵲第四次去見桓公。兩人剛一見面,扁鵲扭頭就走。這一下倒把桓公搞糊涂了。他心想:“怎么這次扁鵲不說我有病呢?”桓公派人去找扁鵲問原因。扁鵲說:“一開始桓公皮膚患病,用湯藥清洗、火熱灸敷容易治愈;稍后他的病到了肌肉里面,用針刺術可以攻克;后來桓公的病患至腸胃,服草藥湯劑還有療效。可是目前他的病已入骨髓,人間醫(yī)術就無能為力了。得這種病的人能否保住性命,生殺大權在閻王爺手中。我若再說自己精通醫(yī)道,手到病除,必將遭來禍害。”
5天過后,桓公渾身疼痛難忍。他看到情況不妙,主動要求找扁鵲來治病。派去找扁鵲的人回來后說:“扁鵲已逃往秦國去了。”桓公這時后悔莫及。他掙扎著在痛苦中死去。
成語寓言故事(實用17篇)篇十七
寓言故事是文學體裁的一種。含有諷喻或明顯教訓意義的故事。它的結構簡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訓意義的`主題或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
有一天,樂廣請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廳中喝酒。那個朋友在喝酒的時候,突然看見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條小蛇的影子在晃動,他心里很厭惡,可還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來。
隔了幾天,樂廣聽到那個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樂廣心里想:“酒杯里絕對不會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來,在大廳墻上,掛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過酒杯的地方,樂廣就跑到那個朋友那里去,把這事解釋給他聽。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后來人們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驚擾。
家知道原因后,都跑來勸他說:“老兄啊!你何必為這件事自尋煩惱呢?天空怎么會塌下來呢?在說即使真的塌下來,那也不是你一個人憂慮發(fā)愁就可以解決的啊,想開點吧!”可是,無論人家怎么說,他都不相信,仍然時常為這個不必要的問題擔憂。后來的人就根據上面這個故事,引伸成“杞人憂天”這句成語,它的主要意義在喚醒人們不要為一些不切實際的事情而憂愁。它與“庸人自擾”的意義大致相同。
戰(zhàn)國時代,當楚國最強盛的時候,楚宣王曾為了當時北方各國,都懼怕他的手下大將昭奚恤,而感到奇怪。因此他便問朝中大臣,這究竟是為什么。
當時,有一位名叫江乙的大臣,便向他敘述了下面這段故事:
“從前在某個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為肚子餓了,便跑到外面尋覓食物。當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時,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貍正在散步。他覺得這正是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便一躍身撲過去,毫不費力的將他擒過來。
可是當它張開嘴巴,正準備把那只狐貍吃進肚子里的時候,狡黠的狐貍突然說話了:
‘哼!你不要以為自己是百獸之王,便敢將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地已經命令我為王中之王,無論誰吃了我,都將遭到天地極嚴厲的制裁與懲罰。’老虎聽了狐貍的話,半信半疑,可是,當它斜過頭去,看到狐貍那副傲慢鎮(zhèn)定的樣子,心里不覺一驚。原先那股囂張的氣焰和盛氣凌人的態(tài)勢,竟不知何時已經消失了大半。雖然如此,他心中仍然在想:我因為是百獸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獸見了我都會害怕。而他,竟然是奉天帝之命來統(tǒng)治我們的!
這時,狐貍見老虎遲疑著不敢吃它,知道他對自己的那一番說詞已經有幾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氣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著老虎的鼻子說:‘怎么,難道你不相信我說的話嗎?那么你現在就跟我來,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獸見了我,是不是都嚇的魂不附體,抱頭鼠竄。’老虎覺得這個主意不錯,便照著去做了。
于是,狐貍就大模大樣的在前面開路,而老虎則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著。他們走沒多久,就隱約看見森林的深處,有許多小動物正在那兒爭相覓食,但是當它們發(fā)現走在狐貍后面的老虎時,不禁大驚失色,狂奔四散。
時,狐貍很得意的掉過頭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這種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驚膽戰(zhàn),但他并不知到野獸怕的是自己,而以為他們真是怕狐貍呢!
狡狐之計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勢完全是因為假借老虎,才能平著一時有利的形勢去威脅群獸而那可憐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還不自知呢!
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懼昭奚恤,完全是因為大王的兵全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說,他們畏懼的其實是大王的權勢呀!”
讀后:從上面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知道,凡是藉著權威的勢力欺壓別人,或藉著職務上的權力作威作福的,都可以用“狐假虎威”來形容。
蘇武是公元前一世紀中國漢朝人。當時中原地區(qū)的漢朝和西北少數民族政權匈奴的關系時好時壞。公元前100年,匈奴政權新單于即位,漢朝皇帝為了表示友好,派遣蘇武率領一百多人,帶了許多財物,出使匈奴。不料,就在蘇武完成了出使任務,準備返回自己的國家時,匈奴上層發(fā)生了內亂,蘇武一行受到牽連,被扣留下來,并被要求背叛漢朝,臣服單于。
最初,單于派人向蘇武游說,許以豐厚的奉祿和高官,蘇武嚴辭拒絕了。匈奴見勸說沒有用,就決定用酷行。當時正值嚴冬,天上下著鵝毛大雪。單于命人把蘇武關入一個露天的大地窖,斷絕提供食品和水,希望這樣可以改變蘇武的信念。時間一天天過去,蘇武在地窖里受盡了折磨。渴了,他就吃一把雪,餓了,就嚼身上穿的羊皮襖。過了好幾天,單于見瀕臨死亡的蘇武仍然沒有屈服的表示,只好把蘇武放出來了。
單于知道無論軟的,還是硬的,勸說蘇武投降都沒有希望,但越發(fā)敬重蘇武的氣節(jié),不忍心殺蘇武,又不想讓他返回自己的國家,于是決定把蘇武流放到西伯利亞的貝加爾湖一帶,讓他去牧羊。臨行前,單于召見蘇武說:“既然你不投降,那我就讓你去放羊,什么時候公羊生了羊羔,我就讓你回到中原去。”
與他的同伴分開后,蘇武被流放到了人跡罕至的貝加爾湖邊。在這里,單憑個人的能力是無論如何也逃不掉的。唯一與蘇武作伴的,是那根代表漢朝的使節(jié)棒和一小群羊。蘇武每天拿著這根使節(jié)棒放羊,心想總有一天能夠拿著回到自己的國家。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使節(jié)棒上面的裝飾都掉光了,蘇武的頭發(fā)和胡須也都變白了。
在貝加爾湖,蘇武牧羊達十九年之久。十幾年來,當初下命令囚禁他的匈奴單于已去逝了,就是在蘇武的國家,老皇帝也死了,老皇帝的兒子繼任皇位。這時候,新單于執(zhí)行與漢朝和好的政策,漢朝皇帝立即派使臣把蘇武接回自己的國家。
蘇武在漢朝京城受到熱烈歡迎,從政府官員到平民百姓,都向這位富有民族氣節(jié)的英雄表達敬意。兩千多年過去了,蘇武崇高的氣節(jié)成為中國倫理人格的榜樣,成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