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既要符合語言規范,又要貼近生活實際,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感染力。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優秀作文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一
今天是周末,又是冬至。我們早上起床吃了早餐就開始做湯圓了。媽媽把米粉揉好。我們揉湯圓的時候,弟弟總是來搗亂,把我們做好的湯圓都弄壞了。他還小,我們不跟他計較。我做的湯圓,有大的,有小的。我們把湯圓煮熟了就開始吃了。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二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回歸傳統節,感受冬至日》。
2015年12月22日凌晨1:11,陽光恰好直射在地球的南回歸線上,北半球開始進入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是的,明天就是24節氣中的冬至。冬至節在我國有2500年的歷史。
這一節令在現代人看來,可能僅僅是是劃分時間的標記,甚至一個無關緊要的日子;然而在我國傳統社會里,冬至具有的人文意義可能盛于新年:殷周時期,冬至一直排在24個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從漢代以來,每年冬至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歡度節日。唐人以“小歲”稱冬至;宋人甚至有“肥冬瘦年”之說;其熱鬧程度不亞于過年。
為什么冬至的影響這么大呢?究其原因,首先是先民們最容易直接觀察到這些氣象的變化,畢竟這一天晝最短、夜最長,太陽升得最低;也因此,冬至的極寒對于先民們是最危險的。而過了冬至,陽氣反生,下一個循環就開始了。老人又過了一個寒冬,孩子又長了一歲;太陽要高起來了,冰雪要化下去了;天要亮起來了,水要動起來了因此,冬至是輪回的起點,是值得慶賀的大吉之日。
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古人在年年的輪回中品味出自然規律,他們以節令作為標志,按照亙古不變的土地的法則安排著自己的活動。然而在現代,在這個我們已經離土地很遠的時代,在這個氣候混亂、難以尋覓規律的時代,在這個冬的極寒已經不再能造成任何威脅的時代,冬至,和其他的節令一樣,似乎要離我們遠去了。我們在人工安排的時間表中丟失了軌跡、丟失了規律;在充滿目標的生活中忘記了安靜,忘記了家。然而,氣候、土地在我們的血液中留下的痕跡,絕不是能夠輕易磨滅的。還總是應該有這樣一個時節,讓天氣肅斂,讓人心安定,讓游子回家。
走在校園的小路上,感受著冬至的氣息。我醉心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氛圍,更熱切地盼望每個中國人都能謹記自己的歷史使命,傳承中華傳統文化!
謝謝大家!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三
親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
我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冬至習俗》。
今天(12月21日)是中國農歷非常重要的節氣——。冬至是中國漢族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歷12月21日至23日。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最短的一天,最長的一夜。冬至過后,白天會一天天變長。古人對冬至說:陰極來了,太陽開始升起,天來了南方,天短了,日影長了,所以叫‘冬至’。冬至過后,全世界的氣候進入了最冷的`階段,也就是常說的“進入第九年”。中國人有句話叫“九年冷,三年熱”。
冬至是萬物沉寂,重新開始的季節。祖先認為,只要人與自然同步,人就會獲得新的活力。因此,人們應該把熱餃子和餃子一起吃,以消除寒意;女人在家里給老人提供新鞋,叫‘長大到’;其意義是幫助老年人過冬,讓他們以新的步伐與時俱進,延年益壽;皇帝祭天,人民祭祖,祈求來年每個人都有好天氣和好運。
冬至過后,一年一度的元旦會陸續到來。我們很快就會進去20年。最后,祝同學們新的一年快樂健康成長!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四
尊敬老師、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我是高二(9)班的xxx,今天,我在國旗下演講的主題是《冬至大如年》。
冬至被人們當做一個重大節日,從周代起就有了祭祀活動,宮廷歷來十分重視。民間也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還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會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這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因此應該慶祝。《晉書》上有記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可見古代人民對冬至的重視。冬至這天,一些文人、士大夫會進行“九九消寒”的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在南方,不論貧富,餃子是冬至必不可少的食物。有諺語說:“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边@種習俗是為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留下的。張仲景是南陽稂東人,老時毅然辭官回鄉為鄉鄰治病。當時正值冬季,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其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的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與一大碗肉湯一起分給求藥的人。人們吃了嬌耳,喝了驅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至今南方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關于冬至,還有許多數不完道不盡的習俗。
然而,身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現在離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似乎越來越遠的今天,冬至大如年,你還知道多少?雖然我們今年冬至將在學校里度過,但我們依舊可以以簡單的行動體驗冬至的韻味:為家人打通電話,在他們耳邊呢喃一句“冬至安心”;見到老師同學,親切地打聲招呼“冬至安好”;期待著食堂會不會也有一碗熱乎乎的湯圓或餃子呢?讓我們行動起來,用實際行動傳承我們源遠流長的優秀中華傳統文化!
我是高二(9)班的xxx。我來自浩瀚人海,但我要成為海面倒映著我的光影的那輪紅日;我并不是腦子最好使的那一個,但我的雙手會盡全力補助;也許以后我的名字并不被人所廣知,但我會讓它印刻在每一個人生命中。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五
涼風卷起燃盡的灰燼,拖出黑色煙霞徐徐上升,不時有黃紙飄散,忽然想起,冬至來臨。
匆匆忙忙地,來到這充滿淚水和冰石的墓地,外公走了八年了,仍寧靜地沉睡于此,媽媽低垂雙眼一言不發,我悄悄折來一支野花,插在墳前花瓶中。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那時外公甚至會將它唱出來,只是我心心念念惦記著街上那個可以用糖雕龍畫鳳的小店,拉著外公一路撒歡地狂奔,踮起腳尖抓著兩枚小錢,興奮地敲著收費的小桌,大叫:“給我畫個外公!給我畫個外公!”老板望著外公尷尬地笑。結果,外公扛我回家的路上,我盯著糖,不開心的嘟嚷:“這是兔子,不是外公……”野花爛漫開遍的田野,到處回蕩著外公好聽的笑聲。
每次媽媽來接我回家,我大哭大鬧,死死地抱著外公的脖子,說什么也不撒手,外公說:“把外公教你的詩背給我聽?!蔽疫吙捱呎f:“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蓖夤珕枺骸扒斑厓阂痪淠兀俊蔽艺f:“前面一句太悲了,我喜歡那個牧童?!庇诸D了一會兒,我支支吾吾:“還有就是我忘了?!蓖夤笮?,一不留神,我被塞入媽媽懷中,離開村莊。
不知道為什么還記得詞版地《清明》,也不知外公去世那天我是如何度過,更不知那本詩冊,現在在哪個被遺忘的角落。只是八年來,再沒聽過那樣的吟誦,沒遇見過用糖畫畫的藝人,沒見過充滿笑聲,野花遍地的田野,幼時迷戀的一切,因外公存在而鮮美,隨外公離去而隨風飄散。那樣匆忙而美麗。
今日冬又至,笙歌又起,那個牧童,再也沒有長大,可他的長笛歌鳴,再一遍奏起。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六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則有冬至吃米團、吃長線面、吃湯圓等習慣。我們漯河的習俗是冬至吃餃子,有吃了冬至餃子就不凍耳朵的傳說。
冬至那一天,我們照常上課,中午在學校沒有吃餃子。下午,爺爺奶奶給我家送來了他們親手包的餃子。晚上,媽媽煮好餃子,我就迫不急待地盛了一碗,津津有味地吃了起來。吃著可口的餃子,不由得想起爺爺奶奶對我的關愛。
自從我出生后,爺爺奶奶就從老家趕回來,一起養活我、照顧我,還給我買好吃的、好玩的。但是有時候我在他家調皮搗蛋,他們只是數落我兩句就“完事”了,仍然一如既往地疼愛我。
餃子越吃越飽,心里越來越暖,爺爺奶奶仿佛就在我身邊,用愛時時刻刻撫摸著我。以后我要聽爺爺奶奶的話,多吃他們做的飯,因為他們最喜歡看我吃他們做的飯了。
我喜歡冬至這個傳統節日,喜歡吃爺爺奶奶包的餃子,更喜歡全家人的親情。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七
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
冬至作為一個節日,至今已有2520_年以上的歷史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稘h書》有云:“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也就是說,人們最初過冬至節是為了慶祝新的一年的到來。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因此,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冬至又被稱為“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把冬至作為節日來過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的正月等于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專門過“冬至節”是自漢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魏晉六朝時,冬至稱為“亞歲”,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宋朝以后,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
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冬至各地習俗特點。
蘇州人過冬至——吃餛飩憶西施。
由于蘇州二千五百年前是吳國的都城,吳國始祖泰伯、仲雍是周太王后裔,曾承襲周代歷法把冬至作為一年之初,所以至今古城蘇州仍有“冬至大如年”的遺俗,而每年冬至夜的“菜單”更是考究,延續著淵遠的吳地風情,形成了與其他城市不一樣的獨特意義。
在古城蘇州的大街小巷的超市內,冬釀酒堆得像座“小山”。一年只釀造一次的冬釀酒,桂花香郁、甘甜爽口。蘇州自古有句俗話,冬至不喝冬釀酒是要凍一夜的。
“老蘇州”們回到家,桌上擺好的“圓夜飯”不僅豐盛更是有“意思”,無論是冷盆熱炒還是魚肉牲禽,都換了雅名成了“吉祥菜”,“元寶”(蛋餃)、“團圓”(肉圓)、“雞”(撲撲騰),“金鏈條”(粉條)、“如意菜”(黃豆芽)、“吃有余”(魚)等,形色相似,處處滲透著姑蘇傳統節慶的喜氣和寓意。
自古太湖地區盛產稻米,用糯米粉制成各種糕團更是當地頗具特色和最常見的點心。圓圓的冬至團更是席間的必備點心,據說在蘇州,一月元宵,二月二撐腰糕,三月青團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餡團子,六月二十四謝灶團,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團,九月初九重陽糕,十月蘿卜團,十一月冬至團,十二月桂花豬油糖年糕,吃完十二道點心,新一年又來臨。
據說,蘇州人冬至還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睘榱思o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于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也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最高峰。馳名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一下子興旺了不少。一家小型藏書羊肉店的老板透露,冬至里他的羊肉店可賣出八只羊,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寧夏人過冬至——冬至吃“頭腦”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當家的早早地忙活起來,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冬至,老百姓叫鬼節,粉湯餃子做好后先盛一碗供起來,還要給近鄰端上一碗。早上吃不下餃子,就買吊爐三尖餅子、茴香餅子泡著粉湯吃。羊肉粉湯黃蘿卜餡餃子,對銀川人來說是司空見慣的飯食,外地人一吃卻贊不絕口。在外地很少見這樣香辣可口的餃子,這也算是銀川的一種特色風味小吃吧。
福建人過冬至——“冬至暝”搓丸。
“冬至霜,月娘光;柏葉紅,丸子捧。”這是冬至一首兒歌。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于祖考?!边@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冬至前一夜,莆俗叫“冬至暝”。這天傍晚,家家廳堂上紅燭通明,燈光如晝,寓意事業輝煌。桌上以紅柑為“果岳”(即是把紅柑堆疊成小山岳狀,故名)。紅柑的最頂層插上“三春”(即民間剪紙者用紅紙剪成福祿壽的紙花)一支,用紅紙條封腰的箸子一副(十雙)和生姜、板糖各一塊,一家人洗手面,家長點燭上香,放了鞭炮,開始“搓丸”。所搓的“丸子”,是白色的,如當年有新婚的,則是搓紅色丸子,以示家中添丁,家道會更紅火。這時,女的穿上紅衫,在燈光下分外耀目,孩子們笑口開顏,天真活潑。大家一齊圍在大簸箕(俗叫“大笠弧”)的四周,孩子們坐在高高的凳子上,“躍躍欲試”。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其中最有興趣的是:大人有的在捏元寶、聚寶盆;有的在捏小狗、小豬,取“運氣好,狗仔銜元寶”及“做狗,做豬,做元寶”的俗諺,寓有“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孩子們對小狗、小豬最有興趣,歡呼“阿公在做狗”、“阿爸也在做狗”、“媽媽、奶奶都在做豬!”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起來。有的搓只有豆粒大小的“喜鵲丸”(俗叫“客鳥丸”)。孩子們搓來搓去總是搓不完,有扁扁的,也有長長的,連他自己也覺得好笑起來。有的把米祭弄在眉毛上,鼻子上,真是可笑又可愛。如孩子把丸子落下地上,要叫孩子把他撿起來,吹去沾上的灰塵,不然的話,今后會長得丑。其意是在教育兒童從小就要愛惜糧食?!按晖琛碑?,把“丸子”放在“大笠孤”之中,扣上蓋子,擺在“灶公”灶前過夜。
冬至的夜最長,而孩子們愛吃“丸子湯”,睡不著,天未亮,就吵著媽媽要吃“丸子湯”,故有“愛吃丸子湯,盼啊天未光”的童謠。主婦把“丸子”倒進鍋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要把“丸子”粘在門框之上,以祀“門丞戶尉”,保一家平安。還要把“(飼)喜鵲丸”丟在屋頂(一般是12粒,閏年為13粒,寓意全年月月平安),等喜鵲來爭食時,噪聲嘩然,俗叫“報喜”,寓意五福臨門。
冬至早,一家人帶著“丸子”、水果、香燭、紙錢等上山祭掃祖墓。因為冬至節是一年中最后的一個掃墓節,所以掃墓的人家反比清明和重陽兩節的為多,寓慎終追遠之意。
潮汕人過冬至——上墳掃墓吃甜丸。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載:“十一月十五日,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薄锻ň暋ば⒔浽衿酢份d:“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五日中。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睋掇o?!份d:“天文學上規定冬至為北半球冬季開始?!倍?,不僅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同時也是潮汕地區民間一個大節日,有“小過年”之俗稱。
潮汕各市縣冬至之習俗基本相同,都有祭祖先、吃甜丸、上墳掃墓等習俗。
祭拜祖先:潮汕民間,在這一天備足豬肉、雞、魚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圍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畢,午餐家人團聚。但沿海地區如饒平之海山一帶,則在清晨便祭祖,趕在漁民出海捕魚之前,意為請神明和祖先保佑漁民出海捕魚平安。
吃甜丸:此習俗幾乎普及整個潮汕地區,但這個習俗還包含著一個有趣的陋俗:人們在這一天把甜丸祭拜祖先之后,拿出一些貼在自家的門頂、屋梁、米缸等處。為什么要這樣做呢?相傳有兩個原因:一是甜丸既甜又圓,是表示好意義,它預示明年又獲豐收,家人又能團聚。這一天家人如能不慎碰上它,更是好兆頭,這有如少數民族的“潑水節”一樣。如果這一天碰巧有外人上門拜訪,讓外人碰上它,這些外人也會交上好運。所以,這一天人們不希望有外人上門拜訪。一是專放給老鼠吃的。相傳五谷的種子,是老鼠從很遠很遠的地方咬來給農民種的,農民為報答老鼠的功勞,約定每年收割時,應留一小部分不收割,以便老鼠吃。后來,因為有一個貪心的人,把田里的五谷全收割了,老鼠一氣之下便向觀音娘娘投訴,觀音娘娘聽后也覺得可憐,便賜給它一副堅硬的牙齒,叫它以后搬進人家屋內居住,以便尋食,自此,老鼠便到處為害了。成為如今“四害之一”。然而,這個“到處貼甜丸”的陋俗畢竟行不久,它不僅不衛生,而且有損美觀和十分浪費,也就自然消亡了。而這個“吃甜九”的習俗則一直流傳至今。
上墳掃墓:這是冬至另一項活動。按潮汕習俗,每年上墳掃墓一般在清明和冬至,謂之“過春紙”和“過冬紙”。一般情況,人死后前三年都應行“過春紙”俗例,三年后才可以行“過冬紙”。但人們大多喜歡行“過冬紙”,原因是清明時節,經常下雨,道路難走;冬至時則氣候好,便于上山野餐。
潮汕還有“吃了冬節圓多一歲”的俗諺。據王琳乾先生的《汕頭舊俗談》載:“人們對此有二種解釋:一說冬至是小過年,過了小年也就應多加一歲了;一說此俗諺是出自犯人。古時每年秋天,都是殺人的季節,凡犯死罪的犯人一般都在秋季被處決,如果到冬至尚未處決,則循例可延至明年再處決,所以說‘又多一歲”’。
潮汕習俗,是潮汕文化的一個內容。人們在長期的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對于好的習俗便繼承下來,對于不好的陋俗就丟棄了。冬至這個“上墳掃墓”是紀念先人艱苦創業和“吃甜丸”是預示來年又獲豐收的習俗,自然就沿襲下來。
紹興人過冬至——“做冬至”、“送寒衣”、“冬至酒”
冬至是紹興民間一年中的大節,諺稱“冬至大如年”。在古代,人們一直是把它當作另一個新年來過的?!都翁尽贩Q其節“大略如正旦而差簡”,且諸多事情皆以冬至為起點。農歷推算清明,即以冬至后106天為準,謂“冬至百六是清明”?!毒啪鸥琛芬惨远疗鹚銥轭^九、二九直至九九,以記季節變化。民間更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過冬,冬至月底,賣牛買被”,“冬前不結冰,冬后凍煞人”及“晴冬至爛年邊,雨冬至晴過年”之諺,以冬至遲早、晴雨占一冬寒暖與年邊干濕。是日,民間必家家團聚宴飲,一如除夕吃年夜飯之俗。
紹興民間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的甚至到祠堂家廟里去祭祖,謂“做冬至”。一般于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墓前焚化,俗稱“送寒衣”。祭祀之后,親朋好友聚飲,俗稱“冬至酒”,既懷念亡者,又聯絡感情。紹興、新昌等縣的習俗,多于是日去墳頭加泥、除草、修基,以為此日動土大吉,否則可能會橫遭不測之禍。
冬至又稱“長至”,一年中,此日夜晚為時最長,故民間有“困覺要困冬至夜”之說,謂冬至安眠一夜,可保全年好夢天天。
舊時,食米多用石碓石臼舂白,紹興人愛在冬至日前后將一年中的吃飯米預先舂好,謂之“冬舂米”,一來因為過了冬至,再個把月時間就“著春”了,家事將興,人人須忙于備耕,無暇再去舂米;二來因為春氣一動,米芽浮起,米粒便不如冬令時的堅實,冬舂米可免米粒易碎而多粞,減少糧食的損耗。
紹興人家中釀酒,一般都愛在冬至前下缸,稱為“冬釀酒”,釀成后香氣撲鼻,特別誘人,加之此時的水還屬冬水,所釀之酒易于保藏,不會變質。此時還可以用特種技法釀成“酒窩酒”、“蜜殷勤”以饗老人,或作禮品饋贈親友。
餛飩冬至夜,紹興民間還有“生火熜”習俗,畚隔夜火熜,裹入被內,謂至翌晨炭火不熄,可兆來年家事興旺發達。
舊時越中,無論男子婦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餛飩吃吃;而在夏至,則挨家挨戶都要吃一頓面條,謂之“冬至餛飩夏至面”。此俗流傳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卻各有說法?;蜓灾寥兆疃?,以餛飩形團而就節;夏至食面,則用面(條)之長狀夏至之長晝。雖然后者可用壽慶吃面討長壽彩頭之俗進行印證,但畢竟無見于記載。晚清紹興學者范寅在《越諺·飲食》中說餛飩“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時食”,可見古代紹興還有甜味的餛飩。
是日,紹興民間忌諱甚多,忌說不吉利之語,忌吵罵滋事,忌打碎盤碗;婦女不歸寧,出嫁婦女務必于是日回夫家,不得在娘家過夜;不許打罵孩子,即使是最頑皮的學生,冬至日也可免受責罰,先生只能舉著戒尺警告說:“帳,給你記到明天再算!”。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八
1、祭祖: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
2、吃冬至團:在南方一些地區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
3、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
4、用九層糕祭祖: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5、喝羊肉湯:冬至吃羊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節前會給長輩送諸如羊肉等禮品,伏九家家都要喝羊肉湯,對個人對長輩對家庭都為圖個好兆頭。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九
1、對朗誦詩歌感興趣,進一步體會冬至日的節日特點。
2、體會文學作品的情景和意境,并用相應的表情、語氣表現詩歌。
有關于冬至節的認知與理解。
1、教師朗誦兒歌冬至節2—3遍:幼兒欣賞。
2、幼兒朗誦冬至節。
3、鼓勵幼兒個體朗誦冬至節,根據幼兒情況實施給予鼓勵及表現建議。
活動區時間,美工區的幼兒可以自主為冬至節兒歌配上自己想到的繪畫作品。
冬至暖陽、快樂高三;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一、班會指導思想:高三不是劍拔弩張的血腥,它應該是快樂的。這種快樂源于內心的豐盈和生活的充實。一切學問的深層次獲取,必須是在“心空“的`的前提下,佛祖說“心是明鏡臺”即是如此。心中填滿了欲望,一副苦大仇深的樣子,是很難搞好高三學習的。當然,高三的快樂不是放縱,而是生活充實,學習充實后內心的燦爛。
1、班會當天上午請吳蘇昌母親、恒生母親準備包餃子素材(餃皮、餡子、盆、電磁爐、保鮮膜等)。
2、晚上六點半請兩位嘉賓家長和部分女生(男生愿意參與也歡迎)到三樓辦公室包餃子。
3、煮餃子、吃餃子,清掃辦公室、教室。
4、學生代表感謝兩位嘉賓家長,贈送紀念品。
5、班主任組織全部學生參與“你若盛開、清風自來”主題班會。
6、班會課件播放結束后學生自愿參與演說、研討。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
冬至,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在每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之間,這一天是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每天的白晝時間就要逐漸拉長。過了冬至,年味越來越濃了,更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說到冬至,吃麻團和菜包餃是我們家鄉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冬至早晨,每家每戶都有吃麻團的習俗。麻團用糯米粉做成,就是把煮好的湯團,滾上一圈黃豆粉及黃糖,吃過麻團后,常有吃過“冬至麻團”的人就會大一歲的說法。我家也不例外,奶奶做的湯團柔軟而細膩,再撒上一些香香的黃豆粉,味道好極了。
菜包餃,也是裹餡的,有青的,也有白的,造型也豐富,有圓的、餃子型的,這是過冬至的傳統小吃。一口下去,豐富的菜餡和面皮完美融合,讓人忍不住吞口氣。菜包餃是為了吃了以后把嘴巴夾牢不罵人,為新年討個好彩頭。
冬至是一年的尾聲,過了冬至就是年,也是新一年的開始。我喜歡這個辭舊迎新的節氣。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一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白天就會一天天變長,黑夜就會一天天的變短。古人對冬至的說法就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冬至這一天過后,各個地方的氣候都即將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講法。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看重,冬至被當作一個比較大的節日,曾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傳統習俗。《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p>
人們普遍認為:過了冬至以后,白天的時間就會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就會開始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大吉大利的時間,應該值得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闭f明古代人對冬至這一天是非??粗氐?。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傳統的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傳統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就會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每個地方在冬至的這一天都回去祭拜自己的祖先。
冬至還有非常多的奇妙傳說,相傳漢朝的時候,北方“渾”與“屯”帶領匈奴作亂,百姓生活一直都是不得安寧,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名為“餛飩”,含恨食之,并求平息作亂能過上太平生活,因為餛飩的制成是在冬至的這一天,從那以后也就有了“冬至吃餛飩”的傳統習俗,老北京曾經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講發。
還有一個是吃“捏凍耳朵”的傳統習俗,也就是吃餃子,那么這個習俗又會有什么傳說呢?原來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做官,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冬季告老還鄉,在回來的路上,卻發現鄉親們衣不遮體,甚至耳朵都被凍壞了。
于是就讓自己的弟子在南陽關東搭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一起煮熟,沒想到鄉親們耳朵就真的這樣醫好了,從此以后鄉親們每年就模仿著張仲景的方法去做,故意捏成“耳朵的形狀”,后改為“餃子”,其實這個習俗在很多的地區都是存在的,因為這代表著“不凍耳朵”。
冬至習俗。
一、拜天祭祖:
從周代開始,冬至這一天就有祭祀的活動,《周禮春官·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p>
這一天,很多地方都會有祭祖的活動,即便是最貧窮的人家,都會拿出平時的積蓄來添置新衣,準備祭祀需要用的東西。
二、傳統飲食:
冬至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美食,比如北方水餃、潮汕湯圓、東南麻糍、臺州擂圓、合肥南瓜餅、寧波番薯湯果、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蘇州釀酒等。
北方吃餃子的習俗,是因紀念醫圣張仲景在冬至舍藥留下的。
六甲番人是潮汕人,還記得小時候在老家,在冬至的這一天,父母親都會在家宅的門窗搭粘兩粒冬節圓,而更有一些人家還會在桌、櫥、梯、床等顯眼處搭圓,而漁家的船首,農戶耕牛的牛角,養豬的豬舍,果農種植的果樹也不會例外,這是祭告天地鬼神,以求保佑一家大小平安的時候。
三、冬至養生:
冬至是在養生學上的一個最重要節氣,主要是因為“冬至一陽生”,所以女性和老人家特別要注意這一天的防寒和保暖,同時也可以在晚間泡腳,適量進補,吃些養肝護肝食物比如菠菜、芹菜和豬肝等。
冬至吃狗肉有什么好處。
1、食用價值:狗肉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和脂肪,還含有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e、氨基酸和鐵、鋅、鈣等礦物元素。狗肉里邊所含蛋白質量高質優,對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細胞活力及器官功能有非常明顯的作用。
食用狗肉可增強人的體魄,提高消化的能力,促進血液的循環,改善性功能。狗肉中所含的少量稀有元素對治療心腦缺血性疾病、調整高血壓有一定的好處。狗肉還可輔助治療老年人的虛弱癥狀。
2、藥用價值:狗肉味咸、酸,性溫,有溫腎壯陽、助力氣、補血脈的功能,可以增強人機體的抗病能力。補腎壯陽,強筋壯骨。最好是在秋冬季節的時候選擇進補狗肉,狗肉還有補脾暖胃、溫腎壯陽、填精等功效。《本草綱目·狗》記載:狗味咸、酸、性溫、無毒,可以安五臟、補絕傷,輕身益氣。狗肉還是和養腎、補胃氣、壯陽、暖腰膝、益氣力的功效。可補五勞七傷、益養陽事、補血脈,能增加腸胃運化能力和腎、膀胱的功能,也能夠填補精髓。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二
傳統節日冬至大家是怎么樣過的呢?大家都來談一談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傳統節日冬至。
作文。
歡迎大家閱讀!
每年的12月21或22日太陽到達黃經270°(冬至點)時開始為“冬至”。冬至是農歷二十四節氣的第22個節氣,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我們的古人對此早有認識,正因為“冬至陽生春又來”,所以很早以前冬至就已成為一個古老而重要的節日。
冬至前后,雖然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接收的太陽輻射量最少,但這時地面在夏半時積蓄的熱量還可提供一定的補充,故這時氣溫還不是最低?!俺粤硕溜?,一天長一線”,冬至后白晝時間日漸增長。但是地面獲得的太陽輻射仍比地面輻射散失的熱量少,所以在短期內氣溫仍繼續下降。我國除少數海島和海濱局部地區外,1月都是最冷的月份,故民間有“冬至不過不冷”之說,天文學上也把“冬至”規定為北半球冬季的開始。
冬至后,雖進入了“數九天氣”,但我國地域遼闊,各地氣候景觀差異較大。東北大地千里冰封,瓊裝玉琢;黃淮地區也常常是銀裝素裹;大江南北這時平均氣溫一般在5℃以上,冬作物仍繼續生長,菜麥青青,一派生機,正是“水國過冬至,風光春已生”;而華南沿海的平均氣溫則在10℃以上,更是花香鳥語,滿目春光。冬至前后是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積肥造肥的大好時機,同時要施好臘肥,做好防凍工作。江南地區更應加強冬作物的管理,做好清溝排水,培土壅根,對尚未犁翻的冬壤板結要抓緊耕翻,以疏松土壤,增強蓄水保水能力,并消滅越冬害蟲。已經開始春種的南部沿海地區,則需要認真做好水稻秧苗的防寒工作。
其主要農事有,一是三麥、油菜的中耕松土、重施臘肥、澆泥漿水、清溝理墑、培土壅根。二是稻板茬棉田和棉花、玉米苗床冬翻,熟化土層。三是搞好良種串換調劑,棉種冷凍和室內選種。四是綠肥田除草,并注意培土壅根,防凍保苗。五是果園、桑園繼續施肥、冬耕清園;果樹、桑樹整枝修剪、更新補缺、消滅越冬病蟲。六是越冬蔬菜追施薄糞水、蓋草保溫防凍,特別要加強苗床的越冬管理。七是畜禽加強冬季飼養管理、修補畜舍、保溫防寒。八是繼續捕撈成魚,整修魚池,養好暫養魚種和親魚;搞好魚種越冬管理。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我國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來了,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陽歷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間。
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冬至被當作一個較大節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稘h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稌x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
現在,一些地方還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有一個傳統的節日,那就是冬至。冬至要吃湯圓,我們小孩子最喜歡。
晚飯后,我和爸爸媽媽一同去奶奶家,奶奶家可真熱鬧,有許多人正在等我們,哥哥、姐姐、等許多人都在。開始搓湯圓了,我們圍成一桌,爺爺和奶奶在搓一條一條糯米粉,爸爸和媽媽將爺爺奶奶搓好的糯米條切成一段一段,我和哥哥負責搓湯圓,老少一家齊動手,不一會就搓好了,爸爸將我們搓好的湯圓拿去煮,望著鍋里一顆又一顆地浮出水面,湯圓煮熟了。爸爸盛著一碗碗熱騰騰的湯圓,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粒湯圓,吃完之后,我大聲地說:“太好吃了?!蔽页灾砸延H手搓的湯圓,覺得又香又可口。
我從這次搓湯圓中,覺得做每一件事都認真、仔細,如果是集體的事情我們就要齊心協力,團結合作,認真對待,才有美滿的結果。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餃子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氣更冷了,數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聽爸爸說,冬至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長的一天。按照地理課上講,冬至那一天呀,太陽跑得離北半球最遠,也就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了。怪不得,快到冬至了,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了,太陽公公偏心眼了,把熱量都給了南半球啦!
冬至很重要,家家戶戶都要過的,尤其北方。媽媽說,冬至以后就開始數九,三九天是最冷的,冷的會凍壞耳朵的。所以每年冬至,大人都會給孩子們包餃子吃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壞了,真有意思!
其實,圍繞冬至,還有好多學問呢。冬至之前是大雪,冬至之后是小寒,小寒之后還有大寒呢,大寒才是最冷的時候。小朋友們,你做好準備了嗎?讓我們開心地迎接冬至的到來吧,可千萬記住要吃餃子呀!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三
“啊嗚”!好吃!在冬天,對于我這個吃貨來講,最難忘的,當然是吃冬至圓。
在冬至這天,來碗冬至圓,熱乎乎的,暖心暖胃,還寓意團團圓圓。看,在學校食堂里,想吃冬至圓的人排隊都排到了大門口,長龍似的隊伍不斷升級。打了飯,并不急著吃,而是放下餐具,走到隊伍后排著。大家都議論著,今年的冬至圓是什么餡。大家就為了吃那么四五個冬至圓,愿意餓著肚子等呀!
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終于,我看到了一個個白白胖胖的冬至圓。阿姨飛快地給我的碗里裝了四個“小兄弟”。我捧著碗,小心翼翼地回到座位上,趕緊用筷子點點“小兄弟”中最小的弟弟。馬上,豆沙從“白大衣”中,一點一點鉆了出來,好像被我弄得不高興似的左右搖擺。我立馬將它送入腸胃滑滑梯,啊!太美味!外面的表皮很有彈性,也很有嚼勁。里面的豆沙餡醇香可口,帶著久吃不膩的甜味滑進肚中,再喝一口銀白色的湯,身上立刻寒氣散走,取而代之的是融融的暖意,真是太棒了!
學校里,一個女孩正在狼吞虎咽著美味佳肴,她就是我。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四
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然而多數人并不知道,冬至的起源居然是來自于一次國家層面的都城規劃。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始用土圭法測影,在洛邑測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定此為土中,這在當時有著政治意義的舉動,卻成了影響后世幾千年的節日之一。
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測得洛陽所處的地方即為“天下之中”,然后開始占卜國家社稷的吉地?!渡袝ぢ逭a》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冬至節的來歷。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肚寮武洝飞踔劣小岸链笕缒辍敝f。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彼赃@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冬至傳說。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
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有什么忌諱。
1、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陰氣特別重,停留于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所以在鬼節的時候大家要早點回家呆著。
2、不要把兩根筷子插在飯中央,這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是祭拜的模式,那個會以為是你在招他來分享食物。
3、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撿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5、不可輕易的回頭,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那可能是那個。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五
開心的冬至。
今天是我們中國的傳統節日――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吃餃子,俗話說:“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傷耳朵沒人管”。大家都應該知道冬至的來歷吧,那是醫圣張仲景為了救助受難的人們,發明的“祛寒嬌耳湯”,后來演變成的一道美食,也叫餃子、扁食。
我是最愛吃餃子了,受霧霾天氣影響,學校放假兩天,我就幫奶奶、媽媽一起包餃子。奶奶做好了餃子餡,媽媽和好了面,我就挽起袖子等著開工了。今天我的任務就是搟餃子皮,別看我人小,干起活來一點也不馬虎呢!媽媽幫我把面做成一個個小小的面團,讓我拿著搟面杖順著一個方向轉圈,把小面團推開。剛開始我沒掌握方法,用力太猛,推開后的`面團直接粘到了搟面杖上,媽媽趕緊抓了點面粉,讓我不要太用力,我輕輕一推,沒想到就推開了,我把面團搟成圓圓的面片,媽媽和奶奶就開始包餃子了。
這是我第一次動手搟皮,看著乖乖的小面團到我這里,都像狗皮膏藥似的緊緊地粘住搟面杖,我照著媽媽說的方法,輕一點,用點干面粉,熟能生巧,真沒想到,一會兒功夫我就搟出這么多餃子皮了。奶奶和媽媽都夸我學的快,說以后吃餃子多了一個搟皮的。我告訴媽媽,下次我還要學包餃子呢!奶奶和媽媽開心地笑了,我也笑了。不一會兒,我們的餃子就好了,吃著自己動手做的餃子,味道美,心里更美!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六
大家好!
冬至是中國很重要的一個,祭祀祖先的人文節日;一個是清明,一個是冬至,一個是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民間俗稱為“鬼節”;這三個節日,是我們祭拜祖先最主要的日子。其實這跟自然地理氣候也有關系,因為冬至的時候,地球轉到最北半球的時候,到頂了,物極必反,這時候地球又開始往回轉了,中醫上說是“一陽出生”的時候。冬至是一年當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冬至一過,慢慢就開始晝長夜短,白天時間就會一天比一天長。
冬至來歷:冬至節源于上古的“臘祭”,究其實是緣于古人的原始信仰。古人因對許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于是就把它們歸于上天神靈的操控,認為春風夏雨、秋霜冬雪、星斗河漢、日蝕月虧、大旱洪荒、海嘯地震等自然現象,全都是上天神靈所為。因此,古人特別重視以祭祀活動來娛神祭天,祈求上蒼與神靈的保佑。從宗教的角度看,冬至祭祀其實就是古人娛神祭天的一個盛大的宗教節日。冬至節的祭祀,重要的內容就是祭天祭神。冬至之日,歷代王朝都要行“賀冬”之儀,舉行隆重盛大的祭天祭神大典。祭祀活動場面宏大,一般都是在郊外舉行,因此又被稱為“郊祭”。至明、清時期,祭祀活動在古代祭祀的基礎上,更加神圣化,更加隆重。
冬至習俗——祭天:歷代統治者都要于冬至日祭天。“祭天”即是古代的“郊祀”禮,是歷代帝王禳災祈福,在冬至日必須舉行的'一種儀式。
北宋時祭天多在京城的南郊舉行,明清時則在北京天壇的圓丘。圓丘在古代即是高出地面的圓土丘,它像征著天圓,故用來祭天的前一天晚上,皇帝要齋戒沐浴,住在齋宮,冬至日舉行祭天大典。
冬至習俗——數九九。
民間把冬至義稱為作“交九”或“數九”,即從冬至這—·大起,每隔九天作為一個“九”,共分成9個“九”,共九九八十一天,81天之后便進入春天。冬至之后數九九在全國各地都十分流行,各地的人們根據各地不同的氣候條件、景物特征、農事物候及風俗習慣,編排出了各種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這些諺語和順l:i溜在許多古籍:卜部多有記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首順口溜:一九二九不出乎,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數九九的諺語和順口溜不僅僅是人們多年來對氣候的經驗總結,也是人們在嚴冬時節對春天的一種企盼。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七
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有許多難忘的事,那次包餃子最讓我難忘。
冬至那天,媽媽說:“今天要吃餃子。”我和爸爸都說:“好?!眿寢尰詈妹?,調好餡子,等著爸爸來包。爸爸和媽媽開始包餃子了,我也想試著包。我征得了媽媽的同意,洗好了手,也參加到包餃子的隊伍里。
我想:包餃子看起來很簡單,只要把餡放到面皮里,一捏不就包好了么?只見媽媽把肉餡放到面皮里,用手輕輕一捏,一個漂亮的餃子就包好了。我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放好餡子,用力一捏,餃子竟然爆炸了,餡子噴在了我的臉上。旁邊的爸爸大笑著說:“你變成小花貓了?!蔽沂バ判牧?,媽媽卻鼓勵我:“其實包餃子也不難,左手托著面皮,右手放餡子,兩手捏緊面皮。”我照著媽媽說的去做,費力的包好了一個,可是它扁扁的,躺在那里,懶洋洋的,可媽媽還是鼓勵了我。在媽媽的鼓勵下,我越包越有信心,餃子的樣子也越來越好看,終于我學會了包餃子。
包餃子這件事讓我十分難忘,這件事告訴我,無論做什么事,要努力去學,就一定能成功。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八
據記載,周秦時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以下是小編帶來的冬至。
作文。
希望對你有幫助。
大家都知道每年都有一個傳統的節日,那就是冬至。冬至要吃湯圓,我們小孩子最喜歡。
晚飯后,我和爸爸媽媽一同去奶奶家,奶奶家可真熱鬧,有許多人正在等我們,哥哥、姐姐、等許多人都在。開始搓湯圓了,我們圍成一桌,爺爺和奶奶在搓一條一條糯米粉,爸爸和媽媽將爺爺奶奶搓好的糯米條切成一段一段,我和哥哥負責搓湯圓,老少一家齊動手,不一會就搓好了,爸爸將我們搓好的湯圓拿去煮,望著鍋里一顆又一顆地浮出水面,湯圓煮熟了。爸爸盛著一碗碗熱騰騰的湯圓,我迫不及待地吃了一粒湯圓,吃完之后,我大聲地說:“太好吃了?!蔽页灾砸延H手搓的湯圓,覺得又香又可口。
我從這次搓湯圓中,覺得做每一件事都認真、仔細,如果是集體的事情我們就要齊心協力,團結合作,認真對待,才有美滿的結果。
想起冬至就要到了,我是既高興,又發愁。高興的是,冬至到了,我就可以吃上香噴噴的餃子了;愁的是,冬至到了,天氣更冷了,數九寒天,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呀!
聽爸爸說,冬至是一年里白天最短的一天,也是夜晚最長的一天。按照地理課上講,冬至那一天呀,太陽跑得離北半球最遠,也就是北半球日照時間最短了。怪不得,快到冬至了,最近天氣越來越冷了,太陽公公偏心眼了,把熱量都給了南半球啦!
冬至很重要,家家戶戶都要過的,尤其北方。媽媽說,冬至以后就開始數九,三九天是最冷的,冷的會凍壞耳朵的。所以每年冬至,大人都會給孩子們包餃子吃的,吃了餃子,耳朵就不會凍壞了,真有意思!
其實,圍繞冬至,還有好多學問呢。冬至之前是大雪,冬至之后是小寒,小寒之后還有大寒呢,大寒才是最冷的時候。小朋友們,你做好準備了嗎?讓我們開心地迎接冬至的到來吧,可千萬記住要吃餃子呀!
傳統節日冬至(優質19篇)篇十九
冬至,是我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節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過冬至節的習俗。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于溫州傳統節日冬至。
作文。
歡迎大家閱讀!
今天是冬至,我們學校放假一天。
冬至,是我們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聽老人說,這一天北方人吃水餃,南方人吃湯圓過節。冬至這一天,我們全家喜氣洋洋,過節的氣氛非常濃烈。奶奶、媽媽在和湯圓粉,我在一邊幫著剝花生。當奶奶把花生米炒過后,我爭著把它們碾碎。把湯圓粉和成泥后,我們就開始搓湯圓了,奶奶和媽媽的速度很快,談話間就搓出了許多,圓圓的,油光閃亮的,好誘人啊!
不用說,肯定很好吃,我忍不住咽了咽口水。“媽媽,我也要搓?!蔽揖砥鹨滦?,抓過一些湯圓泥,搓了起來,邊搓邊想:這有什么呀,今天我要露一手給你們瞧瞧。但動手后,才發覺不是那么回事,手里的湯圓泥好像是專門跟我作對,一點都不聽話。要嘛碎掉了,要嘛扁扁的、方方的,就是圓不起來。我火了,“啪”地把手中的湯圓摔在盤子里,大喊一聲:“氣死我了,我不玩啦!”
諺語。
里面有的?!?/p>
我美滋滋地吃著,心里高興極了,因為這里面也有我的一份勞動啊!
冬至,在我們眼中,或許只是一個在地理書上記過的日子,一個平淡的12月22日。但是在中國古代,我們的老祖先們對這一天卻極為重視。
古時,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足見人們對冬至的重視。人們認為:冬至過去,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吉日,應該慶祝。許多地方在冬至這一天,都有九層糕祭祖的傳統:即用糯米粉捏成許多動物的形象,放入蒸籠,蒸好后將其放在祖祠的牌位前,以示祭祀。祭祀之后,親戚們還要一同舉杯暢飲,聯絡感情,稱為食祖。
但是,冬至的一些風俗習慣并沒有被人們完整地保留下來,尤其在今天,冬至可以說是無影無蹤了。而在上文中提到地九層糕也只能在史料中才能看見了。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擔心。
傳統節日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古代一直被人們高度重視:從除夕春節,到元宵清明端午節,再到七夕重陽,冬至,每個節日都有著各異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內涵。
而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正席卷著改革中的中國,中國傳承了數千年的民俗節日也受到了外國洋節的猛烈沖擊,正一步步走向社會的邊緣。更多的年輕人喜歡過圣誕節,情人節這樣的西方節日,而春節,冬至一類的節日正在淡出年輕人的視野。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尋找冬至,尋找的不僅僅是冬至這個節日,而是我們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只有每個人時刻銘記著句話,傳承了五千年的民族血脈才不會中斷。
傾聽著20xx年的腳步聲,我們又迎來了一年一度的冬至夜――這美好的一夜,北半球白晝在一年中最短的一天。
傍晚,我和弟弟早早的來到了外婆家,想與他們共同度過這溫馨的一夜。外公外婆也正樂呵呵的迎接我們呢!
該吃晚飯了,外婆端來兩碗赤豆糯米飯,笑著說:“吃了冬至飯,一天長一線?!蔽衣犃?,急忙拿起勺子,狼吞虎咽的吃了起來,心想:我一定要快快長大!弟弟也想早點長大,一邊夸飯香,一邊埋頭“苦干”哩。
吃完飯,我開始聽外公講有關冬至的傳說,“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還有,在江南水鄉,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p>
“百鬼夜行,午夜12點鬼門開,晚上記得早點回家睡覺哦!”外婆也插了一句,弟弟嚇得毛骨悚然,搞得全家哈哈大笑。“騙你的啦!”外婆笑著說?!安贿^,也應該早點睡,添歲嘛!”在全家的笑聲之中,我想起了杜甫的《小至》: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第二天醒來,是冬至節,太陽開始回來了,春天也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