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的設計要符合教育教學的原則和課程標準,使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如果你正在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教案模板,不妨來看看以下的范文。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一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說課稿。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我為這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在讀進去之后,再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這個故事很多學生已經聽過,理解內容并不難,但對思想感情的理解缺乏深度。從內心和作者產生共鳴,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提出的要求。的確,使學生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從長遠看,使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學生的一生更重要。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也包括情感世界的豐富,觀察領悟能力的提高和探索創造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在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著重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緊緊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2、充分發掘課文的情感因素。
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顿u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強烈,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運用多種方式使學生體會小女孩的悲慘,激起對殘酷社會現實的不滿。
1、把握一條情感脈絡教學中應緊扣“由憐生愛,由愛生悲,由悲生憤”的情感脈絡,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情感。
2、培養三種能力。
(1)探究感悟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的。她的“可憐”“幸?!斌w現在哪里?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在自讀中自悟,在互相討論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2)、想象和表達能力。如果你看到小女孩凍死街頭會怎么說。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么?通過虛擬情境,一方面深化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展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
(3)、朗讀能力。課文感情充沛,適合訓練朗讀,因此要運用自由讀、范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據這篇課文故事性強,學生感興趣讀的特點,主要采取“自學研討法”教學。學生自己感悟領會,小組交流合作。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思想感情,工作匯報《《賣火柴的小女孩》的說課稿》。教師以讀代講,學生以讀悟情,以讀達情。
1、故事導入。
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課文,帶領學生進入情境。聽后讓學生說說,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創設情境。
大年夜幸福的人家是怎樣的情景?可憐的小女孩在干什么?提出這兩個問題后,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以“可憐的小女孩!”為主線,小組內交流從第一段的哪些地方體會出她的可憐。通過創設這一情境,勾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對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有一個初步感知。
3、小女孩的命運究竟如何?
學生帶著問題在文中尋找答案。看到小女孩凍死街頭你會怎么說?學生自由想象、充分表達。接著讓學生對這一段質疑。小女孩明明那么不幸為什么說她是“幸?!钡?,帶著疑問學習第二段。
4、展開研讀。
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她看到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她的幸福了嗎?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環節,作以下安排:
(1)自學自研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批注。教師在座間巡回指導,參與學生的活動,獲得反饋信息。
總結學習方法,先找出寫小女孩幸福的句子體會,再想象她面對烤鵝、圣誕樹、奶奶時會說些什么,最后討論為什么會幻想到烤鵝、圣誕樹、奶奶?學生再以同樣的方法自學二、三、四次幻想。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組長匯報學習成果。如果這一切不是幻想,它們真實的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會有這種幸福的感覺嗎?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哪一次幻想最讓你感動?指導朗讀第十段。讀出小女孩看到奶奶時的驚喜。
出示小女孩在天堂和凍死街頭的對比畫面,通過運用對比,可以使學生對小孩的悲慘命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自然理解了兩個“幸?!钡囊馑肌?/p>
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和對殘酷現實的不滿體會深入了,再讀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感受會更深。
5、拓展創新。
這是引導學生深化閱讀,運用創新的環節。這時讓學生想象“假如賣火柴的小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么”。學生自由想象,充分表達,在小組內交流。
6、指導朗讀。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鼓勵學生自由評議,以達到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目的。
7、總結、課后作業。
學完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舉辦“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的征文比賽,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推薦學生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召開講故事比賽。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二
《賣火柴的小女孩》評課稿今天,是我第一次聽到石嬌巖老師為我們上的《賣火柴的小孩》這節課例。新課程標準指出: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觀課,讓我看到了新課程的理念已在石老師的課堂里生根、發芽了。聽了這節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石老師能夠創造性的處理教材。
新課伊始石老師就直接切入文中的情感線索,用“她曾經看到過那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那她到底曾經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她曾經有過什么樣的幸福?以此為切入點,能夠牢牢地抓住學生的情感。課文中的四次擦燃火柴是并列結構,是按照擦燃火柴,看到幻境,回到冷酷的現實順序來寫的,如果按課文順序一次一次學習,學生必定會感到乏味。而通過問題先吸引學生之后在來讓學生帶著閱讀期待來研讀小女孩的四次幻境,這樣通過想象、讀、悟、放大小女孩在幻境中的美好、幸福的甜蜜感受。用“火柴終究要滅的小女孩所渴望的東西得到了沒有,結果怎樣?”這樣的過渡語把與沉浸在小女孩美好幻境中的學生拉回到了小女孩火柴破滅后的殘酷現實中。這一仰一抑的處理方法,一甜一悲的情感對比中,不再需要老師過多的講解、過多的提問。學生很容易地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石老師引導孩子由淺層次的感知層面深入到文章背后的、深層次的情感、價值觀的判斷,可謂水到渠成。
二、以讀為本,感悟語言。
章中的情感。以讀的形式貫穿課堂的始終,同時以教師自己的情緒感染學生,給了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一個感悟的課堂。
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我們的閱讀教學,應該是注重學生個性化閱讀體驗的閱讀教學?!坝幸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因此我們要多給孩子自由朗讀的機會,在第四次幻境中,奶奶出現在亮光里,你覺得該怎樣讀?學生表達出了很多個性化的體驗。如乞求的、害怕的、哀求的、激動的、渴望的、高興的。讓學生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體會。在朗讀中盡情地釋放自己的情感。
學習童話,閱讀童話就是讓孩子們在感受想象的綺麗,而教師安排了一些恰當的環節,提出了一些的問題,也這恰恰是在培養孩子們的想象能力。(如:“死本來是痛苦的,但小女孩的臉上卻帶著微笑。從中你可以看出什么?”“彩色的圖片在對小女孩眨眼睛,它會對小女孩說些什么悄悄話呢?”)。
我認為我們的教學都應該切入學生當下的`生命,在引導理解小女孩在顯示生活中有沒有幸福?如果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幸福,再與小女孩所向往的那種幸福對比,從而反襯出她命運的悲慘,那么就可以省去那些繁瑣的講解??偟膩碚f,石老師這節課有清晰的課堂脈絡能夠巧妙運用評價語言,為我們展示了一堂和諧的、充滿生命氣息的語文課。
以上看法僅是我的個人意見,如有不妥之處還請在做的各位領導批評指正。謝謝。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三
1、教材內容:
我教學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組的一篇講讀課文。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這個小女孩又冷又餓,在臨死前為了暖和暖和擦燃了一根根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種種幻象。這種種幻象與她饑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通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
全文以火柴為線索,先寫小女孩在街上賣火柴,再寫小女孩蜷縮在墻角里擦火柴取暖,最后寫小女孩捏著燒過了的火柴梗凍死了課文可以分2課時教學。
2、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知識技能現狀,我擬訂了以下教學目標,來引導課堂教學。
知識能力落實點:新課標規定“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本課要求學生通過自學的方式學習生字、新詞;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以及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2過程方法指引點:新課標倡導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為主,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運用對比、想象、朗讀等多種方法,進一步理解文本,真正做到學生與文本對話、學生與作者對話,產生心與心的情感共鳴。
情感態度滲透點:新課標規定,“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痹谶@篇童話中要讓學生感受到賣火柴的小女孩痛苦的生活和當時黑暗社會里窮苦人民的悲慘命運;激發學生對小女孩以及對當時窮苦人民的深切同情。
3、教學重點及解決方法:
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深入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習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效果,并能初步的運用。
解決這一重點我運用的主要方式就是讀中感悟,悟中理解,解中生情,用情朗讀,讓學生走進文本,走近小女孩,走近作者的心靈。
4、教學難點及突破方法:
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學習想象的手法并能簡單運用。
3文中有很多含義深刻的句子。我會緊緊抓住這些句子,把讀、思、品、議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讓學生在讀、思、品中理解內容,在討論、交流中升華情感,體會到作者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的同情。具體到這一課時地教學目標有:
學習目標:
1、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
3、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初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難點:
1、會認讀6個生字及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根據課標提倡的人文、自主、合作、探究、創新的精神,老師既要退出課堂主角的位置又要把課堂交給學生,但我認為老師駕馭課堂的最高境界應是“放風箏”,可以讓風箏自由高飛,但它絕不可以脫線,這里的關鍵就在于如何把握“度”的問題。根據六年級學生的階段水平和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我決定運用“創設情境法”和“學生自主探索法”、“朗讀感悟法”。
4中跳出來重新看待這篇充滿現實批判意味的故事,就要靠“情境創設法”了。我讓學生通過課下收集有關安徒生的資料,了解安徒生本身就是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困不堪,所以自然會對生活在下層的兒童充滿了同情。然后以大年夜做對比引入課題,再通過圖文,激起學生與作者的情感共鳴。然后通過學生小組合作的方式,不斷的交流從中有所感悟,獲得新的情感體驗。
對于這樣語言凄美、情感強烈且富于變化的文章來說,“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在讀中自悟。教學中我會采取多種朗讀方式:課文泛讀,指名讀,配樂讀,師生合作讀等方式來學習,在理解中朗讀,在朗讀中領會,在朗讀中升華感情。以讀代講,適時點撥,使學生走進文本能夠深深的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濃郁的情境中努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重點詞句的研讀中我放手讓學生自行探究——自己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最后解決問題;引導學生讀思結合,動靜結合,在研究中獲得成功的體驗,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習的主載。
本課共分二個課時來完成。
第一課時:認識生字、理解新詞,感知課文內容,概括文章大意;理清課文順序,有初步的情感體驗。(準確說讓學生了解課文寫了什么)。
5并學習第一部分。
第二課時:通過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作者如何以虛實結合的方法寫出小女孩痛苦的生活和悲慘的命運的。(讓學生了解課文是怎么寫的)。拓展延伸,我主要分成兩個模塊:模塊一,為學生推薦其它有關描寫窮苦人民悲慘命運的文章,如《伏爾加河上的纖夫》、《我的弟弟“小蘿卜頭”》、《凡卡》等,加深學生對小女孩痛苦生活、悲慘命運的認識,激發濃厚的同情之感。模塊二,體會作者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并能簡單的加以運用??梢砸浴凹尤胭u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的身邊”為題進行大膽的想象。(讓學生領會并能簡單運用作者虛實結合的寫作手法)。
在這里我主要說一下第一課時的流程。
1、談話導入,揭示新課、認識童話、了解作者。
以我們的大年夜和小女孩的大年夜對比引入課題,讓學生初步感受小女孩的寒冷、孤獨、饑餓。
讓學生不再把《賣火柴的小女孩》當作一篇童話來讀,而是把它當作一篇真正的文學作品來賞,為下面進一步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做一個很好的鋪墊。
2、檢查預習,認讀生字詞。
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火焰、暖烘烘、火柴梗、填滿、櫥窗、閃爍、靈魂。知道兜的筆順、多音字“噴”
此目標可由學生獨立完成,教師指導并總結歸納。
63、整體感知,理清脈絡。
(1)、簡單地說一說課文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2)、按照故事的發展順序,把課文分成三段。
(3)把三段提煉成三個小標題。
四、創設情景,喚起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
2、分析重點句型。
3、指名配樂朗讀。(播放《天鵝》。)。
4、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現在最需要什么?(溫暖、食物、疼愛等)具體體會小女孩的悲慘生活并抓住重點語句體會細節,配樂朗讀可以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作者在文本中寄予的對小女孩及所有生活在黑暗社會中的窮苦人民悲慘命運的深切同情。
五、作業。
1、填表。
2、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五、板書。
板書主要寫出課文三個小標題,突出重點。
六、教學反思。
7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境,靈活運用多種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教學時,能夠反復讀,一次一次地與文本對話,領悟課文的內涵,感受到小女孩的悲慘。反復朗讀,升華學生情感。
在突破難點,領悟課文內涵之后,通過配樂朗讀,使學生的情感得到升華。學生深刻的感受到小女孩生活的悲慘,從而對她產生了深切的同情。
二、須改進之處。
1、教學節奏松散,后面教學任務緊張。
2、讀得不夠,教師沒范讀,學生讀的較少。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四
今天,我有幸聽了李艷君老師執教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新課程標準指出:倡導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通過觀課,讓我看到了新課程的理念已在我們的課堂里生根、發芽了。聽了這節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
李老師在導入新課時通過問學生,同學們都喜歡過年嗎?過年都干些什么?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對比,引入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過年時又是怎樣的命運來反襯出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從而為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做好了鋪墊。
二、點撥引導,層層遞進。
老師課前布置了讓學生進行預習,掃除了字詞的障礙,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在小組匯報后,又引導學生找出:小女孩幾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產生幻想的原因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李老師又充分利用課件進行點撥引導,并指導學生朗讀相關的段落,在讀中體會情感,層層遞進。從她渴望得到溫暖、幸福和疼愛中,最后總結出小女孩凍死街頭的原因是因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
三、續寫訓練,拓展思維。
通過李老師的引導、點撥,激起了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最后在布置作業時,老師讓學生續寫賣火柴的小女孩,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同時,板書設計清楚明了。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五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所以在這節課中姜老師的教學體現了以下特點:
如,學習第一自然段。讀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話“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苯蠋熉貛е鴮W生在課堂上做第一次的文本細讀——學著借助關鍵詞從文中提取有效信息。為了突出“冷、雪、黑”,讓學生讀,質疑,“這告訴我們什么信息?”“冷”下著雪就更冷了,天又快黑了就又進一步地表明冷,讓學生充分體會冷,并引導學生在“冷”的前面加上一個“寒”字,學生讀,姜老師引導學生用兩種形式進行朗讀。學生再反復地讀。這樣,一次次地引導學生融入文本,走進文本,感知語言的魅力,豐富情感體驗。
又如,學習第二自然段,教師抓住了重點句子“這一整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有給過她一個錢?!蓖ㄟ^變換句式,讓學生了解小女孩當時的困窘,更讓學生體會到沒有人同情她,可憐她。讓學生探究兩個“誰”一樣嗎?,使學生通過聯想、思考安徒生為什么要這樣寫?充分感知小女孩的努力、辛苦換來的是一無所有,是冷漠。又反復地練習;“這一天,誰也沒有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硬幣?!敝罂偨Y出:抓重點句子和詞語反復地推敲,讀出體會和感受,也就是抓住一個詞,字或句子來慢讀,細品。
語文學習需要教給學生方法。究竟怎樣才算是教給學生方法呢?如果只是單純的提出方法,讓學生按照所謂的方法去做,學生因為沒有切身的體會,往往會機械運用,在需要自己想辦法的時候會無計可施。最好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學習的方法,并且能夠在實踐中積累為自己的學習經驗。
姜老師始終注意了教方法而不是給方法。平常我們在寫批注這個環節往往容易流于形式,為了批注而批注,而之后的教學中很少有為批注而設計的教學環節,,姜老師今天寫批注的方法是真正落到了實處。學生對于這種新鮮的學習方法,能夠根據老師舉的“例子”進行批注。從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我們就可以知道他們已經對批注有了更深切的認識。這里看似簡單,其實蘊含著執教者對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深意。姜老師幾次出示了自己對課文的批注。但是每一次的批注目的都是不同的。開頭的批注,是讓學生對批注有一個認識,知道什么是批注,怎樣進行批注是比較好的。第二次屏幕出示教師的批注,教師提示:剛才我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抓住一個重點的句子,反復推敲、比較,還可以聯系上下文感受。第三次姜老師是用提示的方式:閱讀的時候,抓住一個詞,一句話,把你閱讀的信息或者感受寫在文字的旁邊,不就是我們常說的批注嗎?批注就這么簡單——下面就請你也試著從三、四自然段中任選一段。哪個詞,哪句話觸動你,就把你讀到的信息、感受批注在旁邊。學生也有足夠的時間來寫自己的批注。第四次姜老師抓住“可憐的小女孩”,作者好像站出來說話了,這就相當于批注。教師一次次展示,一次次強調,讓學生對批注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相信這些學生在閱讀其他文章的時候,不一定都會把自己想到的隨時寫上,但是在某一處會停下來細細思考,慢慢品味,或者從內心發出感嘆。如果教師長久堅持這樣的訓練,學生真的就會形成批注的習慣,養成批注的能力。就像脂硯齋批注《紅樓夢》,金圣嘆批注《水滸傳》,毛澤東批注《二十四史》那樣去閱讀,那種閱讀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閱讀。
相信通過這篇課文的教學,小女孩不僅停留在安徒生宗教信仰中的天堂,也走入了學生情感的天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思維是活躍的、深刻的,語文學習是扎實的、有效的。從這個意義上而言,姜老師教給學生用細讀的方式體會文章,用課文去教語文,也把學生帶入語文學習的幸福天堂。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六
尊敬的各位領導及評委們: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四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它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先敘述了大年夜,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著講小女孩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最后講小女孩被凍死了。
我主要教學的內容是課文的第一大段――“賣火柴”,這部分共有四個自然段,先講小女孩怎么會赤著腳走路;接著講她已經在街上走了一整天;再講她聞到街上飄著烤鵝的香味;最后講她不敢回家。突出體現了小女孩的“可憐”。
課文安排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一點外國文化,感受作品中蘊含的那種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引導學生讀進去之后,再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設計。根據本學科教材的特點和《標準》的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寫作條理。
3.重點學習1—4自然段。通過反復地有感情朗讀,引導學生從內容想開去,設身處地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引起心靈的震撼,產生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
依據《課標》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本節課教學中,我盡可能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教師只作相應點撥,只作宏觀調控教學進程,讓學生運用“自主閱讀——交流體會——想像補充——練筆延伸”的自學法來學習課文,這四類自學方法既相互獨立,又連為一體,在教學中逐步滲透,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我采用“導讀——導思——導說——導遷”等輔導法,輔以多媒體教學,力求少講,教師輔導引路,引導讀與學生積極自學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并結合本課內容,力求遷移,發散,延展課堂教學,使教學有一定的深度。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步教學程序,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程序的各個層面之中。
(一)走近安徒生。
1.用課件出示安徒生資料,讓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安徒生的資料,感受“童話大師”安徒生的偉大。
2.課外搜集安徒生的有關作品。
(二)走近小女孩感受“可憐”
31.創設情境,故事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了丹麥人民在本國統治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下的悲慘生活現實。
2.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1)聽錄音,結合課文內容概括出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圍繞這件事,課文分為幾部分來寫?
3.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1)指名帶讀生字,注意引導學生讀準字音,分清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
(2)理解字詞:通過字形對比,辨析字義,等方式理解字義,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指導書寫,對學生書寫有困難的生字教師進行指導。如:“兜”“焰”。
4.反饋學習情況。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引導學生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方面來說)。
(2)引導學生以寫小標題形式概括(賣火柴擦火柴凍死)。
(三)走進小女孩深化“可憐”
1.出示自學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1—4自然段,從哪些語句中你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可以邊讀邊在語句旁做上批注,也可以在練習本上分條列出小女孩遭受了哪些不幸。
2.教師個別指導,引導學生做好旁注。
3.學生小組間交流反饋。
4.指名反饋學習感受,教師隨機誘導(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采用“邊讀邊想象”、“情感朗讀”等方法讀出或說出小女孩的“可憐”。)。
45.請同學們懷著對小女孩無比同情的感情讀一讀1-4自然段,自由品讀,指名個別讀。
6.小結:可憐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街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多么渴望有人來買她的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
四、板書設計:
賣火柴。
(可憐)擦火柴。
凍死。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七
新課程標準指出:倡導學生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今天,我有幸聽了胡老師執教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節課例。通過觀課,讓我看到了新課程的理念已在我們的課堂里生根、發芽了。聽了這節課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胡老師在導入新課時通過問學生,同學們都喜歡過年嗎?過年都干些什么?緊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對比,引入賣火柴的小女孩在過年時又是怎樣的命運來反襯出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從而為引領學生走進文本做好了鋪墊。
老師課前布置了讓學生進行預習,掃除了字詞的障礙,通過課件出示表格,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在小組匯報后,又引導學生找出:小女孩幾次擦燃了火柴?每一次都看到了什么?產生幻想的原因是什么?根據學生的回答,胡老師又充分利用課件進行點撥引導,并指導學生朗讀相關的段落,在讀中體會情感,層層遞進。從她渴望得到溫暖、幸福和疼愛中,最后總結出小女孩凍死街頭的原因是因為她渴望得到真正的幸福。
通過胡老師的引導、點撥,激起了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最后在布置作業時,老師讓學生續寫賣火柴的小女孩,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拓展,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是本節課最大的亮點。同時,板書設計清楚明了。
語文課的主要任務有兩個方面:一個是教授語文知識,提高學生語文能力;另一個時傳承文化,提高學生的精神境界。在胡老師的這節課中,新課程的理念雖已充分體現,但我想談談自己的幾點不成熟的看法,與大家共同探討。
這篇課文時一篇很好的情感熏陶的課例。在這節課中,老師過于注重自己的講解,而忽略了學生的朗讀。胡老師完全可以放手讓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朗讀,然后讓學生朗讀在朗讀中去體會和把握情感,這樣,文本的難點就不攻自破,那么這堂課就更加潤澤了。
先讀進去,再想開去貫穿于教學中,從而使課堂顯得拘謹,老師不敢超越文本,對學生不敢大膽的放手,那么培養學生獨立閱讀思考的能力就無從談起了。
如果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自己的幸福,再與小女孩所向往的那種幸福對比,從而反襯出她命運的悲慘,那么就可以省去那些繁瑣的講解。
總之,在這節課中,新課程的理念雖已滲入教學中,但我認為胡老師的教學目標: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沒有達成的,學生沒有真正在朗讀中去準確把握情感。同時,對學生的學習關注太少。這僅是我自己的幾點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八
我今天講的是人教版第十二冊第四組中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一篇童話,他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勞動人民悲慘遭遇的同情,本文是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交流的好材料,因此,在教學本課時我準備分三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解決字詞知識,理清課文脈絡;第二課時精讀“賣火柴、擦火柴”部分;第三課時學習小女孩凍死部分,理解課文最后兩個自然段的含義,進行小練筆。
我要說的是第一課時。
根據本課教材特點和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實際,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初步了解課文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4、初步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激發學生的同情心。
“教師教完是為學生學服務的”,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就能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學生自主讀和做交流的方法并配以情境教學法進行教學。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標準中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因此,本節課中引導學生人人參與到讀中,人人動口、人人動腦,讓學生在讀中理解、領悟、品味、積累,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課堂。真正體現課程標準的人文精神。
1、談話導入。
上課開始我先以高興的語調詢問學生每一年當中那一個節日你是最高興的?為什么高興?學生會說出理由,然后轉折老師這一接課也給你們帶來了一個發生在大年與的故事,然后播放《賣火柴的小女孩》flash動畫的情景朗讀,接下來讓學生說說聽后的心情和感受。這樣導入將學生引入了一個特定的情境當中。學生自然會把自己和小女孩進行對比,激發學生的同情心,同時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接下來在引導學生了解安徒生開拓學生視野,增長見識。
2、初讀課文,落實基礎知識。
接下來讓學生自讀課文,自己解決字詞知識,然后檢測。這樣安排可是因為六年級學生有較強的獨立識字能力,這樣做才能把基礎知識落到實處。
3、再讀課文,把握課文整體內容,理清課文脈絡。
這一部分由于本文篇幅較長,文中多音字較多、學生要達到把課文讀準、讀通、理清脈絡就要多讀、反復讀。因此,這部分教學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段練讀,然后展示給同學,比一比看誰讀的通順,讀的流利。讓學生在聽、讀的過程中把握課文的整體,這樣才能為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做好鋪墊。
課的結尾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檢測學生讀文的效果,為下節課做鋪墊。
這就是我設計本節課的想法,對于六年級語文講讀課的第一課時到底怎樣上,都應解決哪些問題我也把握不準,也想借本次活動向各位領導、老師請教,這也是我們高年組教師的一個疑惑。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九
本組課文有4篇課文,它們都有著鮮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不同的命運,其中《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1、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讀寫和理解生字所組成的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4、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1、從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種種幻象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關注小女孩的命運。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的效果。
2、從最后三個自然段的含義深刻的語句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課時。
嘗試讓學生先自學后教的理念,并運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抓住主線——“小女孩的命運”,讓學生提出問題,并在讀中悟出道理,學會運用各種方法(如:抓住關鍵詞句理解句子,聯系上下文,聯系實際,學習虛實結合的寫法等),讓學生閱讀文本后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并能縱橫聯系學語文,做到讀、寫結合。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會提問,并用“問題引導,當堂訓練”的方法,讓學生“以讀為本”,說、議結合,悟出文章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并采用單元整合,體會表達方法。
第二課時。
1、在別人幸福地歡度新年的時候,女孩卻悄無聲息地凍死在街頭。讓我們讀讀課文的最后兩部分,提出問題。
2、出示: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1、她曾經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使她感到幸福,請同學快速瀏覽課文的第二部分,畫出來。
2、學生匯報,教師板書:大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
2、觀看表現美麗幻想的動畫片,找生朗讀,感受女孩虛幻的幸福。
課件出示:小女孩特別(),渴望(),就幻想到()。
4、選擇你認為女孩看到會感覺最幸福的部分,練習朗讀,把它的美麗與美好讀出來。
1、火柴再溫暖,再明亮,帶來的幻覺再幸福,總是要消失的。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讀懂了什么。
出示句子:哎,這是怎么回事呢?她剛把腳伸出去,想讓腳也暖和一下,火柴滅了,火爐不見了。她坐在那兒,手里只有一根燒過了的火柴梗。
這時候,火柴滅了,她面前只有一堵又厚又冷的墻。
這時候,火柴又滅了。只見圣誕樹上的燭光越升越高,最后成了在天空中閃爍的星星。有一顆星星落下來了,在天空中劃出了一道細長的紅光。
2、交流:現實的殘酷,女孩命運的悲慘。
3、比較句子:
(1)啊,哪怕是一根小小的火柴,對她也是有好處的!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來了,冒出火焰來了!
(2)她又擦了一根。
(3)她又擦著了一根火柴。
(4)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重點比較第一次和第五次的擦燃火柴時小女孩的心理歷程)。
體會:女孩由開始的不敢到敢,從抽出一根到后來的抽出一把,表現出了她對美好生活的迫切渴望。而這種美好,只有在虛假的幻想才能得到滿足。所以,“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痹谒劳鲋?,在另一個世界中,女孩終于擺脫了現實的殘酷。
(有感情朗讀、質疑思考、討論交流、聯想入境,都是品味讀書的好方法。)。
2、這篇童話為什么讓我們如此感動?(對比的寫法,使女孩美好的幻想與殘酷的現實產生了強烈的對照,讓我們對女孩悲慘的命運有了深切的同情;詳細的刻畫,女孩的外貌、衣著和動作,深刻地寫出了女孩的可憐;合理的想象,種種的“美好”,實際是那樣平常與普通,對女孩來說卻可望而不可及;悲劇的結局。)。
3、配樂有感情地朗讀最后兩段。
4、對比《凡卡》一課,說說和此文的異同。
1、讀完這個感人的童話,我們一定有許多話想對那個可憐的小女孩說。請同學們先來讀一首9歲兒童劉倩倩的詩歌《你別問,這是為什么》。再把你想說的話寫下來。或者可憐的凡卡也行。
2、課外閱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作品。
《皇帝的新裝》《人魚公主》等,你讀過了嗎?
板書設計:
美好的幻覺殘酷的現實。
命運悲慘。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
尊敬的各位領導及評委們: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四組第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它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先敘述了大年夜,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著講小女孩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最后講小女孩被凍死了。
我主要教學的內容是課文的第一大段――“賣火柴”,這部分共有四個自然段,先講小女孩怎么會赤著腳走路;接著講她已經在街上走了一整天;再講她聞到街上飄著烤鵝的香味;最后講她不敢回家。突出體現了小女孩的“可憐”。
課文安排意圖: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一點外國文化,感受作品中蘊含的那種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引導學生讀進去之后,再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設計。根據本學科教材的特點和《標準》的要求,制定以下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理解詞語的意思。
2、整體感知課文,理清課文寫作條理。
3、重點學習1—4自然段。通過反復地有感情朗讀,引導學生從內容想開去,設身處地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引起心靈的震撼,產生情感的共鳴,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
依據《課標》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本節課教學中,我盡可能把課堂時間留給學生,教師只作相應點撥,只作宏觀調控教學進程,讓學生運用“自主閱讀——交流體會——想像補充——練筆延伸”的自學法來學習課文,這四類自學方法既相互獨立,又連為一體,在教學中逐步滲透,讓學生形成自學能力。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我采用“導讀——導思——導說——導遷”等輔導法,輔以多媒體教學,力求少講,教師輔導引路,引導讀與學生積極自學實現教與學的良性互動,并結合本課內容,力求遷移,發散,延展課堂教學,使教學有一定的深度。
圍繞以上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步教學程序,同時把教法和學法滲透在教學程序的各個層面之中。
(一)走近安徒生。
1、用課件出示安徒生資料,讓學生交流課前查閱的有關安徒生的資料,感受“童話大師”安徒生的偉大。
2、課外搜集安徒生的有關作品。
(二)走近小女孩感受“可憐”
1、創設情境,故事導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使學生初步感受到了丹麥人民在本國統治階級和英國資產階級的雙重壓迫下的悲慘生活現實。
2、初讀課文,理清條理。
(1)聽錄音,結合課文內容概括出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
(2)想一想圍繞這件事,課文分為幾部分來寫?
3、檢查生字掌握情況。
(1)指名帶讀生字,注意引導學生讀準字音,分清平翹舌音和前后鼻音。
(2)理解字詞:通過字形對比,辨析字義,等方式理解字義,聯系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意思。
(3)指導書寫,對學生書寫有困難的生字教師進行指導。如:“兜”“焰”。
4、反饋學習情況。
(1)課文寫了一件什么事?(引導學生從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結果方面來說)。
(2)引導學生以寫小標題形式概括(賣火柴擦火柴凍死)。
(三)走進小女孩深化“可憐”
1、出示自學提示: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1—4自然段,從哪些語句中你體會到小女孩的“可憐”,可以邊讀邊在語句旁做上批注,也可以在練習本上分條列出小女孩遭受了哪些不幸。
2、教師個別指導,引導學生做好旁注。
3、學生小組間交流反饋。
4、指名反饋學習感受,教師隨機誘導(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采用“邊讀邊想象”、“情感朗讀”等方法讀出或說出小女孩的“可憐”。)。
5、請同學們懷著對小女孩無比同情的感情讀一讀1-4自然段,自由品讀,指名個別讀。
6、小結:可憐的小女孩!在又冷又黑的大街上賣火柴的小女孩!她多么渴望有人來買她的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
賣火柴。
(可憐)擦火柴。
凍死。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一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我為這節課確定的教學目標是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引導學生在讀進去之后,再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提高閱讀能力。
這個故事很多學生已經聽過,理解內容并不難,但對思想感情的理解缺乏深度。從內心和作者產生共鳴,學習作者的表達方法是學生學習的難點。
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的發展,這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對教育提出的要求。的確,使學生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從長遠看,使學生在學習語文時,奠定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對學生的一生更重要。在語文學習中,學生的發展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也包括情感世界的豐富,觀察領悟能力的提高和探索創造精神的培養。因此,我在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著重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緊緊把握課程改革的方向。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顿u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極富感情,不宜層層分析,那樣會削弱文章的感染力。因此我在教學中,從整體入眼,引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課文,全面提高語文素養。
2、充分發掘課文的情感因素。
閱讀教學不能停留在理解內容的層面上,而要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故事扣人心弦,感情深刻強烈,在教學中應充分挖掘,運用多種方式使學生體會小女孩的悲慘,激起對殘酷社會現實的不滿。
1、把握一條情感脈絡教學中應緊扣“由憐生愛,由愛生悲,由悲生憤”的情感脈絡,不斷提升學生的情感體驗,升華情感。
2、培養三種能力。
(1)探究感悟能力。作者的感情是通過語言文字表現的。她的“可憐”“幸福”體現在哪里?這些問題需要學生在自讀中自悟,在互相討論中加深理解和感受。
(2)、想象和表達能力。如果你看到小女孩凍死街頭會怎么說。假如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么?通過虛擬情境,一方面深化課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一方面發展學生的想象表達能力。
(3)、朗讀能力。課文感情充沛,適合訓練朗讀,因此要運用自由讀、范讀、指名讀等多種方式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
我據這篇課文故事性強,學生感興趣讀的特點,主要采取“自學研討法”教學。學生自己感悟領會,小組交流合作。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
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思想感情。教師以讀代講,學生以讀悟情,以讀達情。
1、故事導入。
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課文,帶領學生進入情境。聽后讓學生說說,聽了這個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2、創設情境。
大年夜幸福的人家是怎樣的情景?可憐的小女孩在干什么?提出這兩個問題后,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以“可憐的小女孩!”為主線,小組內交流從第一段的哪些地方體會出她的可憐。通過創設這一情境,勾起學生對已有生活經驗的回憶,對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有一個初步感知。
3、小女孩的命運究竟如何?
學生帶著問題在文中尋找答案??吹叫∨鏊澜诸^你會怎么說?學生自由想象、充分表達。接著讓學生對這一段質疑。小女孩明明那么不幸為什么說她是“幸福”的,帶著疑問學習第二段。
4、展開研讀。
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她看到了什么?你從中體會到她的幸福了嗎?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要環節,作以下安排:
(1)自學自研。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分析,邊讀邊批注。教師在座間巡回指導,參與學生的活動,獲得反饋信息。
(2)全班交流。
總結學習方法,先找出寫小女孩幸福的句子體會,再想象她面對烤鵝、圣誕樹、奶奶時會說些什么,最后討論為什么會幻想到烤鵝、圣誕樹、奶奶?學生再以同樣的方法自學二、三、四次幻想。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
組長匯報學習成果。如果這一切不是幻想,它們真實的出現在你的面前,你會有這種幸福的感覺嗎?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哪一次幻想最讓你感動?指導朗讀第十段。讀出小女孩看到奶奶時的驚喜。
出示小女孩在天堂和凍死街頭的對比畫面,通過運用對比,可以使學生對小孩的悲慘命運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自然理解了兩個“幸?!钡囊馑肌?/p>
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和對殘酷現實的不滿體會深入了,再讀文章最后兩個自然段感受會更深。
5、拓展創新。
這是引導學生深化閱讀,運用創新的環節。這時讓學生想象“假如賣火柴的小孩來到我們中間,你會說些什么”。學生自由想象,充分表達,在小組內交流。
6、指導朗讀。
在學生對課文內容有了深入的理解后,讓學生自由朗讀自己最喜歡的地方,小組內交流自己的體會。然后在全班交流,教師相機指導,鼓勵學生自由評議,以達到提高學生朗讀水平的目的。
7、總結、課后作業。
學完課文,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舉辦“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的征文比賽,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參加。推薦學生讀安徒生的其他童話,召開講故事比賽。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二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由丹麥作家安徒生所寫,乃一篇童話。它記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圣誕夜被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反映了當時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揭露了尖銳的社會矛盾。
課文結語有這樣一句話:“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碧貏e意味深長。本節課我就想告訴學生:對于小女孩來說,也許只有死了才是幸福的!因為,我們所教的學生大多生活安逸無憂,一直在大人的呵護和愛中成長,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幸福,更無法理解小女孩的幸福。而長久的使命告誡我,語文更主要是人文教育,是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
本節課,我預期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賣火柴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珍惜我們現在的生活。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啟發誘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依據《課標》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層層引導,讓他們從文中感受小女孩的孤單、可憐、凄慘,并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2、合作探究,重視朗讀。
通過我和學生之間,學生同桌之間,小組之間的合作,引導學生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的種種幻想體會她的悲慘生活。
以及從含義深刻的句子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讀寫結合,升華主題。
語文課不僅有使我們共鳴的情感,也應該有練習。所以我印發了學案,并布置了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我們想對她說什么?并且改寫課文,讓小女孩變得快樂幸福的作業題。
4、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三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六單元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作者通過這個故事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這是一篇情感教育的好材料!
語文教學是為了促進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發展,課堂上讓學生掌握知識固然重要,但從長遠看,學生品行的發展,能力的發展,語文綜合素養的提升,對一個學生的成長及將來來說更為重要。
因此,我在設計《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著重體現了以下教學思想:
1、大膽放手——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語文課程改革標準》倡導語文學習方式的改變。語文教學必須擺脫以情節分析為主線,以提問應答為載體的低效模式。整堂課,我充當的是引路人的角色,在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基調,把握文章中心句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自讀、自悟。
在品讀文章的詞句中感受小女孩的孤單、可憐、凄慘,并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2、大刀闊斧——重組教材。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六單元安徒生寫的一篇童話,經我壓縮后變成一則簡短的童話故事,拿到五年級的班級去上,引導學生抓住中心句學習課文,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可憐身世與悲慘的遭遇,喚醒人們去關注并關愛象小女孩一樣被窮苦生活所折磨的人。
3、自讀自悟——體會小女孩的可憐。
依據《課標》中“尊重學生,張揚個性,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的新理念,教學中我放手讓學生自己讀書,讓他們從文中感受深的句、段,談自己的體會。在交流中,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同時,在引導中不僅注重了對小女孩的可憐與悲慘生活的理解,更尊重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失時機地利用多媒體展示課件,圖片等,烘托出當時那種凄涼的氛圍,激發同學們對小女孩的同情。
4、讀寫結合——升華主題。
語文教學,應該是聽、說、讀、寫的緊密結合,為了把學生對賣火柴的小女孩同情之情表達出來,我安排了一處課堂寫話,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帶我身邊,我想對她說();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帶我們身邊,我會()這樣做。、的緊密結合通過課堂寫話,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小女孩悲慘遭遇的理解,還進行了一次愛的教育與洗禮,懂得只有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懂得愛并珍重愛,學生能明白這一點實屬不易!
我根據這篇課文故事性強,學生感興趣讀的特點,主要采取“自學研討法”教學。學生自己感悟領會,小組交流合作。教師的主要作用是引導,幫助學生突破難點。在學習過程中,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我主要采用多媒體教學,這樣既直觀又有能提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合作、探究的解讀課文,感悟思想感情。教師以讀代講,學生以讀悟情,以讀達情。
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1、播放圣桑的《天鵝》,營造氣氛,教師講述。
這就是安徒生筆下的《賣火柴的小女孩》,這是一位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也是一位值得人們同情的《賣火柴的小女孩》。
二、初讀課文,感受小女孩的可憐。
1、給學生配上鋼琴曲《羅米歐與朱麗葉》讓他們自由朗讀。
同學們喜歡用什么方式讀課文?(默讀、大聲朗讀、站著讀、兩個人一起讀)。
要求:想一想,這篇童話故事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讀后你有什么感受?
2、反饋交流,感知課文內容。
(高興—生氣—難過—不平—氣憤)說說你為什么會有這些感受?
三、品讀中心句,質疑領悟全文。
(一)速讀課文,找出文中的中心句。(投影出示)。
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a抓住:大年夜、凍死、體會小女孩的可憐。
(二)品讀課文1、2自然段。
通過自己與小女孩的比較,通過朗讀體現小女孩在大年夜,孤單無助,孤苦伶仃地在街上賣火柴,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三)課件——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產生的幻想。
四、升華和延伸(投影出示)。
五、老師贈言(投影出示)。
人類在探索太空,征服自然之后,終將會發現自己還有一股更大的力量,那就是愛的力量。
——夏爾丹。
六、課外作業:
1、看一本安徒生童話集。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四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四組的一篇講讀課文。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它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先敘述了大年夜,天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著講小女孩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最后講小女孩被凍死了。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現實與虛幻相結合的表達方法并獲得情感體驗,從而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和作者寄予的深切同情。并能通過朗讀激起學生對小女孩的同情之心,培養學生的愛心,啟發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重點)。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1、啟發誘導,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把更多的空間和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自己去揣摩、感悟,我適時加以引導,讓他們從文中感受小女孩的孤單、可憐、凄慘,并產生同情、憐憫之心。
2、合作探究,重視朗讀。
通過我和學生之間,學生同桌之間,小組之間的合作,引導學生從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的種種幻想中體會她的悲慘生活。以及從含義深刻的句子中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讀寫結合,升華主題。
學習結束后布置了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中間,我們想對她說什么以及能不能幫她改寫命運的作業題。并出示課后小詩讓學生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4、采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明確目標。
過渡語:就在人群中,有一個人也和大家一樣非常同情小女孩,他通過自身的想象寫下了一篇童話故事……(同學齊讀課題--注意激發同學的同情心)你們愿意再一次快速地讀課文嗎?讀后還要有話要說:
板書:實際:寒冷、饑餓、沒有歡樂、沒有愛幻想: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
小女孩為什么會有這些幻想?小結:小女孩在大年夜的晚上又冷又餓,極度孤獨,無家可歸,于是就在臨死之前發生了與自身需要密切相關的幻景,而她做了什么,想到什么有誰知道呢?這些只是作者在實際的基礎上進行的合理的想象,是符合當時的情況的。我們寫作文,也要學習這種方法,在把事實寫清楚的基礎上,以事實為依據,展開合理的想象,把想到的也寫下來,使文章更具體,更感人。
三、理解課文,分層達標過渡語:作者寄予對小女孩無限的同情,這在課文中充沛體現了出來。文章中有許多讓我們感動的句子,〔出示學法〕其中有一些最能體現小女孩生活凄慘的,你們愿意把它找出來,再通過感情朗讀與大家一起分享嗎?(讀課文--找句子--談體會--感情讀)重點理解以下句子:
a、她敢從成把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身的小手嗎?(她不敢擦火柴,因為要靠賣火柴來維持生活,而且爸爸知道了會打她,“終于”一次說明她經過了激烈的思想斗爭,她實在是冷得支持不住了。)指導朗讀:讀出矛盾的語氣。
b、多么溫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簡直像一支小小的蠟燭。這是一道奇異的火光!(“溫暖”是擦燃火柴后給小女孩帶來的感覺;“奇異”
看出小女孩處于饑寒交迫的極度虛弱中,從真實的感覺逐漸變成了幻覺的狀態,因而發生了一系列的幻想。)指導朗讀。
c、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趕緊”、“一大把”可以體會到,小女孩見到奶奶時的心情是多么激動,留住奶奶的心情是多么急切。)指導朗讀。
d、她們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沒有饑餓,沒有寒冷,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就是死亡,就是離開這個世界。這句話說明,小女孩活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寒冷,只有痛苦;死了才干解脫寒冷,解脫饑餓,解脫痛苦。可見小女孩十分可憐和凄慘,可見社會的黑暗與不公。)指導朗讀。
e、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板書:凄慘結局:凍死了。)(“兩腮通紅”說明小女孩時凍死的;“微笑”說明她死時沒有感到痛苦,是在幻象的幸福和歡樂中死去的。幻想和實際,死亡與微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其凄慘,引發人們的同情。)指導朗讀。
f、“她想給自身暖和一下……”人們說。(從人們淡淡的話中可以看出人們并不關心小女孩。)指導朗讀。
g、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第一個“幸?!保盒∨⑴R死時是幸福的,她是在看到許多美麗的東西的幻覺中死去的;第二個“幸福”: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了。真正含義是受罪與死亡,透過這兩個“幸福”可以感受到作者的悲憤心情,感受到她對勞苦人民給予的深深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的社會的強烈不滿。)指導朗讀。
四、小結結束。
小結語與板書結合)從剛才同學們的朗讀中,老師也確實體會到了小女孩命運的凄慘和大家對她的同情。有一位叫劉倩倩的同學讀了這個催人淚下的童話故事以后寫了一首詩,獲得國際兒童詩金獎,原因是她富有愛心,寫得感情真摯,值得讀一讀,請大家也來感受一下。(幻示)。
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媽媽給我兩塊蛋糕,
我悄悄地留下了一個。
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爸爸給我穿上棉衣,
我一定不把它弄破,
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哥哥給我一盒歌片,
我選出了最美的一頁,
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晚上,我把他們放在床頭邊,
讓夢兒趕快飛出我的被窩,
你別問,這是為什么?
我要把蛋糕送給她吃,
把棉衣給她擋風寒,
在一塊唱那最美麗的歌。
你們想知道她是誰嗎?
請去問一問安徒生爺爺,她就是賣火柴的那位小姐姐。
板書設計:
實際:寒冷、饑餓、沒有歡樂、沒有愛。
幻想:火爐、烤鵝、圣誕樹、奶奶。
凄慘結局:凍死了。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五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傳世之作,是一篇精讀課文。這篇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故事。我認為這篇作品最光彩或者說最觸動人心的地方是小女孩用細細的火柴點燃美麗的幻覺世界的那一刻,這一刻,小女孩不僅點亮了黑暗而又寒冷的世界,同時也點燃了溫暖與光明。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生活在悲苦中的千千萬萬個孩子們的縮影,他們是社會生活中被壓榨、被欺侮、被*視的弱者。安徒生筆下的小女孩形象是一個弱者頑強不屈的抗爭與追求,這是安徒生自身的寫照。這個氣息可聞、身形可見的小女孩,她的可憐、她的孤苦激起了讀者徹入心底的同情,與安徒生對小女孩的同情產生了強烈的共鳴。在童話世界里,安徒生對小女孩憐憫的愛最終變成了一種撫慰的愛——小女孩在痛苦的極點留下了微笑。安徒生最后給予小女孩的是永恒的愛,那就是是到天堂過一種沒有寒冷、沒有饑餓的日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以及她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豐富的想像能力、表達能力和朗讀能力。
方法與過程目標:通過對比、想像、朗讀等多種方法,增強對文本的理解,讓學生與作者的心靈產生共鳴。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悲慘的命運,激起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學重點:感受賣小女孩的悲慘命運,激起對小女孩的同情之心。
教學難點:體會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1、對于這樣語言凄美、情感強烈且富于變化的文章來說,“讀”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所以,在設計這篇課文的教學時,我緊扣一個“讀”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引領學生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賣火柴的小女孩》我在設計本課時充分考慮了六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理解能力,在第一課時讓學生熟讀課文、理清文章結構、了解了五次幻象的基礎上進行第二課時的教學設計。將本節課分以下幾步進行:
一、走進安徒生,感受安徒生童話。
1。課前查閱的有關安徒生的資料,感受“童話大師”安徒生的偉大。
二、走近小女孩感受“可憐”。
我們每個同學的大年夜是美麗的,小女孩的大年夜是什么樣的?和我們的“大年夜”一比較,學生能充分感受小女孩生活的悲慘。
文中有三處描寫“大年夜”的句子:
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每個窗戶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
與我們人人期盼、寄予我們無限幸福的大年夜相比,賣火柴的小女孩確凍死了,為什么?
三、走進小女孩,深化“可憐”
這部分,我主要采用對比教學,讓學生感知、體味情感。朗讀中的“有感情”絕不是對文字本身“一頓二重”的技術處理就能解決的。而是需要喚起學生內心的情感波動,掌握文章的“神”,“情動于中”自然就能“形于言”了。我是這樣做的,首先抓對比,文章有這樣幾處對比:
對比一:虛幻與現實的對比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對比二:插火柴前的心理和后來插火柴的心理。
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
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
敢和趕緊對比,感受小女孩渴望幸福的強烈欲望。
對比三:文章一實一虛的寫法。
通過對比,讓學生感受小女孩向往幸福的渴求。
其次,創設情境。作者采用了對比的寫法寫小女孩的5次幻象,反襯了小女孩生活的痛苦。特別是后兩次幻象,是前三次的高潮,在看見奶奶的一剎那,她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似的,趕緊想把奶奶留住,于是擦燃了一大把火柴,她和奶奶一起飛走了,她死了!所以,在文章最高潮的部分,我設置了音樂,通過情境朗讀來感受小女孩生不如死的悲慘,激發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孩子們感受得越深,對文章中的難理解的句子理解得越到位,與這催人淚下的語言文字融為了一體。
四、走進安徒生,了解童話內涵。
什么是童話?在同學們的心里,無非就是城堡、公主什么的,今天這節課,我不僅讓學生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可憐,我還要讓他們懂得怎樣讀童話,所以在最后我是這樣設計的:列夫。托爾斯泰曾意味深長地問高爾基:“你讀過安徒生嗎?我讀過,十年前,我沒讀懂,十年后,我終于讀懂了,他很孤獨,非常孤獨?!蔽覀円黄饋碚務勀阈闹械陌餐缴?。最后送大家兩句話,希望大家帶著這兩句話走進其他的童話。
感悟童話,感悟童話的意味深長!
走進童話,走進人生的五彩繽紛!
五、說板書。
整堂課的設計,我緊緊圍繞著教學目標,遵循學生的年級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教學理念,基本達到了教學效果。不足之處,還請各位評委和老師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六
許老師執教的《賣火柴的小女孩》教研教學課,使我受益匪淺,下面就這節課談一談我的一點體會和見解。
一、課堂導入新穎。
常言道:“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痹谛抡n一開始,許老師讓學生給小女孩取個名字:麗莎。為后邊的課文學習起到了拉近學生跟小女孩距離的作用,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激發了學生深入學文的探究認識。
二、目標設計恰當。
設計目標如下:1、理解課文內容,能說出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每次擦燃火柴都想到了什么。2、有感情朗讀課文。3、轉換角色,體會情感,領會窮苦人民的悲慘生活,教育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三、以讀為本,感悟語言,激發情感。
讀前提示:小女孩是我們的朋友,我們要走進她,感受她,由于現實的寒冷、饑餓、孤獨、沒有愛,使她幻想到火爐、烤鴨、圣誕樹、奶奶??墒鞘裁炊紱]有,當她又回到現實中時就更冷、更餓、更孤獨,最后死去(后面附板書進一步說明)。《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語文的述程;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痹S老師在教學中起到引導作用,小女孩每一次幻想的內容采用了不同的朗讀方式:如抽讀、分組讀,男女生分角色讀、同桌配合朗讀。老師在引讀時,學生讀得入情入境。讓學生在閱讀中學會了學習,真正做到“以讀為本”。
四、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引導到位。
許老師在情感教育上采取自然的討論方式,轉換角色方式,如人們對她的死的討論時設問:如果她沒死,回到家,家人會怎么對待她;假如是自己,這時你想需要什么?她唯一想到的就是奶奶,說明小女孩需要什么?(需要愛)這是同學們很容易就想到的,因而自然的轉入對學生情感教育的內容上來了。點明:我們的生活不能沒有愛!同學之間,人與人之間乃至整個社會都需要愛,教育學生應該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五、課堂結尾新穎獨特,有創意。
讓學生端坐于座位,閉上雙眼,雙手合攏立于胸前,為小女孩麗莎祈禱??然后,全班同學齊唱歌曲《童話》,結束新課。升華了課文的情感教育。
六評教學板書。
這課板書設計合理,言簡意明,有藝術性,字跡工整美觀,使學生一看就明白課文大意。
七.評教學不足。
在這節課中,新課程的理念雖已滲入教學中,但我認為情感朗讀學生還是把握的不夠,這僅是我的一點粗淺的看法,與大家共勉。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七
王老師在指導學生歸納課文主要內容時,放手讓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性。在小組匯報后,王老師又對教材進行創造性的處理,讀“她曾經看到過那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眴枴?那她到底曾經看到過哪些美麗的東西?她曾經有過什么樣的幸福?”于是王老師指導學生先研讀小女孩的四次幻境,通過想象、讀、悟、放大小女孩在幻境中的美好、幸福的甜蜜感受,在讀中體會情感,層層遞進,從而達到了“教是為了不用教”的目的。
緊接著,王老師用過渡語“火柴終究要滅的,小女孩所渴望的東西得到了沒有,結果怎樣?”把沉浸在小女孩美好幻境中的學生拉回到了殘酷的現實中,使學生感受到了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喚起學生對小女孩的深切同情,使學生已走進文本之中。
更讓人拍手叫絕的是王老師通過問題“透過這堵墻,你感受到了什么,”使學生有了進一步的情感噴發,學生的回答異常精彩:“墻內有那美麗的圣誕樹,人們在歡快地舞蹈著,墻外的女孩卻又冷又餓”“小女孩非??释麚碛袎鹊纳?。”“墻內墻外是兩個不同的世界?!薄蠋熅瓦@樣引導孩子由淺層次的感知層面讀進到文本背后的、深層次的情感。
完成對文本“讀進去”之后,還須從文本“想開去”,于是教學進入從文本拓展開去的階段:
王老師設置了讓學生說一說:“假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來到我們身邊,你想對她說些什么”的問題。為使學生更有話說,王老師先讓學生欣賞我國兒童詩歌《你不要問這是為什么》,以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表達思路,為使學生的情感與作者達到更好的共鳴。
總而言之,王老師的這堂課使人耳目一新,清新、自然又充滿活力。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八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二冊第四組的一篇講讀課文。學習這篇課文,要引導學生通過閱讀,了解一點外國文化,感受作品中蘊含的那種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要繼續培養學生的獨立閱讀能力,特別要引導學生讀進去之后,再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以深化對課文的理解,進一步提高閱讀能力。而該課文是第四組的一篇精讀課文,也是一篇經典課文,地位尤其重要。
這篇課文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的童話,它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安徒生通過這篇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切同情。課文先敘述了大年夜,天下著雪,又黑又冷,小女孩還在街上賣火柴;接著講小女孩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從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種種幻象;最后講小女孩被凍死了。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根據本課教材的特點和《語文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標:
(1)學習生字新詞。
(2)初步理解課文,感受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能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
重點學習1—4自然段。通過反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產生情感的共鳴,為學習小女孩擦燃火柴產生“幻象”部分奠定濃厚的情感基礎。
能讀懂第一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體會其所表達的思想感情。這既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
“教師教是為學服務的”,教師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就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從而收到良好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我主要采用:自主讀悟,合作交流的方法,并輔以“情境教學法”。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學習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就是讀,讓學生人人參與到讀書中,人人動口,人人動腦,讓學生在讀中理解,領悟,品味,積累,進行聽說讀寫的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以自我活動為中心,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參與討論、交流、歸納、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因,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
“在一定情境之中訓練語言事半功倍?!苯虒W是科學也是藝術,上好語文課首先要通過有效的調節方式,深化對語言文字的理解。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是多元的,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感受”,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應“以人為本,以學定教”,讓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探究體驗,在合作中交流,“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規律”,同時穿插師生對話,生生對話,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感受、體會、領悟、運用,重視學生的讀、說,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力,讓課堂成為學生的課堂,教師成為參與者,引導者,甚至是旁觀者,真正體現“課程標準”提倡的人文精神。
上課開始,我先讓學生觀看《賣火柴的小女孩》,并以充滿感情的話語導入新課,把學生引入特定的情境,既讓學生初步了解課文,誘發學生情感,又激發學習興趣,達到“課伊始趣已生”的效果。
再引導學生交流課前查找的資料,簡單了解安徒生。讓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就能加深對思想內容的理解,開拓學生的視野,增長見識,受到更多的啟發和教育。又突出了本篇教材的訓練重點。
在這一環節中,我首先讓學生帶著自己提出的問題讀書,討論,做到讀中知大意,理脈絡,讀通。
本課有6個生字,還有1個多音字,由于我班的學生對生字的識字方法掌握得較牢固,因此在教學中我采用開火車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讀音,并理解多音字“噴”。
再引導學生認真地通讀幾遍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初步整體把握故事的內容;然后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教師再相機引導學生討論,再在集體學習中理清脈絡——課文主要寫了“賣火柴、擦火柴、悲慘地死去?!比糠郑档土朔侄蔚碾y度。
(1)整體感知,了解大意。
精讀“賣火柴”這部分,我先讓學生自讀自悟,再結合具體語句段落相互交流感受,重點認識小女孩現實生活的悲慘和痛苦。這一部分雖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但學生對小女孩的現實生活的感受程度,直接決定著對下文的種種幻象和含義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學中我認真引導學生在讀中感悟,自讀自悟,為精讀重點部分打好基礎。
我先指名讀,再讓學生說說讀懂了什么,用一個詞概括出來?再歸納出“可憐”這個詞。抓住這一中心詞,展開第一段的教學,能省時高效。
(2)讀議結合,精讀理解。
1.(出示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引導學生結合讀課文說出是從哪些地方讀懂這個小女孩的可憐?再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1—4自然段,邊讀邊劃出句子,并想想你讀懂了什么。(結合板書:可憐的小女孩)。
2、讓學生選一兩句話讀一讀或結合課文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小女孩的可憐。(學生自由交流,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采用“邊讀邊想象”的方法、“比較法”等讀出或說出小女孩的“可憐”。師生共同歸納出小女孩的可憐體現在寒冷、饑餓、孤單、痛苦四個方面)。
再放手讓學生合作小組讀課文,說說又是從哪些語句讀懂這四個方面的內容。例如:理解小女孩的可憐,我先引導學生抓住四句描寫冷的句子,重點指導第二句“她從家里出來的時候還穿著一雙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媽媽穿的。”(這句話,作者在這篇童話中,沒有把要表達的意思全部直接描寫出來,句子蘊含著深刻的含意,我安排在課內指導學生讀懂。這段話表明女孩家里非常窮,她自己根本沒有鞋。在寒冬臘月,穿著一雙大拖鞋,根本不能御寒,就連這樣大的拖鞋還是她媽媽穿了很長時間的。)教學中我先扶學這一句,讓學生先理解句子字面的意思,講拖鞋大,再聯系上下文體會這句話的意思,最后通過朗讀體會,總結學法,學生學到了學法,后面的句子就可以放手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學習方法去體會小女孩的可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激發學生的創造欲望,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小女孩的可憐還體現在“餓”。這一方面比較好理解,我放手讓學生理解。在理解“小女孩沒有歡樂、無人疼愛”這一方面,我主要抓住重點句:“雪花落在她的金黃色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兒披在肩上,看上去很美麗?!本瓦@么一個美麗的女孩,卻有家歸不得:一是一整天,誰也沒買過她一根火柴,誰也沒給過她一個錢;二是“她不敢回家,爸爸會打她”,“家里跟街上一樣冷”,風可以“灌”進去。在這樣的環境中,美麗純真無辜的小女孩是難以生活下去的,學生理解了這個句子,就為下文理解小女孩悲慘地死去打下了伏筆。同時也落實了“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的訓練重點,突破了難點。
(3)回歸整體,深化理解,引導從閱讀的內容想開去。
學生理解了小女孩的可憐體現在冷、餓、孤單、痛苦四個方面后。我再讓學生通過圖文結合,引導學生說說“看了這個‘可憐的小女孩!’你想到了什么,說給同學聽一聽?!币龑W生從課文的內容想開去,既突出了本組課文的訓練重點,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受到了一次情感的熏陶,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能力,達到一石三鳥的效果。
(4)標點符號“——”在課文第一段中連續出現三次,教學中不容忽視。我主要用小黑板出示:
“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边@里的破折號起解釋作用。突出事情發生在大年夜。
“這是一雙很大的拖鞋——那么大,……”破折號在這里也起解釋作用,說明拖鞋具體有多大。
“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起補充說明的作用,忘不了的原因。讓學生在對比中體會破折號的用法。
最后配上風聲,努力創設情境,感情第一段,使學生再一次在整體感知第一段的基礎上,充分表達出對小女孩的同情,結束第一段的教學。
總之,第一段的教學體現整體——部分——整體的思想,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感悟,努力使語言文字訓練和情感熏陶有機結合,自然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賣火柴的小女孩說課稿(匯總19篇)篇十九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它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作者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用細膩而又生動的筆法向讀者講述了一位窮苦的小女孩的悲慘遭遇,深深地打動了讀者的心。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體會作者的情感,并且領悟作者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表達方法。根據這一教學目標,教學中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并茂的視聽材料,促使學生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在讀和看中培養學生的語言感受能力。具體教學策略如下: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應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認為,在開課伊始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顯得尤為重要。所以,我設計了這樣的導語:“同學們,大年夜對你們來說,是多么幸福?。〈┐饕恍?,親人團聚,品嘗佳肴??墒悄銈冎绬幔谑攀兰o的丹麥,卻有一位可憐的小女孩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光著頭赤著腳,圍裙里兜著許多火柴,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叫賣著。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去十九世紀的丹麥了解這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彪S后,老師可播放課件,讓學生整體感知童話。感人的畫面,充滿激情的配音朗讀,小女孩生活的可憐、命運的悲慘一定會在學生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印象。課件的播放,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文本的整體感知,還能為本課的學習很好地奠定情感基調。
小女孩命運的悲慘,是通過作者豐富的想象和細膩的筆法刻畫出來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理解和體驗。”怎樣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的描述體會到小女孩命運的悲慘呢?這集中體現在小女孩五次擦火柴后產生的幻象中,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也是教學的難點。為了能很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在教學中采取的主要方法是:充分發揮電教手段的輔助作用,創設情境,營造與文中語言文字相吻合的氛圍,引導學生真切地感受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在引導學生學習第一次擦火柴這一段時,首先可讓學生自由朗讀,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女孩當時的心情,由于課文的思想內容、小女孩的生活環境及當時的時代背景與學生的生活時空相隔甚遠,要想在情感上真正與作者產生共鳴是相當困難的,所以,在學生對語言文字有了初步的感悟之后,教師可適時播放課件,我想,當學生們看到“大雪紛飛,小女孩一個人哆哆嗦嗦地坐在墻腳擦火柴,亮光中看到了美麗、溫暖的大火爐”這一情景之后,學生一定會被小女孩現實生活的悲慘所感動。這時,教師可隨即讓學生放聲大膽地朗讀,讀出自己的體會和心情,課件的情境渲染,能給學生形象的直觀感受,從而更好地達到情感共鳴。
在引導學生學習了小女孩第一次擦火柴這一部分之后,教師可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后幾次擦火柴的部分。同樣,在學生對每一次擦火柴的內容有了初步的感悟之后,教師可播放課件,創設與文中語言文字相吻合的情境,然后讓學生在這種情境中放聲大膽地讀,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自己的感受。讓學生看課件,將抽象的語言文字形象化,知識形成的過程可視化,無疑是給學生疲勞的心理注入了催化劑。
縱觀本課教學設計,教師將計算機網絡技術運用到教學中,通過播放課件,了解童話;播放課件,創設情境;播放課件,營造氛圍等途徑,可充分調動學生的感觀,引導學生感知感悟,達到很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