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的作文需要具備良好的結構和條理性,能夠清晰地表達思想和觀點。這里有一些獲獎作文的摘錄,給大家展示一下優秀作文的風采。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一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譯文] 只有門前的鏡湖水,春風吹起的水波和過去相比沒有變化。
[出自] 賀知章 回鄉偶書(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偶書:隨便寫的詩。偶:說明詩寫作得很偶然,是隨時有所見、有所感就寫下來的。
消磨:逐漸消失、消除。
鏡湖:在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方圓三百余里。賀知章的故鄉就在鏡湖邊上。
離別家鄉已經很久了, 最近以來人和事都半消磨了,
只有門前的鏡湖水,春風吹過不改舊時的波浪。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后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紋,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這一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后,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余,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半x別家鄉歲月多”,相當于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復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敖鼇砣耸掳胂ァ币痪洌此瞥橄?、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三四句筆墨蕩開,詩人的目光從人事變化轉到了對自然景物的描寫上。鏡湖,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的北麓,周圍三百余里。賀知章的故居即在鏡湖之旁。雖然闊別鏡湖已有數十個年頭,而在四圍春色中鏡湖的水波卻一如既往。詩人獨立鏡湖之旁,一種“物是人非”的感觸自然涌上了他的心頭,于是又寫下了“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的詩句。詩人以“不改”反襯“半消磨”,以“惟有”進一步發揮“半消磨”之意,強調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幾乎已經變化凈盡了。從直抒的一二句轉到寫景兼議論的三四句,仿佛閑閑道來,不著邊際,實則這是妙用反襯,正好從反面加強了所要抒寫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襯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顯得愈益深沉了。
還需注意的是詩中的“歲月多”、“近來”、“舊時”等表示時間的詞語貫穿而下,使全詩籠罩在一種低回沉思、若不勝情的氣氛之中。與第一首相比較,如果說詩人初進家門見到兒童時也曾感到過一絲置身于親人之中的欣慰的話,那么,到他聽了親朋介紹以后,獨立于波光粼粼的鏡湖之旁時,無疑已變得愈來愈感傷了。
陸游說過:“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薄痘剜l偶書二首》之成功,歸根結底在于詩作展現的是一片化境。詩的感情自然、逼真,語言聲韻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樸實無華,毫不雕琢,讀者在不知不覺之中被引入了詩的意境。像這樣源于生活、發于心底的好詩,是十分難得的。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二
在我年紀很小的時候,我便離開了家鄉,可今日,我要返回家鄉了!故鄉,我回來了!
故鄉它越來越美,可我卻年紀越來越大,頭發兩鬢已成了白發,額頭上的皺紋越來越多,動作不利索,生病的次數也越來越多。
忽然,一陣笛聲飄到我的耳邊。我轉聲一看,原來是過來了幾個孩子,正吹著笛子演奏著一首曲子呢!他們看見了我,立刻停下了演奏,一位孩子微笑著朝我跑來,急忙問我:“老爺爺,之前都沒有見過您,您是哪位?”
“孩子,我叫賀知章,年幼時我就離了家鄉,如今,我終于回來了!”我立刻回答了孩子的話。
“歡迎再次回到我們美麗的故鄉!”孩子高興地望著我,“您怎么不回家??!走,我們送你回家!”
“好!好!回家!”
路上,孩子們又吹起那曲子……。
回到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于是我拿起筆和紙,寫不了這首詩: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離鄉這么多年,可我的口音一點也沒有變,我的故鄉,希望你越來越好!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三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我在年少時離開家鄉,到了遲暮之年才回來。我的鄉音雖未改變,但鬢角的毛發卻已經疏落。
賀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時已86歲,這時,距他中年離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心頭有無限感慨。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這兩句寫詩人時隔多年歸鄉的一個情節。詩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離開了家鄉,等到滿頭白發的時候才重返故里,雖然鄉音還在,并沒有改變,可是家鄉的兒童卻已不認得自己,看到自己的到來,便笑著問:客人是從哪里來的呀?戲劇性的一個對話,流露出情隨事遷、物是人非的感慨,抒發了詩人對故鄉的深厚情誼和年暮傷老之情。
這是一副充滿感慨的場景,又是詩人自嘲的自畫像。詩人當年離家,時值年少,想必正是風華正茂,春風得意,歲月一晃就是五十年,如今歸家,詩人已八十五,鬢毛疏落,面色已蒼,心里實在是幾多感慨。從朝廷到故鄉杭州蕭山,一路上兩千多里,車馬勞頓,詩人心里面也是很不平靜,按捺不住的興奮,好不容易到了故鄉,卻發生了這樣一副戲劇化的場景。一個孩童笑著向自己打招呼,這本來是一件歡樂的場面,又是一件具有生活情趣的事情,孩童有口無心,可是聽者有意,想必詩人此刻的內心一定是極其尷尬和苦澀的。更多描寫思鄉的古詩詞名句請關注“”
詩表面上詩人寫的是樂景,實際上卻是一種哀情。詩人認得故鄉,可是故鄉卻已忘記詩人,對于詩人來說,這是生命中無法承受之重,以樂景寫哀情,從而更顯其哀。全詩在這樣的問句中結束,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回響,久久不絕。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四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體驗年少時離家、年老時回家的感受。
2、激發幼兒學習古詩的興趣,并理解古詩的內容。
3、讓幼兒在理解詩歌內容的基礎上熟練有感情地背誦。
二、活動準備:
flash、紙、畫筆若干。
三、活動過程:
(一)、導入部分。
少小離家老大歸,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二)、基本部分。
2、逐字逐句講解古詩,重點講解“老大”“鄉音”、“鬢毛衰”的含義,幫助幼兒理解古詩內容,感受詩人少年時回家和老年詩回家鄉的情感。
詩的大意:從前有個人很小就離開家鄉,去外地讀書、做官,到他變成個老爺爺時才回家鄉,這時他頭發已經全白了,可說的還是家鄉話。在村口碰見一群小孩子,問他從哪來,他哈哈大笑:“這里就是我家呀!”“那我們怎么沒有見過你呀?”他說:“我離開這里已經好幾十年了,那時,你們的爹媽都還是小孩兒呢!”小朋友們笑了,熱情地拉著這位老爺爺的手進村了。晚上,老爺爺怎么也睡不著,想到白天孩子們居然把自己當成外鄉人,覺得挺有趣。
3、flash播放,幼兒跟著有感情地朗誦詩句。
4、幼兒自由地為古詩配畫。
(三)、結束部分。
請個別幼兒拿著自己畫的畫兒,邊展示給大家看邊朗誦古詩《回家偶書》。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五
古時候,在一座小山村里,有一個唐代詩人名字叫賀知章,賀知章很好學,他最大的愿望是考上進士,終于有一天,是賀知章三十七歲的時候,考上了進士。
賀知章拿好了行囊,準備出發了,他乘坐著馬車來到了外地當官,他天天睡覺的時候,都想念著家鄉的父親和母親。
有一天,賀知章決定回到家鄉,他把的大官給辭了,然后把的行囊收拾好,就乘坐著馬車回到家鄉,賀知章日夜兼程,終于回到了家鄉,他看了看家鄉的風景變沒變,一排排的青山,筆直筆直的,想一排排小士兵一樣。山下是一座草坪,草坪碧綠碧綠的。草坪頂上還開放著許許多多的鮮花,鮮花的香氣非常濃,吸引來無數的蝴蝶和蜜蜂,在花叢中翩翩起舞,特別美麗。草坪旁邊還有一條清新的小河,小河在慢慢地流淌。一座座房屋整齊的排列著。賀知章想:家里的景色還是原先那么美麗,一直都沒有變化。
賀知章有看到了許多小朋友正在玩耍,他走到小朋友的面前,小朋友們看到了一個陌生人,就又微笑著說:“您從哪來呀?”賀知章聽完,心想:自己回來的太晚了,家鄉里的人都不認識我了。他很傷心。
賀知章很快就回到了家里,寫了一首詩。
唐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這首是一直保持到現在,表達著他對家鄉親戚朋友的思念之情。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六
《回鄉偶書》寫了一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離開了家鄉,帶著希望和夢想去看外面的世界。如今,他老了又回到了他早前離開的地方。抒發了作者久客他鄉的傷感的同時,也寫出了久別回鄉的親切感。賀知章在唐玄宗天寶三載辭去朝廷官職,告老返回故鄉越州永興,時已八十六歲。此時距他離開家鄉已有五十多個年頭了。人生易老,世事滄桑,他心頭有無限感慨,于是寫下了《回鄉偶書》這組詩。
第一首是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續篇。詩人到家以后,通過與親朋的交談得知家鄉人事的種種變化,在嘆息久客傷老之余,又不免發出人事無常的慨嘆來。“離別家鄉歲月多”,相當于上一首的“少小離家老大回”。詩人之不厭其煩重復這同一意思,無非是因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數十年背井離鄉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順勢轉出有關人事的議論:“近來人事半消磨。”這一句看似抽象、客觀,實則包含了許多深深觸動詩人感情的具體內容,“訪舊半為鬼”(杜甫《贈衛八處士》)時發出的陣陣驚呼,因親朋沉淪而引出的種種嗟嘆,無不包孕其中。唯其不勝枚舉,也就只好籠而統之地一筆帶過了。
其一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其二
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
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
翻譯: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實在已經是很長久了,回家后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紋,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七
我16歲考上了進士,離開了家鄉。出門前,父母和鄉親們一同給我告別,我揮淚與他們告別,告別家鄉的一切。
我一生平坦,升官加職很快。即使給父母寫了很多書信,也不能表達我對父母、對家鄉的愛。
七十年后,我已是八十六歲的老人了。年老體弱的我不能再做官了,皇上賜我禮部尚書,讓我回家養老。再回鄉中途,我想:不知父母親是否還在?不知我的伙伴是否還在?不知我當時掏的鳥窩是否還在?踏進村門,我吸收著生我養我地方的新鮮空氣,望著熟悉的環境,讓我感到非常幸福。我撫摸著那棵大柳樹,品嘗著那條小溪,踩踏著家鄉的家門,十分舒心。
我看到在一旁玩耍的孩子,不禁想起了兒時與伙伴們追蝴蝶、套蜂窩的情景。一位穿著紅色肚兜的小孩子蹦蹦跳跳的跑過來對我說:“爺爺,您是哪里人?來這里要做什么呢?”我聽了非常慚愧,臉羞紅了,尷尬地說:“小朋友,我和你一樣,都是本地人。”“那我以前怎么沒見過您呢?”小孩子一臉疑惑的問。“我兒時便去外地做官,幾十年沒有回來了,也難怪你不認識我?!闭f罷,我便傷心地離開啦。
來到家,我看到熟悉的房屋,卻沒有看到父母那忙碌的身影,十分疑惑。問了旁人才知,父母在幾年前就因病去世了,我痛哭不已。大哭一陣后,我自我安慰道:人總是要死的,爹娘,你們安息吧。我感到一股詩意油然而生: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文檔為doc格式。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八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催。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1、鬢毛摧:兩鬢的頭發已經斑白。
少年時離鄉,到老了才回家來;口音沒改變,雙鬢卻已經斑白。
兒童們看見了,沒有認識我的;他們笑問:這客人是從哪里來?
我離別家鄉的時間已經很長了,回家后才感覺到家鄉的人事變遷實在是太大了。只有門前那鏡湖的碧水,在春風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波紋,還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樣。
這是一首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感懷詩。寫于初來乍到之時,抒寫久客傷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詩人置身于故鄉熟悉而又陌生的環境之中,一路迤邐行來,心情頗不平靜:當年離家,風華正茂;今日返歸,鬢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離家”與“老大回”的句中自對,概括寫出數十年久客他鄉的事實,暗寓自傷“老大”之情。次句以“鬢毛衰”頂承上句,具體寫出自己的“老大”之態,并以不變的“鄉音”映襯變化了的“鬢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鄉,故鄉可還認得我嗎”之意,從而為喚起下兩句兒童不相識而發問作好鋪墊。
三四句從充滿感慨的一幅自畫像,轉而為富于戲劇性的兒童笑問的場面。“笑問客從何處來”,在兒童,這只是淡淡的一問,言盡而意止;在詩人,卻成了重重的一擊,引出了他的無窮感慨,自己的老邁衰頹與反主為賓的悲哀,盡都包含在這看似平淡的一問中了。全詩就在這有問無答處悄然作結,而弦外之音卻如空谷傳響,哀婉備至,久久不絕。
就全詩來看,一二句尚屬平平,三四句卻似峰回路轉,別有境界。后兩句的妙處在于背面敷粉,了無痕跡:雖寫哀情,卻借歡樂場面表現;雖為寫己,卻從兒童一面翻出。而所寫兒童問話的場面又極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讀者不為詩人久客傷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這一饒有趣味的生活場景所打動。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九
賀知章寫的兩首《》。第一首是: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惟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第二首是: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第一首是寫離開家鄉已經很長時間了,回來之后知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許多鄉親已相繼離世只有那門前鏡湖的水,還像往日那樣依然平靜,湖面上仍然會蕩起一圈圈波紋,還是那么美麗。詩人感嘆無常、光陰無情。作者為逝去的親朋好友而傷感。字里透出濃濃白之情和悠悠鄉愁。第二首是寫賀知章小時候離開家鄉,回來時已經滿頭白發,只有家鄉的口音沒多大變化。家鄉的娃娃不認識詩人,他們笑著說:“你老人家是充什么地方來的???”表達的事過境遷。然而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作者從天真活潑的兒童感受到了熟悉的`鄉情。這首詩講出了詩人的喜悅。讀完這兩首古詩,然我想起我家鄉的情景。
暑假時,奶奶叫我們全家去玩,我們愉快的答應了。在去的上我在想:“奶奶家只有電風扇會很熱,那該真么辦呢?”到了奶奶家我大吃一驚,奶奶家一新。街道兩旁樹木茂盛,燈亮……。真是一年回家一個樣,天翻地覆變化大。
《》兩個味,一憂一樂,光陰無情、而鄉情長留,無論我在哪里我都永遠懷念家鄉。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十
《語文課程標準》明確規定低年級古詩教學應該:“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這就從方法步驟(誦讀古詩,理解詩意)與培養目標(獲得情感體驗,有感情地朗讀)兩個互相聯系、螺旋上升的方面,為低年級古詩教學設定了階段性目標。我們的重點是培養讀詩興趣,理解詩中的詞句,體驗作者情感,培養學生語感。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在老年回到家鄉后,感到時光飛逝而寫下的一首古詩。在這節課的設計上,我是這樣做的:導入時,我給學生看了幾張生活中的實物照片,請同學們用自己知道的古詩來描述,由此喚起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魅力。接著,我給學生讀詩的目標是:讀準字音。通過各種讀詩方式,指導學生把詩詞的字音讀準,中間插入認讀字卡的環節,幫助學生把字音讀準。然后,再讀古詩,運用自學方法,理解詩意。在指導學生弄懂詩意時,我提供給學生三種弄懂自己不明白的詩意的三種方法:可以邊讀詩邊看插圖,再思考;可以和參考書;還可以求助自己小組里的同學和老師。學生可以通過自讀和求助的方法弄懂古詩的意思。再引導學生體驗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誦讀古詩。我加入配樂詩朗誦的環節,進一步指導學生感悟作者當時的情懷,感受詩句韻律的優美。最后,我請同學們自己設計作業,鞏固學生對古詩的學習和體驗,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1、引導學生初步掌握本課的四個學會字。
認識一個會認字。
2、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有感情誦讀課文。
3、體驗作者重歸故里的情感;
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
:理解詩詞的意思,體會作者的情感。
:cai課件;字詞卡片。
:一課時。
1、播放課件,圖片:西塞山前飛白鷺;幾只游水的白鵝;一處壯觀的瀑布;一棵高大的柳樹。
師:“大家能用學過的詩句來描繪我們看到的景象嗎?”(生背誦相關古詩詩句)。
師小結:一句簡單的詩句就可以描繪出我們看到的景象,我們的生活中會經常用到它們。
2、讀題;“偶”字注音;再讀。
3、板題、釋題:回鄉偶書(回到家鄉,偶然遇到一件事,心中有些感想,就把它寫下來。)。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說詩句,讓古詩走向生活,啟發學生在生活中運用古詩,明白學習古詩的作用、意義,感受古詩的魅力。
1、自由地大聲讀古詩,注意讀準字音。
2、生劃出生字,師出示字卡。“同學們看看這些字詞讀準了沒有?”
指名讀——小老師帶讀——齊讀。
3、指名讀字;師:“說說你是用什么方法記住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讀全詩:聽一聽字音讀準了沒有?
5、指名讀,生評議。及時表揚。
設計意圖:交給學生讀的目的,讓學生讀有所獲。
1、說說哪些詞的意思你不懂,師作上記號。
2、遇到不懂的地方怎么辦呢?(生自由說)。
3、師幫助歸納:老師給大家三條求助方法:
1〕看課文插圖,用心思考;
2〕查學習古詩的工具書;
3〕求助學習古詩的高手或者求助教室里的老師。
4、生開始自主學習,老師也和你們一起學習。
5、指名說說自己的收獲,比比誰知道的最多。重點詞句教師板書。
鄉音:家鄉的口音,方言。
無改:沒有改變。鬢毛:鬢角的頭發。
相識:互相認識。何處:什么地方,哪里。
6、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每行詩的意思。
7、老師與學生交流學習體會。
師:年少的時候,我背著行囊離開了家鄉,來到千里之外的京城求學,可這一走就是幾十年呀,今天再回到思念已久的家鄉時,已是滿頭白發的老人了。來到了村口,看到了一群孩子,他們樂呵呵地圍著我問長問短,有的說:“老爺爺,您找誰呀?”有的問:“老爺爺,您從哪兒來呀?”我笑著看他們,不知道該說什么,他們哪里知道,眼前的這位老人就是他們爺爺輩的自家人呀。我不禁感嘆時間過得太快了,很多事都發生了改變,心里有了很多感慨,于是寫下了這首《回鄉偶書》。
8、老師說的跟同學們講的有什么不一樣呢?(老師用自己的話,把古詩說成了一個故事。)。
9、生用自己的話說說這首詩的意思。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古詩的方法,逐步領會詩句意思,其中的三種“求助方法”還能幫助學生閱讀其它古詩。特別是老師把編成一個淺顯易懂的故事,讓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更濃。
1、想想作者賀知章此時的心情。
2、生自由練習。
3、指名讀,生評議。(師提示,為了表達情感,我們還可以加上動作。)。
4、生再試讀。可以站起來,自由加動作。
5、指名配樂朗誦。(放課件:配畫配音古箏曲《高山流水》)。
6、全班起立配樂朗誦。
設計意圖:通過古詩壓韻和古箏音韻的結合,幫助學生感悟詩句的語言美。
1、師指導書寫“鄉、改”;
師范寫“鄉”,生仔細觀察。想想它和我們學過的哪個部首有些相似。
師范寫“改”,生分析其字形。
2、生描紅書寫。
師:這首古詩學得不錯,今天你們想做什么樣的作業呢?生各抒己見,師幫助歸納。
1、背誦古詩,默寫古詩;
師: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明天老師等待著你們的精彩作品。
設計意圖:作業的自主選擇,學生的興趣很濃,每一位學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長處來選擇自己喜歡的作業,通過讀詩、背詩所獲的體驗來描繪古詩中的場景,來描述古詩所講述的故事,還可以通過課堂上背誦練習,字詞書寫練習來完成“默寫古詩”這一更高的要求。
《回鄉偶書》是唐代詩人賀知章老先生寫的一首詩,是唐詩中的極品,它流傳之廣,應用之多,影響之深。賀知章一生仕途順利,告老還鄉時,可以說是"衣錦榮歸.但詩人沒有描寫那些為世俗所羨的情態,只是刻畫一個久客回鄉的普通人的真情實感.教學時,要使學生把詩句讀通讀順,感悟詩歌情境,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思想感情。在授課之前,對自己的教學有一個整體的構思和設計,在設計上一步步修改,最終形成自己的教案。本節課,我認為做的好的地方有如下幾點:
一、識字和寫字相結合。
低年級主要還是識字寫字。因此課上一定要展示出自己的識字和寫字教學。寫字教學我放在了題目里來處理。在引入課題《回鄉偶書》時就將“偶”字教寫了,先利用多媒體讓孩子觀察,再讓孩子自己說,教師范寫,學生描紅,評議改動,扎實地完成寫字教學,這一環節的進行是第一次嘗試,孩子們覺得比較新穎,學的也十分認真,寫出來的字自然也很漂亮。識字則通過由詞到字、由難到易的順序認識,降低難度,激發學習興趣;通過交流識字方法來鞏固識字。
二、理解詩句的基礎上有感情、有節奏朗讀,讀中悟情。
古詩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誦讀,不然起不到效果。因此,我先讓孩子學會生字,在理解了詞意,再通過同桌互說的方式讓他們自己感知古詩大意,最后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層層遞進,讀的越來越好。在學完之后進行配樂朗讀,更能起到烘托感情的作用。最后還播放《回鄉偶書》兒歌讓學生欣賞,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學會了這首古詩。
不足之處:對時間的把握不夠準確,最后拓展沒有給學生展示出來,這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需注意。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十一
這一年,賀知章已經八十歲了,他極為思念家鄉。于是,決定辭去官職回返家鄉。第二天一早,賀知章騎上馬,帶著侍從踏上了返回家鄉的路。
他們經過長途跋涉,終于回到家鄉。賀知章抬起頭,望向遠處的山峰連綿起伏,給人一種莽莽蒼蒼的感覺,走在蜿蜒的山間小路上,一邊是郁郁蔥蔥的竹林,一邊是溪水淙淙,遠處的田地里農民在除草賀知章走到村口,看見那一棵讓自己熟悉的樹木,回想起兒時和伙伴們一起在這棵樹下一起玩耍,一起讀書,一起受罰,賀知章熱淚盈眶。
這時,一個兒童的聲音把他從兒時的.回憶中叫了回來,老爺爺,你是從哪來的呀?,他低頭一看,原來是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在問他。有的拉著他的衣角,有的牽著他的手,還有的抬頭仰望著身穿紅色衣袍、頭戴官帽的賀知章。他笑著回答:我是從京城來的。一個大約四、五歲的小女孩問:爺爺,你還回京城嗎?賀知章摸摸她的頭說:我不回京城了,我的家就在這里。一個小男孩說道:歡迎回家,您的口音一點都沒有變。賀知章微笑著說:我們回家吧!兒童們爭著牽賀知章的手,一邊走一邊喊:回家嘍!就這樣,他們簇擁著賀知章回村了。
晚上,賀知章感慨萬千……于是,提筆寫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十二
1、認識2個生字,會寫3個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中的真情實感。
3、懂得熱愛家鄉。
二、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體會詩人熱愛家鄉的真情實感。
三、教學準備:教學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時間:1課時。
第一課時一、談話導入。
1、同學們已經學了很多古詩,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古詩背給大家聽?(指名背)。
二、初讀感知。
2、學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有困難找同學或老師幫忙。
3、認讀生字:客何。
說說你是怎么記住它們的?并用它們組詞。
4、說說你在預習中知道了什么?
5、質疑并適時解疑。
7、我會說:
”
三、朗讀感悟。
2、指導感情朗讀(師范讀、指名讀、生自讀、小組讀、展示讀)。
(第一句:語速稍慢,讀出詩人離鄉之久。第二句:“無改”讀得昂揚一些,“衰”讀得起伏一些,讀出詩人對家鄉的思念、熱愛之情。第三、四句:語速稍快,讀出兒童的天真活潑、驚奇。)。
3、背誦這首古詩,看誰先背下來。
四、實踐活動。
1、借助課文插圖和詩句進行想象,小組合作表演《回鄉偶書》。
2、師生評價表演情況。
五、指導寫字:音客何。
先觀察字的特點,再描紅、臨寫,最后評一評。
六、拓展活動。
課外閱讀古詩,開一次古詩朗誦會。
七、設計板書。
賀知章。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十三
在我年紀輕輕的時候,我就離開美麗的家鄉到城里當官。在年逾古稀的時候,思念家鄉之情油然而生。我辭去朝廷官職,獨自一人告老還鄉。
走在回家的路上,聽見鄉親們的對話,感到格外親切。兩旁似曾相識的景物令我情不自禁地回想起童年。但現在已經老了,頭發白了,長了許多銀白色的胡須,拄著拐杖。這與童年時的我真是太不一樣了。
我正慢悠悠地走著,一群可愛的孩子歡快地跑過來。他們竊竊私語,一個小男孩奇怪地問我:“老爺爺,你從哪里來?到哪里去呀?”另一個孩子問:“您是哪兒的人呀?為什么會說家鄉話呢?”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問我問題。我笑著慢慢地拿出了糕點分給孩子們,并一一回答孩子們的問題,心想:這些可愛的孩子們多么像小時候的自己。我再一次回想起童年。
我繼續往前走,仔細觀察兩旁的景物。哇,變化多大啊!小路變得更加平坦,房子變得愈加漂亮,但我的'玩伴都不見了,都離我而去了。
一切事物都在改變,但村前的湖水依舊平靜,依舊清澈見底,它喚起了我對童年的回憶。
童年的時光十分珍貴,一定要好好珍惜,它就像光陰一去不復返。它也像一場夢,一覺醒來就再也回不去了。
文檔為doc格式。
回鄉偶書學生(通用14篇)篇十四
湖邊楊柳依依,賀知章站在湖邊,不由地大聲贊嘆:“京城啊!京城,我昨日經得皇上允許,今日終于可以告老還鄉咯!眼看離家已有56年了,不知現在的家鄉還是原來的那樣嗎?”
賀知章回到屋子,看著鏡子前面的自己,兩鬢毛發已變得花白稀疏,不再是年輕精力旺盛的樣子。
賀知章經過一路顛簸,終于到達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家鄉,賀知章下了馬車,抬起頭來,望著門前那棵柳樹,不由得想起了《詠柳》這首詩。賀知章拍了拍那棵樹,說道:“老朋友,你還記得我嗎?我是賀知章呀!”那柳樹枝兒輕輕擺了擺,好像在說:“記得,記得,你還拿我寫過一首詩呢!”賀知章又說:“我老了,你卻還年輕著!”
這時從西邊跑過來一群孩子,領頭的孩子說:“那位爺爺咱們不認識,好像是一位客人,走,咱們去問問!”這些孩子跑過去將賀知章圍住。一個眨著大眼睛的小男孩問賀知章:“老爺爺,您從哪里來呀?要到哪里去呀?”賀知章笑著答道:“我從京城來,目的地就是這里?!庇忠粋€小男孩跑上前,問:“老爺爺,您到這里來是要干什么呀?”“這里就是。
我的家鄉。
”說到這里賀知章的淚水已落了下來“我年輕進京考了官現在想回到家鄉養老!”第一個問話的小孩子說:“我爺爺說他有一個很好的朋友進京考了大官您就是吧?”“是我就是賀知章!你爺爺在哪里我想見見他!”小孩子領著賀知章來到了他爺爺家賀知章見到老友說得很開心!當晚就寫下了《回鄉偶書》一首。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
---楊舜淇。
時光冉冉,歲月如歌。匆匆幾十年就這么過去了。一位老人得到了皇上的允許,告老還鄉。
這位兩鬢斑白的老人,騎著伴隨了他一生的駿馬,從京城趕回闊別已久的家鄉。他已不是當初年輕氣壯的那個人了,而是兩鬢斑白,白發蒼蒼的老人了。他,就是賀知章。
他來到了這個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他來到了一棵參天大樹旁,苦笑著說:“哎老明友啊,幾十年前,你還只是一棵小樹苗,沒想到,你已經長得這么高大了。”而你按樹的壽命過,還不算太老,而我呀已經風燭殘年了?!彼康匮矍耙涣?,仿佛是他兒時的玩伴,笑出了兒時的模樣。
他剛進村不久,就被一群天真,單純的孩子們圍住了,賀知章笑了,因為這些孩子跟他以前的伙伴十分相似,可這些兒童并不認得他,只是圍著他跑來跳去,一個孩子笑呵呵的說:“老爺爺,您從哪里來呀,你的家鄉離這一定較遠吧?”不對,不對,這位老爺爺一定從京城來,你看他穿的,騎的馬,“可京城那么好,這位老爺爺為什么告老還鄉呢?”“這個嗎………”
少小離家老大回,
鄉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
笑問客從何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