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是讀完一本書或者文章后,對其中內容和思想進行反思和總結的一種文字表達方式。它可以幫助讀者深入理解作品,提高閱讀水平。我最近讀了一本很好的書,覺得有必要寫一篇讀后感了。讀后感可以幫助我們對作品進行更加全面的評價,也可以幫助我們記憶和消化所閱讀的內容。讀后感是表達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是對作者思想和文化的一種品味。最近,我讀了一本引人深思的書,讓我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下面是一些關于讀后感的范文,希望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寫作的思路和靈感。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一
現在這個年齡,重讀它,味道真的和高中讀它不一樣。然而,它仍然很好,所以很好,讓我深入閱讀,讓我嘆息,眼淚,反思。
當然,我關注的內容和細節已經改變了。然而,在一個人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東西能引起你的共鳴,讓你沉浸在回味中,沉浸在回味中。
我對約翰·克里斯朵夫有什么欣賞?很多,比如情節,比如人物,比如語言。然而,很多時候,讀書不是讀情節,不是讀語言,只是讀一種感覺,一種感覺,一種能撼動你心靈的真情。從克里斯多夫的世界里,我感受到了一種熟悉而陌生的情感美和崇高的美。我認為這是一種普遍升華的美,也是日常生活中壓抑的美。這種美在每個人的心中,在心中,在許多人渴望的世界里。人是多么孤獨的動物啊,但有時又是多么熱鬧。走在喧囂的世界里,與許多人交流,但在內心深處,有一個地方,卻很少為誰打開。難以打開。就像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一直延伸著,一直凝視著,一直孤獨著,一輩子。但根本不需要改變。
是的,不需要改變,在那個角落里,靜靜地等待,微笑,就像日升月落,春秋,云卷云舒,花開花謝。大自然以其持久的美、簡約、平凡,人類的心路歷程也在不斷變化和升華?;钪膫€體,總有其神圣的一面,體現在永恒的追求、奮斗中。約翰·克里斯多夫的生活是追求的生活,是奮斗的生活,是奮斗的.生活,是獲得和失去的生活。在英雄的幫助下,羅曼羅蘭描述了一顆堅強而堅定的心是如何克服他內心的懦弱和卑鄙的陰暗面,從幼稚到成熟的精神過程。
在約翰·克里斯多夫的生活世界里,無論世界多么不同,他總是保持著對心的渴望和追求,這使他能夠不斷超越自己,達到精神欲望的高度。理想、愛、野心、精神,許多不可缺少的東西,使他的心豐富,反映在他的音樂世界中,即偉大、輝煌、真誠、美麗。小說通過描繪約翰·克利斯多夫對正義和藝術的執著追求,以及他頑強的生活意志和斗爭精神,給讀者深刻的啟迪和教育。讀完之后,心靈得到震撼。
我喜歡這部作品,我喜歡英雄,我喜歡追求豐富的生活,我喜歡豐富的靈魂,我喜歡真誠,善良,美麗,我喜歡理想,純潔,偉大。所有使人類靈魂高尚、充實的精神、情感,也會在瑣碎的世俗世界中給我深深的感動,讓我著迷。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二
漫步人生,常常感慨生活過于坎坷,總有些意外突如其來讓你不知所措。是失落低沉,消極躲避?還是重整旗鼓,愈挫愈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給我帶來一個很大的人生感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部命運交響曲。尋找生命意義的旅途,必然要面對無數的苦難,也必然要承受命運之重。
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可以說是天才的一生,與苦難作斗爭的一生。少年時的克利斯朵夫必須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他做過公爵府上的鋼琴師,做過音樂家教,過早承擔生計的責任給小克利斯朵夫身心帶來了深深的傷害。青年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按照自己的理解創作了一些“反傳統”的作品,立刻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攻擊。老年時刻骨銘心的戀人格拉齊亞去世更是讓他傷心欲絕。主人公命運的底色是苦難,但羅曼·羅蘭更傾向于表現克利斯朵夫承擔苦難的力量,苦難是他人生的障礙,也是他超越自我的基石。
他的一生苦難重重,然而正如文中屢屢提到的萊茵河河水一樣,流水愈急,波浪愈大;苦難愈多,反抗越大。他生命中的反抗,主要集中在對死亡的反抗、對自我墮落的反抗以及對不公社會的反抗。
死亡自他出生以來就一直困擾他的成長,年幼的克利斯朵夫目睹了祖父之死而生病,病好后一直思考死亡和生命的關系,他知道自己被控制在一個破壞之神的股掌并任其宰割。然而,他并非束手待斃,相反還怒火填膺,反抗意識由此在小克利斯朵夫心中扎根。
然而克里斯多夫也有過放棄生命與反抗的念頭。隨著奧里維不幸之死,克利斯朵夫傷心欲絕,不愿繼續生活,此時他在死神的對抗中無力而又無奈。自我墮落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黑暗之處,但人生于世必須反抗自己的自我墮落,大自然的廣袤美麗與刻在骨子里的生命意識讓他堅持了下來。我們不喜歡苦難,然而卻必須擁有承擔苦難的力量,擁有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仰。克里斯朵夫一生經歷了親人之死、愛人之死、友人之死,他堅強的心由于死亡的沖擊更加堅強。所以克利斯朵夫走向生命的終點時,他沒有畏懼,沒有痛苦。此時他認為屬于死亡的一切都是在磨練強者的意志,只能使他更加自強不息、瀟灑從容。
在一方天地間,或平平淡淡,或跌宕坎坷,相同的是生活,不同的是人生。我想《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本書所帶給我們的,是與苦難作斗爭的倔強,是不畏困難的勇氣。而在歲月的長河中,我也會不斷突破障礙,挑戰自我,讓自己的人生路更加充實而豐盈。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三
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者三十歲就死了:一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變成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時代所說的,所做的,所想的,所喜歡的,一天天的重復,而且重復的方式越來越機械,越來越托腔走板。
當時想要買這本書的原因應該也就是在不知哪一本書當中看到了這句話,感覺深有感觸,就想知道到底怎么樣算是在30歲之后依然做自己的人生??死锼苟浞虻娜ナ滥挲g我還真的是不確定,但是從我看這本書的好幾個月來看,克里斯朵夫算是真正活過一輩子的人。
這里的他是真的有所熱愛的東西,他的一生都在追尋著自己堅定的人生目標和堅定著追尋著愛。首先是堅定的人生目標,也是他的熱愛,可以說在這一點克里斯朵夫真的是幸運的,他在生命的一開始就定下了自己的生命目標,也就是這一輩子都為之追求的東西,也就是藝術和音樂。而現代的社會當中有多少的人這一輩子都沒有找到自己真正熱愛的東西,那個能夠為之付出生命的東西。
當然,光之有了追求的熱愛是遠遠不夠的,人的一生能否成功或是說,能否真的能活出人生的價值,抑或是是否能有力量為之奮斗一生,這里面都參雜著很多人生中的不確定因素,包括周圍的環境是否能夠讓你有機會發展,當你在追夢的過程中臨時遇到黑暗的時候,是否能夠有人在黑暗中幫你點亮星星之火,甚至于在沒有一個人能夠幫助你,甚至你身邊所愛的都離你而去之時,是不是依然能夠守著心中的這一點點夢想的力量活下去。書中的一個樂器手就是這樣的反面教材,既不能好好的有所成就,也不能痛痛快快的失敗。這樣應該也是我們大多數的人的人生吧。不要說什么生不逢時,或是什么不允許之類的,你怎么知道命運要怎么對待你呢?命運從小就對克里斯朵夫是不公平的,要是沒有克里斯朵夫這一生不斷的對抗,他也不可能成為人們心中的英雄。雖然說最后克里斯朵夫去世的很凄涼,身邊沒有一個人的陪伴,但是在精神中他是比任何人都幸福的,我最敬佩的也就是他的這種和命運的斗爭精神,這也是作者最想表達出來的東西吧。
而這種愛中最重要的就是奧里維和雅葛麗納,這兩個人幾乎是他的生命支撐,在讀到奧里維去世的那里,痛苦的感覺真的是太真實了,克里斯朵夫真的是這一生什么都經歷到了,命運送給了他這些珍寶,又從他的手中殘忍奪走,這也是為什么克里斯朵夫這一生都在抗爭的原因吧,而最后雅葛麗納去世時,克里斯朵夫時真的看淡了生命中的一切,平靜的接受了這個事實。我們正常人的一生是不會經歷這么多的挫折的,那我們還有什么理由不為自己的人生而奮斗呢?
克里斯朵夫之所以能成為如此著名的作品,應該就是他身上的這種用不向命運屈服的精神吧,但是我從他身上真正感受到的是一種真正活著的感覺,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停滯在30歲,加油!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四
1915年,一個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年份。而對于法國作家羅曼·羅蘭來說,卻是特殊的一年。這一年他的長篇著作《約翰·克里斯朵夫》,登上了諾貝爾獎的寶座。
一個世紀過去,一個懵懂的少年懷著對先哲的敬仰,毅然翻開了那本長篇著作。全書共分為上下兩部,一共1000多頁,看似頁數不算太多,可是字密密麻麻。情節算是比較平緩,不時有著關于政治、哲學的論述,對于如今的我來說,實是有些“超綱”。這本書,它給我的,不僅僅是思想的改變,更是靈魂的觸動。
其實,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個克里斯朵夫。它放蕩不羈,它特立獨行,它善良天真,它堅定不移。它雖才華橫溢卻被世人拋棄,而它能依舊坦然前行,從不止步。誰能否認,他不曾幻想過這樣的人生?而當一個作者筆下“真實”的克里斯朵夫呈現在我眼前時,可想而知,我靈魂中最為熱血,最為真誠的一部分,被喚醒了。我雖不如他那般天才,可也不甘于蕓蕓眾生中消逝人生。我也想和他那樣,與人斗,與地斗,與天斗,戰勝命運之輪。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是青壯年時的克里斯朵夫,那樣的他,是無數男生憧憬成為的人。
也許到了今后人生的某個路口,我會豁然開朗??死锼苟浞颍?,從未改變。我,也要堅守。
我想送給大家一句非常喜歡的句子,作為文章的結尾,“一個內心充滿陽光的人,一個生機勃勃的人,為什么要到本身以外尋找陽光和生命呢?”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五
作家木心說:人生,我家破人亡,斷子絕孫;愛情上,柳暗花明,卻無一村;說來說去,全靠藝術活下來。小說具有交響樂一般的宏偉氣魄,音樂不僅滲透到人物性格和情節之中,還影響了作品的結構和性格描寫方式。獨立自由的音樂精神貫穿始終,成為小說的精神主線。
約翰·克利斯朵夫作為一名音樂家,其音樂人生就成為小說描寫的主要內容,而他對音樂精神的理解與不懈追求,對現實生活平庸和勢力習氣的反抗,就成為小說刻畫其堅強意志和反抗精神的重要線索,所以自由不羈的音樂精神成了克利斯朵夫高尚靈魂的體現,也構成了小說內在的精神主線。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為追求真誠的藝術和健全的文明而頑強奮斗的平民藝術家的形象,更主要的是,作者用他對音樂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態墮落的藝術與健康奮進的音樂之間的斗爭,歌頌了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音樂理念。同時又通過音樂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與沖擊,把二十世紀初葉那一代人的奮斗與激情,用宏大優美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音樂中的交響曲一般分四個樂章·《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著作,分成四冊書,從結構上看正象交響樂那樣,分成序曲、發展、高潮和結尾這四個樂章,氣勢浩蕩,渾然一體,鳴響著時代的強音。
第一樂章(黎明、清晨、少年)描寫了克利斯朵夫少年時代的生活,描寫他的感宮與感情的覺醒;第二樂章(反抗、節場)寫克利斯朵夫像年輕的西格弗里德一樣,天真、過激、橫沖直撞地征討當時社會的藝術謊言,攻擊德法兩國的節場。第三樂章(安多納德、戶內、女朋友們)和上一樂章的熱情、僧恨成為對比,彌漫一片溫和恬靜的氣執,是詠嘆友誼與愛情的悲歌。第四樂章(燃燒的荊棘、復旦)寫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難關,是“懷疑”與破壞性極強的“情欲”的狂飄,是內心的疾風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毀了,但是結果仍趨于清明高遠的境界,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音樂描繪了一幅大自然絢麗的畫面:在廣闊的田野上,大地和小鳥快樂地合唱;主人公克利斯朵夫像一株小草,沐浴在陽光和雨露下成長。其中序曲表現了“黎明”、“清晨”的場景,襯托出主人公感官與感情的逐漸覺醒,揭開了“生命贊歌”的序幕。接著一股強烈的音流從遠到近,以弱到強向我們流來,逐漸展示成一位倔強、反抗的少年形象,他正是成長起來的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接著主部和副部跳動的節奏音型不斷地交換力度,由漸弱、弱到最弱,由漸強到強。它們像太陽在沖破烏云,閃爍出燦爛的光輝,象征著主人公在少年時期同黑暗勢力英勇博斗。
其中有生活在階級界限森嚴的環境里的克利斯朵夫,他看不慣母親低聲下氣地接受主人家的恩賜;對父親把他訓練成一頭玩把戲的動物而非常憤慨;特別是他和貴族小姐彌娜戀愛的悲劇,使他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進一步孕育了他反抗的情緒,這種斗爭有時失敗,有時勝利,變幻無常,樂曲的變化,正是反映了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變化。這時節奏的發展與聲音的漸強相結合,造成在力度上的巨大高潮。當密集的音群達到頂點的時候,便開始逐漸分化成輝煌的顫音,起初是在高音,以后逐漸下降,最后回到最初跳動的音調,于是完成了克利斯朵夫生命的少年階段。
如果我不接觸《約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一些體驗,內心隱秘的東西,還有深埋心底的某些情愫,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激發出來??墒亲x書的過程,作家用嫻熟的技巧,深入人心的細致入微的筆法,竟一點點把你那些精神上的內核級別的東西都激活了。它使你意識到生命在蘇醒的感覺。你開始真正稱得上審視你的內心。因為克里斯多夫奮斗的一生所遇到的艱難險阻你也會遇到或者正在經歷抑或早已傷痕累累,羅曼羅蘭借克里斯多夫的所思所想,恰恰和你某一些想法不謀而合。一旦你開始產生共鳴,你便接著開始接納那種思想。于是凡不夠作者崇尚的標準的,在作者價值觀中,不符合對應年齡應該有的情感以及理智的力量,統統被你拿來與自身做對比,然后在這個過程之中修正自己的很多不好的看法。作品中的田園風光的描寫,正像一部“田園交響詩”。它那濃郁的,具有鄉土氣息的音樂旋律,呈現給讀者的是大自然和農村生活的圖景:這里有美妙的溪畔景色;也有村民們愉快的聚會。這些畫面反映了人的崇高和生活的歡樂。這旋律清新、明快,給人一種藝術享受。這種優美、動人富于幻想的“田園交響詩”進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表現了其對幸福、歡樂生活的向往。
作品描寫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奮斗歷程,實現“歡樂”生活的心愿,對他來說,是一種精神安慰,雖然這種歡樂生活對他是虛幻的,這種安慰也是畫餅充饑。但是“歡樂”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留給世人的精神遺囑。什么是“歡樂”?“歡樂”就是斗爭,人們必須在斗爭中求得歡樂。貝多芬的一句名言,“通過痛苦,得到歡樂?!绷_曼·羅蘭很喜歡這句話,把它作為人生的格言,并引用在《約翰·克利斯朵夫》序言里,這句話也成了克利斯朵夫的座右銘。
版權作品,未經《星火作文》書面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六
羅曼·羅蘭史詩般展現一個平凡而偉大生命波瀾壯闊一生的這本書,多少年來,我總是常讀常新,驚異著人類非凡的創造力博大的愛情和精深的美。
敗落了經濟的家庭、音樂的靈魂上的薰陶,是約翰·克里斯朵夫生長的沃土。正如魯迅說的,從繁華墜入困頓,才最能感受人世間的冷暖炎涼。一切災禍的好處就是,它像一根鞭子,時時抽打著,不允許你閑散。艱難中的親情,更容易化成束縛肉與靈的責任。倒是一個衣食無憂無牽無掛的人,臨到一片空虛的時間,就會毫無依傍,沒有強迫他往前走的驅動力,他的前行只是習慣,他不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該到哪兒去。
而約翰·克里斯朵夫在很小的年紀上就要工作。正如伏爾泰說的:“工作免除了三大流弊:生活乏味、胡作非為、一貧如洗”也成長了他一生的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品性。而人啊,不管一生成就了一些什么,品性就是構建成功質量的原材料。
正在世界觀形成的當口,深刻認識了祖父成功的陽光,父親墮落的陰影。他看出了父親是給人生打敗的,這顆不幸的靈魂,隨波逐流放蕩不羈地向著“欲壑”滑落,全然沒有一點反抗的勇氣,最后只得對著虛度的一生哀嚎嘆息。呵呵,這個倒霉的父親,給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不僅是這些,他遺留給兒子的,是天性里的天真和人生最可寶貴的好奇心,這好奇心不會被時間沖淡而是越來越強烈。
正如羅曼·羅蘭寫的,大半的人一過青春就死掉了,以后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著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的日子里做的、說的、想的、喜歡的一切,一天天地重復著,而且越來越機械越來越離譜出格。這種天真和好奇,做成了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活潑潑的生命力。
祖父“個人奮斗”、出人頭地的教育中最危險的部分:驕傲與沒落的貴族氣,被他母親的“溫良恭儉讓”的榜樣和舅舅“做個平常的人,做好份內的事”、虔誠、歡樂、安貧樂道的思想影響給克服了。只要我們肯進入到民眾深處,我們就有機會遇到他舅舅那樣的人,思想、人生的重大話題,在他們那里變得親切,變成人之常情。而每一個成年人,只要他心里有愛,有游經人生社會的閱歷,有足夠的聰明,他都有機會成為約翰·克里斯朵夫的舅舅那樣深刻而親切的人。
約翰·克里斯朵夫沒有經過系統文化教養,造成了他本質上的純樸“粗野”、性格上的豪放“不羈”。他不須刻意、花大力氣興許仍不會如意的“反樸歸真”,確定了他的平民性,同時音樂的魅力——身為長子有機會耳濡目染祖父的輝煌和藝術,使他早熟,且一陷到底,造就了他思想的豐富多彩。
音樂如禪,正巧是“直擊人心,不立文字”的。
有朋友問我冉阿讓的一生幸福嗎?(他是一個高尚的人)我說:不!他過得是半個人生,因為他沒有擁有友情和愛情,他過的是孤獨的一生。而約翰·克里斯朵夫生命中最生動的部分,是由友誼和愛情充實著的。
友誼和愛情是人類相互吸引先天帶了性與靈的色彩,它是靈魂思想甚至肉體最好的營養。羅曼·羅蘭用了抒情的筆調寫了這段總會給我感動的話:“我有了一個朋友了!……找到了一顆靈魂,使你在苦惱中有所依傍,有個溫柔而安全的托身之地,使你驚魂未定之時能夠喘息一會:那是多么甜美啊!”愛情,不過是友情的深化物而已。
童年的約翰·克里斯朵夫第一次“呼朋喚伴”是在母親做“傭人”的女主人家里羞辱地被排斥。加上他過早地擔起了養家糊口的責任,使他奠定了孤獨的人生基調,他的每一次交友,在他都有著非同小可的意義。
少年的約翰·克里斯朵夫同幾乎一切人一樣,異性的朋友總在同性朋友之后。同性朋友的親昵就帶了性“啟蒙”的意味,羅曼·羅蘭在這本書里,給約翰·克里斯朵夫青少年時代的每一個朋友,在后來都有了一個對應成熟的人。
約翰·克里斯朵夫最早的朋友是奧多。奧多身上的女性成份與約翰·克里斯朵夫男子漢氣魄的相互吸引,是正在成長中的人性渴望吸收異己品性的表現。
約翰·克里斯朵夫和奧多的友情簡直像愛情,他們熱烈相擁地作“短途旅行”、一天沒見著就相互地寫信。約翰·克里斯朵夫熱烈地寫道:“愛是沒有兩種方式的……噢,不!的確有兩種,一種是把整個身心去愛人家,一種是只把自己浮表的一部分去愛人家——但愿我永遠不要害上這種心靈的吝嗇病”,全然用的是情書的口吻。
如果說愛情是嫣紅,友情就是粉紅色的。我也得學羅曼·羅蘭的樣兒,贊美純潔的友情——人哪,就像黑暗里趕路的過客,隱忍著孤獨的'恐懼和落寞的苦悶,懷著相同心思和愿望的人們,因了相互地不認識而防備著、懷疑著,時時還或有不意地碰撞造成了相互的傷害?!杜r怠防锩商├锬峋瓦@樣在亞瑟就面前慘痛地懺悔后,帶著滴血的手和破碎的心猝然離世的(哦,也就是亞瑟和瓊瑪的誤會,造成了他們一生的疼痛)。
人,需要相互地聯接,因為每一個生命就是一個世界,就是自然界力的一種表現方式。而天才一半就是因為他能把周圍的偉大都吸收過來使自己強健有力的。仔細看了看,隔離人們的,全是人類自己的缺乏自信的自傲和自卑(在我眼中,傲和卑有一樣的性質)。
薩皮納,這個萌動著“性”之芽、“靈”之根的女性,吸引約翰·克里斯朵夫的,是她布爾喬亞的清高、對人生之劇無力感情引起的懶洋洋的處世態度和性情上的真誠與純凈。和她對應的,是葛拉齊亞——我也愛這個女人。
約翰·克里斯朵夫和她們完成了一場靈的愛情。在這里,我不由想起一個朋友對這種愛情的定義:純靈,純精神的愛,是真愛。世所罕見,它不具有任何欲望和需求,因而超越普通愛的歸屬、忠誠、承諾、責任,因為它是一種心靈追求,所以沒有所謂的背叛,也不會有痛苦。它所以難得,一是它本來就境界高,二是它又要求兩個人都具有同樣的境界。它的表征是,在擾攘不息的心頭始終保持著一片平和。
正如葛拉齊亞說的:“我認為這樣更好。我們沒有讓友誼受到共同生活的考驗,沒有在日常生活中把最純潔的東西褻瀆了,不是更好嗎?”難怪王小波說羅曼·羅蘭把美寫得清清楚楚,這可是人世間的一種大美呢。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七
這一卷‘女朋友們’,除了對雅葛麗娜、塞西爾、法朗梭阿士、亞諾太太的大篇描寫,還提及了彌娜和葛拉齊亞。
彌娜,克里斯朵夫的初戀。在克里斯朵夫的記憶里,是個美麗的像鮮花般的少女。
克里斯朵夫回到故鄉的時候,偶然碰到了彌娜。他耐著性子,想在這個如今美麗而肥胖、一直嘰嘰呱呱、大聲叫嚷的女人身上找到他的小彌娜;然而,他失敗了,他的小彌娜,從這個女人身上已經幾乎尋覓不到了,真是相見不如懷念,一些美好的回憶只能讓它在記憶里沉睡吧!
葛拉齊亞,這個充滿了自然靈性的女子,她認識克里斯朵夫的時候,還是個小姑娘,和表姐高蘭德一起跟著克里斯朵夫學習鋼琴,那時候她就覺察出了克里斯朵夫的可貴之處,默默的喜歡著他。
克里斯朵夫終于見到她了,他們愉快的交談,克里斯朵夫對葛拉齊亞既感動又有溫情,他愛上了葛拉齊亞(作者這么寫的,可是我覺得有那么一點點突兀,不過,愛情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誰知道怎么就愛上了呢,愛情本身就是一個謎。),而葛拉齊亞如今對他,只有恬靜的友誼了。
短暫的相見,葛拉齊亞就要隨著丈夫離開巴黎去美國了。
他們的這次相遇,就這樣結束了。不過我覺得,他們終還是要有交集的。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八
漫步人生,常常感慨生活過于坎坷,總有些意外突如其來讓你不知所措。是失落低沉,消極躲避?還是重整旗鼓,愈挫愈勇?羅曼?羅蘭的《約翰?克利斯朵夫》給我帶來一個很大的人生感悟,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部命運交響曲。尋找生命意義的旅途,必然要面對無數的苦難,也必然要承受命運之重。
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生可以說是天才的一生,與苦難作斗爭的一生。少年時的克利斯朵夫必須承擔起照顧家庭的重擔,他做過公爵府上的鋼琴師,做過音樂家教,過早承擔生計的責任給小克利斯朵夫身心帶來了深深的傷害。青年的約翰?克利斯朵夫按照自己的理解創作了一些“反傳統”的作品,立刻遭到了幾乎所有人的攻擊。老年時刻骨銘心的戀人格拉齊亞去世更是讓他傷心欲絕。主人公命運的底色是苦難,但羅曼?羅蘭更傾向于表現克利斯朵夫承擔苦難的力量,苦難是他人生的障礙,也是他超越自我的基石。
他的一生苦難重重,然而正如文中屢屢提到的萊茵河河水一樣,流水愈急,波浪愈大;苦難愈多,反抗越大。他生命中的反抗,主要集中在對死亡的反抗、對自我墮落的反抗以及對不公社會的反抗。
死亡自他出生以來就一直困擾他的成長,年幼的克利斯朵夫目睹了祖父之死而生病,病好后一直思考死亡和生命的關系,他知道自己被控制在一個破壞之神的股掌并任其宰割。然而,他并非束手待斃,相反還怒火填膺,反抗意識由此在小克利斯朵夫心中扎根。
然而克里斯多夫也有過放棄生命與反抗的念頭。隨著奧里維不幸之死,克利斯朵夫傷心欲絕,不愿繼續生活,此時他在死神的對抗中無力而又無奈。讀后感自我墮落存在于每個人的內心黑暗之處,但人生于世必須反抗自己的自我墮落,大自然的廣袤美麗與刻在骨子里的生命意識讓他堅持了下來。我們不喜歡苦難,然而卻必須擁有承擔苦難的力量,擁有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勇氣和信仰。克里斯朵夫一生經歷了親人之死、愛人之死、友人之死,他堅強的心由于死亡的沖擊更加堅強。所以克利斯朵夫走向生命的終點時,他沒有畏懼,沒有痛苦。此時他認為屬于死亡的一切都是在磨練強者的意志,只能使他更加自強不息、瀟灑從容。
在一方天地間,或平平淡淡,或跌宕坎坷,相同的是生活,不同的是人生。我想《約翰克里斯多夫》這本書所帶給我們的,是與苦難作斗爭的倔強,是不畏困難的勇氣。而在歲月的長河中,我也會不斷突破障礙,挑戰自我,讓自己的人生路更加充實而豐盈。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九
我覺得克里斯朵夫很勇敢,意志很堅定。如果是我,我不可能在自己這么小的時候就可以養活全家人,而且能在自己最難過的時候和媽媽一起分擔生活上的痛苦,一起渡過最艱難的日子。
克里斯朵夫的堅定和堅強,讓他有了無比的力量,可能他做的一件事,我們一生也不會做出來的。但是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他的精神。也要像他一樣,在家人最艱難的時候去幫他(她),鼓勵他(她)。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
今天我看完了《約翰·克里斯朵夫》這本書,這本書是法國的文學家羅曼羅蘭寫的,讀完了這本書我有很大的震撼。
這本書主要講了:克里斯朵夫從小生活在貧苦的家庭里,他從小就有音樂天賦,可是他并不被人們認可,他為了要讓人們認可,他從不屈服命運。
讀了這本書,讓我想起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的題目是《被套著的大象》,它講了在泰國被綁住的大象隨處可見,也許你會驚奇,但這是習以為常的事,因為他們總是在象的小時候就把它們抓住,然后套上鐵圈把它們拴住,被套上鐵圈的象總會掙扎,可是無論如它都無法掙脫被鐵圈的拘束,于是它放棄了,等到它長大了它只要輕輕一用力就可以逃走,可它們沒有這樣做,因為它們向命運屈服了。
在人生的道路上一定會有崎嶇和坎坷,只要有厄運打不垮的信念,希望之光就會驅散絕望之云。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一
今天,我讀了《約翰.克里斯朵夫》這本小說,就深深的喜歡上了這本小說,非常有感觸。《約翰.克里斯朵夫》是法國著名作家羅曼.羅蘭的成名作,他花了8年的時間才完成了這部一百多萬字如史詩一般的長篇小說巨作。
小說的主人公克里斯朵夫出生在德國的一個貧窮的音樂家庭。他的父親是一位拉小提琴的藝術家,但是這個“音樂家”不求上進、借酒消愁、喝醉打老婆、虐待孩子??死锼苟浞蛟诂F實生活中痛苦而艱難的掙扎,甚至因為饑餓,險些喪命。但是他從來沒有放棄,他在不段的抗爭。他6歲時在樂壇上嶄露頭角,11歲擔任宮廷樂師。他為人正直善良、憤世嫉俗、勇于反抗,這使他受到了不少磨難。他的真誠和熱情贏得了許多寶貴的.友誼,同時靠著個人的艱苦奮斗終于成為了偉大的音樂大師。他臨終前的自白:“我曾經奮斗,曾經痛苦,曾經流浪,曾經創作……有一天,我將為了新的戰斗而再生?!弊屛疑钌罡袆?。相比之下,我們要比克里斯朵夫幸福的多。我們不用去低聲下氣地撿公爵的賞錢,不用在十幾歲就擔起家庭重任,不用面對一個酒鬼父親,不用到處流浪謀生……在父母的呵護和照顧下幸福的學習和生活。
克里斯朵夫這種勇敢無畏的精神教會了我遇到挫折不能退縮,不能放棄夢想,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坦然面對一切困難或挫折,“任它風吹雨打”,讓自己變得堅強!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二
知己的失去,克里斯朵夫精神上委頓了。他“……雖然眼里燃著生命之火,但精神上已經有些東西給摧毀了?!?/p>
欺騙和背叛朋友的心靈枷鎖壓在克里斯朵夫的心頭,他終于忍受不了這樣憂急、悔恨和愛情,他逃走了,隱居在瑞士的汝拉山脈的一個孤獨的農家。
偶然遇到的一個被病魔打敗的德國作家點醒了他,他問那人:
“你瞧什么???”
“我等著?!蹦侨艘粍硬粍拥氐吐暬卮?。
“等什么?”
“等復活?!?/p>
克里斯朵夫打了個寒噤,趕緊跑了。這句話像火箭一般地射到他的心里。
這一卷看得有些心疼,奧里維的早逝,克里斯朵夫的痛苦,仿佛能感受到他的那種撕心裂肺的痛。而后他如燃燒后的荊棘,復活重生了,用我們東方的思維,是鳳凰涅槃重生,是置之于死地而后生。
克里斯朵夫終是英雄式的人物,可以這樣獲得重生。而實際的生活中,該有多少人被各種各樣的苦難打彎了腰,再也不能挺立的站起,只是茍且的活著。
但愿我們都能活得像克里斯朵夫這般的堅強罷!
摘錄喜歡的句子:
“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
“狐貍,狼,綿羊,天生吃人的野獸,和天生被人吃的野獸,因為階級相同、利害相同而集合在一起,但大家伸著鼻子嗅著,彼此都認了出來,毛都豎起來了?!?/p>
“人生有些年齡,機構的內部會醞釀一種蛻變,肉體與心靈特別容易受外界的打擊;精神疲憊,有種說不出的惆悵,對一切都覺得厭倦,對過去的成就毫不留戀,對前途也看不出一點兒端倪。在發作這些心病的年紀上,大多數人有家庭的責任把他們束縛著;……固然,在那種情形之下你牢騷滿腹,藏著不少的`隱痛……還得永遠地往前走……沒法躲避的作業,對于家庭的照顧,逼著一個人像一匹站著打盹的馬似的,在兩根車轅中間拖著疲乏的身子繼續向前。”
“忽然最好看的一朵花謝了,落英繽紛,在空中散開來,好比一個無邪的美麗的生命就這樣平平淡淡地消逝了……”
“而習慣才是忠實的盟友;我們有時會把一切的生活意義都失掉,只有它始終如一,永遠跟著我們,一聲不出,一動不動,只瞪著眼睛,抿著嘴唇,用它那雙穩定的,從來不哆嗦的手,帶著我們穿過危險的行列,直到我們重見光明,對人生又有了興趣的時候為止?!?/p>
“……痛苦這把犁刀一方面割破了你的心,一方面掘出了生命的新的水源。”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三
這一卷‘女朋友們’,除了對雅葛麗娜、塞西爾、法朗梭阿士、亞諾太太的大篇描寫,還提及了彌娜和葛拉齊亞。
彌娜,克里斯朵夫的初戀。在克里斯朵夫的記憶里,是個美麗的像鮮花般的少女。
克里斯朵夫回到故鄉的時候,偶然碰到了彌娜。他耐著性子,想在這個如今美麗而肥胖、一直嘰嘰呱呱、大聲叫嚷的女人身上找到他的小彌娜;然而,他失敗了,他的小彌娜,從這個女人身上已經幾乎尋覓不到了,真是相見不如懷念,一些美好的回憶只能讓它在記憶里沉睡吧!
葛拉齊亞,這個充滿了自然靈性的女子,她認識克里斯朵夫的時候,還是個小姑娘,和表姐高蘭德一起跟著克里斯朵夫學習鋼琴,那時候她就覺察出了克里斯朵夫的可貴之處,默默的喜歡著他。
克里斯朵夫終于見到她了,他們愉快的交談,克里斯朵夫對葛拉齊亞既感動又有溫情,他愛上了葛拉齊亞(作者這么寫的,可是我覺得有那么一點點突兀,不過,愛情本身就是莫名其妙的,誰知道怎么就愛上了呢,愛情本身就是一個謎。),而葛拉齊亞如今對他,只有恬靜的友誼了。
短暫的相見,葛拉齊亞就要隨著丈夫離開巴黎去美國了。
他們的這次相遇,就這樣結束了。不過我覺得,他們終還是要有交集的。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四
《約翰·克里斯朵夫》的主人公約翰出生在萊茵河畔的音樂世家。他的家族很多人都從事音樂事業,而且他本身也對音樂有著強烈的興趣和天賦。由于受到舅舅和祖父的影響,他對音樂有很強的情感,他非常堅強,音樂水平也有很大的提升,但是他的思想卻沒有被世人理解,他非常孤獨。后來因為卷入一場斗爭而被通緝,被迫流亡法國。
在法國許多人看到了他的才華,但是由于他不愿意向上層人士屈服。最終他經過不斷地努力成為了一代音樂大師。
這是一部通過主人公一生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的長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覺醒、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我讀完以后感受到克里斯朵夫其實不是一個完美的人。但是他確實是一個偉大的人,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被嘲諷甚至被誹謗,但是他始終沒有選擇低頭和放棄。
從這部小說中,我想到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摧毀,但是不可以被打倒”。在生活中我們可能會遇到很多的壓力,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我們往往選擇放棄,這是一種非常不可取的。但是人無完人,金無足赤。希望以后我們盡量改正自己,獨立面對問題。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五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題記。
他無力地在黑暗中掙扎,歇斯底里地釋放激情,換來的是木訥,是嘲諷,或是輿論。
他熱愛藝術,他會抨擊無知的文字,幼稚的音樂,他會用自己的生命去詮釋自己的音樂。
他渴望過快樂的童年,美滿的生活,酗酒的爸爸折斷了他最初的夢想翅膀。
他渴望有一段爐火純真的愛情,背叛、欺騙、拒絕,在愛情的道路上一無所獲。
他渴望自己的友情是亙古永恒的,然而,命運注定他將是孤獨的。
不!他并不孤獨!因為他有音樂,他有夢想!對,他就是克里斯朵夫。
青年時期拼命奮斗,為的要控制自己,戰勝一切,跟別人爭取生存的權利。就是勝利以后,還得日夜警惕,守護者他的戰利品,并小心不能被勝利沖昏了頭腦。經歷了友誼的快樂的考驗,登上了藝術的高峰,他不勝驕傲,以為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了,不料峰回路轉,喪失、情欲、羞恥……這些上帝的先遣隊無情地把他打得頭破血流。但他任然堅持著與命運做斗爭,因為他是克里斯朵夫,是一個真真實實的自己。
我欣賞克里斯朵夫,欣賞他在沖破黎明的黑暗之前的從容與淡定,而我做不到。
其實我也想做一個真實的自己,一個簡簡單單的自己,但是總是忍不住會去抱怨生活,抱怨命運。不知道該怎樣去改變生活的一切,每天總是忙忙碌碌地做著一些重復的事情,也會忐忑不安,覺得不該就這樣去揮霍自己的青春。
我欣賞他的超凡托俗卻又出類拔萃,他的音樂中有自己感情的迸射,他把自己對音樂的追求看作是上帝的要求,繆斯的寵愛。為著音樂的夢想,他鏗鏘有力地抨擊那些無知的階級者??死锼苟浞蜃咴谝魳穳粝氲娜松缆飞?,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終于到達了重生的彼岸。有時候我也會傻傻地想,命運會給一個人重生的機會吧,但更多的我還是會相信命運。以前或許我也會傻傻地說上帝把音樂造詣的光環投給了克里斯朵夫,而我什么也沒有,我只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女生,不會有像他一樣輝煌的成就,會在那拼命地抱怨命運的不公。但是現在不會了,其實想想,克里斯朵夫的一生比任何一個幸運的人都更黑暗吧,上帝只不過給了他一個美麗的音樂基因,卻奪走了他的父愛,奪走了他的尊嚴,奪走了他的友誼與愛情。而給我的是完整的家,珍貴的友誼還有世間最寶貴的一切。我該怎樣去擁有?克里斯朵夫能在黑暗的質點里學會堅強,難道我卻只是一味地抱怨命運的不公?不!絕不能!
他筋疲力盡地沖破黎明前的黑暗,他結束了他一生的斗爭……我懂了,我的斗爭剛剛開始,我的道路并不被黑暗所包圍,在我的道路上,隱隱約約,我能看清方向。光明最終將戰勝黑暗,一定,一定!
努力之后,劃過黑暗的會是美麗的流星,絢爛,多彩……。
――后記。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六
看完《哈利·波特》不久,小蓮藕就要求看大部頭,無奈我極力推薦老舍,看完兩本,她又提出來,我手頭上剛好有年少時極喜愛的《約翰??死苟浞颉?,拿給她。
這兩天,她跟我說的常常是:我看到他六歲了,他十二歲了,他父親死了……。
今天在星巴克一下午,她看完了第二本,出來的路上,她說:“媽媽,我覺得約翰??死苟浞虻母赣H不愛他,他不愿彈鋼琴的時候,總打他?!?/p>
我想了想說:“對于有天賦的`孩子,父母怎么樣對待才好呢,比如莫扎特、比如郎朗,他們幾乎沒有童年,父親逼他們練習,郎朗父親甚至不允許他見他母親,因為母親太仁慈,如果你有音樂天賦,媽媽是逼你一天十個小時吹長笛好還是放任你隨意練習好,這也值得深思,如果約翰??死苟浞虻母赣H不嚴格,那么世上少了一位音樂家,多了一個普通人,到底是普通人快樂還是沉浸于音樂快樂,也只有莫扎特和郎朗自己知道了,當然我們都是普通人,媽媽只想讓你快樂成長!”
小蓮藕長舒一口氣:“幸好我是普通人?!?/p>
約翰克里斯朵夫讀后感(優質17篇)篇十七
作家木心說:人生,我家破人亡,斷子絕孫;愛情上,柳暗花明,卻無一村;說來說去,全靠藝術活下來。小說具有交響樂一般的宏偉氣魄,音樂不僅滲透到人物性格和情節之中,還影響了作品的結構和性格描寫方式。獨立自由的音樂精神貫穿始終,成為小說的精神主線。
約翰·克利斯朵夫作為一名音樂家,其音樂人生就成為小說描寫的主要內容,而他對音樂精神的理解與不懈追求,對現實生活平庸和勢力習氣的反抗,就成為小說刻畫其堅強意志和反抗精神的重要線索,所以自由不羈的音樂精神成了克利斯朵夫高尚靈魂的體現,也構成了小說內在的精神主線。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一個為追求真誠的藝術和健全的文明而頑強奮斗的平民藝術家的形象,更主要的是,作者用他對音樂精神的深刻理解,描述了病態墮落的藝術與健康奮進的音樂之間的斗爭,歌頌了一種充滿生命力的音樂理念。同時又通過音樂折射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與沖擊,把二十世紀初葉那一代人的奮斗與激情,用宏大優美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音樂中的交響曲一般分四個樂章·《約翰·克利斯朵夫》這部著作,分成四冊書,從結構上看正象交響樂那樣,分成序曲、發展、高潮和結尾這四個樂章,氣勢浩蕩,渾然一體,鳴響著時代的強音。
第一樂章(黎明、清晨、少年)描寫了克利斯朵夫少年時代的生活,描寫他的感宮與感情的覺醒;第二樂章(反抗、節場)寫克利斯朵夫像年輕的西格弗里德一樣,天真、過激、橫沖直撞地征討當時社會的藝術謊言,攻擊德法兩國的節場。第三樂章(安多納德、戶內、女朋友們)和上一樂章的熱情、僧恨成為對比,彌漫一片溫和恬靜的氣執,是詠嘆友誼與愛情的悲歌。第四樂章(燃燒的荊棘、復旦)寫的是生命中途的大難關,是“懷疑”與破壞性極強的“情欲”的狂飄,是內心的疾風暴雨,差不多一切都要被摧毀了,但是結果仍趨于清明高遠的境界,透出另一世界的黎明的曙光。音樂描繪了一幅大自然絢麗的畫面:在廣闊的田野上,大地和小鳥快樂地合唱;主人公克利斯朵夫像一株小草,沐浴在陽光和雨露下成長。其中序曲表現了“黎明”、“清晨”的場景,襯托出主人公感官與感情的逐漸覺醒,揭開了“生命贊歌”的序幕。接著一股強烈的音流從遠到近,以弱到強向我們流來,逐漸展示成一位倔強、反抗的少年形象,他正是成長起來的主人公克利斯朵夫。接著主部和副部跳動的節奏音型不斷地交換力度,由漸弱、弱到最弱,由漸強到強。它們像太陽在沖破烏云,閃爍出燦爛的光輝,象征著主人公在少年時期同黑暗勢力英勇博斗。
其中有生活在階級界限森嚴的環境里的克利斯朵夫,他看不慣母親低聲下氣地接受主人家的恩賜;對父親把他訓練成一頭玩把戲的動物而非常憤慨;特別是他和貴族小姐彌娜戀愛的悲劇,使他幼小的心靈受到創傷,進一步孕育了他反抗的情緒,這種斗爭有時失敗,有時勝利,變幻無常,樂曲的變化,正是反映了主人公思想感情的變化。這時節奏的發展與聲音的漸強相結合,造成在力度上的巨大高潮。當密集的音群達到頂點的時候,便開始逐漸分化成輝煌的顫音,起初是在高音,以后逐漸下降,最后回到最初跳動的音調,于是完成了克利斯朵夫生命的少年階段。
如果我不接觸《約翰·克里斯多夫》,我有一些體驗,內心隱秘的東西,還有深埋心底的某些情愫,可能一輩子都不會被激發出來。可是讀書的過程,作家用嫻熟的技巧,深入人心的細致入微的筆法,竟一點點把你那些精神上的內核級別的東西都激活了。它使你意識到生命在蘇醒的感覺。你開始真正稱得上審視你的內心。因為克里斯多夫奮斗的一生所遇到的艱難險阻你也會遇到或者正在經歷抑或早已傷痕累累,羅曼羅蘭借克里斯多夫的所思所想,恰恰和你某一些想法不謀而合。一旦你開始產生共鳴,你便接著開始接納那種思想。于是凡不夠作者崇尚的標準的,在作者價值觀中,不符合對應年齡應該有的情感以及理智的力量,統統被你拿來與自身做對比,然后在這個過程之中修正自己的很多不好的看法。作品中的田園風光的描寫,正像一部“田園交響詩”。它那濃郁的,具有鄉土氣息的音樂旋律,呈現給讀者的是大自然和農村生活的圖景:這里有美妙的溪畔景色;也有村民們愉快的聚會。這些畫面反映了人的崇高和生活的歡樂。這旋律清新、明快,給人一種藝術享受。這種優美、動人富于幻想的“田園交響詩”進一步揭示了主人公的精神世界,表現了其對幸福、歡樂生活的向往。
作品描寫了克利斯朵夫一生的奮斗歷程,實現“歡樂”生活的心愿,對他來說,是一種精神安慰,雖然這種歡樂生活對他是虛幻的,這種安慰也是畫餅充饑。但是“歡樂”也可以看作是作者留給世人的精神遺囑。什么是“歡樂”?“歡樂”就是斗爭,人們必須在斗爭中求得歡樂。貝多芬的一句名言,“通過痛苦,得到歡樂?!绷_曼·羅蘭很喜歡這句話,把它作為人生的格言,并引用在《約翰·克利斯朵夫》序言里,這句話也成了克利斯朵夫的座右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