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嘗試過寫作吧,借助寫作也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組織能力。范文怎么寫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實用篇一
一九二七年春,瑞典學者赫定(hedin )率領他的遠征隊再次來到北京,準備到蒙古、新疆一帶進行考察。北京學術界對北洋政府無條件地應允這次考察表示強烈不滿,組成中國學術團體協會,進行交涉,最后達成共同組建“西北科學考察團”的協議。據黃烈先生在《黃文弼蒙新考察日記(1927—1930)》一書的前言中介紹,這項協議的內容包括中外團長共同負責考察團的工作;中國團員負有維護中國主權利益不受損害的責任;中外團員的采集品均歸中國所有;全部經費由赫定負責籌集等。負責此次交涉的劉半農戲稱這是“翻過來的不平等條約”。
西北科學考察團于五月八日中午離開了北京。幾個月后,劉半農托臺靜農給魯迅寫信,說赫定曾與他商議,擬提名魯迅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他們希望了解魯迅本人的'意向。臺靜農的信是九月十七日寫的。這時候,西北科學考察團正行進在北緯四十至四十二度與東經一百至一百零四度范圍內的巴丹扎蘭格沙漠里。而已經認為“南方沒有希望”的魯迅則正在廣州西堤的寓所里焦急地等待著去上海的船票。他在九月二十五日致李霽野的信中,只是淡淡地提到“關于諾貝爾的事,詳致靜農函中,茲不贅”。
給臺靜農的回信是同一天寫下的。魯迅首先請臺靜農轉告劉半農,說“我感謝他的好意,為我,為中國”。這里因為有“為中國”之意,“他”似乎應該是指赫定。接著,魯迅很肯定地表達了自己對別人想提名他為諾貝爾獎候選人一事的態度,他說:“我不愿意如此。”然后,魯迅很自信地說:“諾貝爾賞金,梁啟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這錢,還欠努力。世界上比我好的作家何限,他們得不到。你看我譯的那本《小約翰》,我哪里做得出來,然而這作者就沒有得到。”魯迅清楚,別人之所以想提他的名,不過就因為他是中國人,他是占了“中國”這兩個字的“便宜”。他接下來很嚴肅地說:我覺得中國實在還沒有可得諾貝爾賞金的人。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倘因為黃色臉皮人,格外優待從寬,反足以長中國人的虛榮心,以為真可與別國大作家比肩了,結果將很壞。
諾貝爾文學獎至今仍然是困擾中國文壇的一種“情結”。當局者通常一邊暗地里祈求自己的中獎(其用心當然可能不僅僅“為我”,也恐怕還“為中國”),一邊公開地質疑此獎的代表性和公正性(因為至今居然還沒有一個中國人中過),或者明確地指出此獎不是什么東西(當然,它不過是一筆上百萬的美金)。而局外人通常覺得,與諾貝爾獎無緣如果不是中國文學的不幸,也至少是中國文學的遺憾。事實上,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哪一年果然有哪一位中國人中了此獎,那又會怎么樣呢?會舉國上下一片歡騰嗎?會引發民族自豪感的上升嗎?會激起愛國主義的高潮嗎?我看不會。我看結果倒很可能是種種的抗議、種種的內哄、種種的攻訐,還有輿論的饒舌、讀者的費解以及應運而生的花邊新聞以及急不可耐的起訴和面不改色的“奉陪”。一筆冷漠的獎金很可能將中國文壇已所存不多的“說法”和“公道”一把卷走,無數激情的作家怎能不群起而追之討之?!
因此,還是魯迅七十年前的態度比較好,“瑞典最好是不要理我們,誰也不給”。否則,真的“結果將很壞”。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實用篇二
;《一九七九年的愛情》 作者:李 唯
責任編輯:白連春
原載《北京文學》2009年第10期
李唯,男,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一級作家。中國電影文學創作委員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天津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曾創作電影《黑炮事件》《美麗的大腳》《誰說我不在乎》《泥鰍也是魚》《月圓今宵》等多部,個人兩次獲得中國夏衍電影文學獎,獲得金雞獎最佳編劇提名獎。影片獲得中國所有的國家級電影獎,以及東京國際電影節大獎,上海國際電影節大獎等。創作長篇電視劇《坐莊》《千鈞一發》《跟我的前妻談戀愛》等多部,多次獲得飛天獎,金鷹獎等。創作小說《中華民謠》《腐敗分子潘長水》《看著我的眼睛》《跟我的前妻談戀愛》等百余萬字,兩次獲得《小說月報》百花獎,獲得莊重文文學獎,上海中長篇小說優秀作品獎。作品曾三次獲得全國五個一工程獎。
[授獎辭]30年的命運跌宕,30年的堅守不渝,一出跨越時空的刻骨銘心的愛情悲劇。當溫婉動人的情感表達、樸實淳厚的鄉村風情劃過歷史變動的遼闊背景,便呈現出傳統倫理之美和新生活的巨大沖擊。細致哀婉,情節峻峭,生活氣息濃郁,語言在濃重的地域文化氛圍中升騰起詩意。
《榮榮》 作者:葛水平
責任編輯:王 童
原載《北京文學》2009年第12期
葛水平,女,山西沁水縣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文學創作一級,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創作有詩集《美人魚與海》《女兒如水》;散文集《心靈的行走》;小說集《喊山》《守望》《官煤》《陷入大漠的月亮》等。有作品翻譯到法、英、蒙古等國。獲《小說選刊》獎、《人民文學》獎、《上海文學》獎、《中篇小說選刊》獎、趙樹理文學獎。中篇小說《喊山》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授獎辭]一部能抓住今天誠信危機和人心恍惚的構思巧妙之作,揭示了人與人之間的不可理喻,動機與結果始料不及的錯位。對當今人際關系的深刻追問,表面上提供了一個“他者”化的鏡像,實際上是異常痛苦的自我反思,是溫厚而不失鋒芒的善意提醒。理想人物的塑造,用心良苦,情致幽深,展示了新的文化想象。
《求職游戲》作者:崔曼莉
責任編輯:張頤雯
原載《北京文學》2010年第9期
崔曼莉,女,畢業于南京大學中文系。2002年開始自由創作,在《青年文學》等刊物發表中短篇小說及詩歌10萬余字。短篇小說《卡卡的信仰》入編當年中國最佳短篇小說集,《殺鴨記》獲金陵文學獎。2004年出版小長篇《最愛》,為新浪網閱讀冠軍之一。2004至2009年創作長篇小說《琉璃時代》,并獲2010年中國作家出版集團長篇小說獎。在創作《琉璃時代》期間,出版長篇小說《浮沉》一、二部,為2008至2009年雙年度暢銷書。
《黃金圈》 作者:楊少衡
責任編輯:張頤雯
原載《北京文學》2009年第5期
楊少衡,男,祖籍河南省林州市,1953年12月生于福建省漳州市。1969年上山下鄉當知青,1977年起,分別在鄉鎮、縣、市機關部門工作。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現在福建省文聯工作。1979年開始發表小說,已發表小說200余萬字。出版有長篇小說《相約金色年華》《金瓦礫》,兒童文學長篇小說《危險的旅途》,中短篇小說集《彗星岱爾曼》《西風獨步》《紅布獅子》《秘書長》等。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授獎辭]作者長于官場寫作,尤長于“好官”的形象塑造,顯示了獨特的文學堅守。本篇在復雜的社會關系中,在多種經濟利益的博弈中,進而在深刻的歷史變動中,寫出了小人物的大智慧,寫出了新官員的新品質。細節豐沛,故事跌宕,顯示了游刃有余的小說掌控能力,在處理現實、塑造新人方面提供了不凡的啟示。
《泥霞池》作者:遲子建
責任編輯:王 童
原載《北京文學》2010年第6期
遲子建,女,1964年元宵節出生于中國的北極村——漠河。童年在黑龍江畔度過。1984年畢業于大興安嶺師范學校。1987年入北京師范大學與魯迅文學院聯辦的研究生班學習,1990年畢業后到黑龍江省作家協會工作至今。1983年開始寫作,至今已發表文學作品500余萬字,出版有40余部單行本。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晨鐘響徹黃昏》《滿洲國》《額爾古納河右岸》等,小說集《北極村童話》《向著白夜旅行》《清水洗塵》《霧月牛欄》《世界上所有的夜晚》等。曾三次獲得魯迅文學獎、一次獲茅盾文學獎和澳大利亞“懸念句子文學獎”等多種文學獎勵,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文等海外譯本。
[授獎辭]純美的筆觸,悲憫的情懷,構成獨特的作品基調,帶著典型的個人風格。以一種寬容之心去發現人性的善良,洋溢著綿綿不斷的人間溫暖。“少年犯罪”只是創作的契機,表達的是對下層勞苦大眾美好性格的贊頌和不幸命運的同情。女性的塑造尤為精致,細節動人魂魄,敘述蕩漾詩意。
短篇小說獎
《怒目金剛》 作者:韓少功
責任編輯:王 童
原載《北京文學》2009年第11期
韓少功,男,當代著名作家,1953年1月出生于湖南長沙,現居海口,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說《西望茅草地》《歸去來》等,中篇小說《爸爸爸》等,散文《完美的假定》《山南水北》等,長篇小說《馬橋詞典》等。另有譯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惶然錄》等。曾獲中國內地、臺灣及法國等多種文學獎項。
[授獎辭]《怒目金剛》所展示的,既是個人的沖突,也是文化的沖突——強勢文化將弱者逼成了“怒目金剛”。在文化潰敗的映襯之下,人的尊嚴熠熠生輝。人物皆具經典性。現實主義功底冷峻而渾厚。夸飾的敘事和傳奇的手法,來自湖南民間文化的神助。孤獨的抗爭寄托了執著的文化理想與悲切的呼喊。
《咳嗽天鵝》 作者:鐵 凝
責任編輯:王 童
原載《北京文學》2009年第3期
[授獎辭]一篇令人回味、酸楚異常的作品,關涉善惡美丑的探究。以小見大,內蘊深藏,在平凡的生活中發掘不平凡的美,滲透著對生命切膚的感悟。在“重鵝輕人”和“因愛遭殺”的人與動物的雙重敘事中,撥動著人們善良而脆弱的神經。素凈的敘述,不事鋪張的含蓄,更有一種淡淡的惆悵、無奈與矛盾。
《到處都很干凈》 作者:劉慶邦
責任編輯:王 童原載《北京文學》2010年第1期
劉慶邦,男,1951年生于河南沈丘,當過農民和礦工。現為北京作協駐會作家。主要作品有《走窯漢》《鞋》《梅妞放羊》。發表于本刊1997年第1期的短篇小說《鞋》獲第二屆魯迅文學獎。1990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1996年當選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
《接頭地點》 作者:范小青
責任編輯:王 童
原載《北京文學》2010年第7期
范小青,女,江蘇作協副主席,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1980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先后出版發表《褲襠巷風流記》《老岸》等長篇小說11部,并有文字被譯成英、日文介紹到國外。創作《費家有女》《新江山美人》等電視連續劇百余集,創作字數達1000萬字。短篇小說《城鄉簡史》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授獎辭]直面現實的創作勇氣讓人感佩。充滿時代氣息的焦點元素被巧妙植入,聰慧的話語策略使作品看似羚羊掛角無跡可求卻又深邃地昭示著荒誕、深刻、尷尬和苦澀。起筆波瀾不驚,落筆沉穩有力,中途懸念重重。憑借獨特的想象力深入到中國生活進程的深處。
《冬至》 作者:郭文斌
責任編輯:王 童
原載《北京文學》2010年第11期
郭文斌,男,祖籍甘肅,1966年生于寧夏西吉縣,先后就讀于固原師范、寧夏教育學院中文系、魯迅文學院。發表作品近300萬字。著有小說集《大年》《吉祥如意》《郭文斌小說精選》,散文集《空信封》《點燈時分》《孔子到底離我們有多遠》,詩集《我被我的眼睛帶壞》。短篇《吉祥如意》先后獲“人民文學獎”“小說選刊獎”“魯迅文學獎”。散文《永遠的堡子》獲冰心散文獎。多篇散文被收進《百年中國經典散文》,被央視國際頻道推薦為“影響過我的文章”。有部分作品被譯成外文。現任銀川市文聯主席、寧夏作協副主席、《黃河文學》主編。
[授獎辭]詩意的語言,清靈的境界。一個節氣帶來的歡娛與夢想,提醒著我們那些被遺棄的民間之美。當世界變得越來越喧囂,當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足,對古老民俗的發掘和尋覓,愈加使生活變得凝重、感恩、快樂。那些漸行漸遠的情懷帶著撲面而來的親切,為當代文化生態下的我們帶來了久遠的溫馨氣息。
報告文學獎
《巨災對陣中國——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祭》
作者:朱 玉
責任編輯:師力斌
原載《北京文學》2009年第5期
朱玉,女,1986年畢業于北京大學中文系,新華社資深記者。擅長寫深度報道和長篇人物通訊,代表作品有《龍膽瀉肝丸導致腎損害》《早產兒氧中毒事件》《安徽蕪湖紅頂商人調查》等。曾采寫過任長霞、鄭培民、丁曉兵、袁隆平、宋魚水等多個典型人物,并曾多次參與礦難、重慶開縣井噴、遼寧海城豆奶、非典等重大突發性事件報道,多次榮獲中國新聞界最高獎。
[授獎辭]一部居安思危的憂患之作,為中國甚至人類敲響了災害預防的警鐘。是大災大難之后站在時代前沿的沉重思考,對防災救災等諸多社會公共性問題提出了疑問,具有無法忽視的前瞻性。重大的題材,宏闊的視野,豐富的材料,準確細膩的文字,凝聚著令人震驚的觀察和難能可貴的責任意識。
《守望天山——一個老兵24年的感恩故事》
作者:黨益民
責任編輯:師力斌
原載《北京文學》2009年第6期
黨益民,男,陜西富平人,1963年生,訴訟法學研究生,武警交通二總隊副政委,大校警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理事。出版長篇小說《喧囂荒塬》《一路格桑花》《石羊里的西夏》,散文集《西藏,靈魂的棲息地》,長篇報告文學《用胸膛行走西藏》等。其中長篇小說《喧囂荒塬》獲中國作家“大紅鷹”文學獎、巴金文學院優秀作品獎;長篇小說《一路格桑花》入選新聞出版總署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部優秀圖書”;長篇報告文學《用胸膛行走西藏》獲第十屆全軍文藝新作品一等獎、第三屆徐遲報告文學獎、第四屆魯迅文學獎。
[授獎辭]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這句古老的格言在今天依然煥發著光彩。一個老兵樸實的選擇卻蘊藏著崇高的人生哲理,對生命的守候寫出了人類心靈深處最高貴的守望。不僅僅刻畫了一個人的靈魂堅守和精神苦役,還刻畫了一類人的精神傳承,在那里,儲存著中華文化中最美麗、最精華的元素。
《筑巢——汶川大地震破碎家庭重組紀實》
作者:向思宇
責任編輯:師力斌原載《北京文學》2009年第9期
向思宇,男,原名向全力。當過鐵路工人,宣傳、人教干事,現為地方基層人行公務員。四川省作協會員,《報告文學》首批特聘作家。先后在《散文》《小說家》《青年作家》《小小說月刊》《報告文學》《北京文學》《人民日報》(海外版)等報刊發表散文、小說、報告文學50余萬字。作品曾被《新華文摘》等轉載。曾在本刊2009年第2期發表報告文學《太陽從廢墟上升起——汶川地震災區人民重建家園紀實》。
[授獎辭]人文關懷,人性關照,人間情懷,觸動著我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一個個在大地震中家庭破碎的災民,如燕雀銜泥般重組、重建家庭辛酸苦澀的過程,清晰定格。電影同期聲般的時效性,紀錄片式的現場感,以及對災區人民心靈世界的熱切關注,都使原本的人道主義主題更加厚重。
《生長在心中的向日葵》作者:楊立平
責任編輯:師力斌
原載《北京文學》2010年第11期
楊立平,女,畢業于遼寧大學中文系。現任《家庭》雜志執行主編。在國內暢銷期刊發表散文和特稿等作品百余篇。并有多篇作品被《讀者》《青年文摘》《微型小說選刊》等報刊轉載。
[授獎辭]顯然是當今社會鮮見的愛情傳奇,它光彩炫目。雖古老,卻動人;雖離奇,卻真實。筆觸細膩,感情真摯,在金錢至上、物欲橫流、情感貶值的年代里,忘情于這樣難得一見的傳統愛情故事,如此至善至美的愛情吟唱,具備了強烈的批判意義和反思色彩。是一篇沒有說教的教育詩。
《尋找失落的英雄
——中國遠征軍老兵回國尋親記》
作者:孫春龍
責任編輯:師力斌
原載《北京文學》2010年第12期
孫春龍,男,出身草根,關注草根。自1999年任記者起,發表深度報道逾百萬字,涉及農民、礦工、知青、抗戰老兵等多個群體。2008年9月,反映山西婁煩尖山鐵礦瞞報特大事故的博文引起溫家寶總理關注并作出批示。此次事故最終真相大白,孫春龍因此獲得“中國十大法制人物”“中國陽光記者”“十大真情人物”,以及2008感動中國候選人等榮譽。近年出版有反映出租車司機維權的報告文學《以公民的名義》及新聞作品集《公開的力量》等。曾在我刊發表報告文學《留守在陜北的北京知青》。曾任《瞭望東方周刊》總編輯助理。
[授獎辭]既是一次催人淚下的文學尋找,也是一次嘔心瀝血的精神自救。以舒緩深沉的筆調,曲折動情的文字,引領我們走進那一段被遺忘的歷史;以百轉千回的親歷和孤注一擲的勇氣,替一代人寫下了對歷史的救贖。所體現的家國情懷和人道主義精神令人肅然起敬。歷史評價的分寸感令人稱道。
新人新作獎
相關熱詞搜索:;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實用篇三
96、200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者:凱爾泰斯?伊姆雷(1929~)匈牙利作家。
97、200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庫切(1940~)南非作家。
獲獎理由:“精準地刻畫了眾多假面具下的人性本質。”
98、2004年諾貝爾文學獎。埃爾弗里德?耶利內克(1943~)奧地利女作家。
99、 2005年獲獎作品:《生日派對*看門人*回鄉》哈羅德?品特(1930~),英國劇作家。
獲獎理由:以詩和畫的創造性,深入表現了人類長期置身其中的處境。
100、2006年獲獎作品《我的名字叫紅》奧爾漢?帕穆克(1952~),土耳其作家。
獲獎理由:他的作品“在尋找故鄉的憂郁靈魂時,發現了文化碰撞和融合中的新象征”。
101、2007年獲獎作品《金色筆記》多麗絲?萊辛(doris lessing,1919―),英國作家。
102、2008年獲獎作品《戰爭》作者勒?克萊齊奧
103、2009年《呼吸鐘擺》作者:赫塔?繆勒(herta müller,1953-),羅馬尼亞裔的德國女性小說家、詩人、散文家。
獲獎理由:“專注于詩歌以及散文的率真,描寫了失業人群的生活圖景”。
獲獎理由:他“對權力結構的制圖般的描繪和對個人反抗的精致描寫”。
105、2011年獲獎者:瑞典詩人托馬斯?特蘭斯特勒默,其代表作:《詩十七首》,成名后陸續出版了《路上的秘密》、《在黑暗中觀看》等。
獲獎理由:“他以凝煉、簡潔的形象,以全新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
獲獎理由:“用魔幻現實主義的寫作手法,將民間故事、歷史事件與當代背景融為一體”。
107、2013年諾貝爾獲得者:愛麗絲?門羅。她的短篇小說集有《我青年時期的朋友》、《你以為你是誰?》(1978,亦得總督獎)、《愛的進程》(1986,第三次得總督獎)、《公開的秘密》、《一個善良女子的愛》、《憎恨、友誼、求愛、愛戀、婚姻》、《逃離》等,2006年出版《石城遠望》是她最新的一部作品集。獲獎理由: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獲獎理由:喚醒了對最難以捕捉的人類命運的記憶和揭露了對人類生活的占領。
109、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白俄羅斯作家 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主要代表作品有《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我還是想你,媽媽》,《鋅皮娃娃兵》,《我不知道該說什么,關于死亡還是愛情》,世界文壇最高水準的感人作品,講述了這個時代的苦難和勇氣。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實用篇四
53、1959年作品《水與土》獲諾貝爾文學獎。薩瓦多爾?夸西莫多(1901~1968)意大利詩人。
54、1961年作品《橋?小姐》獲諾貝爾文學獎。伊沃?安德里奇(1892~1975)南斯拉夫小說家。
55、1962年作品《人鼠之間》約翰?斯坦貝克(1902~1968)美國作家。
56、1963年作品《“畫眉鳥”號》獲諾貝爾文學獎。喬治?塞菲里斯(1900~1971)希臘詩人。
獲獎理由:“他的卓越的抒情詩作,是對希臘文化的深刻感受的產物”
57、1964年作品《蒼蠅》獲諾貝爾文學獎。讓?保爾?薩特(1905~1980)法國哲學家、作家。
58、1965年作品《靜靜的頓河》獲諾貝爾文學獎。史米哈伊爾?亞歷山大羅維奇?肖洛霍夫(1905~1984)蘇聯作家。
59、1966年作品《行為之書》獲諾貝爾文學獎。薩繆爾?約瑟夫?阿格農(1888~1970)以色列作家。
獲獎理由:“他的敘述技巧深刻而獨特,并從猶太民族的生命汲取主題”
60、1966年作品《逃亡》獲諾貝爾文學獎。奈莉?薩克斯(女)(1891~1970)瑞典詩人。
61、1967年作品《玉米人》獲諾貝爾文學獎。安赫爾?阿斯圖里亞斯(1899~1974)危地馬拉詩人、小說家。
62、1968年作品《雪國?千只鶴?古都》獲諾貝爾文學獎。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
63、1969年作品《等待戈多》獲諾貝爾文學獎。薩繆爾?貝克特(1906~1989)法國作家。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實用篇五
;魯迅一生在文學創作、文學批評、思想研究、文學史研究、翻譯、美術理論引進、基礎科學介紹和古籍校勘與研究等多個領域具有重大貢獻。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魯迅的主要成就包括雜文、短中篇小說、文學、思想和社會評論、古代典籍校勘與研究、散文、現代散文詩、舊體詩、外國文學與學術翻譯作品等。他對于五四運動以后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一定的的影響,蜚聲世界文壇,尤其在韓國、日本思想文化領域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和影響,被譽為“二十世紀東亞文化地圖上占最大領土的作家”。
人物生平
少年時期
光緒七年(1881年)9月25日(夏歷辛巳年八月初三),生于浙江紹興城內東昌坊新臺門周家。幼名阿張,長根,長庚,學名周樟壽。
光緒十八年(1892年),入三味書屋從壽鏡吾讀書,課余影描圖畫。與章閏水建立友誼。
光緒十九年(1893年),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獄,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產中落,全家避難于鄉下。每每為父親出入于質鋪及藥店,遭人冷眼。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父親去世。家境益艱。于本年開始寫日記。
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家族開會分房,分給魯迅他們的既差且小,魯迅拒絕簽字遭到叔輩們斥責,倍感世態炎涼。
奮力求學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4月,入南京水師學堂,改名周樹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參加縣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為由不再參加府考,繼續前往南京求學。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轉入江南陸師學堂附設礦務鐵路學堂,學開礦。這期間接觸了赫胥黎的《天演論》,對他以后的思想具有一定影響。除讀新書外,愛騎馬運動,敢于和旗人子弟騎馬競賽。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1月,礦路學堂畢業。3月,公費赴日本留學。4月,入弘文學院普通科江南班(為日語學習速成班)。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剪辮。課余喜讀哲學與文藝之書,尤注意人性及國民性問題。
光緒三十年(1904年),4月,于弘文學院結業。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臺醫學專門學校肄業。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1月,課間觀“日俄戰爭教育片”,深受刺激,決定棄醫從文。6月,將學籍列入“東京獨逸語協會”所設的德語學校。夏秋間,被騙回國與朱安結婚。旋即復赴日本,7月,從仙臺回到東京,不再入學讀書,專門從事文藝譯著工作,此后幾年通過不同方式學習了德語,俄語。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從章太炎先生學習,為“光復會”會員,并與二弟作人譯《域外小說集》,期間生活艱難,以校對書稿補貼生活。
宣統元年(1909年),《域外小說集》二冊出版。
迷茫困頓
宣統元年(1909年)8月,歸國,任杭州、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生理學和化學教員兼任日本教員鈴木珪壽的植物學翻譯。
宣統二年(1910年),8月,任紹興中學堂教員兼監學。1911年,寫個人的第一篇小說文言小說《懷舊》。
民國元年(1912年),臨時政府成立于南京,應教育總長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八月任命為教育部僉事。從本年起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其中也對佛教思想進行了一定的研究。
民國六年(1917年),7月7日,因張勛復辟亂作,憤而離職,14日,亂平即返部。
民國七年(1918年),1月,參加《新青年》改組,任編委。
文壇先聲
民國七年(1918年)5月,以魯迅為筆名發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用現代體式創作的白話短篇小說《狂人日記》,載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號。
民國九年(1920年),在北京大學,北京高等師范學校講授中國小說史,6月,讀《共產黨宣言》中文譯本盛贊譯者。9月,發表小說《風波》。
民國十二年(1923年),8月,小說集《吶喊》出版;與弟弟周作人分居,遷至西四塔胡同61號居住,分居原因不明。12月,作《娜拉走后怎樣》演講,兼任女師大,世界語學校教師;《中國小說史略》上冊出版。
民國十三年(1924年),7月,赴西安講《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8月返京。11月,《語絲》周刊出版,魯迅在首期發表《論雷峰塔的倒掉》,自此魯迅成為《語絲》作家群的主將之一。
民主戰士
民國十四年(1925年),“女師大風潮”進一步升級,魯迅因支持進步學生正義斗爭被教育總長章士釗免除僉事職務,同年,魯迅向平政院狀告章士釗。
民國十五年(1926年),3月,“三一八慘案”發生。4月,魯迅作《死地》《記念劉和珍君》等抨擊段祺瑞政府屠殺學生的罪行,遭追捕,避難于山本醫院。避難期間筆耕不輟。8月,《彷徨》出版,赴廈門大學任國文系教授。12月辭職。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赴中山大學任教。3月,與中共兩廣區委書記陳延年會見。4月1日,赴黃埔軍校發表演講《革命時代的文學》,12日,“四一二反革命政變”發生,29日,營救進步學生無果憤然辭職。8月,發表《魏晉風度及文章與藥及酒之關系》。9月,致信臺靜農,拒絕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離開廣州赴上海,并與許廣平在上海開始同居生活。12月,與梁實秋等人就“第三種人”、“自由人”發生論爭,雙方爭論持久,影響巨大。
相關熱詞搜索:;第五屆魯迅文學獎獲獎作品評語第五屆魯迅文學獎頒獎典禮實用篇六
38、1939年作品《少女西麗亞》獲諾貝爾文學獎。弗蘭斯?埃米爾?西蘭帕(1888~1964)芬蘭作家。
*1940年-1943年未頒獎。
39、1944年作品《漫長的旅行》獲諾貝爾文學獎。約翰內斯?威廉?揚森(1873~1950)丹麥小說家、詩人。
40、1945年作品《柔情》獲諾貝爾文學獎。列拉?米斯特拉爾(女)(1889~1957)智利詩人。
41、1946年作品《荒原狼》獲諾貝爾文學獎。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
42、1947年作品《田園交響曲》獲諾貝爾文學獎。德烈?紀德(1869~1951)法國作家、評論家。
43、1948年作品《四個四重奏》獲諾貝爾文學獎。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1888~1965)英美詩人、劇作家、批評家。
獲獎理由:“對于現代詩之先鋒性的卓越貢獻”
44、1949年作品《我彌留之際》獲諾貝爾文學獎。廉?福克納(1897~1962)美國作家。
45、1950年作品《哲學—數學—文學》獲諾貝爾文學獎。亞瑟?威廉?羅素(1872~1970)英國數學家、哲學家。
46、1951年作品《大盜巴拉巴》獲諾貝爾文學獎。帕爾?費比安?拉格奎斯特(1891~1974)瑞典詩人、戲劇家、小說家。
47、1953年作品《不需要的戰爭》獲諾貝爾文學獎。溫斯頓?丘吉爾(1874~1965)英國政治家、歷史學家、傳記作家。
48、1954年作品《老人與海》獲諾貝爾文學獎。歐內斯特?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
49、1955年作品《漁家女》獲諾貝爾文學獎。赫爾多爾?奇里揚?拉克斯內斯斯(1902~)冰島作家。
50、1956年作品《悲哀的詠嘆調》獲諾貝爾文學獎。胡安?拉蒙?希梅內斯(1881~1958)西班牙詩人。
51、1957年作品《局外人?鼠疫》獲諾貝爾文學獎。阿爾貝?加繆(1913~1960)法國作家。
52、1958年作品《日瓦戈醫生》獲諾貝爾文學獎。鮑里斯?列昂尼多維奇?帕斯捷爾納克(1890~1960)蘇聯俄羅斯詩人、小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