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模板是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用來規范和指導教學的一種工具。經過精心挑選,下面為大家準備了一份實用的教案模板,相信會對您的教學有所幫助。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一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觀察這座稱為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孩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的響聲,我本來就覺得可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我獨自和蘇邁坐著小船來到絕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邊聳立著,高達千尺,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要向人撲過來;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中磔磔地鳴叫;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邊咳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地響著像鐘鼓的聲音連續不斷。船夫非常害怕。我慢慢地觀察,原來山腳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們的深淺,微微的`水波涌進洞穴和裂縫,激蕩撞擊便產生這樣的聲音。船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風浪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的聲音,同先前噌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我于是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凡事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憑主觀想像去推斷它的有無,可以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說得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夜晚乘著小船停靠在懸崖絕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文字表達。這就是石鐘山得名的由來在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打山石的辦法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記下這件事,嘆惜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譏笑李渤的淺陋。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二
從,這是科學的、重調查研究的態度。但是也流露出封建士大夫沾沾自喜于一得之見(也。
表現在他對漁工舟師師的輕視上)的弊病。后人也有以山上有洞,形如覆鐘非議他的。如。
清俞樾在《春在堂隨筆》卷七中記載他的親家彭雪琴侍郎曾“語余云:湖口縣鐘山有二,
一在城西,濱鄱陽湖,曰上鐘山,一在城東,臨大江曰下鐘山,下鐘山即東坡作記外。……。
余居湖口久,每冬日水落,則山下有洞蜒如龍,峭壁上皆枯蛤粘著,宛然鱗甲。洞中寬敞,
左右旁通,可容千人。最上層,則昏黑不可辨,燭而登,其地平坦,氣亦溫和,蝙蝠大如。
扇,夜明砂積尺許。旁又有小洞,蛇行而入,復廣,可容三人坐,壁上鐫‘丹房’二字,
且多小詩,語皆可喜……蓋全山皆空,如鐘覆地,故得鐘名。上鐘山亦中空,此兩山皆當。
以形論,不當以聲論。東坡當日,猶過其門,而未入其室也。”早在明嘉靖二十五年(1546)。
羅洪先生在《念庵羅先生文集》卷五《石鐘山記》中就得出過這樣的結論。他們于冬春江。
水下落時,進山調查,得出正確的結論,而蘇軾在農歷六月,江水上漲、山門被淹時探山,
未能進山深入考察,結論難免片面。盡管如此,他的《石鐘山記》仍不失不為一篇景、情、
理俱佳的杰作。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日,我從齊安郡乘船到臨汝去,我的長子蘇邁將到饒州德興去做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機會看到李渤所說的“石鐘”。寺廟里的和尚派一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挑一兩塊去敲敲,石頭硿硿作響,我當然譏笑而不信這種解釋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時候,我只與蘇邁坐了小船,來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塊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獸奇鬼一般,陰森森地象要撲打人;而山上棲息著的隼鷹,聽見人聲也驚然而起,在云中磔磔地叫著;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邊咳嗽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啊!”我心里驚懼正想回去,但從水面上突然響起了巨聲,轟隆轟隆地象敲鐘擂鼓之聲而不停止,船夫大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發現山下都是石洞石縫,不知有多深,微波涌進了洞、縫,流轉激蕩,因而產生這樣的聲響。船轉回到兩山之間,剛準備進港,發現水流中間有塊巨石攔住,上面可坐百人,里面空著又有很多洞穴,與風、水互相吞吐,發出物體相撞聲和鐘鼓齊鳴聲,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應,如同奏樂一般。我就笑著對蘇邁說:“你記得嗎?轟隆的聲音,象周景王的無射鐘所發出的,撞擊聲和鐘鼓聲,又象是魏莊子的歌鐘所發出的。古人不騙我們呀!”
事情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妄斷有無,這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大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一般士大夫們終究不愿親駕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夫,雖然知道了卻無法寫下來,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傳布開來的原因呀。而識見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石頭的方法來探求,自以為求得了結果。我所以記下了以上的經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釋過于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三
一.背誦復習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補充注釋。
5.微波入焉???????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在洞和縫里面。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關所謂石鐘者。
b??因笑謂邁曰。
c??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c??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d??語焉不詳。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d??自以為關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4.相。
a??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
b??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c??則將焉用彼相矣。
d??今由與求也,相夫子。
e??蘇秦合縱,為六國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和現代漢語用法是否相同?
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4.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四)辨析寫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而大聲發于水上。
2.空中而多竅。
3.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讀第二段,并通譯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參觀石鐘山的緣由是什么?
答:"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得興尉"。
2.作者是怎樣才有了獨到發現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獨到發現是什么?
答:石鐘山得名是因為風水進出石洞縫穴發出的聲音與鐘聲相似。
4.本段寫了作者的兩次"笑",你能說說他當時的心理嗎?(討論)。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而臆斷其有無???????????臆斷:主觀地作出判斷。
2.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殆:大概。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終:總。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考:敲。
5.自以為得其實?????????????實:事情能夠的真相。
6.蓋嘆酈元之簡?????????????蓋:表原因、目的。
(二)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含義。
1.實。
a??自以為得其實。
b??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c??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d??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絕。
1.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2.噌吰如鐘鼓不絕。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解釋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事不目見耳聞。
2.而言之不詳。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4.自以為得其實。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識之乎?
5.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
6.及讎仇已滅,天下已定。
7.長樂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無厭。
(五)分析賞讀。
1.酈道元、李渤、蘇軾關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陳說有何不同?
答:酈道元認為是水石相擊產生的聲音像鐘而得名;李渤認為是山石敲擊發出的聲音像鐘而得名;蘇軾認為是風水進出洞穴發出的聲音像鐘得名。
2.本段在評說中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議論?
答:類比和對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類人。
4.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觀臆斷,要實地考察。
五.作業?:完成課后練習,翻譯背誦全文。
六.教學后記:
附:板書設計?。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四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本文了解蘇軾散文的特點及其嚴謹治學的態度。
2.學習“焉”“是”“得”“相”等文言詞語的用法。
3.理解掌握文言詞語的古今意義差別,特殊文言句式,文言通假字,文言詞類活用等知識。
教學重點:
文言詞語的用法和句式。
教學難點:
蘇軾散文特點及其治學精神。
學情分析:
這篇文章告訴我們治學要會置疑,盡信書不如無書的道理。而我們的學生所欠缺的正是這種精神,通過這篇文章,我們要幫助學生理解本文的主旨,并指導他們用在學生與生活之中。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
第一課時。
一.教學導入: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習了蘇洵、王安石、歐陽修等宋代文學家的散文,對宋代散文的總體特點已有所了解,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的散文《石鐘山記》,以進一步加深對宋代散文的理解。
二.作者作品與寫作背景。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少時博通經史,20歲中進士,官至翰林學士、知制誥等,政治上反復升沉,飽經憂患,曾因反對新法而遭貶謫,后又因反對舊黨盡廢新法而貶至瓊州。蘇軾是全才作家,散文和詩詞都“雄視百代”;書法和繪畫的造詣也很高。其散文平順曉暢;詩歌自由豪放,明快自然;詞波瀾壯闊,豪放天成。著有《東坡全集》《東坡樂府》《易傳》《書傳》《論語說》等。與父蘇洵、弟蘇轍并稱“三蘇”,與黃山谷并稱“蘇黃”;與辛棄疾并稱“蘇辛”。
本文是元豐七年六月,蘇軾由黃州團練副使調任汝州團練副使時寫的,此時是其政治上失意之時,此前因寫詩諷刺新法被捕入獄,由湖州刺史貶為黃州團練副使。
三.聽朗讀錄音,正音正句讀。
1.對下列三組句中劃線的詞語注音、釋義有誤的一項是。
(1)()。
a彭蠡(li指鄱陽湖)之口有石鐘山焉。
b今以鐘磬(qing古代用玉或石制成的樂器)置水中。
c枹(pao鼓槌)止響騰,余韻徐歇。
d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kong指聲響)焉。
(2)()。
a而山上棲鶻(hu老鷹),聞人聲亦驚起。
b磔磔(zhe鳥叫聲)云霄間。
c或曰此鸛鶴(huanhe一種水鳥)也。
d噌吰(cenghong形容聲音洪亮)如鐘鼓不絕。
(3)()。
a則山上皆石穴罅(xia裂縫)。
b有窾坎鏜鞳(tangta鐘鼓聲)之聲。
c汝識(zhi通“志”,記住)之乎。
d周景王之無射(she弓箭名)也。
2.朗讀下列句子,準確處理好句中停頓。
a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b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于潭上。
c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
d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
e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
四.分析理解第一段。
(一)補充注釋。
1.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焉:語氣助詞,不翻譯。
2.微風鼓浪鼓:振動。
3.水石相搏搏:拍擊。
4.南聲函胡函胡:重濁而模糊。
5.北音清越越:高揚。
6.枹止響騰,余韻徐歇騰:傳播;歇:消失。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中的意義和用法。
1.臨。
a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b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c臨不測之淵以為固。
d蒞臨指導。
2.是。
a是說也,人常疑之。
b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c覺今是日昨非。
d人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
3.得。
a得雙石于潭上。
b此余之所得也。
c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d為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三)解釋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語。
1.微風鼓浪,水石相搏。
2.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3.枹止響騰,余韻徐歇。
4.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四)補出下列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1.酈元以為下臨深潭。
2.今以鐘磬置水中。
3.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4.扣而聆之。
5.自以為得之矣。
(五)朗讀第一段,邊讀邊翻譯。
五.分析體會。
1.《水經》是誰的作品?是一部什么書?
答:《水經》也叫《水經注》,是酈道元的`作品,他是記載我國山川地理概貌的游記。
2.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是怎樣命名的?
答:以浪打岸石,聲如洪鐘命名。
3.李渤認為石中山又是因為什么命名?
答:以山石敲擊所發出的聲音像鐘聲而命名。
4.作者認為李渤的觀點不對,基本理由是什么?采用了什么方法來反駁?
答:石頭大都能敲擊發出如鐘一般的聲音;這是駁論據。
六.作業:
熟讀第一段,并把它翻譯成現代散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第一段。
二.分析理解第二段。
(一)補充注釋。
1.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適:到,往。
2.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赴:赴任,就職。
3.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姑且。
4.森然欲搏人森然:陰森森的樣子。
5.微波入焉焉:兼詞,相當于“于之”,在洞和縫里面。
6.涵淡澎湃而為此也涵淡:水波動蕩。
7.因笑謂邁曰因:于是。
(二)理解下列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和用法。
1.因。
a因得關所謂石鐘者。
b因笑謂邁曰。
c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d事出有因。
2.焉。
a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b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c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
d語焉不詳。
e且焉置土石。
3.固。
a余固笑而不信也。
b固已怪之矣。
c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d自以為關中之地,崤函之固。
e固國不以山溪之險。
4.相。
a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
b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c則將焉用彼相矣。
d今由與求也,相夫子。
e蘇秦合縱,為六國之相。
f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三)下列句子中劃線的詞語和現代漢語用法是否相同?
1.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
2.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
3.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4.與向之噌吰者相應。
(四)辨析寫列句子的句式特點。
1.而大聲發于水上。
2.空中而多竅。
3.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4.古之人不余欺也。
5.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五)朗讀第二段,并通譯全段。
三.分析第二段。
1.作者參觀石鐘山的緣由是什么?
答:“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得興尉”。
2.作者是怎樣才有了獨到發現的?
答:深夜泛舟江面。
3.作者的獨到發現是什么?
答:石鐘山得名是因為風水進出石洞縫穴發出的聲音與鐘聲相似。
4.本段寫了作者的兩次“笑”,你能說說他當時的心理嗎?(討論)。
四.分析理解第三段。
(一)補充注釋。
1.而臆斷其有無臆斷:主觀地作出判斷。
2.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殆:大概。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終:總。
4.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考:敲。
5.自以為得其實實:事情能夠的真相。
6.蓋嘆酈元之簡蓋:表原因、目的。
(二)解釋下列詞語在句中的用法和含義。
1.實。
a自以為得其實。
b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c此皆良實,志慮忠純。
d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2.絕。
1.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2.噌吰如鐘鼓不絕。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4.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三)解釋下列句中的詞類活用現象。
1.事不目見耳聞。
2.而言之不詳。
3.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4.自以為得其實。
(四)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南聲函胡,北音清越。
2.余固笑而不信也。
3.至莫夜月明。
4.汝識之乎?
5.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
6.及讎仇已滅,天下已定。
7.長樂王回深父。
8.暴秦之欲無厭。
(五)分析賞讀。
1.酈道元、李渤、蘇軾關于石鐘山命名的由來陳說有何不同?
答:酈道元認為是水石相擊產生的聲音像鐘而得名;李渤認為是山石敲擊發出的聲音像鐘而得名;蘇軾認為是風水進出洞穴發出的聲音像鐘得名。
2.本段在評說中采用了什么方法進行議論?
答:類比和對比的方法。
答:“此”指石鐘山命名的真正原因。“陋者”指李渤一類人。
4.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答:做事不可主觀臆斷,要實地考察。
五.作業:完成課后練習,翻譯全文。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五
原文: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鐃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暮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欬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
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如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譯文:
元豐七年農歷六月丁丑那天,我從齊安乘船到臨汝去,正好大兒子蘇邁將要到饒州德興縣做縣尉,送他到湖口,因此能夠看到這座叫做“石鐘”的.山。廟里的和尚叫小童拿一柄斧頭,在雜亂的石壁中間選擇一兩處敲打它,發出硿硿的響聲,我仍舊笑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色明亮,我單獨和邁兒坐小船,到絕壁下面。大石壁在旁邊斜立著,高達千尺,活象兇猛的野獸、奇怪的鬼物,陰森森的想要撲過來抓人似的;山上棲息的鶻鳥,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在高空中磔磔地叫著;還有象老頭子在山谷中咳著笑著的聲音,有的人說:“這就是鸛鶴。”我正心中驚恐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噌吰的聲音象擊鼓敲鐘一樣不停。船夫非常害怕。我仔細地觀察,原來山下都是石頭的洞穴和裂縫,不知它的深淺,微微的水波進入里面,沖蕩撞擊,便形成這種聲音。
船劃回到兩山中間,快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擋在水流中心,上面可以坐百來人,中間是空的,有很多窟窿,風吹浪打吞進吐出,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跟先前噌吰的聲音互相應和,好象音樂演奏起來一樣。我因而笑著對邁兒說:“你明白嗎?發出噌吰響聲的,那是周景王的無射鐘,發出窾坎鏜鞳響聲的,那是魏莊子的歌鐘。古人沒有欺騙我們啊!”
事情沒有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卻主觀地推斷它的有無,能行嗎?酈道元見到和聽到的,大概和我的見聞相同,可是說得不夠詳盡;一般做官讀書的人又總不愿夜晚乘小船停靠在絕壁下面,所以沒有誰能了解真相;而漁夫船工,雖然知道卻又不能用口說出用筆寫出來。這就是這座山(命名的真實原由)在世上沒能流傳下來的緣故啊。而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來尋求用鐘命名的原由,還自己認為得到了它的真相。我因此把上面的情況記載下來,嘆息酈道元記敘的簡略,而笑李渤見識的淺陋。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六
3.了解“序”的一般寫法,了解整句散句特點,體會二者結合的效果。
教材。
課時安排1。
(一)讀第一段并分析。
1、這段中集中表現作者感情的詞語是什么?什么意思?
明確:傷感、失意。
并板書:“更加惆悵”
2、作者因何而“惆悵”?
明確:料峭春寒的清冷、雨夜獨坐的凄涼。
明確:插補潛在的兩點內因:重病纏身(肺結核病重,只有38公斤,最后的春天)、民族危亡(時值盧溝橋事變爆發前一個春天,日本侵華的陰云密布神州上空,而當局卻正忙著“攘外必先安內”,對共產黨進行軍事和文化的圍剿。“我以我血薦軒轅”的魯迅自然要“惆悵”。)。
3、因何“更加”惆悵?
請同學依次朗誦二到三段,大家邊聽邊尋找具體原因。
(二)讀第二段并分析。
1、這個自然節寫的是什么內容?
明確:回憶白莽。
2、回憶了白莽什么?寫出白莽什么樣的形象特征?
1、這個自然節主要寫了什么?
1、這一節主要寫的是什么內容?
明確:《孩兒塔》的意義。
2、思考《孩兒塔》分別具有哪些意義?
明確:“東方的微光”--黎明前的一點點光亮,喻指《孩兒塔》里的紅色鼓動詩是濃重黑暗里的一點希望,光明的徹底到來路還漫長。
“林中的響箭”--使視覺與聽覺交融,突出詩集令“豺狼猛獸”(敵人)聞風喪膽的戰斗作用。
“冬末的萌芽”--在冰冷的世界中透露出早春的希望。(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五)討論:文中作者經歷了怎樣的感情變化?
凄涼、惆悵:天氣不好、時局動蕩、身患重病。
更加惆悵:再想起年輕而慘遭殺害的戰友,作序卻不能言明懷念、憤怒。
跳出惆悵:高度贊美,對革命充滿信心、欣慰。
1.運用排比、比喻的修辭。
2.整句和散句結合。
整句是指一對或一組結構相同或相近的句子,形式整齊、聲音和諧、節奏鮮明、具有加強語勢的作用,適合表達豐富的感情,給人以深刻、強烈的印象,對偶、排比句、反復句都屬于整句。散句是結構相異,長短不一,交錯運用的一組句子,自由活潑,富于變化。
板書:
惆悵更加惆悵走出惆悵。
環境回憶白莽。
重病欲說不能別種意義。
懷念、憤怒高度贊揚。
崔鶯鶯。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七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辨析、積累文中的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理清的寫作思路,辨析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把握通過記游揭示哲理的寫法特征。
2、過程與方法:文言文是學生比較害怕的,但通過精心地層層設疑,能引導學生進行目的性明確的閱讀,激發學習興趣;小組討論能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鼓勵學生質疑,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
教學重點:積累文言知識,把握寫法特色,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在質疑中對蘇軾的評價。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教學意圖。
導入檢測(幻燈)學生口頭回答檢查學生完成預習任務的情況(預習任務見附),積累文言知識。
提問:石鐘山頗有名氣,景色也不錯(幻燈感受),要寫“石鐘山記”這樣一個題目,按通常的寫法,應怎么寫?思考回答:描寫山水景物初步體會本文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
提問:本文怎樣寫的?回答出的大體思路:質疑——解疑——總結為具體感受文本做鋪墊。
提問:質疑了什么?為什么質疑?有了疑問怎么做的?解答疑問后怎么總結的學生討論回答。
(見附的板書)進一步熟悉文本和作者的寫作思路,明確主旨,體會寫法特色。
引入總結寫法特色回答:通過記游揭示哲理進一步明確本文與普通山水游記的不同。
拓展:由體會作者的.觀點和作者對李渤的態度,導入對蘇軾的質疑。
1、李渤真的可笑嗎?
提問:蘇軾對李渤的嘲笑是不應該的,他自己的結論也有問題,這是不是影響了同學們對他的評價?點到“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和“對李渤進行嘲笑是不對的,但他反對臆斷,注重實踐的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引導學生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一分為二地看待。
總結談自己的體會培養歸納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拓展:1、學生寫作。
2、提供互聯網信息1、以“由蘇軾的質疑說開去”為題列一份提綱;2、有興趣和有條件的同學可以登陸網絡自己進行拓展學習。1、讓學生學以致用。
2、滿足不同層次和條件的學生對學習的要求。
附:
(一)預習、自學題:
1、借助老師提供的翻譯,找出文中的活用字詞和特殊句式;
2、對照文言詞匯手冊,總結“而”的用法;
3、整理作者的思路,體會的主旨;
4、讀懂李渤的《辨石鐘山記》。)。
(二)、幻燈檢測題: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得雙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余固笑而不信也。
下列有名詞作狀語現象的是。
1、自齊安舟行適臨汝。
2、土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
3、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罅。
4、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
指出下列各句的句式特點。
a、得雙石于潭上。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鏗然有聲者。
d、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e、今以鐘磬置水中。
(三)、幻燈板書:
酈道元:人常疑之。
質疑。
李渤:余尤疑之。
白天小童擇亂石扣之。
(固笑而不信也)。
解疑實地考察。
莫夜以小舟泊絕壁下。
(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
總結不可臆斷其有無。
寫的目的。
5
o
m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八
《石鐘山記》是高二語文新教材第四單元的課文。現就教學目標、教法及教學程序三方面加以說明。
一、教學目標:
我從素質教育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出發,制訂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礎上,感受蘇軾不迷信前人、勇于探索的精神。
蘇軾的這種精神在素質教育的今天尤其顯得重要,敢于質疑、敢于探索實際上是一種創新精神。我們現在所進行的改革開放是前無古人的,我們要超越古人,要取得發展,就必須具備創新精神。在各門學科中,尤其在語文學科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造就一大批不唯書、不盲目迷信權威,敢于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敢于探索的思想解放的一代新人。
我們班有些學生未到分數線,是擴招生,進來時分數較低,比較自卑,習慣于依賴書本,缺乏探索精神,不敢對權威、書本提出質疑,這阻礙了他們自身的發展,影響了學習能力的`提高。通過這堂課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敢于質疑、勇于探索的重要性,并養成質疑、探疑的習慣,形成質疑、探疑的氛圍。
二、教學方法及教學手段:
課堂上,教師的引導及教材是學生感知和觀察的對象,學生正是通過教師所講和教材所展示的內容經過思考獲得對客觀世界的認識的。這種觀察和思考是有計劃、有目的的、積極的思維過程,是一種“思維知覺”。從這一點出發,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想方設法引起學生注意,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熱烈參與。在教學中盡量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教師的啟發誘導貫穿始終。既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又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具體運用了提問法、討論法、比較法等。
為了增大課堂容量,增強教學直觀性,提高教學效率,本課采用投影機、圖畫和油印資料等手段。
三、教學程序的設計: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九
石鐘山,在江西湖口鄱陽湖東岸,有南、北二山,在縣城南邊的叫上鐘山,在縣城北邊的叫下鐘山。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石鐘山記》文言文翻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鸛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于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元豐七年六月初九,我從齊安坐船到臨汝去,大兒子蘇邁將要去就任饒州的德興縣的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夠看到所說的石鐘山。廟里的和尚讓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間選一兩處敲打它,硿硿地發出聲響,我當然覺得很好笑并不相信。到了晚上月光明亮,特地和蘇邁坐著小船到斷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傾斜地立著,有千尺之高,好像兇猛的野獸和奇異的鬼怪,陰森森地想要攻擊人;山上宿巢的老鷹,聽到人聲也受驚飛起來,在云霄間發出磔磔聲響;又有像老人在山谷中咳嗽并且大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我正心驚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聲音從水上發出,聲音洪亮像不斷地敲鐘擊鼓。船夫很驚恐。我慢慢地觀察,山下都是石穴和縫隙,不知它們有多深,細微的水波涌進那里面,水波激蕩因而發出這種聲音。船回到兩山之間,將要進入港口,有塊大石頭正對著水的中央,上面可坐百來個人,中間是空的.,而且有許多窟窿,把清風水波吞進去又吐出來,發出窾坎鏜鞳的聲音,同先前噌吰的聲音相互應和,好像音樂演奏。于是我笑著對蘇邁說:“你知道那些典故嗎?那噌吰的響聲,是周景王無射鐘的聲音,窾坎鏜鞳的響聲,是魏莊子歌鐘的聲音。古人沒有欺騙我啊!”
任何的事情不用眼睛看不用耳朵聽,只憑主觀臆斷去猜測它的有或沒有,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所聽到的,大概和我一樣,但是描述它不詳細;士大夫終究不愿用小船在夜里在懸崖絕壁的下面停泊,所以沒有誰能知道;漁人和船夫,雖然知道石鐘山命名的真相卻不能用文字記載。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石鐘山得名由來的原因。然而淺陋的人竟然用斧頭敲打石頭來尋求石鐘山得名的原因,自以為得到了石鐘山命名的真相。我因此記下以上的經過,嘆惜酈道元的簡略,嘲笑李渤的淺陋。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教案)。
今日話題: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1、?一個歷史疑案。
2、?在我們江西的湖口,鄱陽湖入長江的地方,有山名叫石鐘山,山的面積并不大,還不足1平方公里,絕對高度也只有70米上下,就說是交通方便,風景幽美,也不至于成為人們紛紛前往的旅游勝地。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它聲名鵲起,名滿天下的呢?其實這與它的名字有關。
石鐘山的名字到底因何而得,歷來有不同的說法。北魏的酈道元以為山的下部臨水處有許多縫隙和洞穴,當水位處在一定的高度時,又有適當的風力和相應的風向,此山就會發出敲鐘一樣的聲音。而唐代的李渤卻認為山上的石頭在被敲打時會發出聲音,那便是此山得名的原因。后一種說法涉及到溶洞地區的一些地理知識,大家在初中時學過化學,因為碳酸鹽的沉淀形成一些石鐘乳、石筍、石柱等,這些巖石被敲打時是會發出清越的聲音的,所以,有很多人也相信這一觀點。讓我們先來熟悉下這些內容。
查找課文內容:酈道元和李渤的觀點在蘇東坡的文章中是怎么樣敘述的?
學生找到:
“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
“得雙石于潭上,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桴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
那么到底如何呢?我們不妨先看看蘇東坡的說法吧。
3、?蘇東坡的疑問。
針對酈道元的說法,蘇東坡質疑的是什么?
學生找到課文:“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針對李渤的觀點,蘇東坡又提出了什么疑問?
學生找到課文: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看來,我們還真得找到一些有力的證據,然后才能發表見解。還是讓我們與蘇東坡一起去做一次實地考察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4、?一次偶然的機會。
蘇東坡畢竟不是學地質的,他來到石鐘山只不過是路過。請大家找出是什么時候,因什么事情而到了石鐘山。
學生找到課文:“元豐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
5、?蘇東坡的觀點。
a、?此山得名還是與聲音有關。
第一種聲音:學生找出為“噌吰如鐘鼓不絕”,且指出其發聲位置為山下。
第二種聲音:學生找到“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且指出其聲音發自兩山之間擋在中流的大石中。
這里有一個理解上的難點,那就是石鐘山的地理不好理解。在此處,教師必須向學生講清楚石鐘山分為上鐘山和下鐘山,上鐘山在南邊,濱臨鄱陽湖,面積為0。34平方公里,下鐘山在北邊,濱臨長江,面積為0。2平方公里。而兩山相距不到一公里。兩山之間湖水涌入長江或者江水灌入湖中。一般情況,夏季是江水灌入湖中,這是因為長江上游冰雪溶化,長江水位猛長,下游無法排瀉洶涌的江水,所以大量倒灌入湖中。根據這些情況,我們來分析蘇東坡當時游山正好是水位高漲之時,所以風與水相吞吐發出洪亮的聲音,是完全實際的情況。而且,夏季水急且洶涌,江水灌入湖中,則必定使兩山之間的大石發出巨響,這分別就是“噌吰如鐘鼓不絕”和“窾坎鏜鞳之聲”。
b、?命名與聲音有關,也與史料有關。
先讓學生找出兩種聲音與什么發出的聲音有關,學生應該找到“汝識之乎?……古之人不余欺也。”
這里涉及到《國語》與《左傳》的一些記載。問題是山的命名與“鐘”字有關,“鐘”在古代就是樂器,代表例子有編鐘。那么,此山的名字當是取山之發音如樂器之美妙。
6、?蘇東坡夜泊絕壁之下的情景描寫有什么作用?
讓學生找出陰森恐怖的景物描寫,學生當能找到“大石側立千尺,……或曰此鸛鶴也。”這就說明到絕壁之下是要膽量和勇氣的,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說明實地考察是不容易的。
7、?蘇東坡的感慨。
正因為實地考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蘇東坡感慨良多。無論是魚工水師還是士大夫,或者像酈道元一樣的學者,要弄清山的得名的原因都是不大可能的,而這其中,最為根本的條件還是要親自考察,所以,蘇東坡不無得意之色,因自己夜泊絕壁之下而得意,也因為得意而“嘆酈元這簡,而笑李渤之陋”。而他的調查為他自己贏得了評說石鐘山得名原因的心理自信,所以,我們說,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8、?附言:蘇東坡的不足。
蘇東坡自己能夠實地考察這是好事,值得我們學習,可是,他不該自以為是,理更不該嘲笑別人,他哪里知道,他的觀點也未必就是絕對正確的。事實上,石鐘山的得名還與它的形狀有關,歷來就有兩派觀點,即“主聲派”和“主形派”,而后者認為枯水季節山下有洞,可以容納數百人,深不可盡,都是事實,山如覆鐘,所以,這也是得名的原因。
9、?總結:本課的講解突出了思想、思路、語言和相關知識,希望各位學生課后反復誦讀。
10、?作業?,學生準備,下一節課討論。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一
2、鼓勵學生質疑,學習反對臆斷,重視實踐的科學精神,學會對人或事物全面評價。
熟讀全文,探究蘇軾對石鐘山得名由來說法的疑問。
一課時。
知識資源準備。
1借助課本注釋、字典及教師講解,把握常用文言字詞句的含義,讀懂文意。
2、查閱資料,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
1、能夠借助注釋基本掌握課文主要內容。
2、能夠借助互聯網或圖書資料,根據要求搜索信息資料。
3、能夠與同伴就具體問題展開討論,展開合作學習。
主要學習問題設計:立問題————如何理解本文記游與議論相結合的特點?
問題1:從游記的角度看,本文按怎樣的線索來寫的?
問題2:課文是怎樣處理議論、記述、描寫三者之間的關系的?
問題3:《石鐘山記》與《游褒禪山記》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之處?
活動一。
活動任務對照注釋,結合預習,討論段意,回答問題。
問題引領找依據——從游記的`角度看,本文按怎樣的線索來寫的?
主要步驟。
2、第一段中兩個“疑”的對象、內容分別是什么?這跟寫游有什么關系?從蘇軾對前人說法的兩次質疑,我們應該學習蘇軾的大膽質疑的精神。
3、第二段在哪些方面表現出游記方面的特色?
4、第三段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逐段答疑明確:游山起因———游山經過————游后生感。
活動二活動任務小組合作討論三者的關系。
問題引領辨真偽——課文是怎樣處理議論、記述、描寫三者之間的關系的?
主要步驟。
1、明確:課文將記敘描寫與議論巧妙交叉,有機糅合。第一自然段擺出酈道元和李渤的兩種說法,是敘述;而作者對此提出疑問及其理由,是議論。這段是夾敘夾議。第二自然段寫游歷、探險,主要是記敘和描寫,但尋求“噌吰”之聲和“窾坎鏜鞳”之聲發出的原因,最后對蘇邁講的一番話,又寓議于敘,有議論的成分。第三自然段是在前文記敘、描寫基礎上發出議論。形象的記敘描寫為證明和反駁服務。
出結論——本文記游與議論相結合的特色。
活動三活動任務比較兩篇記的異同、
問題引領深探究——《石鐘山記》與《游褒禪山記》在寫法上有什么異同之處?
主要步驟。
1、提供表格:
對比點《游》《石》。
思想內容借記游寫感想,發議論。形式是記游,實際是記考察所得。
結構安排分記游和議論兩部分分議論、記游和議論三部分。
表現手法議論重在“立”議論有“破”有“立”
文章風格借事說理,邏輯嚴密緣事寓理,行文簡潔,頗有情致。
學習成果(作業)以“由蘇軾的質疑說開去”為題列一份提綱。
教學反思在教學中我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強烈的問題意識隱藏著強烈的求知欲望以及自覺主動的探究精神。在此我在課堂上積極構建一種安全自由的意識,營造一個舒適暢所欲言的心理環境。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各種不同的疑問見解和異想天開的設想要表現出足夠的耐性寬容和尊重;除此還應該讓學生之間形成良好的交流關系。另外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用自己的知識結構,來審視前人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大膽詰問現成的東西。打破學生思維定勢,引導學生在平淡無奇的事物中看到它的特別之處。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二
乙未羊年四月初三,公歷2015年5月20日,余獨游石鐘山,特書此文,以記之。
素問石鐘山,依稀可憶至學堂時,習東坡先生《石鐘山記》,其年,匆匆歲月東逝不可追。
石鐘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長江與鄱陽湖交匯處。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鐘鳴之聲而得名。
走進石鐘山,我的起點沒有在正門,而是從護院的高墻上翻進去的。我的旅游理念:拿錢買票就賠了,景點總是有建筑死角的。突然間讓我想起去年繞進鳳凰古城的事情了。
當我跳進景區的時候,心中略顯小激動,有點熱的天氣浸濕了我的衣服,在一個亭子下,卸下背上的背包,休息了片刻。看了看周圍的環境,畢竟不是買票進來的。
紫檀樹,亭子旁邊是一棵樹齡100多年的紫檀樹。太讓我長見識了,亭子正面刻著蘇軾的塑像,背面刻著《石鐘山記》全文,曲曲歪歪的藝術字體,我的學識根本全讀不下來,索性背起背包繼續前行,走進碑廊,沿著碑廊一直往前走,瞬間穿越了很多個朝代,讀著古人的簡介,思維一下穿越到歷史書籍中了。
穿過碑廊,走到了一個觀景亭,眼前一片開闊,俯覽鄱陽湖,遠處觀望是長江,一欄江湖分界線,江湖者,濁水渾沙融匯處也。仿若間看到了周瑜統領孫劉80萬對曹聯軍在過境,又現朱元璋大敗陳友諒的盛壯悲景,千年的史冊見證,唯山石叢林可巋然。
今天的天氣不是很好,風特別大,不能盡賞江湖分界的.盛景,留下了晴空萬里的遺憾。
在觀景臺咔嚓了幾張照片,就順著道路往沒到過的地方繼續前行了,行至昭忠祠,沒進去,繼續往前走著,徒步有幾,夸門檻,山道往下引,穿叢林七八米,眼前突現一亭,亭內有一碑,碑被鐵柵欄圍著,正面寄語,背面題名:上諭亭。圍著亭子繞走一圈,觀旁邊一塑像,隧下階梯,走近塑像,塑像著清朝官服,高四米有余,史稱:曾國藩。此處,透過枝林,依稀還能遠觀江湖。駐足數幾秒,沿來時路,回行至門檻處,沒跨越,左拐,碑廊對接環半月狀,看碑文時期,為近代民國史人物,從近代穿越至太平天國、清朝、明朝、元朝、宋朝、唐朝、、、、、、至李白碑,碑廊暫至盡頭,右拐走近太平樓,梅花廳,環顧四角,閑逛迂回陌生路段,碑廊至屈原時期,上臺階有五,遇一門,觀路邊攤位,為進來時之路,隧倒行至李白碑處,夸天河橋,上行至浣香別墅,題曰:天下奇音第一樓。沿樓閣轉一圈,至未到之路段,下行,穿一石洞,約五米長,石洞附近石刻各種石字,緣百家字體,塑千家文。出石洞,見一小湖,有道數彎彎,幽靜清然,實為避居之所。
復步繼續往前走,至樓廳數間,穿越而過,行至忠烈祠,臨近昭忠祠。走進祠院,有燒香拜佛者數人,透門窗視屋內景,見一大菩薩。未做多刻片留,離開,心默拜祈福。
出祠院,復歸初進碑廊處,沿廊道前行,至觀景亭,再攬江湖盛景。退數步見一下行梯道,進之。環繞數十步,又見一亭,名曰:湖山一覽亭。小棲片刻,探了探周圍的環境,風呼呼的吹著,宛如咆哮的虎狼,樹枝在空中狂舞,飛鳥勃飛于湖面,迎著風,拼力的挑戰著朦朧的天空。
隱約處,山風吹見一個塔尖,行近細觀,八角玲瓏塔模樣,圖名:臨湖塔,為石鐘山名片景,沿山崖往下看,深淵約合20米有余至水面。思感酈道元《水經》云:“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之詞。怒風狂吼不減,體感危險,加快步調離開。回程路途,亭臺拐角多商販,叫賣紀念品,尤以刀刻硯臺震石最為奪目,險動心購之。手拿數塊兒,無購買之心,客氣謝絕后漫步離開。
第三次行至初始碑廊處,心嘆史冊人事云云,正欲離開。突聞空氣中飄來敲擊器樂之聲,尋聲根源,走至一亭閣內,有一老者,屋內陳列各式石頭和字畫,老者在售賣折扇,可留名題字。買折扇者,可拿木槌敲擊石頭,聆聽石鐘發出的動人聲樂,可謂石鐘山鎮山之寶,揚名之所。細品藝術之震撼,唯有親臨其境方能真正的體味。自費30元,購折扇一把,折扇正面:石鐘山景,字面:蘇軾的石鐘山記。老者在扇側邊題石鐘山留念等字樣。與老者碎碎侃侃而談數分鐘后,獨一人環顧寶內,手提折扇,無鮮合感觸后離開。
沿初進石鐘山廊道,往山門出口處移動,忽現進來時的院墻和大樹,定格一下鏡頭,為窮游者可借鑒。
徒行數十步,至出口,看時間,時下午四點,感為時尚早,見進門口在旁,走近處見一塑像,視為蘇東坡,其模樣甚為丑陋,疑文豪為此塑像者?瞬間明白一個道理,眼睛會欺騙人,永遠不要以自己的第一感覺去判斷一件事情,認知一個人。
留照片數張,尋一高處,覽正門牌坊“江湖鎖鑰”。看石鐘山游覽圖,感無不到之所,唯眼前平坦無際之路沒顯示在圖中,好奇之余,沿路行至終點,見職工樓宇數間,路邊護欄外臨懸崖,在樓和樓之間有一條通往山上的路,感體力尚存,隧繼續攀爬。林蔭小道不足20步,穿苔蘚梯臺數階,行至上諭亭,復見曾國藩塑像,見狀為熟路輕車。踏歸程路,偶見:游客止步,違者罰款。看四周無人,跨越雷池數步,原來是個碎料堆積場,啞然笑出聲來,看一樹枝間吊一卡通塑像,遠看是孫悟空,走近了看真的是卡通孫悟空,很銷魂的模樣,獨臂跨與樹上,懸掛空中,讓人怎么不涕然感嘆:猴哥就是猴哥,被遺棄在廢料場還那樣的銷魂。
沿著熟悉的道路,做著擴胸運動,陶醉式的呼吸著石鐘山的高氧度空氣,瞬間期望時間能被永遠的定格在此刻。
踏至出口,有一老人看守。吾輕搖折扇,漫步出門。走至景點入口,見售票廳,近看,與其他景點無異。站門中央,俯望石鐘山,心默嘆。
石鐘山,迷迷糊糊的逛完了。獨留余音在山叢間。
回至旅所,細品蘇東坡《石鐘山記》數遍,唯嘆:書到用時方恨少,唯無技窮不顯老。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三
石鐘山石窟位于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石鐘山是石寶山南部的一座支峰,因山上有石像鐘而得名,這里峭壁嶙峋,矗立著奇巖異石,被當地人稱為“活不耐煩松”的扭松遍布于山間幽谷。
資料。
石鐘山石窟群共有16窟,其中石鐘寺區有八窟,造像共139尊,人物造像線條細膩流暢,栩栩如生。有觀音、如來、迦葉等,也有反映南詔王閣邏鳳出巡時的情況,南詔五民牟導的雕像,還有高鼻深目的“波斯國人”,寬額、大鼻、闊嘴的印度人,在石鐘寺石窟群的第一窟,供有一個女性生殖器作崇拜物,白族叫“阿盎白”,實屬罕見。
石鐘山石窟是云南省規模最大的石窟群,也是云南最早的石窟,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至今保存完好,堪稱民族文化的奇葩。1961年,該石窟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四
學習目標:
一、學習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點。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課文,為背誦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從而抓住全文的綱。
教學設想:
一、采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激趣氛圍,提高課堂效果。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發揚民主,倡所欲言,積極參與課堂,培養其良好的思維習慣以促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教學過程?:
1、導語?:中國歷代名人當中,提起“烏臺詩案”,也許有十分之一的中國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會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只怕就會有八成以上的人脫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國各地大小餐館中“東坡肘子”這道菜,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在中國真正稱得上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蘇軾莫屬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被譽為“全才”的宋人所寫的游記名篇《石鐘山記》(師點擊“課題及作者”)。
2、作者簡介(由學生自己抓要點用自己的語言概述)然后師點擊課件作總結、補充說明。
3、石鐘山介紹(點擊幻燈片依圖介紹)。
4、整體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結束后點擊“應注意的字詞”。)。
5、掌握重點(要求學生結合文下注解自由誦讀、自主地總結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師就特殊句式作補充講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一旨學習作者寫作考辨記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風)。
7、布置作業?,為第二課時作準備????。
(欣賞歐陽修《醉翁亭記》與本文作對比閱讀。)。
附:板書設計?。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五
石鐘山坐落在湖口縣雙鐘鎮,雄峙于長江之濱,鄱陽湖口,三面臨水,一面著陸,形如半島。全山分上下兩部分,面南臨湖的是上石鐘山,靠北瀕江的是下石鐘山。兩山總面積有十萬平方米,海拔67.7米。山雖不高,但懸崖峻拔,突兀崢嶸,插湖鎖江,氣勢不凡。歷史上這里發生過多次激戰,如朱元璋與陳友諒之戰,太平天-曾在此重創曾國藩水師,李烈鈞領導的二次革命在此高舉義旗,百萬雄師渡大江在江陰至湖口突破國民政府的長江防線。古往今來均為兵家必爭之地。
石鐘山開發歷史較早。考古調查資料表明,早在商周時期,鄱陽湖濱的先民們就在這里從事漁獵活動,并建木骨泥結構的民居。石鐘山之名始見于漢代桑欽的《水經》記載:“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石鐘山的命名至今已有1700多年。
山,何以鐘名,歷來持見不一:或以有“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響若洪鐘”(酈道遠《水經注》);或以石鐘山之石可“扣而聆之”(李渤《辨石鐘山記》);或以“中空如鐘,其形奇”(胡傳釗《石鐘山志序》)。宋元豐七年(1084)六月,蘇軾父子月夜乘小舟訪探石鐘山,則認為山石“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并寫下了千古名篇《石鐘山記》。
游下石鐘山可沿茂林垂蔭,修竹掩映的石級小道,迂回曲折,穿亭過榭,登上山頂。沿途有蘇軾夜泊處、懷蘇亭、半山亭、紺園、船廳、磯頭、鐘石,以及清咸豐皇帝批喻興建的昭忠詞,湘軍水師將領彭玉麟為其母超度亡魂的“報恩慈林”,彭玉麟起居休息的浣香別墅和梅花廳,紀念陶淵明的歸去亭,以及園林建筑石筍、且閑亭、桃花洞、觀魚池、廊外廊、樓外樓、石鐘洞等名勝。整個建筑依山就勢,因地制景,藏露結合,虛實相間,石環水繞,幽深雅致。
在山頂的“江天一覽亭”,憑欄遠眺,萬里長江,一瀉千里;浩瀚鄱陽湖,波濤萬頃。鄱陽湖與長江交界處,清濁分明,水分兩色。遠眺匡廬云遮霧障,夜游雙鐘月涌江流。石鐘山是古代從長江進出南昌必經水路,商旅游宦多系舟于此,騷人墨客題詠甚多。明代詩人王英形容石鐘山的形勝是“五老云0,九江天際來。驚濤撼巖石,萬壑鼓風雷”。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六
石鐘山是我國浙江省溫州市的一座著名的山峰,被譽為“東南第一峰”。我近日有幸登臨此山,感受了它的壯美和神奇,深受啟發。下面我將結合我的體驗,分享一下我的石鐘山心得體會。
第一段:石鐘山的壯觀景色。
登上石鐘山之后,我被其壯觀的景色所驚嘆。遠處的云海和綿延山脈構成了一幅雄奇的畫卷,令人心曠神怡。尤其是清晨和傍晚的時候,山上云霧繚繞,晨曦或余暉下的山峰更顯得神秘而美麗。站在山頂觀景臺,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切體會到了什么是壯美。
第二段:石鐘山的文化底蘊。
石鐘山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和豐富文化底蘊的山峰。山上有許多古廟和碑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大覺禪寺。這座寺廟始建于唐朝,是石鐘山的代表性建筑之一。寺內的文化氛圍濃厚,古老的建筑風格和僧人們的念經聲給人一種寧靜和平和的感覺。而山上的碑刻則記錄了歷代名人對石鐘山的贊譽和描繪,更增添了山峰的文化內涵。
石鐘山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關于“石鐘”的傳說。相傳在山脈間有一座高聳而險峻的山峰,猶如一座巨大的鐘,因此得名石鐘山。關于這座“石鐘”的起源和形成有各種各樣的傳說,充斥著神奇和驚人的故事。這些傳說使得石鐘山更加神秘有趣,也讓我對它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
第四段:石鐘山的挑戰與收獲。
登臨石鐘山并非易事,需要克服許多險阻和困難。山路崎嶇狹窄,鮮有扶手和護欄,需要時刻保持警惕。攀爬時還需要克服高山缺氧和體力透支等困難。然而,盡管困難重重,但是當我成功登頂,俯瞰群山和云海時,我感到了無以言表的喜悅和滿足。這種挑戰與收獲的感受讓我更加堅強和勇敢。
第五段:石鐘山給我帶來的啟發。
登臨石鐘山給予我很多啟發和思考。首先,我意識到人類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是多么重要。山峰壯美,卻需要我們保護山水環境,避免破壞。其次,攀登石鐘山的過程是一種對自我能力的考驗和提升,讓我更加相信自己能夠克服困難并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石鐘山讓我明白了珍惜和感恩的重要性,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個美好瞬間,感恩大自然所賦予我們的一切。
總結:石鐘山是一座壯麗而神奇的山峰,深深地吸引著人們前來探索。它的壯觀景色、豐富文化底蘊、神奇傳說以及攀登挑戰與收獲,都讓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石鐘山帶給我啟發的不僅僅是對大自然的敬畏,更是對自我能力和珍惜感恩的思考。我相信,石鐘山會繼續吸引著更多的人們前來探索,感受自然的震撼和人生的啟迪。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七
“鐺鐺”——悠悠的石鐘聲依然響徹在我耳旁,我不由得想起那個令我流連忘返的仙境。
石鐘山,中國千古奇音第一山,是一座集山、水、石為一體的江南園林,山上建筑樸素典雅。此處為湖北、湖南、江西三省交界之地。登之其上,看長江濤濤,觀鄱湖浩渺;泛舟于長江之上,嬉水于鄱湖之中。如此良辰美景,令蘇軾亦為此傾倒,曾于月下泛舟,并為此傾倒,曾于月下泛舟,并為此題詩。今日終得有幸一見。
還未踏入其中,便已隱約聽到鐘聲從山上傳來。這鐘聲果然名不虛傳,婉轉中含著沉重,沉重中似乎包涵著輕快,鐘聲果然不同凡響。我心想:遠觀便有所不同,近觀必定大有所獲。
步入其中,用石板鋪成的古道和兩旁徐徐吹來的清風,便已讓我醉了半分。我們快步來到了梅花廳的回行走廊。兩旁的石壁上向我們介紹了許多歷史名人,如:屈原,蘇軾…這些偉大的詩人的精神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接下來是報慈禪林。曲折的`小徑和池中的魚兒讓此處略顯幽深,果真有一種“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的感覺,石碑上的鮮紅大字“莫殺俘虜”更是讓我感覺到了佛家以慈悲為懷的博大精深。
往石鐘山西北面走,便來到了忠烈祠。此處又名昭忠祠。此處原油太平軍駐山抗清兵營房堡壘。失敗后,曾國藩、彭王麟等奏請遷旨諭,于咸豐八年在原基建文昭祠,奉祀楚軍陣亡將士。曾、彭均有文紀其事。門前兩根大柱上寫著“祠重春秋,名垂竹帛,光照日月,氣壯山河”,據說是彭王麟親手所刻。
接著我們來到了上渝亭。這是一座經過洗刷的建筑物,是乾隆年間由張作霖建立的,全亭質樸典雅,亭中立上渝碑,上有浮雕龍圖案,因八角飛檐,所以又名八角亭。
我們繼續前行,行走時一股若有若無的奇香吸引了我。我抬頭一看,原來到了浣香別院,此地果真名副其實,木頭里散發著的香氣讓整座別院香氣沖天。整座別院既具有強烈的東方特色,又有些歐洲的高貴典雅,兩者融合的恰到好處,使它整體令人看起來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不僅如此,還有紫云廊、石鐘緣、太平樓等等。但這些都不是可以用我貧瘠的文字可以表達出來的,只有你親自去感受,去發現。聽,遠方傳來了悠悠的石鐘聲。
石鐘山記說課稿范文(18篇)篇十八
學習目標:
一、學習作者有疑必察、反對臆斷、重視實地考察的精神。
二、自主地在全文找出所需要掌握的重點。
三、理清文章思路,熟悉課文,為背誦打下基礎。
教學重點:
思考、理解“二疑”、“三笑”“一旨”,從而抓住全文的綱。
教學設想:
一、采用多媒體手段,創設激趣氛圍,提高課堂效果。
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要求學生發揚民主,倡所欲言,積極參與課堂,培養其良好的思維習慣以促聽、說、讀、寫能力的提高。
教學過程:
1、導語:中國歷代名人當中,提起“烏臺詩案”,也許有十分之一的中國人能想起他;提到“唐宋八大家”,可能會有一半的人想到他;如果再念出“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詩句,只怕就會有八成以上的人脫口而出他的名字;若要再加上遍布全國各地大小餐館中“東坡肘子”這道菜,我們是不是可以說,在中國真正稱得上家喻戶曉的文化名人,就只有蘇軾莫屬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位被譽為“全才”的宋人所寫的游記名篇《石鐘山記》(師點擊“課題及作者”)。
2、作者簡介(由學生自己抓要點用自己的語言概述)然后師點擊.課件作.總結、補充說明。
3、石鐘山介紹(點擊幻燈片依圖介紹)。
4、整體把握全文(演播全文,結束后點擊“應注意的字詞”。)。
5、掌握重點(要求學生結合文下注解自由誦讀、自主地.總結需要掌握的重點知識。師就特殊句式作補充講解)。
6、把握行文思路(找出二疑、理解三笑、徹悟一旨學習作者.寫作考辨記的方法及其人文作風)。
7、布置作業,為第二課時作準備。
(欣賞歐陽修《醉翁亭記》與本文作對比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