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一篇優秀作文需要有耐心和毅力,要反復修改和潤飾,直到達到自己滿意的程度。這些優秀作文的中心思想明確,邏輯嚴密,展現出作者的獨特見解和思考能力。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一
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問泰勒斯用什么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當高斯還在上小學二年級的時候,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想借上課的時間處理一些自己的私事,因此打算出一道難題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
1+2+3+4+5+6+7+8+9+10=?
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自己也就可以藉此機會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里。老師看了,很生氣地訓斥高斯。
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嚇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因為11+11+11+11+11=55,所以我就是這么算出來了。”老師同學聽了以后,都對高斯豎起了大拇指。后來的高斯長大后,成為了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二
瘸腿狐貍賣西瓜賠了本,沒錢買吃的,餓得肚子咕咕叫,走路直打晃。老牛走過來,問:“狐貍,你這是怎么啦?”狐貍看了老牛一眼說:“餓的,兩三天沒正經吃東西啦!”老牛一本正經地說:“要想有飯吃,就要參加勞動!”說完,老牛干活去了。
一共有多少嗎?”“保密!”野豬沒好氣地答了一聲。
“哈哈,在我聰明的狐貍面前,不可能有任何秘密!”狐貍很有把握地說,“我出道題,你算算,我不但能說出你筐里有多少玉米棒,連你有多大歲數都能知道。”
“真的?”野豬覺得不可思議。狐貍咳嗽了兩聲,說:“把你筐子里的玉米棒數乘以2,加上5,把所得的數再乘上50,加上你的年齡,再減去250,把得數告訴我。”野豬趴在地上算了半天,最后說:“得1506。”狐貍立刻說:“你筐里有15個玉米棒,你今年6歲。”
野豬一摸前腦門想,對,筐里的玉米棒是15個。野豬一摸后腦勺想,今年自己正是6歲。
“神啦!”野豬從心里佩服狐貍。他問狐貍:“你怎么知道的?”“算的呀!你算的.結果是1506。最左邊的兩位數15,就是玉米棒數;最右邊的一位數6,就是你的年齡。”
“你太偉大啦!”野豬抱著狐貍親了一下。“偉大不偉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給我弄頓飯吃,要有酒有肉啊!”狐貍顯得十分得意。
不一會兒,野豬給狐貍端上來紅燒兔子肉、清蒸雞、煮老玉米,外加兩瓶好酒。狐貍猛吃猛喝,臨走還拿走4個玉米棒。
野豬到處宣傳,說瘸腿狐貍神機妙算。小猴靈靈告訴野豬說:“你上了狐貍的當啦!”野豬不信。
小猴說:“你看算式(2×15+5)×50+6—250=15×100+250+6—250=1500+6=1506。玉米棒數15是你自己寫上去的,乘以100后變成了千位和百位上的數,而年齡6也是你自己寫上去的,它變成了個位數。這樣一做,把兩個數分離開了,一眼就可以看清楚。”
“好個瘸腿狐貍!”野豬快速沖了出去,追上瘸腿狐貍,奪過玉米棒,用每根玉米棒在狐貍頭上都狠敲了一下。這下可好,瘸腿狐貍頭上添了4個大包!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三
也許,我們中的大部分人不可能成為像euclid那樣純粹的學者,也沒有那樣的時間去鉆研數學趣題——中國的應試教育告訴我們,理論與實踐必須是平衡的——就像gauss一樣,有時投入純粹的數學世界,有時也將理論運用于實際;如果還有時間的話,學學loyd一樣放松心情;偶爾也辛苦一下——euclid們的精神還是不得不學的。我想這是最符合我們中學生實際情況的解答了。
一天,陳景潤去理發,結果跑去了書店看書,錯過了理發的機會……這樣的故事是不是特別吸引人呢?你知道它出自哪本書嗎?告訴你吧,那就是我最喜歡的書——《500個數學故事》。
這本書主要講述了一個個動人的數學家的故事,一道道有趣而又需要動腦筋的數學題。它像一股清澈的清泉,流入了我的心田。它是一艘小船,載著我駛向數學的海洋。它又是一只神奇的鳥兒,讓我飛進了數學的王國。
原來我一直很討厭數學,一看見數學題就莫名其妙地害怕,自從看了這本書,我對數學不討厭了。它給我很大的觸動,覺得學數學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有一次,我碰到了一道難題,要是以前,我一定放在一邊了。可現在,我毫不猶豫地拿出草稿紙,用心地做了起來。經過畫圖、思考,終于解答出來了,我高興得不知怎么形容。
我下決心要向書中的那些大數學家學習,體會學數學的樂趣,長大成為人人崇拜的數學家!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四
阿拉伯數字1、2、3、4、5、6、7、8、9、0是國際上通用的數碼。這種數字的創制并非阿拉伯人,但也不能抹掉阿拉伯人的功勞。阿拉伯數字最初出自印度人之手,也是他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逐步創造出來的。
公元前3世紀,印度出現了整套的數字,但各地的寫法不一,其中典型的是婆羅門式,它的獨到之處就是從1~9每個數都有專用符號,現代數字就是從它們中脫胎而來的。當時,“0”還沒有出現。到了笈多時代(300-500年)才有了“0”。這樣,一套完整的數字便產生了。這就是古代印度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印度數字首先傳到斯里蘭卡、緬甸、柬埔寨等國。7-8世紀,隨著地跨亞、非、歐三洲的阿拉伯帝國的崛起,阿拉伯人如饑似渴地吸取古希臘、羅馬、印度等國的先進文化,大量翻譯其科學著作。771年,印度天文學家、旅行家毛卡訪問阿拉伯帝國阿撥斯王朝(750-1258年)的首都巴格達,將隨身攜帶的一部印度天文學著作《西德罕塔》獻給了當時的哈里發曼蘇爾(757-775),曼蘇爾令翻譯成阿拉伯文,取名為《信德欣德》。此書中有大量的數字,因此稱“印度數字”,原意即為“從印度來的”。
阿拉伯數學家花拉子密(約780-850)和海伯什等首先接受了印度數字,并在天文表中運用。他們放棄了自己的28個字母,在實踐中加以修改完善,并毫無保留地把它介紹給西方。9世紀初,花拉子密發表《印度計數算法》,闡述了印度數字及應用方法。
印度數字取代了冗長笨拙的羅馬數字,在歐洲傳播,遭到一些____徒的反對,但實踐證明優于羅馬數字。1202年意大利雷俄那多所發行的《計算之書》,標志著歐洲使用印度數字的開始。該書共15章,開章說:“印度九個數字是:‘9、8、7、6、5、4、3、2、1’,用這九個數字及阿拉伯人稱作sifr(零)的記號‘0’,任何數都可以表示出來。”
14世紀時中國的印刷術傳到歐洲,更加速了印度數字在歐洲的推廣應用,逐漸為歐洲人所采用。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五
今天第一節課,又是我最喜歡的數學課。我們數學老師最有趣了,他常常用有趣的故事來給我們講述數學知識。果然不出所料,我們師生互相問好后,大家剛坐下,老師就笑瞇瞇地說:“為了感謝大家對我數學課的喜愛,我準備了一個故事講給你們聽,故事中的主人翁非常聰明,而且又善于開動腦筋,一些令人頭疼的問題到他那里也能破解。如果我們班的同學也能像他一樣解決問題,下節課我還會獎勵你們一個更美妙的故事。”我們一下子來了精神,老師也開始了他那優美而動聽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張凡的男孩,是一個十分聰明的孩子。因為家里窮,在九歲的時侯就要在一家面包店干活,幫爸爸媽媽減輕家庭負擔。有一次,一個刁蠻古怪的顧客送來了一張奇怪的訂貨單,上面寫著:“定做9個蛋糕,但要裝在4個盒子里,而且每個盒子里至少要裝3塊蛋糕。”老板和伙計傷透了腦筋,碰壞了好幾塊蛋糕,也沒有辦法照訂單上的要求裝好盒子,眼看取貨的時間就要到了,可他們依然一籌莫展。在一旁干雜活的張凡拿起那張訂貨單,認真讀了一遍,笑著對老板和伙計說:“這有什么難的?讓我來裝吧!”說完,他挑了4個盒子裝起來,剛好把蛋糕裝完。訂貨的顧客來到柜臺前,以挑剔的眼光仔細檢查了一遍,什么也沒說,提著蛋糕走了。老板和大伙計終于松了口氣,開始對聰明的張凡刮目相看了。
“你們知道張凡是怎樣分裝這9快蛋糕的嗎?”老師的問題還沒說完,我就把手舉得高高的了。“彭方宇,你說。”
我大聲回答:“張凡先將9塊蛋糕分裝在3個盒子里,每盒3塊,然后把3個盒子裝在一個大盒子里,共9塊。”我剛說完,老師帶頭為我鼓起掌來。我的同桌突然站起來說:“老師,彭方宇看過這個故事的。”同學們的掌聲不約而同地停了下來,目光刷的一下子都投到了我的身上。“哦—”
老師揮揮手,說:“看書的,很好呀,這個故事我也是從書上看來的,很多知識都是從書中得到的,希望大家要向彭方宇同學學習,做個聰明的孩子。”掌聲再次響起來了,耳邊聽到悄悄的聲音:“我也要多看書!”我坐得更端正了,我的好同窗們,我們一起努力吧!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六
泰勒斯看到人們都在看告示,便上去看。原來告示上寫著法老要找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來測量金字塔的高度。于是就找法老。
法老問泰勒斯用什么工具來量金字塔。泰勒斯說只用一根木棍和一把尺子,他把木棍插在金字塔旁邊,等木棍的影子和木棍一樣長的時候,他量了金字塔影子的長度和金字塔底面邊長的一半。把這兩個長度加起來就是金字塔的高度了。泰勒斯真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他不用爬到金字塔的頂上就方便量出了金字塔的高度。
高斯是位小學二年級的學生,有一天他的數學老師因為事情已處理了一大半,雖然上課了,仍希望將其完成,因此打算出一題數學題目給學生練習,他的題目是:1+2+3+4+5+6+7+8+9+10=?,因為加法剛教不久,所以老師覺得出了這題,學生肯定是要算蠻久的,才有可能算出來,也就可以藉此利用這段。
時間。
來處理未完的事情,但是才一轉眼的時間,高斯已停下了筆,閑閑地坐在那里,老師看到了很生氣的訓斥高斯,但是高斯卻說他已經將答案算出來了,就是55,老師聽了下了一跳,就問高斯如何算出來的,高斯答道,我只是發現1和10的和是11、2和9的和也是11、3和8的和也是11、4和7的和也是11、5和6的和還是11,又11+11+11+11+11=55,我就是這么算的。高斯長大后,成為一位很偉大的數學家。高斯小的時候能將難題變成簡易,當然資質是很大的因素,但是他懂得觀察,尋求規則,化難為簡,卻是值得我們。
學習。
與效法的。
北宋的一個夜晚,一家小酒店的老板正和伙計一起堆酒壇。因為近來生意特別好,酒壇自然也就多。老板一邊在心里樂,一邊盤算著如何發更大的財。他要把酒壇堆得整整齊齊,美觀大方,吸引更多的顧客光臨酒店。
第二天。這堆酒壇果然吸引了不少顧客,老板望著酒壇,樂不可支。這時,一位衣冠楚楚的青年書生走了過來,面對酒壇,若有所思。老板心想:我昨天為了數清這堆酒壇,花了很大的功夫,這位青年相貌不凡,我倒要考考他看。
"年輕人,你知道這堆酒壇一共有多少個嗎?"老板半開玩笑地問道。
"這很容易,只要你告訴我這堆酒壇最上面的那層一共幾排,每排多少個,一共有幾層。根本不用數,我馬上就知道這堆酒壇的數目。"年輕人這么說話,顯然有十足的把握。
"噢!"老板心想:這位年輕人真會說大話,不妨把他提的條件告訴他,看看他的能耐到底有多大。于是老板爽快地說:
"最上面那層酒壇是四排,每排8個,第二層是五排,每排9個……"。
"好了,一共七層,"年輕人打斷了老板的話,不加思索地報出了答案,"一共567個酒壇。對嗎?"。
老板一下子驚得連張開的嘴巴也忘記合攏了。這么快!老板馬上把年輕人請進酒店,上茶,敬酒,招待得萬分周到。老板真是打心眼佩服這位青年,又是請教姓名,又是討教數壇的方法。
這位青年就叫沈括。優越的家庭。
生活。
條件使他有機會。
讀書。
加上他好奇心強肯鉆研于是他就成了很有才學的人。沈括回答老板說:"我數這壇子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因為最中間那層共77個共七層只要再乘7最后加上常數28就行了。"。
沈括從小對籌算很感興趣,讀了許多數學名著。后來自己寫成了一本數學專著《隙積術》,專門研究高階等差級數的求和問題。沈括數壇的方法就是利用了高階等差級數求和的方法,要比單純地數方便多了。數學上還可能碰到數字更大,項數更多的題目,用這種方法便可一下子迎刃而解。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七
一天,唐僧命徒弟悟空、八戒、沙僧三人去花果山摘些桃子。不長時間,徒弟三人摘完桃子高高興興回來。師父唐僧問:“你們每人各摘回多少個桃子?”
八戒憨笑著說:“師父,我來考考你。我們每人摘的一樣多,我筐里的桃子不到100個,如果3個3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們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沙僧神秘地說:“師父,我也來考考你。我筐里的桃子,如果4個4個地數,數到最后還剩1個。你算算,我們每人摘了多少個?”
唐僧很快說出他們每人摘桃子的個數。你知道他們每人摘了多少個桃子嗎?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八
在一座森林里,住著好多動物,有小白兔啦,小花鹿啦,還有小狗熊啦等等。一天他們一起來到山羊媽媽家作客。山羊媽媽心想,拿什么東西來招待這些小客人呢。后來山羊媽媽附著小山羊的耳朵悄悄地說:“你到孔雀阿姨店里買一塊大蛋糕吧!”
小山羊一聽有蛋糕吃了,可高興啦,從媽媽手中接過錢,樂滋滋地走了。不一會兒,小山羊就到了孔雀阿姨蛋糕店。
孔雀阿姨見小山羊來了便親熱地問:“小山羊,替媽媽來買蛋糕的,是吧?”
小山羊細聲細氣地說:“是的。”
孔雀阿姨又問:“媽媽告訴你要買多大的蛋糕嗎?”
小山羊心想買大蛋糕可以多吃些,于是說:“挑最大的買。”
孔雀阿姨說“行!”連忙從柜臺里端出一塊漂亮的.大蛋糕。孔雀阿姨對小山羊說:“這塊蛋糕周長30厘米多一點,給6塊錢吧!”
小山羊一邊付錢,一邊說:“謝謝孔雀阿姨,把蛋糕切成兩半,這樣我才好拿哩!”
小山羊剛走出孔雀阿姨蛋糕店,就打起蛋糕的主意來了。“蛋糕讓我先來嘗嘗吧。”小山羊說著,就啃了起來,左一口右一口,不一會兒就吃掉了半塊。
小山羊回到家里,小白兔、小花鹿、小狗熊一齊拍著手高興地說:“山羊阿姨請我們吃蛋糕啰。”山羊媽媽接過小山羊手上的蛋糕,不禁問:“你怎么買了半塊呀?”
小山羊支支吾吾地說不出話來。山羊媽媽又問:“你買的這半塊蛋糕多大呀?”
小山羊回答:“周長15厘米多一點。”
小白兔嘴快,搖著頭說:“不止15厘米多,不止15厘米多。”
小山羊不客氣地白了小白兔一眼:“什么不止,一塊蛋糕周長30厘米多一點,那么半塊蛋糕周長不就是15厘米多一點嗎?”小山羊剛說完,大家“轟”地笑了起來。他還不知道怎么回事呢。
這時山羊媽媽也將那半塊蛋糕量好了,心里揣磨起來:一定是這個小傻瓜先吃了半塊蛋糕,但山羊媽媽沒有當眾揭小山羊的丑。
等客人走后,山羊媽媽問小山羊:“你吃了半塊蛋糕吧!”
小山羊不好意思地點了點頭,又不解地問媽媽:“我吃了一半應該只剩下一半,30厘米多些的一半該是15厘米多些,可媽媽怎么量得多起來了呢,真怪!”
山羊媽媽拖長聲調說:“你—真—傻!你把半圓的周長算成圓周長的一半,算錯了。”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九
從前有一只小雞,她非常喜歡使用乘法,因為她覺得,世界上所有的數學問題,乘法都可以一一解決,上二年級時,她為自己能提早學會乘法而感到驕傲,而除法,小雞并不去好好學習,而是向同學們展示自己所會的乘法,她認為,學除法其實很難,所以每次當選數學課代表時,都不是小雞當選,而是小鹿當選。狗老師也發現了這點,一次下課時,狗老師把小雞叫到辦公室,認真地對她說:“你是不是不想學除法?”小雞點點頭,并對狗老師說:“我覺得學除法很難,老師。”狗老師搖搖頭,說“其實,只要你會被乘法口訣表,學除法就變成了一件非常非常簡單的一件事,可小雞卻不相信,她問狗老師:這是真的嗎?狗老師點點頭,并讓小雞回到班里好好學習乘法,小雞回到班里,她對自己的朋友說:我以后要好好學習,長大當和吳文俊一樣的大數學家。同學們都哈哈大笑,他們瞧不起小雞,小雞被激怒了,她立刻拿起書,她想讓同學們知道,她一定能超過那些驕傲的同學們的。
小雞現在在復習除法,你瞧她,她是多么的認真,她一定要遵守諾言,讓同學們看看,小雞以后一定是最最棒、像吳文俊一樣偉大的、令人們敬佩的大數學家!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里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后出門去追那個顧客,并把他抓住說:“你這個騙子,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一
丘成桐博士為國際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1982年由于他在幾何方面的杰出工作,獲得了菲爾茨獎(被稱之為數學的諾貝爾獎)。1994年,獲得了瑞典皇家學員頒發的國際上的克雷福德獎(clifford)。199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
丘成桐博士在科研方面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贏得了許多榮譽。更為可貴的是,他十分關注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并將其同自己的科研發展緊密聯系在一起,多年來,一直運用他在國際上的影響和活動能力,協同各方面力量,為中國數學的發展作了大量的工作。
2、祖沖之。
法國巴黎的「發現宮」科學博物館中友祖沖之的大名與他所發現的圓周率值并列。他曾經算出月球繞地球一周為時27.21223日,與現代公認的27.21222日,在那個時代能有那麼偉大的成就,實在讓人佩服,難怪西方科學家把月球上許多「火山口」中的一個命名為「祖沖之」。
而即使在社會主義共產國家「老大哥」蘇俄,在莫斯科國立大學禮堂廊壁上,用彩色大理石鑲嵌的世界各國的科學家肖像中,也有中國的祖沖之和李時珍,祖氏有那麼杰出的表現,我們不能不對他稍有認識。
3、陶哲軒。
1975年7月15日,陶哲軒出生在澳大利亞阿得雷德,是家中的長子。現任教于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數學系的華裔數學家,澳洲惟一榮獲數學榮譽“菲爾茨獎”的澳籍華人數學教授,繼1982年的丘成桐之后獲此殊榮的第二位華人。其于1996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后任教于ucla,24歲時便被ucla聘為正教授。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二
德國著名大科學家高斯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高斯在還不會講話就自己學計算,在三歲時有一天晚上他看著父親在算工錢時,還糾正父親計算的錯誤。
有一天高斯的數學教師情緒低落的一天。對同學們說:“你們今天替我算從1加2加3一直到100的和。誰算不出來就罰他不能回家吃午飯。”
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小高斯拿起了他的石板走上前去。“老師,答案是不是這樣?”
老師頭也不抬,揮著那肥厚的手,說:“去,回去再算!錯了。”
高斯卻站著不動,把石板伸向老師面前:“老師!我想這個答案是對的。”
高斯解釋他發現的一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古時希臘人和中國人用來計算級數1+2+3+…+n的方法。高斯的發現使老師覺得羞愧,覺得自己以前目空一切和輕視窮人家的孩子的觀點是不對的。他以后也認真教起書來,并且還常從城里買些數學書自己進修并借給高斯看。在他的鼓勵下,高斯以后便在數學上作了一些重要的研究了。
陳景潤出生在一個小職員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為家里孩子多,父親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據。因此,陳景潤一出生便似乎成為父母的累贅,一個自認為是不愛歡迎的人。上學后,由于瘦小體弱,常受人欺負。這種特殊的生活境況,把他塑造成了一個極為內向、不善言談的人,加上對數學的癡戀,更使他養成了獨來獨往、獨自閉門思考的習慣,因此竟被別人認為是一個“怪人”。陳景潤畢生后選擇研究數學這條異常艱辛的人生道路,與沈元教授有關。在他那里,陳景潤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從那里,陳景潤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1953年,他畢業于廈門大學,留校在圖書館工作,但始終沒有忘記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數學論文寄給華羅庚教授,華羅庚閱后非常賞識他的才華,把他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當實習研究員,從此便有幸在華羅庚的指導下,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1966年5月,一顆耀眼的新星閃爍于全球數學界的上空------陳景潤宣布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對"1+2"證明的修改。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外國數學家在證明"1+3"時用了大型高速計算機,而陳景潤卻完全靠紙、筆和頭顱。如果這令人費解的話,那么他單為簡化"1+2"這一證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紙,則足以說明問題了。1973年,他發表的著名的"陳氏定理",被譽為篩法的光輝頂點。
對于陳景潤的成就,一位著名的外國數學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譽:他移動了群山!
數學家華羅庚少年時失學在家,幫爸爸經營小賣店。空閑時,華羅庚常用包裝紙解答數學難題。
一天,華羅庚正在柜臺上演算,爸爸讓他去內屋打掃。打掃完畢,他回到柜臺一看,不由得哭了起來:“我演算的草稿紙呢?”
爸爸左找右找也沒有找到。忽然,他指著遠處一個人的背影說:“我包棉花賣給他了。”
華羅庚追上那個人,朝他鞠了個躬。然后掏出筆來,把寫在包棉花紙上的算題抄在手背上。
過路人疑惑不解地看著華羅庚,搖著頭說:“真是個怪孩子!”
小歐拉幫助爸爸放羊,成了一個牧童。他一面放羊,一面讀書。
爸爸的羊群漸漸增多了,達到了100只。原來的羊圈有點小了,爸爸決定建造一個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塊長方形的土地,長40米,寬15米,他一算,面積正好是600平方米,平均每一頭羊占地6平方米。他發現他的材料只夠圍100米的籬笆。若要圍成長40米,寬15米的羊圈,其周長將是110米(15+15+40+40=110)父親感到很為難。
小歐拉卻向父親說,不用縮小羊圈,他有辦法。父親不相信小歐拉會有辦法。心想:"世界上哪有這樣便宜的事情?"但是,小歐拉卻堅持說,他一定能兩全齊美。父親終于同意讓兒子試試看。
小歐拉見父親同意了,站起身來,跑到準備動工的羊圈旁。他以一個木樁為中心,將原來的40米邊長截短,縮短到25米。跑到另一條邊上,將原來15米的邊長延長,又增加了10米,變成了25米。經這樣一改,原來計劃中的羊圈變成了一個25米邊長的正方形。
父親照著小歐拉設計的羊圈扎上了籬笆,100米長的籬笆真的夠了,不多不少,全部用光。面積也足夠了,而且還稍稍大了一些。
父親感到,讓這么聰明的孩子放羊實在是及可惜了。后來,他想辦法讓小歐拉認識了一個大數學家伯努利。通過這位數學家的推薦,1720年,小歐拉成了巴塞爾大學的大學生。這一年,小歐拉13歲,是這所大學最年輕的大學生。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三
我的語文特別好,好到什么隉度?我們高考的時候老師說是35分鐘以后才能交卷,也就是說際會不會也得熬到35分鐘。那么我35分鐘的時候作文都弄完了,聽有的題都答完了。等到35分鐘,老師說現在如果哪個同學要交卷可以交卷了,我馬上站起來交卷,因為我要爭這個第一證明自己語文特別好。實際上分數下來也沒考多少分,就是交卷交得快。
但是我的數學特別差,當時高考的時候,所有的同學都交卷走了,我還在那兒埋頭研究數學,數學要是考五年多好,我一邊學一邊參加考試,因為打開卷子一道題都不會。
我至于笨到這個程度嗎?原因非常簡單。就是我上小學的時候碰到一個語文老師和一個數學老師,語文老師沒事就夸我。
我寫的作文其實也是有套路的,就說學校運動會,我就說槍聲一響運動員像離弦的箭一樣,大家都這么寫,然后老師就在底下用紅筆畫一下,打一個感嘆號寫著“精彩”。然后我覺得我和魯迅差不了多少,年齡比他小,文筆差不多。
又寫了兩年,老師放學后把我留下來,說明天上作文課,作文題叫“我的爸爸”,或者是“我的一天”,你先寫一篇,然后明天上課我給同學當范文。我就回家什么事都不干,飯也不想吃,覺也不想睡,我在那里寫這個作文,絞盡腦汁地寫。
寫完了第二天一上課趕緊交給老師,老師就拿著說,今天咱們作文的題目是“美好的一天”,現在我先給大家念一篇范文,這個范文是崔永元寫的。然后他就聲情并茂念一遍,我就不用寫了,同學們就照著我的樣子寫。我就越來越有信心,越來越覺得確實和魯迅差異不大,起碼學起來很高興。
數學是這樣的,大概三年級的時候我們班調來一個女生,這也不怪我,因為她太漂亮,坐在我的斜對面。上課的時候我就經常看她,老師在黑板上講什么都沒聽進去。
有一次我正在看她,老師就叫我名字,“崔永元,你來答一下這道題。”你說我那個時候是多純情,沒有聽到,結果我們老師就拿一個粉筆頭直接打在我臉上,全班同學都哄笑,我莫名其妙。老師讓我站起來,“我剛才問你什么了?”
“我不知道。”
然后老師說:“你把這道題答一下。”我早就忘了,好像你上下五千年早就想到的事,就是答不出來了。就從那天開始,不要說上數學課,我只要見到數字就含糊,數學就再沒有希望了。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四
在很多學生甚至是一些老師眼里,數學只是一種應用工具,是一些符號,一些計算,枯燥乏味,毫無生動感人之處,這是對數學的一種片面的認識,其實數學是一種文化,它的發展本身就是一個艱辛的路程,在它的`知識不斷的豐富不斷的發展中,蘊含著人類發展的歷史,而在我們的課堂中,往往只強調了數學的工具作用,弱化了它的文化價值,從而也忽略了數學中的教育基因。當我們都關注到“數學是一種文化”這一理念后,在很多老師的課堂上自然而然的就引入了數學史。
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現象,早已是人們的常識。而在一學期的數學文化學習中,更使我深深的認識到了數學的重要性和通過其所獲取的感知。
通過對數學文化的學習,培養大學生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等方面的能力,特別是大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文化素質,以適應社會需要。在上課期間,我到圖書館借了數學文化這本書,本書共分八章,簡要闡述了數學文化的學科體系,以及數學文化的哲學觀、社會觀、美學、創新觀、方法論等方面的主要內容,并附有專章介紹幾千年來的數學思想發展史。數學文化是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介紹思想,介紹方法,重在開拓人們思考問題的思路,激發人們的創新意識。
“數學美”是數學文化的重要內容,數學中的美大致可以分為四類:簡潔美、對稱美、和諧統一美、奇異美。數學美學是構成人的精神與外部世界相融合的基本中介,美學教育的價值不僅在陶冶情操,而且引導人積極向上,獻身科學,還有利于改善思維品質。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去發現數學中的美。如,簡潔美在數字符號、運算符號等數學符號上,在命題的表述和論證上,在數學的邏輯體系上都有表現。在幾何圖形中存在著大量的對稱的例子。例如二次函數、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之間的關系體現出數學中的和諧統一美。而數學中的奇異美則是吸引著人們去考察、了解、研究、欣賞數學的重要原因。
在數學文化學習中,使我深深的認識到了數學的重要性和通過其所獲取的感知。對于個人的發展來說,數學不僅僅是一門工具,還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精神產物和文明成果,在一個人運用數學進行思維的過程中,所鍛煉的不僅僅是我們的思維方法,更重要的是,我們的許多觀念也會發生變化,產生新的認識,從而更大和更深刻的領悟人類的自由。我們會了解所謂的客觀的審美標準是什么,并意識到數學中存在的和諧、對稱之美的本質及其獨特性,我們甚至會根據自然的數學文化來重新認識和領會世界,并從而為之高聲贊嘆。數學文化的輝煌是人類文明燦爛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歷史證明了這一點,未來還會繼續證明這一點。總的來說,我感覺這門課很好,我個人是非常地喜歡,也學習到了很多知識,教學模式也很適合我們當代大學生。通過講臺的自我展現,更能引發我們的上課積極性。很感謝這門課,讓我有了一次難忘的經歷,并且又再一次感受到了您講課的精彩樂趣。很希望老師您能夠繼續這樣的授課方式,使以后的同學也能體會到那份真正意義的快樂,因為那一刻舞臺屬于自己!
文檔為doc格式。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五
從前,有一個老漢,臨死前對三個兒子說:“我不行了。咱們家只有十七棵樹,我死后,老大分二分之一,老二分三分之一,老三分九分之一,并且,每個樹都不能砍倒。”說完這些,老漢死了。
兄弟三人看到死去的父親,他們傷心極了,于是,三人商量著安葬了父親,他們并且按照父親的叮囑,商量著分樹,按老人的遺囑分樹,怎么分也分不開,兄弟三個一籌莫展,誰也沒有辦法。
不過,正在他們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聰明的小朋友從這里路過,輕輕松松,就將這個問題解決了,讓我們一起看看他的解決方法吧。
小朋友和兄弟三個人說:“要想用現有的樹,將其按照你們父親的叮囑分是分不開的,所以,我們需要借助下外人的樹”,聽到這里,兄弟三人還是很迷茫,于是,小朋友就給他們繼續解答問題。
解答方法:
把鄰居的樹借來一棵加上來分,17+1=18(棵)老大:18的二分之一是9(棵)老二:18的三分之一是6(棵)老三:18的九分之一是2(棵)9+6+2正好17棵,最后把鄰居家的樹還給鄰居。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六
又到了周末,媽媽帶我去釣魚(我們是去釣假魚)。
我們來到紅石公園,釣假魚。
釣魚攤在紅石公園的東邊,釣魚池其實就是一個充氣水池,里面有各種各樣的塑料魚、小鴨子、章魚、海豚什么的……,魚竿也是塑料的,魚線下面掛著一個吸鐵球,魚的嘴里砸了一個釘子,這樣,就可以引魚上鉤了。
妹妹好奇地說:“這么一大池魚,誰能釣完呀?再說,釣了放哪兒呀?”媽媽給我們每人交了兩元五角,一共是五元,我和妹妹一人拿了一個釣魚竿,就開始釣魚了。
可是,魚都沉在水底,可氣的是,吸鐵球死活也不往下沉,怎么辦呢?所以,我一只手把吸鐵球摁下去,另一只手拿著釣魚竿,就這樣,我們很快就釣到了一只只海豚、章魚、熱帶魚、金魚等。
后來,又來了兩個小弟弟。
其中一個弟弟釣得非常快,但是他一只海豚都沒釣著。
我給他了4只,這下,我只剩8只了。
請你們猜猜吧,我原來有幾只小海豚?你們肯定猜到了吧?是12只,算式是:4+8=12(只)。
我們玩了約一個小時,就回家了。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七
1910年11月12日,華羅庚生于江蘇省金壇縣。他家境貧窮,決心努力學習。上中學時,在一次數學課上,老師給同學們出了一道著名的難題:“今有物不知其數,三三數之余二,五五數之余三,七七數之余二,問物幾何?”大家正在思考時,華羅庚站起來說:“23”他的回答使老師驚喜不已,并得到老師的表揚。從此,他喜歡上了數學。
編數學小故事好(優質18篇)篇十八
有一天,兔媽媽帶著小白兔去買胡蘿卜。它們一進超市,就看見了許多商品排列的整整齊齊。胡蘿卜會在哪里呢?它們問超市里的導購員。導購員就說了:“我們超市里共有12排商品,每排有4列,其中第8排第3列就是胡蘿卜了!”兔媽媽問小白兔:“從第1排第1列數到第8排第3列,你能帶媽媽很快找到胡蘿卜柜臺嗎?”小白兔驕傲的說:“這可難不倒我!我們可以這樣找,先用乘法算出胡蘿卜柜臺前面的7排共有多少列,再加上第8排的3列,我們就知道胡蘿卜在哪兒了。”小白兔列出了算式“7×4+3=31(列)”,所以小白兔就把媽媽帶到了第31列,果然一下子就找到了胡蘿卜呢。到了胡蘿卜柜臺,看到胡蘿卜標價是3元錢一斤,兔媽媽又考小白兔了:“我們要買12斤,你算算總共要多少錢呢?”小白兔大聲地說:“這也難不倒我!用胡蘿卜的單價乘以我們要買的斤數,3×12=36(元),我們需要付36元錢!”兔媽媽高興的摸了摸小白兔的頭說:“數學知識真有作用,孩子你也很聰明!”
小朋友,你們也要好好學習數學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