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是一種綜合性的語言實踐活動,通過寫作可以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和思維邏輯能力。讓我們一起來閱讀以下優秀作文的片段,感受寫作的魅力與力量。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一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中國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我的家鄉武漢也不例外。
家鄉有句諺語:“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小年的早晨,家人拿著清潔工具,為迎接新年做準備——掃塵。掃塵寓意著掃除陳舊,把晦氣掃出門。
一大清早,我們個個精神飽滿。媽媽像是司令官一樣,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我和爸爸開始分配任務,個兒高的爸爸負責打掃房頂和櫥柜,細心的我則負責擦玻璃,說干就干,我先打來一桶清水,把抹布泡一下,然后擰干,在玻璃上擦來擦去。可是不管怎么擦,上面都留下了水的印記。我十分不解,便去問媽媽,媽媽拿給我一塊干抹布:“你要等水分快蒸發時,再拿干抹布擦一遍,才能不留下印記”我按照媽媽的方法,不一會兒,玻璃就锃明發亮了。
轉眼間,又到了春節的一個高潮“除夕”,除夕吃餃子是由來已久的習俗。
今年,我們家準備包帶有紅,綠,黃,白四種顏色的元寶餃子。其中有三種顏色分別用胡蘿卜,菠菜,玉米打成汁揉進面粉做成。
接下來,是包餃子必不可少的一道工序“和面”。爸爸把面粉和雞蛋放入盆中,加入少量的溫水,用筷子慢慢的攪拌,直到碗里成了面疙瘩,再把它分成四份。爸爸把先準備好的三種顏色的蔬菜汁分別倒進面團里,不停地重復揉搓,揉到面團的表面十分光滑時就開始醒面。這時,我們就有了紅,綠,黃,白四種的面團。
然后,便是調餡,調餡十分簡單了,媽媽把準備好的芹菜,豬肉,芝麻合在一起攪拌,放入佐料調味。
最后,便是元寶餃子成型了,此時,爸爸變得像是司令官一樣,一邊拿著搟面杖搟面皮,一邊指揮我和媽媽包餃子。我拿起爸爸準備好的梯形的皮兒,將餡兒放到皮的上端,向前卷兩圈,可是一卷,餡兒不聽話的跑出來了,我一急,手一抖,餃子皮帶餡兒全掉地上了,我一臉的失落,爸爸放下手中的活,過來給我做了一個示范,皮和餡兒像是爸爸的朋友一樣,服服貼貼的粘在一起,形態像極了一個元寶,爸爸鼓勵我說:“不要灰心,多試幾次,相信你一定行的”。我接下來按照爸爸的步驟,小心翼翼的試著包一個,慢慢的一個不太像元寶的餃子包成了,我高興的拿給爸爸看,爸爸夸獎我真棒,接著一個一個的真正元寶餃子在我手中完成了。通過參加包餃子全過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什么事不怕失敗,堅持一定會成功”。
夜幕降臨,四種餃子排隊跳入鍋中,鍋里先是“咕嚕咕嚕”直響,“噗”地一下,鍋蓋就被頂了起來,白沫沫直往外冒,我往鍋中倒入涼水,才見那一個個餃子浮出水面,餃子端上桌,媽媽告訴我:元寶餃子寓意著吉祥如意,財源滾滾。我夾起一個自己親手包的餃子,放入口中,嘗了嘗,味道還不錯。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除夕之夜,人人都得守歲。你聽,窗外聽起了噼里啪啦的鞭炮聲,新的一年到了。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二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風格。不同的習俗造就了不同的節日習俗。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苗族的風俗習慣。苗族主要生活在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廟山、海南島,貴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廣西等省交界處。
苗族人講究禮儀。客人來訪,必殺雞鴨。如果是遠道而來的貴客,苗族習慣于請客人先喝羊角酒。吃雞時,應將雞頭給長輩,雞腿應給最小的賓客。有的地方還有分心的習俗,就是家里的大爺用筷子把心或鴨心送給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必須平均分。心成老人在場。
如果客人少喝酒,不喜歡吃肥肉,就可以說明情況。主人不勉強,但不吃苗族人。主人會見客人,不邁出第一步,不往前走;在談話中使用敬語;穿著喜慶的衣服迎接客人;把酒放在村外迎接客人;當客人到家門口時,主人必須打電話通知家中的女主人,女主人必須唱歌歡迎客人;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爬上樓;宴席以雞鴨為佳肴。心肝最值錢,必須先送給客人或老人。,客人分人享用,順序是先成長后年輕。客人不應該稱主人為“苗”,他們喜歡稱自己為“萌”。苗族人敬老愛幼,為人誠懇,好客,講究禮節。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三
在漫長悠久的歷史歲月中,春節從萌芽到定型,不斷發展,形成獨具中華民族特色、豐富多彩的習俗。春節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這些活動均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闔家團聚、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祭灶,是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傳說到了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便要升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一年的善惡,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再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兇禍福的命運交于灶王爺之手。送灶神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百姓供上紅燭、糖瓜,以隆重的禮節送灶神上天,祈望灶神“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如今,農村很多地區還沿襲這種風俗。
掃塵。
“二十四,掃塵日”。迎新首先要除舊。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在春節前掃塵,是我國民間素有的傳統習俗。掃塵之日,全家上下齊動手,用心打掃房屋、庭院,擦洗鍋碗、拆洗被褥,干干凈凈迎接新年。其實,人們借助“塵”與“陳”的諧音表達除陳、除舊的意愿。
???貼春聯這種春節期間的活動從宋代開始盛行,每到過年時家家有貼春聯的習俗。
春聯,俗稱“門對”,又名“春帖”,是。
對聯。
的一種,因在春節時張貼,故稱春聯。春聯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春聯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據史料記載,有一年過年前,朱元璋曾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副春聯,以示慶賀。原來春聯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大都用紅紙書寫。
???在我國,人們往往用一個“福”字來表達對福運、福氣、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當辭舊迎新的時刻,家家戶戶都要把“福”字貼在屋門上,意味著福氣進入家門。許多地方還倒貼“福”字,利用“倒”與“到”的諧音,寓意“福到了”。
除夕守歲踩歲。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與春節首尾相連,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時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窮歲盡”,表示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除夕之夜是年節的第一個高潮。守歲,俗稱“熬年”,是從吃年夜飯開始。年夜飯是一年中最具家庭親情、充滿溫馨祥和的家宴,此時,人們不僅享受著滿桌佳肴,更享受著濃濃的親情和節日的喜慶。年夜飯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開始守歲,共同辭舊迎新。
除夕夜,我國民間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稈粘上用黃紙卷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后,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并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愿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如今踩歲習俗已被燃放鞭炮替代。
???除夕守歲之時,長輩要給晚輩壓歲錢,也叫壓勝錢。因為“歲”與“祟”諧音,長輩們希望壓歲錢能驅邪免災,保佑孩子平平安安,壓歲錢寄托著長輩對晚輩的殷切希望和深情關愛。
中國民間有“開門爆竹”一說,即在新的一年到來之際,家家戶戶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劈劈啪啪的爆竹聲辭舊迎新。燃放鞭炮是中國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歡愉和吉利。
據史料記載,最早的爆竹是用竹竿之類的易燃品制成的火炬。因為我國南方盛產竹子,這個習俗首先是從南方流行起來的。當竹子燃燒時,竹節里空氣膨脹,引起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爆竹的名稱也由此得來。大約到了唐代,人們把火藥裝在竹筒里點燃。宋代人們已經普遍使用內裝火藥的紙卷代替竹筒,也就是現在的炮仗了。
拜年,是春節期間的重要活動,它與除夕夜的團圓飯一樣,是最能體現“年味”的春節習俗。在過去家庭拜年順序為一拜天地,二拜祖宗,三拜高堂。一般大年初一晚輩給長輩拜年,祝愿長輩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年后給親戚拜年,一般的規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親戚。在同學、同事、朋友、合作者、鄰里之間也要相互拜年。在“過年好”的道賀聲中,拉近了心與心的距離,增進了人與人的感情。正如古語所說,拜年“以聯年誼、以敦鄉情”。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四
???除了廟會,民間自演自娛的社火也是歷史悠久的年節娛樂活動。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與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傳說中的火神。在以農業文化著稱的中國,土地是人們的立足之本,它為人類的生存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火,是人們熟食和取暖之源,也是人類生存發展必不可少的條件,遠古人們憑著原始思維認為火也有“靈”,并視之為具有特殊含義的神物加以崇拜,于是形成了尚火觀念。古老的土地與火的崇拜,產生了祭祀社與火的風俗。隨著社會的發展,祭祀社火的儀式逐漸成為規模盛大,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民間娛樂活動。
共
2
頁,當前第。
2
頁
1
2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五
水族男女都愛穿青、藍兩色服裝,男子穿大襟長、短衫,用青布包頭。婦女上身通常穿藍布大襟無領半長衫,胸前圍一塊刺有茨藜花紋的圍兜,下身穿青布長褲。婦女衣褲四周鑲有花邊。節日穿裙子,將長發梳成一把斜綰頭上。每逢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喜歡帶各式各欄的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水族以大米為主食,次為玉米、大麥、小麥、紅薯等。喜食糯米飯、魚類及燒酒、甜酒,并以此作為祭品和節日招待親友所必需的食品,房屋建筑多系木質結構,歷史上多為“千欄”式樓房,現在平房占多數。
資料。
待客飲食中以酒為貴,貴客則以殺小豬及魚招待。豬頭、雞頭象征尊貴,所以雞頭要敬給客人,豬頭留作餞行席的供祭品。
水族的'家庭形式為一夫一妻制的父親小家庭。二、三百年前,水族青年男女戀愛婚姻比較自由,但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婚姻關系打上了鮮明的階級烙印,講求“門當戶對”,“婚姻論財”。在封建家長制的束縛下,青年男女的婚姻多由父母包辦。結婚時新郎不迎親,請幾位未婚青年代迎。新娘撐傘步行到男家,不舉行儀式。歡宴賓客后,新娘當天或次日即返娘家,一般經過半年后,才到夫家長住。水族的喪俗繁雜,其程序大致分為報喪、入殮、擇吉、安葬、立碑、除服等6個階段。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六
結婚時,彝語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謀且”。那么,彝族結婚有什么習俗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搜集到的相關內容,希望可以幫助到你。
結婚時,彝語男方叫“且克”,女方叫“阿謀且”。男方家要組織兩個“措說”(新郎的姐夫或老表)、一個新郎的弟弟或侄兒(為新娘拉馬),其余數青年作伴,背著禮物、酒、肉、米(數量不限)、新娘的衣物及供奉祖宗的祭祀品。起程前,由拉馬人把馬拉到堂屋內,新郎用一盤子端著糧食喂馬繞火塘三圈再出門,出門后新郎親自上馬走出一程后,把馬交與接親隊便轉回(新郎不會去接親)。
回門:住上兩夜,待第三天早上,主事人把父母和各位長輩請在堂屋坐定,新娘便把早已做好的鞋發給各位長輩,一是展現自己的.針線本事,二是給長輩們的見面禮,同時長輩們也回贈些錢作見面禮,給予祝福。吃完早飯,送親的隊伍就要回程,新郎家要給一大塊豬肉(必須是一半豬的前半截,頭連著前腳),此意是款待感謝為此件婚事盡力幫忙的村鄰們,新郎要和送親人一道過去。第二天,新娘父母(其中一人)親自送女兒和新郎一道回來,住上數天,把女兒托付給了這個家庭便回去了,整個婚嫁程序全部結束,這一對新人開始他(她)們新的生活。
求親 當男方相中某女后(含男女暗中相好者),男方即請媒人到女家公開求親。一般需要去三次,首次去主要是向女方家長表明求婚,并討取被求之女的生肖(俗稱“八字”),以備“合婚”;二次去是奉告此對配偶的“合婚”情況,并要求女方家給予成全;三次去,主要是商討“定婚”事宜。男方每次去女方家去求親,拜求婚事都必須帶有一份禮品(一般是帶酒、糖、面條、茶葉等四色禮,并且每件皆需為雙數)。在求親中,女方是否同意為門婚事,往往有一定的暗示:如首次去后,女方用雞蛋腌菜湯招待男方并將禮品全都退回,即表示此婚事沒有希望了;如二次去后,女方用青菜湯招待南方并退還一半禮品(或近半數禮品),則此婚事已基本允諾。
獻酒 彝族婚俗中獻酒是很莊重的。獻酒當日,男方必須到女方家祭拜女方先祖;女方則請族中長者及重要親戚請到家中宴席。男方在女方家祖宗神案前在女方家長的帶領下對女方家族親戚中的長者按女方的稱呼一一拜認。獻過酒后,即向社會公開表明此婚事已成定局,女方家長公開認求婚之男為“女婿”。意在行過此禮,婚事已定,當事人不得再有他念,別人更不得插足。
通信 主要是向女方通報結婚日期和送給女方一定的彩禮錢以資籌辦婚事。
迎親 男方必須準備馬匹以供新郎、新娘乘坐及運輸女方嫁妝(如今多已改為車輛)。 迎親隊伍出發前新郎必須祭拜“宓戲”(南澗彝族各家各戶都供奉有一枝三杈并生的松枝作為象征的“宓戲”神,按古書“宓戲”多寫為“虙虥”,據考解,“宓戲”二字均有“虍”,故俗稱的“宓戲”,實乃是彝族“虎”圖騰的一種形式,婚俗中視“宓戲為“保婚之神”)。迎親時,必須打旗,敲鑼,吹奏喇叭、嗩吶,迎親來回途中必由吹鼓手引導。迎親時,男女雙方迎親送親隊伍均安排單數,合為成雙成對。新娘到達男家門前時,要舉行"退喜神"之儀,即在大門口擺一張高桌子,上面放一個大托盤,盤里裝有一個豬頭、一根豬尾和一些糕點、五谷、鹽、茶等物,再放一個裝滿糧食的升或斗,再放上小秤、紅色毯子之類的東西,由“阿閉”誦一些禱告語并領著新郎、新娘,面對桌子磕三次頭(第一次磕3個,第二次磕6個,第三次磕3個)。然后,新郎、新娘才能進門。當天晚上,大多在新郎家院子里舉行"打歌"活動,來自四面八方的歌手和客人一起盡情歡歌,通宵達旦,以表示對婚禮的祝賀。
婚宴 南澗彝族的婚宴,往往以“跳菜”助興。彝家人辦喜事,桌子迎廚房兩面擺開,中間留路,賓客三方圍坐。“跳菜”開始,只聽數聲鑼響,大號,嗩吶齊鳴,主持辦事的“”一聲令下,兩位跳菜大師從廚房相繼而出,他們頭頂托盤,口含飯勺,勺中擺有三至五手里還撐著托盤,托盤里裝滿了菜碗,在忽高忽低,忽急忽緩的音樂聲中,一前一后,踏著音樂,緩緩入場,把菜擺放在桌子上。盤碟的擺放也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結婚當晚,擺成圓形,第二天早上則擺成梅花形。婚宴中,吹鼓手不得與客人同席,必須單獨進食。
拜堂 拜堂認親禮儀在婚禮第二天早上舉行。即由“”主持,在正房祖宗神案前,在吹鼓手演奏的喜樂的伴奏下進行。新郎、新娘雙雙向男方家族長者及主要親戚行拜認親之禮,跪拜時,新郎、新娘必須向受拜者敬雙杯喜酒及奉送一份糖果,受拜者也必須給新郎、新娘饋贈一定的磕頭錢。
回門 “回門”必須選擇最近的雙日。新郎、新娘帶著喜糖、喜酒等禮品同送親的人回到新娘家。并再拜父母及本家長者親戚。晚餐后,新娘、新郎要在當天落日前返回男方家。
彝族群眾很講究禮節,特別是對待婚姻大事。因此,在舉行婚禮的頭一天,男方要請人把一定數額的食品送到女方家,若是路程遠的則要提前送去。第二天,親戚朋友、鄉鄰到男女雙方家幫助清掃庭院,鋪松毛,備辦宴客的食物和用具。彝族群眾婚禮要舉行三天,第一天,新郎在吹鼓手和大號師傅吹奏慶婚樂聲中,舉行獻天地、敬祖宗、拜父母、拜姑舅和本家親戚儀式,并且在舉行拜堂儀式時新郎要給親友果品、食物,親友們回贈給金銀首飾、錢財、衣服等物,以示祝賀。第二天,即迎親,新郎到女家娶新娘,根據路程遠近來決定往返時間。
在出發前,都要舉行獻祖儀式,然后備6匹馬,在鼓號聲中去 迎親。到女方家后,在一位上輩人的指點下,把帶來的服飾擺在女方家祖堂前,然后請阿閉念經文,并由他領著新郎去敬天地、獻祖宗、拜父母。然后由女方父母給新郎右手系上紅綢絲帶,而后設宴招待迎親的人們,席散后新郎由媒人領著叩拜女方舅、叔等長輩,收拾嫁妝后,便接新娘。這時的新娘臉遮紅綢子,胸佩明鏡,由哥哥背出門上馬,然后便鳴放爆竹歡送迎親的隊伍返程。有的地方彝族因迎親路程遠,娶親人便把男方為女方準備的衣物用具背到女方家,到晚上女方父母請歌手來唱“娶親歌”或“送親歌”,唱到一樣拿出一樣,如果歌手唱錯了,娶親的人把東西拿出來踉歌手嬉戲一番,把東西不給新郎新娘,卻笑著裝進自己包里,歸娶親的人所得。而歌手唱準的東西娶親人拿不出來,他同樣受到歌手的嬉戲,用簸箕在娶親人頭上打三下,在這歡歌交接聲中,由于唱與拿的差錯,引得人們哄堂大笑,充滿喜慶氣氛。
迎親的隊伍剛進村,男方家門口早已有人在迎候。油阿閉 或長輩念“兩朵彩云相結合,新郎新娘下馬來”的退喜辭之類 的詞句,有的地方還要請歌手唱“迎親歌”。新郎新娘進門后進行拜天、敬地、敬諸神后,新郎新娘爭相進屋開堂門,據說 誰先開門,今后就讓誰當家。然后在洞房內還要獻祖拜床,喝 交杯蜂蜜甜茶,并向雙方父母獻敬糖或茶。
彝族婚禮上的宴席,除用豬、羊肉及其它食品加工的菜飯外,在南澗地區彝族群眾婚禮上宴請賓客時還有一道獨特的菜,當地群眾稱之為“跳菜”。這“跳菜”就是當人們八席坐齊后,在一聲“上菜”聲中,隨著大號、吹吶、鑼鼓齊鳴聲中,只見一對對上菜的人,有的手持擺滿菜肴的托盤,有的把盛滿菜肴的托盤須在頭上,從廚房里一步一步地跳著歡快的舞步把菜肴敬獻上。上某人不時地變換著舞姿,有的用頭頂,有的徒手端十來個大碗茶,有的用手臂抬,腳踏舞步,邊舞邊敬獻萊飯,菜點滴不撥,使人贊嘆不已,無不欽佩這種雜技與舞蹈集于一身的“跳萊”。 宴請賓客完畢,男女雙方親友按輩份就坐進晚餐,新郎新 娘和陪郎、表兄妹們坐一席,席上的萊用紅線串連著,新娘新 郎須備刀帶剪使用,否則處處受難,逗人笑鬧。晚上,要舉行鬧房慶賀。在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東山寨彝族群眾中,新婚晚上有由叫花子鬧新房的習俗,即由三位男青年一人裝者五,一裝少婦;一人裝未婚姑娘,相互取笑說鬧,然后即由蘆笙頓路,帶著男女青年連同親友們打歌到通宵。因此,新婚之夜新 娘和陪女同睡。第三天內新娘酬客,首先向賓朋端送洗臉水, 送糖果,然后又酬謝陪郎、陪娘和相幫的親朋好友,以及歌手,并向他們贈禮品送糖果。早飯后雙雙回門,回門要當天返 回.若路途遠的,則繞房一圈,可在娘家過夜,三天過后夫妻 方可同房。有的地方結婚后,新娘不落夫家,待新娘有“喜” 之后,經男方多次請求,才落夫家開始夫妻生活。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七
日本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是日本人的習俗。平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并說“您好”,“再見”,“請多關照”等。
日本人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并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后,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日本人認為名片是一個人的代表,對待名片就像對待他們本人一樣。如果接過名片后,不加看閱就隨手放入口袋,便被視為失禮。如果你是去參加一個商業談判,你就必須向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遞送名片,并接受他們的名片,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盡管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種方式。
東京湯島神社里掛滿了學生升學祈愿牌。
到日本人家里去作客,要預先和主人約定時間,進門前先按門鈴通報姓名。如果這家住宅未安裝門鈴,絕不要敲門,而是打開門上的拉門,問一聲:“借光,里面有人嗎?”,進門后要主動脫-衣脫帽,解去圍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氣炎熱,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腳,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穿上備用的拖鞋,并把帶來的禮品送給主人。當你在屋內就坐時,背對著門坐是有禮貌的表現,只有在主人的勸說下,才可以移向尊貴位置(指擺著各種藝術品和裝飾品的壁龕前的.座位,是專為貴賓準備的)。日本人不習慣讓客人參觀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處看看的請求。日本特別忌諱男子闖入廚房。上廁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進餐時,如果不清楚某種飯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請教,夾菜時要把自己的筷子掉過頭來使用。告別時,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謝。回到自己的住所要打電話告訴對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謝。過一段時間后再遇到主人時,仍不要忘記表達感激之情。日本人設宴時,傳統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間放一只裝滿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塊干凈的白紗布,斟酒前,主人先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紗布吸干,再斟滿酒雙手遞給客人。客人飲完后,也同樣做,以示主賓之間的友誼和親密。
東京街頭,兩名身著傳統服裝的日本兒童正在感受
乘坐黃魚車的樂趣。
日本人無論是訪親問友或是出席宴會都要帶去禮品,一個家庭每月要花費7. 5%的收入用于送禮。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須帶上禮品。日本人認為送一件禮物,要比說一聲“謝謝”的意義大得多,因為它把感激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了。給日本人送禮要掌握好“價值分寸”,禮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若過重,他會認為你有求于他,從而推斷你的商品或服務不好;若過輕,則會認為你輕視他。去日本人家作一般性拜訪,帶上些包裝食品是比較合適的,但不要贈花,因為有些花是人們求愛時或辦喪事時使用的。日本人對禮品講究包裝,禮品要包上好幾層,再系上一條漂亮的緞帶或紙繩。日本人認為,繩結之處有人的靈魂,標志著送札人的誠意。接受禮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贈禮品。日本人不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因禮品的不適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禮品可以轉贈給別人,日本人對此并不介意。日本人送禮一般不用偶數,這是因為偶數中的“四”在日語中與“死”同音,為了避開晦氣,諸多場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數了。他們愛送單數,尤其是三、五、七這三個單數。但“九”也要避免,因為“九”與“苦”在日語中發音相同。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八
“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與眾不同的風俗習慣。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一下重慶一項特別的風俗。
重慶,簡稱“巴 、渝”,是中國四大直轄市之一,一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因為重慶包含了漢族,回族,苗族等民族,為此孕育了獨具特色的巴渝文化。
在重慶,每到過年,家家戶戶都會給祖先備“錢”買年貨。你知道嗎?這種祭拜活動在我國由來已久。所謂祭祖就是上墳祭拜先祖,這是一種感恩的'表達方式,這也是活著的人們通過這種方式表達自己對先輩的追思。
大年三十這天早上,長輩們早早把我們叫起來,帶上提前準備好的供品,紙錢,鞭炮之類的東西進山祭祖。到了林地,老輩人總是先指著幾個墳頭告訴我們,這是哪位先祖,那是哪位爺爺。認清了,再把飯菜,煙酒,水果點心,筷子,香爐等擺放整齊請先祖們享用,然后是燒紙錢,燃放爆竹,給先祖們磕頭叩拜,感謝祖宗仳佑。我問舅公:為什么要把紙錢燒掉?舅公說:紙錢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才能被先祖們拿去用。舅公的禮數也最為周全,祭拜的時候有很多講究,他還總是嘴里念念有詞說許多祝福的話。在祭拜結束回去的路上,舅公還會在附近的山上折幾枝樹枝,他告訴我們說那是黃金樹,拿回家可以招財的。
在重慶,拜年叫“走人戶”。還有很多長輩教給我們的習俗比如:大年初一早上,我們一定要吃湯圓,象征著團團圓圓;這一天,可不能睡懶覺,睡午覺,睡了來年會倒霉;這天,大人小孩都要說吉利話,預示來年大吉大利;這天家里是不以掃地倒垃圾的,否則會被認為掃走了來年的財運。這里還有很多有趣的過年習俗,有機會你們也要來體驗一下不一樣的年俗。
不論在什么地方過年,有怎樣不同的風俗,都充滿著喜慶,祥和的氣氛。只要是家人團團圓圓在一起,每一個節日都會意義非凡。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九
回族分布較廣,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寧夏回族偏愛面食,喜食面條、面片,還喜食調合飯。甘肅、青海的回族則以小麥、玉米、青稞、馬鈴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愛的特殊食品,是節日饋贈親友不可少的。民間特色食品有釀皮、拉面、大鹵面、肉炒面、豆腐腦、牛頭雜碎、臊子面等。多數人家常年備有發酵面,供隨時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習慣飲用奶茶。肉食以牛、羊肉為主,有的也食用駱駝肉,食用各種有鱗魚類,如北方產的青魚、鰱魚、鰉魚等。鴿子在甘肅地區的回族中被認為是圣鳥,可以飼養,但不輕易食用。如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瑪目(宗教職業者)同意,可作補品食用。回族長于以煎、炒、燴、炸、爆、烤等各種烹調技法,風味迥異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發菜、枸杞、牛羊蹄筋、雞鴨海鮮等為主要原料,作工精細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貴品種,也有獨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區的回族民間還喜食腌菜。回族飲料較講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潔凈的水均不飲用。忌諱在人飲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回族也喜飲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區回族的蓋碗茶很有名。寧夏回族還飲用八寶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萬盛馬糕點、羊筋菜、金鳳扒雞、翁子湯圓和綠豆皮等。青海省西寧市,回族著名的萬盛馬糕點影響很大。河北石家莊的金鳳扒雞、保定的馬家鹵雞和白運章包子,遼寧沈陽市的馬家燒麥,義縣的伊斯蘭燒餅,陜西的牛羊肉泡饃,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湯圓、綠豆皮、牛肉米粉在當地都很有名氣。盛行于寧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羅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等套菜馳名全國。“五羅”是指五種炒菜同時上齊,“四海”是指四種帶湯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兒圓”分別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謚美之詞。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十
飲茶: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中國是茶的故鄉,制茶、飲茶已有幾千年歷史,名品薈萃,主要品種有綠茶、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黃茶。中國茶藝在世界享有盛譽,在唐代就傳入日本,形成日本茶道。
漢族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凡來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禮儀是必不可少的。當有客來訪,可爭求意見,選用最合來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時,對茶葉適當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飲茶時,要注意客人杯、壺中的茶水殘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開水,隨喝隨添,使茶水濃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溫適宜。在飲茶時也可適當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達到調節口味和點心之功效。
茶文化在漢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國,茶葉已有一定規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又如在漢朝,茶葉成為佛教“坐禪”的專用滋補品。魏晉南北朝,已有飲茶之風。隋朝,全民普遍飲茶。唐朝,茶業昌盛,茶葉成為“人家不可一日無”,出現茶館、茶宴、茶會,提倡客來敬茶。宋朝、流行斗茶,貢茶和賜茶等等。
漢族人飲茶,據說始于神農時代,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直到現在,中國漢族同胞還有民以茶代禮的風俗。漢族對茶的配制是多種多樣的:有太湖的熏豆茶、蘇州的香味茶、湖南的姜鹽茶、成都的蓋碗茶、臺灣的凍頂茶、杭州的龍井茶、福建的烏龍茶等等。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十一
有誰不愛自己的.家鄉呢?有誰不說自己的家鄉美呢?要問我的家鄉在哪里,當然是美麗的寶清,它是一個山清水秀,土地肥沃的地方,是全中國的優質大糧倉,它在過春節的時候很熱鬧,有許多好玩的,好吃的,好看的,我愛寶清春節的熱鬧,如果你不信的話,那你就往下看。
除夕真熱鬧,家家做年菜,到處都是酒肉的香味,男女老少穿上新衣服,門外貼好紅紅的對聯,屋里貼好各色的年畫,哪一家都燈火通宵,不許間斷,鞭炮聲日夜不覺。
在家宴上,寶清的特產菜肴必不可少的就是殺豬菜,首先,將腌制好的酸菜清洗干凈,切成絲,盡量切得越細越好,細得像頭發絲一樣,口感非常好!接著,再往鍋中加入適量的水;這時再拿出大塊的五花肉洗干凈,切成片放進鍋中一塊兒燉上,等肉和酸菜燉好之后再放入血腸,這樣的殺豬菜就做好了,每當我們看到這道菜肴,就覺得有過年的味道。
過春節時還得有一個代表作,那就是鐵鍋燉魚。把捕撈上來的魚切成大塊兒,起鍋燒油,放進鍋里,鍋旁貼上玉米餅子,鐵鍋燉魚就做好了,特別美味,做好之后盛在盤子上放到桌子的中間,寓意就是年年有余。
白天的時候,我們可以到外面觀看大秧歌,還有滑雪,打冰嘎,放爬犁,許多好玩的東西。我們寶清過春節實在是太有意思了。
晚上,家家戶戶打開電視,準備看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等到12點鐘的時候,家里的老人,小孩兒都準備好吃年夜飯,桌子上的菜肴非常豐富,關鍵是必須得吃餃子,放鞭炮,放煙花,整個天空放射出五彩繽紛的顏色,美極了!
總之,我們寶清的春節就是這樣過的,歡迎你們來到我們美麗的寶清過春節吧!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十二
“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是呀,如果將我們的大中華比作一個大花壇,那么每個民族就是為個大花壇中綻放異彩的一朵朵鮮花;如果再把中華悠久的傳統文化比成一塊夜幕,那么每個民族的風俗就是這塊夜幕上的一閃一閃的小星星……今天,我就來為大家介紹少數民族的風俗特點,它就是——藏族。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和帳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著,內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堂和曬臺之用。碉房具有堅實穩固、結構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藏民為適應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陳設簡單,正中稍外設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構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于表現美的民族,因而對于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藏族的服裝主要是傳統藏服,特點是長袖、寬腰、大襟。婦女冬穿長袖長袍,夏著無袖長袍,內穿各種顏色與花紋的襯衣,腰前系一塊彩色花紋的圍裙。藏族同胞特別喜愛“哈達”,把它看作是最珍貴的禮物。“哈達”是雪白的織品,一般寬約二、三十厘米、長約一至兩米,用紗或絲綢織成,每有喜慶之事,或遠客來臨,或拜會尊長、或遠行送別,都要獻哈達以示敬意。
瞧,藏族人的習俗特色你們都了解了嗎?不過,光了解藏族的風俗還不行,“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我們還要去了解其它民族,其它地方的風俗習慣,快快行動起來吧,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拓寬視野,中華這個大家庭,有五十六個孩子,這些孩子需要我們一個個地去了解、去認識他們!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十三
談到風俗,一些人當即會想到“飯前便后要洗手”這種人人皆知的'風俗,他們其實不認識風俗的真正含意。風俗是指人們自然而然地完成某些動作的舉動體例。葉圣陶師長教師說過:“風俗不嫌其多,只有兩種風俗養成不得,一種是不養成甚么風俗的風俗,又一種是妨害別人的風俗”。風俗是要分好壞的,壞的風俗正如葉老先生所說的兩種。囊括統統的欠好風俗在內,咱們應當堅決地加以唾棄。
咱們是首倡人人發揚好的風俗而去改掉壞的風俗的。
但是,凡事都是說著比做著容易。高爾基曾經談到:“把說話化為舉措比把舉措化為說話難題很多”。咱們總說要改掉壞風俗又沒有恒心,風俗不是一下子就有的,也得逐步樣成。在沒有養成的時刻若干是必要用一些強制性的措施來束縛自己的舉動。這就是咱們同硯的難處了——沒有毅力給自己長時間施加一種逼迫力。但是壞風俗是不需要這類逼迫力的,以是養成一種壞風俗比養成一種好風俗容易很多。
然而要是咱們有毅力,有恒心,時時警覺,時時脅制自己。時候久了,風俗一經養成就會自然而然的因循下去,這便是“習慣成自然”了。不用逼迫與警覺,也能行所無事的做去,這就養成了畢生受用的好風俗了。
但咱們養成了壞風俗就會不益于身心健康,學習和工作的順遂完成,不益于社會影響。對咱們是有百害而無一益的。相反地,咱們會畢生受用于咱們所養成的好風俗,就有助于咱們的學習的前進,身心的健康,對咱們是有所裨益的。
既然如此,咱們又何樂而不為呢?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十四
漢族主食以稻米、小麥為主,輔以蔬菜、肉食和豆制品,茶和酒是漢族的傳統飲料。稻米的吃法以米飯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湯圓、粽子、年糕等各種不同的食品;小麥則有饅頭、面條、花卷、包子、餃子、餛飩、油條、春卷、炸糕、煎餅等吃法。漢族講究并善于烹任,不同地區的漢族以炒、燒、煎、煮、蒸、烤和涼拌等烹飪方式,形成了不同的地方風味。漢族菜一般被分為的川、粵、閩、皖、魯、湘、浙、蘇等八大菜系。
酒
米酒,又叫酒釀,甜酒。舊時叫“醴”。用糯米釀制,是漢族傳統的特產酒。
酒不僅是能滿足提神、解除疲勞、醫用等生理需要的飲品,而且是一種重要的文化媒體,它在漢族長期的飲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封建社會,它是祭祀神靈和祖先的不可缺少的重要供品,在這種儀式中它起著溝通人神的媒體作用。在漢族的重要節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備品。漢族有句俗話,無酒不成宴。酒可以助興,可以增加歡樂的氣氛,至今還在不少地區流行的飲酒時的“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動,既是一種飲酒習俗,又是一種民族游藝和民間智慧,它具有活躍氣氛,()消除酒力,顯示和鍛煉智力等多種功能。有些飲酒活動形成獨特的文化習俗,例如漢族中廣泛流傳的除夕飲屠蘇酒,端午節飲雄黃酒,重陽節飲菊花酒等等,蘊含著漢族人民深厚的自然天道和人文觀念,至今仍為人們稱道。酒是漢族在日常生活和各種社會活動中傳達感情,增強聯系的一種媒介。在漢族許多地區,姑娘出嫁臨行前要飲別親酒,新郎新娘入洞房要飲交杯酒等等。所有這些飲酒習俗,都是漢族過去和現在飲食和生活習俗的有機組成部分。
漢族的文化豐富多彩,在其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過程中,開放虛懷、兼收并蓄,形成了齊魯、中原、燕趙、關中、巴蜀、荊楚、吳越、嶺南、滇黔、閩臺、松遼、徽贛等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反映了漢族文化的多元性和多彩性。
漢族自古對各種宗教信仰采取兼容并蓄的態度。樂天知命(命自我立,福自己求),和尊敬祖先(而不是祖先崇拜)是漢族的主要傳統觀念。歷史上漢族人一部分信仰道教和佛教;后來天主教、基督教傳入中國,又有一些人開始信仰這些宗教。幾千年來,提倡以仁為中心,重視倫理教育,由孔子、孟子思想體系形成的儒家學說對漢族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十五
滿族是我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也是我最喜歡的民族。
滿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遼寧省,共有550萬人,占滿族總人口的51%。另外,滿族人口在100萬左右的地區還有吉林、黑龍江、北京、河北、內蒙古。滿族在全國的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均有分布,主要集中聚居在遼寧省,共有550萬人,占滿族總人口的51%。另外,滿族人口在100萬左右的地區還有吉林、黑龍江、北京、河北、內蒙古。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重禮節,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
滿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其服飾高雅華麗,在中國民族服飾文化中獨樹一幟,并對中國的服飾文化發展產生過很大影響。
由于寒冷的生活環境和射獵生活的需要,過去滿族人無論男女,均多穿“馬蹄袖”袍褂。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裝束,便成為“旗袍”(滿語稱“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樣一般是無領、大襟、束腰、左衽、四面開衩。穿著既合體,又有利于騎馬奔射。出獵時,還可將干糧等裝進前襟。這種旗袍有兩個比較突出的特點,一個是無領。努爾哈赤為統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規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領,平居只有袍”。即常服不能帶領子,只有入朝時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領;二是在窄小的袖口處還接有一截上長下短的半月形袖頭,形似馬蹄,俗稱“馬蹄袖”。平時綰起來,冬季行獵或作戰時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類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響拉弓射箭,故又稱之為“箭袖”(滿語稱之為“哇哈”)。滿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為清朝禮節中的一個規定動作,官員入朝謁見皇上或其他王公大臣,都得先將馬蹄袖彈下,然后再兩手伏地跪拜行禮。
二月二:俗稱“龍抬頭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后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與風俗習慣(專業16篇)篇十六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現牛羊。”這一首我國古代著名的民歌,生動地表現了蒙古族人民的草原生活,如今已是家喻戶曉。站在這幾乎象是觸手可及的藍天白云下,腳踏著無邊的綠色,極目都是成群的牛羊和駿馬,我們不盡心曠神怡,仿佛來到了夢中的人間天堂。
說起草原人民的服裝,那可就更美啦!既簡潔又大方。每一種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征。白色是如乳汁一般無暇的顏色,象征純潔,一般在節日盛典時才能拿出來穿;。藍色象征忠誠堅定。紅色象征熱烈開朗,是人們最常穿的顏色。黃色只有活佛與王親才可以穿,一般人不會穿。他們的腰間總是系一條寬大的腰帶,通長長三至四米不等,起到防寒的作用,具有極其濃郁的民族特色。
他們飼養的牛馬和羊群,不僅是牧民們生活的保障,而且構成了草原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綠綠的草原因為有了牛羊而更加富有活力。
蒙古族世代生活在遼闊的大草原上。他們勤勞善良、憨厚樸實,卻在不經意間流露出一種優秀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美妙而悠揚的歌聲,仿佛訴說著草原人民的豪邁與奔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