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作文需要有獨特的視角和獨到的見解,能夠給讀者帶來新的思考和啟示。通過閱讀這些范文,我們可以看到優秀作文的共性和特點。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一
3)天才的主要標記不是完美而是創造,天才能開創新的局面。——亞瑟·柯斯勒。
4)時間是無聲的腳步,不會由于我們有很多事情需要處理而稍停片刻。——歐洲。
5)卓越的天才不屑走一條人家走過的路。他尋找迄今沒有開拓過的地區。——林肯。
6)愛情需要薄薄的一層憂傷,需要一點點嫉妒、疑慮、戲劇性的游戲。——瓦西列夫。
7)悲傷可以自行料理,快樂的滋味如果要充分體會,就需要有人分享才行。——馬克吐溫。
10)順境中不無隱憂和煩惱,逆境中不無慰藉和希望。——培根。
11)這個世界沒那么在意你,也別讓世界改變你的節奏。——盧思浩。
12)母愛是多么強烈,自私,狂熱地占據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鄧肯。
13)夢想只要能持久,就能成為現實。我們不就是生活在夢想中的嗎?——丁尼生。
15)習慣是我們強有力的偶像,我們都得臣服于它。——亞蘭。
16)在一切道德品質之中,善良的本性在世界上是最需要的。——羅素。
17)青春是有限的,智慧是無窮的,趁短短的青春去學無窮的智慧。——高爾基。
18)勇氣很有理由被當作人類德性之首,因為這種德性保證了所有其余德性。——丘吉爾。
19)應當在朋友正是困難的時候給予幫助,不可在事情無望之后再說閑話。——伊索。
20)在任何行業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是對它產生興趣。——威廉·奧斯勒爵士。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二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關于端午節的由來,大家知道有哪些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由來。
作文。
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是相同的。端午節是我國二千多年的舊習俗,每到這一天,家家戶戶掛艾葉菖蒲,賽龍舟,吃粽子,飲雄黃酒,游百病,佩香囊。
今天是端午節,大家知道端午節的來歷嗎?!不知道吧!那就讓我來告訴你們吧!你們還記得楚國那位愛國大將屈原嗎?我來說一說他吧!
屈原是戰國時期出國人,很有學問。他在楚王身邊做官,以形象是自己的國家富強起來。昏君楚王卻聽信奸臣的話,把屈原削職流放。在流放中,屈原聽說楚國的都城被敵人占領,百姓遭難,悲憤極了。五月初五這一天,他來到汨羅江邊,懷抱一塊石頭,以縱身跳入汨羅江中。出國的百姓聽到屈原投江的消息,都十分悲痛。他們含著淚劃著船趕來打撈屈原,還把粽子扔到江里喂魚,希望魚兒不要傷害屈原的身體。這就是五月端陽包粽子的來歷。
端午節還有許多有趣的活動。列如賽龍舟,掛香囊,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奪目。還有掛艾葉、菖蒲的習慣。
離端午節的日子越來越近了。街上飄著陣陣粽香。
我和我的媽媽準備好糯米、粽葉和線等,開始包粽子。我目不轉睛地看著,只見媽媽拿一張粽葉卷成漏斗型,再往里面加上參有紅豆的糯米,然后用粽葉包成三角形,最后用線把它拴好。看著媽媽包粽子,我不解地問媽媽:“端午節為什么要吃粽子呢?”媽媽耐心地給我講到:“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xx多年的歷史了。當時,由一個著名的詩人叫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后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在陰歷5月5日這天,他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真是太可惜了!”聽完媽媽講的故事,我不由自主地嘆息道。
媽媽繼續說道: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擁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個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粽子。”媽媽停下手中的活,抬頭問我:“你看見過賽龍舟吧。”“我們去年在新津看見過啊”我不解地問。“其實,賽龍舟也與端午節有關。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哦,是這樣的。想不到一個節日還有這么多的故事”,我恍然大悟道,想不到我們經常過的節日,竟然有這么多的文化。
吃著香噴噴的粽子,我深深感到:“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燦爛輝煌”。我發誓要好好學習中國文化,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為端午節,是我們中國民間一個古老的傳統節日,又稱端陽節、重五節,相傳過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國大夫、著名愛國詩人屈原。
我們老家過端午節的時候,家家都在門的兩旁掛上艾草和菖蒲,用來避邪,小孩子胸前還要掛上染紅的咸鴨蛋,戴上用彩色絲線縫制成各種形狀的香囊,以求吉祥。
過端午節吃粽子,是我國南方各地共有習俗,只不過粽子的做法,各地都不相同,有的地方用芭蕉葉包粽子,有的地方用荷葉包粽子,江浙這邊有些地方用蘆葦葉包粽子,而大多數地方都是用一種專門可以用來包粽子的竹葉,這種竹葉除用來包粽子,以前還用來做斗笠和漁舟上的雨篷。粽子的形狀也有差異,有些地方做成長方形,像個小枕頭,大多數地方都是做成四棱形。我太婆說過,做成四棱形是喻指古代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靈,護佑屈原大夫平安。包粽子除了用上等圓糯米,里面的餡也是不一樣的,有棗泥的、豆沙的、咸蛋黃的、肉餡的……我們家包粽子是用肉餡加花生米做的,十分好吃。
每逢端午節,家家還要把屋子打掃干凈,灑上雄黃水,防止毒蟲茲生。我聽爺爺說,過端午節還要喝雄黃酒。因為爺爺曾經看到過一條資料,說喝雄黃酒對人體有害,所以,我們家不再喝雄黃酒了。
過端午節那天,我國南方各地還要舉行賽龍舟活動。我們老家江西撫州的風俗是每年農歷五月初八,都要在撫河舉行一次臨近鄉村的龍舟大賽,冠、亞軍還要頒發獎狀和證書,同時還有一些物質獎勵呢。
賽龍舟可有意思了,每條船上除了20人左右的槳手和一個舵手外,我們老家龍舟的船頭上還要放一面大鼓,船尾放一面大鑼,用鑼鼓指揮槳手們行動一致,鼓聲,鑼聲“嘭”落槳。因此,劃龍舟比賽時,河面上鑼鼓喧天,加上兩岸觀眾的吶喊聲,真可稱得上熱鬧非凡。我們撫州市臨川區的河西鄉女子龍舟隊,還在國際比賽中得過冠軍呢!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三
“端午節”由來已久。分大端午與小端午。小端午就是農歷五月初五大端午就是在五月十五。端午節又叫“龍舟節”。說起這些節日,還有一段悲涼的故事!戰國時期,愛國詩人屈原投江自盡,周圍的人紛紛走到江邊劃船打撈。人們爭先恐后的,要把屈原救上岸。打撈了很久以后,人們還不見屈原的尸體,就回家拿米團扔往江中,不讓江中的魚、蝦、蟹、等把屈原的尸體吃掉,于是有了現在的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最重要的習俗就是吃粽子了。粽子一般用糯米做成。把糯米,還有包粽子的竹葉泡在盆里一天一夜。再用葉子把粽子包成三角形,每一個角放上大棗或花生,為的是不讓米溢出來。粽子包好后,慢火煮一下午。粽子煮好后,打開鍋,芳香四溢,竹葉的香味,粽子的清香,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幾個。
端午節還有一個傳統;用艾子葉驅蚊。以前醫療不發達,有些體弱殘疾的人被蚊蟲叮咬后會死亡,把艾葉放在門上有一種避邪的作用。人們還在端午節這天綁許多五彩線。用一些小果殼染成各種各樣的顏色,中間有一個小孔,將五彩線把小果殼穿在一起,綁在孩子們的手腳上,以示吉祥如意。
中華民俗源遠流長,這不是迷信,而是傳統習俗。我們應該去尊重它、保護它。讓古老的傳統文化成為民族的與諧,為經濟的騰飛做出貢獻。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四
端午節名稱的由來導讀:我根據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關于《端午節名稱的由來》的內容,具體內容: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堪稱節日別名之最。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rdqu...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堪稱節日別名之最。以下是我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又稱端陽節,"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現在的"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端午節的別稱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
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紀念屈原的節日!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粽節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全的渡過這個夏日多蚊的季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時至今日,端午節在中國人民中仍是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9月30日在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會議決定:中國端午節成功入選《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五
3)只要愿意學習,就一定能夠學會。——列寧。
4)流水在碰到底處時才會釋放活力。——歌德。
5)不斷的奮斗就是走上成功之路。——孫中山。
6)生命短暫,切不可猬瑣偏狹。——狄斯累利。
7)尊重真理就是聰明睿智的開端。——赫爾岑。
8)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韓愈。
9)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10)過去屬于死神,未來屬于你自己。——雪萊。
11)附和真理,生命便會得到永生。——泰戈爾。
12)時間反復無常,鼓著翅膀飛逝。——賀拉斯。
13)朋友越老越好,美酒越老越香。——約翰雷。
14)主人和奴仆之間不可能有友誼。——庫爾齊。
15)人不能孤獨地生活,他需要社會。——歌德。
16)虛起來,要不然他就混不下去。——鄧小平。
17)無論如何,流言總不能嚇啞我的。——魯迅。
18)服從真理,就能征服一切事物。——塞涅卡。
19)幸福在于為別人生活。——列夫·托爾斯泰。
20)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顧炎武。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六
3)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4)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高爾基。
5)奉獻乃生活的真正意義。——阿德勒。
6)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陶鑄。
7)國既不國,家何能存!——楊靖宇。
8)書籍,當代真正的大學——托馬斯·卡萊爾。
9)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
10)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孔丘。
11)讀書之于頭腦,好比運動之于身體。——艾迪生。
12)書籍乃世人積累智慧之長明燈。——寇第斯。
13)愛國之心,實為一國之命脈。——蔡元培。
14)圖書包含著整個生活。——巴爾扎克。
15)讀書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虛。——雪萊。
16)為了新中國,沖啊!——董存瑞。
17)朋友之義,難在義字千變萬化。——三毛。
18)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司馬遷。
19)自信和希望是青年的特權。——大仲馬。
20)喜愛人生的人絕不是失敗者。——費德。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七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有說是紀念屈原;有說是紀念伍子胥;有說是紀念曹娥;有說是起于三代夏至節;有說是惡月惡日驅避;有說是吳月民族圖騰祭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貶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八
端午節有許許多多的傳說,其中有一個關于屈原的傳說。屈原生活在戰國時代,他是一名楚國人。年輕時他就胸懷遠大抱負表現出驚人的才能,得到了楚懷王的信任,他內“與王圖議國事”,外“接遇賓客,應付諸侯”,是掌管內政、外交的大臣。
后來,因糊涂的懷王聽信讒言,疏遠屈原,把他放逐到漢北(今湖北),隨后楚懷王被秦國騙去當了三年階下囚,死在異國。
屈原看到這一切,極端氣憤。他堅決反對向秦國屈辱投降,這遭到政敵們更嚴重的迫害。新即位的楚襄王比他父親更昏,把屈原放逐到比湖北更偏僻的地方。
再后來,楚國被秦國占領了,屈原非常氣憤,抱石頭投淚羅江死了。屈原死的這一天正好是五月初五,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后來就漸漸演變成現在的習俗。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九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始于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端午節的由來與傳說很多,這里僅介紹以下四種:
源于紀念屈原。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源于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
文化。
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于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返回目錄。
p>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十
端午節是古老的傳統節日,下面小編整理的有關端午節由來,歡迎來參考!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而按照歷法五月正是“午”月,因此“端五”也就漸漸演變成了“端午”。《燕京歲時記》記載:“初五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達二十多個,此時如有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當五汛、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燈節、五蛋節等等。
曾經,有一位叫屈原的詩人。他身為一個楚國人,不忍看到自己的祖國被秦國攻破,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附近楚國百姓得知,紛紛前來憑吊屈原大夫的死,漁夫劃起漁舟來打撈屈原大夫的真身。
一個漁民把糯米制成的飯團拋向水中,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據說糯米可以粘住魚的嘴,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此時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劃龍舟分游江、招魂、競渡、回舟四個程序,有一整套的鑼鼓和唱腔,其中競渡雖然熱烈,但招魂最為感人。端午節這天,屈原故里人們主要的活動就是看龍舟,吃完早飯,便身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從四面八方往西陵峽“屈原沱”匯集,傾城出動,爭看競渡。端午陽的屈原沱兩岸,人山人海,鑼鼓喧天,鞭炮齊鳴,熱鬧非凡,此時江上七條龍舟飛渡,岸邊數萬名群眾觀戰。場面之壯觀,氣氛之熱烈,令人驚嘆。
每當這時,我不禁在心里默念起屈原大夫的絕作:《懷沙》:懷沙。
滔滔孟夏兮,草木莽莽。
傷懷永哀兮,汩徂南土。
眴兮杳杳,孔靜幽默。
郁結紆軫兮,離慜而長鞠。
撫情效志兮,冤屈而自抑。
劮揭暈?髻猓?6任刺妗?/p。
易初本迪兮,君子所鄙。
章畫志墨兮,前圖未改。
內厚質正兮,大人所盛。
巧倕不斲兮,孰察其撥正。
玄文處幽兮,蒙瞍謂之不章;
離婁微睇兮,瞽以為無明。
變白以為黑兮,倒上以為下。
鳳皇在笯兮,雞鶩翔舞。
同糅玉石兮,一概而相量。
夫惟黨人之鄙固兮,羌不知余之所臧。
任重載盛兮,陷滯而不濟。
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邑犬之群吠兮,吠所怪也。
非俊疑杰兮,固庸態也。
文質疏內兮,眾不知余之異采。
材樸委積兮,莫知余之所有。
重仁襲義兮,謹厚以為豐。
重華不可遌兮,孰知余之從容!
古固有不并兮,豈知其何故也?
湯禹久遠兮,邈而不可慕也?
懲違改忿兮,抑心而自強。
離慜而不遷兮,愿志之有像。
進路北次兮,日昧昧其將暮。
舒憂娛哀兮,限之以大故。
亂曰: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
修路幽蔽,道遠忽兮。
懷質抱情,獨無匹兮。
伯樂既沒,驥焉程兮。
民生稟命,各有所錯兮。
定心廣志,余何所畏懼兮?
曾傷爰哀,永嘆喟兮。
世渾濁莫吾知,人心不可謂兮。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
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
湖北黃岡黃梅縣龍感湖管理區第一中學初一:曾世琰。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十一
飾香包、包粽子、插艾草………5月28日這一天,端午節到了。
在我們家,最熱鬧的要數包粽子了,大家一起圍坐在一起,拿著綠油油的棕葉,包著各種各樣的粽子。邊包粽子,我問起爺爺今天為什么叫“端午節”。爺爺解釋說:“端午節由來已久,它還有許多別稱,比如夏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粽子又叫“角黍”、“筒粽”。現在,我們過端午節免不了要吃幾只粽子。以前,它不是用來吃的,而是用來祭祀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弟弟是個急性子,爺爺還沒說完他就插了嘴:“屈原是誰呀?為什么要祭祀他?”。爺爺說:“別急,你聽我給你慢慢解釋。傳說,在秦國統一天下的時候,屈原居住的楚國也很強大。秦王就收買楚王身邊的人來去勸他投降。屈原看不下去,就去勸說楚王,經過許多次的勸說都沒有說服楚王。他自己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自己的家園滅亡。于是,他帶著的無比悲痛在五月初五那天投江自盡,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之歌。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后來發展成為今天的棕子。往后每到這天,人們就會往河里投放粽子,讓魚兒不要去吃屈原的尸體。在端午節這天,有的地方還要舉行龍舟比賽。據,說當人們得知是屈原大夫投江后,馬上劃船撈救。一直找到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尸體。人們把船只停泊在湖邊的亭子周圍避雨,待魚停后,再次爭相劃進茫茫的洞庭湖尋找屈原大夫。此后,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在五月,外界氣候正是高溫高濕,此時病媒細菌大量孳生,各種傳染病此時正式流行的季節。人們就在端午節這一天,將新鮮艾葉掛在門楣以驅除毒氣。用紅布制成紅雞心的袋子,內裝茶葉、米、雄黃粉,掛在小孩的胸前驅邪。還采摘艾草沐浴,稱為“百草湯澡”,去除穢氣。逐漸形成了今天的飾香包、包粽子、插艾草、賽龍舟的風俗。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十二
端午節是在農歷的五月初五,關于端午節的由來,你了解有多少呢?以下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由來,歡迎大家閱讀。
據《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也稱詩人節)。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農歷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于異的。
過端午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于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于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娘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蕩秋千,給小孩涂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咸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余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占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系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1)短信一條簡簡單單,包含祝福一串一串:端午節到了,祝快快樂樂,開開心心;健健康康,輕輕松松;團團圓圓,恩恩愛愛;和和美美,紅紅火火!
2)古時屈原投汨羅,百姓祭奠過端午。如今佳節逾千載,意義不同傳統在。裹粽豎艾劃龍舟,節目豐富又精彩。人民安居又樂業,國家富強立世界。端午節到了,愿你合家團圓,幸福開顏!
3)湖光山色景色美,龍舟競渡鼓聲震。岸邊人涌如潮水,吶喊聲聲遠近聞。五月初五端午節,祭奠屈原佳節成。家家戶戶裹粽子,親親熱熱團聚情。祝你闔家團聚多幸福,快樂生活每一分!
4)家和諧,人似仙,瀟灑走人間;酒當歌,曲輕彈,霓霞舞翩翩;花兒美,碧水蓮,日月彩云間;夢成真,福祿全,祝愿開心每一天,祝端午節快樂!
5)假如一朵白云代表一份幸運,我送給你整個天空。假如一朵花代表一個祝福,我送給你整個春天。愿我能把世上最好的祝福帶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6)餃子說:我代表吉祥!湯圓說:我代表如意!月餅說:我代表團圓!粽子說:我把好事都包起來,趁端午送給你!祝端午節快樂!
7)今年端午,粽子美味無比,快樂數不勝數,幸福又上龍舟,好運灑遍江湖。今年端午,祝福不再古板,傳遞不再老土,時尚醉人神秘,快樂由你做主。端午節快樂!
8)滿街又聞粽葉香,眷戀源系羅江,纏纏綿綿情不盡,包包裹裹用心量!愿你:捆不住幸福,嚼不夠甜蜜,剝不完快樂,剪不斷順意!端午節祝你快樂如意!
9)綠楊帶雨垂垂重,五色新絲纏角粽;棕葉包著親友情,友善關愛粽是情;門邊插上艾葉香,平安健康永一生。祝爸媽端午節快樂!
10)今天是端午,送你快樂無數:粽葉代表數錢“總也”數不完,富足包圍你;糯米象征煩惱全部都“挪移”,心情亮晶晶;大棗預示健康將起個“大早”。短信祝你端午祥和一片,幸福相連!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十三
端午節,我國傳統節日,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
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所以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放黃煙子、吃十二紅。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
端午節名字的由來(通用14篇)篇十四
端午節是每年農歷的五月初五,是紀念楚國賢士屈原的節日。屈原倡導舉賢授能,而被官場排擠,流放在外,最后抱石投江自盡,人們立即劃船撈救,并往江中投入米團,防止魚蝦啃食屈原的尸體,而后演變為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習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端午節的由來,供大家閱讀。
在春節、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陽這七大傳統節日中,端午節是最具人文情懷和文藝氣質的節日。
“端午”二字,原為“端五”,“端”為初,“端五”即初五。先秦時,人們認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先秦古籍《夏小正》中記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認為五月初五這天要準備草藥以祛除毒氣。《大戴禮記》亦載:“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用佩戴蘭草、沐浴潔身來驅邪避禍。那個時候,“端五”還不是節,而是一個需要避諱的“不祥之日”。現如今,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農村地區,端午節前后,家里熏蒼術、白芷,大門上插菖蒲、艾葉,小孩兒佩戴中藥香囊,大人喝雄黃酒以驅邪避疫,應是先秦民俗的綿延保留,同時也反映出古人敬畏自然、祈福求安的樸素心理。
“端午”一詞,最早見于西晉周處所著《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騖角黍”,“角黍”即粽子,可見西晉時端午節即有吃粽子的習俗。至于這一天為什么要吃粽子,流傳較廣的說法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南朝梁代吳均的《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均載,遭讒被逐于沅湘的屈原聽聞楚國國都被秦人所破,心生悲涼,于五月初五日自投汨羅江,與國同殤。楚國百姓聞之悲痛不已,紛紛來到汨羅江邊憑吊,有漁夫劃船至江中欲打撈詩人真身,并以飯團、雞蛋等食物投入江水,希望水下之魚蝦飽腹而不食詩人之肉身。后來,人們又擔心飯團為蛟龍所食,遂以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以驅之,逐漸演變為今日之粽子。宋朝詩人梅堯臣的《五月五日》詩曰:“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這正是對這一民俗演變的文學注腳。
自此,因為加入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一元素,又經由民俗的不斷創新演繹與豐富,端午節逐漸由一個人人唯恐避之不及的“惡日”,演變為一個以懷念先賢與詩人的愛國情懷為名、內容既古老又新鮮、形式熱鬧且多樣、充滿歡樂氣氛的民間節日。
端午節民俗之多、流傳之遠、影響之廣,可列為七大節日之首。除了吃粽子這一共同習俗外,在我國北方,還有飲雄黃、佩艾草、贈香扇等習俗;在南方,則有賽龍舟、浴百草、游百病等習俗。此外,端午節慶及由其衍生的文化活動還傳入了韓國、日本等東亞國家。在世界上頗負盛名的韓國江陵端午祭就是中國傳統端午節的流傳與演變,2005年還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
今天,端午節早已以其獨特的文化魅力與豐富的文化內涵走向世界,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一,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軟實力,其中尤以賽龍舟最為知名和富有影響力。英語中,端午節被翻譯成“dragon boat festival”,直譯回來就是龍舟節,可見賽龍舟這一節慶形式在國外的影響之甚。
吃粽子也好,賽龍舟也罷,或是佩香囊、浴百草,端午節民俗的演變,早已超越紀念詩人屈原這一單純目的,而是包含著中國人所特有的、濃郁的天人合一、敬畏自然的`樸素世界觀。這種樸素而純真的情感與觀念,最能打動人心而獲得廣泛共鳴,所謂的文化軟實力,亦不過如此。
(一)屈原投江
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居民為了不讓跳下汨羅江的屈原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在江里投下許多用竹葉包裹的米食(粽子),并且競相劃船(賽龍船)希望找到屈原的尸體。
(二)曹娥尋父尸
東漢孝女曹娥,因曹父溺江而亡,年僅十四歲的她沿江豪哭,經十七日仍不見曹父尸首,乃在五月一日投江,五日后兩尸合抱而浮起的感人事跡,鄉人群而祭之。
(三)白蛇傳
傳說白蛇白素貞,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與許仙結為夫妻的凄美的愛情故事,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差點現出蛇形,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
(四)伍子胥的忌日
傳說伍子胥助吳伐楚后,吳王闔閭逝世,皇子夫差繼位,伐越大勝,越王句踐請和,伍子胥主戰,夫差不聽,卻聽信奸臣言,賜伍子胥自殺,并于于五月五日將尸體投入江中,此后人們于端午節紀祀伍子胥。
端午節又稱天中節,因為農歷五月以后,天氣漸漸炎熱,因此蚊蟲蒼蠅孳生,傳染病很容易發生,所以古人稱五月為「惡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節時陽光最為熾熱,百毒齊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種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頭和山丹來去除各種毒害,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的衛生節。
民國成立以后訂為「夏節」,另外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又稱「詩人節」。端午節,因家家戶戶懸掛菖蒲避邪,故稱「蒲節」。
端午節的相關習俗有下列幾:
是因屈原投江,民眾怕屈原的尸體被魚、蝦吃掉,所以用竹筒裝好米食投入江中,后來演變成用竹籜、竹葉包好投入江里喂魚、蝦。
因端午節后各種蟲類,開始活躍起來,瘟疫漸多,雄黃具有消除疫病的功用;也是因白蛇傳的故事,白蛇喝了雄黃酒之后,差點現出蛇形,所以民眾則起而彷效,希望收到去邪的功能。
端午節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都有其原因。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卻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伸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邪卻鬼」。
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種可以治病的藥草,插在門口,可使身體健康。在我國古代就一直是藥用植物,針灸里面的灸法,就是用艾草做為主要成分,放在穴道上進行灼燒來治病。有關艾草可以驅邪的傳說已經流傳很久,主要是它具備醫藥的功能而來,像宗懔的〞荊楚歲時記〞中記載日雞未鳴時,采艾似人形者,攬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驗。是日采艾為人形,懸于戶上,可禳毒氣。」一般人也有在房屋前后栽種艾草,求吉祥的習俗。臺灣民間也有在端午時貼〞午時聯〞,它的作用和靈符一樣,有些午時聯上有下列的句子「手執艾旗招百福,門懸蒲劍斬千邪」。榕枝在民間的意義可使身體矯健「插榕較勇龍,插艾較勇健」。也有地方習俗是掛石榴、胡蒜或山丹,胡蒜除邪治蟲毒;山丹方劑治顛狂,榴花懸門避黃巢,石榴花正是這個季節的花卉,也有治病的功能。石榴皮為一常見的中藥。而石榴花和黃巢的關系,還有一段故事。黃巢之亂的時候,有一次黃巢經過逼個村落,正好看到一個婦女背上背著一個較大的孩子,手上牽著一個年紀較小的,黃巢非常好奇,就詢問原因。那位婦人不認識黃巢,所以就直接說因為黃巢來了,殺了叔叔全家,只剩下這個唯一的命脈,所以萬一無法兼顧的時候,只好犧牲自己的骨肉,保全叔叔的骨肉。黃巢聽了大受感動,并且告訴婦人只要門上懸掛石榴花,就可以避黃巢之禍。
因為民間傳說為抓鬼大帝,所以鐘馗像有辟鬼的能力,據說唐明皇曾夢到一個大鬼和一個小鬼,小鬼在偷吃東西,大鬼便把它捉到吃了。唐明皇問大鬼說:「你是什么人?」大鬼說:「我叫鐘馗,是終南山的進士,因為面帽丑陋,應考時沒被錄取,我就自殺了。現在我誓為陛下除去天下妖魔。」明皇醒后,就叫畫家吳道子照他夢中所見,繪出鐘馗像來除邪。原來鐘馗像是在歲末時才掛的,明朝畫家文征明還畫過「寒林鐘馗」,端午掛鐘馗像可能是到明末或清初才有的習俗,臺灣較少有此一習俗。
古代因為屈原投江而民眾競相劃船,為了救屈原。現代則為一種表現團隊精神的最佳活動,而且在全省各線市的主要河川,每年都舉辦劃龍船比賽,國內的無線電視臺都會轉播比賽盛況,近年來有逐漸發展成國際邀請賽的情形。龍船比賽會讓外國友人喜歡的原因:它是一種有別于國外盛行的獨木舟或八人式的劃船,而是一種需要更多默契的力與美的運動。各地的龍船賽大同小異,值得一提的是:宜蘭縣二龍村的龍舟比賽,不因為他們的龍舟比其它地方長或漂亮而聞名,而是因為一項相傳有兩百年歷史,而且只有兩隊--上二龍村的淇武蘭和下二龍村的洲仔尾,他們各自擁有一條都繪有太極圖案的龍舟,只是淇武蘭以綠色為底,洲仔尾卻以紅色為底。比賽規則是兩村的居民都是選手,反復在二龍溪比賽達數十次(從午后到黃昏),選手累了馬上換同村的人上場,最后以勝的次數多的隊伍為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