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讀后感絕不是對原文的抄錄或簡單地復述,不能脫離原文任意發揮,應以寫“體會”為主。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篇一
最近讀了一本心理學家弗蘭克爾寫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感觸頗深。他以自身在集中營里的悲慘經歷,并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關押在集中營里的囚徒對待生命的表現。也解釋了為什么有的人在集中營這樣環境中能生存下來,而有些人為什么又放棄生命!集中營里毫無人性可言,生活在里面的人,時刻都在死亡的邊緣,生病或者受傷,只要失去了勞動能力就會面臨死亡。這樣一個生與死只在一念之間,并且飽受各種折磨的讓人痛不欲生的集中營里,選擇放棄生命的不占少數,但是也有人一直堅持活著!心理學家弗蘭克爾總結為以下三方面。
活著,只為過去美好的回憶。佛蘭克爾在進入集中營以前是一名醫生,每當他回憶起那些治病救人的情景,他就感覺特別好。他想活著,哪怕集中營里的生活再痛苦,當回憶起那片刻的美好,便會整個人都興奮起來,多想一直這樣沉浸在里邊,更不舍的離開這個世界。
活著,只為現在的愛與被愛。弗蘭克爾在集中營里的時候,他并不知道妻子的死活,但是每當他想起妻子,他就仿佛在和妻子對話,他愛著他的妻子,他也知道如果妻子活著也一樣在牽掛著他。是牽掛,是愛,讓他一次又一次的堅持,直到活著離開集中營。
活著,還有對未來的希望。有的時候,我們總會想明天會怎么樣?在集中營的他們一樣,就是這樣一個又一個念頭,支撐著他們活下去。因為誰都不知道未來會怎么樣,但對于一個樂觀的人來說,未來一定是充滿希望的,是希望和樂觀讓他們堅持活著。
或許,當你靜下心來、閉上眼睛,想起兒時和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是不是會覺得特別美好;想起每次離家時爸爸媽媽的叮囑,回家時他們高興的樣子,心里總是特別的溫暖;想起和朋友一起談理想時候的情景,對未來總是有那么多期待。這些看似平凡的小事,或許就是我們生命的意義。
或許生命的意義就是這么簡單,或許人本來就是這么簡單,或許這個世界也不復雜!思考生命的意義,才會懂得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意義,才會去做最真最善最好的自己;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就存在于生活過程本身!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篇二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書作者奧蘭克爾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他因猶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納碎關進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余物。他畢生視為生命的手稿,被挺進隊員撕毀。他的雙親,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營里,就是被送進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饑寒,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人,憑借著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尋著生命的真諦,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書中處處流露著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于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環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么樣的子。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斗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舍,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這種人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沒什么指望了”。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復,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復。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遇就在于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復,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么。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
縱觀全書,書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探討人類最深切的問題。書中沒有干澀的說教和無病呻吟的吶喊,打動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況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篇三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以物質來衡量成功的社會里,但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獲得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使人們心底的空虛感日益加強。常常腦海中會冒出這樣的問題“我這樣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活能夠給予我什么?……”,若像這樣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不知道目標,人就會逐漸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為目前社會人們生存壓力加大,競爭日益增強,人們會逐漸產生消極的觀念,抑郁的情緒。
也許應該像弗蘭克爾提到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我們要這樣問自己“我們能夠給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對我們的期待,然后認真生活下去,讓生活來慢慢揭示答案。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獄里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蘭克爾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觀點,人越是投身于所愛的事業或人,對自己越是遺忘得多,他就越能實現自我。這可以從《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看出來,本是準備匿名發表的這本書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執著于對成功的追求,反而離成功越遠;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實現,那么就永遠實現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實現自我。
這與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個主要問題,職業、社會和性上,人只有對其充滿興趣,樂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終就會取得成功。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篇四
余華先生的《活著》是在大學畢業前五月份看的一本書,當時不知道為什么要看,但是就從圖書館的書架上順手拿下,現在才知道原來它在等《追尋生命的意義》,冥冥之中,終于等到你。
《活著》的結局是福貴孤身一人牽著老牛在陽光下回憶過往,《追尋生命的意義》的結尾時弗蘭克爾博士從集中營走出來,同樣是全家去世獨自一人。
我一直對生活很樂觀,即使是悲劇我也覺得悲劇之后終會等來意想不到的驚喜,不幸的是《活著》沒有,而《追尋生命的意義》做到了。
二戰期間因弗蘭克爾猶太人身份,遭納粹逮捕,在奧斯維辛、達豪等集中營度過了三年艱難的歲月。除了妹妹,父母、兄弟、妻子都集中營死亡,不僅如此他每天還要經受著饑餓、寒冷和拷打的折磨,生命已經被集中營摧殘地破敗不堪,但是,他仍舊堅持活著,直到最后從集中營走出來,而且還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帶著疑問,我閱讀了很多讀者的讀后感,大部分都是在寫那種所謂的很空洞的生命的意義的東西,有的還涉及到了博士的意義療法,說實話,這些我都不是很懂,我只是在尋找你為什么不選擇死亡的原因,你卻告訴我你要用你的悲慘經歷來治愈別人,從而走出集中營花了很長時間寫下《追尋生命的意義》。
我從未經歷過死亡,但是我見證過瀕臨死亡的人,他們都還選擇繼續活著,不是茍延殘喘。
在農村有很多中風的老人,身體大部分部位都動彈不得,但是他們依舊不做死亡的選擇,甚至那些兒女不聞不問的老人,他們依舊頑強地活著。農村講究“喜葬”,認為老人活到80歲左右沒有被病痛太多折磨而去世就是上輩子積福積德。但是我又碰到過那些活到80多歲的老頭老太太,他們盡管疾病纏身,卻仍舊不選擇死亡。
生活中的老人好像和主人公弗蘭克爾的想法是類似的,但是我又找不出什么他們生命的意義所在,直到看到一篇初二的學生寫的書評,他說他最欣賞的就是開篇的第一句話:“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人,都還有選擇自己態度的自由!”我不知道會這樣的理解對不對,但是貌似找到生命的意義所在,就是能夠去選擇更好的選擇,在死亡與活著,顯而易見,活著是更好的選擇。
福貴是個粗人,他不懂什么意義治療法,但是即便還只剩下一頭牛,他還是選擇活下來,因為只有活著才可以去回憶,有回憶才會重新看到自己的老婆和孩子,或者他活著的意義就是能夠憑借回憶來記起自己曾經幸福生活過。
弗蘭克爾是個毋庸置疑的哲學家,能夠在集中營非人的生活中堅持活下來并且創立意義治療法的哲學家,他在書中提到在集中營殘酷生活中他經常能幻想看到自己的妻子,能與心愛的妻子對話,這便是存活下去的理由和意義,因為只有活著,才能有下一次與妻子的遇見,即便是幻想,那也應該是屬于活著的人的幻想。至于到底是否能逃離集中營,弗蘭克爾倒是不再去思考,因為太遠,不能作為生命的意義所在。
余華在《活著》當中想告訴讀者:生命中其實是沒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著,靜靜地活著,有一絲孤零零的意味。余華先生總算有一個對于活著的回應。但是,最后弗蘭克爾還是沒有說出生命的意義所在,只是提供找到生命意義的方法:第一,創造和工作;第二,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第三,受苦。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生命的意義,能在創造和工作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福的,能在體驗某種事物或愛一個人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快樂的,能在受苦中尋找到生命意義的人是幸運的,所以正在苦難中的我們,要好好活著,不為自己,只為上帝在蕓蕓眾生中選擇賜予我們的那一份幸運。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篇五
讀完了弗蘭克爾的《追尋生命的意義》,思緒有些亂,也許是讓我觸動處太多,無從一一思考。但總感覺有東西要冒出來,雖然不成熟,但還是寫了下來。
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以物質來衡量成功的社會里,但對這種成功的追求與獲得并不能給人帶來真正的滿足,反而使人們心底的空虛感日益加強。常常腦海中會冒出這樣的問題“我這樣活著到底是為了什么?生活能夠給予我什么?若像這樣不能找到生活的意義,不知道目標,人就會逐漸地迷失在生活中,又因為目前社會人們生存壓力加大,競爭日益增強,人們會逐漸產生消極的觀念,抑郁的情緒。
也許應該像弗蘭克爾提到的,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生活態度的轉變,我們要這樣問自己“我們能夠給予生活什么”,明白生活對我們的期待,然后認真生活下去,讓生活來慢慢揭示答案。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中,安迪留給瑞德的信,“希望是件好事情,也許是世間最好的事情,好的事情從不會逝去”。正是安迪對生活的希望,對自由的追求,才讓他在監獄里能夠默默承受冤屈而生活了二十年。
另一點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弗蘭克爾提出的“人的存在的自我超越”的觀點,人越是投身于所愛的事業或人,對自己越是遺忘得多,他就越能實現自我。這可以從《追尋生命的意義》這本書的成功看出來,本是準備匿名發表的這本書比作者其它以真名出版的著作取得了更大的成功。越是執著于對成功的追求,反而離成功越遠;越是看重自我,追求自我的實現,那么就永遠實現不了自我,只有超越自我后,才可能做到實現自我。
這與阿德勒在《超越自卑》中提出的合作精神相似,在生活中的三個主要問題,職業、社會和性上,人只有對其充滿興趣,樂于合作,而不是把中心都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看得高于一切,那么最終就會取得成功。
人的潛力是無限的。我想每個看到這本書的人,當想象若自己在這樣的集中營生活,肯定沒有幾個能夠相信自己可以活下來,但是實際有人做到了。只要你想,你就可以做到。就像當初看《肖申克的救贖》一樣,沒有人相信安迪能夠用一把小錘子鑿出一條可以逃生的道路。
人的潛力是沒有局限的,更不是天生注定的,只要肯去挖掘,每個人都有成功和飛躍的機會。
追尋生命的意義讀后感篇六
《追尋生命的意義》是一部令人鼓舞的杰作,本書作者奧蘭克爾是一個十分了不起的人,我深信信任何讀過此書的人,都能從他無比痛苦的經歷中,獲得拯救自己的經驗。他因猶太人的身份,被德意志納碎關進了臭名昭著的集中營,漫長的牢獄生涯,使得他除了一息尚存之外別無余物。他畢生視為生命的手稿,被挺進隊員撕毀。他的雙親,兄弟姐妹、新婚不久的妻子,不是死在牢營里,就是被送進煤氣間。像這樣一個喪盡一切,飽受饑寒,隨時都可能死亡的人,憑借著超人的精神意志追尋著生命的真諦,不斷的實現自我、超越自我。因此,他的話必然值得我們洗耳恭聽。
書中處處流露著他真實的自我,有大多的感悟,值得我們去學習。
人所擁有的任何東西,都可以被剝奪,唯獨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選擇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剝奪。有待抉擇的事情,隨時隨地都會有的,人無時不刻不在做出抉擇。而你的抉擇,恰恰決定了你究竟會不會屈從于強權,任其剝奪你的真我及內在的自由。從這個角度上說,一個人之所以變成怎樣的人,其實是他內心抉擇的結果,而非純是環境因素使然。環境只能影響人,但不能決定人。任何人無論處在什么樣的環境中,根本上都可以憑他個人的意志和精神,來決定他要成為什么樣的子。
如果人生真有意義,痛苦自應有其意義。痛苦正如命運和死亡一樣,是生命中不可抹殺的一部分。沒有痛苦和死亡,人的生命就無法完整。
一個人若能接受命運及其所附加的一切痛苦,并且肩負起自己的十字架,則即使處在最惡劣的環境中,照樣有充分的機會去加深他生命的意義,使生命保有堅忍、尊貴、與無私的特質。否則,在力圖自保的殘酷斗爭中,他可能因為忘卻自己的人性尊嚴,以致變得與禽獸無異;險惡的處境,提供他獲致精神價值的機會,這機會他可以掌握,也可以放棄。但他的取舍,卻能夠決定他究竟配得上或配不上他所受的痛苦。
一個人如果懂得為何而活的人,那么他幾乎“任何”痛苦都可以忍受。看不出個人生命有何意義、有何目標,因而覺得活下去沒什么意思的人,最是悲慘了。這種人很快就會迷失,而這種人一聽到鼓勵的話,典型的反應便是,“我這輩子再沒什么指望了”。因此,我們應該認清一個事實。真正重要的不是我們人生有何指望,而是人生對我們有何指望。我們不該繼續追問生命有何意義,而該認清自己無時不刻不在接受生命的追問。面對這個追問,我們不能以說話和沉思來答復,而該以正確的行動和作為來答復。到頭來,我們終將發現生命的終極意義,就在于探索人生問題的正確答案,完成生命不斷安排給每個人的使命。不僅如此,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即使身在痛苦中,他也是宇宙間孤單而獨特的一個人。沒有人能替他受苦而解除他的重荷,他唯一的機遇就在于他賴以承受痛苦的態度。
一個人不能去尋找抽象的生命意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天職或使命,而此使命是需要具體地去實現的。他的生命無法重復,也不可取代。所以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也只有他具特殊的機遇去完成其獨特的天賦使命。生命中的每一種情境向人提出挑戰,同時提出疑難要他去解決,因此生命意義的問題事實上應該顛倒過來。人不應該去問他的生命意義是什么。他必須要認清,“他”才是被詢問的人。每個人都被生命詢問,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問題;只有以“負責”來答復生命。
縱觀全書,書中的故事,其實就是在探討人類最深切的問題。書中沒有干澀的說教和無病呻吟的吶喊,打動我的是那些赤裸裸的生存境況和閃耀其中的人性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