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觀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為此需要好好認真地寫讀后感。如何才能寫出一篇讓人動容的讀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搜集的讀后感范文,僅供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親密關系讀后感親密關系讀后感字篇一
讀《親密關系》這本書是源于自己一直在苦惱怎么與人相處,不僅僅是怎么跟陌生人相處,還有怎么跟認識的并有一定了解的人相處,如孩子與父母,同學,朋友、同事等。
本書主要分析的是夫妻之間的親密關系,其實還適用于任何的關系中,都可以從中找到相似的問題,情形。對本書中以下幾個章節感觸頗深。
1、我們兒時絕大多數的行為,都以歸屬感和被重視的需求為出發點。
行為不端的孩子并不是壞孩子,而只不過是沮喪的孩子。當確認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就會感到沮喪,然后導致他們做出某種偏差行為:引起注意,權利斗爭,報復心理,自我放逐。這點可以聯系到叛逆的孩子身上,也指表面乖張,內心叛逆的孩子,我屬于后者。當我特別想要一樣東西時,而且這個東西絕對是父母能力范圍內的,我沒有得到時我就會覺得我在父母心目中的地位沒那么重要或者說是父母不夠愛我。
2、期望=憤恨的前身。
我們對朋友不滿或者憤恨的根源就是對他們抱有的期望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值。人們戀愛,交朋友的真正原因,往往不是他們自己所想的那回事。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背后的真正動機,其實在于需求。
3、我們寧愿爭吵也不愿面對傷口,是因為生氣比承受心碎要簡單得多。
這應該就是出自人本能的自我保護吧。不愿正視自己的內心,傷疤,寧愿埋著一顆定時炸彈也不愿從根源上解決問題。一直覺得親密關系中可以不需要維護,不需要技巧,但是親密關系中偶爾出現的矛盾表明關系親密并不意味著絕對的和諧,親密的關系也并不是永恒的,當然也是需要維護的。
不要企圖讓別人帶給自己快樂,無論是父母還是朋友,并沒有帶給你快樂的義務。
親密關系讀后感親密關系讀后感字篇二
關于社會心理學方面的書看得極少,這篇可能算得上是第一本社會心理學的書,因為時間和個人習慣的原因,沒怎么好好的品悟,但還是感悟蠻深的,今天想寫寫關于它的一點感悟。
如同找數學和音樂的關系一樣,以前的我,很難將科學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但此書,不僅將兩者聯系起來了,還用嚴謹的科學態度研究這些關系,并發現了我們平時難以發現的東西。對于此書的科學態度和方法,不得不說聲贊。作者試圖以一種引人入勝的、協調而直接的方式來描述關系科學。
這里的親密關系,主要講的是與我們聯系緊密的伴侶之間的關系。人是一種社會性的動物,都有歸屬感的需要,都希望得到愛和愛他人,能與周圍的朋友建立友好的關系,被團體所接納。在我們的生活中,不得不處理我們與他人的關系,這與我們生活得是否快樂有著極其大的關系,所以,我們需要對關系科學有一定的了解。
首先就是相識。對于親密關系的建立,這是第一步。對于互不相識的兩個人,能夠相識,并繼續交往下去,就是因為兩人之間產生了吸引。吸引的基礎是一種回報,我們喜歡接觸我們喜歡的人,更有可能喜歡我們周圍的人。我們會被那些其出現對我們有著回報的人所吸引,他們能夠給我們帶來積極的體驗或是一種直接的回報,能使我們開心愉悅或是滿足我們的某些欲望。我們從我們周圍的人當中選擇朋友或是仇人,因為了解我們周圍的人更加方便,先對于其他人而言,他們更加熟悉。關于外表的吸引力,一般地,人們會被具有外表吸引力的人所吸引,而每個人對美的看法不盡相同,這與個人的經歷性格以及成長環境都有一定關系,人們對美都有一定的偏見,認為“美的即是好的”,因為在一定情況下,人們的外貌、體型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格和心理狀態,并且,外表吸引力的進化觀念認為,標準的腰臀比例與健康都有一定關系,他們有更多機會得到健康的、更漂亮的孩子,而那些更健康美麗的孩子也有更多的機會生存下去。但因為這種思想存在年代久遠,就容易達到另一個反面,產生偏見,過分的追求美好的事物。
再就是交往。人們一般更喜歡那些與我們相像的人。人們是不愿意冒被拒絕的危險,所以就更喜歡那些喜歡我們的人,而喜歡我們的人一般都是與我們在思想、價值觀方面有相同之處的人,他們與我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更有可能了解彼此。在交往的過程中,第一印象占有比較大的比重,刻板印象和首因效應都會對我們關系的發展有著特別的影響力,會影響到我們對后續信息的選擇。一個好的第一印象,會讓我們以一個積極的態度看待對方,而這種自然的積極的情緒會被對方察覺到,對方將更有可能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回應你,而這種積極的態度又進一步強化了我們對他人的積極認識,進一步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就是為啥總說第一印象重要的原因。而在熱戀中的男女中,因為這種情緒,容易將伴侶理想化,認為對方什么都是好的,而真正生活之后,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情感會慢慢減退,而對方的缺點再一次暴露出來的時候,與我們心里的那種積極的印象容易形成鮮明的對比,使得我們的情緒波動更大,()從而容易進入一種惡性循環,這就是導致“七年之癢”出現的一部分原因。只有在交往過程中及時調節自己的認知,同樣以一個積極的態度對待伴侶,使伴侶自己也打心里認為他就是你所認為的那么美好,他也會不自覺的向那個方向發展,成為那個你們都認為的更好的對方。在一定程度上,我們能塑造伴侶。
在交往過程中,除了肢體語言所表達的信息之外,還有語言所表達的信息,這都是交流。在關系的發展和質量中,交流是一個重要因素。在交流過程中,自我表露是一個很重要的標簽,除非兩個人向彼此表露關于自己的個人信息,否則他們之間不存在親密關系。自我表露和有選擇的秘密都有助于關系的滿意度。在交流的過程中,良好的交流需要真實的說出我們所想要說出的話,積極傾聽,保持禮貌和冷靜,而且要善于運用尊重和確認的力量,來使得交流更加舒暢美好。
在關系中存在經濟觀,對于關系投入更多的一方對關系的依賴性更大,更不愿意放棄這段關系。相互依賴理論認為,人們尋求的是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回報,總想得到最好的人際交往。每個人都這樣做,會依賴伴侶而不愿離開彼此,這就意味著他們要使自己的伴侶快樂,這樣才能繼續得到想要的回報。投入的人對關系采取長期的傾向,會把伴侶和自己視為一體,會采取行動保護并維持關系,會寬容、會樂于犧牲,伴侶雙方都這樣做時,投入有力的影響著關系的穩定性。
關系的產生是一個相互的過程,這需要雙方共同的付出和經營,才能贏得積極而又美好的親密關系。
親密關系讀后感親密關系讀后感字篇三
這是一本教你怎么處理親密關系的書,如何看待生活中的爭吵,爭吵的本質是什么,作者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整本書作者把親密關系的過程分為四個階段:絢麗、幻滅、內省和啟示,來表達作者獨特而思路。
所謂的絢麗就是你快要戀愛的時候,你期待有他/她的生活,就像期待你的快遞一樣。這時候你看到的他/她仿佛會發光,你把自己所有能想象到的美好都寄托在他/她的身上。在一片美好中你們走到了一起,迎接你的是幻滅。你開始覺得他/她笨手笨腳,不可理喻,你們之間開始就某件事情產生分歧,開始大吵大鬧,仿佛在一起就是一場災難。緊接著你就需要內省了,去反思為什么會走到這一步。可能是因為你每次都覺得自己在“受害者”的角度,可能是因為自己害怕失去,再或者你覺得自己一直是一個犧牲者。不過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感覺,你需要搞清楚每次爭吵的原因,從而順利的走到最后一站--啟示。這個時候你們的爭吵會越來越少,你們的關系也會越來越親密。
作者有一些自己獨特的看法,看起來還是比較有道理的。
1、其實你被某人吸引,是情緒上的需求,所以你會對這個人形成情緒依賴。具體的表現就是你期望他/她做一些事情,來滿足你的情緒。而情緒這個妖怪又善于隱藏在事情的背后,每次你以為在就某事爭吵的時候,其實是情緒在作怪,能夠正視自己情緒的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2、你現在所擁有的情緒都是孩提時候未被滿足的需求導致的(歸屬感和確定自己的重要性),這些都已經是歷史了,我們無法改變過去的經歷,但是我們可以正視我們產生的情緒。當我們產生情緒的時候,我們要意識到是我自己的需求,而不是伴侶的問題。爭吵是因為你內心的創痛需要治療。
3、如果你感到失望、憤恨,一定是因為你對伴侶有所期望,在他/她做到之間,你無法快樂起來,平衡掉期望才是應該做的。當沖突產生的時候,我們首先會責怪、批評他人,這樣可以使我們自己擺脫自身的不安,加強我們是受害者的意識,使自己的行為理性化,但這只是一種感受,感受讓你催生假設,而非事實。而憤怒背后的主要意圖也就是如此,讓別人有罪惡感,讓他們為你內心的痛苦負責。
4、我們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其實都是我們內心世界的反映。我們真正需要的,沒有人能給,也沒有人能讓我們快樂。我們原本就是一個完整的個體,所需要的一切,都存在我們心中。事實上,每個問題的本身,都包含著執行解決的機制。不管什么事都一樣,只要知道自己真正要的是什么,你就會自然找到方法。
5、如果我不能接受別人現在的樣子,或不讓他們自由地走自己的路,那么我就不是真的愛他們。我只是想從他們身上得到滿足,與他們建立親密關系,只是為了滿足我小小的自私需求。
反正道理千萬遍,說回來都是你自己的問題,你自己人性的缺點,在控制你做一些不理性的決定,從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既然你選擇了伴侶,兩個人就要好好的,遇到沖突就反思,警惕自己不小心掉進去。
這本書的道理沒有可執行的價值,如果你悟到了作者說的境界,你們會關系親密,恩愛的度過剩下的日子。但是如果你沒有悟到,那么這本書可能對你沒有什么價值,最后就是一種,道理我都懂,但就是做不到。
最后就是學會面對自己的痛苦,而不是一味的指責,逃避。
親密關系讀后感親密關系讀后感字篇四
如果是以懷有發自內心的愛來面對問題,問題能夠得到創造性地解決。
一對關系中常常出現類似相反面的角色扮演,它們能夠組合成一個整體,深處其間的人,是問題的制造者和參與者,擁有療愈過去傷痛的機會。
現有事件會激發我們的情緒,這種情緒是由過去,我們對某件事情的看法而產生的。我們所需要反思的也是對從前那件事的想法及感受。
“選擇愛、真理或靈魂之光,并決意去追尋它們,就能讓生命的恩典幫助我提升并且超脫痛苦。”貫穿全文的說法,讀來盛滿圣經的影子,如果體會過平靜的喜悅,大概是能夠理解作者所說的面對問題時,用有創意的,自發的,充滿愛和真理的方式來處理事情,是什么感覺的.。
親密關系讀后感親密關系讀后感字篇五
《親密關系》是克里斯多福·孟的一本書,副標題是通往靈魂的橋梁。也就是說,通過構建親密關系,可以到達自己的靈魂。
可是,什么是親密關系呢?我們以為親密關系就是夫妻關系、親子關系和好朋友的關系。但是,從作者更深一層的意思來看,親密關系更應該是自我與靈魂的關系,這是一個靈魂覺醒的過程。
一怎么營造親密關系
是對對方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因為有期望,所以有要求;因為有要求,所以想塑造,當對方無法達到自己的期望時,就會感到自己的意見不受重視,就會產生憤怒。
為什么會有期望?
因為我們是按照自己心目中“理想情人”來找配偶的,我們以為自己找到了,他(或她)就是我們想找的那個善解人意,聰明伶俐,勤快善良、風趣幽默……的人,如果他(她)有一兩個特點做不到,我們就會想改造他(她),如果一再改造而無法成功,我們就會感到灰心失望,認為對方不尊重自己,進而認為對方沒那么愛自己,再進而認為自己再也無法跟對方過下去了。于是,婚姻就變得岌岌可危了。
可是,愛人真的有義務要以你的要求來塑造自己么?
并沒有,對方也是獨立的一個人,也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事實上,我們喜歡對方,是因為對方擁有自己想擁有的特質。
也就是說,開始和維持一段親密關系的真正動機,是因為我們的需求。
這些需求中最主要的就是歸屬感和特別感。因為有所歸屬,所以感到安全,因為感到自己是特別的,所以就會自信。如果對方忽視了自己想塑造的需求,那么這兩種感覺就會落空,就會傷心,就會憤怒,就會導致爭吵和分裂。
所以,這種不被滿足的情緒才是關鍵。我們希望對方能更多地關注自己,讓自己變得安全和自信。對方或許一開始會配合,但是久了也會疲倦和厭煩。于是,雙方就開始了爭奪關注的斗爭,這種“權力斗爭”說明我們在內心深處缺乏被尊重、被承認的感覺,而這種感覺,很可能就來源于我們在童年時期所喪失的親情之愛。因為缺乏,所以需要從對方身上索取,但因為根源太深,所以連我們自己都無法察覺。
無法察覺的情緒才是最本質的情緒,因為這才是情緒的根源。
當憤怒開始的時候,我們往往認為自己是對的,對方是錯的。即使自己錯了,也是因為對方引起的,所以,當爭吵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是會指責對方,把自己的憤怒歸咎于對方的言行。當然,對方也會這么做,要么反唇相譏,要么沉默不語,要么就干脆遠離。但無論是哪一種,其實都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或許一段時間過去,雙方都會忍耐下來,但那只是忍耐,只要時機適合,那種不被滿足的情緒被再次激發時,又將開始新一輪的吵架。
怎么辦?有克服的辦法嗎?
有。但我們必須先學會溝通的技巧。
溝通時首先要做的是,先放下自己的情緒,傾聽對方想說什么,關鍵的不是對方說了什么,而是對方想表達什么樣的情緒。一旦我們辨別出這種情緒,表明自己已經理解這種情緒,并且愿意用愛來回應這種情緒時,問題往往就已經解決了大半。
在起沖突的時候,是非對錯往往并不重要,因為有些事情根本就沒有對錯之分,如果雙方都抱著是非對錯的心理,那么在溝通前,就已經起了防備心里。我們可以問問自己,我是想要正確,還是想要快樂?想要沖突,還是想要和諧?想要勝利,還是想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想清楚了,怎么做也就清楚了。
可是,明明是對方做得很糟糕怎么辦?是的,有這樣的可能。但我們也要理解,對方這么做,可能并不是他(她)的本意,只是后果變得如此。另外,環境因素、教育背景、人生經歷和認知模式都有可能導致他(她)這么去做,簡而言之,對方有對方的理由,對方也是無辜的。這么一想,我們就不會那么憤怒了。這樣,我們就會轉向跟對方一起探討問題的解決之道。
這么做最直接的效果就是豐富了我們的人生經歷,增長了我們解決問題的經驗,讓我們更好地成長,所以,在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是人生的一份寶貴的禮物。只是,它是以考驗的形式出現的。
所以,察覺、辨別和控制自己的情緒就顯得特別重要。這是構建親密關系的基礎。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所有的情緒都是外界投射在自己心里的反映。一旦認清了這一點,你就知道,親密關系的另一方,無須為你的情緒負責。
可是,明明是對方傷害了我呀?不讓對方負責讓誰負責?
答案是這樣的,你可以描述情緒,但要把描述和歸咎分開,也就是,你可以說“我感到很生氣,但這不是你的問題……”,相反,你不能說“我感到很生氣,因為你……”,不歸咎,也就讓對方能更好地體察你的情緒,而不是一開始就想著怎么防備和推卸責任,這也就讓雙方有了一個更好的溝通語境。
當你愿意為自己的情緒負責,并且探索情緒在更早之前的成因時,你就能更好地理解你的情緒,而且也歡迎對方來幫你疏導情緒,這樣,不但有助于沖突的解決,更重要的是,你得到了心靈的成長。
心靈的成長一旦開始,靈魂就會引導你面向更美好的層次。但在進入那個層次之前,必須先建立這種互相信賴、互相溝通、互相接納的關系。
親密關系讀后感親密關系讀后感字篇六
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我們都曾經歷過痛苦、恐懼,我們渴望建立真摯的親密關系卻又害怕再度受傷。親密關系讓我們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親密關系》
雙十二,參加了兩個小時的讀書會,讀的是《親密關系》這本書。這是我第三遍接觸這本書了,之前學習過2遍,但總是很無感。
這本書的作者克里斯多福·孟,是一位在個人及團體教練的領域上有近三十年經驗的國際演說家、生命教練和咨商師。他運用廣泛的經驗,幫助個體依直覺來引導行動,發現他們自己要找的答案,并體驗到活在順流之中的輕盈,進而達到更好的生活水平。他所創造出的獨特的體驗性方法,使理論與生活無縫結合。
《親密關系》這本書告訴我們,所謂的親密關系本質上就是一種社會交換,關系的雙方都在權衡自己的付出和回報,從而決定是不是要繼續這段關系。書中通過月暈,幻滅,內省階段和啟示階段四個階段來揭秘了親密關系的本質,告訴我們:這個世上沒什么天生一對最般配,也沒有人能永遠活在火辣、熱情、浪漫的親密關系之中,但我們能在親密關系的旅途中,學習面對自己最好以及最糟的特質,學習接受和放手,最終找到通往愛和幸福的橋梁。
其中,對我而言,內省和幻滅兩個階段是讓我最有感觸的兩個部分,因為最近2個月,我都在這兩個階段里徘徊。
兩個人為什么相愛?
這本書告訴我們:兩個人選擇在一起并不是因為真正的相愛,而是為了彌補自己內心的需求,你剛好可以滿足我那種缺失的愛,而我也可以剛好可以滿足你,所以才會選擇在一起。聽起來這個本質會讓人很失望,但似乎真的是這個道理。在我們的關系里除了交換和控制,還需要真正的愛,一種屬于靈魂的彼此懂得、陪伴、真愛。
在幻滅階段,會經歷3個角色,受害者、迫害者和拯救者角色。受害者角色,去指責別人,抱怨別人;迫害者角色禍害別人也禍害自己,一點不對就自殘甚至自殺。而拯救者角色是去想辦法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一般情況下就是通過愛,因為只有足夠多的愛才能夠真正解決本質問題。
在反省階段,最明顯的做法就是:吵架。因為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而事實上,真正的問題,并不是那個導火索,而是因為這件小件讓我想起了我的童年傷害,為了避免心碎,我選擇吵架來獲得安全感。但是,這根本無法解決內心深處根本性的問題。而我們因為認知的局限性,往往認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事實上,要想真正解決問題,首先要學會自我覺察。知道自己真正在乎的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弄清楚自己為什么會有那種感覺,然后告訴對方這是自己的問題,有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問題,或者內心缺愛缺乏安全感,而不是對方真正的問題,只有這樣,才能通過溝通和交談來解決問題。當雙方可以進行深入的交談時,關系就會得以重建。但如果溝通無效,雙方都無法得到安慰,那么關系就無法緩和。
對此,這本書告訴我們一個明確的觀點:與其苦撐,不如放手。
與其苦撐,不如放手
是的,如果兩個人真的不合適,就沒有必要勉強在一起,不如離婚。離婚只是一段關系的終止,說不定你可以通過對這段失敗婚姻的反思,能夠發現自己的潛能。當你勇于走出迷霧,主動承擔養家糊口的責任時,你會找到另外一種人生價值。在現在這個日新月異的社會,男女平等,所以沒有必要非要把兩個不愛的人綁在一起,任何一方的委曲求全和對對方的依附可能都無法換回真愛。所以有時離開也是一種最好的選擇。
我和老公常年兩地分居,收到書友群里信息的時候,一看是講親密關系的,我想我就不去了吧,因為現在我一個人帶兩個孩子,根本就沒有親密關系的問題了,但書友告訴我,親密關系真的不僅僅只有夫妻關系,還有原生家庭,親子關系等等,本質性的原理都是一樣的。通過再次深入學習這本書之后就覺得我是真的來對了。因為我有原生家庭問題。
我是一個在原生家庭當中有太多的傷害的那種孩子。父母長期的忽視,控制和語言暴力等等原生家庭的問題,在我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曾經,我以為自己一輩子都不可能走出來。但是在參加這次讀書會時,我發現在不知不覺中,我其實已經走出來了。當我聽到原生家庭的問題時,我再也不是對號入座,內心做1萬遍對父母的譴責,而是對最后的解決方案完全對號入座了,因為我已經成功地走過了受害者角色,擺脫了差點讓自己陷入深淵的迫害者角色,而真正一步到位的走向了拯救者角色,一步步慢慢地解決了原生家庭一直困擾的相處模式。
事實上,并不是這次讀書會讓我走出了原生家庭的痛苦,而是認識了我的導師之后,不到2個月的時間就幫我徹底地擺脫了原生家庭問題。再次學了《親密關系》之后,我更加確定,一切的親密關系問題都是可以用愛和感謝來解決的。
當你真正的學會放手之后,是能夠得到那種流動性的愛的感覺的,這是一種真正的愛,我之所以走出來了,是因為我跟父母的關系已經完全緩和,現在的相處變得輕愉快,就是書中形容的那種感覺:愛在心里流動。
在最后書友分享階段,有一個特別優秀的書友在回答“什么是真正的愛”的時候,她說兩個人最真誠的愛其實就是當另外一個人在旁邊喝酒吸煙打牌的時候你可以在這邊平靜地看書,兩個人互不影響互不干涉,這就是最好的愛的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