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該如何才能夠寫好一篇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讀后感精彩范文,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孔乙己的讀后感孔乙己讀后感初三篇一
從孔乙己這一面看,小說反映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對讀書人的毒害,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從民眾這一面看,小說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炎涼,人們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社會對于不幸者的冷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封建社會的腐朽和病態。
通過對外形的整體描寫揭示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是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的人。”這一外形的整體描寫,集中而簡練的概括了人物的特殊身份,預示了悲劇的必然性。
通過肖像描寫揭示孔乙己的不幸遭遇。“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活畫出一個窮困不得志,又經常挨打的老書生的形象。斷腿前后肖像的對照,更顯出他遭遇的`悲慘。
通過服飾的細節描寫揭示了孔乙己懶惰而又死愛面子的特征。
“穿的雖然是長衫,可是又臟又破,似乎十多年沒有補,也沒有洗”。又臟又破,長期不洗不補,既說明孔乙己很窮;只此一件長衫,又說明他很懶,連洗衣服都不肯動手。不肯脫下這么一件長衫,是唯恐失去他讀書人的身份。作者通過一件破長衫的描寫,把孔乙己的社會地位、思想性格和所受的教育揭示的十分深刻。
通過個性化的語言描寫,揭示孔乙己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性格。課文多次描寫他滿口“之乎者也”,反映他受封建教育毒害之深。孔乙己用“四書”“五經”中的所謂“圣言”為自己辯解,連偷書也說成“竊書不能算偷”。這些性格化的語言極能表現人物鮮明的個性。
通過對人物動作、神態的描寫,顯示孔乙己善良的心地。孔乙己教“我”識字,分茴香豆給孩子們一人一顆,表現了他善良的心地。
文章截取孔乙己一生中的一段生活,把最能顯示孔乙己生活、性格和命運的情節濃縮在幾個場面,這樣寫便使故事情節集中而凝練。作者通過小伙計的眼光,用了幾個特寫鏡頭把孔乙己的外貌,他的遭人輕視和奚落的情狀表現出來,然后轉入對孔乙己遭受殘害即將死亡的描寫。
簡簡單單的故事情節依據作者精巧的藝術構思表現出極其深刻的主題。這篇小說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劇和整個世態,突出了封建科舉制度戕(qiāng)害讀書人的罪惡以及封建統治下一般群眾的麻木與冷漠。作者通過人物外貌、心理、語言、動作和自然場景、社會環境的描寫,深刻地揭示了人物的身份、社會地位、性格特征和悲慘遭遇,生動地塑造了孔乙己的藝術形象。
孔乙己的讀后感孔乙己讀后感初三篇二
明白魯迅先生的人,多少對他的作品有些了解,多少也明白一點兒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想必也該明白孔乙己。
孔乙己這個名字,出于描紅紙上的“上大人孔乙己”,然而這并不是他的真實姓名。一個連真實姓名都沒有的人物,無疑是可悲的,而故事的背景也就注定了孔乙己命運的“可悲”。
回過頭,看看悲歌中的笑聲。老板打趣孔乙己時,戳其軟肋,以尋求自我的歡樂。由此,看來這個老板并不高尚。而圍觀的群眾,也是一個勁地起哄。在這個勢利、冷酷的年代,是不會有人站出來主持公道、宣揚正義的。他們的良知跟著笑聲灰飛煙滅。
而與之構成鮮明比較的是,孩子們是天真無邪笑鬧無心的。這也是小說給人些許溫暖的幾個地方之一。孩子們是可愛的,孔乙己也是有其善良的一面的,他把善良用在孩子們的身上。而敘述者“我”,也是一個孩子,同樣不乏同情之心。
孔乙己的讀后感孔乙己讀后感初三篇三
今日我看了孔乙己的故事,很是讓我感動。我深深的為故事里的人物和情節所吸引,它主要講述的是發生在南方一個叫魯鎮的小鎮上的故事。
魯鎮的酒店的格局和別處不一樣,做工的人,傍晚散了工,喜歡花點銅錢,買上一碗酒,加一些茴香豆或者小菜,慢慢品嘗。文章里就喝酒的氣氛還有這樣的描述:穿短衣的顧客站門邊,幾下就喝完了酒,而穿長衫的,才進店面隔壁的房子里,慢慢坐喝。看了這樣的文字我就想,為什么會這樣呢,讀了后面的文字,才明白這就是當時社會階層的真實寫照,穿短衣的多是些窮苦的下層人,穿長衫的多是一些有錢人。
孔乙己就是這樣的人,迂腐而窮困。雖然他還是一個秀才,但考了很多次狀元,都沒能考上,最終把自我考得窮困潦倒。盡管如此他卻是站著喝酒的唯一穿長衫的人,雖然他的長衫很破舊,但他始終覺得自我就是以前有點錢,此刻落魄的讀書人。
孔乙己有一筆好字,替人家抄抄書,勉強糊口。可他有一壞習慣,好喝懶做。坐不到幾天,便連人帶書以及紙筆墨硯,一齊失蹤。如是幾次叫他抄書的人也沒有了。更有意思的是,孔乙己去酒館喝酒,沒有錢就叫了一碟茴香豆下酒。一群孩子們圍住了孔乙己,他便給他們茴香豆吃,一人一顆,孩子們吃完豆子,仍然不散,眼睛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這群孩子都在笑聲里走散了。魯迅先生將孔乙己這種又窮又酸又迂腐的小人物,用平和幽默的語言,刻畫得入木三分。
中秋過后,一天比一天冷,將近初冬時,一天,掌柜正招呼客人,只聽有人說:“溫一碗酒。”這聲音雖然極低,卻很耳熟。向外一望,孔乙己便在柜臺下的對面門檻坐著,臉上黑并且瘦,已經不成樣貌了,盤著腿,下頭墊一個蒲包,用草繩在肩上掛住。“孔乙己嗎?你還欠十九個錢呢!”掌柜說,孔乙己答到:“這……下回還清吧,這一會是現錢,酒要好。”他喝完酒,用手慢慢走去了。這以后就再沒有看見孔乙己了,他大約的確死了。
孔乙己讓我感到可憐可笑,但他悲涼的一生、悲慘的結局,無疑是當時社會的那種弱肉強食、冷漠無情、愚昧封建的舊社會的真實寫照,而我們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用他精辟的語言、犀利的筆鋒對當時社會的丑惡現象,進行鞭打和諷刺。讓我們了解了當時的社會現狀,也激勵著我們祖國的新一代勿忘國恥,好好學習,建設強大的祖國。
孔乙己的讀后感孔乙己讀后感初三篇四
《孔乙己》出自魯迅之手,描寫了當時的封建社會。而孔乙己這個人的經歷,卻恰恰說明了社會的黑暗。當看到這篇文章,不禁對當時的他感到惋惜。
孔乙己,那個蒼老卻高大的人,似是出現在我的眼前。
“孔乙己。”一個嘲笑的聲音自咸亨酒店傳出。只見一個身著襤褸的人走到里面,要了兩碗酒和一小碟茴香豆,交了錢,便在臺上吃起來。
想必他就是孔乙己了,明明擁有高大的身材,卻一直以文人的清高自稱。明明比那些人窮,卻不屑與他們交流。真是一個懶人,不付出怎能得到回報?我笑著看著他。
我笑意更濃,真是睜眼說瞎話。
“什么清白?我前天親眼見你偷了何家的書。”那個人繼續朗聲說道。孔乙己頓時漲紅了臉,結巴地為自己辯解,眾人哄堂大笑。待他喝完半碗酒,臉色漸漸變好了以后。又一人出來質問:“孔乙己,你當真認識字嗎?”他看著那個人,露出不屑。
我輕笑著搖了搖頭,縱然你識字,也混不上半個秀才。
笑聲漸漸小了下來,我見他想教小伙計識字,那人不理他,他便輕嘆。一群小朋友圍住他,他便給他們發豆吃。
我原以為他還是善良的,誰想卻是一人一顆,又護住碗,像保護珍稀糖果的小孩子一般。孩子們便笑著散去。我挑眉看著他,真是小氣,而且那句話不是那個意思。
“孔乙己竟然敢偷丁舉人的東西,打折了他的腿。”
我愣了愣,笑意漸無,抿緊嘴唇,他雖是罪有應得,可是,他真的就應該被折了腿嗎?不免于去同情他,他只不過要討生活啊。
之后,我看到孔乙己坐在墊上爬過來,要了一碗酒。便在臺下喝起來,手上指甲里都帶著泥。完畢之后,他便是又爬回來。
我看著他落魄的姿態,心里有什么堵得慌,眼前有些朦朧。孔乙己,那個落魄懶惰的書生,如今已變成這副模樣。在人們的笑聲里悄然離去,在寧靜與寒雪中告別人世。
孔乙己的讀后感孔乙己讀后感初三篇五
魯迅的筆下,活躍著一個迂腐寒酸的文人——孔乙己。人們笑了他幾十年,也感慨了他幾十年。
誰都想:挨過十年寒窗,有朝一日能夠揚眉吐氣,光宗耀祖。科舉制給人們帶來了升官的希望,也給人們帶來了痛苦的掙扎。曾記否,古時的范進,從年輕考到白發,屢考不中,屢敗屢戰,偶然成名后喜極而瘋,又是多么不正常而又正常的事。繼而,又出現了一個“站著喝酒而穿長衫的唯一之人---孔乙己。”他在心底種滿了功名的野草,經周邊的風雨吹打,愈加瘋長了。對于他的愛慕虛榮,迂腐可笑,世人總是鄙視奚落,哪有人體諒他內心的悲苦。雖然封建社會這樣的多余人不只他一個,但在孔乙己身上都可觀出他們的影子。孔乙己是他們的濃縮,孔乙己的悲劇是對科舉無聲的抗議。
偏偏,孔乙己不知自己的處境、地位,奢求那些可望不可及的地位,常想著能夠過上紙醉金迷的生活,將死尚不覺悟。目光高高在上的他不愿淪為一個自食其力的短衣幫,也不可能成為丁舉人這樣的幸運兒,只有當一個怪異的科舉棄兒。他沒有想到,自己所熱衷的科舉在蠶食著他的思想,蠶食著他的軀體。
大概,他算是一個科舉狂吧。不愿放下架子,不愿脫下那唯一的長衫,不愿失去“自己是讀書人”的信念。
殊不知,古今多少“科舉狂”,但同時,也有清醒的另類派。《儒林外史》不愧為我國古典諷刺小說的精品,可傳世名作竟出自屢考不中的吳敬梓手中;蒲松林名落孫山,居于茅房,在清貧中寫下了《聊齋志異》,流芳百世;科考無門、舉酒常賒的曹雪芹用坎坷一生寫下了中國現實主義小說的絕唱《紅樓夢》……所以,科舉既培養了房玄齡、包拯、范仲淹、蘇軾、歐陽修等這樣的良相名臣,也有范進、周進這樣的考蟲,更有像孔乙己這樣滿口“之乎者也”社會的多余品。而真正的學之大者是吳敬梓之類有學問有清醒的頭腦,在看清科考的本質之后,雖然科考無名,但腳下有路,積極另辟蹊徑,昂揚執著為國家和社會做出杰出貢獻,而青史留名。中毒頗深的孔乙己,真正成了古人說的“百無一用是書生”。他不理解:科舉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應該用自己的所長,積極投入社會,打開自己人生的新局面,何必在“一棵樹上吊死” 呢?應知道條條大道通羅馬的道理,只要你自強不息,誰也不敢小瞧你。
孔乙己熱衷科舉,終被淘汰。如果他找準位置,耕讀治家,又將是何番情景?試想就是諸葛亮似的臥龍在出山之前也是躬耕隴畝,何必放不下讀書人的架子?何必脫不下那又破又舊的長衫?識時務者為俊杰,應該是我給孔乙己們的忠告!
孔乙己的讀后感孔乙己讀后感初三篇六
魯迅先生筆下的孔乙己,大家都很熟悉。
現在的“文化人”比孔乙己斯文多了!
女者,戴一副眼鏡——雖然有些與近視、遠視什么視的無關,留著長長的頭發,嗯,一定要長長的,方顯飄逸與俊美,戴一頂小帽,雙肩包是必備——雖然是徐娘半老,在一群老男人眼里,還是可以糊弄成“小可愛”的,雖然聲音已是出賣了年齡,臉上仍是厚厚的一層抹上,如同《小二黑結婚》里三仙姑的臉:象驢屎蛋上下了一層厚厚的霜。打扮的的確象一根蔥,至于被誰用來蘸醬或如何蘸醬,且與“短衣幫”們無關。
男者,頭發必須另類,方顯“英雄本色”:頭發長到扎成一束馬尾,與人講話時,之乎者也可以沒有,卻一定要將脖子扭幾扭:實在標致極了!
留幾根胡須也未嘗不可,卻一定要弄成亂糟糟的模式,顯示不與凡眾,出“淤泥而不染”,不注重生活細節,只看重文學藝術。此等大師,往往讓“短衣幫”們望山仰止,心里惶惶不安。
此類的“文化人”往往頭銜都很嚇人:當不了什么協會的會長、副會長,也要弄一個什么名譽秘書長或副秘書長之類,官癮之大,令人咋舌,至于如何做到,短衣幫們定然是不知道的,也不需知道。
此時定會引起哄堂大笑:店內外充滿了快樂的氣氛!——短衣幫們當然知道,孔乙己的這根蔥會如何的蘸醬,蘸了誰家的醬。
雖然孔乙己的事與短衣幫無關:不發給工資,也不給短衣幫買保險什么的。既然看不起短衣幫,可以另攀高枝啊,卻又偏偏站在柜臺前和短衣幫們喝酒——喜歡在短衣幫面前裝裝清高與純潔,將脖子扭幾扭:自己認為真的是上大人孔乙己了。
魯迅先生當時明明把孔乙己寫死了,他老人家怎么會知道“死灰復燃”?
此時,唯愿那些“上大人孔乙己”一路走好,到隔壁的房間里好好喝酒,別在“排出九文大錢”,穿著破舊的長衫,在短衣幫前裝大師喝酒了,免得又在短衣幫的哄笑中,一邊說著什么“者乎”之類,一邊狼狽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