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書寫有哪些要求呢?我們怎樣才能寫好一篇范文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最新經濟學學年論文范文一
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越來越深刻地感受到教育不僅是學校、教師的責任,更是家庭、社會共同的責任。只有學校與家庭、教師與父母相互合 作,才能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使他們得到全面的發展。
本著這樣的初衷,我們對全校學生的家庭教育情況進行了調查,旨在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增強家庭、學校、社會共同參與教育的意識,形成育人整體合力,進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
1、調查時間:20xx年11月23日
2、調查對象:全校學生家長(家長到會率98%)
3、調查方法;問卷調查法。采取以班級為單位集中問卷,共發出問卷500份,收到有效卷487份,無廢卷。
(一)家庭狀況:
1、家長文化程度:父母中有一人為本科學歷的占2.5%,大專學歷占10.6%,高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84.7%。
2、家庭經濟情況;家庭條件以中等收入(即父母平均月收入為1000——20xx元)為主,貧富兩極也占一定比例,人均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49.1%,在20xx元以上的占24.3%
(二)家庭教育現狀:
1、家庭教育投入情況:農民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報告。
(1)經濟投入:家庭訂閱雜志、報紙一份以上占3.1%;每月給子女購買課外書3本以上占22.6%。
(2)時間投入:每月經常陪子女去新華書店的(不少于2次)的占38.9%;每周平均有一小時以上的時間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占37.5%說明家長對孩子教育比較重視,但經濟的投入明顯高于與孩子共處的時間投入。家長對孩子的關心還是不夠,實質性付出太少。
2、家庭教育方法:
(1)家庭教育的理念:72.1%的家長認為對子女嚴厲,要求嚴格,孩子聽話;71.4%的家長認為誰對孩子溺愛,孩子就不聽誰的話。
(2)教育子女的途徑:以生活經驗、隨時隨地教育為主的站96.8%,3.2%的家長從書、報、電視中獲取教育方法。
(3)督促子女看課外書的方法:鼓勵的占28.1%,采用物質獎勵的占42.7%,引導的占13.4%,進行陪讀的占16.8%。
(4)在家進行英語、家庭輔導的占12.7%,在家進行鋼琴、電子琴輔導的占
8.3%。由母親承擔的占68%,由父母一起承擔的為24%,父親單獨承擔的占3.6%,祖父母承擔的占4.4%。
(5)讓孩子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如掃地、擦桌子、整理東西)占58%。
(6)20.6%的家長不給孩子零花錢。
說明家長對孩子進行素質培養的觀念、方法日漸成熟,普遍認識到正確的教育觀念,科學的教育方法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作用。教育方法上以鼓勵為主,方法越來越多。但仍表現出對孩子智力學習重視的傾向。
3、 特長培養情況:
23.2%的家長讓孩子參加青少年活動活動中心的樂器、書法、英語、繪畫輔導班。
說明家長對培養孩子的興趣專長較為重視,興趣的選擇呈現多元化的趨勢;家長對孩子特長培養的投入較多。
4、 家校聯系情況:
100%的家長希望每學期與老師溝通1次以上,聯系方式一發短信、打電話、利用網絡、寫便條、上門家訪為主。說明家長對子女學習的關心程度較高,對家校合力的重要性認識到位;同時也反映出家長把教育寄希望于老師、學校的心理。
1、提高家長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家長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建議通過家長學校等途徑,不斷接受新知識,接納新的教育觀念,提高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給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農民家庭經濟狀況調查報告。
2、掌握科學的家庭教育方法。建議家長多學一些管理孩子的方法,對孩子要尊重,但不是聽之任之;要管教,但不是獨斷專橫。對孩子管理要把握好一個度。細心觀摩孩子,發現有異常要及時想辦法給以處理。
3、身教重于言教。家長是子女教育中的“第一位”老師。父母的思想、行為、道德愛好、習慣對孩子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建議家長改變一些不良習慣,做孩子的榜樣,以身作則,多與學校保持聯系,從而更好地督促孩子的學習。自身也適當地學習一些新的知識,創造家庭學習的良好氛圍。
4、加強家校聯系。家庭教育的特殊功能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但學校教育有其自身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優勢。學校應加大同家長的聯系和溝通,給家長教育提供理論和技術上的支持。形成校——家教育陣地,從而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完善的教育環境。
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基礎,也是學校教育的強有力的輔助和補充。以上資料和數據表明,學生家庭教育情況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容樂觀的一面。
第一:總體住房比較寬敞,能給孩子一個比較寬敞的學習環境。70.9%的家庭居住的是2-3層的自建房,是獨門獨戶的住房,這樣的住房有利于孩子相互交往,增進交流與合作。將近50%孩子能相互串門,這能增進孩子之間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孩子的合作交流。5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與交往能力比較強,38%的孩子一般,只有5%左右的孩子合作精神與交往能力較弱。
第二:家長與孩子共同生活的時間比較充足,平時與孩子每天住在一起的占97.4%,每天與孩子一起吃飯的占94%,父母與孩子吃住均在一起的76.9%,這能增進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了解。對孩子負全部責任和負主要責任人之一的達97%左右。在這其中,母親對孩子負主要責任的占65%左右。這說明母親對孩子的關注更多一些。
最新經濟學學年論文范文二
傳統的農業發展只注重經濟效益,而現代農業的發展,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力爭實現人和自然界的和諧發展,保證農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中國人口眾多,使得過去中國的農業建設造成了大量的生態環境惡化現象產生,因此,在今后的農業發展的道路上,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本文將通過闡述現代化農業的含義,進行現代化農業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問題的分析,以期對現代化農業發展有所幫助。
】現代化農業 可持續發展 研究
現代農業是同傳統農業相比而言的,它是工業化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而產生的。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是資本、物質和技術等幾個方面,通過工業化的生產手段和科學技術改造傳統農業,通過社會化的服務體系對農業進行一定的支持,在管理農業的過程中以科學經營理念為原則,從而轉變農業的增長方式。從具體上看,現代農業的含義包含四個方面:
首先是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工具,主要是各類機械化的生產工具,其動力主要是石油和電能,除此之外,化學肥料和農藥也應該廣泛的應用其中。從總體上來看,現代農業的物質和能源都是由工業部門所提供的。
其次,現代化的農業生產技術。進行農業生產指導時,通過對農業生產發展的變化規律進行觀察,然后運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對自然進行利用和改造。
第三、專業化、社會化以及區域生產化。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對農業產品需求的變化,農業生產結構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農、林、牧、副、漁得到了全面的發展,不僅如此,農業還同工商業緊密的結合在了一起,而且,在市場化的經濟條件下,農業產品大大提高了其商品化的屬性。
第四,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制度和農民生產方式。現在,隨著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農民通過合作的方式不斷擴大其農產品餓生產規模,隨之發生巨大變化的,還有農民的生活方式。
最初對現代農業的定義就是機械化農業。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對現代農業的定義又增加了良種化化學化以及水利化三個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能源危機和生態危機的爆發,使得人們認識到,過去那種只注重技術和經濟的農業發展是不對的,在進行農業生產的過程中應該將生態效益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做好農業生態建設規劃工作。因為我國各地進行農業生產的地理環境和經濟社會條件各不相同,所以各地在進行農業生產時所需要的技術支持以及生態模式也是各部相同的。那么,在進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上,要對各地的自然環境以及經濟社會環境進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礎上,對農業生產的配套技術、管理形式、產業規模以及區域協調等進行規劃,從而有效的推進生態建設的持續發展。
2、對現代農業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和技術進行不斷的研究。先進的理論和技術是現代農業建設的基礎。所以為了使這些技術能夠成為現代農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應該對與生態農業生產有關的理論和技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創新。這些技術一定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生態農業模式的結構與功能、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安全和生態管理技術。
3、走市場化道路,將生態農業化、標準化、信息化以及現代化進行不斷推進。
多年的農業生產的經驗表明,生態農業的發展必須走上市場化道路,只有這樣才能獲得巨大的生命力,否則,生態農業的發展將會失去動力。這樣看來,現代農業建設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一定要將市場作為其發展的導向,并且對生態農業的龍頭企業給予大力的支持,與此同時,構建出一條“科-農-工-貿”一體化的生態農業產業鏈,將各種不同的生產模式應用在現代農業生產之中,例如:“公司加農戶”模式、“公司加基地”模式。當前,推動生態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跟隨國際科技發展的潮流,進行各種不同的生態農業模式生產技術規程與標準的制定。
4、進行農業轉型,將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化的生態農業,并且通過大量生產健康食品為農民增收。未來能夠順利打通出口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通行證就是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因為,當前,全球人民共同關注的一個問題就食品安全與健康問題。而健康安全的食品主要是通過現代的生態農業生產出來的。所以,現代農業應該鼓勵農民進行健康食品生產,生產那些具有市場前景并且具備健康特色的農產品,創建國際農業產品品牌,從而達到增收的目的。要達到這一目的,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將數量型增長轉變為質量型增長。
第二,將單純的面向國內市場轉變為面向國際市場。
第三,轉變為符合功能性的農業生產。
第四,轉向規模化和標準化的農業生產。
5、不斷對農業基礎化設施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進行完善。從總體上來看,農業一方面可以將農業產品作為生產原料提供給其他的產業,為社會的穩定發展提供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另一方面,他還將生態服務功能提供給所有人。所以,國家一定要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農業生產建設中來,同時將有利于生態農業發展的政策進行不斷的完善,將生態補償計劃考慮到農業生產中來,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的將我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進行鞏固。
6、加強專業知識的推廣,健全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法律法律。現代化的生態農業的發展需要所有人的參與:農民、領導、科技人員都要參與到生產中來。所以,現代農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一項任務就是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推廣有關現代生態農業建設的專業知識,并將其對農民進行培訓。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加農民對現代農業的了解。同時,健全的法律法規也能夠保障現代農業建設可持續發展的依法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但是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農民和技術人員和國家管理者的重視,并且在實踐工作中不斷地進行方法的總結。
[1] 蔣和平。 以建設現代農業為重點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 農業科研經濟管理。 2007(04)
[2] 高潔。 農業機械化在社會主義現代農業建設中的地位和作用[j]。 農業技術與裝備。 2008(02)
[3] 楊洪。 貴州土地整理如何促進現代農業建設[j]。 現代農業科學。 2009(06)
[4] 劉志成,錢朝軍。 淺析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的作用[j]。 農業現代化研究。 2007(05)
[5] 簡宜欽。 淺論以現代農業建設促進縣域經濟發展[j]。 綠色科技。 2010(08)